当前位置:首页 > 典故大全 > 词语故事

《词语故事》

    收录163457

以逸待劳

原作“以佚待劳”。佚: 通“逸”,安闲。源自《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俟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本为军事策略,指作战时充分休息,养精蓄锐,待敌人疲劳后,乘机出击取胜。“以逸待劳”始见于《后汉书·冯异传》。 31年夏,刘秀派兵攻打隗嚣...

异军突起

原作“异军特起”。源自《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陈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当时,项梁、项羽起义军的人数很少,想单独抵御秦军的进攻是非常困难的。当他们率领人马渡江西进时,听说陈婴在东阳县(在今...

伊甸园

基督教《圣经》中称人类祖先的居住地为伊甸园。 《旧约全书·创世记》中说: 上帝把地上的尘土捏成人形,然后给泥土人生命的气息,于是土人就成了有灵魂的活人,他就是最早的男人亚当。为了安置亚当,上帝在伊甸的东边开辟一个园子,这就是“伊甸园”。上帝...

一手遮天

本义为一只手就把天遮挡住了。源出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曹邺〈读李斯传〉诗》:“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相传,古代印度有一位孔雀王朝的国王名叫阿育王。孔雀王朝统治南亚次大陆时期,佛教风行全国,建筑供佛用的窣堵波(即塔)也在各地盛极一时。阿...

一言堂

原指商店价格实在,没有二价。源于旧社会商店里挂的牌匾。 旧社会,商品没有统一的、固定的价格,为了牟利,商人往往漫天要价,没有经验的老实顾客往往上当。但多数顾客熟悉商人的那套手腕,就是买一件小商品也要反复讨价还价。有些商人从实践中体会到漫天要...

一意孤行

原谓独行己意,不受干扰,坚持自己的主张。 源自《史记·酷吏列传》:“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行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西汉时期,有个名叫赵禹的人,受到汉武帝的重用。赵禹秉承汉武帝的旨意,用严密的条文来约束办事的官吏,对汉代...

一身是胆

形容人英勇无畏。语出《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引《赵云别传》。 赵云字子龙,是蜀主刘备手下的一员战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老将黄忠在汉中的定军山大败曹军,斩了曹操的爱将夏侯渊。曹操为了夺回汉中并为夏侯渊报仇,率领20万大军杀来。曹操大将张郃...

一字师

“一字师”之说最早见于北宋·陶岳《五代史补》。此书载: 唐朝诗僧齐己,喜爱写诗。一次,他写了一首《早梅》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送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为了使自己的诗句准确、生动,齐己...

一误再误

源自《宋史·魏王廷美传》:“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耶?” 宋太祖赵匡胤原有兄弟五人,老大、老五早逝。961年,赵匡胤的母亲昭宪太后临终前嘱咐,将来要把皇位传给老三赵光义。赵光义死后将皇位传给老四赵廷美,再由廷美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 赵廷美,...

一厢情愿

厢,原作“相”。原指单方面的愿望。语出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晏殊以为柳胜韩,李淑又谓刘胜柳,所谓‘一相情愿’。” 这段话的大意是: 北宋词人晏殊认为柳宗元胜过韩愈,北宋文人李淑又说刘禹锡胜过柳宗元,这只是单方面的想法,不考虑另一方面是...

一丝不挂

原是佛教用语,用以比喻人的意念应天真纯洁,不受尘世的一切牵挂。见北宋·黄庭坚《僧景宗相访寄法王航禅师》:“一丝不挂鱼脱渊,万古同归蚁旋磨。”此言钓竿不系丝则鱼得脱,比喻人之不为情累。后来引出歧义,形容赤身露体的样子。如杨万里《清晓洪泽放闸...

一枕黄粱

谓虚幻不实的事或欲望的破灭犹如一梦。典出《异闻集》。唐·沈既济《枕中记》作了进一步的演绎和渲染。 从前,有一个姓卢的穷书生,一心追求功名利禄。一次,他进京赶考,途中住在邯郸一个旅店里,遇上个姓吕的道士,便恳求道士为他指点前程。吕道士见他情志...

一言九鼎

九鼎、大吕是古代的传国之宝。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君预备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他挑选了19...

一夜十起

即一夜起来十来次(照顾病人)。语出《后汉书·第五伦传》。 东汉初年,有一个人姓第五,名伦,字伯鱼。第五伦是个为人正直、办事廉明的清官。他当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时,曾亲自铡草喂马,妻子也亲自做饭,操持家务。 一次,有人问第五伦:“像你这样的人,...

一衣带水

原指像一条衣带那么宽的河流,形容其狭窄。语出《南史·陈后主纪》:“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南北朝末期,国家分裂,战争不断,581年,杨坚夺取了北周政权,改国号隋,建都大兴(今西安),杨坚即为隋文帝。 隋朝与南朝陈国(皇帝为陈后主)...

一网打尽

比喻全部抓住或消灭。语出北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四。 北宋中叶的著名诗人苏舜钦,少年就有大志,做官以后,曾经参加过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他多次上书给宋仁宗赵祯,议论时政的得失,批评当时的宰相吕夷简。侍制刘元瑜为了讨好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

一往情深

一往: 一直,始终。形容感情始终深挚、强烈。源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东晋名将桓伊,字子野,他和谢玄、谢琰一起,大破前秦王苻坚的军队,稳定了东晋的偏安局面。 桓...

一窝蜂

人们常把许多人乱哄哄地同时说话或行动叫做“一窝蜂”。 “一窝蜂”最初出现在宋代,是一个人的绰号。南宋建炎年间爆发了农民起义,有一支起义队伍领袖名叫张迂,人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一窝蜂”。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就曾记述道:“建炎中,张...

一之为甚

出自《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公元前658年,晋国的大将荀息向晋献公请求把屈这个地方(今山西吉县境内)出产的四匹好马和垂棘这个地方出产的美玉,作为礼物送给虞国(今山西平陆县北),请虞国准许晋国的军队借路前去讨伐虢国(今河南三门峡...

衣钵相传

佛教用语。“衣”是指僧尼穿的袈裟。袈裟有三种: 一是大衣,由25条布片缝成;二是七衣,由7条布片缝成;三是五衣,由5条布片缝成。“钵”是僧尼盛饭的器具。佛教禅宗的师傅,将道法传授给徒弟时,将衣钵一并传给徒弟作为信物。这就叫“衣钵相传”,或称“祖传...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出自《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三国魏·邯郸淳《笑林》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古时候,楚地有一个穷书生,不务正业,成天琢磨发家致富的歪门邪道。一天,他在...

一知半解

原指虚妄的见解。源于佛语典故。 唐僧灵祐《沩山警策》云:“若向外得一知二解,将为禅道,且没交涉,名运粪入,不名运粪出。”这里的“粪”用以比喻那些虚妄的“知解”。灵祐是沩仰宗的创始人。他反对一味依文解义,反对执着于琐碎的“知解”,而主张“直指...

一国三公

公: 春秋战国时对诸侯国国君的通称。语出《左传·僖公五年》:“狐裘尨(máng)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春秋时期,晋献公宠幸骊姬,为让骊姬生的儿子奚齐继位,献公杀死太子申生,同时把另两个儿子重耳、夷吾派出去守卫蒲和屈两个小城。但是蒲和屈这两个...

一家之言

原指具有独特见解或自成体系的学术论著。语出《史记·太史公自序》,又见于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20岁时,他遍走祖国东南,亲访古迹,对历史和人物进行了周密的调查研究。后来,他到朝廷做官,有机会接触大量的...

一日三秋

见“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一挥而就

原形容文思敏捷,一挥笔就写成了。源自《宋史·文天祥传》:“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 文天祥,号文山,江西吉安人。他是南宋末年坚持抗元斗争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颇有才华的文学家。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南宋政治腐败,蒙古贵族军队步步进逼南宋王朝...

一匡天下

匡: 匡正,扶正。本义为扭转混乱局势,使天下(全国)转入正轨。语出《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孔子推崇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而他的学生子路、子贡却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对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的管仲,更是颇有微词。子贡说:“...

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意思是吃过一次亏以后,往往事事处处心存疑虑。最早见于北宋《续传灯录》卷二十九:“一度著蛇咬,怕见断井索。” 亦作“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明代《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说到货物,我就没胆气了。只是带了这些银钱回去罢。...

一钱不值

比喻毫无价值或微不足道,含有轻蔑和鄙弃的意思。语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汉初,有一个以勇力闻名的大臣,名叫灌夫,他性情刚直,不畏权势。和他结交的人,多为豪侠之士。有一次,丞相田蚡(fén)续娶,满朝文武都去祝贺。灌夫虽然平时与田蚡关系不好...

一脑袋糨子

谓人之糊涂。“一脑袋糨子”是从古时俗语“一锅面”演变来的。 据南宋·周密《癸辛杂识·真西山入朝诗》载,南宋理宗时民生艰苦,物价昂贵。当时有人制造舆论,若是真德秀负责政事,便可扭转局面。于是民间传出歌谣:“若欲百物贱,直待真直院。”意思是真德...

一亩三分地

原指皇帝亲耕的土地数量。源于封建社会的“帝籍”和“亲耕”。 “帝籍”是皇帝直接占有的土地,“亲耕”是皇帝亲自耕种土地的一种仪式。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上古帝王的舜、禹曾躬耕于历山之下,但那时并没有明确的帝籍。到周代,天子帝籍面积为1000亩,...

一日千里

本义是形容马跑得快。源自《史记·刺客列传》。 战国末年,卫国侠士荆轲到燕国后,与燕国处士田光相处甚好。那时燕太子丹做人质刚从秦国逃回燕国。不久,秦国出兵攻打齐、楚、韩、赵、魏等国,已迫近燕国边疆。燕国君臣非常恐慌,太子丹向他的老师鞠武求教,...

一路顺风

原指在整个行程中都顺着风向。语出《马当神风送滕王阁》的神话传说。 唐朝时,山西才子王勃去交趾(今越南北部)探望在那里做七品芝麻官的父亲王福畴。船至安徽马当山遇上狂风恶浪,只好停泊暂息。 这时,正值九九重阳前夕,南昌滕王阁要举行诗文酒会。中原水...

一举两得

源自《战国策·秦策二》。韩、魏相战,秦王想听听陈轸对于“秦该取什么态度”的看法。陈轸在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有这样一段话:“王不闻夫管与之说乎?有两虎争人而斗者,卞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

一捆木柴

源自《伊索寓言》。 有一位农夫,他的孩子们时常相互争吵,农夫多次劝说,都不起作用。农夫想,必须用事实来说服他们才行。一天,农夫让孩子们拿来一捆树枝。农夫先是让孩子们折断整捆树枝,孩子们一个个使出全身力气,谁也没有折断。然后,农夫把那捆树枝解...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个人成了仙,家中的鸡犬都跟着升入天堂。喻指一人做官,惠及全家。此语源于一个神话故事。 据《神仙传·刘安》载: 淮南王刘安喜神仙术,一心想得道成仙,共拜了八个老道为师,整日炼丹修道。不久,有人向汉武帝告发,说刘安想谋反。刘安得知后,惶惶不安...

一箭双雕

典出《北史·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 579年,北周宣帝派宇文神庆带领一队人马,护送千金公主赴突厥成亲。宇文神庆的随行人员中有一个叫长孙晟的人,擅长军事,尤其能射善骑。有一次,...

一刻千金

多指男女相爱时,觉得时间匆匆流逝,应当像金子般地珍惜。语出北宋·苏轼《春夜》诗:“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元·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三折中有:“再休题春宵一刻千金价。”还有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尔宜自去,吾二人一...

一抔土

一抔: 一捧。语出《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人盗高庙座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

一孔之见

源自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这里的“一孔”,指众多道理中只知一个道理。又,《礼记·中庸》:“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东汉·郑玄注:“反古之道,谓晓一孔之人,不知今王之新政可从。”唐...

一顾

源自《战国策·燕策二》: 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一天没有见面,就像隔了三年一样。语出《诗经·王风·采葛》。 古时候有个小伙子,和一位美丽的姑娘相爱了。可是,那位姑娘却不能经常和他见面。她要帮助父母做很多事情: 要去采苎(zhù)麻,用来织夏布;要去采香蒿,用来祭祀;要去采艾草,用来治...

一发千钧

原指好像一根头发吊了千钧重物。其语源说法不一: ① 我国古代思想家墨翟(约前480—前420)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用一根头发拴在横吊起来的秤杆上,在秤杆的另一端挂一重物。他发现,如果这根头发拴的地方离吊秤杆的支点很远,即使另一端悬挂的重物很重,头发也...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长期供养、训练军队,以备一旦用兵打仗。此语源于南北朝时期。 当时文臣中有个名叫陈暄的人。此人颇有几分文才,作诗、写文章都很出色,只是行为放荡,举止轻...

叶落归根

树叶凋落时总要落到树的根部。“叶落归根”一语的意思最早见于《荀子·致仕》,原句是:“水深则回,树落(则)粪本。”这在《汉书·翼奉传》的注里被引申为“木落归本,水流归末”。当时的语义比较浅显,也比较接近“叶落归根”了。 “叶落归根”语出唐《六祖...

摇钱树

传说中的一种生长钱币的树,据说一摇晃就会有钱落下来,后人常将其比喻借以获取钱财的人或物。 “摇钱树”由“钱树”演化而来。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考古发掘的一座东汉墓室中,有摇钱树出土。此物为陶器,下大上小,无底中空,器表雕有羊、蟾蜍和一些怪兽,有...

一刹那

“一刹那”来自古印度语言梵语“格希楞(瞬间)”一词的音译,是印度古代的时间单位,即“一念之间”。佛教著作《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中的《观空品》中解释:“一念相当于九十刹那。”即大约只有一个猛然的念头那样短。我国唐代高僧玄奘曾赴印度取经,回国后写...

一分为二

现已成为唯物辩证法的通俗名称。“一分为二”出自隋·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一分为二,谓天地也。” 北宋·邵雍《观物外篇》:“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这两句话的意思,指“太极”(一),...

一把手

该词发端于抗日战争时期。 1939年,共产党员贺炳炎、余秋里二人奉命到冀中发展抗日人民武装。他们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活动,经过艰苦的工作,很快组织起一支过硬的部队。这支队伍行动迅速,神出鬼没,打起仗来英勇顽强,让日寇闻风丧胆。因为贺炳炎、余秋里两人...

夜以继日

原意是指白天没有干完的事情,晚上接着去干。语出《孟子·离娄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周朝初年,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姬旦,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武王伐纣的时候,姬旦辅助武王做了很多工作。周朝建立不久,周武王就病逝了,他...

一不作,二不休

除非不干,要干就干到底,不要中途停顿。语出唐·赵元一《奉天录》卷四。 唐代张光晟随朱泚反叛。后来,朱泚兵败被困,张光晟杀了朱泚后投降,结果仍未免自己被杀的下...

野鸡

原是雉的俗称。后借指旧上海对商业界没有加入行会(即不合规章)而经营的人的贬称。如称没有公司的轮船为野鸡轮船,称没有车行的马车为野鸡马车,称临时的生意为打野鸡等。旧时“野鸡”一词也用来称呼没有固定的妓院所养,靠自己单立门户或走街串巷私下拉客的...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原形容野草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语出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全诗八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据传,白居易诗名传开,就是从这首诗开始的。这里有个故事: 白居...

一尘不染

原指佛教徒修行,排除物欲,保持身心纯洁。它是由“六尘不染”引申出来的。 “六尘”,佛家语,谓色、声、香、味、触、法(泛指精神、物质现象)为各种欲念反应的根源,是由眼、耳、鼻、舌、身、意六个器官传导而入欲念之中的。这六样叫“六根”或“六尘”,有...

一筹莫展

由“一筹不吐”变化而来。筹: 古时计算数目的竹片,引申指计策,办法。吐: 说,谈。不吐即不说出来的意思。本义是指贤才避祸,不敢献计。源出《宋史·蔡幼学传》:“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 南宋时,温州地区有个人,名叫蔡幼学,自幼学习刻苦,18岁时参加...

一锤定音

这句俗语原是从制造乐器的作坊引出的。 据说,旧时乐器作坊所铸的锣在售卖时,打击只能发出“闷”响,并没有音。待买主说出确切的用处和所需的音调以及响度后,技师再据此开始最后一道工序,即轻敲锣面,选好适当部位,施以巧劲对准此处,猛打一冷锤。经过这...

腰缠万贯

旧时大约一千枚铜钱穿为一贯。腰缠万贯,形容拥有巨额财富。语出南宋·王楙《野客丛书》卷十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天下美事,安有兼得之理?” 腰缠十万贯,是说发财致富,成为富翁;骑鹤上扬州,是说成仙得道,羽化飞升。这两桩美事是互相矛盾、难以...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语出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代文学家韩愈因受人谗害,屡遭贬谪。元和七年(812年),韩愈再一次做国子博士。第二年,他写了一篇对于进学问题进行辨析的文章《进学解》,假设国子先生(即韩愈自己)和学生的对话,说明进...

夜郎自大

夜郎: 我国汉代西南部的一个小国。自大: 自认为很大。比喻妄自尊大。典出《史记·西南夷列传》。 汉代有个夜郎国(今贵州西部),国王姓竹。相传,有个女子正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到一根三节长的大竹子漂到她的脚边,竹筒里隐隐约约传出婴儿的哭声。她急忙把...

一代天骄

天骄: 天之骄子。汉朝称北方匈奴为“天之骄子”。《汉书·匈奴传》引匈奴王给汉朝皇帝的信说:“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这原是匈奴人的自称,后泛指强悍的边地民族。“一代天骄”语出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成...

一刀切

《史记·李斯列传》中有“请一切逐客”,意思是说不考虑任何可能出现的情况。唐·司马贞《索隐》说,“譬若利刀之割,一运斤无不断者”,说明切当读平声,作比喻用。 把“一切”的含义说得最清楚的是颜师古。在他所作的《汉书·平帝纪注》中有这样一段话:“...

一笔勾销

原作“一笔勾了”。指把不称职的官员从名册上一笔划掉。源自南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参政范文正公》:“公取班簿,视不才监司,每见一人姓名,一笔勾之,以次更易。” 范仲淹任参知政事的时候,一心一意要在政治上做一番改革。当时,范仲淹看到各路的行...

仰人鼻息

鼻息: 呼吸。依赖他人,看人脸色。源自《后汉书·袁绍传》。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心怀异志。董卓的部将冀州牧韩馥害怕袁绍攻打,想把冀州献给袁绍。韩馥的部下耿武等人,看出了袁绍缺乏粮饷的弱点和冀州兵多粮足的长处,认定袁绍有赖于冀州,很难自主。于...

眼中钉

比喻心中最痛恨、最讨厌的人。语出《新五代史·赵在礼传》。 后唐明宗时,赵在礼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任节度使,此人贪婪昏庸,剥削无度,当他调离时,“宋人喜而相谓曰:‘眼中拔钉,岂不乐哉!’”这件事《云仙杂记·拔钉钱》也有记载:“赵在礼在宋州,所为...

养虎遗患

养着老虎,必将留下祸患。源自《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与项羽灭秦后,相互争夺天下。汉王刘邦与项羽定约,中分天下: 割鸿沟(今河南省贾鲁河,本为汴水的支流)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定约后,项羽引兵东归。当刘邦准备引兵西归时,张良、陈平却对刘...

燕巢幕上

燕子在幕布上筑巢。源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 公元前544年,吴国新君余祭即位,为了与各国通好,派公子札到各国访问。在从卫国前往晋国的途中,公子札在卫国孙文子的封邑戚这个地方住宿,恰逢听到了作乐的钟声,说道...

杨柳

泛指柳树。柳树称“杨柳”源于隋代。 隋朝末年,隋炀帝不惜劳民伤财,三下江都(今江苏扬州)。隋炀帝虽然十分残暴,但对美女却甚是温存体贴。他看到烈日下挽龙舟的美女很可怜,便召集群臣议事,商量给美女们遮阴的方法。大臣虞世基说,可在堤上多植柳树,既可...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阳春白雪: 指战国时楚国高雅的歌曲名。下里巴人: 指战国时楚国民间流行的通俗歌曲名。源于战国时期。《文...

掩目捕雀

遮住眼睛捉鸟雀。语出《三国志·魏志·陈琳传》:“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之大事,其可以诈立乎?” 东汉末年,汉灵帝刘宏死后,其子刘辩继位。当时,宫中宦官势力很大,他们肆意扰乱朝政。大将军何进十分恼火,准备除掉这些扰乱朝政...

洋相

最初是指“洋人的相貌”。 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个名叫库茨佐夫的洋人来到中国,他声称要游遍中华神州,一展“宏图大愿”。但他恨不得将中国所有的财富掠为己有,将中国的田地变成自己的庄园,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吞进自己肚里,将中国的老百姓变为自己的奴隶,...

燕颔虎颈

颔: 下巴颏。颈: 脖子。语出《后汉书·班超传》:“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 班超,字仲升,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永平五年(62年),他的哥哥做了校书郎,他同母亲随哥哥迁往洛阳。因为家里贫困,班超常...

眼泪往肚里咽

心里难过,嘴里又不好说出来。此语大约源于南宋。 据北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载:“宪圣对高宗曰:‘大姐姐远处北方,臣妾缺于定...

雁足传书

见“鸿雁传书”。...

杨基佬

即“美国佬”。是Yankee的译音。该词源于荷兰语Jan Kees,即“John Cheese”(乳酪约翰),是17世纪50年代以后欧洲人对于制造并食用乳酪的荷兰人的蔑称(也可能是来源于荷兰语Jantje,即“Little John”小约翰),或是来源于印第安人对“English”一词的发音)。...

燕尔新婚

形容新婚的欢乐。这里的“燕”与鸟儿燕子无关。在古文中,“燕”通“宴”,“燕尔新婚”源于“宴尔新昏”。 此语源自《诗经·邶风·谷风》中“宴尔新昏,如兄如弟”“宴尔新昏,不我屑以”等句。宴,宴饮,引申为欢乐的意思。尔,为状语尾。昏,同“婚”,结...

羊毛出在羊身上

羊毛是从羊身上剪下来的,并不是剪羊毛的人身上的毛。意在说明真相,谓东西原来就是你的,不是给你的那个人的。关于这一俗语有这样一则有趣的寓言。 从前有个牧羊人,养着一群羊,靠剪羊毛卖钱为生。开始,他每年只在春天剪一次毛,卖羊毛收入不错,而羊也因...

炎黄子孙

炎黄,即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两位推动民族形成、创造古代文明的英雄。 相传在原始社会的时候,沿着黄河流域,聚居着许多氏族。每一个氏族,都是由一个女性首领传下来的。每个氏族中少的有几百人,多的达几千人,他们共同劳动,共同享受,没有私有财...

洋盘

指那种对城市中普通事物缺乏经验的人,或者简单说是指一些外行人。该词源于旧上海。 上海开埠后,十六铺便成为客商云集之地,也有了所谓的号家和行家之分。号家负责派人到外地去办货;行家负责向号家进货,然后转卖给上海的商店或从外地到上海来买货的客商。...

眼不见,心不烦

指眼睛没看见,就好像没有这事,也就不为此事操心。此语是由俗语“眼不见为净”转化而来。 据宋·赵希鹄《调燮类编·虫鱼》篇载:“凡贩卖虾米及甘蔗者,每用人尿洒之,则鲜美可爱,所谓眼不见为净也。”“眼不见为净”原指食品制作不卫生,但以眼不见为由,...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言者: 说话的人。闻者: 听话的人。足: 足以,值得。戒: 警戒。 此语最早出于“采风官”之口。“采风官”是深入民间搜集诗歌的人。“采风”之举始于西周。为了广采多收,“采风官”提出“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口号,以动员百姓把民间创作和流传的诗歌都...

宴尔新婚

见“燕尔新婚”。...

烟标

即卷烟商标。20多年以前,这个名词还没有出现,人们历来管它叫“烟盒子”“烟壳子”等等,没有一个规范的名称。 全国第一个烟标收藏协会于1985年元旦在南京市成立,已故著名烟标收藏家余晋麟先生曾发表言论称: 烟盒子在我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作为收藏品...

衙内

宫廷中担任警卫的官员。该词始于唐代。 唐末、五代及宋代初年,各地方割据势力——藩镇,都设有掌警卫的官员,有“衙内都指挥使”“衙内都监使”“衙内都虞候”等。这些职位多由长官的子弟担任,如五代时李嗣源、郭成等,都曾以其养子任衙内职。宋代以后,世...

学校

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孟子·滕文公上》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可见“学校”的名称起自夏朝。传说五帝时就有学校,当时叫“成均”;虞舜时则叫作“庠”;夏代时,出现了“序”“校”和“学”等教育机构。《学记》中说:“古之教者,...

睚眦必报

睚眦: 瞪眼而视,引申指极小的怨恨。源自《史记·范雎(jū)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极有口才的人,名叫范雎。一次,他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说范雎有辩才,便派人赐他黄金、酒肉,范雎没有收。但须...

衙门

指旧时官员办公的机关。该词是由“牙门”讹化而来的。 在古代,“牙”象征兵器、武力。《周礼·春官·典瑞》中说:“牙璋以起军旅。”“牙璋”是国君用以发兵的符节(后来用铜虎符代替),上面雕有隆起的牙。因猛兽用牙来保卫自己,所以人们就用“牙”来象征“...

寻常

古代八尺叫“寻”,寻的一倍叫“常”。“寻常”多用来指较短的距离或较小的地方。《庄子·天运》:“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这段话是说船可以在水中行进,若推广到陆地上,那么一辈子连丈儿八尺的距离也走不了。所以要区别事物...

丫环

旧时指服侍主人的小婢女。这一称呼是由妇女发式演变而来的。 古代未成年的女性多将头发集束于顶,编结成两个小髻,左右各一个,形状就像树的丫杈,这种发式就称为丫头或丫环。丫头与丫环是有区别的: 丫头是实心的发髻,也叫丫髻,多高耸于发顶;丫环则是空心...

压阵脚

“阵脚”,古代本指战阵阵形的前列,后引申指整个队伍或局势。宋人李新写的观看阅兵的诗中有两句是:“风吹细柳旗形转,日过寒溪阵脚斜。”旗形转、阵脚斜,都是比喻整个队形不断变换。 后用“压阵脚”比喻控制某种局面、场面或事件。...

学富五车

五车: 实指“五车书”。读过的书有五车之多。其说出自《庄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chuǎn)驳,其言也不中。” 战国时代,思想学术界极为活跃,曾一度出现对后世很有影响的“百家争鸣”局面。庄子在《天下》篇中对当时著名的学派作了分...

巡抚

原为朝廷派往各地巡视的中央官员,后演变为地方军政长官。巡抚起于明代。 据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洪武二十四年辛未,太祖令皇太子巡抚陕西地方,巡抚之名,始见于此。”此后,明朝廷每年都要派京官巡抚地方。这一时期,巡抚性质同于“钦差”,本...

寻章摘句

原指读书只注意搜寻、摘取现成词句,不做深入研究。语出《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裴松之注引《吴书》:“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蜀主刘备亲率大军,进攻东吴。吴主孙权一方面想集中兵力对付刘备,一方面又担心魏国从北面乘虚...

雅量

“雅”字在现代词义中往往与“俗”相对,指高尚、美好,常用的词有文雅、典雅等。也有人把酒量大称为“雅量”。 据《典论》记载:“荆州牧刘表,跨有南土,子弟骄贵,并好酒,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仲雅,小曰季雅。伯受七升,仲受六升,季受五升。”意思是...

压惊

惊: 惊恐。即消除惊恐之意。源于北宋。 北宋神宗时,礼部侍郎王韶的小儿子南陔(gāi)在元宵节时被家人带去观灯。在拥挤的人潮中,南陔被人抢走。家人无奈,只好向主人报告。王韶听后,并没过多地指责家人,只是坦然地说:“若是别的孩子,就得马上派人去找;...

哑子吃黄连

指吃了苦头又难以对人明说。 这条成语起源甚早。北宋末《续传灯录》卷十二有:“问:‘如何是默默相应底事?’师曰:‘瘂(同‘哑’)子吃苦瓜。’”宋人话本《错斩崔宁》中有:“哑子谩尝黄檗(bò)苦,难将苦口对人言。”黄檗,也是一种苦味的药。又,明代学者...

压轴

源于戏曲专用术语。京剧一场戏如有五出的话,第一出叫“开锣戏”,第二出叫“早轴”,第三出叫“中轴”,第四出(倒数第二出)叫“压轴”,第五出(最后一出)叫“大轴”。清代王梦生《梨园佳话》作“压胄子”。“胄子”是武戏,容易吸引观众。要使唱功的吸引力...

言犹在耳

犹: 仍然。说过的话还在耳边回响。语出《左传·文公七年》:“今君虽终,言犹在耳。” 公元前620年,晋国襄公去世,晋公子雍从秦国被送回,准备继承君位,但是当时晋国内部矛盾重重。晋襄公夫人穆嬴每天抱着太子夷皋在朝廷上哭闹,说:“先君有什么罪?他的...

学究

原指迂腐的读书人。源于唐代的科举制度。 唐代科举,分进士、明经等科。其中,明经一科,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和学究一经几种。经,指经书。五经就是《易》《诗》《书》《礼》《春秋》。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可以应五经考试的,叫做“学究”。学究一经,就表示...

雪中送炭

谓大雪天给人送去取暖的炭。典出《宋史·太宗纪二》: 淳化四年(993年),“二月己未朔,日有食之。壬戌,诏赐京城高年帛,百岁者一人加赐涂金带。是日,雨雪大寒,再遣中使赐孤老贫穷人千钱、米炭。”又见南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

学生

“学生”,顾名思义,指学习提高生存能力。“学生”最早称“学子”。《诗经·郑风·子衿》中有“青青子衿”。郑玄笺:“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南宋·林景熙《酬谢皋父》诗“风雅一手提,学子屦满户”仍沿用“学子”一词。现在“莘莘学子”一词中,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