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道家法家兵家名言名句》

    收录163404

不随适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

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无有一,然而世皆乘车射禽者何也?隐栝之道用也。虽有不恃隐栝而有自直之箭、自圜之木,良工弗贵也。何则?乘者非一人,射者非一发也。不恃赏罚而恃自善之民,明主弗贵也。何则?国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故有术之君,不随适然之善,而行必然...

刑罚之所以诛,常于卑贱

法令之所以备,刑罚之所以诛,常于卑贱。是以其民绝望,无所告诉。大臣比周,蔽上为一;阴相善而阳相恶,以示无私;相为耳目,以候主隙;人主掩蔽,无道得闻;有主名而无实,臣专法而行之。(《韩非子·备内》) 【注释】 备:防备。诛:处罚,杀戮。告诉:申诉。比周:互相勾结...

用众而舍寡,不务德而务法

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 【注释】 为吾善:自我完善,自觉地做好事。用:使。不什数:数不到十个。什:“十”。 【译文】 圣人...

磐石千里,不可谓富

磐石千里,不可谓富;象人百万,不可谓强。石非不大,数非不众也,而不可谓富强者,磐不生粟,象人不可使距敌也。今商官技艺之士亦不垦而食,是地不垦,与磐石一贯也。儒、侠毋军劳,显而荣者,则民不使,与象人同事也。(《韩非子·显学》) 【注释】 磐(pán)石:大石头。...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今夫上贤、任智、无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为治。(《韩非子·忠孝》) 【注释】 易:改变。侵:侵夺。 【译文】 臣子侍奉君主,儿子侍奉父亲,妻...

为人君者,数披其木

为人君者,数披其木,毋使木枝扶疏;木枝扶疏,将塞公闾,私门将实,公庭将虚,主将壅围。数披其木,无使木枝外拒;木枝外拒,将逼主处。数披其木,毋使枝大本小;枝大本小,将不胜春风;不胜春风,枝将害心。(《韩非子·二柄》) 【注释】 数(shuò):多次。披:砍削,修整。木:...

赏者不德君,诛者不怨上

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败也。法败而政乱,以乱政治败民,未见其可也。……今有功者必赏,赏者不得君,力之所致也;有罪者必诛,诛者不怨上,罪之所生也。民知诛赏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业,而不受赐于君。(《韩非子·难三》) 【注释】 得:通“...

人主之左右不必智,人主之左右不必贤

人主之左右不必智也,人主于人有所智而听之,因与左右论其言,是与愚人论智也;人主之左右不必贤也,人主于人有所贤而礼之,因与左右论其行,是与不肖论贤也。智者决策于愚人,贤士程行于不肖,则贤智之士羞而人主之论悖矣。(《韩非子·孤愤》) 【注释】 程:衡量,品评...

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

主过予,则臣偷幸;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韩非子·饰邪》) 【注释】 过予:错误地给予赏赐。偷幸:苟且,侥幸。徒取:白白地获...

听言观行,以功用为之的彀

夫言行者,以功用为之的彀者也。夫砥砺杀矢而以妄发,其端未尝不中秋毫也,然而不可谓善射者,无常仪的也。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非羿、逄蒙不能必中者,有常也。故有常,则羿、逄蒙以五寸的为巧;无常,则以妄发之中秋毫为拙。今听言观行,不以功用为之的彀,言虽至察...

法与时移,禁与能变

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韩非子·心度》) 【注释】 知:通“智”,智巧。 【译文】 治理民众没有一成不变的常...

以治去治,以言去言

三寸之管毋当,不可满也。授官爵出利禄不以功,是无当也。国以功授官与爵,此谓以成智谋、以威勇战,其国无敌。国以功授官与爵,则治者...

急者不得,则缓者非所务

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夫治世之事,急者不得,则缓者非所务也。今所治之政,民间之事,夫妇所明知者不用,而慕上知之论,则其于治反矣。(《韩非子·五蠹》) 【注释】 粱:小米。粱肉:指精美的饭食。褐(hè):粗布衣服。文绣:有刺绣的华丽衣服。慕:...

赏莫如厚而信,罚莫如重而必

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也。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溢,盗跖不掇。不必害,则不释寻常;必害手,则不掇百溢。故明主必其诛也。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

重刑明民,大制使人

重刑明民,大制使人,则上利。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罪重而刑轻,刑轻则事生,此谓以刑致刑,其国必削。(《韩非子·饬令》) 【注释】 大制:重要的法律制度。事:指违法的事。 【译文】 加重刑罚让民众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

意欲不宰于君,则不可使

使人不衣不食而不饥不寒,又不恶死,则无事上之意。意欲不宰于君,则不可使也。今生杀之柄在大臣,而主令得行者,未尝有也。虎豹必不用其爪牙而与鼷鼠同威,万金之家必不用其富厚而与监门同资。(《韩非子·八说》) 【注释】 宰:主宰,控制。必:假如。鼷(xī)鼠:小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韩非子·五蠹》) 【注释】 书简:书籍。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所以称为书简。捍:通“悍”,强悍。轨:符合,遵循。动作...

人主以一国目视,以一国耳听

申子言:“治不逾官,虽知弗言。”“治不逾官”,谓之守职也可;“知而弗言”,是不谓过也。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听,故听莫聪焉。今知而弗言,则人主尚安假借矣?(《韩非子·定法》) 【注释】 逾:超越。言:这里指告发。聪:听觉灵敏。假借:借助。 【译...

欲利尔身,先利尔君

田鲔教其子田章曰:“欲利而身,先利而君;欲富而家,先富而国。”(《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 田鲔(wěi):人名,卫国的公族。而:通“尔”,你,你的。身:自己。 【译文】 田鲔教导他的儿子田章说:“要想你自己得到利益,先要让你的国君得到利益;要想使你的自...

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报一人之功而劝境内之众

治贼,非治所治也;治所治也者,是治死人也。刑盗,非治所刑也;治所刑也者,是治胥靡也。故曰: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此所以为治也。重罚者,盗贼也;而悼惧者,良民也。欲治者奚疑于重刑!若夫厚赏者,非独赏功也,又劝一国。受赏者甘利,未赏者慕业,是报一人之功而劝境...

侈泰则家贫,骄恣则行暴

夫当家之爱子,财货足用。财货足用,则轻用;轻用,则侈泰。亲爱之,则不忍;不忍,则骄恣。侈泰,则家贫;骄恣,则行暴。此虽财用足而爱厚,轻刑之患也。(《韩非子·六反》) 【注释】 侈泰:奢侈无度。泰:过分。 【译文】 主持家务的家长往往会溺爱子女,让子女们的钱财完...

韩昭侯罪侍者

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韩非子·二柄》) 【注释】 韩昭侯:战国时期...

子胥出走

子胥出走,边侯得之。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候因释之。(《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 子胥:即伍子胥,名员,春秋时楚国人。伍子胥因父亲伍奢、兄长伍尚均遭楚平王杀害,被迫出逃投奔吴国。边侯:防守边界的官吏...

吴起吮脓

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伤者母立而泣,人问曰:“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对曰:“吴起吮其父之创而父死,今是子又将死也,今吾是以泣。”(《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魏:战国时期诸侯国名,范围包括今河南省大部、山西省...

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

美下而耗上,妨义之本

简主谓左右曰:“车席泰美。夫冠虽贱,头必戴之;屦虽贵,足必履之。今车席如此大美,吾将何[[!GFEF6]]以履之?夫美下而耗上,妨义之本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注释】 简主:指赵简子。泰:通“太”。屦(jù):用麻、葛制成的鞋。[[!GFDB5]](juē):草鞋。耗:...

废置无度则权渎,赏罚下共则威分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废置无度则权渎,赏罚下共则威分。(《韩非子·八经》) 【注释】 具:完备。柄:权力,权柄。渎(dú):轻慢。 【译文】...

不令之民

夫见利不喜,上虽厚赏,无以劝之;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此之谓不令之民也。……有民如此,先古圣王皆不能臣,当今之世,将安用之?(《韩非子·说疑》) 【注释】 不令:不听从命令。 【译文】 见到利益也不欢喜,那么这种人即使君主设置了丰厚的奖赏,也无法勉励...

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凡治之大者,非谓其赏罚之当也。赏无功之人,罚不辜之民,非所谓明也。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人者也,非能生功止过者也。是故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韩非子·说疑》) 【注释】 方:仅仅。太上:最重要的,首要的。 【译文】 治理...

蚤虱之人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孔子出,子圉入,请问客。太宰曰:“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吾今见之于君。”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太宰因弗复见也。(《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 子圉(yǔ):人名。见:引见。商:宋...

不踬于山,而踬于垤

夫以重止者,未必以轻止也;以轻止者,必以重止矣。是以上设重刑者而奸尽止,奸尽止,则此奚伤于民也?所谓重刑者,奸之所利者细,而上之所加焉者大也。民不以小利蒙大罪,故奸必止者也。所谓轻刑者,奸之所利者大,上之所加焉者小也。民慕其利而傲其罪,故奸不止也。故先...

忠臣之事君也,非竞取君之国

孝子之事父也,非竞取父之家也;忠臣之事君也,非竞取君之国也。夫为人子而常誉他人之亲曰:“某子之亲,夜寝早起,强力生财以养子孙臣妾。”是诽谤其亲者也。为人臣常誉先王之德厚而愿之,是诽谤其君者也。(《韩非子·忠孝》) 【注释】 竞:争夺。强力:极力。愿:羡慕...

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

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自愚诬之学、杂反之辞争,而人主俱听之,故海内之士,言无定术,行无常议。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韩非子·显学》) 【注释】 参验:用事实加...

议焚书之策

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

秦昭王罚百姓

秦昭王有病,百姓里买牛而家为王祷。公孙述出见之,入贺王曰:“百姓乃皆里买牛为王祷。”王使人问之,果有之。王曰:“訾之人二甲。夫非令而擅祷者,是爱寡人也。夫爱寡人,寡人亦且改法而心与之相循者,是法不立;法不立,乱亡之道也。不如人罚二甲而复与为治。”(《...

吴起休妻

吴起示其妻以组,曰:“子为我织组,令之如是。”组已就而效之,其组异善,起曰:“使子为组,令之如是,而今也异善,何也?”其妻曰:“用财若一也,加务善之。”吴起曰:“非语也。”使之衣而归。其父往请之,吴起曰:“起家无虚言。”(《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注释】...

李季见鬼

燕人李季好远出,其妻私有通于士,季突至,士在内中,妻患之。其室妇曰:“令公子裸而解发,直出门,吾属佯不见也。”于是公子从其计,疾走出门。季曰:“是何人也?”家室皆曰:“无有。”季曰:“吾见鬼乎?”妇人曰:“然。”“为之奈何?”曰:“取五牲之矢浴之。”季曰:...

务重刑之法

韩子曰“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者,何也?则能罚之加焉必也。故商君之法,刑弃灰于道者。夫弃灰,薄罪也,而被刑,重罚也。彼唯明主为能深督轻罪。夫罪轻且督深,而况有重罪乎?故民不敢犯也。是故韩子曰“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镒,盗跖不搏”者,非庸人之心重,...

宋人酤酒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问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注释...

子皋为狱吏

孔子相卫,弟子子皋为狱吏,刖人足,所跀者守门。人有恶孔子于卫君者曰:“尼欲作乱。”卫君欲执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从出门,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吏追不得。夜半,子皋问跀危曰:“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也,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

中行文子出亡

晋中行文子出亡,过于县邑。从者曰:“此啬夫,公之故人。公奚不休舍?且待后车。”文子曰:“吾尝好音,此人遗我鸣琴;吾好珮,此人遗我玉环,是振我过者也。以求容于我者,吾恐其以我求容于人也。”乃去之。果收文子后车二乘,而献之其君矣。(《韩非子·说林下》) 【注...

得时无怠

(李斯)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

物极则衰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

孔子解疑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对曰:“不也,夔非一足也。夔者忿戾恶心,人多不说喜也。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人皆曰:‘独此一,足矣。’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注释】 鲁哀公:名蒋,春秋...

少室周荐士

少室周者,古之贞廉洁悫者也,为赵襄主力士。与中牟徐子角力,不若也,入言之襄主以自代也。襄主曰:“子之处,人之所欲也,何为言徐子以自代?”曰:“臣,以力事君者也。今徐子力多臣,臣不以自代,恐他人言之而为罪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注释】 廉:方正。...

徙辕立信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征甲兵。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于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于西门...

卫嗣公明察

卫嗣公使人为客过关市,关市苛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吏乃舍之。嗣公为关吏曰:“某时有客过而所,与汝金,而汝因遣之。”关市乃大恐,而以嗣公为明察。(《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注释】 卫嗣公:战国时期卫国国君,秦贬其号为“卫嗣君”,公元前324至前283年在位。...

立尊贵之势

夫俭节仁义之人立于朝,则荒肆之乐辍矣;谏说论理之臣间于侧,则流漫之志诎矣;烈士死节之行显于世,则淫康之虞废矣。故明主能外此三者,而独操主术以制听从之臣,而修其明法,故身尊而势重也。凡贤主者,必将能拂世磨俗,而废其所恶,立其所欲,故生则有尊重之势,死则有...

子之佯言白马

子之相燕,坐而佯言曰:“走出门者何?白马也?”左右皆言不见。有一人走追之,报曰:“有。”子之以此知左右之不诚信。(《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注释】 子之:人名。走:跑。 【译文】 子之做燕国的相国时,有一次坐在那里无中生有地说:“跑出门的是什么,是匹白...

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

鬼魅易画犬马难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孰:什么。鬼魅(mèi):鬼怪。罄(qìng):显现。类:类...

真鼎与假鼎

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雁往。齐人曰:“雁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韩非子·说林下》) 【注释】 谗鼎:一种上部大下部小的鼎。雁:通...

治国最患社鼠

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

人心平等

天平等故常 ① 覆 ② ,地平等故常载 ③ ,日月平等故四时常明,涅槃 ④ 平等故圣凡不二 ⑤ ,人心 ⑥ 平等故高低无争。(《五灯会元》卷十二) 注释 ①常:恒常、永远。②覆:覆盖。③载:承载。④涅槃:梵文Nirvana的音译,曾译为“泥日”、“泥...

各各为因,各各为果

一切法各各为因,各各 ① 为果,是名因果相。(《大智度论》卷三十一) 注释 ①各各:各自。 译文 每一个事物和现象都可以是原因,也可以是结果,这就叫做“因果相”。 感悟 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在因果关系的链条中,甲事物是乙事物的原因,同时乙事物就是甲事物的...

非别有真主宰

诸法皆从缘生耳,无别 ① 有真主宰之者,故无我 ② 也。(《维摩诘经·佛国品》) 注释 ①别有:另外有。②无我:梵文Niratman的意译,又译作“非我”、“非身”,是对“我”的否定,佛教根本理念之一。它否定世界上有物质性的实在自体,否定“我”的实体的存在。 译文...

一切行无常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增一阿含经》卷十七) 译文 世间一切现象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有生命的事物必然会有命尽的时候,没有生命也就没有死亡。 感悟 既然人生无常,人生短促,那么人活着就要珍视生命的价值,利用有限的光阴,多做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

不住自性

诸法虽生,不住 ① 自性 ② ,是故无性。如婴儿定住自性者,终不作匍匐 ③ 乃至老年。(《中论·破行品》) 注释 ①不住:亦称“无...

因缘相假

前后相生 ① ,因也;现相助成,缘也。诸法要因缘相假,然后成立。(《维摩诘经·佛国品》) 注释 ①相生:相互促成。相假:相互依赖。 译文 所谓“因”,是指前一事物促成后一事物的产生,同时后一事物也使前一事物发生变化;所谓“缘”,是指此一事物辅助另一事物的产生...

五阴和合

有为诸法从因缘而生,观 ① 五阴 ② 无我 ③ ,无我所,是名为空。(《大智度论》卷五) 注释 ①观:观察、看出。②五阴:即“五蕴”。所谓“蕴”是梵文Skandha的意译,意思是“类别”。“五蕴”包括:1.“色蕴”(梵文Rupa的意译,指组成身体的物质);2.“受蕴”(梵文Ved...

水流不常满

水流不常满,火盛不久燃,日出须臾 ① 没,月满已复缺,尊荣豪贵者,无常复过 是 。(《罪业报应经》) 注释 ①须臾:即片刻。②过:经历。 译文 流淌着的水不会经常是满的,旺盛的火不可能永久燃烧,日出只是片刻就消失了,月满时其实已经开始月缺了。尊荣豪贵也是变化流...

皆有由缘

历观古今祸福之证 ① ,皆有由缘。(孙绰《喻道论》) 注释 ①证:即事例。 译文 ——地考察、研究从古至今降祸降福的具体事例,可以看出,它们都毫无例外地具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 感悟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依赖一定条件而产生、存在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祸,也...

击鼓而发声

有为 ① 诸法从因缘而生,譬如由于击鼓而发声。(《清净道论·说见清净品》) 注释 ①有为:梵文Samskrta的意译,原意为“造作”、“有所作为”,也称“有为法”,与“无为”相对。泛指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的现象,特指人的动作行为。 译文 人的一切行为的发...

“我”是虚妄之根本

迷人 ① 既贪存 ② 日虚荣虚利,此乃有中之空也,又贪殁后虚名虚利,此乃空中之空也。皆由自执为我不悟。“我”是虚妄幻累之根本,孰能思之?(《法藏碎金录》) 注释 ①迷人:即痴迷之人。②存:生存。 译文 痴迷的人既贪图生前虚浮的荣誉和利益,这是“有”中的“空”...

诸行无常

诸行 ① 无常 ② ,是生灭 ③ 法。(《大般泥洹经》卷下) 注释 ①行:指一切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的生起和变化活动。②无常:梵文Anitya的意译,即没有常住性。③生灭:实际上包括“生、...

此有故彼有

言 ① 因缘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大乘稻芊经》) 注释 ①言:说。 译文 所谓因缘就是说,这个事物的存在能够导致那个事物的存在,这种现象的产生会引起那种现象的产生。 感悟 这里强调的是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一定原因、没有一定条件的事物。缘起论者不仅否...

生命与身体

生命与身体,苦受与乐受,只是一心相应,刹那 ① 迅速而灭。纵使存续了八万四千小劫 ② 的诸天,也不得二心生存于一起。(《清净道论·说道非道智见品》) 注释 ①刹那:梵文Ksana的音译,指极短的时间。②劫:“劫波”(梵文Kalpa的音译)的略称。意指“远大时节”,是佛...

譬如父子

譬如父子,父生故名为子,生子故名为父。(《大智度论》卷三十一) 译文 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同父子关系一样,儿子之所以是儿子,是因为有父亲生了他;而父亲之所以是父亲,是因为他生出了儿子。 感悟 又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它说明了事物之间的相对性原理。从时间上看,当然...

诸法因缘故生

一切诸法,因缘故生,因缘故灭。(《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 译文 一切事情,都随着原因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也会随着原因和条件的变化而消失。 感悟 由于世界的复杂性,在特定的条件下,这样的“因”会产生这样的“果”;但是如果条件变化了,同是这个“因”就可能产生...

行督责之术

申子曰“有天下而不恣睢,命之曰以天下为桎梏”者,无他焉,不能督责,而顾以其身劳于天下之民,若尧、禹然,故谓之“桎梏”也。夫不能修申、韩之明术,行督责之道,专以天下自适也,而徒务苦形劳神,以身徇百姓,则是黔首之役,非畜天下者也,何足贵哉!夫以人徇己,则己贵...

诸法由因缘生

诸法 ① 由因缘 ② 生 ③ 。(《五分律》) 注释 ①诸法:泛指一切事物。“法”是佛学的最基本概念,梵语Dharma(音译“达摩”)的意译,其意义是:一、指佛的教法或称佛法。二、泛指一切事物,包括现象的、本体的、物质的、精神的。三、也可指佛教的教义、规范,或者指...

众生贵贱不足

一切众生 ① ,贵贱不足 ② 。虽有尊贵,而为恶者,犹名下贱;若卑鄙人,能为善事,便为豪贵。(《摩登女经》) 注释 ①众生:梵文Sattva(音译“萨埵”)的意译,指众多有生命者,包括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种(即“六道”)。②足:充实、完备。 译文 一切有生...

我执若芭蕉

不解空无我,信愿皆不实,由他信心生,可由不信。我执 ① 若芭蕉,安可做梁柱?堂殿功未完,不风雨而倾。(《宗喀巴显密修行次第科颂》) 注释 ①我执:执著地专注于“我”的存在而不能解脱。 译文 不懂得“无我”的道理,信仰和愿望都不是真的。懂得“无我”的道理,就...

因果有知

欲知过去因者,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者,见其现在因。(《因果经》) 译文 要想了解过去已发生的某事情的原因,可以从此事现在的结果中去寻找;要想预知某事情将来的结果,可以从此事现在发生的原因去看。 感悟 今天之所以会发芽,是因为过去先有了种子;将来会有苹果...

善恶之源

善恶之源,皆从心起;邪念因缘,能生万恶;正观 ① 因缘,能生万善。(《神宗就嘉集》) 注释 ①正观:指脱离愚昧、正确地认识事物。 译文 善恶的根源都从心中生起;邪恶的念头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罪恶;按照(佛教)脱离愚昧、正确地认识事物的观念去做,就能做出各种各样的...

道由心悟

道由心悟,岂在坐 ① 也。(《坛经》) 注释 ①坐:打坐,即盘腿闭目静坐,使心入定,是僧人日常修习的一种方式。 译文 (佛祖的)道理是修行者由心领悟到的,哪里是在打坐中就能得到的呢? 感悟 修身悟道不靠外在的形式,而靠内在的“心悟”。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仅仅流...

名色共相依

譬如人在海洋依止于船,如是名身 ① 转起依于色。譬如船行海中依于人,如是色身转起依于名。人船相依行海中,如是名色 ③ 共相依。(《清净道论·说见清净品》) 注释 ①名身:“名”指一切精神现象,“名”与“色”相对,指“五蕴”之中除了“色蕴”以外的其他四蕴,...

已作不失

已作不失 ① ,未作不得 ②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 注释 ①失:丢失、错过。②得:获得。 译文 已经做过的事情就不会是错过的事情,就会有一定的结果,没有做的事情就不会获得什么结果。 感悟 如果不付出则不会有任何的结果,那么我们不要指望不劳而获,而应该...

果不俱因

果不俱 ① 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灭 ② 。(《物不迁论》) 注释 ①俱:全、都。②昔灭:“昔”即从前。“灭”即完、...

心为根本

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故 ① 本 ② 善恶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为根本也。(《佛名经》) 注释 ①故:原因。②本:事物的根源。 译文 罪恶从心里产生,还从心里消灭,因为从源头上说,一切善恶都是来自于人自己的心,所以说心是最根本的东西。 感悟 修行的根本在于修心。一...

善恶皆从心想生

一切造善恶,皆从心想生,是故真出家,皆以心为本。(《宗镜录》卷九十四) 译文 一切善恶的行为,都是因心中所想而产生,所以真正的出家人,都是以修炼自己的心为根本。 感悟 人的思想可以决定人的行为,这是精神活动对于物质活动(人的各种行为)的指导作用。所以每个...

橘子因橘而生

譬如橘子因橘而生,从酢 ① 而甜,人为橘故种植是子,是子根茎花叶生果皆悉不酢,时到果熟,酢味则发。如是酢味非本无今有,亦非无缘,乃是过去本果因缘。身口意业亦复如是。(《优婆塞戒经·杂品》) 注释 ①酢:同“醋”,指味酸。 译文 橘的种子是从橘子生出的,橘子从...

从微至著

因果相承,从微 ① 至著 ② ,通名为渐 ③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一) 注释 ①微:细微。②著:显著。③渐:逐渐。 译文 原因和结果是前后相承接的,事物的发展是从细微到显著的,这一过程通称为“渐”,即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 感悟 事物的变化、发展不是一蹴...

色心不二

从本以来,色 ① 心不二。(《起信论·解释分》) 注释 ①色:是梵文Rupa的意译,指精神领域以外的“物质”的东西,也可以指现象世界和对现象世界进行反映的人的感觉与观念,包括眼、耳、鼻、舌、身及其所产生的感觉。 译文 从根本上来看,物质和精神是不能够截然分开...

诸报从业起

一切诸报,皆从业 ① 起;一切诸果,皆从因起;一切诸业,皆从习起。(《华严经·入法界品》) 注释 ①业:梵文Karma(音译“羯摩”)的意译,指人的行为、语言、思想等各个方面的活动,包括身、口、意三方面,称为“三业”。行为活动叫做“身业”;语言活动叫做“口业”;思...

一念之恶

一念之恶能开五不善门:一、恶能烧人善根 ① 。二、从恶更 ② 生恶。三、为 ③ 圣人所诃 ④ (读“喝”音)。四、退失道果 ⑤ 。五、死人。(《佛本行经》) 注释 ①善根:善良的根基。②更:再。③为:做。④诃:怒责。⑤道果:“道”,指“菩提”(梵文Bodhi的音译,指对...

外弱内强

在外打入者其力弱,在内打出者其力强。(《大慧语录》卷二十一) 译文 用外在的体力攻进去的力量是弱小的,用内在的心力打出来的力量是强大的。 感悟 内在的“心力”——精神——是强大的,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所以人还是要有点精神!...

识性识相

识性 ① 识相 ② ,皆不离心。(《成唯识论述记》卷一) 注释 ①性:佛教名词,与“相”相对,指事物内在的和不可改变的性质,如火的热性,水的湿性。②相:佛教名词,对“性”而言。指一切事物的外在的形象状态,如火的焰相,水的流相等。 译文 无论认识事物的内在性质还...

境缘无好丑

境缘 ① 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 ② 名,妄 ③ 情从何起。(《五灯会元》卷一) 注释 ①境:境界,佛教中指六识所辨别的各种境界(“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例如眼识以色空为其境界。②强:迫使、硬要。③妄:虚妄、不实。 译文 境界产生的...

不自在故无我

一切法皆属因缘,属因缘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我相 ① 不可得故。(《大智度论》卷二十二) 注释 ①相:指相状和性质。 译文 世界上万物的存在、产生都有一定条件,既然是这样,所以不是自我存在的。因为不是自我的存在,所以是“无我”。那种绝对的“我”的性质也...

清净心为善业根

以清净心为善业根,以不善心为恶业根。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 ① 。(《心地观经》卷四) 注释 ①杂秽:“杂”,即不单纯,“秽”,即肮脏、丑恶。 译文 用清净的心去做事,是做好事的根本;用不善的心去做事,是做坏事的根本。因为心是清净的,所以世界就...

仁者心动

时有风吹幡 ① 动,一僧 ② 云风动,一僧云 ③ 幡动,议论不已 ④ ,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 ⑤ 者心 ⑥ 动。”(《六祖坛经》) 注释 ①幡:用竹竿等挑起来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②僧:和尚。③云:说。④已:止、罢了。⑤能:惠能,唐代高僧,禅宗南宗的创始人,圆...

我心自制

我心自制,我口自慎,我身自禁。如是自策 ① ,足得高升,何劳他控,横 ② 起怨憎?(《法苑珠林》) 注释 ①策:鞭策。②横:意外的。 译文 自己制约着自己的心,自己提防着自己的嘴,自己管束着自己的身体。这样自己鞭策自己,足以使自己进步,哪里还需要他人的控制,无端...

骑牛觅牛

问:“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丈 ① 曰:“大 ② 似骑牛觅牛。”(《五灯会元》卷四) 注释 ①丈:长老,对德高僧人的尊称。②大:很。 译文 有人问长老:“学生想认识佛,请告诉我什么是佛?”长老回答:“你这样很像是骑在牛背上找牛。” 感悟 “骑牛觅牛”的比喻说...

枉杖良善,灾仇无赦

枉杖良善,妄谗无罪,其殃十倍,灾仇无赦。(《法句经》) 译文 平白无故地打了善良的人,肆意诽谤没有过错的人,做这些事所带来的灾祸是做一般错事的十倍,而且将无法得到赦免。 感悟 陷害、诽谤正直善良的人,让人无缘无故承受肉体和精神上的苦痛,这种明显带有主观恶...

悲母在堂

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暗夜。(《心地观经·报恩品》) 注释 悲母:即有悲恩的母亲。悲恩指拔苦之恩,指诸如解除病痛、饥渴、寒热等方面苦恼的恩情。 译文...

心忍可令诸事不生

一切之事,心能忍,可令其不生。(《道院集要》) 译文 一切事情,只要在心里忍受了,就可以让它不发生。 感悟 遇事不冷静,不能控制情绪,甚至采用极端手段的人,很难正确、妥善地处理问题。因此我们要学会在各种环境中保持平和的心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忌冲动,做到遇...

心知畏忌

深观善恶,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结吉 ① 无忧。(《法句经》卷上) 注释 结吉:“结”即结交;“吉”即吉祥、吉利。 译文 能够深刻地洞察和分辨善恶,内心就知道对什么应该感到惧怕和忌讳。知道畏惧就不会去做(错事),就能够广结善缘,没有忧患。 感悟 人们不仅仅需要辨...

慈母最为亲

若远至他国,行伴名为亲;于自居家中,慈母最为亲。(《别译文杂阿含经》卷八) 译文 如果出门远行去别的国家,同行的伙伴是最亲密的人;如果在家中,慈爱的母亲是最亲的人。 感悟 母爱是人间最无私、最执著、最美好的爱。 无私在于:为了这份爱,母亲能够委屈自己。孩...

大慈大悲

大慈 ① 大悲 ② ,常无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