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古文 > 古文知识

《古文知识》

    收录162392

第四节 政治与文学的关系

        宋元明清这四个朝代都是封建统治的时代,但是封建统治者的民族不同,统治政权的机构和政治措施也不完全相同,这对于学术文化的发展,对于文学的发展,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

第二节 梅尧臣 苏舜钦

        在欧阳修以前,北宋名臣中为士流所崇仰的,有范仲淹。他虽不是文学专门名家,但他的散文和词也是为人所传诵的。        ......

第三节 社会发展和文学的关系

        一、统一了的中国        经过五代的干戈纷扰,地方割据,尤其是北方,农村破产,人民生活凋敝,人口减少,经济生产......

第三节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江西庐陵(今吉安)人。父亲是进士出身,做过小官,早卒。修四岁而孤,少年穷苦。母亲郑氏,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为书。后随叔父在隋州,借李姓藏书抄诵。得《昌黎集》残书,......

第四节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又封荆国公,学者称王荆公。政治改革家,亦是文学家。      &......

第五节 词曲的发展和词的概况

        提要        一、宋诗承唐诗而变其风格,用散文笔法,参以说理。但宋代的词,最为发达。以抒情为主,情感热烈。词是......

第一节 宋初的诗文革新运动

        在中唐时期,韩愈提倡古文,变革南北朝以来讲求声调对偶的近于俳谐的骈文,主张规模古代典籍,读先秦两汉之书,向儒家经典、先秦诸子、贾谊、司马迁、扬雄学习,树立起古文的旗帜。这一方面是复古主义,另一方面是文体的......

第五节 文学本身的发展

        文人在民间文艺中不断吸收新鲜的体裁和题材,产生了新的文学形式,文学体制不断增多。比如诗,就有四言、五言、七言、词、曲,随时间兴起发展,最初从民歌中来,文人加工成为新体制。这些变化发展仅是现象,还需要从本质......

第六节 柳永

        词在北宋初,欧阳修与二晏并称欧晏,为第一期,继承着晚唐五代的传统,写小令而有所提高。        但其时民间俗曲又有发......

第一节 严羽与《沧浪诗话》

        南宋初年,流行以山谷为宗匠的江西诗派。陆、杨、范三家从江西派出,扩大诗的内容,渐渐取法唐人。姜夔亦宗唐人风格。与姜夔同时,又有“永嘉四灵”:徐照(灵晖)、徐玑(灵渊)、翁卷(灵舒)、赵师秀(灵秀),均叶适......

第六节 黄庭坚与秦观

        黄庭坚(1045—1105),江西分宁人。字鲁直,尝游潜水山谷寺,乐其林泉之胜,自号山谷道人。又过涪州,又号涪翁。进士出身,做过江西太和知县,后移监德州德平镇。后直史局为起居舍人。宋徽宗时点贬元祐党人,被......

第一节 辛弃疾的生平

        辛弃疾是陆游同时代人,同样是爱国主义作家,处在南宋初期宋金对峙的局面,都抱着恢复中原的志愿,有一番抱负,而不能实现,以充满了爱国思想的文艺作品丰富了我们的文学遗产的。不过,陆游主要是诗人,辛弃疾的主要创作......

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及其思想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四川眉山人。曾任礼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为礼部尚书。有《东坡全集》一百十卷。     &......

第三节 李清照

        李清照(1082—1140?)济南(今属山东)人,自号易安居士,是北宋末年文学修养最高的女作家。能词,能诗,也能做古文和骈文。父亲李格非,是有名的古文家,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亦善文,她从小就生活在一个......

第三节 杨万里与范成大

        杨万里(1124—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1154年中进士。是当时的一位大诗人。南宋的诗人向来标尤、杨、范、陆四大家,即尤袤(延之)、杨万里(廷秀)、范成大(致能)、陆游(务观)。......

第二节 文天祥与宋遗民文学

        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的忠贞不屈的人格历代受到尊敬。        文天祥(1236—1282),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

第四节 苏轼的词

        词最初只是小曲,写男女爱情,写相思、别离或幽会,写都市的繁华、风景的秀美和民间的习俗,是用于浅斟低唱。苏轼推动了词的发展,扩大了词的范围。他以古文的笔调来写诗,又以写诗的笔调来写词,扩大了词的题材和意境。......

第三节 元人杂剧的体制与搬演

        元代戏曲名杂剧,亦名院本(如《蓝采和》剧正末唱:“做一段有憎爱劝贤孝新院本”,同剧又云:“甚杂剧请恩官望着心爱的选”,知院本与杂剧并称,无别),亦名传奇(如《录鬼簿》称:“前辈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

第一节 陆游的生平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祖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南宋代表性诗人,也是我国第十二世纪之代表诗人(前一世纪以苏轼为代表)。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他二三岁时,即遭遇靖康之变。生于忧患,死......

第二节 周邦彦与大晟词人

        苏轼去世之后,代表词而又有相当成就的作家是周邦彦。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杭州)人。他在宋神宗元丰年间曾献《汴都赋》,颇有文才。在宋徽宗朝,提举大晟府。也曾出外任州县官,卒......

第三节 辛弃疾的词

        辛弃疾的诗和散文留下的不多,他主要是词人。他的词的创作极为丰富,有六百多首,是古今词人中最丰富多产的。他的词集叫《稼轩长短句》(四印斋所刻词本)或《稼轩词》(《宋六十名家词》)。  ......

第一节 前言

        在北宋末期,宋徽宗一朝(1101—1125),面临着北宋王朝倾覆的前夜。徽宗任用蔡京为相,施行变相的新政,斥逐元祐党人;朝廷上佞臣执政,一意奉承统治者的享乐奢侈,而加深对人民的剥削,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用朱......

第二节 元人杂剧兴起的原因

        元曲包括戏曲和散曲。元代的戏曲,一般称为杂剧,简称为元剧。宋金已有杂剧、院本,结合扮演、歌曲、故事        三者,......

第二节 辛弃疾的政论

        辛弃疾不只是一位文学家,他有实际的政治才干和军事知识。他到了南方以后,写了很多奏疏,提出了北伐的计划。辛弃疾的政论以《美芹十论》(又称《御戎十论》)为代表。“符离之败”后,宋孝宗气馁了,时辛弃疾任江阴签判......

第二节 本期文学的特点

        一、正统文学的消沉,俗文学的兴起和发展        即诗和古文,停止发展,词曲和戏曲、小说兴旺起来,后来成为本期文......

第三节 苏轼的诗

        谈到诗,一般人都推崇唐代,推崇李杜。我们说,唐代之后,李杜之后,也还有诗,有诗人。宋代的诗歌是有它的成就的。北宋的大诗人是苏轼,南宋的大诗人是陆游。    &n......

第一节 本期文学的范围

        我们这一期的文学史是宋到鸦片战争的一个段落(960—1840)。本期文学史叙述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文学发展的历史:       &n......

第四节 姜夔与词的衰落

        辛弃疾的词已达到词的高峰,有各方面的题材。但向来论词的认为是词的别派。一般讲求音律与格调的词人,还走着周邦彦的道路,而继续有所发展,姜夔为代表。    &nbs......

第四节 南渡初期作家

        北宋末年政治很腐败。宋徽宗任用蔡京、王��、童贯、梁师成、李彦、朱面力六贼,内忧外患交并。其时有一个读书人,对国家有责任感,上书请除六贼,他就是太学生陈东。这是学生参加政治运动的先声。靖康之变以后康王构(......

第二节 苏轼的散文

        苏轼是古文家。唐宋八大家,三苏占其三。        苏轼的散文和欧阳修不同,自然奔放。他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

第五节 苏轼的成就与地位

        苏轼是多方面的文学家,他的天才,好像无所不包。在散文方面,他是有名的古文家,在诗、词上也有特殊的成就。        他......

第二节 陆游的诗词

        陆游在十二三岁时就能写诗文,二十岁前喜欢陶渊明、王维的诗。1155年曾几提点浙东刑狱,游曾从其游。曾几为江西诗派诗人,因此人或谓陆游亦出于江西诗派。实则不然。陆游的诗作是兼各名家之长,豪放而畅达。早期虽受......

第二节 说话与话本

        一、什么是话本        话本就是说话人的底本。说话人就是说书的人。“话”有故事的意思。《东坡志林》说到“王彭尝......

第二节 康进之与纪君祥

        一、康进之的《李逵负荆》        康进之,棣州人,一云陈进之。作《黑旋风老收心》、《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元曲......

第六节 宋元话本的成就

        宋元话本是在城市繁荣的基础上,由于说话艺术的兴盛与印刷业的发达而盛行的。话本由说书人、无名氏文人几代流传而成,这是人民口头创作的记录,并经过艺术加工。这些话本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它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

第五节 元人杂剧的成就

        以往谈文学史的,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所特别兴盛的文学样式,有唐诗、宋词、元曲之说(元曲兼指戏曲与散曲两类)。其实在唐代除了诗歌以外,还有古文,还有传奇小说。宋代除词以外,还有散文与诗,都不可忽略。到了元代......

第二节 王实甫和他的《西厢记》

        一、《西厢记》作者王实甫        元人杂剧数百种,在元代著名及演出者不少佳作,惟《西厢记》最为一般人所传诵。而......

第二节 高则诚的《琵琶记》

        宋元南戏留下来的三本是比较粗糙、朴素的,为书会中人所编。在南宋时期,有最早的南戏《赵贞女蔡二郎》,而文人改编南戏剧本,以成为南曲传奇典范之作的,则始于元末明初高明(则诚)的《琵琶记》。它因之为传奇之祖,它......

第三节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分上中下三卷,十七章,缺首章与第八章之前半部分。日本高山寺旧藏,归三浦将军所有,是巾箱本。另本藏德富苏峰处,为大字本,较巾箱本所缺尤多。书末有“中瓦子张家印”字样,此为临安书肆,应为......

第一节 奠定剧坛基础的大作家关汉卿

        一、关汉卿的生平和剧作        一、关汉卿的生平和剧作关汉卿是奠定元代剧坛基础的大作家,但他的生平材料却很少。......

第四节 其他元杂剧作品

        除四大家及以上所举各家剧作外,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作品。        一、元剧中的三国戏  ......

第一节 宋元南戏

        元代以北杂剧占戏曲中之主导地位,惟除北杂剧以外,尚有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南戏。南戏是一种地方戏,产生在浙江的永嘉(即温州),初起时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南戏起源的时间在南宋光宗朝(1190—1194......

第五节 讲史家的话本

        关于讲史家的记载,《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已有霍四究说三分、尹常卖说五代史等。《夷坚志》也记有南宋茶肆中说《汉书》的事实。《梦粱录》还特意提到,有王六大夫敷演《复华篇》及《中兴名将传》,听者纷纷的盛况。但......

第一节 戏剧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戏曲的特点        1.中国戏曲发生得晚。希腊戏剧产生在纪元前第六世纪,由雅典的Dionysos(狄俄......

第六节 元代的散曲

        元曲兼指剧曲和散曲,剧曲属戏剧,散曲则是词以后兴起的诗歌新样式。南宋后期,词日趋衰落,随着金元俗曲的增多和元人歌曲的普遍,原本产自民间的文艺形式由于文人的参与创制而兴盛起来,元人自称其为“乐府”,后世将其......

第三节 四大传奇与其他南戏

        所谓四大传奇,指“荆、刘、拜、杀”,是《琵琶记》以外的四本元末明初最流行的南曲戏本。在宋元时期称为南戏的,到了明代便称为传奇,以与杂剧分别。传奇单指长本的戏了,而且传奇以南曲为主。“传奇”即渊源于“南戏”......

第四节 杂剧作家的时代分期

        元代以前,中国戏剧的发展虽然已有了悠长的历史,但并无专门的剧作家产生,也没有完整的剧本传世。直到元蒙时期,涌现出近百数的戏剧作家。这些作家的作品,根据《录鬼簿》及《太和正音谱》的记录,约近五六百种。其中有......

第四节 小说家的话本

        小说一门在宋代说话人中是最为活跃的。当时小说门的话本必定很多,因为一天两天讲一个故事,如果连续讲一年半载需要大量的话本,而况小说业中在一地方说书的人数也不止一个。(有时讲一篇故事不止一天两天。例如《西山一......

第三节 元好问

        金朝在北方,也有进士的考试制度,也有文人如赵秉文、王若虚辈,只是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值得提出的是金末的元好问。       &nbs......

第一节 小说的起源与发展

        (一)导论        一、已往对于小说研究的忽视    &nbs......

第三节 郑德辉、乔吉等后期剧作家

        一、郑德辉        元曲四大家之一。属于后期作家。名光祖,平阳襄陵(在今山西襄陵县东十五里)人。《录鬼簿》云:......

第一节 白朴与马致远

        一、白朴        白朴,字仁甫,号兰谷(1226—1312?),河北真定人(初本隩州人。隩州,金置,属河北东路......

天命鬼神观念

        远古时代,人们的认识水平还不够发达,对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感到不可理解。他们相信,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幕后支配着一切,他们认为这种神秘的力量来自天或天的人格神上帝,于是形成了天命观念。所谓天命,就是天帝的......

“仁义礼智根于心”

        孔子转换了“仁”这个古已有之的道德范畴,将它理解为对生命的热爱、珍惜与尊重。孟子完全继承了这一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孟子》也说“仁者爱人”(《离娄下》)。与孔子一样,孟子......

古今经学之争

        两汉古今经学之争,首先由刘歆引起。他在《移让太常博士书》里讲:“往者缀学之士不思废绝之阙,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今古,至于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

礼的观念

        “礼”字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礼”字的最初含义是用来祭祀的器物。祭祀有一定的仪式,祭祀之器有祭祀之仪相配合,后来祭祀的仪式也称为礼。这就是礼字演变的第二个阶段。徐复观先生认为,“礼”字具有人文的意义......

两汉的经学大师

        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后,出现了许多经学大师,如董仲舒、刘歆、许慎、马融、郑玄等人,他们对两汉经学的繁荣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nb......

石渠阁与白虎观议经

        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后,朝廷对经学非常重视,时常组织经学研讨会。如汉宣帝时曾召“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肖望之,大议殿中,平《公羊》、《穀梁》同异,各以经处是非”。由于这次讨论中赞成《穀梁》的人占上风,于是《穀梁......

汉初儒学的探索

        汉初统治者们比较注意探讨和吸取秦亡的教训,对新政权的统治政策进行了多次探讨,秦的各项过激措施也陆续得到纠正。在文化领域实行了一些建设性措施,如多次派人“求亡书于天下”,废秦“挟书令”(惠帝四年,即前191......

经书复原与博士的设立

        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又不许民间私藏书籍(依秦律“挟书则族”),再加上多年战乱,先秦流传到汉的典籍少而又少。这种状况对文化建设很不利。于是,汉惠帝废除了民间藏书之禁,还鼓励民间献书。 &nbs......

两汉经学的异同

        西汉、东汉经学的发展各具特色,自儒家独尊,今文经学的建立,到古文经学的兴起,以至今、古经学合流,然后逐渐趋于衰微,一是由于政治的变迁,一是受学术内在规律的影响。因此,两汉在经学的研究上有了很大的不同。总的......

从五经到十三经

        西汉至清的两千年间,经学与经走了一条丰富多彩的道路,反映出传统文化勃勃不息的生命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总叙》云:       ......

仁礼学说:生命的理论反思

        多数学者认为,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仁礼学说是孔子最重要的历史贡献。我们认为,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孔子将其仁礼之学建构成一种生命理论。    ......

生命人格与乐感精神

        春秋时期,大国诸侯为了争霸称雄,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在这些战争中,不但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更重要的是生灵涂炭,人的生命安全遭到严重威胁,正所谓“争野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其惨状是令人不寒......

人性本善

        孟子的心善论称得上宏大丰富,但总给人一种飘浮的感觉。它缺少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因此,性善论的提出也便成了孟子完善其哲学的逻辑必然。      ......

阴阳观念

        阴阳观念集中反映在《周易古经》一书中。《易经》是一部关于占筮的书。所谓占筮,就是用蓍草进行演算而得爻、卦,通过分析卦象、爻象及卦辞、爻辞来预测吉凶祸福的方法。在《易经》看来,吉凶祸福是由阴阳这两种因素变化......

“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备的道德形上学,这一点几为学界所公认。事实上,孟子的道德形上学是孔子道德形上学的继续和发展。和孔子一样,孟子的道德本体仍为天。    &nb......

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和儒学的兴替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从曹丕称帝建魏,至杨坚灭陈建隋,中间凡三百六十八年。在此期间,魏蜀吴三国鼎立达四十六年;继而西晋统一中国约五十年;西晋亡后,南北分裂历时二百七十余年,南方相续经......

两汉的谶纬之术

        汉代重视儒家思想,经学兴盛。但汉儒受邹衍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社会上阴阳灾异之说十分流行,到了哀、平之世,谶纬更加泛滥,逐渐成为两汉经学的一大特色。    &nbs......

经书与经学

        经的本义,据《说文》第十三篇上讲:“经,织从丝也。”所以“经”本来是指织布时直的线。《大戴礼记·易本命》说:“东西为纬,南北为经。”以这个本义引申出有径、道、常、法、理等意思,如段玉裁在《说文注》中说:“......

董仲舒与独尊儒术

        汉自高祖建国,至武帝即位,历经四世,将近七十年,一直探研长治久安的政策。文、景两世尚刑名黄老,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文化上注意经籍收罗,培养选拔人材,朝廷重视文化,再加上知识分子的努力,于是学术风气逐渐......

“天生德”与“知天命”

        以上所谈孔子对生命的基本态度和独到见解及作为其表现形式的仁、礼思想都基本上属于形下之学,那么孔子的这些学问是否有一个形上根据呢?就是说孔子是否已经建立起形上之学呢?这在孔子研究中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

“道学”与“理学”

        道学又称理学。但理学概念的出现较晚。就我们目前所见,它最早出现在南宋人的文集中。《陆九渊集》有“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始有师道。”(《与李省干》)张栻的《南轩文集》有“学者徇名忘实,此真可忧,但因此遂谓理......

关于三教关系的辩论

        韩愈等在天人关系上的辩论,说明儒学开始突破旧体系的束缚,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但是,魏晋以降,佛教和道教兴盛起来,与儒家并立为三,互争短长,儒学已不再享有独尊地位。面对佛、道的挑战,儒学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接续道统

        理学各派都声称自家学说接续了道统。道统既然要由孟子那里接续,所以理学家都是尊孟的。由此可以看出宋、明儒学与汉、唐儒学之不同。汉、唐儒者往往尊尚荀学,而冷落孟学,宋、明儒者则冷落荀子,抬高孟子的地位。因而荀......

魏晋之际的儒家学者及其儒学思想

        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虽然政权更迭频繁,但由汉代建立起来的儒学传统,特别是儒学的制度化,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朝政权都求之甚笃。其中尤以《春秋》之中的微言大义及由此衍化出来的大一统观念成为历朝政权追寻的目标......

隋唐儒学的社会历史观

        儒学思想家们在三教纷争中力求恢复儒学的独尊地位,他们所作的种种努力,从最终目的来说,都是为了使儒学思想能施之于人事、社会。因而,他们在从不同方面作振兴儒学的努力的同时,依据他们对传统儒学的理解,发表了自己......

南北朝时期的儒家学者及其思想

        南北朝时期,思想、学术、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这种新形势,主要表现在玄学思潮趋于沉寂,而佛教思想大为流行。东晋张湛《列子注》的出现,标志玄学走向没落。而佛教经过大量的译经,在南北朝则普遍地......

两晋时期的儒家学者及其思想

        一个时代的变化,往往首先表现在政治、经济以及建立其上的法律制度和道德伦理思想的变化。曹魏政权的建立,以及司马氏的平蜀灭吴,中国的政权又由分裂而趋于统一。遂使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得以总结和消化此一历史阶段所......

佛学

        佛学虽然有自身的历史,但从中国心性学说发展的历史来看,我们可以把佛学的心性论看作儒家思孟一系心性论的一种接续与发展。孟子当时所提出的问题没有得到论证的,在佛学中得到了论证。一些佛家学者甚至借用儒家语言来说......

“道济天下之溺”与“文起八代之衰”

        汉代儒学经过董仲舒等人的改造,取得独尊的地位。但是,到了清代前后,儒学思想作为社会统治思想,其中直接为封建皇权装饰圣光的天人感应论正日趋衰落;汉代儒学中的谶纬迷信思想也日益动摇。南北朝后期,这种变化日渐显......

性情论

        儒学在三教鼎立的局面中力图压倒佛道二教恢复独尊地位,它虽有许多有利条件,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从理论体系方面来说,隋唐时期,佛、道二教特别是佛教已建立起庞大而缜密的理论体系,其心性论研究尤为突出。它在人类心......

心性思辨

        朱熹曾说:“学者学圣人,存天理而灭人欲。”这也许是对理学宗旨最为扼要、明确的概括。理学开创者多是道德理想主义者,“存天理,灭人欲”作为高尚、纯粹的道德境界被加以提倡,由于它在人心中唤起了道德的崇高感,所以......

“道学”与“道统”

        程颐在《明道先生墓表》中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先生(程颢)生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河南程氏文集》卷......

新的时代课题

        史称有为的唐宪宗继位伊始,即提出了一篇策问:        “我国家光宅四海,年将二百,十圣宏化,万邦怀仁,三王之礼靡不......

儒学的使命

        唐宪宗在策问中也谈到了儒学,他说:“汉元优游于儒术,盛业竟衰。”他认为,西汉政权的倾覆与汉元帝空谈儒学而不注重解决现实问题有关。这是他对于儒学社会功能的怀疑。这种怀疑反映了人们对于唐代儒学缺乏建树的不满,......

心:情性的总脑

        从“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的授受关系而言,“命”概念之下应紧接着言“性”概念,且朱熹以“性”为体,“性”较“心”是更为本质、更为重要的概念,按照朱熹早年“性体心用”的思想,朱熹也一定会将“性”概念置于“......

天人观的新进展

        韩愈为维护和恢复儒学的权威而激烈地抨击佛、老,但他未能以唯物主义无神论作武器去批判佛、老的唯心主义,而是以儒家的道德观念去反对佛、老的道德观念,用儒家的天命论去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 &nb......

唐代后期儒学的意义和影响

        论及唐代后期儒学,一般的意见总嫌其粗浅,在哲学理论上没有什么贡献。确实,唐代后期的儒学思想家们既没有创造出完整的宇宙生成体系或高明的哲学本体论,也未能建立系统的认识论或心性修养学说,无论是与当时的佛学家比......

两宋的所谓“道学”

        北宋儒者首先用“道学”称其学并有文献为见证的,当推王开祖。南宋学者宝谟阁待制陈谦于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所作《儒志先生学业传》中说:     &n......

“发明圣学”

        依理学家自己的看法,理学是儒学中“发明圣学”的一个统系。北宋儒者深感于唐代韩愈《原道》之文:“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

儒学学风的变化

        唐初因“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而编定《五经正义》,使之成为明经取士和进士策问的标准。人们只能按照“正义”的内容讲解儒家思想,这就严重束缚了儒学的发展。虽然有人不满足于此,如刘知己著《疑古》、《惑经》,王元感......

社会政治文化背景

        由上所述,理学的形成,合乎中国思想史演进的内在逻辑,它是儒、释、道各自发展并相互摩荡、融会的产物。但这种思想演进的内在逻辑性并非概念自身的演绎,而是通过社会政治、文化的种种因素的矛盾运动来开辟道路的,此种......

“天人合一”在心性论上的反映

        张载发挥“太虚即气”的唯物论观点批判释氏,曾经在思想领域取得辉煌的胜利。但是,要以“气”本体论为封建伦理作论证,却不能不碰到极大的困难。于是“性”这一范畴便在张载哲学体系中突出发展起来,俨然成为又一本体。......

命:心性之大原

        我们今天会听到人们说:“性格就是命运。”此说法认为个人的命运多半与其性格相关。而朱熹所谓“命”与“性”已不限于命运与性格,而是有更宽泛的意义,并且更主要的是他认为性决定于命,而不是命决定于性。&nbs......

“天理论”体系之建构

        二程确立起以“天理”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程颢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外书》卷一二)我们应当了解这句话的分量。     &......

相关概念之分疏

        在正式讨论二程的“天理”范畴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其哲学中的“道”、“太极”、“阴阳”、“天”、“命”、“性”等概念作些分疏,这不一定即是二程确立“天理论”之前的思想阶段,但可以把它看作引出“天理”概念的逻......

陆学与道学

        陆学是道学的重要一支,这在陆九渊并不讳言,但陆九渊不仅对朱熹之学不能心服,上推而及于程颐之学,也不买账。因此他与程朱之学既有道统之争,复有异同之辩。    &n......

发明本心

        孔子所开创的儒学,可以说是“学做人”的学问,它大体上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德性,二是学习知识,此即《中庸》所谓尊德性、道问学。两者中间,以培养德性更为重要,但孔子教育学生,多是就事上指点,并未探究德性来......

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的哲学命题,源远流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至对不同的哲学家,其思想内容,是各不相同的。张载同其他许多理学家一样,在为封建伦理寻求本体根据时,也用“天人合一”来建立其“性与天道”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