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古文 > 古文知识

《古文知识》

    收录163464

宋明儒之主敬说

主敬说渊源甚远,宋明儒之主敬说是其延续和发展。 “主敬”说之历史 古代圣人垂范,儒经立训,关乎“敬”字者不可谓少,如《诗经·商颂·长发》“圣敬日跻”,《诗经·大雅·文王》“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礼记·曲礼》“毋不敬”,《易经·坤·文言》“君子敬以...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理欲之辨

近年来哲学史界对理学予以重新认识和评价是有意义的。这是因为近现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传统文化未经认真地反思,便被简单地否弃了。以前哲学史界对程朱理学采取绝对否定的态度是不公正的。如今对之重新认识与评价,当然是件好事情。但目前对理学评价也...

性:先天之禀赋

我们在讨论“心”概念时,已经对“性”概念有所讨论,为什么还要对“性”作专门讨论呢? 朱熹说:“大抵言性,便须见得是元受命于天,其所禀赋自有本根,非若心可以一概言也。”(《朱子语类》卷五) 这是说言“性”不能只从人的层面而言,还要从“天”的层面而言。性直...

真德秀的理学思想

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后更景希。建宁浦城(今属福建)人。早年从游朱熹弟子詹体仁。庆元五年(1199)进士。理宗时历知泉州、福州,召为户部尚书,后改翰林学士,拜参知政事而卒,谥文忠。学者称西山先生。事迹具《宋史·儒林传》和黄震《古今纪要逸编》。真德秀...

情意志:心理活动种种

在朱熹心性学说中,情、意、志是心之所动、所发、所之,因而属于心理活动范围。也许由于朱熹重视“未发”之性的涵养功夫,或许因为情、意、志可以省察、体验,较易指示明白,因而他除了对之略加分疏、定位外,没有展开详细的讨论。 情 情对性而言。性是体,情是用;性...

太极论

朱熹的探索触及了理学的许多深奥义理,虽然有些探索并未获致积极的成果,但对理论思维仍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朱熹在六十至六十五岁期间,关于太极就有三种说法:一、太极即理,这是朱熹长期一贯的思想,此在陈淳所录朱熹六十二岁的答问中尤可见:“问:太极不...

魏了翁的“正心”“养心”思想

黄百家说:“从来西山、鹤山并称,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独举也。”(《宋元学案》卷八一,《西山真氏学案》)在确立理学统治地位方面,魏了翁与真德秀相为羽翼,并称其功。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庆元五年(1199)进士,历知汉州、眉州、...

易简工夫

陆九渊所谓易简工夫,是说发明本心,其法简捷,易知易从,非于本体之外别立一种工夫。而他所谓的“易简”,乃对朱子泛观博览的“支离”而言。 全无杜撰 陆九渊曾多次强调“平生所说,未尝有一说”(《陆九渊集》,第449页)。“吾之学问与诸处异者,只是在我全无杜撰,虽...

格物致知论

“格物致知”源出儒家典籍《大学》,自汉儒以来,学者对之训解纷纭,明末大儒刘宗周说“前后言格致者七十有二家”(陈确《大学辨一》引),尽管自汉以来解释“格物致知”的有许多家,但人们总是把格致之学与朱熹的名字联系起来,从朱子思想体系说,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

(四)“太极图”模式

周敦颐作为理学的开山祖师,有两个显著特点,就其人品而言,“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树立了一种美仑美奂的人格典范;就其学术而言,建构了一种数百年来一直作为理学世界观的“太极图”模式。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元...

“天人合一”理论的社会政治作用

张载把人所从来归本于“天”,引申其造化万物、生生不息的意义,把“天”奉为信仰对象,作为人们伦理生活的精神寄托。反过来他又以自然秩序来论证社会秩序,认为现实社会的人伦关系都是符合“天理”的,以此来制约、束缚人们的行为。张载说: “生有先后,所以为天序...

理气论

虽然张载、二程论气时曾涉及理,或论理时曾涉及气,但理、气并不是作为相对待的范畴明确提出的,将理气作为相对待的范畴明确提出的,应该从朱熹说起。 理气范畴,或理气问题,是指存在与存在方式、事物与其理则的相互关系。理与气是作为世界本质的两个基本要素被提...

程朱理学与禅学

北宋张方平说:“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皆归释氏。”(《扪虱新话》)传统儒学义理浅近,不能餍饫士子之心,而佛学尤其是禅宗有一套虚玄精妙的心性理论,因而大批儒门士子被它吸引过去。在这种情况下,儒家学者要扩大儒学的思想阵地,只有一个办法,必须建立自己的心性理...

以“气灵论”解释“神仙”之说

“神仙”之说,道家、道教学者喜言之,理学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但对神仙之说,却能批判地对待。总的说来,理学家不相信有拔宅飞升、点石成金、随意变化的神仙,但却相信有保形炼气、延年益寿之理。程、朱等理学家还相信视听超常、感应前知甚至灵魂出壳的事情。下面...

良知即是天理

阳明提出“良知”之说,后人议论歧出,如猜谜说梦,理解此一概念,当联系其传统意义及阳明哲学所赋予之意义。 “良知”一词,出自《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亲亲,仁也;敬长,义...

抨击奴俗,提倡个性解放

傅山批判了社会上的种种奴行奴俗: (1)指斥丧失民族气节的“降奴”。在满族入主中原之时,傅山作为明朝遗民,心怀亡国之痛,常借古讽今,斥责那些卑躬屈膝、投降变节的行为。他集古来傅姓名人成《傅史》,其中对三国时的傅士仁变节痛加贬责,斥为“降奴”。又如,他借...

理论转换机遇的丧失及中国启蒙运动的曲折性

我们说,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大致相当于西方十四至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从时间上说,中国已经落后了大约二百年。两相比较,中国的人文科学具有明显的优势,直至十八世纪,西方的启蒙思想家如笛卡尔、莱布尼茨、伏尔泰、狄德罗、霍尔巴赫、魁奈等都把中国的儒教...

无欲:从老庄到理学

欲,是人生命活动的自然原动力,生存欲是人最基本的欲,如果一个人连生存欲也没有,那就意味要自我结束生命。人类首先作为生物体而存在,具有个体保存和种族保存的本能,前者表现为“饮食”之欲,后者表现为“男女”之欲。中国的先哲看到了这一点,因而说:“饮食男女,...

“看孔颜乐处”

在理学创建初期,学界有一个颇为盛行的学颜子的思潮,颜子于孔门弟子最称好学,但因早夭,其学未成,学界对他一向不甚留意,而此时忽然热衷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二程认为,“学者欲学圣人,且须学颜子。”(《遗书》卷二)二程提倡“学圣人”,但学圣人为什么一定要从学颜...

以“气灵论”解释祭祀活动

在宗法社会中,祭祀活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是不能有丝毫的轻慢与亵渎的。《礼记·祭义》指出,人与万物死后,其精灵犹存,圣人设教,加以“鬼”“神”的名号,使民知所畏敬。“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祭祀父祖是“孝道”的一...

物我一体,心物一体

“尽心”说本质上并不表现为对外物的疏离,相反,却以物我一体、心物一体为基本观念。所谓“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天地万物以为心”亦即物我一体、心物一体。但这是需要证明的,阳明是从下面三个层面来证明的: 一体之仁 圣人之心表现为对天地万物的普遍关怀,...

吾性自足,求尽其心

阳明高足钱德洪说:“先生之学凡三变,其为教也,亦三变,少之时,驰骋于辞章,已而出入二氏,继乃居夷处困,豁然有得于圣贤之旨,是三变而至道也。居贵阳时,首与学者为知行合一之说,自滁阳后多教学者静坐,江右以来始单提致良知三字,直指本体,令学者言下有悟,是教亦三...

陆王心学与禅学

在儒、释之辨上,陆王学派不像程朱学派那样一开始就在心性问题上设防,而是出入禅学,大胆吸收禅理,为我所用。因此陆王学派不在心性问题上与禅宗辨别同异,而是退守于社会伦理问题来进行儒、禅之辨。 毫无疑问,陆王学派也研究心性问题,并视之为本源的。但他们认为...

中西比较方法的检讨

不论赞成“启蒙说”还是反对“启蒙说”,都有一个检讨方法的问题。因为两者都把西方“文艺复兴”作为了比较对象。中、西比较方法是好的,但中、西文化背景不同,表现出的特质有很大差别,如果不分清两者的共性与特质,就没有比较的前提。 明清之际的学术思潮牵涉到...

“气灵论”的提出

如果说,孔子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确定了儒者对待鬼神的敬谨而疏远的原则,那么张载提出“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则对鬼神的存在确定了诠释的方向。这是儒家在鬼神问题上两种具有历史标示意义的提法。 传统儒学重视现实人生问题,对待鬼神问题采取回避、淡化的态...

以“气灵论”解释怪异事物

《论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当初不讲怪、力、乱、神,是认为此四者容易惑众,妨碍其德治主张。“不语”体现了孔子的深沉智慧,因为对此四者无论持肯定或否定态度,都会在客观上起到宣传作用。理学家以阐发圣人微旨自居,对此,须有一番道理说出,而不...

启蒙思想与明清之际时代精神本质

在中国思想史上,明清之际是可以和春秋战国之际相比拟的时代,这是两个巨变的时代,它不同于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的权力变动,因为这时旧制度在经历着“天崩地裂”式的震荡,社会走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它要求睿智的哲人指示前路。时代在召唤伟大的思想家,而且也产...

“无理胜理”说

在社会历史观上,傅山针对宋儒的“理”范畴,提出了一个“无理”范畴,以“无理”史观来对抗理学的“天理”史观。对“理”和“无理”,傅山作了如下区分: “理本从玉,玉之精者无理。”(同上,卷三一) “理,形而下也;无理,形而上也。”(《圣人为恶篇》 在傅山的思想...

自居“异端”,开创子学研究

明中叶以后,泰州学派起而提倡个性解放,开始突破名教的羁络。这种意识形态的变化反映了市民阶层要求政治变革的意愿。明末清初出现的反君权、反理学的思潮与泰州学派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已从许多方面表现出启蒙思潮的特征。 可是,刚完成封建化过程的满族入主...

历史上对于“存理灭欲”思想的论辩

历史上排斥人欲与承认人欲合理的思想一直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历史是淘金者,回顾这一斗争的历史,有助于我们对理欲问题获得正确的认识。 早期对于“存理灭欲”说的异议 早在二程提出“灭私则天理明”的主张时,张载就不赞成“灭欲”的提法,他说:“饮...

宋明儒之主静说

先秦儒家持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和气概,主静之说,未遑思及。 主静说之历史 “主静”之说源自道家老、庄思想,《老子》有“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清净为天下正”之语,《庄子》言“万物无足以挠心故静”,并提出“心斋”、“...

知行合一,知行本体

明初,学术界形成“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的朱学垄断局面。程朱理学为了反对功利派的“冥行妄作”,在知行关系上主张“知先行后”说,必使先明义理,别白是非,然后见之躬行。朱熹主张“格物穷理”,其工夫则在读书穷理,但朱熹的初衷是“借经以通乎理尔,理得则无...

“观圣贤气象”

如同汉代官吏之重威仪、魏晋名士之重风度、唐代禅林之重神姿一样,宋明儒者则重气象。北宋吕希哲说:“后生初学,且须理会气象。气象好时,百事自当。气象者,辞令容止,轻重疾徐,足以见之矣。不惟君子、小人于此焉分,亦贵贱寿夭之所由定也。”(《吕氏杂志》,见《宋...

门户水火:《汉学师承记》与《汉学商兑》

《汉学师承记》与《汉学商兑》,是清代汉宋之争的代表作。前者成于汉学如日中天的嘉庆年间,既是汉学营垒及其学术成就的集中展示,也是汉学家对本学派学人、学术的全面总结。后者则成于道光初年,囊括了宋学家攻击乃至中伤汉学的全部言论。由于相互之间的严重对立...

保留理学一些基本观念

王夫之对理学基本观念的保留,主要表现在伦理思想方面。王夫之学自程、朱入,也受心学影响,因而在其思想中仍然保留着理学唯心主义的残余。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对“心具理”观念的保留。王夫之的“心具理”观念有如下一些论述。他说:“盖吾之性,本天之理...

超越本体的消解

黄宗羲处在一个要求哲学“由虚返实”的时代,他不像顾炎武及其他清代汉学家那样对心性哲学采取简单否弃的态度,而是以自己高度的哲学素养对宋明的哲学作了批判性的总结。就总结方面而言,胪陈各派宗旨,论不主于一家;就批判方面而言,则大倡“合一”之论,以促使超...

颜李学派在理论思维上的经验教训

颜李学派的思想体系是功利论。在哲学上他们主要讨论理事、体用、动静、知行、形性、性习、道艺、义利等范畴。他们选择这些范畴是有原因的:这些范畴都有矛盾的两个方面,其中都有一方与功利论所使用的语言或所持的观点相联系,易于赋予以功利论的意义,为我所用。...

《四库全书》:传统文化的清理和总结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据《四库全书总目》统计,它著录书籍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书籍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总计一万零二百五十四种,十七万二千八百六十卷,几乎囊括了清代乾隆以前的主要典籍。堪称千...

《明夷待访录》中的几个问题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它引起近现代学者的极大关注,关于它的研究论著很多,本文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一点己见。 《明夷待访录》究竟为谁而作 关于《明夷待访录》一书的书名,曾引起很大的误解,章太炎《衡三老》说:“黄太冲以明夷待...

当代学人对于“实学”概念的若干误解

当前有关“实学”研究,发表了许多论著,对“实学”概念有各种各样的界定,这些论著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对于实学概念的历史内涵没有弄清,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则是由于对“实学”概念的来龙去脉缺乏整体的、贯通的把握,因而就难免出现对“实学”概念的误解。 关于...

以宋明学者文集中的“实学”用语来印证史书中的“实学”意义

通过对二十五史“实学”资料的考察,我们对实学概念的意义有了一种了解。下面我们将宋明学者文集中的“实学”资料与之加以比较、印证,以期对“实学”概念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在我们切入正题之前,我们必须注意遵循严谨的原则,避免大而化之的态度与方法。这...

继承和发展张载气本论

王夫之继承了张载的气本论思想,认为“气”是宇宙的本质。他对“气”的阐释分成若干层次。他的理论是从张载开始的。 佛、道二氏视“虚空”为空无,并以空无为世界根本,认为“有生于无”。唯物主义哲学家要破除佛、道二氏的空无世界观,驳倒这种隐蔽的、潜在的创...

颜李学说的历史地位及其命运

除颜元外,颜李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有李塨、王源和程廷祚等。颜元标榜“六艺之学”,道艺兼习,文武并重,在中国思想史上别具一格。但是,由于颜元没有外出讲学,其学传之不远。其弟子李塨几次游历,结识海内名流,“遍质当代夙学”,名倾朝野。李塨所至必宣传颜元学...

颜学的理论倾向

这个问题,历来就有不同看法。认为颜学属于理学的,有几种说法,现辨析如下: (1)认为颜学属于王学。这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代表,钱林、阮元等学者祖述之。又如谭献认为颜学略近夏峰(孙奇逢)之学,而夏峰亦宗王学。这种说法已成为传统见解,现代不少学者也依从...

三元合一的意义论

学界对黄宗羲哲学的基本倾向,大致有如下几种看法: (1)认为黄宗羲哲学思想属于理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但还留连王阳明心学的枝叶,保留了某些唯心主义的残余影响。 (2)认为黄宗羲哲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虽然黄宗羲提出某些具有唯物主义观点的命题,但最终仍和王阳明...

对理学弊误的抉摘

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天理”论。傅山下了极大的功夫,察考先秦典籍,确定“理”字在古代的意义。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从古人那里获得理论根据,作为批评后世“鄙儒”的思想武器。他考察了《尚书》、《周礼》、《诗经》、《孟子》、《礼记》等儒家典籍,写道: “《...

异彩纷呈:专科学术的发展与兴盛

以汉学复兴为特征的清代学术,其文化价值既体现在对中国古代典籍的清理和总结,同时也反映在各门专科学术的发展。正是对古代典籍的大规模整理工作,推动了经学、小学、史学、地理、天算、校勘、辨伪、辑佚、目录、版本等各个具体学科的发展,使一代学术呈现出多彩...

批判理学唯心主义

理学讨论了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理欲、动静等范畴。这些讨论围绕一个中心,即论证仁、义、礼、智不仅是心性的本体,也是宇宙的本体。哲学在理学家那里尚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仅仅是论证儒家伦理的理论工具。这样,他们对许多哲学问题的回答,就形成一种思...

社会政治思想

顾炎武批评宋明理学家“置四海困穷而不言,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在社会政治思想上,他直接从“人道”入手,他说:“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日知录》卷七,《子张问十世》条)“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

治学方法

顾炎武所代表的学风,学者常称之为朴学。朴学之义应与顾氏下面一段话联系起来理解:“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这种学术宗旨与理学不同:理学的特点在于空言说经,侈谈义理,以至忽视当世之务,这已为叶适、陈亮...

对理学的评论

理学发展至清初,已经呈现出“风靡波颓不可挽”之势。它的颓势的到来,是由这样一些历史事件促成的: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萌芽唤起了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明末农民起义打翻了封建王朝的“神器”,接着明王朝覆亡,清兵入关,这种如黄宗羲所说的“天崩地解”,给予人们...

从二十五史所见“实学”概念谈起

“实学”概念不仅见于古代学者文集中,也见于古代史书当中,二十五史属官修正史,它关于“实学”一词的用法,应该符合当时社会约定俗成的习惯,并且二十五史中“实学”意义的演变,也是反映历史上“实学”意义变化的一个缩影。下面我们对二十五史所见有关“实学”字...

以清人文集、报刊中的“实学”用语来印证史书中的“实学”意义

此一节可以说是上一节的续篇。我们仍依照上一节的体例,先对学者所言“实学”的意义进行考察,然后再作一概说。 (1)陈确、王夫之之言“实学”。陈确说:“孟子非空空道个性善,实欲胥天下为善耳。若但知性善,而又不力于性善,即是未知性善,故阳明子亟合知行而一之,...

江河日下:理学的衰微

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学术发展的重要环节,宋明理学在其产生、发展乃至兴盛的过程中,经历了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两个阶段。朱学把封建伦理道德本体化,抬到“天理”的地位,并用理论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确立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准则;王学则以其“致良知”学...

水到渠成:汉学的复兴

明清之际,伴随理学的衰微,学术思想界出现了一股批判理学思潮。这一思潮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以朴实考经证史为方法,而以挽救社会危机为目的。朱之瑜以“经邦弘化,康济艰难”为治学的主旨(《朱舜水集》卷一一),李颙主张“道不虚谈,学贵实效”(《二曲全集》卷七),颜...

问学专深:王念孙与王引之父子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是乾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王念孙,字怀祖,号石臞(又作石渠),江苏高邮人,生于乾隆九年(1744),卒于道光十二年(1832)。王引之,字伯申,号曼卿,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卒于道光十四年(1834)。王家世代书香,王念孙的祖父王曾禄,一生以讲学授徒...

“万马齐喑究可哀”

但是,当此亟变到来之际,绝大多数中国人显然缺乏相应的思想准备。中国封建社会肌体虽已衰朽运转不灵,却仍以惯性之力在旧轨上缓缓滑行;中国儒学文化虽已经历了辉煌而渐入衰微阶段,却仍以其余威余炎临驾国中,神圣不可冒犯。绝大多数中国人被一种自恋情结所纠缠束...

维新主将

仰望中国文化星空,那些耀眼的文化巨星固然使人赞叹不已,而那些互相辉映的双子巨星,更以其非凡的光芒使人流连不...

“风云渐厚鹰飞扬”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有感一首》)甲午战败,马关议和。仅仅五年,又是联军入京,两宫“西狩”。屈辱的条约使中国戴上了沉重的枷锁,也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最难堪的一页。国人在震惊、愤慨之余,不得不深长思考:现行政治究竟还能不能保全...

早春惊雷:戴震

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生于雍正元年十二月(1724年元月),卒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他幼年家境贫寒,曾随父为商贩,往来于江南一带。尽管一无家学渊源,二缺良好条件,戴震仍孜孜向学,刻苦自励,“凡读书,每一字必求其义”(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十七岁已精...

“孔教之马丁路德”

在《仁学》中,谭嗣同曾热情赞扬十六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马...

补偏救弊:汉学宋学的冲突与调和

在中国儒学史上,汉学、宋学都是儒学内部的不同派别。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研究对象、治学途径与方法,借用宋代陆九渊的话来概括,就是“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汉学注重“我注六经”,即比较严格地从经书的文字、音韵、训诂出发,来寻求经书义理。因而这一学派...

中国近代美学的奠基者

在聆受德国哲学过程中,王国维对德国的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哲学同美学和艺术密切相联。哲学上的真理,也就是美学上的理想,又是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夫哲学与美术之所志者真理也。真理者,天下万世之真理,而非一时之真理也。其有发明此真理(哲学家)...

“体用不二”哲学之新创

面对西学的冲击,在传统价值系统崩坏的年代,熊十力重建本体论,重建人的道德自我,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工具理性的膨胀、人文价值的丧失、道德意识的危机、生命本性的困惑,促使他探寻被人遗忘了的宇宙人生之大本大源的问题。“重立大本”,重建目的理性、价值理...

从岭南布衣到文化巨匠

康有为(1858—1927)突破传统文化、发轫一代新文化的经历颇具典型意义。 康有为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成童之时便有志于圣贤之学,言谈不离“圣人”,由此得到一个半是期许半是揶揄的“圣人为”的戏称。青年时期他又师从岭南著名理学大师朱次琦。朱氏治学以程...

“幽咽泉流冰下难”

为摆脱相偕俱来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一部分感觉敏锐的知识分子相继惊觉,他们瞿然反省,戚然瞻望,摘植探索,相率走上新途。 以乾嘉学派为主流的传统儒学文化,道光咸丰以后便急剧转入蜕分和衰落。对于这一儒学文化史上饶有兴味的重大事件,加以简明扼要解释者还推...

文化奇才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梁启超以文化革命旗手的身分挺现在文化前沿阵地。 他是“诗界革命”的倡导者。“同光体”流行晚清诗坛,他深厌其吟风弄月,无病呻吟,逃避现实。他认为旧诗创作已走上陈陈相因、了无生机的穷途末路,只有把“被千余年来的鹦鹉名士占...

中西之“沟通调和”

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梁漱溟明确提出要对西方的科学民主“全盘承受而根本改过”,要用中国人生哲学去“融...

求是辨诬:阎若璩与胡渭

阎若璩与胡渭,是清代汉学的直接先驱,也是明末清初的实学思潮向十八世纪汉学转变的中间站。作为在新王朝统治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在清政权统治日趋稳定、社会经济逐步恢复、民族矛盾渐趋缓和的情势下,他们逐渐放弃了清初学者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开始承认...

一代儒宗:阮元

阮元,字伯元,号云台(或作芸台),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卒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江苏扬州人,占籍仪征。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历官乾、嘉、道三期,多次出任地方督抚、学政,充兵部、礼部、户部侍郎,拜体仁阁大学士。在长期的仕途生涯中,阮元始终坚持学术研究,...

直迎西潮探骊珠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出生在海宁县内一个小康之家。与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他从小走的是科举之途。但中日甲午之战的炮声使这位年轻的秀才幡然惊觉,认识到中国之败败在国家贫穷和政府腐败。要改变中国面貌,就必须学习西方,改革教育,发展科学技术...

高扬汉帜:惠栋

惠栋是清代中叶首先明确打出汉学旗帜的学者。他远绍清初顾炎武诸学术大师博通务实的学风,近承阎若璩、胡谓的治学途径和方法,详征博考,爬梳钩沉,致力于汉儒经学的发掘和表彰,终于使一代学术由此发皇。 惠栋,字定宇,号松崖,江苏吴县人,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

“性智统摄量智”的本体方法学

熊十力发挥生命体验的形上睿智,凸显了生命意识和超理智的直觉。他首先分疏了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心理学与哲学的心理学。他说:“哲学思想,本不可以有限界言,然而本体论究是阐明万化根源,是一切智智,与科学但为各部门的知识者,自不可同日语。……本体不是理智所...

唐君毅

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宾人。祖籍广东五华,七世祖以岁荒迁徙四川。父迪风,前清秀才,曾师事欧阳竟无,著有《孟子大义》。母陈大任,有《思复堂遗诗》。唐幼承庭训,六岁读《老子》,八岁背《说文》。十岁,入成都省立第一师范附小,十二岁,就读于重庆联合中学。...

近代“订孔”的先行者

1901年,章太炎发表《订孔》一文。订者,平议,也就是重新评价之意。订什么? 主要是纠正对孔子和儒学的不恰当评价。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等著作中,不但断言六经为孔所作,且论定孔子所以为大圣为教主,范围千秋万世,均因此故。章太炎出而力驳,“六艺者,道、墨所...

“负的方法”及其意义

除了形上的追求和伦理的取向之外,指出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和肯定“负的方法”的意义,也是冯友兰新理学区别于新实在论哲学的本质特征之一。 冯友兰说:“真正底形上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形式主义底方法,一种是直觉主义底方法。形式主义底方法以形式主义讲形上学,...

借助西方哲学

宋明儒学是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融会的结果,现代新儒学则大大地借助了西方哲学,成为中西印三方文化交汇融通的产物。梁、熊、张等第一代人深深受到了以柏格森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贺、冯则分别受到德国哲学和美国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唐、牟分别构造的体...

重构心性之学

“返本开新”这个口号虽然晚出,却能最精炼地概括现代新儒学的基本精神。“本”即儒家传统的内圣之学;“新”则指“新外王”,即新的政治文化。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和《乡村建设理论》及实践即已体现出这一精神,至唐、牟、张、徐四人之《宣言》,这一指...

新旧文化交接点上的巨人

必须指出,章太炎不但传统文化学养深厚,对于西方文化也很有积累。甲午以后,他就开始研究西学。随后跨世纪的三次东渡日本,恰好促使他完成了三阶段的西学吸收。1899年5月,他首次东渡,主要接受西方进化论、社会学和机械唯物论等,形成一种观察宇宙和社会的新方法。...

牟宗三

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栖霞人。幼聪颖、喜读书。1927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两年后升入哲学系。大学三年级时结识熊十力先生。1933年自北大毕业后,先后任教于大理民族文化书院、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主要讲授西方逻辑学和西方哲学...

学术渊源

贺麟之被称为新心学,是相对于冯友兰被称为新理学而起,他的思想中坚不是中国哲学而是西方哲学。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斯宾诺莎哲学、新黑格尔主义对他影响最大。贺麟曾说,他思想的取径,如从学派的分野来看,比较接近康德、费希特、黑格尔所代表的理想主义,以及中国...

开拓近代史学的新区宇

辛亥风云突变,王国维依随罗振玉避居日本,羁旅异域达四年之久。在此期间,他慨叹国内时事政治,“莽莽神州入战国”,“虎踞龙争讫未休”。但罗氏私藏大云书库内琳琅满目的书籍和文物仍把他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了。他日拥书城,潜心钻研,治学兴趣也发生一大转折,开始...

改造程朱的理气说

冯友兰说:“在新理学的形上学的系统中,有四个主要底观念,就是理、气、道体及大全。这四个观念,都是没有积极底内容底,是四个空底观念。在新理学的形上学的系统中,有四组主要底命题。这四组主要底命题,都是形式命题。四个形式底观念,就是从四组形式底命题出来底...

“由知实际而知真际”

冯友兰的形而上学体系是在《新理学》一书中加以系统论述的。该书的核心内容是探讨共相与殊相的关系问题。冯认为,这个问题在中国哲学中,首先是由公孙龙提出的,但他未能加以详细讨论。后来加以详细讨论的,要算北宋的程颐。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有关思想,并加以推扩...

中国的“文艺复兴”

梁漱溟于中学时代开始接触宋明儒学的思想,其理解受谭嗣同影响。民国初年树立佛教信仰后,他把儒学和西学同视为经世之学。进入北大后,受新青年派的刺激,立志昌明佛学和儒学。1920年、1921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和济南讲演《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后整理成书出版。此书...

生平与著作

贺麟,字自昭,1902年生于四川金堂县五凤镇,幼年在家乡读书,1919年入清华学堂,受学于梁启超、吴交等国学大家,深喜中国传统学术及严复译作,曾发表《戴东原研究指南》、《严复的翻译》等重要文章。1926年,贺麟赴美国奥柏林大学留学,师从耶顿夫人(Mrs.Yeaton)学黑...

从存在到伦理:新理学体系的内在矛盾与逻辑归结

一般说来,我们在评价一个哲学体系时可以有两个不同的立场:一是一般哲学的立场,二是中国哲学的立...

面向未来的思考

“五四”以后以实现儒学现代化自命的现代新儒家,至少面临着两个相互关联的任务:一是如何吸收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分析方法对儒家思想进行现代诠释而又不陷于用西方哲学套解中国哲学误区,不曲解和障蔽儒家哲学的固有精神;二是如何回应西方哲学的挑战,并顺应现代社...

“用国粹激动种性”

像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一样,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往开来,章有炎具有一种坚定而又自觉的历史责任感。每逢身处厄境,他常常把个人的安危同民族文化的存亡放在一起掂量思考。1903年因痛诋“今上”为“小丑”而引发《苏报》案,当讼事震动四海而死生难卜之际,他在狱...

儒学现代发展的道路

贺麟是在五四运动后,主张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中的优秀成分,吸收西方优秀文化,以期发展出一种代表世界文化发展方向、同时能够调整当时中国人文化上精神上的危机的民族新哲学,为中国文化寻找现实出路的哲学家。 贺麟哲学创造的鼎盛期在本世纪三十年...

性修不二与思修交尽的工夫论

在本体与工夫的关系问题上,熊十力认为性与修是统一的。他发挥了佛教“存性则全修成性,起修则全性成修”的“性修不二”之说,并以儒家“继善成性”说加以融会,指出:“天人合德,性修不二故,学之所以成也。《易》曰:‘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全性起修名继,全修在性...

徐复观

徐复观(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观,湖北浠水人。九岁始发蒙读书。1915年以第一名考入浠水县立高等小学,1918年考入湖北武昌第一师范学校。1923年师范毕业,在县城第五模范小学执教,适湖北创办国学馆,乃赴武昌投考,被国学大师黄季刚录取,住了三年武昌国学馆。1...

寻求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的结合点

冯友兰哲学体现了一种融会中国近代以来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努力,具体表现为:他是沿着科学主义者所主张的改造传统的哲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路向,来回答人文主义者(玄学派、新儒家)所提出的问题,亦即吸收西方现代哲学的方法重建传统的形上学。 科学主义观...

激进与保守

近现代中国任何一个有影响的思潮和思想家无一不带有民族主义的色彩,而民族主义则根源于1840年西方用军舰和枪炮强加给中国的屈辱。从鸦片战争到庚子赔款,中华民族一而再、再而三地蒙耻受侮,中央大国,天朝上邦,竟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泱泱中华,千载文明,竟败落...

人为天地之心

众所周知,孔子思想中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是礼与仁。孔子维护、巩固周礼的目的即在于重新确立符合宗法血缘社会的统治秩序。而他之所以竭力倡导仁也在于以仁释人,把外在的强制性的礼仪规范化为人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孔子思想具有鲜明的人...

回流反哺

1949年以后,儒学在大陆基本上销声匿迹。冯友兰、贺麟已放弃解放前的思想,梁漱溟则长期坐冷板凳,熊十力虽仍从事儒学研究,并有著作出版,但在学术文化上没有任何影响,完全是个人的学术存在。进入八十年代,一切都似乎在变,儒学突然受到格外的关注,很快成为学术界...

三期发展

新儒家不但消解了民主科学与儒家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在儒家文化内部发现了民主科学的要求,同时还替民主科学内在地要求了儒学。现在就当具体地实现(在理论上)儒学第三期发展的使命:“一、道统之肯定,此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之人生宇宙之本...

现代新儒家批判

方克立在《现代新儒学辑要丛书·总序》中说:“我们研究现代新儒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对‘五四’以来中国思想论争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作一种简单的是非评判,更重要的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探索一条更有效的、更切实可行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道...

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当第三代新儒家紧紧抱着儒学传统在现代中国文化中孤独、寂寞、凄苦地漂泊浪迹时,西方人却发现正在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灵魂只能在一个物化的世界中到处游荡彷徨,无所适从,无家可归。而西方人在自己的文化中苦苦寻觅,仍找不到一丝希望之光,于是把眼光投向西方以...

道家:“以虚无为本”

在先秦诸子中堪与儒家较短论长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产生极大影响的当首推道家。 道为哲学本体(老子)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知为谁,但老子作为道家传说中的创始人之一,而受到后代重视。老子的生卒年代及生平事迹不可详考。据司马迁《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