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古文 > 古文知识

《古文知识》

    收录163464

古文经学

经学中影响深远的学派之一。顾名思义,所谓古文经,就是用先秦古文写成的经典,与用汉隶写成的今文经相对,故称古文经。不过在汉初,经师传授的都是今文经,没有古文旧本,所以汉武帝即位之初设立五经博士所用的都是今文经。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武帝末年,封地在...

十三经

儒教的十三部经典。儒教最初有 《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这是华夏民族的文化元典。经过秦火,《乐》失传,所以汉武帝只立了五经博士。五经之外,先秦儒家还作有释经的著作,称为“传”,如 《春秋》有 《公羊传》、《谷梁传》、《...

谶纬

经学与迷信混合的神学。“谶” 原是一种谜语似的神秘预言,所谓 “诡为隐语,预决吉凶”。这种预言被认为是来自天命,符合天意的,故又称 “符”或“符命”; 由于常附有图,所以又叫作 “图谶”。据 《史记·秦本纪》 载,秦始皇曾派方士卢生人海求仙,得到一部图书,...

五经

儒教最早的五部经典,即 《诗》、《书》、《礼》、《易》、《春秋》。儒教原有 “六经”,除上述五经外,还有 《乐》,据说亡于秦火,汉武帝时就只立有五经博士,五经之称即始于此。也有人认为,儒教本无 《乐经》,“乐”包括在 《诗》、《礼》二经之中。“六经” 又...

三清

道教崇奉的三位至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与太清道德天尊的合称。早期道教曾以老子为最高神,称为太上老君。东晋时,出现了另一天神元始天尊,到南北朝时,元始天尊逐渐取代了太上老君的地位,成为道教的最高神。到了唐朝,由于老子与皇室同姓,太上老君也...

长生久视

道教基本教义之一。好生恶死,是人类的本性;长生或长寿,是人类普遍的愿望。春秋时代的齐景公曾感慨说: “人要是不死,该多么快乐...

四书

元明清三代钦定的儒教经典。具体指 《大学》、《中庸》、《论语》和 《孟子》。《大学》和《中庸》原是 《礼记》 中的篇目,与 《论语》、《孟子》 合为一书,始于宋代。北宋程颢、程颐兄弟 (所谓 “二程”) 受时代思潮影响,厌弃汉唐经学咬文嚼字的繁琐学风,批...

玉皇大帝

道教崇奉的天帝。简称玉皇、玉帝。又有高上玉皇、太微玉帝、天尊玉帝等名目。据梁朝陶宏景 《真灵位业图》: “玉帝居玉清三元宫第一中位。”这样说来,玉帝就是元始天尊的另外一个名号。但在唐宋时代,玉皇大帝的名号越来越响亮,把 “元始天尊” 都给压下去了,...

春秋三传

儒教经典。据《孟子》、《史记》说,孔子之时,世道衰微,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天下大乱,于是他写成一部一万七千字的 《春秋》,隐寓褒贬,来 “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以此来打击 “乱臣贼子”。孟子就曾经说: “孔子作 《春秋》,乱臣贼子惧。” 按照礼制,褒贬...

宋学

经学流派,指性理之学或义理之学。“宋学” 之名,起于清代,与 “汉学” 相对。但宋学并不限于两宋,也包括明清两代的理学和心学,其派别甚多,主要有濂学 (周敦颐)、洛学 (二程)、关学 (张载)、闽学 (朱熹)、陆王心学 (陆九渊、王守仁) 等。江藩所著 《国朝宋学渊...

孔颖达

儒教经典阐释学的权威之一。字仲达,唐代冀州衡水 (今属河北) 人。生于北朝西魏的一个官僚家庭,自幼聪慧过人,能日诵千言,成年后出入经史,博洽多闻。同郡有一经学家,名叫刘焯,当时已是名满天下的宿儒,孔颖达慕名前往,登门求教,刘焯根本没把这位青年后生放在眼里...

汉学

经学流派,又称“朴学”,指考据训诂之学。汉代古文经学家在阐释儒教经典时,学风朴实,不尚议论,注重字句训诂和名物考证,清初顾炎武等人始竭力推崇汉儒这种 “实事求是”的学风,以反对空谈心性的宋明理学,“汉学” 之名遂著。顾炎武提出: “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

今文经学

经学中影响深远的学派之一。今文经,与古文经相对而言,指汉代经师传述的儒教经典,因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 写成定本,故名今文经。今文经中,各经的传授又有不同的系统,例如,《诗》 有齐、鲁、韩三家,《易》 有施、孟、梁丘、京氏四家,《书》有欧阳、大小夏侯三...

寇谦之

北朝的道教改革家与北天师道的开创人。字辅真,生于上谷昌平 (今属北京市)。寇谦之出身名门,自称是东汉开国名臣寇恂的十三代孙,他的兄长是北魏坐镇一方的大官。谦之早年就喜欢仙道,曾经修习张鲁之术,但多年服食药物都没有见效,于是随一位名叫成公兴的道士一起...

张陵

道教的创始人。又名张道陵,字辅汉。生于沛国丰邑 (今江苏丰县),传说是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八世孙。本为太学书生,博通 《五经》,二十六岁时任巴州江城 (今重庆市)令。后来看破功名利禄,感叹说:“此无益于年命。” 于是弃官隐居江西龙虎山修道,名声大震,皇帝屡次...

修炼

得道成仙的方式、方法。道教以长生久视为最终目标,而且认为神仙可学而致,其具体途径就是修炼。所谓修炼,主要分两途,一是烧炼丹药,二是炼气修性,前者叫作炼外丹,后者叫作炼内丹。烧炼外丹的要求非常奇特,例如,丹鼎要 “合天、地、人三才而造”,它象征着宇宙,“...

斋醮

道教祭祷神仙的宗教仪式。斋与醮原来是两回事,斋的意思是洁净其体、斋定其心,是古人在祭祷之前的一种洁身清心的准备,以示对神仙的虔诚。道教早期的斋仪,大体是祈福者或申请人道者自己在静室 “首过”、“忏悔”,道士只是在一旁主持仪式,帮助斋主通神致意。所...

道士

道教神职人员与教徒的通称。道士之称始于西汉,但指方士或有道之士,东汉张陵创“五斗米道”,人始称道教信徒为道士。因道教徒追求飞升成仙,世人又称道士为羽士或羽客,女教徒则称女道士或道姑。有的地方尊称道士为道爷,对女道士也这样称呼,而不称道婆或道奶奶。...

符箓

道教方术之一,是道士用来沟通人神的秘宝。所谓符,是道教发明的一种介于字画之间的神秘符号,俗称 “鬼画符”。符的意思是合,是信,道士以这种神秘奇特的符号,来召神请仙,驱鬼避邪。这种神秘的符号,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画的,所谓“画符不知窍,反惹鬼神笑; 画符若...

全真道

道教宗派之一,祖师爷是王重阳。王重阳在传教之初,曾在山东宁海州 (今牟平县)的刘蒋村建了一间茅草庵居住,并为它取名为“全真庵”。“全真”的意思来自诸葛亮 《隆中对》 中的一句名言: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全真” 即保全真性 (人之天性)...

道德真经

即老子所著《道德经》。《道德经》本是先秦道家哲学著作,尽管语意玄远微妙,但绝不涉任何怪力乱神。西汉初年,帝王喜黄老之学,《道德经》也就成为时髦。据说,汉文帝时有一位学者,精通《道德经》,在黄河边上结草为庵,人称河上公。汉文帝派人去向河上公请教,谁知...

道德

道教基本教义之一。道与德原来是两个哲学范畴,在老子的 《道德经》 一书中,所谓“道”,是指超时空、超物质、先天地而生又无往而不在的自然之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谓 “德”,即 “得”,指宇宙万类 (包括道) 的本性。...

丘处机

金元之际全真道的教主与道教领袖。字通密,自号长春子,世称 “长春真人”。登州栖霞 (今属山东)人,十九岁人道,拜王重阳为师。王重阳非常器重他,死前曾经预言: 此人今后地位非同一般,必定是大开教门的英雄。当时,丘处机才二十二岁。王重阳仙逝后,由马丹阳掌教,...

佛教

起源于古印度的一种宗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因其创始人释迦牟尼被弟子尊为 “佛陀”,意即“觉悟者”,而其信徒也以 “成佛”为人生最高境界,所以称为 “佛教”。据传,在公元前五世纪,也就是中国春秋时代,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想解脱生...

葛洪

道教金丹派的奠基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生在江苏句容一个没落的贵族世家,少年时非常好学,因为家贫,自己白天上山砍柴薪,用所卖得的钱来买纸笔,晚上闭门学习,终于精通了儒家经典。但他真正感兴趣的还是道教的 “神仙导养之法”,十八岁那一年,就拜在当时的著名...

太平道

早期道教组织之一。东汉张角创建于灵帝熹平年间(172-178),因奉 《太平经》 为经典,故号为 “太平道”。张角是冀州巨鹿 (今河北平乡) 人,信奉黄老道,先与其弟张宝、张梁在家乡以符咒治病传教,以太平、富足的 “大顺之道” 为追求的目标。据史书记载,张氏兄弟手...

黄帝阴符经

传说中最早的道经。简称 《阴符经》,相传出于黄帝,常与 《道德经》、《南华真经》 并称。经文很短,只有三百八十余字,说的无非是修炼之术,长生之道,但意蕴却非常丰富,令人回味无穷,例如说: “天地,万物之盗; 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也。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正一道

道教宗派之一,由天师道演变而来。西晋怀帝时,张陵第四代孙张盛移居江西龙虎山,尊张陵为 “正一天师”,龙虎山天师道的掌教天师由张陵的子孙世代相传,至南宋时,大约在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掌教前后,龙虎山天师道改称为正一道。为什么要改称正一道呢?据说是因为...

天师道

道教宗派之一。一般指张陵所创五斗米道及张氏子孙世袭传授的道教系统。张陵创立早期道教组织五斗米道时,自谓遇见老子,命他为 “天师”,于是信徒称其所创之教为 “天师道”。西晋怀帝永嘉年间 (307—312),张陵第四代孙张盛由汉中移居龙虎山 (在今江西贵溪县境...

抱朴子

道教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东晋道士葛洪著。据葛洪自己回忆,他少年时,年轻人在穿著上追求时髦,一年一变,去年衣裳长得拖在地上,今年又短得遮不住腿,只有他不随世变,年年都是一个样,加上他为人性钝口讷,质朴无华,因此,乡人都称他为 “抱朴之士”。后来,他著书立...

五斗米道

最早出现的道教组织。东汉顺帝时,沛国丰 (今江苏丰县) 人张陵客居于蜀,赴鹤鸣山 (在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学道,于公元142年农历五月初一日半夜,自称遇见老子,授以道法,命为天师,遂自创一教。因入教者须出五斗米,所以被人称为 “五斗米道”或“米道”。五斗米道奉...

宫观

道宫与道观的合称,是道士修行、祀神以及举行斋醮祈禳等宗教仪式的场所。宫最初的含义是房屋,秦朝以后才成为帝王所居房屋的专名; 观则是指具有相当高度、可以登临其上四处观望的建筑,例如宫门前两边的望楼和可供游观的台榭等。汉武帝好神仙,在京城长安等地修建...

南华真经

即庄周及其后学所著 《庄子》。《庄子》 一书,发挥 《道德经》 的 “长生久视之道”,发展出神仙观念,成为后世道教的基本信仰。《庄子》 以瑰丽形象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古之真人、至人、神人等等的“逍遥游”,说他们 “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

陆修静

南朝的道教改革家与南天师道的开创人。字元德,是吴国丞相陆凯的后裔。他生于东晋末年,那时天下已经动荡不安,他虽精通儒学,但却对做官当老爷不甚感兴趣。尽管他有娇妻在室,但并不留恋儿女之情,他渴求的是另外一种生活,就是道书上描绘的神仙生活。后来,他竟然抛...

王重阳

全真道的开山祖师。名喆,字知明,号重阳子。生于陕西咸阳大魏村的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就读书习武。他十六岁时,北方落入金人之手,但他并没有放弃对功名的追求。他在二十岁时,曾准备参加秀才考试,由于得罪了主考官而未能如愿。一气之下,干脆弃文练武,在二十六岁时...

洞天福地

道教对神仙与真人栖居的名山的称谓。古人虽然认为神仙可以升天,但大多还是居住在地上的名山之中。早在战国末期,燕国与齐国的方士就声称,东海中有蓬莱、瀛洲、方壶三座神山,西方有昆仑、阆圃两处仙居,分别是东王公与西王母居住的地方。托名西汉东方朔著的 《十...

十二因缘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又称 “十二缘起”。所谓“缘起”,就是“诸法由因缘而起”,这是佛教最基本的理论,是全部佛法的理论基...

地狱

恶人灵魂受磨难的地方。佛教有所谓 “神不灭” 的观念,认为人死后,灵魂还在,根据其生前的业果,分别在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中轮回不已。其中最坏的去处就是地狱。关于地狱的具体情形,佛教的说法很多,《法苑珠林》 中《六道·地狱部》,就介绍...

僧尼

出家修行的佛教徒的总称。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即出家的男女二众与在家的男女二众。僧尼就是出家男女二众。男名比丘,按照佛教戒律规定,少年出家,初受戒,称为沙弥,到二十岁,受具足戒,成为比丘。比丘的原意是乞者,因僧人须乞法、乞食,故有此称。受过具足戒的女僧则...

寺院

僧众供佛与聚居修行的场所。“寺”原为我国古代官署名,例如太常寺、鸿胪寺等。东汉明帝时,西域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用白马驮来经书佛像,朝廷先请他们住在专门接待外宾的鸿胪寺,然后又特在洛阳西门外修建了一座僧园,让这两位高僧居住和安放佛像经卷,并命名为“...

鸠摩罗什

以翻译佛经闻名于世的高僧。与南朝的真谛、唐朝的玄奘一起,被称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三大翻译家。罗什祖籍印度,生于西域,母亲是龟兹国王之妹,幼年就随母出家,后出国拜访名僧,先学小乘,后改学大乘,二十岁在龟兹王宫正式受戒为僧时,已经是道震西域,名闻中国。道安在...

法显

中国信徒前往印度求法的先驱之一。俗姓龚,平阳武阳 (今山西临汾)人。据《高僧传》 载,法显原有兄长三人,都在童年夭折,父母怕他重演悲剧,就在他三岁那一年将他送到佛寺度为沙弥 (小和尚),二十岁时受比丘戒,正式出家。由于自幼在宗教环境中熏陶,他变成了一个无...

道安

东晋时期中国的佛教领袖。俗姓卫,生于今河北冀县的书香世家。七岁开始读儒教经典,他天资聪颖,一本书两遍就能成诵。不知什么原因,十二岁时却出家为僧。由于他 “形貌甚陋”,最初并不被师父器重,后来,师父发现他聪明过人,才刮目相看。正式受戒为僧后,他便外出游...

金刚

佛教护法天神名。以其手持金刚杵 (古印度武器) 得名。也有人认为,“金刚”是梵语跋折罗的意译,以示护法天神的勇猛刚烈,无往不胜,无坚不摧。佛教有四大金刚,乃由印度神话中 “各护一天下” 的四大天王演变而来,所以又称四大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白衣,持琵琶; 南...

三法印

对佛教基本教义的概括。“法” 指佛法,“...

心经

文字最少的佛经。全称《般若波罗密心经》,总共二百六十字,是六百卷 《般若经》 的精华与核心,故称 《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的译文是: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

八正道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涅槃是佛教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据说有八种正确的途径或方法即所谓 “八正道”: 正见,正确的见解,指对四谛等佛教教义的正确认识; 正思,正确的思考,指对四谛等佛教教义的正确思维; 正语,正确的语言,指符合佛教教义的语言; 正...

水陆法会

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全称 “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又简称水陆大会、水陆斋仪、水陆道场等。为超度水陆一切鬼魂,普度六道众生,故名。据《佛祖统记》说,水陆道场的创始起自南朝梁武帝,这位 “菩萨皇帝” 因在梦中得到神僧的启示,醒后受宝志禅师...

戒定慧

佛教修持的基本内容。合称三学。《翻译名义集》解释说: “防非止恶曰戒,息虑静缘曰定,破恶证真曰慧。” 三者相辅相成,是通往证涅槃、得解脱的路。戒就是戒律,是信徒必须遵守的法规,根据信徒入教深浅不同,佛教的戒律有六种: 三归、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

慧远

东晋时期中国南方的佛教领袖。俗姓贾,雁门楼烦 (今山西代县) 人。少年时曾为儒生,受当时士林玄风的影响,也精通《老》 《庄》。二十一岁,他的人生信仰来了一个大转折: 当听了道安讲《般若经》后,他感叹道: “儒道九流,皆糠秕耳。” 于是从道安出家为僧,成为道...

菩萨

佛教修证的第二等果位。菩萨是梵语音译菩提萨垂的简称,菩提的意思是正,萨垂的意思是众生,言既能自觉本性,又能普度众生。罗汉修行精进,即成菩萨,仅次于佛一等。还有意译为圣士、大士、超士的,所以一般人常称菩萨为大士。菩萨以度众生登彼岸为宗旨,可以出莲座历...

轮回

佛教基本观念之一。众生各依善恶业因,流轮转回于生死之间,有如车轮旋转,故称轮回。流转轮回是对因果报应的一种譬喻。因果报应是佛教的发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从索解的疑问,儒教往往归之天命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而佛教则将宇宙万有包括人生纳入一因果关系链...

四谛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又称 “四圣谛”。谛即真理,四谛就是解释人生痛苦及其克服途径的四种真理,据说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独坐冥想中所获得的无上正觉,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就是关于苦的真谛,说的是世俗世界的一切皆苦,人生在世,就有无量众苦...

中国佛教

在中国流行的佛教各派的总称。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印度佛教就传到了中国新疆境内。那时新疆叫作西域,分布着上百个大大小小的王国,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诸国,张骞就得知 “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浮屠之教”。身毒或天竺就是印度,浮屠之教就是佛...

佛陀

佛教修证的最高果位。佛陀是梵语音译,简称佛,也译为浮屠、浮图,原意为觉。觉有三层意义: 一叫自觉,即所谓自悟本性; 二叫觉他,即所谓说法度人; 三叫觉行圆满。具备这三点的 “觉悟者”,就可称佛陀。据说,释迦牟尼在三十五岁那一年大彻大悟,洞察了宇宙人生的真...

五蕴皆空

佛教基本观念之一。蕴是集聚、类别的意思,五蕴就是对宇宙万有 (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的五种分类。佛教的这种分类,是以人的心理感知为依据的,总分为色、受、想、行、识,故称五蕴。色蕴,指显现于外界的事物,相当于物质现象; 受蕴,即人的感受或感觉,例如苦、...

佛藏

佛教文献的汇编。释迦牟尼在世时,他的说教靠师徒口口相传,并无文字记载。他逝世后不久,为了对他的说教进行甄别、审定,他的弟子以及信徒举行集会,由亲闻说教的人背诵佛的教诲,得到大家公认的就用文字记载下来,这叫作 “结集”。通过结集,就形成佛教经典,最初都...

传统价值范畴之一。儒教所谓 “智”,不是佛教能证悟 “五蕴皆空” 的般若智慧,也不是能解开自然之谜的科学智慧,而是道德智慧,即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用孟子的话说,就是人皆有之的 “是非之心”。在孔子及儒家后学看来,具有这种道德智慧,是成为君子的必备条件之...

法相宗

中国佛教中教义最深奥的宗派。又称法相唯识宗或唯识宗,因其通过分析所谓 “法相” (宇宙一切事物的形相) 而得出 “万法唯识” 的结论,故得名。创始人玄奘就是著名的唐三藏,他于唐太宗贞观三年 (公元629年) 前往印度留学,精研佛教经典,成为全印度最有学问的僧...

华严宗

中国佛教中最具哲学意味的宗派。因其奉《华严经》为最高经典而得名,由法藏 (643-712) 创立于武则天时代。法藏俗姓康,生于长安,年轻时曾从高僧智俨学 《华严经》,领会颇深,不但受到智俨的赏识,更受到武则天的宠信。武则天此时正雄心勃勃,为了登上皇帝的宝座,她...

传统社会的最高道德。指臣民对帝王的敬爱、崇拜、信仰、服从、献身等等。在汉代以后,逐渐演变为下对上的绝对关系,也是古代中国人宗教精神的一种表现。在先秦时代,“忠”并非特指君臣关系,而泛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孔子教学生四个方面的内容:文、行、忠、...

玄奘

中国佛教史上最博学的翻译家,法相宗创始人。因精通佛教经、律、论三藏而被尊称为 “三藏法师”,俗称 “唐三藏”。他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和尚,人称 “唐僧”。俗姓陈,河南人。幼年因家贫随兄住洛阳净土寺,十三岁正式出家,二十三岁在成都受具足戒,研究佛教经论。...

净土宗

中国佛教中教义最简单的宗派。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 (即西方极乐世界) 的法门而得名。该宗倡导简易的念佛法门,因此又有 “念佛宗” 之称。相传,东晋慧远曾在庐山邀集名士僧徒一百二十余人,结为 “白莲社”,日日念佛,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因此被后世信徒尊为净...

喇嘛教

中国佛教的一支,即藏传佛教。喇嘛为藏语译音,意为 “上师”,是藏族对德高望重、博学多识的高僧的尊称,于是人们就俗称藏传佛教为喇嘛教。佛教最早传入西藏是在公元八世纪前后,即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时期。这时,尼泊尔的赤尊公主与唐朝的文成公主先后嫁给松赞...

维摩诘经

大乘佛教经典。全称 《维摩诘所说经》,又称 《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诘是佛教菩萨名,原是古印度毗耶离城的大乘居士,非常富有,精通佛法。据说,他有一天生病,释迦牟尼派弟子文殊师利前去问候,他便借此机会与文殊师利等人讨论佛法,义理精奥,妙语横生。《维摩诘...

五伦

人与人之间基本的道德关系。儒家历来将人类社会视为一张 “关系网”,而人则置身于这张 “关系网” 中,前后左右上下,无往而不是“关系”,其基本关系则有五种: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就是 “五伦”。在儒家看来,任何人都逃不出这五种关系,逃出这五种...

般若经

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全称《大般若波罗密经》,般若是梵语的译音,意译为智慧,但不是通常所说的智慧,而是特指能观照万物性空的一种宗教智慧,因此中国南朝时期的僧肇曾用“圣智” 来翻译它,以区别于世俗所说的智慧。波罗密也是梵语的译音,意谓“到彼岸”。这部经典...

传统价值范畴之一。礼最初是祭神的宗教仪式,后来扩展到人事,指等级社会中体现尊卑贵贱的行为规范和仪式制度等。古代有所谓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的说法,举凡祭神、宫寝、服饰、车马、仪仗、燕乐、婚嫁、丧葬,甚至举手投足之间,都有具体的规定,以体现传统社...

传统价值范畴之一。“仁”是孔门的核心范畴,孔子论人,孟子论政,程朱理学论天理,陆王心学论人心,都围绕着这个字在做文章。根据 《汉书·艺文志》的说法,儒家学派的特点是: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后来甚至有人用 “仁义道德”来概括儒家的基本精...

禅宗

完全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因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禅是一个译音的外来词,是梵语禅那的略称,意为 “静虑” 或 “坐禅”,原是印度佛教各派普遍采用的一种修习方式,僧徒一般都得坐禅。但印度只有禅学而没有禅宗,禅宗纯粹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在隋...

天台宗

中国佛教中创立最早的宗派。创立于陈隋间,因创始人智常住天台山 (今浙江天台县境内) 而得名。智俗姓陈,出身贵族世家,目睹南北朝走马灯似的改朝换代,哀叹人生无常,遂皈依佛门,从高僧慧思受止观之学。所谓止观,原本是两个概念: 止即是定,即静坐息心、无思无虑,...

六祖坛经

中国人唯一被尊为经的佛教著作。全称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 《坛经》。据佛教传统,释迦牟尼所说才是经,那么将中国人所说尊为经,就难免有 “僭越” 之嫌。六祖是禅宗第六代传人慧能。慧能是一字不识的文盲,主张 “不立文字”、“见性成佛”,这部禅宗的经...

慧能

禅宗南宗创始人。或作惠能,俗姓卢,其父原在范阳 (今北京涿县) 作官,后被贬到岭南,在今广东新兴县落户,作了普通百姓。慧能生下来三岁,父亲亡故,随母迁到今广东南海县。由于家境贫困,慧能少年时就以卖柴为生。有一天,他送柴到客店,出来,偶然听见一客念《金刚经...

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顺从、送终、守制等等。从动物学上说,这实质上是一种 “反哺” 的行为。但中国人之重孝道,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可以说,中国人的优点和缺点都可以从这里得到解释。在中国,孝的观念源...

儒教伦理范畴。原意是诚信无欺,既不欺人,也不自欺。儒家思孟学派便拿这个 “诚” 字来表述其基本思想。思孟学派的特点是注重内省的功夫,即通过“反躬自...

传统价值范畴之一。“义”也是华夏民族古已有之的传统范畴,并非儒家发明。“义” 的本义是 “宜”,一个人所作所为合宜就叫作 “义”。合宜与否,当然不是以个人的好恶是非为转移,而是以社会普遍公认的尺度为准则。简单地说,这个 “义”是中国传统社会普遍认同...

五常

华夏社会固有的价值系统。即仁、义、礼、智、信,与 “三纲”合称“三纲五常”,简称 “纲常”,被认为是儒教伦理的核心所在。其实,仁、义、礼、智、信等,是华夏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与 “三纲” 原是两回事。在孔子之前,这些术语已经广泛流行,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普...

慎独

儒教提倡的修养方法。《礼记·中庸》: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据朱熹解释,所谓“独” 就是 “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就是俗语所谓 “人不知鬼不觉” 的时候,君...

三不朽

儒教最推崇的三种人生。语出 《春秋左传》 襄公二十四年: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据传统的说法,所谓“立德”,指 “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如唐尧、虞舜,如周公、孔子;所谓 “立功”,指 “拯厄除...

知耻

儒教伦理范畴。指个人的道德反省能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羞恶感。中国古代以 “礼义廉耻” 为 “国之四维”,其中“耻” 就是 “知耻”,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 “羞耻感”。知耻则有所不为,不知耻则无所不为。孔子曾以 “行己有耻” 四字来说明士君子之行,意思就是...

三纲领

宋明理学主张的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礼记·大学》开篇即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南宋理学家朱熹谓: “此三者,大学之纲领。”据朱熹注释,“明” 就是发扬光大,“明德” 就是人得之于天而暂为私欲蔽障的美德; “亲”读作 “新”,“亲民...

十六字心传

宋代理学家发明的道统的传授心法。据 《尚书·大禹谟》载,舜在把天下禅让给禹之前,曾经发表了一番政见,其中有四句: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据传统注释,这十六字总结的是 “明道安民” 的经验,意思是说: “人心危则难安,安民必须明道,道...

寡欲

儒家提倡的修养方法。《孟子·尽心下》: “养心莫善于寡欲。”欲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生理要求,如饮食男女等,但人的欲求永无止境,这便是邪恶之源与痛苦之源。因此,要使人类摆脱邪恶和痛苦,唯一的办法就是从这个 “欲” 字上下功夫。古今中外的宗教大都是...

知足

道家的伦理范畴。语出 《道德经》: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又说: “知足者富。” 又说: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一句话: 知足常乐。这种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很有市场,是人们自我精神安慰、自求心理平衡的良方。庄...

儒教伦理范畴。敬最初特指对神鬼的虔诚,敬天神、敬鬼神、敬祖宗等等。这种虔诚是一种心理状态,通过祭神仪式中的拜礼表现出来,故孔子说“祭主敬”。后来,祭神的礼仪扩展到人事,敬的外延也随之扩大,于是就有 “礼主于敬” 之说。儒教主张以礼来教化万民,教民以...

内省

儒教提倡的修养方法。即自我的内心省察,语出 《论语·颜渊》: “子曰: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问心无愧,何所畏惧?孔子曾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弟子曾参也说: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贰臣

传统政治的伦理范畴。“...

清官

传统政治的伦理范畴。更准确地说,这是民间评价朝廷命官的流行术语,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 “君子”。“清” 有两层含义,一是清廉,一是清明。清廉指官员不贪财,不受贿,是人品问题; 清明是指官员了解民情,公正明断,是能力问题。这是中国老百姓肯定评价朝廷命官的...

学问思辨

儒家提倡的学习修养之道。语出 《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古人总结的五个基本教学步骤。可以看出,学习并非埋头苦读,而是贯穿着问难、思索、讨论等环节而最后归结到实践的完整过程。不过,根据...

八条目

宋代理学标榜的“内圣外王” 的八个步骤。常与“三纲领” 合称为 “三纲八目”。《礼记·大学》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奸臣

传统政治的伦理范畴。“奸” 与 “忠”相对,也是就人品而言。“奸臣” 一般是君主宠信的近臣,凡是玩弄诡计、媚惑君主、结党营私、陷害忠良、搞乱朝政,甚至 “挟天子以令诸侯”者,都在 “奸臣” 之列。《管子·明法》: “奸臣之败其主也,积渐积微使主迷惑而不...

孔颜气象

孔子及其弟子颜渊所代表的人格境界。不是指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精神,也不是指其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态度,而是指孔子和颜渊超凡入圣的人生境界,如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不...

养气

儒教提倡的修养方法。“养”是培养,“气” 是一个很难用现代科学术语表述准确的概念,类似于 “气功” 的 “气”,可以意会,难以言传。不过,儒家所谓的 “养气”,主要指的是一种精神状态或人格境界,近似于 “气质”。这种修养方法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孟子在...

孔门三戒

孔子提出的修养要诀。语出 《论语·季氏》: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是孔子体会的人生修养的三部曲: 少年戒女色,壮年戒锋芒,老年戒贪得。宋代理学家朱熹 《集注》: “圣人与...

传统价值范畴之一。据传统解释,“信” 就是 “诚”,就是“实”,就是 “不欺”,就是 “使人不疑”,被儒教视为人与人相与之际的起码准则。孔子教导弟子“谨而信”,并将 “忠信” 并提,作为君子必备的品德。孔子曾说:如果一个人没有 “信”,就好象马车没有轮子,...

三纲

汉代以来大一统社会的道德纲领。即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 “纲”,原为提网的总绳,这里是一种比喻,意为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有绝对的支配权力,而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则只有绝对服从的义务。显然,这是君主大一统专制下男性社会的权力宣言...

忠恕

孔子提倡的为人之道。孔子曾经告诉弟子说: “我的思想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就是‘忠...

陵寝

古代帝王的坟墓。春秋时代,垒土筑封的坟墓普遍流行开来,厚葬之风也愈演愈烈。当然,最气派的还是人间的帝王,其坟墓也不同凡俗。战国中期,君主的坟墓开始称“陵”,陵的原意是山丘,借用来指坟墓,可见其高大。秦惠王则明文规定: “民不得称陵。” 民指士农工商,就...

朝聘

古代诸侯及其使者定期觐见天子的典礼,后来也指藩属外交使节觐见中国皇帝的典礼(如明朝的 “藩王朝贡礼”、“藩国遣使进表仪”,清朝的 “藩国通礼”、“山海诸国朝贡礼”、“外国公使觐见礼”等),类似近代的外交礼仪,在 “五礼” 中属宾礼。“朝”原指诸侯在规...

忠臣

传统政治的伦理范畴。“忠” 的原义是 “尽己之心”,用在传统政治上,指臣属对君主竭智尽心的品格,后来则成为传统政治对臣属的基本要求,于是就产生了 “忠臣” 这一伦理范畴。不过,“忠臣” 的内涵是在不断变化的,总的趋向是由相对的关系变为绝对的关系。先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