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古籍名句

《古籍名句》

    收录162392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注释】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赏析】先秦时代,孔、孟儒家派主张法先王,儒法合流的荀子主张法后王,法家韩非主张尊今王。《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篇主要反映法家的思想,强调因时变法的重要性。因为古今时世不同,所以今天制订法令时,应当明察当前的形势,不应死守古法:“察......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注释】选自战国秦李斯《谏逐客书》。太山:即泰山。让:拒绝,弃舍。择:挑选,有所弃舍。此处引申为拒绝不受。细流:小溪流水。【赏析】秦王嬴政元年(前246)时,韩国害怕秦国发兵进攻,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游说,建议秦王修一条将泾水分流入洛水的大型灌溉......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注释】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竭泽而渔:戽干池水捉鱼。比喻不留余地。【赏析】《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篇主要讲赏罚要合乎道义。它举了一个例子:战国时期,晋文公将要与楚国的军队在城濮交战,他分别问计于大臣咎犯和雍季。咎犯建议使用诈术,说:“经常打仗的君王,不反对狡诈......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

【注释】选自《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腐:臭败,腐烂;一说积垢。户枢:门的转轴。不蝼:不产生蝼蚁。蝼,蝼蚁。唐代马总《意林》引“不蝼”为“不蠹”。【赏析】《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篇讲的是养生长寿的道理。文章认为,天地产生阴阳、寒暑、燥湿,四季的更替、万物的变......

李斯

李斯(?—前208),秦国政治家、文学家。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初为郡小吏,后从荀况学帝王之术。与韩非同为荀子的学生。李斯见楚国不足成大事,便于公元前247年西入秦,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后为秦王嬴政赏识,任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秦宗室贵族建议逐诸侯客,李斯也在逐中,遂上《谏逐客......

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

【注释】选自战国《楚辞·卜居》。《卜居》传为屈原所作。多数学者研究认为,应该是了解屈原的楚人在屈原死后记载下来的有关传说。宁:宁愿,宁肯。昂昂:气宇轩昂的样子。若:如。将:还是。泛泛:鸟浮在水面(另说“汜汜”,同义)。凫:野鸭。偷:苟且......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注释】选自《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自胜:克制自己。论人:批评别人。论,评价。【赏析】《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篇强调,决定事物成败的关键,不在事物的外部原因,而在于人自身的内部原因。治理天下的人,更应注重自身的修为和德行。并说:“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以为五色

【注释】选自《吕氏春秋·当染》。【赏析】《吕氏春秋·当染》的主旨,是讲人君的品行思想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文中引墨子的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以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意思是:素丝在蓝色的染料中染成蓝色,在黄色的染料中染成黄色;......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注释】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贵:以……为贵,认为……重要。【赏析】《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篇,在论述世道变了,相应的法律制度也应该改变时,强调说:“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意思是:有识见的人,最可贵的是能够由近知远,由今知......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注释】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镆铘(mòyè):宝剑名,又作“莫邪”。传说为干将铸造。骥骜(ào):千里马名。【赏析】《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篇围绕“因时变法”这个中心论点,反复强调先王之法,是先王根据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制定的法典,不能照搬照用,而应根据发......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注释】语出《礼记·经解》。温柔敦厚: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解释说:“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敦厚,诚朴宽厚。诗教:即以《诗》为教,是相对《书》教、《乐》教、《礼》教、《春秋》教而言。教,教化。【赏析】这......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注释】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十》。淮:淮河。枳:也叫“枸橘”,似橘而味酸苦。徒:徒然,白白地。实:果实。【赏析】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是有名的智辩之士,齐王派他出使楚国。楚王得知,遂与左右大臣商量,定下计谋,有意要将其羞辱一番。于是,在楚王为晏子设宴洗......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

【注释】选自《礼记·学记》。困:不够。【赏析】《礼记·学记》是一篇有关古代大学教育的文章。它阐明了教育能够化民成俗的重要功能,因而国君必须尊师重道,使全民知道学习的重要。它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总结,也是研究中国教育史的经典著作。即使到了教育现代化的今天,......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注释】选自《荀子·天论》。天行:大自然的一切变化。常:常规,一定的规律。为:因为,由于。【赏析】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变革的到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探讨头顶上的天,“天”成了百家争鸣的热点之一。荀子是先秦时期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尚贤使能......

《吕氏春秋》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富商,在赵国都城邯郸遇见作为人质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奇货可居.于是出千金为之活动:入秦游说秦太子安国君(子楚父,即孝成王)的宠姬华阳夫人,使子楚得立为太子。子楚继位(即庄襄王)后,任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选自《礼记·檀弓下》。后人取名《苛政猛于虎》。识(zhì):记住。苛政:烦苛的政令。一说繁重的赋税。【赏析】孔子路过泰山脚旁,见有个妇人在墓前痛苦,遂让弟子子路去问她为什么这样悲痛,妇人说:“从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丈夫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注释】选自《吕氏春秋·去私》。举:推荐。避:回避。【赏析】《吕氏春秋·去私》这篇文章,高举去私就公的旗帜,反对亲亲,贵贵的宗法血亲思想,在官员任用上,力主去掉私心,选贤举能,论功录用。为此,文章专门举了《左传》祁奚荐贤的故事,赞扬说:“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注释】选自《荀子·劝学》。蓝:一种可以提制青色染料的植物。为:变成。比喻经过学习,后者更胜前者。【赏析】荀子《劝学》一篇,运用比喻,讲了不断学习,长期积累,才能有所成的道理,明白晓畅,富有启示意义。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注释】选自《荀子·天论》。大天,以天为大,尊崇天。大:尊崇。思:敬慕,仰慕。孰与:何如,哪里比得上,怎么比得上。表示反问和比较。物畜:像物一样蓄养它(天)。制:控制。从:顺从。天命:自然变化的规律。【赏析】荀子的哲学思想里,“天命”不过......

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选自《韩非子·难一》。陷:刺穿。【赏析】先秦时代,儒家大力鼓吹古代尧、舜的德化思想,极力美化尧为天子时,舜躬亲化民的三件事:一是农夫争夺田界,二是渔人争夺好水面,三是陶器质量差。为了解决这些纠纷,舜于是亲自去耕种,去打鱼,去制陶,通过三年的亲力亲为,培养了谦让的风气......

《礼记》

《礼记》是记载周代各种礼仪制度的书。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七十子后学”在传授礼学的过程中,留下了一些关于《仪礼》的解说材料,称之为“记”,后经汉代儒生的编选,形成《礼记》。《礼记》各篇写作年代不一,其中多为战国时人所作,少数成于秦汉之际。《礼记》原有两种版本。据郑玄《六艺论》:一是汉儒戴德传《......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旧题为春秋时期齐国晏婴所著。晏婴(?—前500)春秋时齐国大夫。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齐国大夫崔杼杀齐君,他不肯以死殉君,认为君主与国家有别,君主虐民而亡,人臣不必殉死。曾对齐景公论述“和”、“同”之别。“和”是相异的事物合而相济,“清浊、大小、短长......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

【注释】选自《吕氏春秋·去私》。遂:成就。【赏析】“去私”,是《吕氏春秋·去私》篇的中心论点,也是这一句的主旨。私与公是一对立的矛盾。《韩非子·五蠹》说:“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所以,私是为自己打算,包括私利、私欲、私心、私念。去私就是要去掉一切私心......

韩非子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末年著名思想家,韩国公子,师从荀子。他看到韩国政治腐败,国势日蹙,曾屡次上书韩王,韩王不用,忧愤之余著《孤愤》、《五蠢》、《说难》等篇。其书传到秦国,得到秦王的赏识。入秦后受到李斯嫉妒,死于狱中。韩非是荀子的弟子,却接受了法家思想,他融合商鞅的“法”、申不害......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注释】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十八》。虑:考虑,谋划。失:失误。愚人:智力差、知识少的人。古代统治者多视民众为“愚人”。得:正确。【赏析】齐国大夫晏子(婴)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晏子曾向齐景公论述“和”“同”的差别。他说,“和”是相异的事物合而相济,......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注释】选自《荀子·劝学》。涅:黑泥。【赏析】荀子不仅重视人的教育成长,也看到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受环境影响很大,他在《劝学》篇中比喻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意思是:蓬草生长在挺直的麻田中,无须扶持自然就长得端直;洁白的沙砾落进烂泥之中,......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注释】选自《荀子·劝学》。积:积累。跬步:半步。古人以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故半步为“跬”。至:达到。【赏析】荀子善用比喻,来阐明学习的道理,勉励后生努力学习。他的比喻往往妙趣横生,形象鲜明,能够使学习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人人都能接受。同时,他还善用排比......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注释】选自《荀子·劝学》。锲:雕刻,用刀刻。舍:放弃。镂:雕刻。【赏析】中国人崇尚顽强和坚毅,愿意为了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持之以恒地学习、工作,坚持不懈地去获取成功。这在2000多年前先贤们的言论中,曾有大量的不同的表述。荀子在《劝学》篇里,就用了不同的比喻,勉励......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注释】选自西汉戴圣《礼记·中庸》。【赏析】儒家推崇中和之美,并把它视作中国古代审美的最高标准。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礼记·中庸》对此做了深切而清楚的表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是:人的思想感情,虽然十分强烈,但只能适度发展,不能直白地宣泄无遗......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注释】选自《礼记·礼运》。大道:上古时代所遵循之道。【赏析】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成了一家之天下,而“谋用是作”,“兵由此起”,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差异和矛盾,战乱频仍,争斗不止。孔子对这个时期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现实极为担忧,他在参加鲁国年终祭礼之后,无限感叹地表达了对“......

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

【注释】选自《鬼谷子·权篇》。拙:笨拙。工:擅长,善于。【赏析】战国时代,游说之风盛行。游说之士总是希望自己的观点能被采纳、筹办的事情能够获得成功。所以鬼谷子说:“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意思是:聪明人不会用自己的短处......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注释】选自战国《楚辞·卜居》。千钧:极重的分量。黄钟:青铜制的乐器。我国古代音乐有十二律,阴、阳各六律,阳六律的第一律为黄钟。其器形最大,声音洪亮。比喻贤士。瓦釜:陶土制的锅。釜,锅。比喻进谗言的小人。雷鸣:像雷一样发出声音。谗:说别人坏活。张:骄傲自大......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

【注释】选自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著:敷。粉:打扮时涂脸的白色粉末。施:加。朱:朱砂。阳城:战国时楚邑名,一说在今安微省界首市境,楚国贵族封邑。下蔡:战国时楚邑名,今安徽风台县,楚国贵族封邑。【赏析】宋玉“体貌闲丽”,文采沛然,因而被人谗......

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注释】选自《商君书·更法》。苟:如果。法:取法。故:指旧的法度。循:遵守。礼:指旧的礼制。【赏析】商鞅到秦国后,宣传法家主张,提出变法主张,受到秦孝公重用。秦孝公赞成变法,但又有所顾虑:“恐天下之议我也。”商鞅为此劝说道:“苟可以强国,不法其......

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

【注释】选自战国楚宋玉《高唐赋》。阳:山的南面。阻:高山险阻的地方。阳台:指高唐观。楚之先祖高阳氏颛顼的祭观,建在云梦泽中峻高的山崖上。【赏析】宋玉的《高唐赋》,以恍惚迷离的语言,创造了一位美丽多情,可望而不可即的巫山神女形象,激起了无数骚人墨客的绮丽情思,其影......

昔齐桓好衣紫,阖境不鬻异采;楚庄爱细腰,一国皆有饥色。

【注释】选自战国时期《尹文子》。异采:不同颜色。楚庄:楚庄王。【赏析】尹文子认为,“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只要统治者带了好头,上行下效,就可以培育出良好的民风民俗来。他说:“齐桓好衣紫,阖境不鬻异采;楚庄爱细腰,一国皆有饥色。”意思是:齐桓公爱穿紫色衣服,......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注释】选自《管子·权修》。树:种植;培养。【赏析】管子相齐40余年,一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策略和原则,一方面又强调在发展生产、人民富裕以后,要大力推行教化,培育人才。他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思是......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注释】选自战国楚屈原《渔父》。沐:洗发。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浴:洗澡。振衣:抖掉衣服上的灰尘。安能:怎能。安,怎么。身:自己。察察:洁白的样子。汶(mén)汶:昏暗污浊不明的样子,引申为污垢或耻辱。【赏析】屈原因“举世皆浊我独......

鬼谷子

鬼谷子,传说周代有位隐士,居住在鬼谷,自称鬼谷先生。其生平已不可考。最早提到鬼谷子的《史记》认为,他是苏秦、张仪的老师。《风俗通义》云:“鬼谷先生,六国时纵横家。”因此,鬼谷子应为战国中期人,与苏秦、张仪同时而稍前。《鬼谷子》一书,《隋书·经籍志》断定为鬼谷子本人所著。经考证《鬼谷子》内容......

宋玉

宋玉(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楚国鄢人,稍晚于屈原。汉代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将其列为屈原弟子,与景差为友,是继屈原之后楚国著名的辞赋家。曾任楚顷襄王大夫。《汉书·艺文志》著录其赋16篇,多亡佚,篇目已不可考。《文选》所载《神女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传为宋玉所作,至今......

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

【注释】选自战国楚宋玉《神女赋》。少:稍微。舒:伸展。此处意为放射。【赏析】宋玉的《神女赋》,是继《高唐赋》之后描写巫山神女的又一妙作。他以摇曳多姿的笔触,将神女那如花似玉的容貌,轻缈绰约的姿态,意近而远、洁清难犯的情志勾染而出,使这位在《高唐赋》中隐身云烟,惹人怀想......

尹文子

尹文(约前3世纪初—前2世纪末之间),齐宣王时人。汉代刘向《说苑·君道》载有尹文与齐宣王问答。同时,《吕氏春秋》载有尹文与齐浔王问答。尹文居稷下时,与宋、彭蒙、田骈同学,师从于公孙龙。今存《尹文子》两篇,即《大道上》与《大道下》。《汉书·艺文志》列为名家。《四库全书·提要》称:“其书本名家者......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注释】选自战国楚屈原《渔父》。举:全。【赏析】屈原流放江南湘水之滨后,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然而这位不向“瓦釜雷鸣”的黑暗现实折腰的诗人犹自未悔,仍在为楚国的命运踯躅、吟叹!屈原孤高清癯,踽踽独行的身影,被清波上泛舟的渔父看见了。他惊骇于当年的三闾大夫,......

商鞅

商鞅(约前390—前338)战国时期思想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卫国人。原姓公孙,名鞅,亦称卫鞅。因受封于秦国商地,尊为商君,故称商鞅。初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后入秦向秦孝公宣传法家主张,任左庶长,在秦两次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秦孝公死后,被秦惠王车裂而死。商鞅变法的内容主要有:发展耕......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注释】选自《楚辞·卜居》。短:短小,不足。长:长大,有余。【赏析】《卜居》是一篇对话体楚辞,描写屈原被谗流放,身遭不幸,向楚国掌管占卜的郑詹尹问卜,以明吉凶。其事可能属子虚乌有,只是诗人借以表达情感思想的一种载体而已。“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

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浸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泰山之阿

【注释】选自战国楚宋玉《风赋》。青苹:水上浮萍。末:水草之尖。浸淫:逐渐进入。土囊:大山洞。缘:沿着。淜(péng)滂:大风吹物的声音。熛(biāo)怒:形容大风如火一般猛烈。耾耾(hōng):风声。回穴:回旋。蹙(cù)石:掀动沙......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

【注释】选自《鬼谷子·忤合》。常:永恒,永久。贵:显贵。师:师法的榜样。【赏析】战国时代,诸侯纷争,王朝反复,分分合合,变化无常。鬼谷子总结说:“世无常贵,事无常师。”意思是:世上没有永远居于高贵位置的,事情也没有固定的榜样。鬼谷子是战国中期纵......

荀子

荀况(约前313—约前238),战国时期思想家。名况,字卿,时人尊称荀卿,又称孙卿,世称荀子。战国后期赵国(今山西安泽)人,是韩非、李斯的老师。15岁游学齐国,受到许多学派思想的熏陶,成为稷下(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一个有名的学者。后到楚国,曾任兰陵(治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南)令。晚年居兰陵教授弟子并从......

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人。其政治理想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楚怀王时,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曾任左徒、三闾大夫之职,参与议论国事。政治上对内主张改革弊政,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受到小人谗毁、排挤,被放......

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

【注释】选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绝:越过。云霓:彩虹。负:背对着。乱:横渡,此指掠过。杳冥:高远深暗的天空。鷃(yàn):鷃雀,鹑鸟的一种。料:估量。鲲:古代传说中的大鱼。昆仑:我国西部的著名大山。墟:山脚,此指发源于昆仑山下的......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注释】选自《庄子·秋水》。井蛙:井底之蛙。喻指见识不大。拘:局限。虚:通“墟”,指井蛙生活的地方。夏虫:春生秋死的昆虫。笃:与“拘”互文,限制的意思。时:时令。曲士:乡曲之士。见识浅陋,只懂得某方面道理的人。曲,偏僻之地。束于教:被所学的知识......

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注释】选自《庄子·骈拇》。凫(fú)胫:野鸭子的腿。续:接长。鹤胫:鹤的腿。断:截断。【赏析】庄子认为,天下能匡正的正道,一定是合乎人性、合乎常情的,长得长的不算多余,长得短的不算不足。他说:“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意思是......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注释】选自《庄子·齐物论》。周:庄周,即庄子。庄子名周。与:欤,表疑问的语气词。【赏析】庄子在《齐物论》里,讲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寓言故事:自己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蝴蝶,活生生的一只蝴蝶,自己觉得十分快意,完全忘记自己就是庄周。可是醒来后,自己又一下子变成庄周了。庄子说:......

彼知美,而不知之所以美。

【注释】选自《庄子·天运》。:同“颦”,眉蹙,皱眉头。【赏析】庄子认为,孔子想把周公的做法拿到鲁国去推行,肯定行不通,因为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为说明这个问题,庄子讲了一个东施效颦的故事:西施是春秋时越国著名美女。一天,西施心口痛,于是皱起眉头,捧着心口走路,被丑女东施看见了......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注释】选自《庄子·知北游》。白驹:骏马。指阳光。隙(xī):隙,空隙。忽然:时间很短。【赏析】庄子感叹生命的短促,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意思是:人活在天地之中,就像阳光从门缝外移过,很快就结束了。庄子认为:人的一生,如......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注释】选自《庄子·山木》。醴:甜酒。绝:断绝。【赏析】庄子一贯的思想是以无用为用,在论述为人处世的道理时,也坚持无用为用的观点。他特别举了孔子周游列国,在宋国遭到了伐树的屈辱,在卫国受到了削迹的羞耻,在商周又陷入困境,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到了围困,而且两次被鲁国驱逐,......

白玉不毁,孰为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

【注释】选自《庄子·马蹄》。毁:破玉雕琢。孰:哪能。珪璋:贵重的玉器。道德:自然之道。废:失去。安取:哪里用得着。【赏析】庄子反对用仁义礼智等人为的东西来禁锢人的思想,他说:“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意思是:白色的......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注释】选自《庄子·知北游》。大美:大的美德。明法:明显的规律。议:说。成理:事物固有的道理。【赏析】庄子哲学思想的最高境界是“道”。他说:“道者,万物之所由也。”所以,“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宇宙运动的规律,顺之则成,逆之则败。同时,“道”也是天下美之所......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注释】选自《管子·形势》。辞:推辞,拒绝。【赏析】管子的《形势》篇从事物外部现象着手,论述事物发展的规律,在论及国家的为政之道和学习时,他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意思是:大海不拒绝水流,所以能成就其浩大;大山不排斥土石,所以能成就......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

【注释】选自《庄子·外物》。荃:通“筌”。捕鱼的竹笼。蹄:捕兔的套子,如网绳之类,可以缠住兔脚。【赏析】庄子在谈到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时,用了比譬的方法。他说:“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意思是:筌是......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注释】选自《管子·牧民》。仓廪:储藏米谷的仓库。【赏析】管仲是春秋前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在《牧民》一文中,为君主提出了一系列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策略和原则。他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意思是:国家粮仓充实才能推行礼节,老百姓衣食充足才知......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

【注释】选自《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庖丁解牛》为其中的一则寓言,题目为后人所加。节:牛的骨骼衔接处。有间:有空隙。间,间隙。无厚:没有厚度,极言其薄。恢恢:宽绰的样子。游刃:刀口的转动。【赏析】庖丁因为懂得“道”,有了“道”,其解牛技术达......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

【注释】选自《庄子·人间世》。怒:奋举。当:阻挡,抵挡。车辙:车轮碾过的痕迹。这里指车轮。是:自以为是。【赏析】鲁国贤士颜阖受命做卫灵公太子的师傅。太子天生嗜杀凶残,颜阖如不按规矩教导他,势必危害国家;如按规矩教导他,则会危及自身。颜阖心里为难,便向卫国贤......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注释】选自《庄子·秋水》。安:哪里,怎么。乐:快乐,怡乐。【赏析】庄子与惠子(惠施)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看到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认为鱼儿很快乐。惠子反问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则机巧地回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意思是:你不是我,你怎么......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注释】选自《庄子·胠箧》。窃:盗窃,偷盗,窃取。钩:衣带钩。指不值钱的小物件。仁义存焉:仁义存在于此。【赏析】战国中期,在各诸侯国纷争的局面中,封建阶级关系已大致形成,其意识形态方面的代表就是儒家知识分子——圣人。他们宣扬的仁义圣知观念,其本质是为巩固新兴的封......

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

【注释】选自《庄子·让王》。随侯之珠:古代名珠。《成疏》:“随国近濮水,濮水出宝珠。即是灵蛇所衔以报恩,随侯所得者,故谓之随侯之珠。”千仞:形容极高。【赏析】战国时期,各诸侯争夺天下,争权夺利之风盛行,庄子则倡导人的生存权,提出治身为本,治天下为末的观点,主张养命保性......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

【注释】选自《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庖丁解牛》为其中的一则寓言,题目系后人所加。始:起初。臣:庖丁自称。解牛:肢解牛。未尝见全牛:见到的不再是整个的牛了。以神遇:用精神去感触。指对牛体结构了然于心。以,用。官知:感官知觉。神欲:指精神活动......

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于网罟之患;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

【注释】选自《庄子·庚桑楚》。函:包。这里是吞下的意思。介:独。砀:通“荡”。苦之:使之苦。指蚂蚁也危害它。【赏析】《庄子·庚桑楚》篇谈到,庚桑楚是老子的弟子,《列子·仲尼》讲他“得聃(老聃,即老子)之道”。庚桑楚说:“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于网......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注释】选自《庄子·山木》。朴:朴素纯真。【赏析】卫国大夫北宫奢为卫灵公征集原材料铸造编钟,经过短短三个月时间,上下两排编钟就完成并挂在架子上了。王子庆忌见了问道:“你用什么办法造成的?”北宫奢回答说:“我用纯一之道来造钟,不敢夹杂些个人的想法。”又说:“既雕既琢,复......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注释】选自《庄子·大宗师》。涸:水枯竭。相与:一起。呴(xū):张口出气,嘘气。濡:沾湿。沫:口水。相忘:彼此忘掉。【赏析】庄子善用寓言比喻,来讲述自己的人生哲学观点。他在《大宗师》中用鱼与鱼之间以湿气、唾沫相友爱比喻仁义,以江湖比喻大道。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注释】选自《孟子·告子下》。【赏析】人有贪恋安逸享乐的人性弱点,在孟子看来,人处身安逸享乐之中,不是福而是祸。他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忧患使人生存,安乐使人死亡。孟子认为,人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忧患和艰难困苦是常有的事。但忧患和艰难困苦不是坏......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

【注释】选自《庄子·逍遥游》。爝(jué)火:火把。爝,古代习俗,烧苇把照人以消除不祥。其:它。指爝火。后一个“其”,指浸灌。时雨:按季节应时而来的雨。犹:还在。浸灌:灌溉。泽:滋润,润泽。劳:白费力气。【赏析】庄子《逍遥游》中,讲述了尧......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

【注释】选自《孟子·尽心上》。所不为:指不该做的。所不欲:指不该想望的。【赏析】孟子谈论道德修养和做人的基本道理时说:“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意思是:不做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孟子认为,不做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自己不想要的东西......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麇鹿见之决骤。

【注释】选自《庄子·齐物论》。毛嫱:越王的美姬。古代著名美女。丽姬:晋献公宠妃。古代著名美女。所美:认为美丽的人。麋鹿:亦称四不像。决骤:迅速奔跑。【赏析】庄子通过啮缺(许由的老师)与王倪(啮缺的老师)的一段对话,表达了自己的相对论观点。他借王倪的嘴......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注释】选自《庄子·齐物论》。【赏析】庄子的哲学思想中,道是万物之源,是一切自然世界、社会人心的本原,一切自然运转、社会变化无不依归于道。而人生的全部所为就在于顺从自然来和合天道,达到“齐物”,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意思......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注释】选自《孟子·离娄上》。患:毛病,缺点。好:喜好【赏析】孟子谈到人的道德修养时,指出了人们通常容易犯的毛病:“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意思是:人的毛病在于喜好做他人的老师。孟子认为,修身的大忌是骄傲自满,而好为人师就是一种自满行为,它妨碍着君子德操......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注释】选自《孟子·万章上》。害:妨碍。逆:揣测,求。志:诗人之志,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赏析】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对诗歌作品进行评论、鉴赏的方法。他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思是: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曲解......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

【注释】选自《庄子·逍遥游》。北冥:北海。冥,深暗。海水深而呈黑色,故称。又作“溟”。鲲:传说中的大鱼名。化:变化。鹏:传说中的大鸟。怒:奋发,奋起翅膀。垂天之云:挂在天上的云。【赏析】庄子一生向往和追求的无所待(不依靠外界客观条件)的绝对自由......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

【注释】选自《孟子·告子上》。欲:喜欢。得兼:同时得到,都得到。舍:舍弃,放弃。义:指人的行为活动中的精神性的东西,符合一定的标准,主要表现为正义、道义、原则、法则等等,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赏析】孟子善于用形象的比喻说明道理,在讨论人生“义”的重大......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注释】选自《孟子·尽心上》。大匠:高明的工匠。拙工:笨拙的工人。绳墨:木匠画直线用的工具,比喻标准。羿:古代传说中的神箭手。彀率:拉弓的标准。彀(gòu),张满弓弩。【赏析】孟子的弟子公孙丑提出,圣人之道确实极其崇高和美好,但要真正实行却像登天一样......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注释】选自《孟子·尽心上》。小鲁:以鲁国为小。小,意动用法,以……为小。即认为鲁国很小。小天下:以天下为小。小,用法同上。认为天下很小。【赏析】在道德修养上,孟子主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对急功近利,“揠苗助长”,做表面文章。所以他说:“先立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注释】选自《孟子·尽心下》。【赏析】这是孟子对人格美的一种评价。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意思是:(善、诚信)充满人的形体叫做美,充满而且放出光辉叫做大。孟子把人格划分为六个等级:“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为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

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

【注释】选自《庄子·逍遥游》。淖约:同绰约。体态优美柔婉的样子。处子:处女。【赏析】庄子的哲学世界里,他否定有所待(依赖外物)的自由,追求无所待(不依赖外物)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为此,他在《逍遥游》里,描写了一个其大无比的鲲,化为大鹏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注释】选自《孟子·万章下》。颂:同“诵”,吟咏。其:他(他们)的。其人:他(他们)的为人。论其世:讨论他(他们)所处的时代。【赏析】孟子在讲述交友的方法和修身的原则时,说了如下一句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注释】选自《孟子·告子下》。大任:重大使命。是:这。空乏其身:使身体受困乏。行拂乱其所为:经历总是不能如愿。拂乱,扰乱。忍性:使其性格坚韧不拔。曾:增。【赏析】孟子钦佩古代杰出的历史人物,对那些从艰难困境中奋起的英雄贤人,在盛赞他们卓越的品性......

人皆可以为尧舜。

【注释】选自《孟子·告子下》。尧舜:传说中的上古两位圣君。此处指圣人、贤人。【赏析】孟子提出,人的“性善”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外力强加的,并指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用水向下流的必然性来比喻人性向善的发展趋势,生动地揭示了人性善的自然性和必然性,鼓舞了人向善的自觉性。在......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注释】选自《孟子·离娄下》。大人:有德行的人。果:做到。惟义所在:只看是否符合义。【赏析】孟子以“义”为行为准则的出发点,并以此来评判人物的优劣。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说出的话不一定句句守信,欲做的......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注释】选自《孟子·尽心下》。书:指《尚书》。【赏析】《尚书·武成》篇在叙述周武王讨伐殷纣王的历史事件时,其中有一句“血流漂杵”的描写,孟子认为周武王是个极有仁德之心的人,讨伐纣王的战争不会杀人很多而血流漂杵,所以对这样的描写心存疑问。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

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

【注释】选自《孟子·离娄上》。天下溺:天下人都陷入不幸之中。援:救助。嫂溺:嫂嫂掉入水中。【赏析】淳于髡是齐国著名的辩士,他问孟子:“如果嫂嫂掉进水里,是否可以伸手拉她?”孟子的回答是肯定的。淳于髡又问:“现在天下都掉进水里了,您不伸手援救,这是为什么呢?”针对......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注释】选自《庄子·齐物论》。彼:那。是:这。偶:对立。枢:门上的转轴。这里指道的枢纽,即道的关键。环中:圆环中空虚处。环,门上下两横槛的洞,圆空如环,以承受枢的旋转。无穷:包括时间的无穷、空间的无穷、万物的无穷。【赏析】庄子探讨万物之源的“道......

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注释】选自《孙子·九地篇》。处女:像处女那样娴静。开户:指放松戒备,露出空档。脱兔:像奔跑的兔子那样迅捷。拒:抵抗。【赏析】这是孙子提出的新的战术思想和方法之一,巧妙地运用这一战术思想,对战争胜负具有重要的意义。他说:“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注释】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不忍人:不忍伤害别人。运之掌上:在手掌上转动东西。比喻事情很容易做。【赏析】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怜悯别人的仁爱之心、同情之心。先前的圣王有怜悯别人之心,所以制定了体恤百姓的政治制度。孟子说:“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

【注释】选自《孟子·公孙丑上》。镃(zī)基:锄头。势:形势,时势。时:农时。【赏析】齐国人公孙丑是孟子的弟子,他向老师请教齐国能否取得天下,孟子认为,与周文王统一天下相比,齐国取得天下易如反掌。因为商朝从汤(又名成汤)传到武丁,圣贤的君主有六、七位,到商纣王时......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注释】选自《孟子·离娄上》。以:用。规:圆规。画圆的工具。矩:曲尺。画方形的工具。【赏析】孟子提出,行“仁”要遵循一定的规范。治理国家,也要遵照一定的法度,而不能单凭主观的好恶、单纯的道德说教、自以为是的政策和死板的法律制度。孟子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注释】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赡:足,够。诚:真心实意。【赏析】孟子崇尚仁政德政,反对非正义战争,反对以武力压服人。他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意思是:凭借武力使别人服从的,别人不是从内心诚服,而是力量微小,不足......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注释】选自《孟子·公孙丑下》。道:正义。至:至极,顶点。亲戚:古指血肉相连的亲近家族。畔:同“叛”。背叛。【赏析】孟子在论及安邦治国的道理时,提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意思是......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注释】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气:指由内心积善所产生的刚正之气。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赏析】孟子要求,人应该为自身人格的完善不断培养自己,加强自我修养。他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意思是:我能够辨析言辞,善于培......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

【注释】选自《孟子·离娄上》。侮:侮辱。伐:攻打。【赏析】孟子一次谈到,从前有首儿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听到这首儿歌,教育弟子说:“你们听见了,水清就洗帽子的丝带,水浊就洗双脚,这都是由水自身决定的。”孟子借用这首儿歌,说明治......

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

【注释】选自《孟子·滕文公上》。幽谷:幽深的山谷。迁:升,移。乔木:高大的树木。【赏析】战国时期,有一个研究农家学说的楚国人叫许行的,带着几十个弟子来到滕国。他们在那里一边学习一边劳动,以种粮食、打草鞋、编席子为生,过着简朴而平等的生活。信奉儒家学说的陈相兄弟对......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矣。

【注释】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淫:乱。指扰乱心思。移:改变。指改变节操。南宋朱熹《集注》云:“变其节也。”屈:屈服。指放弃节操。【赏析】景春崇尚纵横之术。一次,他与孟子谈论什么是“大丈夫”。当时所谓的“大丈夫”,犹如我们今天说的“男子汉”。景春说:“公孙衍、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