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古文 > 古文知识

《古文知识》

    收录163457

军礼

五礼之一,即军旅以及与军旅相关的礼仪。古代战争频繁,国家大事主要有二: 祭祀和兵戎。《左传》: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兵戎的含义很广,不仅指刀兵相见的征伐行动,也指与战争相关的一切活动,如军事演习、人丁赋税、城邑建筑、封疆划界等,这些活动的举行都有...

服丧

为死者守丧的礼仪,在 “五礼” 中属凶礼。在古代,丧事办完后,死者亲属还要在一定时间内在衣着、饮食、起居以及日常生活某些方面遵守一些特殊的仪节,以示哀悼,叫作 “服丧”。其中,最重要的是服制,就是守丧期间穿的服饰以及期限。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有...

宾礼

五礼之一,即诸侯朝见天子以及诸侯之间相互拜访时的礼仪,后代官员之间、士庶人等之间的相见礼,也属宾礼。天子为主,视诸侯为宾,故称 “宾礼”。根据来宾身份以及时间、目的的不同而易称,又分为朝、觐、宗、遇、会、同、问、视等八个细目。其中,朝、觐、宗、遇都...

舍身取义

孟子提出的伦理价值观。语出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这段话的前面,孟子还运用了比喻的说法: “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这就是 “熊掌和鱼” 这个著...

三从四德

儒教为妇女制定的仪范与德行。“三从” 出自 《仪礼·丧服》: “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原指贵族妇女为亲属服丧的仪制,“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这里的“从” 并非 “服从” 或 “顺从” 的意思,而是指 “依从”...

五服

古人居丧期间穿着的衣服制度,在 “五礼” 中属凶礼。根据生者与死者的亲疏关系,古代将丧服分为斩衰 (音崔,下同)、齐 (音资) 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层次,俗称 “五服”。五服不但规定了丧服的具体形式,还规定了相应的服丧期限。斩衰是五服第一个层次,衰是粗...

贪官

传统政治的伦理范畴。这也是民间评价朝廷命官的流行术语,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小人”。“贪”就是贪财,在传统的“人治” 背景下,官员一旦见钱眼开,社会就失去了公正。因为,在被统治者没有权力选择统治者的社会中,作为统治阶层的官员就是社会正义的基本保证。...

独善兼济

儒家的人生观。语出 《孟子·尽心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后一句通常被人说成 “达则兼济天下”。《孟子·滕文公下》 有另外一种表述: “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所谓 “穷”,是...

君子

儒教的理想人格。“君子”最初是少数王侯贵族的专称,是一种身份地位的概念。在春秋时代,“君子” 一词逐渐演变为“天子至于民” 的通称。据 《白虎通义》说,“君” 的意思是群,子是丈夫的通称,“君子” 就是男子的一种 “道德之称”,而不管其身份地位如何。到...

小人

君子的反义词。“小人”最初指处于被统治地位的体力劳动者,与指王侯贵族的 “君子” 相对,如孔子所谓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如 《国语·鲁语上》所谓 “君子务治,小人务力”。在这个意义上,“小人”相当于 “治于人” 的 “劳力者”,“君子” 相当于 “...

节烈

传统社会表彰的女德。“节” 原指妇女保持贞操,夫死后不改嫁,从一而终,不事二夫,叫作 “守节”,简称 “节”; 夫死后自杀,叫作“殉节”,简称“烈”。“节烈” 观念是男性社会的产物,前提是女性在经济上依附于男性,用传统术语说,即男性是女性的 “所天”,这正如...

宗法

宗族或家族内部以血统远近为基础来区分嫡庶亲疏的礼制。宗法起源甚古,但到西周才形成一套完备的礼制,成为其治国齐家的根本。据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 中说,西周宗法的核心是 “立子立嫡之制”,即王位或爵位的继承法。古代贵族实行一妻多妾制,于是配偶有所谓...

圣贤

儒教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分别而言,圣与贤又各有所指。圣指最高道德和最高智慧,无所不通即谓之圣,所以有 “神圣”一语。儒家典籍中泛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为圣人。在这些圣人中,除了孔子,都是 “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的王者,于是后代儒家就把孔...

相见礼

王臣以及士庶人等之间相见的礼仪,在“五礼” 中属宾礼。在春秋以前,“礼不下庶人”,在国家礼制中,只有士以上的贵族才规定有相见之礼。《仪礼》 中有 《士相见礼》 一篇,记载的就是先秦士大夫相见的礼仪,如见面礼规,士须用雉,下大夫须用雁,上大夫须用羔,连见面...

五礼

历代王朝颁布的国家礼制的总称,分类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礼最初指祭神的宗教仪式,后来扩展到人事,指古代贵族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在各种场合,如祭祀、丧葬、相见、军旅、婚嫁、宴乐等,奉行的仪式与规范。这些仪式与规范并非民间风俗,而是以...

吉礼

五礼之一,即祭礼。见“宗教学·儒教”【祭礼】。...

气节

儒教提倡的一种凛然正气和道德操守。“气” 与 “节”原来是两个概念。“气”指志气或气质,是一种至大至刚的精神状态,即孟子所说的 “浩然之气”。孔子所谓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孟子所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说的都是一个 “气”...

九拜

古代跪拜礼的九种形式。《周礼·春官》: “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九拜原是祭祀鬼神时的礼节,后来演变为君臣、长幼、尊卑之间的礼节。其中,稽首、顿首、空首是 “正拜”,分别为下...

避讳法

讳名的具体方法及规定。每人的家讳、历代的国讳,是各不相同的,但讳名的具体方法却基本类似,最常见的避讳法有三种。第一是改字法,凡是遇到该避讳的字,就用同音或同义的字来代替,即使是古人古书,照改不误。如西汉为避高祖刘邦的讳,凡是邦即改作国 (同义),《论语...

座次

以座位来分别尊卑次序的礼节,即现代所谓 “排座次”。排座次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但在古代,主要是以座位的朝向来决定尊卑的。从东西南北四方来说,有 “南面为尊” 和“东向为尊”两种排座次。这里涉及到古代房屋建筑的结构和朝向。先秦时,贵族住宅和祖庙等重要...

墓葬

汉族奉行的死者安葬形式。土葬是华夏民族主要的葬法,据现代考古发现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先民已经有意识地把死人埋入土中; 而在新石器时代,则进一步挖掘土坑集体掩埋尸骨。后来,集体合葬的形式逐渐消失,出现了单人葬和一男一女的合葬。先民在实行土葬之初,没...

拜礼

表示恭敬客气的礼节,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传统礼节。从行礼的姿势上分,古代的拜主要有跪拜和揖拜两种: 跪拜就是“下跪磕头”,是表示恭敬; 揖拜就是 “抱拳拱手”,表示客气。拜有尊敬、顺服的意思,经常特指跪拜,在这个意义上,以行礼的姿势分,有稽首、顿首、空首...

婚礼

完成婚姻关系的过程及其礼仪,在 “五礼” 中属嘉礼。婚的本字作昏,即黄昏,《仪礼》中介绍 “士婚礼” 就写作 “昏礼”。据郑玄注释: “娶妻之礼以黄昏为期,故名。所以要选择黄昏,因为此时正是阳往阴来的时辰。”后来才加上 “女” 旁,写作“婚”。在古代,婚姻...

冠礼

古代男子的成人仪式,因其主要仪式是加冠,故称 “冠礼”,在 “五礼” 中属嘉礼。冠礼起源于氏族社会的成丁礼,但在西周时,则演变为贵族男子的成人仪式。据东汉经学家郑玄的说法,天子诸侯十二岁举行冠礼,士二十岁举行冠礼。汉代以后,庶人也可举行冠礼,如明朝就制...

别号

个人使用的一种别名,简称 “号”。古人除名和字外,往往还有所谓 “号” 或别号,始于战国时代。在汉晋之间,有号者多为隐士,如汉初的 “商山四皓”分别号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三国的诸葛亮号“卧龙”,东晋的炼丹师葛洪号“抱朴子”,田园诗人陶渊明...

葬仪

安葬死者的方式。中国自古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在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方面各有特点,故其安葬死者的形式也不相同,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此外还有天葬、悬棺葬等。汉族以土葬为标准葬式,这与汉族世世代代以农为主业的生产方式有关。...

一妻多妾制

中国古代婚配的主要形式。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华夏先民的婚配形式已经发展为以家庭为单位的 “夫妇”结构,即人类学所谓的 “单偶婚”。单偶婚的特点是一个男子固定与一个女子发生性爱关系,通常叫作一夫一妻制; 但在古代中国,最初是贵族,后来是士庶人,普遍...

嘉礼

五礼之一,即喜庆典礼。主要包括冠、婚、燕、飨、射等活动中的礼仪,后代的帝王登极、太后垂帘、帝王圣诞、立储册封、帝王巡狩等,也属嘉礼。冠婚是自天子达于庶人的通礼,其它则多是帝王独有的典礼或朝廷礼仪。如燕礼特指君臣燕饮之礼,燕就是宴,就是饮酒燕乐。据...

丧礼

悼念及安葬死者的过程及其礼仪,在 “五礼” 中属凶礼。古人相信人有灵魂,人死后灵魂不死,因此丧葬非常严肃庄重。孔子在解释 “孝” 时,就曾经说: “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据 《礼记》记载,古人在亲属初去世后,先要用新棉放在死者口鼻之上,判...

谥法

古代“盖棺定论”的一种仪节。所谓谥,就是人死后得到的一种特殊称号,这个称号是根据死者生前的事迹来制定的,也就是死后留名的 “名”。获得谥号者都是有相当社会地位的人,如帝王、后妃、文武大臣 (三品以上) 以及社会名流等。谥法始于西周,如文王、武王中的“...

行辈

中国特有的表示家族纵横关系的方式。行指排行,是一个人在家族中的长幼次序,表示同辈的横向关系。先秦时代,常在名或字中加伯 (孟)、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夷是兄,叔齐是弟; 孔丘字仲尼,“仲” 就是排行老二。春秋时鲁国贵族有孟孙氏、叔孙...

跪拜

历史最长、使用频率最高的传统礼节,是臣对君、卑对尊、幼对长表示恭敬顺服的礼节,俗称“下跪磕头”。跪拜礼的形成,最初与古人的坐姿有关。在先民尚未发明桌椅以前,贵族平民皆席地而坐,即两膝着地,两股 (臀部) 着于脚跟; 如果挺直腰,两股不沾脚跟,就是跪。也就...

名讳

古代称谓礼节之一,即书面和口头对尊显者名字的避讳。所谓尊显者,指帝王、圣贤、长官、长辈等。避讳尊显者名字,起源于周朝,但到秦汉以后才形成完备的制度。名讳有法定的,也有习俗的,无论哪一种情况,在传统社会中,都是必须或者应该遵守的。一旦犯讳,重则罹祸,轻...

后妃制度

古代帝王的婚配礼制,在 “五礼” 中属嘉礼。“后”是帝王正妻的专称,正妻以下的妾,一般统称 “妃” 或 “妃嫔”,但其具体名号不一,以体现妃嫔的等级。《礼记·曲礼上》:“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 据 《礼记·昏义》记载,天子后立六宫: 三...

揖拜

宾主相见表示客气谦让的礼节。是用手的动作表示的礼节,俗称 “作揖”。但古代作揖与后代不同,是推手的动作,类似现代表示谦让时以手作的 “请”的姿势,因此又称 “揖让”。孔子在描述古代射箭比赛时说,参赛者温文尔雅,登上射击台时互相“揖让”,以示谦虚。《白...

名字

个人在社会上使用的符号或特称。在古代,名和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名是婴儿出生前后由父亲或尊长取的符号。在殷商时代,人名并不太考究,比较朴实,多以甲乙丙丁等 “干支”来作人名,如天乙 (汤)、太甲、太戊、祖乙、盘庚、武...

姓氏

表明家族系统的称号。姓最初是一个氏族的标志,这个标志就是现代人类学上所说的“图腾”。远古时代,男女群居,没有家族,更没有家庭,由一个老祖母及其子孙共同生活,就构成了最原始的氏族组织。这些氏族采用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来作本氏族的崇...

清明

扫墓祭祖的节日,俗称 “鬼节”。原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在农历三月的上半月。此时天气已暖,风和日丽,古人有 “万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的说法,故名清明。清明扫墓祭祖的习俗起源于何时,难以确定,但至少在隋唐之际已经在民间流行,并被官方定为礼...

干支

我国特有的记录时间的序数系统。干指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个符号,故又称 “十干”; 支指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符号,故又称 “十二支”。尽管干支在古代是人人皆知的常识,但其起源,至今仍是一个谜。相传是黄帝时的大桡发明的,据...

七夕

即乞巧节,在农历七月七日,故又名 “七月七”。七夕作为传统节日,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有关。牛郎和织女本是天上的两颗星星,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却被人格化了。据南朝殷芸的《小说》,织女原是天帝的女儿,住在天河东岸,天天忙着织云锦天衣,天帝看她一个人怪可怜,就...

谦称

古代第一人称单数的称谓礼节。古人在言谈与书信往来中,凡提到自己的时候,为了表示谦虚或谦恭,一般避免直接用“我” 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而是用某些 “自我贬损” 的特殊词语来代替,这就是所谓 “谦称”。最普通的谦称是直接用自己的名,而省去姓,如唐代韩愈在...

冠巾

古代男子用以区分尊卑贵贱的头饰。冠原来是贵族戴的礼帽,巾则是庶人戴的头帕。刘熙 《释名·释首饰》: “士冠,庶人巾。”古代男子束发,先用笄绾住发髻,然后再用冠束...

十二生肖

以动物纪年、确定人的生年及其属相的习俗。“肖”是像的意思,“生肖” 就是生人所像,古人用十二种动物来代表 “所像”,故又称 “十二属相”。十二生肖是从十二地支演变来的,但以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却和古代华夏民族的生物观念有关。在古人心目中,人与动物并...

农历

我国传统历法的俗称,也称“阴历”。因其始于夏朝,故又称 “夏历”。历法是安排年、月、日的配合以及区分四时节气的方法,其基本根据是太阳和月亮 (太阴) 的运行规律。如果以月亮运行为根据,以朔望月为单位,这叫 “太阴历”,简称 “阴历”。阴历是以月亮的圆缺...

中元

佛教的鬼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古人以七月十五为中元 (上元是正月十五日,下元是十月十五日),故称 “中元”节。届时,寺院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以追荐祖先的亡灵,故又称 “盂兰盆节”。盂兰为梵文音译,意为倒悬; 盆是汉语,为盛物的器皿,言此供具可以解除祖...

浴佛节

释迦牟尼的生日,故又称 “佛诞节”,在农历四月初八日。传说,净饭王太子诞生后就能站立,他右手指天,左手指地,意思是: “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他走动时,步步生莲花,这时,天降九龙 (或说二龙) 吐水,为其浴身。佛教传入中国后,这一天自然也就成为中国佛教信徒的...

上巳

临水春浴以祓除不祥的传统节日,又称“禊祭”,原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 (按照十二地支纪日法),故称 “上巳” 节。上巳节的习俗主要是春浴,男女相约来到水边,以春天的清水洗浴,以祛除不祥,古人称为 “祓禊”。祓原指巫术仪式,在古代的上巳节,原来是有女巫在水边...

人日

人类的诞生日,在正月初七日。传说,女娲在正月的前七日中每日创造一种动物,正月初一是鸡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羊日,初四是猪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马日,初七是人日。《太平御览》引 《谈薮》: “天地初开,以一日作鸡,七日作人。”《荆楚岁时记》: “正月七日为人...

尊称

古代对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的称谓礼节。古人在言谈与书信往来中,凡提到对方的时候,为了表示尊敬或客气,一般避免直接用 “你” 之类的第二人称代词或直呼其名,而是用某些“抬高对方” 的特殊词语,有时提到第三者时,也以某些表示尊敬的词语来指称,这就是尊称。最...

元旦

华夏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故称 “元旦”或 “元日”,也就是所谓 “春节”。秦汉之前,并不都是以一月为岁首,也就是说元旦并不一定是农历一月的第一天。这是因为传统历法有三种模式:夏历、殷历和周历。夏历以一月初一为岁首,殷历以十二月...

称谓

人际交往中的称呼。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礼节,但以中国人的称谓礼节最为复杂,最为微妙,最有特色。上下之间、长幼之间、平级平辈之间、亲疏之间、远近之间以及各种盘根错节、转弯抹角的关系之间,都有一套一套的称呼,至于谦称、尊称、名讳等,就更令人感叹其中大...

端午

纪念楚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在农历五月五日。按照十二地支纪日法,此为仲夏第一个午日,故名 “端午”。《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 现代学者考证,端午节最早应来源于夏至节,此时天气渐热,正是疫病发生的时节,故节日的主题是驱邪禳灾、避鬼祛瘟。这一天,人...

纪年

记载年份的方法。中国历史有所谓 “上下五千年” 之说,这是从古史传说中的黄帝算起的,但这只是一种传说。中国历史最早有准确纪年始于西周“共和元年”,相当于公元前841年。这一年,国人暴动,周厉王逃离都城,由贵族共伯和代行王政,史称 “共和行政”。古代记载...

社日

祭祀社神的节日。社就是土地之神,但在甲骨文中,社与土字一样, 作 “”, 像男性生殖器。也就是说,社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生殖崇拜。在春秋时代,还可以看见这种原始崇拜的流风遗韵。例如在齐国,每逢社祭之日,少男少女就自由聚会在一起,尽情欢爱,毫无顾忌。据 《春秋...

花朝

百花的生日,在农历二月十五日 (一说在二月初二)。实际上是游览赏花的节日。宋吴自牧《梦粱录》: “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望之时,最堪游赏。”起源不详,但至少在唐代已经有这个节日。最初只在文人学士中时兴,宋代逐渐在民间流行开来...

茶酒

传统的饮料。中国人最早把茶叶只当作药材,当时,从野生茶树上采下鲜叶,直接煮成羹汤而饮,其味苦涩,故称为“苦荼”。中国人何时才将茶作为饮料,史无明载,但至少在秦汉之际,就已经有了饮茶的习俗。西汉时蜀郡文人王褒写过一篇妙趣横生的 《僮约》,其中就提到家僮...

饮食

吃喝的传统习俗。吃喝是人的本能,但怎样吃喝,即饮食习俗,却是一种文化。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饮食习俗可谓五花八门,如果仅以汉民族而言,则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食品结构以五谷为主食,蔬菜瓜果为辅食,肉食算美味佳肴,韩愈在 《原道》 一文中,...

服饰

古代服装习俗。华夏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中,其服装形式也历经变化。如头上戴的冠巾一样,古人身上穿的衣服也是人身份等级的标志,从帝王将相到士庶百姓,服饰可谓千差万别。仅以官员的官服为例,就有祭祀、朝会等特殊场合下穿的礼服 (又称法服) 和在一般正式场...

法后王

即取法今王。始倡于战国儒家大师荀子。儒家自孔子始,就主张 “法先王”,如孟子“言必称尧舜”,以古代圣王为标准来批评当今政治。荀子则认为:“先王至多,谁可为法?而且,先王的礼乐制度代代相传,后王之法,实际上就是古代圣王之迹。后王就是当今之王,现代人舍后...

黄老学派

以道家哲学为基础的政治学派。黄指黄帝,是华夏民族的始祖; 老指老聃,是道家学派开山的祖师。战国诸子有一种风气,就是喜欢拉古代的名人来壮自家的声威,儒家尊尧、舜为圣人,道家就搬出黄帝来,将黄帝说成是自家的远祖,故有“黄老” 之称。不仅如此,道家还将自家...

法先王

儒家的政治主张。“先王” 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指尧、舜、禹、汤、文王等。儒教经典 《尚书》 中记载了这些先王的德政,如尧禅让、舜选贤任能、禹治洪水、汤伐桀、文王仁以待人等,孔子曾对这些古代的圣君表示敬意,而孟子则 “言必称尧舜”,荀子始将 “法先王”概...

元宵

每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据说,始于西汉孝文帝时代。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执政,吕家势力咄咄逼人,后来,周勃、刘璋等人诛除诸吕,迎立孝文帝继承皇位。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日。孝文帝即位后,每年的正月十五日晚上,都要出宫与民同乐,于是...

德治

儒家的政治主张。指以礼乐教化来提高被统治者的道德素质,将遵守社会等级秩序及其行为规范变为一种自觉,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论语·为政》 记载孔子的话: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认为政法和刑罚只能使人不敢...

诸子

先秦至汉初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诸子是春秋以后才产生的私学,当时王室衰微,诸侯力政,学者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便形成所谓 “百家争鸣” 的局面。“百家”是一个夸张的说法,司马谈 《论六家要旨》 只列举了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等六家,班...

除夕

一年的最后一夜,即腊月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取除旧布新之意,“岁除” 的晚上自然叫 “除夕”。除夕的主要习俗有吃团年饭、守岁等,据古代文献记载,这些习俗可追溯到唐代以前。《东京梦华录》:“除夕,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苏轼还...

小康

儒家描述的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是介于 “据乱世” 和“太平世” 之间的 “升平世”,虽然不及 “大同”,但也不失为较好的社会。据说,尧、舜时代是“大同”,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时代则是 “小康”。《礼记·礼运》记载,孔子在描述“大同” 之后,说:...

儒家

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政治学派。创始人是春秋时代的孔子。儒最初泛指一切 “术士”,据《说文解字》: “儒,柔也。术士之称。”大概因为 “术士” 不象武士那样孔武有力,表现出一种文弱迂缓的神气,故被人统称为“儒”。孔子博学多艺,而且温良恭俭让,算得上是典型...

法治

法家的政治主张。与儒家的 “人治”和 “德治”相对,指君主依靠统一的法律和刑赏来治理国家。法的起源甚古,但在西周以前,主要是习惯法,而且执法有很大的随意性,并没有以法治国的观念。春秋时代,始有成文法,而且开始出现法治的观念。孔子说: “道之以政,齐之以...

重阳

登高望远的节日,在农历九月九日。《周易》 以九为阳数(阴数是六),九月九是两九相重,故称 “重阳” 或 “阳数节”。重阳时节,秋高气爽,菊花争艳,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饮菊花酒、佩插茱萸等习俗。唐代诗人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

仁政

孟子提倡的理想政治。孔子以 “仁” 来表述一种人格境界,如 “爱人”、“孝悌”、“克己复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等等,都是 “仁” 的具体体现。这是就个人的道德境界而言。君主如能推己及人,将仁德施于政治,就是所谓 “仁政”。孔子曾说: “如...

中体西用

近代洋务派富国强兵的基本理论。原文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又作: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体用是中国传统的哲学范畴,体指主体、本体或实体,是形而上之道; 用指作用、功用或效用,是形而下之器。在这一具体命题中,“中学” (旧学) 指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

法家

先秦的政治学派之一。据《汉书·艺文志》: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法家学派出自古代的司法官,这种说法曾经受到一些现代学者的怀疑,认为法家不过是战国时代 “百家争鸣” 的产物。春秋时代,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建立在氏族血缘基础上的贵...

法教

即“以法为教”,与礼教相对。《史记·秦始皇本纪》 引李斯言: “私学而相非法教。” 即指秦王朝所施行的 “以法为教”。这一主张首倡于战国法家韩非。韩非从为君主富国强兵的立场出发,倡导耕战,鼓吹全民皆兵和全民皆农,认为 “富国以农,拒敌恃卒”,而学者 (儒...

人治

儒家的政治主张。人治的出发点是统治者或执政者个人的素质决定国家政治的好坏,因此强调统治者或执政者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示范作用。孔子甚至将 “政治” 之 “政” 解释为 “正身” 之 “正”: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又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

大同

儒家的政治理想。大者,太也; 同者,和也,平也。大同就是太平,中国人的理想社会就是太平世界。据 《礼记·礼运》记载,孔子曾感叹地说: 我虽然没能赶上古代的太平世界,但心里却非常向往。然后,他对弟子描绘这个太平世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法术势

韩非总结的帝王术。前期法家多是政治家,而不是理论家,他们的政治实践各有特色,如商鞅尚法,申不害重术,慎到乘势。法就是法律、法令,是要求臣民必须遵守的; 术就是权术,是君主控制驾驭臣民的手段和策略; 势就是权势,包括地位和权力,是君临臣民的客观条件。韩非...

王霸

孟子归纳的两种统治方法。王与霸,都指君临天下,但以仁德服人者如尧、舜、禹、汤等称王,以武力服人者如齐桓、晋文等则称霸。孟子便用 “王”与“霸”来概括两种对立的统治方法,即所谓 “王道” 与 “霸道”,简称 “王霸”。在孟子那里,“王道”并非道德说教或...

腊日

岁末祭祀百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是祭名,据 《礼记·郊特牲》,腊祭起源于伊耆氏即神农氏时代,腊祭原作蜡祭:“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这种风俗从上古一直传到近代,据 《风俗通义》:“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大蜡,汉曰腊。” 汉代以后,岁...

秦朝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秦原是古部落名,生活于西北一带,据 《史记·秦本纪》,秦是颛顼的后裔,舜赐姓嬴氏。西周孝王时,因嬴氏善养马,封为 “附庸”,以秦 (今甘肃张家川东) 作为封地。传到秦仲,周宣王命为大夫。后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国,...

中国

中原华夏民族对自己所居之地的称呼。“中国” 一词最早出现在商代,华夏民族以为自己居住在天下的中央,故称所居之地为 “中土”、“中域” 或 “中国”,意为 “中原之国”或 “中心之国”。显然,这个 “中国”并非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而基本上是一个地理和文...

女真

古民族名。据《金史·世纪》,其先世可以上溯到商周时代的肃慎,“肃慎”和女真古音相同。肃慎分布在东北 “白山黑水”之间,两汉时称 “挹娄”,北朝称“勿吉”,隋唐时称 “靺鞨”,分粟末、黑水两部。粟末一部曾于公元七世纪末,即唐武则天时代,在今长白山、黑龙...

郡县

古代王朝的国家结构形式之一。西周实行封建制,分区管理,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称“王畿”,据史书记载,方圆大约有千里。王畿之外的诸侯国,只是名义上尊周天子为共主,并履行一定的义务,其它则是各自为政; 诸侯国内部的卿大夫相对诸侯来说,也是如此。春秋时代,秦、...

三代

儒家推崇的盛世,即夏商周三代。其实,夏商不过是部落联盟,周也不过是诸侯的宗主国,与秦汉以后大一统的王朝并非一回事,但儒家却将其美化为天下一统的王朝,夏禹、商汤、周文王被尊为帝王的典范,合称“三王”。取法三代,便成为西汉以后历代王朝标榜的思想路线,甚...

天下

中国古人关于“世界”的概念。秦汉以前,“天下” 指华夏与四夷所居之地,即中原及其周边的地区和国家。孟子说: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也就是说,人组成家,家组成国,国组成 “天下”。在当时一般人的心目中,“天下” 都在天子的统治之下,故...

匈奴

古民族名。据《史记·匈奴列传》 称,匈奴的先祖是夏后氏的苗裔,商周时代称荤粥、猃狁,春秋时代称戎狄,战国时代始称匈奴。匈奴是游牧民族,贵壮健,贱老弱,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实行一夫多妻制,子娶后母,弟纳寡嫂,以防 “种姓” 之失。匈奴是典型的马上民族,...

蒙古

北方民族名。源于东胡族系,经过长期错综复杂的民族发展过程,逐渐形成有共同民族特点的部落群体,分布在大漠南北,以游牧为生。唐代始见于记载,称 “蒙兀室韦”。公元1140年,孛尔只斤族酋长合不勒夺取金克鲁河以北地区,始以“蒙古” 为称号。“蒙古” 意为银,与...

契丹

古民族名。原是东胡中鲜卑族的一支,生活在蒙古草原上,是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猎民族。“契丹” 一名最早见于 《魏书·契丹传》,也就是说,直到北魏时代 (公元五世纪),契丹才开始活跃在北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关于契丹的来源,相传有一男子乘白马顺土河 (今内蒙古老...

古民族名。羌是分布在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民族,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卜辞。据 《后汉书·西羌传》,羌族出自三苗,是 “姜姓之别”。其俗不立君臣,以力为雄,杀人偿死,无他禁令。其兵长在山谷,短于平地,不能持久,而果于触突,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羌族分为很多...

四夷

华夏民族对周边文化相对落后的民族的总称。大约在公元前2000余年,黄河中下游开始形成最早的国家,至公元前771年,已历经夏、商、周三代。夏、商、周三代并非出自同族,但却在互相的兼并中逐渐融合成一个民族共同体,即所谓华夏,以别于周边文化相对落后的民族。当...

鲜卑

古民族名。原为东胡部落联盟的一支,据 《北史·魏本纪》,鲜卑乃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之孙受封北国,境内有大鲜卑山 (即今大兴安岭),因以 “鲜卑” 为号。鲜卑世居辽东,曾受匈奴统治,公元一世纪,北匈奴西迁后,才开始徙居大漠南北,尽有匈奴故地。留居漠北的匈奴人...

西汉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平民建立的王朝。此前,所谓 “国” 或王朝,都是氏族或民族国家,国君都是氏族或民族的世袭首领。刘邦以一介匹夫在秦末的群雄逐鹿中,获得最后胜利,因其曾被项羽封为“汉王”,统治汉中和巴蜀,故将拥有的天下号为 “汉”,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东汉

与 “西汉”并称的王朝。开国皇帝刘秀系汉高祖九世孙,在王莽篡政后,以 “恢复汉室” 自命,故将所拥有的天下号为 “汉”,因定都洛阳,洛阳在长安之东,后代史家遂称为 “东汉” 或 “后汉”。刘秀是性情中人,年轻时,在长安看见执金吾 (禁卫军总司令) 的排场,联想...

突厥

古民族名。史称突厥为 “匈奴别种” 或 “平凉杂胡”,实际上是北朝时铁勒部的一支,属古代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民族。公元六世纪初叶,游牧于金山 (今阿尔泰山) 一带,因金山形似兜鍪,古突厥语称兜鍪为“突厥”,故以山为号。据 《周书·异域传》,突厥曾被邻国灭...

回纥

古民族名。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时代生活在北方草原的以翟鸟为图腾的游牧部落,春秋时代被中原诸侯蔑称为 “狄”(翟、狄同音),以后,他们又“随世异名,因地殊号”,在汉文史书中相继被称为丁零、铁勒、敕勒 (有著名的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实际上都是...

三国

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时代。公元220年,魏王曹丕代汉称帝,国号 “魏”,史称 “曹魏”,定都洛阳; 翌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 “汉”,史称 “蜀汉”; 229年,吴王孙权在建业 (今江苏南京) 称帝,史称“孙吴” 或 “东吴”。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起,到公元280年吴亡止,其...

汉族

古代华夏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融合而成的中国主体民族。中国自西周大一统王朝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西周分封的异姓诸侯及周边林立的小国,大多都是民族的组合。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兼并,许多古族亡国了,被融合在经济文化先进的大国之中。最后,秦王朝一统天...

王朝

古代帝王在家天下基础上建立的专制统治。在中国古人心目中,所谓王朝,意味着君临天下,即拥有对整个 “天下”而不是一个国家的统治权。一个王朝统治的时期,就是一个朝代。据有关资料推算,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朝到公元二十世纪结束的清朝止,上下四千多年,我国...

晋朝

西晋和东晋两个王朝的合称。晋原为西周初年所封的诸侯国,封地在今山西西南部。三国后期,司马懿诛灭曹爽集团,控制魏国实权,传至其子司马昭,曹魏已经名存实亡。因司马氏原籍温县 (今属河南) 为古晋国地,故司马昭得封晋王。公元265年,司马昭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定...

华夏

先秦中原民族及其国家的称呼。“华夏” 之名起于西周,当时居住在黄河中下游文明中心地区的民族自称为 “华”、“夏”、“诸华”、“诸夏” 或 “华夏”。“华” 的意思是 “华美”,“夏” 的意思是 “大”,《春秋左传》孔颖达疏: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有...

隋朝

大一统的短命王朝。开国皇帝杨坚为东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其父杨忠为北周勋臣,以军功封为隋国公,死后,其爵位由杨坚世袭。杨坚在北周末年以外祖父的身份辅佐年仅八岁的少帝,翌年即取代外孙,自立为帝,改国号为 “隋”。“隋” 本作 “随”,原是春秋时古国名,在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