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名言》

    收录163464

思曰睿,睿作圣。致思如掘井,初有浑水,久后稍引动得清者出来。人思虑始皆溷(hun浑)浊,久自明快。

思考叫作明智,明智的人称作圣人。细密地思考如同掘井,最初涌出的是浑水, 不久以后稍微抽引上来的就是清水了。人思虑开始都是糊涂不清的,但时间长了就明晰清爽了。...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而不思考, 就容易受蒙骗; 只思考而不学习, 就会疑惑丛生。...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心这个器官是主管思考的, 思考就能有所得益, 不思考就没有得益。...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然熟读精思,既晓得后,又须疑不止如此,庶几有进。若以为止如此

大概读书, 首先应当熟读, 使书中言语好像都是出自自己之口, 继而再精心思考, 使书中的意旨好像都是出自我的内心。 做到这样以后才可以有所得益。 然而经过熟读深思, 理解了内容含义之后, 还要怀疑书中所讲不只是这样。 如此大概才可以有所长进。 如果认为只...

论学便要明理, 论治便要识体。

要讨论学问就要明白学问中的道理, 要讨论治国之道, 就要认识治国的根本所在。...

将穷理而不顺理,将精义而不徙义,欲资深且习察,吾不知其智也。

要深究事物的理义而不一味顺从理义,要精求深刻的旨义而不妄自改动旨义。想要凭借学习的资历久和见闻广来辨察事物,我不承认他聪明。...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能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 俨乎其若思, 茫乎其若迷。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 戛戛(jia夹) 乎其难哉!

开始读书时, 不是夏、 商、 周三代, 和西汉、 东汉的书不要去读,不是圣人所追求的志向不要树立。不论是静处或是行动,都好像是忘了自身在做什么, 而把全部思想用于思考上, 所以看起来神情严肃, 若有所思, 好像神志迷惘一样。 当写文章时, 把来自于内心的所想...

颂 (诵) 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吟诵他们的诗歌,研读他们的书籍,而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 因此还要讨论一下他们所处的时代, 看看他们在那个时代中起过什么作用。...

盖有幸而获选, 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 无患有司之不明; 行患不能成, 无患有司之不公。

只有才能不高而侥幸被选中的, 怎么能说学问广博而不被举拔呢?诸位儒生应忧虑自己的学业不能精深, 不必忧虑选拔官员不明见; 应忧虑自己的优良品行不能形成, 不必忧虑选拔官员不公正。...

校定书籍, 亦何容易, 自扬雄、 刘向, 方称此职耳。 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

校勘书籍,谈何容易,从历史上看, 只有汉代人扬雄、 刘向,才算得称职的人。 未能读遍世上的书, 就不能从事校勘, 妄自论断正确与否。或者轻易认为那个地方是错的,这个地方是对的;或者原本相同, 到后来有所差异; 或者两处文字都有欠缺, 不可偏信一方。...

学而不化, 非学也。

学习不能融会贯通、 消化吸收, 不叫做学习。...

义理之学,亦须深沉方有造,非浅易轻浮之可得也。

探究经义、名理的学问,也必须研究得深刻才能有所成就,不是浅显浮泛地探求就能有所收获的。...

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学习贵在自己用心领悟, 因循守旧不会有所成就。...

凡读书处事,当烦乱疑惑之际,正当虚心博采,以求至当。或未有得, 亦当且以阙疑之意处之。 若遽以所粗通之 一说而尽废己所未究之众论, 则非惟所处之得失, 或

凡读书或处理事情,当遇到昏乱迷惑的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应当虚心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 以求得正确恰当地解决。 有时一时得不到正确的意见, 就应把疑问暂时搁置一边, 决不作主观臆测。 如果急着以自己粗略理解的一种意见, 来全部否定自己并未研究的众人意见,那...

泛观博取, 不若熟读而精思。

泛泛阅读, 广博地吸取, 不如熟读而又精心思考。...

如切如磋(cuo搓), 如琢如磨。

学习要像加工兽角、象牙、玉石那样,仔细反复地切磋琢磨。...

凡致思到说不得处始复审思明辨,乃为善学也。

凡是经过细致思考后,仍然无法用语言把所思考的问题表述清楚,就应当再从头加以细密思考,辨析清楚,这才是善于学习。...

语学者以其所未至,不惟所闻不深,亦易忽于理。

告诫治学的人, 之所以你未能探究明白, 不仅是你见闻不深广, 而且还由于你易于忽视研习义理。...

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

不深思熟虑就不能学有成就。...

含其英,茹其实;精于思,贯于一。

读书学习应当品赏其精华,吃透其实质;精心地思考, 用一种思想贯穿始终。...

善学者如关津,不可胡乱放人过。

善于学习的人勤于思考,就像把守关口一样, 不懂的地方不轻易放过。...

有理会不得处,沉思痛省。 一时间如此,后来思得明时,便有亨泰处。

有理解不透的地方, 应当深深地思索, 苦苦地领悟。 长时间像这样, 待后来思考明白时, 便通达顺畅。...

穷理亦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如此可尽物之性。

探寻事物的道理也应当循序渐进。见到的事物多了, 求得的道理多了, 也就可彻底地了解事物的本质。...

学者不自着实理会, 只管看人口头言语, 所以不能进。且如做一文字, 须是反覆穷究去, 不得又换思量, 皆要穷到穷处, 项项分明。 他日或问人, 或听人言, 或

学者不能自己从实际领会, 只是看别人怎么说怎么讲, 所以不能长进。 比如理解一篇文字, 应当反复尽力探究, 如不能理解再换个角度去思考;一定要追根寻源,使每个问题都清楚明了。他日或者问人, 或者听人讲, 或者观览一物, 自会触类旁通, 随时增长, 就是这个道理...

书多阅而好忘者,只为理未精耳,理精则须记了无去处也。

书读得多而好忘记的原因,只在于没深刻地领会其内容道理,内容道理领会深刻了就会记住而不会失掉。...

为学无他谬巧,但要理明义精,动皆听于义理,不任己私耳。此理诚明,践履不替,则气质不美者,无不变化。此乃至理,不言而信。

做学问没有其他荒谬的技巧, 只要道理明白, 旨义精通, 行动都遵循义理的要求去做, 不用自己的私心主张就可以了。 只要这个道理确实明白了, 并且身体力行不废弃, 那么性情气质不好的人, 没有不发生变化的。 这是至理名言, 不去讲也是的确如此的。...

读书固不可不晓文义,然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

读书固然不可以不领会文章的字义,然而只以领会文章的字义为目的,只是儿童式的学习。治学的人读书应探究文章的意旨、精髓之所在。...

学莫大于知本未终始。

学习没有比知晓事物的本源、末节、终了和开始更为重要的了。...

学问之初,切磋之次,必有自疑之兆;及其至也,必有自克之实,此古人物格、知至之功也。

做学问伊始, 切磋商讨之后, 自己一定会有所疑问, 及至解决了疑问以后, 自己一定会取得制胜的成果。这是古代人用以推究事物的原理和获取知识所下的功夫。...

学固不可以不思,然思之为道,贵切近而优游。切近则不失己, 优游则不滞物。

学习固然不可以不思考,然而思考作为一种学习方法, 重要的是深入事理的精髓, 考虑问题的深远。深入到事理的精髓自己就不会受迷惑, 考虑问题深远就不会拘泥于外物。...

学者须是有志读书, 只理会文字, 便是无志。

学者必须怀有远大的志向去读书, 只领会文字含义, 不能融会贯通, 掌握意旨, 便是没有远大的志向。...

学贵于通。执一而不通,将不胜其疑矣。

学习能够融会贯通最为可贵。拘泥于某一方面而不贯通全面,将产生不尽的疑惑。...

圣人于文章不讲而学,盖讲者有可否之疑,须问辨而后明。学者有所不知,问而知之,则可否自决,不待讲论。

圣人对于学习文章, 不需讲授而先去自学。 因为讲授者常常对文章的思想观点带有赞成或否定的质疑, 这样学者会受其看法的影响, 还需要进一步询问辨察然后才能明白。 学者倒不如先去自学, 有所不明白时, 再去询问弄清楚; 对于文章的思想观点是对是错自会判断,...

大抵学者且当大纲思省。

一般说来, 学者应当遵循大纲、 要点思考。...

或问:“学,何如而谓之有得?”子曰:“其必默识心通乎!笃诚明理而涵养之者, 次也。 闻之知之, 意億度之, 举非得也。”

有人问:“学习,怎样做才算有收获?”老师回答说:“学习一定要在心里领悟贯通。诚挚识理和修养身心,这是其次要做到的。听到的、 感到的、 猜测到的, 都不能算有收获。”...

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譬之行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自出,若安坐则何尝有疑。

学习时有可疑问之处而不去怀疑, 等于没有学习,要学习就应提出疑问。比如走路,将要到南山去,就要去问问道路走的对不对。 如果安闲地坐着, 哪里会生出疑问呢?...

学者工夫, 须要极细密; 越细密,越广大。穷理须是精义入神, 方好。

学者在治学上所下的功夫, 必须要极其细致严密; 越是细致严密, 越是深入广大。 穷究事物的道理必须能精于义理, 并且达到精妙的境地, 才好。...

致知格物,于读书得之者多。

通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 其途径是很多的, 但以读书获得的最多。...

明经之属,唯专念诵,不晓义理,尤无用者也。

通晓经义一类的学习,如果只是专于诵读, 不去领会经义名理, 是毫无用处的。...

后生学问,聪明强记不足畏,惟思索寻究者为可畏耳。

做学问的青年人, 他聪明记忆力强不值得敬畏, 惟有那种善于思考、 勤于钻研的人才是可敬畏的。...

胆欲大, 心欲小, 志欲圆, 行欲方。 大志非才不就, 大才非学不成,学非记诵云尔。当究事所以然,融于心目,如身亲履之。

胆量要大, 用心要细, 志向要圆满, 行动要符合准则。 远大的志向, 没有才识不能实现; 博大的才识, 不学习不能形成; 学习不依赖记忆诵读也不行。应当探究事物为什么会这样的道理,在心中融会贯通, 就象亲身实践过一样明了。...

悟处皆出于思, 不思无由得悟; 思处皆缘于学, 不学则无可思。 学者所以求悟也, 悟者思而得通也……古来圣贤, 未有不重者, 思只是穷理二字。

领会了的地方全在于思考, 不思考就无法领会; 思考清楚的地方全由于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思考。 学者所追求的是领悟, 领悟需要深思而才能得以融会贯通……自古以来圣人贤士, 没有不重视思考的, 思考的关键只在于穷究事物的道理。...

克勤小物, 为学之切要。

能够注重从小事上勤奋做起, 是治学的关键。...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莫知。

由于不用心思考所以疑惑不解, 由于不深入探求所以一无所得, 由于不虚心请教所以一无所知。...

泛讲未必吻合,而习之纯熟者妙。

泛泛而讲不一定切合实际,而反复复习达到纯熟的才是好的。...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

治学的方法, 一定以思考为根本。思考就能获得知识, 不思考就无从获得知识。...

大抵格物之功,心官与耳目均用,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所思所辨者皆所学问之事。 致知之功则唯在心官, 思辨为主, 而学问辅之,所学问者乃以决其思辨之疑。

大致说来, 推究事物原理的功夫, 应该是内心这个器官与耳朵眼睛都用上去, 以学习、 请教为主, 以思考辨析做为辅助, 所思考和所辨析的都是学习、 请教中的事。 获得知识所下的功夫则只在内心这个器官,以思考辨析为主,以学习、请教作为辅助,通过学习和请教, 来...

大率有疑处须静坐体究,人伦必明,天理必察,于日用处著力, 可见端绪。

大抵遇有疑惑之处,应平心静坐深入体察考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要明瞭,伦理道德要详察, 在日常行为处事上着力探究, 才可理出头绪。...

学以穷理而成身, 察理于横逆之中, 则义精而仁弘, 求己以必尽之善, 则诚至而化行,乃圣学之极致。

学习应当以穷究事理来成就自身。 在违背事理的地方辨明事理, 就能使义理精深, 仁爱思想得到弘大; 力求自己凡事做到尽善尽美, 就能将这诚心化入行动之中, 这乃是圣人学问中的最高造诣。...

学贵精不贵博,吾之学不务博也。

学问注重精深不注重广博而庞杂。 我做学问不致力于泛泛而学。...

我愿学者千思万思, 以思此“慎思”二字。 苟能得慎思之旨于千思万思之中,则可以语思诚之道矣。

我希望学者千思万思, 去思考这“慎思”二字。 如果能获得慎重思考的意旨于千思万思之中, 才可以谈论真诚思考的方法。...

学非有碍于思, 而学愈博则思愈远; 思正有功于学, 而思之困则学必勤。

学习并不妨碍思考, 而学习越是广博就思考得越是深远; 正确的思考对于学习很有功效, 而思考遇有困惑会促进更勤奋地钻研学习。...

学不思则无得,力索而不问学则劳殆。

学习不去思考就没有收获, 只知用心思索而不知请教就会疲劳懈...

愈收敛,愈充拓;愈细密,愈广大:愈深妙,愈高明。

做学问越是收束简约, 越能够扩充展开; 越是细致严密, 越能够广大深入; 越是深刻微妙, 越能够精当高明。...

为学于应事接物处, 尤当详审。 每日不问大事小事, 处置悉使合宜, 积久则业广矣。

治学在处事待人上,尤应当详细审察。每日不论大事小事,都应处置得当、 合适, 积累得时间长了自然学业增广。...

致知之途有二: 曰学, 曰思。 学则不恃己之聪明, 而一唯先觉之是效; 思则不徇古人之陈迹而任吾警悟之灵……学于古而法则俱在, 乃度之吾心, 其理果尽于言中乎

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点: 一是学习、 二是思考。 学习则不自恃聪明, 而一概效法先知先觉的圣人; 思考则不依从古人的陈辞滥调而任凭自己机警敏悟的智慧……学习古代所应遵循的法则都在, 在用自己的内心去揣度思索时, 应思考其讲的道理果真都说得对吗? 抑或还有...

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功夫。

凡是读书应能识别出书籍的优劣好坏,这样才不会用错功夫。...

学莫贵于自得。 得非外也, 故曰自得。 学而不自得, 则至老而益衰。

学习没有比自己思考探索所得再可贵的了。 得取不是从别人处学来的, 所以称为自得。 学习不靠自己努力体会获得, 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 知识就会日益遗忘。...

看人文字, 不可随声迁就, 我见得是处,方可信。须沉潜玩绎,方有见处。不然, 人说沙可做饭,我也说沙可做饭,如何可吃?

看别人的文章, 不可随声附和, 我认为正确, 才可相信。 应当用心深入体会研究, 才可能有自己的见解。 不这样, 别人说沙子可以做饭, 我也跟着说沙子可以做饭, 那饭怎么可以吃?...

熊掌豹胎, 食之至珍贵者也, 生吞活剥, 不如一蔬一笋矣。

熊掌豹胎, 是最珍贵的食物, 但如果生吞活剥不能消化, 还不如青菜、 竹笋呢!...

仙人好楼居, 余亦好楼居。 读书宜楼, 其快有五: 无剥啄之惊, 一快也; 可远眺, 二快也; 无湿气浸床, 三快也; 木末竹颠与鸟交语, 四快也; 云霞宿高檐,

神仙喜欢住楼房, 我也喜欢住楼房。 读书最适宜在楼上, 其快乐有五个方面: 没有叩门声惊扰, 是第一快乐; 放目远眺, 心旷神怡, 是第二快乐; 没有潮气浸湿卧床坐椅, 是第三快乐; 能跟往来于树梢竹顶的禽鸟嘻戏交谈, 是第四快乐; 看那云霞萦绕高檐, 情趣盎然, 是...

君子之言,幽必有验乎明,远必有验乎近,大必有验乎小,微必有验乎著,无验而言之谓妄。

君子谈论事物, 幽暗的一定以明亮的验证它,深远的一定以浅近的验证它, 广大的一定以微小的验证它, 隐微的一定以显明的验证它。 不经过验证而谈论它叫做虚妄不实。...

学者大抵雷同, 古之所是则谓之是, 古之所非则谓之非, 诘其所以是非之状,或不能知。 古人之言,岂一端而已矣?

学者大都喜欢随声附和。 古人所认为对的他也说是对的, 古人认为是错的他也说是错的; 质问他是对是错的理由, 却不能回答上来。 古人的话, 怎么能一概听信呢?...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附和正确的意见而不一味苟同, 小人一味苟同而不附和正确的意见。...

当仁, 不让于师。

当做事合乎仁的原则时, 即便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读有字书, 却要识没字理。

读的是有字的书, 却要认识书中没有明说的为人处世的大道理。...

欲读天下之奇书,须明天下之大道。

想要读世上不同寻常的书籍,必须深明世理,具有不同寻常的识别能力。...

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后又看一段;须如人受词讼,听其说尽,然后方可决断。

凡是读书必须虚心去读, 不要急于提出看法, 等到读一段有了理解和感受,然后再读下一段;一定要像听人诉讼一样, 只有听人把话全都说完, 然后才可决断。...

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

谈论撰写文章, 引证以往古典, 一定要是亲自研读过的, 不可轻信别人讲述的。...

道理书尽读, 事务书多读, 文章书少读, 闲杂书休读, 邪妄书焚之可也。

阐发道理的书要全读, 说明为人处事的书要多读, 讲述文章作法的书要少读, 闲杂无聊书不要读, 邪恶不正当的书要把它烧光。...

事以急败, 思以缓得。

做事因急躁而失败, 思考由缓慢而得益。...

不读诗书形体陋。

不读书的人缺乏修养, 举止行为浅薄丑陋。...

精神长者博取之,所得多;精神短者,但以词义简易者涵养。中年以后之人,读书不要多,只少少玩索, 自见道理。

精力充沛的人广泛地吸取知识,收获就多;精力欠佳的人,只要读些词义简单的书以加强自身修养就行了。 中年以后的人, 读书不要求多,少量地玩味探索,自会认识道理。...

闲暇时, 取古人快意文章, 朗朗读之, 则心神超逸, 须眉开张。

闲来无事时,选取古人的痛快文章, 朗朗诵读,就会感到精神超脱, 心情舒畅。...

凡书理未有贯者, 则昼夜追思, 恍然有悟则援笔而述之。 历龄三十载, 殊觉此道精微。 思贵专一, 不容浅赏者问津; 学贵沉潜, 不容浮澡者涉猎。

凡是书中理义没有搞透彻的, 就白天黑夜追着它思考。 待到恍然领悟时就拿起笔记下来。 我经历了三十年, 极感到治学精微深妙。 思考注重专一, 不允许浅略尝试的人去探究; 学习崇尚深入, 不允许浮澡不专一的人去涉猎。...

为学第一怕识见不真, 第二怕工夫间断。 识见不真, 则志向不能专 一; 功夫间断, 则义理无由纯熟。 若能真知灼见, 而加以不息之功, 其于造道也何难?

治学第一怕认识不正确, 第二怕功夫间断。 认识不正确, 志向就不能专一; 功夫间断, 旨义道理就无法纯熟。 如果能获得真知灼见, 再加上勤学不止的功夫, 对于获得义理还有什么难呢?...

学者求理,当唯理之是从, 岂可苟私门户!理乃天下之公理,心乃天下之同心,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不容私而已。

学者应当追求真理, 应当一切遵从真理行事, 怎么能够苟从私心, 偏袒自己所属的门派? 坚持的真理乃是天下的公理, 持守的思想乃是天下人的共同思想。圣人贤士之所以成为圣人贤士,就是因为他们不容私心存在罢了。...

某尝有数句教学者读书之法云: 以身体之, 以心验之, 从容默会于幽闲静一之中, 超然自得于书言象意之表。

我曾有几句话教给学者读书的方法: 亲身去实践, 用心体会揣摩, 在安详沉静专一之中从容默默地思索, 求得融会贯通, 还要超脱自己所读的书中所描述的意旨现象之外。...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近来才感到古书上的话, 如果你全都相信它, 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大抵讲学, 有同道中鞭策切磨者, 有道不同而相与辩明者。

大致说来, 讲学时, 有观点相同在一起互相切磋、 互相策励的; 也有观点不同而互相辩论、 以求显明是非的。...

学者读书,须是白日诵读令熟,夜间反复思量,方能有得。若不向里面去探讨,正孔子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者也。

学者读书, 应当是白天诵读得烂熟, 夜间反复思考, 才能有所得益。 如不深入探讨, 正如孔子所说的 “学习而不去思考就会迷惑不解” 了。...

凡读书先须晓得他底言词了,然后看其说于理当否。当于理则是,背于理则非。

凡是读书, 首先应弄明白他的言词意思, 然后看他所说是否合乎道理。 合乎道理的就是正确的, 违背道理的就是错误的。...

千虚不博一实,吾平生学问无他, 只是一实。

一千个虚假的换不得一个真实的。我平生做学问所遵循的原则没有别的, 就是一个真实。...

学无端绪, 虽依放圣贤而为言,要其旨归实已悖戾, 庞杂肤浅, 何足为据?

学习没有固定的方法,虽然需要按照圣人贤士所讲的话去做,但是看到其内容旨意实在是荒谬错误, 又庞杂肤浅, 怎么值得再作为学习的根据呢?...

读书如吃饭, 善吃者长精神, 不善吃者生痰瘤。

读书如吃饭, 善于吃的能长精神, 不善于吃的就生疾...

读书须是成诵, 方精熟。 今所以记不得, 说不去, 心下若存若亡, 皆是不精不熟之患。 若晓得义理, 又皆记得, 固是好。 若晓文义不得,只背得;少间,不知不

读书应当能够背诵, 才能精通纯熟。 如今有的人之所以记不住, 说不确切, 内心好像掌握了又好像没有, 这都是不精通不纯熟的毛病造成的。 如果理解了义理, 又都记得住, 固然是好, 如果理解不了文章的含义, 只要能把它背诵下来, 要不多久, 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启...

为学固不可迫切,亦当有穷究处,乃有长进。若能随分穷究,废弛岂所患也。又所依得贤主人,不患无浸润之益也。

做学问固然不可匆忙迫切, 不可不循序渐进, 但也应当有究根寻源的地方, 那样才会有所长进。 如果能随时遇到问题, 随时究根寻源, 哪里还担心学习会松弛下来呢?如果所依附的又是贤明的主人, 就不怕得不到学业薰染的好处了。...

与人商论, 固不贵苟从, 然亦须先虚心, 乃至听其言; 若其所言与吾有未安处, 亦须平心思之, 思之而未安, 又须平心定气与之辩论。 辩论之间, 虽贵伸己意,

与别人商谈, 固然不崇尚盲目随声附和, 但是也应首先拿出虚心的姿态, 听别人把话讲完; 如果他的讲话和我的看法有不合的地方,也要平心静气仔细思考;思考后仍感觉到与己不相合,再平心静气地与他辩论。 辩论时, 虽注重说明自己的观点, 但不可自己理屈,不可牵强附...

学不知止, 而谓其能虑能得, 吾不信也。 人不自知其为私意私说, 而反致疑于知学之士者, 亦其势然也。 人诚知止, 即有定论,静安虑得, 乃必然之势,非可强致

学习不知告一段落来总结、提高,却说自己既能考虑周全,又能有所收获, 这话我不会相信。 人不自知他的私心偏见, 反而去怀疑懂得如何治学的人, 这也是势所必然的。 人如果知道学习需要不断停下来加以总结, 就会形成自己的观点, 就会静心思考学习的收获, 这也是...

读书玩味其意,理会未得处,且记著(着),时时掂起看,久之须有得力处。

读书要仔细揣摩体会书中的意旨, 有未理解的, 暂且把它记下来, 经常地拿起来看看, 时间长了一定会有得益。...

读书贪多, 最是大病。

读书贪多而不深入研究, 是最大的毛...

或言 “读书不能记”, 先生曰: “何必记? 读书以明理, 是借书以明吾心之理, 非必记其书也。 今日一种书之理开吾心, 明日一种书之理开吾心, 久之, 吾心之明

有人说 “读书不能记...

不愿玉液餐,不愿蓬莱游;人间有字处,读尽吾无求。

不求饮得玉液琼浆,不求到蓬莱仙境神游; 只愿读尽人世间的珍贵书籍, 别的我一无所求。...

读书有不晓处,札出,俟 (si四)去问人。亦有时读别处,撞著有文义与此相关者,便自晓得。朱子读书,往往用此法。

读书有不理解的地方, 就把它记下来, 等待以后请教人。 也有时候读到别处, 恰巧碰着文义与此相关联的, 也自会理解。 宋人朱熹读书, 往往用这种方法。...

人读书只为难记, 耽阁 (搁) 许多, 不知纵记亦无用。 大要古书只管去读看, 不问能记与否, 但要今日这理磨我心, 明日那理磨我心, 久之, 吾心本体之明自现,

人读书只因为难记而拼命去记, 耽误了许多时间, 却不明白即使记住也无用。大致说来,古书只管去读,不必问能否记住, 只要今天书中的这个道理启发我的思想, 明天书中的那个道理启发我的思想,久而久之,我的思想自会明达透彻,可以洞察一切,即所说的“一旦豁然明朗...

凡看文字, 诸家说有异同处,最可观。谓如甲说如此,且挦(xun寻)扯住甲,穷尽其词;乙说如此,且挦扯住乙,穷尽其词;两家之说既尽,尽参考而穷究之,必有一真是

凡是读文章,对诸家持有不同意见的地方,最应细细品读。比如甲说是这样,就扯住甲,细细盘问,追究到底;乙说是那样,就扯住乙, 细细盘问, 追究到底; 两家的阐说既已穷尽, 再将他们的见解对照参考, 详尽研究比较, 必然有一个正确的产生出来。...

读尽天下奇书,游遍天下名山,人间第一乐事也。

读尽天下奇妙书籍, 游遍天下名山大川, 是人世间第一件快乐的事。...

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 日来而月往。

读书如种树, 不可急着要它成长。 把树种在山谷中, 日长月久自会长大成材。...

少壮时读书多记忆,老成后见识进,读书多解悟。

青少年时期记忆好,读书记得多; 以后随着阅历的丰富、见识的增长, 读书的理解领悟能力就更为增强。...

学问若有一毫夹带,便属私小而不正大,与道不相似矣。

学问中如果渗入一丝一毫的私心杂念, 那就是属于偏私狭小而不光明正大, 这是与道德相违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