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名言》

    收录163464

今使涂之人伏(服)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孰(熟)察,加日县(悬)久,积善而不息, 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故圣人者, 人之所积而致矣。

现在让普通人去学习道德法度, 如果能够专心一志, 认真思索, 细致辨察, 加上日长天久地积聚善德而不停息, 就能获得最高的智慧, 并能顺应天地变化加以治理世事。 所以说, 圣人是由普通人不断积累学识、 美德而形成的。...

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

积一勺勺水能汇成滔滔江河,聚一点点尘土能加高巍巍峻峰;如果不立志不勤奋, 自然没有成功的可能。 诸位学子能放弃人间的杂事, 专心致志地勤奋好学, 一点点积累知识并贯穿始终, 那么逐渐积少成多,学业必然有所长进。如能就以上所说的去做,那么或慢或快, 或先或...

彼求之而后得, 为之而后成, 积之而后高, 尽之而后圣; 故圣人也者, 人之所积也。

努力探求然后才有所得益,身体力行然后才有所成就, 不断积累经验然后才有所提高,追求尽善尽美然后才能成为圣人。所以说,圣人,是由普通人积累道德、才学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的。...

读书须是遍布周满。某尝以为宁详毋略,宁下毋高,宁拙毋巧, 宁近毋远。

读书应当博览群书。我曾认为读书宁可详细不要简略, 宁可从基础读起不要好高鹜远, 宁可下笨功夫不要投机取巧, 宁可立足眼前不要拖到以后。...

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是故恶夫画也。

众多的江河模仿海水流动不止, 终能汇聚于海; 丘陵仿效大山静止不前, 故不能与大山相聚,这是因为山丘画地自我限制的结果。...

相从勉讲学,事业在积累。

与人交往应勤勉探求学问, 事业的成功在于不断积累知识。...

凡读书,须有次序,且如一章三句,先理会上句,待通透,次理会第二句, 第三句,待分晓,然后将全章反复紬(chou抽)绎玩味。 如未通透, 却看前辈讲解, 更第二番

凡是读书, 必须按照次序, 如读了一章三句, 先理解体会第一句, 等到透彻了,再理解体会第二句、 第三句, 等到弄明白后,将全章反复探索体味, 寻究其中的道理、 意旨。 如果这样尚未明了透彻, 就去看前人的解释, 再一次细致阅读, 待看到自己的长进和提高处, 才算...

学不可躐 (lie猎)等,不可草率,徒费心力; 须依次序,如法理会, 一经通熟, 他书亦易看。

学习不可不按次序, 不可草率马虎, 白白地耗费精力; 应当依照次序, 按照正确的方法理解领会。 一部经书贯通熟悉, 其他书也容易看了。...

读书必专一。 必正心肃容, 计遍数。 遍数已足而未成诵, 必须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一书已熟,方读一书。毋务泛观,毋务强记。非圣贤之书毋读,无

读书必须专心致志。 必须思想端正态度严肃, 要计算读书的遍数。 遍数阅读够的还不能背诵, 必须继续阅读达到背诵。 遍数未读够就已经能背诵了,还要阅读完规定的遍数。 一本书滚瓜烂熟了,才去读另一本书。千万不要广泛阅览,千万不要死记硬背。不是圣人和贤士的...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且就今日起, 日挨一日做去。 志量不要卑狭,工夫不要间断,事事寻一个天理,时时存一个诚敬。不少因循,不肯堕落, 自有进益。

逝去的岁月不可挽回, 未来的时日还可以把握。 因此应立足于今日, 一天接一天地努力学习。 志向气量不要窄小狭隘, 功夫不要间断, 任何事物都要探寻出道理所在, 任何时候都要心存诚实恭敬。 学习循序渐进, 不投机取巧, 不甘堕落, 如此自会有所收益、 提高。...

必待一书毕然后方换一书,并不得兼读他书及省遍数。

读书必须看完一本然后再换另一本, 不能同时阅读数本以及减少读书的遍数。...

学者诚知所先后,则如木有根,如水有源,增加驯积, 月异而岁不同,谁得而御之?若迷其端绪,易物之本末,谬事之终始,杂施而不逊, 是谓异端, 是谓邪说, 非以

学者果真知道学习由浅入深的先后顺序,就如同树木有根,如同水流有源, 加上老师的教诫和学识的不断积累, 使自己每月每年都有新的收获,长期下去,谁还比得过?如果学习条理迷乱,改变学习的先后、 主次顺序, 始终违背事理行事, 杂乱无章而不恭顺, 这就叫异端, 就叫...

凡看文字, 先须晓其文义, 然后可求其意, 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

凡是看文章, 必须先弄懂其字面含义, 然后再去探求其内含意旨, 没有不明白字面意思而却知晓其内容意旨的。...

不做讨便宜底学问, 便是真儒。

不做省力取巧的学问, 才是真正的儒士。...

读书之法, 当循序而有常, 致一而不懈, 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 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 然后心静理明, 渐见意味。 不然则虽广求博取, 日诵五车, 亦奚益于学

读书的方法, 应当循序渐进而持之以恒, 专心致志而坚持不懈, 耐心地揣摩文章的标点断句和内容含义, 认真体察检验身体力行的实际感受。 如此之后才会内心清静淡泊, 明白文章所阐发的道理,逐渐感受到文章深厚的意味。不然的话,即使广泛求取,每天背诵五车书籍,...

君子之学, 必日进则日新, 不日进者而必日退, 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君子对于学习, 必须每天有所进步, 有新的收获, 不能每天有所进步就一定每天有所退步, 没有不前进而不退步的。...

蓄不久则著不盛,积不深则发不茂。

学识积蓄时间不长,著述就不会丰富;学识积累得不够深厚,阐发就不会完美。...

汲汲焉毋欲速也,循循焉毋敢惰也。非止学问如此, 日用事为之间, 皆当如此, 乃能有成。

心情急迫但不可追求速成,循序渐进但不能懒惰懈...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 方其根芽, 犹未有干, 及其有干, 尚未有枝, 枝而后叶, 叶而后花。 实初种根时, 只管栽培灌溉, 勿作枝想, 勿作叶想, 勿作花想, 勿作

立志学业, 努力用功, 如同种树一样。 开始时只生根芽, 没有树干; 等到长出树干, 还没有树枝; 生出树枝然后才会生出树叶, 树叶长成然后才会开花结果。 实应该初种树苗时, 只管栽培灌溉, 不要去想那枝条, 不要去想那绿叶, 不要去想那开花, 不要去想那结实。 空...

或问: “人有日记万言, 或妙绝技艺者, 是可学乎?”子曰:“不可。才可勉而少进,钝者不可使利也。惟积学明理,既久而气质变焉, 则暗者必明, 弱者必立矣。”

有学生问: “有人能每天记忆一万句话, 有人技艺高妙绝伦,这, 可以向他们学习吗?”老师回答说: “不可。 即使有才能的人,他的点滴进步都是经过努力得来的。 迟钝愚笨的人不可能使他马上变得很聪明。 只有不断积累学识, 弄明事理, 时间久了, 人的气质才识也就...

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治学必须追根求源,必须从根源基础上下功夫,不断汲取,填补知识, 循序渐进。...

土之积也则为丘,水之积也则为河,行之积也则为圣。

尘土不断堆积就能聚成土丘,流水不断汇集就能聚成江河,美行不断积累就能成为圣人。...

学《诗》而不求《序》, 犹欲入室而不由户也。

学习《诗经》而不先看懂阐释诗经的《诗序》,好比想要入室而不先去找到房门。...

学者为学, 进一步, 便见得一步的道理, 若层累渐渍, 则道理自精微矣。譬如登山, 上一层有一层光景。迤��(yi li倚里)而上, 到绝顶处, 光景自

学者学习, 每提高一步, 都可以获得更深一层的道理。 如果逐渐层层积累,那么对道理的认识自会精粹细密。就好比登山,登高一层所见就有一种新的光景,曲折攀登到顶峰,景物更是不同。学者功夫下得深, 道理也就理解得深刻。 登山上得层次高, 光景也就见得多。...

学者不可不志于远大, 亦不可骤期乎远大。 盖行远自近, 登高自卑也。

学者不可不树立远大的志向, 也不可急于期望实现远大的志向。 这是因为行走的目标虽然遥远, 也要从近处一步步走起, 攀登的山峰再高, 也要从低处一步步登起。...

方寸起岑楼,一勺生龙鱼。

很小的树木,不断生长,可以超过高楼;水一勺一勺地积累,可成深渊, 生出蛟龙鱼鳖。...

其心不敢失于一物之细,而后可以胜天下之大。

广泛地学习探索, 不遗漏一件细微的事物, 而后可使知识渊博到无所不晓、 包容天下的境界。...

学莫先乎致知。 穷理格物, 则知无不尽, 知之既尽, 则守无不固。

学习没有比获得知识更重要的了。不断探寻推究事物的原理,所知道的事理就没有不详尽的; 所知既然详尽,恪守事理行事的思想就没有不坚定牢固的。...

汝等常勤精进,譬如水小长流,则能穿石。

你们应当不断勤奋学习,精心一志,努力上进。比如微小的水只要长流不断, 就能够穿透石板。...

至论本求编简上, 忠言乃在里闾间。

精采高明的论述本应到书籍中寻求, 忠诚有益的话语多出在普通百姓中间。...

夫明《六经》之指(旨),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 犹为一艺,得以自资。

明确理解《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六经的内容旨意, 广泛涉猎各种学术派别的书籍, 即使不能提高道德品行修养, 整治社会风气, 但仍然可以作为一门学问, 以此作为自己的依托。...

入山见木, 长短无所不知; 入野见草, 大小无所不识。 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 采草以和方药者, 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 夫通人览见广博,不能掇 (duo多)以论说

进入大山看到的树木, 是高是矮, 没有不能分辨的; 进入田野看到的野草, 是大是小, 没有不能分辨的。 然而一个人不能伐木来盖房子,不能采集野草来配制药方,据此可知这个人对野草、树木不懂得加以利用。 学识渊博、 贯通古今的人, 即使读书多见识广, 但如果不能...

置身如同置器,在平处则安,在高处则危。古人置身千仞之上,要看他立脚平稳处。

置放身体如同置放器物,放在平处则安稳,放在高处则危险。古人能够置身很高, 要看到是由于他立脚处很平稳。...

夫学者贵能博闻也。

学者的可贵之处, 在于他能广泛地听取别人传授的知识。...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 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故多闻博识 (zhi志),无顽鄙之訾(zi子);深知道术,无浅暗之毁也。

道德不高尚不能使边远的人也顺服自己, 才识不渊博不能发表深刻的见解。 所以, 多加听取, 广泛学习, 不会被指责为愚顽鄙陋; 透彻地懂得道德学术, 不会被批评为浅薄愚昧。...

古代儒者,博学虖 (乎)六艺之文。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

古代儒士, 广泛地学习 《易》、 《书》、 《诗》、 《礼》、 《乐》、《春秋》六部经书。这六部经书, 是朝廷用以教育的典籍, 是古代圣人用来显明天理、 修正人伦道德, 使得达到大治的既成法规。...

君子不辞负薪之言, 以广其名。 故多见者博, 多闻者智, 拒谏者塞, 专己者孤。

君子不辞却打柴人的意见, 以此扩大他的名声。 所以看到事物多的人就见识广博, 听到良言多的人就头脑聪明, 拒绝规劝的人就闭塞愚昧, 独断专行的人就孤立无援。...

先民有言, 询于刍荛(chu rao除绕)。

古代贤人教导说: 即使是割草打柴的人也应当向他们请教。...

大凡学文,初要小心,后来学问博,识见高,笔端老,则可放胆。能细而后能粗,能简而后能繁,能纯粹而后能豪放。

大凡学习写作文章,初时要谨慎小心, 以后学问渊博, 见识高远,笔法老练, 才可以放胆写作。能描写细致而后才能描写简略, 能描写精练而后才能描写丰富, 能描写纯粹完美而后才能描写奔放豪迈。...

涉浅水者见虾, 其颇深者察鱼鳖, 其尤甚者观蛟龙。 足行迹殊, 故所见之物异也。入道深浅,其犹此也。浅者则见传记谐文,深者入圣室观秘书。故入道弥深,所见弥

入浅水的人看见的是虾, 入深一些的人看见的是鱼和鳖, 再入深一些的人看见的是蛟龙。 这是因为他们的行迹不同, 所以看到的物体也就不同。 涉入学业的深浅所见, 其道理与此相仿。 学习浅显的人所见到的是传记小说类的作品; 学习深入的人就像深入到圣人的书房观...

得之在俄倾,积之在平日。

能够在片刻之间得其真知, 是由于平时积累的缘故。...

悟未有不顿者,但必学问真积力久,方有一旦豁然大悟处,是顿因于渐也。

认真思考没有不能很快领悟的。但必须学力积累得时间很长,才能顷刻间豁然深刻领悟。这种顿悟靠的是知识逐渐积累的缘故。...

读书万卷始通神。

读了万卷书才能够通达神妙境界。...

博学多识, 疑则思问。

广泛地学习和多加观察认识, 遇到疑难问题就认真思考, 思考不明白就向人请教。...

学广而闻多, 不求闻于人也。

学习面要宽, 见闻要广博, 不追求闻名于世。...

通人总原本以括流末,操纲领而得一致焉。古人叹息于才难,故谓百世为随踵。 不以璞非昆山而弃耀夜之宝, 不以书不出圣而废助教之言。是以闾陌之拙诗,军旅之鞫(

学识渊博的人能够把握事物的根本, 以囊括支流末节, 能够抓举事物的纲领而获得全部。 古人叹息圣才难得, 认为百代产生一个圣人都是脚跟脚地涌现。 不能认为璞玉不是产自昆仑山, 就把这一辉耀夜空的宝贝扔弃; 不能认为书籍不是圣人编撰的, 就把书中有助于教化...

人目不见青黄曰盲,耳不闻宫商曰聋,鼻不知香臭曰痈(yong拥)。痈、聋与盲,不成人者也。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

人的眼睛连青黄颜色也看不见, 称作盲人; 人的耳朵连音乐声也听不到,称作聋子;人的鼻子连香臭也不能分辨,称作痈人。痈人、 聋子和盲人, 他们都不是健全的人。 人不广泛读书, 不听讲历史,不观察各种事物,不知是非曲直,就如同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 鼻子失去嗅...

夫读圣人之书,师圣人之道,约而为事业,奋而为文辞,而又胸中所蕴,异乎世俗之所尚。凡闻当世贤公卿大夫之名, 则必蕲(祈)一见,以卜特达之知,庶乎道有所闻,

阅读圣人的书籍, 学习圣人的学说, 并以此检束自己去成就事业, 激励自己去写好文章; 使胸中积蓄的见识, 决不与世俗所崇尚的一样。 凡是听到当世贤明的公卿士大夫的名字, 一定求得一见,以请教至深的知识道理。如此大概才能了解圣人的学说,施展自己的志向。...

我生学语即耽书, 万卷纵横眼欲枯。

我的一生从呀呀学语时即爱好书籍, 在万卷书海中畅游, 以至于使视力急剧下降。...

君子虽多闻博识, 不以此自负。

君子虽然见多识广, 但决不以此自高自大。...

学博而后可约, 事历而后知要。

学问渊博, 然后才能把握要领; 事情经历得多, 然后才能知道什么最重要。...

学不博者不能守约, 志不笃者不能力行。

学问不渊博的人不能掌握要领, 志向不坚定的人不能努力实行。...

多才之士才储八斗,博学之儒学富五车。

多才的人像曹子建那样, 储存八斗的才识; 博学的儒士知识富有, 胸中装满五车书。...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熟读万卷书籍以掌握丰富的书本知识, 行走万里路程以取得丰富的实践知识。...

读书贵多,冀其博而能通;行善贵多,冀其专而能久。

读书的可贵在于多读,希望不仅博览群书,而且通晓明彻;做好事的可贵在于多做, 希望不仅心志专一坚定, 而且持之以恒。...

天下之理无穷,若以吾平生所经历者言之, 真所谓伐南山之竹, 不足以受我辞。

事物中所蕴含的道理无穷无尽,如果就我平生所经历的来讲,那真所谓伐尽南山的竹子作笔,也写不完我要讲述的事理。...

人苟遍读五经, 略通史鉴,天下之事, 自可洞然, 患在为声利所迷而不悟耳。

人如果能读遍 《易》、 《书》、 《诗》、 《礼》、 《春秋》五经, 稍微地通览《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 天下的事情自然会观察得很清楚。怕就怕一个人被声色利欲所迷惑, 还不知醒悟。...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用别的山上的璞石, 可以磨治成玉器。...

多一分知解, 便多一分不自在。

多一分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多一分事务, 多一分不自在。...

读书不透,多亦无益,然亦未有不多而能透者。

读书不明瞭透彻, 读得再多也无用, 然而也没有不大量地诵读而就能够透彻的。...

琴不可不学, 能平才士之骄矜; 剑不可不学, 能化书生之懦怯。

弹琴不可不学,它能够平息有才者的傲气;舞剑不可不学,它能消除读书人的懦弱。...

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

孔子弟子颜回差不多达到圣人的地步了,还这样说:“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

读书理会一件了, 又一件。 不止是读书, 如遇一件事, 且就这事上商量, 合当如何做, 处得来当, 方理会别一件事。 不可只就皮肤上看事,亦不可只就皮肤上理会

读书应领会清楚一件事理后, 再进行下一件。 不只是读书要这样。 比如处理一件事, 先应就此事去商量, 应当如何做, 使之处理得当, 然后再去处理另一件事。 不能从表面上看问题, 也不能只从表层去领会。 天下的书没有不应当读的, 天下的事没有不应当做的。如果...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

一个人如果不幸居住在穷乡僻壤,又没有车马凭借出外游学,就应当独自广泛地学习,向书本中仔细地请教,与古人讨论学问,以此探求是非曲直之所在。 这样大概可以获得五六成的学识。 如果既不愿出门求学, 又不在家读书, 那么不过是个对着墙壁一无所见的人。 即使像...

学者只守一乡, 则滞于一曲, 隘吝卑陋。 必游四方, 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

做学问的人只知道居住在一个地方, 其见识就会拘泥于一个方面, 难免狭隘浅陋。 一定要游学四方, 览尽人情世态, 南北风俗, 山川景象, 以此增广自己的见识, 如此去做, 十分有益于学者。...

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

一定要读尽天下的书, 通晓古今往来的事, 然后才可以下笔著述。...

博学与文者, 只要得习坎心亨, 盖人经历险阻艰难, 然后其心亨通。

广泛地学习典籍文献的人, 只要在疑难处反复揣摩研究, 就能弄通问题, 这是因为人只有经历艰难险阻的磨炼, 然后才能内心通达。...

多闻识者,犹广储约物也, 知所用为贵。

见识广博的人, 好比大量储存药物, 因为他知道需用时的重要。...

后世言学者须要立个门户。此理所在安有门户可立?学者又要各护门户, 此尤鄙陋。

后人说学者治学要建立派别。 此话的道理, 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派别可立?学者还要袒护各自的学派,这种人尤其庸俗浅陋。...

仆少好学问, 自五经之外, 百氏之书, 未有闻而不求、 得而不观者; 然其所志惟在其意义所归。

我自幼爱好学习, 除了学习 《易》、 《尚书》、 《诗》、 《礼》、《春秋》五部经书以外,对于诸子百家的书籍,我没有听说后而不去求借、 借到后而不去阅读的。 不过我读书所追求的只在于弄清文章的内容旨意。...

上达则乐天,乐天则不怨;下学则治己,治己则无尤。

努力向上加强修养, 就安于天命而自乐, 安于天命而自乐就不会埋怨什么人; 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就有利于修正自己, 修正自己就不会存在过错。...

别裁伪体亲风雅, 转益多师是汝师。

识别摒弃虚华形式的诗篇, 学习继承《国风》、 《小雅》的风格, 辗转不断地学习, 增益自身的知识, 并且广为拜师求教, 这样也就会成为你们的老师。...

常看得自家未必是, 他人未必非, 便有长进; 再看得他人皆有可取, 吾身只是过多, 更有长进。

能经常认识到自己未必都是正确的,而别人未必都是错误的,这便是有提高; 再能认识到别人都有可学之处, 自己身上的缺点很多, 这更有了提高。...

人相聚得言,皆有益也,则此甚善。

人们聚集在一起相互间讨论, 是十分有益的, 这样做是很好的学习形式。...

师无往而不在也。 乡国天下, 古人师善人也。 三人行则师恶人矣, 予师不止此也。 鹤之父子, 蚁之君臣, 鸳鸯之夫妇, 果然之朋友, 乌之孝, 驺虞之仁, 雉之

老师无处不在。 不论在家乡, 还是天下其他地方, 古人都拜高尚的人为老师。 从三个行走的人中求师, 弄不好拜的老师并非贤人。 我拜师的范围不只这些。 鹤的父慈子孝, 蚂蚁的执守君臣之礼,鸳鸯的夫妇相亲相爱,长尾猿(又名果然)的友善互助,乌鸦的孝顺,驺虞兽的...

凡饮食只要养我身, 食了要消化, 若徒蓄积在肚里, 便成痞了, 如何长得肌肤? 后世学者, 博学多识, 留滞胸中, 皆伤食之病也。

凡是饮食, 其目的都是保养自身。 吃东西要消化, 如果只是存积在肚里,便成一种病了,怎么能使身体长肉呢?后代学者,虽广泛地学习, 多多地识记, 却只是装在肚子里, 不能加以消化运用, 这同积食病一样, 都是汲取过多而引起的消化不良症。...

列圣诸经,千言万语,必有大体,必有要妙。人自少而有志,尚恐夺于世念, 日月蹉跎,终身不见也。君若不在于的, 苟欲玩其辞而已, 是谓口耳之学, 曾何足云?夫

诸位圣人所著经书, 虽千言万语, 但各自有着要义和精妙之处。 一个人从小立志好学, 还恐怕被世俗杂念所改变, 白白虚度岁月,终身看不到经书的“要妙”。人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目的, 只是想玩赏其中的文辞罢了, 这不过是听听、 说说的浮浅学问, 有什么值得...

精华搜未竭, 骚雅琢须全。

对于他人作品中的精华, 要锐意穷搜, 并且反复琢磨, 力求真正的、 全面的理解。...

学欲博, 不欲杂;守欲约,不欲陋。杂似博,陋似约,学者不可不察也。

学习要广博,但不要庞杂;掌握知识要简约,但不要粗陋。庞杂好像广博,粗陋好像简约。学习的人不可不认识辨清。...

非尽百家之美, 不能成一人之奇; 非取法至高之境, 不能开独创之域。

不能博采百家之长, 也就不能形成自家的新奇风格; 不效法追求最高的境界, 就不能开创一个独特的领域。...

人之蕴蓄, 由学而大, 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 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 以蓄成其德。

人的学识积蓄, 是由不断学习而逐渐扩大的, 在于多方面广泛了解古代圣人贤才的言语和行为, 考查他们的事迹以察看其是如何实践的, 体会他们的言论以探求其内心思想。 认识了解了他们, 便能用以培养成就自己的品德。...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天下没有纯白的狐狸, 却有纯白的狐皮大衣, 这是集取众多的白狐皮加以拼缀而成的。 博采众长, 这是古代圣明帝王能够建功扬名的根本所在。...

人所同者谓礼, 我所独者谓己。 学者多执一己定见, 而不能大同于俗,是以入于非礼也。非礼之礼,大人勿为;真己无己,有己即克。

与众人的看法相同叫做知礼, 自己有独特的看法叫做自己的意见。学者大都固执己见,而不能赞成众人的意见,这是非礼。非礼的事,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做的。真正为自己的是不讲究自己的,有时想到了自己也能够克制住它。...

致知则智明,智明然后能择。

学到知识才能使头脑聪明,聪明之后才能辨别真伪,有所选择。...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 我无是也。 多闻, 择其善者而从之; 多见而识之; 知之次也。

或许有什么都不懂而在那里凭空创造的人,我没有这样做。多听, 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 多看, 然后记在心里。 这在知识上比生而知之的人是仅次一等的。...

凡人有一行之善, 则当学之, 勿以其同时同处, 贵耳贱耳目焉。

凡是别人有一种好的行为, 就应当向他学习, 不要以为与他同时相处, 看他的地位高贵还是低贱再去学习。...

狂夫之言, 圣人择焉。

对于狂妄无知的人的话, 圣人也会择善而从。...

人有恒言曰 “学问”, 未有学而不资于问者也。 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 人非人不济, 马非马不走。 绝世之资, 必不如专门之夙习也;独得之见,必不如众议之

人常常说 “学问”, 学问, 学问, 没有学习不去依靠询问的。土丘离开了土不会高, 水流没有水不会流, 人不向人学习不会成功, 马不与马争先不会奔驰。 即便有盖世的天赋, 也一定不如坚持专心致志的学习成就大; 即便有独到的见解, 也一定不如众人共同商讨的意见...

三思而后行。

反复多次地思考以后, 再去行事。...

圣贤所以教人之法, 具存于经。 有志之士, 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

圣人贤士用来教育人的方法, 全部保存在经书之中, 有志向的人, 诚然应当熟读深思, 对不懂之处加以询问辨明。 假如懂得了经书中所讲的道理是对的, 应该这样去做, 并责令自身必须按照所要求的去做, 那么你哪里还会等到别人设置了禁止防范的礼法规则之后, 才去遵...

读书但当虚心平气, 以徐观义理之所在。 如其可取, 虽世俗庸人之言有所不废; 如有可疑, 虽或传以为圣贤之言, 亦须更加审择。 自然意味和平, 道理明白, 脚

读书应当虚心静气, 慢慢地观察认识义理所在之处。 如有可取之处, 即便是普通人说的话, 也不能废弃; 如有可疑之处, 即便传说是圣人贤士的话, 也要谨慎细致地辨别、择...

古之学者,虽问以口,而其传以心;虽听以耳,而其受以意。故为师者不烦,而学者有得也……以谓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不专不固,而可

古代学者向老师请教, 虽然用嘴求问, 而老师传的却是自己的心声; 虽然是用耳来听, 而接受下来的却是老师的思想。 所以作为老师应不厌其烦地讲授, 这样学生就有所得益了……我以为询问不深切的人, 他听讲授也不会专心; 思考不深入的人, 他吸取的知识也不牢固。...

学问须是严密理会, 铢分毫析。

做学问必须严密地领会认识, 极其细致地分析研究。...

思之思之, 又重思之。 思之而不通, 鬼神将通之; 非鬼神之力也, 精诚之极也。

思考思考, 再进一步地思考。 对问题思考不通, 鬼神会帮助你搞通; 不是鬼神的力量, 是你钻研到极点的结果。...

大抵学不言而自得者, 乃自得也。 有安排布置者, 皆非自得也。

大致说来,学习不是靠别人督促安排,而自觉学习有所得,才是自学所得。 靠别人安排或布置去学习有所得的, 都不是自学所得。...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做学问的途径, 没有比穷究事理更为领先的了。 穷究事理的要领, 必定在于读书; 读书的方法, 没有比循序渐进以达到精深更重要的了。 而读书要达到精深的根本, 则又在于态度严肃认真和保持志向。...

为学者须从穷理上做功夫。

做学问的人必须从穷尽探究事物的道理上下功夫。...

圣人之言, 不能尽解, 说道陈义, 不能辄形。 不能辄形, 宜问以发之; 不能尽解, 宜难以极之。

对于圣人的言论, 有时不能完全理解; 对其论述的道理, 陈述的义旨, 有时也不能清楚显明。 不清楚显明的地方, 应当加以询问来弄明白; 不完全理解的地方, 应当把疑问提出来以求得彻底搞清楚。...

凡求益之道, 在于能受尽言。 或议论经旨, 有见不到; 或撰文字,有所未工;以至凡在己者,或有未善,人能为我尽言之,我则致恭尽力, 虚心而纳之。果有可从,

凡是求得好处的方法, 在于能接受别人的无保留的话。 或者讨论经书意旨, 自己有的见解有不到之处; 或者撰写文章, 自己有未工致精妙之处; 以至凡是对于自己的缺点不足之处, 别人能对我全部指出, 我就应当洗耳恭听, 虚心采纳。 对于可吸收的正确意见,就应终身铭...

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学而善思,然后可与适道。思而有所得,则可与立。立而化之,则可与权。

这个人有追求学习圣人的志向, 然后可与他一起学习; 能够努力学习而且善于思考, 然后可与他一起去探求儒道学说。 能够思考而且有所收获, 才可与他共同确立自己的观点。 观点鲜明而能化用, 才可与他共同权衡讨论事物的是非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