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名言》

    收录163457

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坠于小人之域; 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纳于君子之途。

如果废弃了教化,那么才德中等的人也会被推入品德恶劣的人的行列; 如果推行教化,那么就可以引吸才德中等的人走上和品德高尚的人并行的道路。...

善教者浃于民心,而耳目无闻焉,以道扰民者也。

善于教育的人能够理解百姓的心理并加以教育,而使百姓们不易感觉到,这就是用道理来教化百姓呀!...

民知畏法,而无礼义。于是中圣乃设辟雍庠序之教,以正上下之仪,明父子之礼,君臣之义,使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弃贪鄙之心,兴清洁之行。

人们知道害怕法律,却不知道学习礼义。于是中古圣人文王、周公便开设学校进行教育,来端正上下之间的礼仪,明确父与子之间的礼节,君与臣之间的礼义,使强不凌弱,众不侵寡,丢掉贪婪卑鄙的邪念,去做清廉纯洁的事情。...

教化以礼义为宗,礼义以典籍为本。

政教风化以礼义作为根本,礼义以法典书籍作为根本。...

人之在教,若泥金之在陶冶;器之良窳(yu语),由乎匠之巧拙; 化之善否,系乎君之作为。

一个人接受教育,就像金屑在承受冶炼; 器皿做得好坏,在于工匠手艺的灵巧或笨拙; 教化的好坏,则与国君的行为相关。...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聪明机智的人即使没有受到别人的指教也可以成才,愚笨呆痴的人不管怎样教育也是没有用处的,智力一般的人,如果不受教育则不知如何去做。...

夫法令者所以诛恶,非所以劝善。故曾、闵之孝,夷、齐之廉,岂畏死而为之哉!教化之所致也。

法令是用来消除邪恶而并不是用来规劝善良的。所以曾参、闵子骞非常孝顺,伯夷、叔齐非常廉洁,难道是他们怕死才这样做的吗? 是教化使得他们这样做的。...

学以道尊,礼为教首。

学习以培养思想品质最重要,礼义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教以言相感,化以神相感。有教而无化,无以格顽; 有化而无教,无以格愚。

传授知识技能要用言语来感动对方,转变人的心理要用精神来感动对方。只传授知识技能而不注意转变人的心理,就无法纠正愚妄的人; 只注意转变人的心理而忽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就不能纠正无知的人。...

智慧长于精神,精神生于喜悦。故责人者与其怒之也,不若教之; 与其教之也,不若化之。从容宽大,谅其所不能,而容其所不及,恕其所不知,而体其所不欲。随事讲

人的智慧从精神中生长,精神从喜悦中生长。所以在督责一个人时,与其呵斥他,不如教育他;与其教育他,不如感化他。从容宽大,原谅他不能做到的,容忍他无法达到的,宽恕他没有知道的,体恤他不愿去做的。因事讲解使其明白,随时开导使之理解。对方对于接待引导的诚意...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良好的政治赶不上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怕它;良好的教育,百姓爱它。良好的政治得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

读书人须看得宇宙间事皆我分内才好。郡国立学,多方培养,不过要培养得此意出。

读书人要把宇宙间的事都看成自己份内的事才好,不要只埋头读书。国家和各地设立学校,多方培养人才,不过要培养出上述的人才才好。...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不懂得理义,这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

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加新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解除自己的疑惑。理解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经常有所见识、增加新的收获,那么学问就是有了进步了。在本来看上去没有疑惑的地方通过学习又发现新的疑惑,这才是进步了。...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七教,所以道之也。

如果不使百姓生活富裕就无法培养百姓的感情,没有教育就无法改造百姓的思想。所以使百姓每家有五亩的住宅、百亩土地,让他们致力于农事,而不要耽误了农时,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富裕起来了。设立各类学校,学习冠、婚、丧、祭、乡和相见六种礼节,明确父子、兄弟、夫...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去思考,却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喜欢仁德却不喜欢学问,那种弊病就是容易被人愚弄; 喜欢耍聪明却不喜欢学问,那种弊病就是放荡而没有基础; 喜欢诚实却不喜欢学问,那种弊病就是容易被人利用,反而害了自己; 喜欢直率却不喜欢学问,那种弊病就是说话尖刻,刺痛人心; 喜欢勇敢却不喜欢学问,那种弊病...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玉器; 人不经过学习,就不能明白道理。因此古代的帝王要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从教育入手。...

所贵乎学者,为能变化气质也。自己气质尚且不能变化,更说甚学。

人们之所以把学习看得很重要,是因为它能够使人的气质发生变化。自己的气质尚且不能产生变化,还说什么学习呢!...

学问所以求放心,犹衣之可以御寒,食可以充饥也。若欲求放心,而不由于学问,是犹欲御寒者而不资乎衣,欲止饥者而不藉乎食也。虽欲不饥不寒,岂可得乎?

学问可以用来找回丧失的善良之心,就像衣服可以抵御寒冷、食物可以抵挡饥饿一样。如果要找回善心,却不愿走学习这条路,这就像要抵御寒冷却不愿借助衣服,要防止饥饿却不愿依靠食物一样。即使想不饥饿不寒冷,又怎么可以做得到呢?...

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 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

教育是仁义的大端,学习是智慧的大端。就仁义来说,没有比给他人利益更大的了,而给他人利益又没有比给他人以教育更大的了; 就智慧而言,没有比修身养性是更聪明的了,修身养性又没有比学习为更聪明的了。...

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从乡里推举德才兼备的人,并让他们为国从事教育工作,这样人民就都能做到知书识礼了。...

饱食煖(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一个人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却不知接受教育,那么他就会同禽兽差不多了。...

进学莫大于致知,养心莫大于理义。

求学进益没有比获取知识更重要的了,养性修身没有比通晓道理、坚持正义更重要的了。...

分人以财,谓之惠; 教人以善,谓之忠。

把钱财分给别人的叫做仁爱; 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的叫做忠诚。...

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叶也。木有枝叶犹庇荫人,而况君子之学乎!

一个人有了学问,就像树木上有了枝叶。树木有了枝叶还能为人遮荫,更何况君子有了学问呢?...

学校者,国之教也,士之所步趋而进退也。

学校,是国家教育人的地方,是读书人的活动场所。...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教育感化,应该是朝廷最先做的事情,廉洁知耻应该是读书人的高尚气节,民俗风气应该是国家最大的事情。朝廷做到了教育感化,那么读书人就会有廉耻之心; 读书人有廉耻之心,那么国家就会有良好的风气。...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不究。不足,故自愧而勉;不究,故尽师而熟。由此观之,则教学相长也。

经过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不足; 经过讲授之后,才知道自己学问不精。知道不足,所以自己能深感惭愧并努力学习;知道不精,所以要尽量向老师请教从而达到熟练的程度。从这里看出,教和学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得到提高。...

教化,所恃以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

教化是治理国家所依靠的根本,刑法则是用来佐助治理国家的。...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 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

人们追求私利的行为,就像水往低处流淌一样,如果不用教化的堤坝来防备,就无法阻止...

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古代的帝王……治理国家,无不把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办。在国家设立大学进行教育,在城镇设立学校来进行教化,用仁诱导百姓,用义勉励百姓,用礼限制百姓,所以那时的刑罚很轻可是并没有违犯法令的,这是因为推行教化而带来了良好的风情民俗的缘故。...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务厚其情而明则务义,民亲爱则无相害伤之意,动思义则无奸邪之心。夫若此者,非法律之所使也,非威刑之所强也,此乃教化之所致也。

用道德来引导他们,用礼法来治理他们,一定可以使他们变得性情敦厚并能懂得其中的意义,那么百姓们就会相亲相爱而无互相伤害的想法,做事时因为想着仁义而不会萌生邪恶的念头。像这种情景,是法律所不能达到的,是威刑所不能强迫的,这是教育感化的结果。...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

古时的有才德的人,成就美德善行,身体虽已消失,可是美名得以长存,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用来疏通精神思想上的障碍,舒畅心绪,调理性情,这是那些品德高尚的人的首要事务。...

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民富乃可教,学正乃得义,民贫则背善,学淫则诈伪,入学则不乱,得义则忠孝。故明君之法,务此二者,以为成太平之基,致休征之

治理国家要以使百姓生活富足作为根本,把确立教育内容作为基...

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材成德也。

学习,是用来改变性情、完善自己的才能和品德的。...

生而知之者寡矣,学而知之者众矣。悠悠之民,泄泄之士,明明之治,汶汶之乱,皆学废兴之由。

生下来就知道事理的人是很少的,通过学习而明白事理的人则很多。有的人悠闲和乐,有的人庸俗不堪; 有时天下被治理得清和明盛,有时混乱得暗无天日,这些都是由于兴学或废学的缘故呀。...

不教而诛谓之虐,不戒责成谓之暴。

事前未加教育事后却加以惩罚,这叫做酷虐; 事前不予告诫事后却责罚,这叫做残暴。...

夫纯钩、鱼肠之始下型,击则不能断,刺则不能入;及加之砥砺,摩其锋㓵(e饿),则水断龙舟,陆(tuan团)犀甲。明镜之始下型,矇然未见形容; 及其粉

像纯钩、鱼肠这样的良剑,在刚从模子中取出时,用它去击砍并不能砍断什么,用它去刺杀也不能穿透什么; 等到把它放在磨刀石上磨出锋刃,那么在水里它可以砍断大船,在陆地它可以刺穿铠甲。明镜刚从模子上取下时,模糊不清什么也照不出来,等到涂上玄锡之类的原料,并...

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也。

政治有三个品级: 王道的政治在于教化人民,霸道的政治在于威服人民,强暴的政治在于以武力胁迫人民。这三种政治各有施行的办法,但是教化人民最为可贵。...

上自黄帝,下及三王,莫不明德教,谨庠序,崇仁义,立教化。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上自远古的黄帝,下至夏、商、周三代君王,他们无不提倡道德教育,重视学校学习,崇尚仁爱义礼,成就教育感化。这是百世不变的道理。...

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神于化。道者所以持之也,德者所以苞之也,教者所以知之也,化者所以致之也。

君主治理国家,没有比仁道的力量更强大的了,没有比德政的功绩更显盛的了,没有比教育的方法更美好的了,没有比感化的效果更灵验的了。仁道可以用来治国,德政可以用来使国家强盛,教育可以使人们通晓事理,感化可以达到教化百姓的目的。...

人有不善,则乃性命之疾也,无其教治而欲令变更,岂不难哉!

一个人如果不知从善之道,那么就像得了危及生命的疾病一样,不对他加以管教却要让他得到改正,岂不困难!...

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 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

人的本性就是质朴,这种本性不经教育感化就不会形成; 人的情趣就是欲望,这种情趣如果没有了法律制度的约束就会变得毫无节制。...

闻伯夷之风者,贪夫廉而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而鄙夫宽。徒闻风名,犹或变节,况亲接形面相敦告乎?

听说过伯夷那种高尚的风范,再贪婪的人也会变得廉洁,再懦弱的人也会立志改变自身;听说过柳下惠那种正直的风范,再刻薄的人也会变得敦厚,气量再狭小的人心胸也会变得宽广。仅仅是听到他们的风范和声望,尚且使一些人改变了气质,更何况能够亲自接触本人,当面接受...

非学无以治身,非礼无以辅德。

不事学习就无法治理自己的言行,不晓礼节就无法修养自己的品德。...

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皆入孝出悌(ti涕),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孔子有七十弟子,三千学生,他们都能入家孝敬父母,出外顺从兄长,讲起话来很有文采,做事可为人们的表率,这些都是通过教育所形成的。墨子有一百八十位门徒,都可以让他们赴汤蹈火,迎刃而上,至死不悔,这些都是通过教化所形成的。...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fou否)之细;视衮(gun滚)龙之文,然后知被 (披) 褐之陋; 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

听过黄钟的乐声之后,才知道敲击缶器时声音的细小; 看过衮龙礼服上的彩饰之后,才知道身着粗布短衣的丑陋; 接受过学校教育以后,才知道不事学习的窘迫。...

夫薑桂同地,辛在本性,文章由学,能在天资。才自内发,学以外成。

生姜和肉桂在地里生长,它们的辣味是本身具有的; 做文章要靠学习,才能则在于天资。才能从自身发出,但要通过外部的学习才能成功。...

学者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也。及夫施于用,则必有其渐。

学者所看到的和所希望的, 不可不高远、 宏大。 等到推行运用时, 则必须循序渐进。...

使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最容易学到的、也是最为重要的能力,不过是读书学习呀。...

先师果斋史先生,每教学者, ……曰学问进修之大端, 其略有四: 一曰尚志,二曰居敬, 三曰穷理, 四曰反身。

已故业师史果斋先生, 每次教授学生, ……说进修学业应注重之处, 大略有四方面: 一是树立高尚的志向, 二是保持严肃崇敬的学习态度, 三是认真钻研事物的道理, 四是学以致用。...

夫风化之本在于正人伦,人伦之正在乎设庠序。

风俗教化的根本在于端正人们的伦理道德,人们伦理道德的端正在于学校的教育。...

朱子谕学者曰,学者书不记,熟读可记; 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 真是无著力处。 只如今人, 贪利禄而不贪道义, 要作贵人而不要作好人, 皆是志不立之病

朱熹告诉学生们说,学者读书不能记住,熟读后就可以记住;义理不能精深理解,细细思考就可以精深理解。只怕不树立志向,那就没有了努力的方向。只是如今有些人,贪图利禄而不求道义,要做显贵的人而不做好人。 都是不树立远大志向的毛...

能自立者必有骨也。 有骨则可藉以行立; 苟无骨, 虽百师友左提右挈, 其奈之何?一刻无人,一刻站不得矣。

能够不依赖别人而生活的人一定有骨气。 有骨气可以借此行事立身;假如一个人缺乏骨气,即使有老师朋友多方面的提携、照顾, 又能有什么作为呢?一刻无人帮助他,他也就一刻不能生存。...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学习,如同种植果树。春天欣赏树的花朵,秋天收获树的果实。讲解评论文章,如同欣赏春花;修养身心,有了好的品行,如同收获秋天的果实。...

有为而不欲人知者, 其致力也必彀(gou够), 其进也必诣。

有所作为而又不表现自己的人, 他致力于学习的劲头也一定足, 他的学业进步也一定快。...

一人立志, 万夫莫夺。

一个人立下的志向, 一万个人也别想强迫他改变。...

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

自古以来要通晓事物的道理并把事情办成功,就一定要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

志固难持,气亦难养。 主敬可以持志,少欲可以养气。

一个人始终追求志向固然很难, 而坚持培养自己良好的气质也很难。用肃敬、诚恳的态度对待学业才可以保持志向; 减少自己的欲念, 才可以培养出良好的气质。...

无好学之志,则圣人复出,亦无益矣。

一个人没有勤奋学习的志向,就是圣人出世对他进行教授,也是没有用处的。...

孝为百行之首,犹须学以修饰之,况余事乎!

孝是各种品行中最重要的,尚且必须经过学习来加以不断完善,更何况别的事物呢!...

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求而不得者有矣夫,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

学习,可以用来追求成为才德兼备的人。追求却未能达到的人是有的,但却没有不追求就能达到的人。...

成俗化民,必崇于教学。

形成风俗教化人民,就一定要推崇教育。...

君子为国,张其纲纪,谨其教化。

君子治理国家,一方面要设立法律制度,一方面要重视教育感化。...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少年时好学的人,就像清晨时的阳光一样;老年时好学的人,就像手握火把在深夜中行走,仍然胜过那些闭着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

未有不由学而能成其器,不由习而能利其业。

没有谁可以不经过求学却能有所作为,不经过学习却能给事业带来好处的。...

虎至猛也,可威而服。鹿至麤(cu粗)也,可教而使。木至劲也,可柔而屈 (曲)。石至坚也,可柔而用。况人含五常之性,有善可因,有恶可攻者乎?人之所重,莫重乎身,

老虎非常凶猛,但可以靠威力来慑服它。鹿非常敏捷,但可以靠教化来驱使它。树木非常直硬,但可以通过火烘来让它弯曲。石头非常坚固,但可以通过凿刻来加以利用。何况人有着仁、义、理、智、信的本性,可以借鉴别人的优点去改正自己的缺点呢?人们所重视的,没有比自...

凡人须先立志。志不先立,一生通是虚浮,如何可以任得事?老当益壮,贫且益坚,是立志之说也。

凡是做人都必须首先立志。 雄心壮志不确立, 一生都虚浮无根基,如何担当大事?年老而志气应当更加旺盛, 处境困穷而意志应当愈加坚定, 这就是说的立志。...

人无常心,习以成性; 国无常俗,教则移风。

人没有一成不变的意念,通过学习薰染便可以形成各自性情的特点; 国家也没有一成不变的风俗,通过教育感化就能改变原来的风俗。...

学者志不立,一经患难,愈见消沮,所以先要立志。

学习的人不树立远大的志向,一旦经历灾难, 思想就会更加消极沮丧, 所以首先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人要经过学习才能够懂得道理,假如不愿学习,那么什么道理也不会懂得。...

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

树苗最初生长时,会生发出繁茂的枝杈,应当加以砍削整治,以后树干才能长得高大。 初学时也应该这样。 所以立志要重视精力专一, 力戒三心二意。...

立志者, 为学之心也; 为学者, 立志之事也。

树立志向, 是学习的核心; 努力学习, 是立志的大事。...

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

作为臣子如果不识学问之事,就不能辨别前人的言论和行动,又怎么能担当重要的职责呢?...

非学何立?非书何习?终以不倦,圣贤何及。

不学习怎么能立身? 没有书籍又去学什么呢?假如一生不知疲倦的努力学习,那么即使是圣人和贤人又怎么能赶得上呢?...

长国之术在乎养士,养士之方在乎隆学; 学废则士亡,士亡则国虚。

使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的办法在于培养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培养知识分子的方法在于大力兴办学校; 如果学校被废弃了,那么就不会有知识分子存在了,失去了知识分子那么国家就会走下坡路。...

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也。

天下没有不经过学习却能有所成就的人。...

夫世,海也;身,舟也; 志,柁(舵)也。世之溺人久矣。吾之志,所以度吾之身,不与风波灭没者也。操舟者,柁不使去手。故士莫要于持志。

人世, 犹如大海; 自身, 犹如渡船; 志向, 犹如船舵。 人世这个大海, 淹死人由来已久了。 我的志向, 是用来济渡我的身体的, 决不被人世之风浪所吞没。 划船的人, 不会使舵离开手; 所以君子没有比保持自己的志向再重要的了。...

容体不足观,勇力不足恃,族姓不足道,先祖不足称。然而显闻四方,流声后胤(yin印)者,其唯学乎?

容貌和身体不值得观赏,胆略和力量不值得仗恃,出身和门第不值得夸耀,祖辈的光荣不值得称道。能使名声显扬四方,声誉流传后代的,大概只有靠学问上的成就吧?...

把意念沉潜得下, 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 何事不可做?今之学者, 将个浮躁心观理, 将个委靡心临事, 只模糊过了一生。

沉下心来, 认真学习, 什么道理弄不明白?激发志气, 努力向上, 什么事业做不成功? 如今的学者, 拿一个轻浮急躁的内心去认识道理, 拿一个消极颓唐的内心去对待事业, 只能是糊里糊涂地度过一生。...

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不必谈论他们有多穷或有多富,只要有那琅琅的读书声那就是最好的了。...

做第一等人,干第一等事,说第一等话,抱第一等识。

做第一流的人才, 干第一流的事业, 说第一流的话语, 怀第一流的见识。...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

水不受阻碍不会腾跃, 人不被激励不会奋发。...

腹有诗书气自华。

胸中饱含知识,气度自然不凡。...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不确立志向, 天下的什么事业也做不成。 即使是各种工艺匠人, 也没有不把立志作为根本的。 ……不确立志向, 如同没有舵的船, 没有勒衔的马, 随水漂荡, 由马奔驰, 最终能有什么成就呢?...

学举则道举,道污则政污。

如果学校振兴那么道义也随之振兴;如果道义遭到玷污,那么政事也会随之遭到玷污。...

已立志为君子, 自当从事于学。 凡学之不勤, 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既然已立志使自己成为君子, 就应当勤奋从事学习。 凡是学习不勤奋努力的, 一定是他的志向还未诚笃专一。...

窃以生民之道,以教为本。

我以为让百姓生活安定的方法,应该把教育作为根本。...

人生学随时进,如春花秋实,自有节次。少年时志要果锐,气要发扬。

人一生的学习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进步。如同果树春天开花秋天结实一样, 自有随同节令变化而收获的规律。人在少年时立志要果敢有勇气, 精神要昂扬奋发。...

夫不学,则不能有立;不能有立,虽俊而贵,将焉用之?

如果不去学习,那么就不会有所成就;如果没有什么成就,即使才能出众,出身显赫,又有什么用处呢?...

父母生成我此身,原与圣人之体同;天地赋与我此心,原与圣人之性同;若以小人自甘,便辜负天地之心,父母之心矣。常以大人自命, 自然有志, 自然心活, 自然精

父母生下我的身体, 原是与圣人的身体相同; 天地赋给我的禀性, 原是与圣人的禀性相同; 如果自己甘愿做个小人, 便是辜负了天地、 父母的心愿啊! 人只要经常勉励自己, 认为自己也可以成为品行高尚的人, 那么自然会树立远大的志向, 自然心中始终充满活力, 自然精...

既天下之人莫不从教,小人修身,君子明道,故贤能群聚于朝,良善成风于下,礼义大行,习俗粹美,刑罚虽设而不犯。

既然天下的人没有不接受教育的,那些品行不正、知识浅薄的人通过学习来修养自身,那些才德兼优的人通过学习来明晓事理,因此朝廷上聚集着贤能的人才,民众间形成了良好的风气,礼义之举得到提倡拥戴,风俗习气变得善良美好,那么刑罚虽然设立可是并没有人去触犯。...

圣人亦仁 (人) 也, 其口鼻耳目与人同,惟能立志用功, 则与人异耳。 故圣人是肯做工夫庸人, 庸人是不肯做工夫圣人。 试观孔子是何等用功, 今人孰肯如此做?

圣人也是人,他的嘴巴、鼻子、耳朵、眼睛与普通人相同,只是他能树立远大的志向, 并且勤奋用功。 在这方面就与普通人有差异了。 所以说圣人是肯下功夫的普通人, 普通人是不肯下功夫的圣人。 试看孔子是多么的勤奋用功, 今人谁肯象他那样去做?...

教则易为善,善而从正,国之所以治也; 不教则易为恶,恶而得位,民之所以殃也。

教育可以把坏人改变成为好人,好人从事政事,这是国家得以安宁的原因; 假如没有教育,好人也会变成坏人,坏人篡取官位,这是百姓们遭殃的原因。...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又不

仲永的聪明,是天赋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好得多。结果成为一个普通的人,这是他没有从别人那里受到教育的缘故。像他那样天赋聪明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普通通的人:现在那些天赋并不聪明的人,本来就是普普通通的人,后天又不接受别人的教...

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 恶者,勤而教之,则可使至于善。

好的人,一天不接受教育,就会失去他的好品质而坠入坏人的行列; 邪恶的人,经常不断地教育他,就会使他归入好人的行列。...

庸人苦无气, 气能生志; 学者患无志, 志能生气。 志气环相生。 孟子志气之说, 真体验语。

普通人苦于没有良好的气质, 有了良好的气质就能产生高远的志向; 求学的人怕的是没有高远的志向, 有了高远的志向就能产生良好的气质。 志向与气质互相依赖, 相辅相成。 孟子曾经有过这方面的论述, 是真正的感受经验之谈。...

人之所为, 万变不齐, 而志则必一, 从无一人而两志者。 志于彼又志于此,则不可名为志,而直谓之无志。

人们的所作所为, 千变万化, 情形不一, 而为之奋斗的志向则必须专一不二, 从来没有一个人同时怀有两个志向的。 既立志做那个, 又立志做这个, 那么这种志向就不能称作志向, 而只能看作是还未树立志向。...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假如不能够把他作为天下国家有用的人才,那么这是因为他没有受到教育的缘故;假如能够把他作为天下国家有用的人才,那么这些全都是由于依靠学习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