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古文 > 古文知识

《古文知识》

    收录163464

戏曲

传统戏剧的形式。“戏曲”一词,始见于宋末元初,当时人有所谓 “永嘉戏曲” 的说法。元末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 “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 所谓“戏曲”特指宋代的戏文。近代学者王国维著 《宋元戏曲史》,首次借用 “戏曲...

传奇小说

文言小说的一种形式。传奇产生于唐代,是从六朝志怪演变而来。中国有文学意义上的小说,自唐传奇始。鲁迅曾说,唐人 “始有意为小说”。以“传奇” 一词作为小说作品之名,始于唐代诗人元稹,他的名篇《莺莺传》,原来就题名 “传奇”。后来裴鉶所著文言小说集也取...

近体诗

古代的格律诗。唐代将齐梁以来开始流行的格律诗称为 “近体诗”、“今体诗”,以与汉魏六朝不讲究声律的诗体相区别。所谓 “格律”,是构成近体诗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句式、句数、平仄、对仗和押韵等方面的规则。近体诗分为律诗、长律和绝句,律诗为八句,超过八...

诗话

诗歌批评与鉴赏的一种形式。中国古人论诗论文,甚至论道,多不喜欢运用缜密的分析和严密的范畴,更不喜欢构思宏篇巨制以建立什么理论体系,而喜欢采用一种随意的、即兴的、甚至是谈话的方式,来记载逸闻、掌故、考订以及自己的思想片段等,而在论诗的时候,更喜欢运...

杂剧

传统戏曲形式之一。“杂剧” 一名,在唐代已经出现,但词义不明。宋代有一种以歌舞、调笑为主的表演,也叫杂剧,据耐得翁 《都城记胜》记载: “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 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 宋杂剧的细节,由于文献不足,直到现在也还是一个谜。元杂剧便...

桑弘羊

西汉著名财政大臣。洛阳人,出身在商人之家。但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很低,汉高祖规定商人不得穿丝绸衣服,不得乘车,不得购买土地; 还必须与奴婢一样,加倍交纳算赋 (人头税)。汉武帝时,还恢复了秦朝的谪戍制度,有市籍的商人及其子孙随时都可以被押往边疆服役或定居...

金元之际产生的一种抒情诗体。曲和词都是配合音乐、讲究平仄的长短句,其主要区别在所配的音乐不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格律上的差别。如果排除这些因素,例如将诗、词、曲翻译成同一门外国语,三者之间独立成体的差别就消失了。事实上,外国汉学家在向本国读者介绍...

介于诗与文之间、亦诗亦文的一种文体。“赋” 字最初的意义是朗诵,不是文体名称,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同时,“赋”又是古诗的一种表现手法,与“比兴” 的比喻象征、托物起兴不同,“赋” 的特点是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是一种非常直白的表现手法。到战国时...

宋诗派

清代宗宋诗派的总称。唐诗虽然号称空前,甚至给人绝后的感觉,但在宋代,诗坛却别开天地,形成与唐诗迥然不同的另一种诗风。这就是南宋后期严羽在 《沧浪诗话》 中概括的:“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 宋代诗人喜欢议论,逞露才学,这在严羽以及后来的唐诗派看来,是...

花间派

晚唐五代的一个词派。五代十国时,中原板荡,蜀中却相对稳定,经济繁荣,一时间文人荟萃,流连忘返。前后偏安西蜀的两个小朝廷自知没有统一天下的力量,便沉缅在独立王国的安闲之中,歌舞升平,自得其乐。于是,以娱乐为主的曲子词便流行开来,后蜀宫廷文人赵崇祚将这些...

张謇

中国近代的 “状元” 实业家。字季直,号啬庵,江苏通州 (今南通市)人。出身农家,三十二岁中举,四十一岁中状元,授六品翰林院编修。张謇中状元的次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张謇上书弹劾李鸿章 “主和误国”,要求罢斥这位 “昏庸骄蹇” 的 “四朝元老”。不久,他...

话本小说

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主要形式。话本小说的本源是 “说话”,“说话”就是说故事。说故事自然是古已有之,“说话”一词在唐代就已出现,但作为一门职业化的伎艺,“说话”在北宋才开始成为一种独具规模的商业化娱乐活动。据 《东京梦华录》等书记载,北宋都城汴京的...

婉约派

词的风格流派之一。“婉约”一词古已有之,魏晋六朝人用它来形容文学辞章,有委婉含蓄或宛转柔美的意思。明代便有人试图用 “婉约” 来描述一种“软媚”、“婉美”、“曲折委婉”、“含蓄蕴藉”或 “缠绵悱恻” 的词风。如嘉靖年间的徐师曾在 《文体明辨序说》...

田园诗

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派。田园诗作为一个诗派,在传统社会中具有特殊的土壤,这就是 “隐逸” 之风。隐逸是古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即从官场中告退,归隐林泉,与自然为伴,以诗酒自娱。显然,这是道家所主张的 “出世” 态度,但也与儒家的生活理想有关。传统儒家并...

世情小说

明清小说流派。也称 “人情小说”,以写世态人情而得名。世情小说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重大转变,标志着写实主义的崛起。最早的世情小说是《金瓶梅》,这部假托宋代为背景的小说,实则为明代社会生活的写照。这部小说中没有什么崇高或理想的概念,将人与人...

江西诗派

最能代表宋诗艺术特征的诗派。北宋后期,“苏门四学士” 之一的黄庭坚在诗坛上独树一帜,追随和模仿他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流派。黄庭坚死后,吕本中(北宋名相吕公著之曾孙) 作 《江西诗社宗派图》,尊江西人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二十...

豪放派

词的风格流派之一。“豪放” 与 “婉约” 相对,指一种豪迈放纵、气象恢宏的风格。古人曾用此语来形容人的性格,最早将其作为文学风格的是唐代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现代有学者怀疑系后人伪托,但无确证)。北宋欧阳修、王安石等人在论文评诗时也曾使用 “豪放”...

讲史小说

明清小说流派。“讲史” 为宋代 “说话” 四家之一,在当时非常受听众欢迎。中国人自来喜欢 “真实” 的故事,而不喜欢纯粹的虚构,“讲史” 小说正投其所好。宋元之间,说书艺人几乎将历代史都编成了故事,由于故事较长,要分数次甚至数十次才能讲完,故多有 “欲知...

山水诗

以描写自然山水见长的诗派。东晋盛行玄言诗,诗人以诗的形式来演绎老庄的哲理,但玄学家大多喜欢山水,以为山水之中自然蕴含着一种玄趣,于是在他们笔下,常常出现对自然山水的描绘。如王羲之等人所作《兰亭诗》,就有相当生动的山水景物描写。到东晋后期,人们渐渐...

知人论世

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观念。《孟子·万章下》: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这本是说与古人为友的方法,即诵古人之诗,读古人之书,同时知其人,论其世。现代学者朱自清认为,孟子原意,“颂 (诵) 诗”、“读书”、“知人论世” 这件事...

温柔敦厚

儒家的传统诗教。《礼记·经解》: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 教也。” 这是汉儒所记的孔子之言,意思是说: 进入一国,就可以知道那里所施行的教化,如果人民温柔敦厚,那就是以《诗经》教化的结果。这本来是指《诗经》 的教化作用,根据汉儒...

常州词派

清代最有影响的词派。始倡于常州人张惠言,故名。词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在两宋达到极盛,然后由盛而衰,在元明两代跌入低谷。明末清初,词坛再度热闹起来,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派和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并峙争雄,各逞千秋。浙西派标举姜夔、张炎一派的清空醇雅,...

美刺

汉代经学家关于诗歌功能的一种观念。“美” 即歌颂,“刺” 即讽刺。按照 《毛诗序》 的说法,“美” 就是 “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刺” 就是 “下以风刺上”,孔子就说过 “诗可以怨”。于是,《诗经》 的主题被概括为 “美刺” 二端,如 《卫风...

比兴

关于诗歌表现艺术的传统观念。最早源于汉儒对 《诗经》表现手法的归纳。《毛诗序》说: “《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中,风、雅、颂是《诗经》 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 的表现手法。赋是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是一种...

新乐府运动

中唐时期出现的新诗潮。所谓 “新乐府”,又叫 “新题乐府”,指唐代诗人即事名篇所创作的乐府诗,与汉魏乐府及后人袭用古题所作的乐府诗相对。据说,汉魏乐府的特点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这一传统在六朝至唐初却因 “嘲风雪,弄花草” 的诗风流行而颓靡不振。...

古文运动

唐代的文体革新运动。所谓 “古文”,与 “骈文”相对,指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六朝以来的文坛,骈文风行,不但抒情写景一类的文章完全骈偶化,连奏议、论说、书信等日常习用的公私应用文也都讲究起 “骈四俪六” 来,好象不如此便不足以为文似的。齐梁...

公安派

明代后期出现的反传统的诗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三兄弟籍贯为湖北公安,故名。在袁家三兄弟登上文坛之前,传统的文学观念以及整个价值系统已经受到正面攻击。发动攻击者就是公然以 “异端” 自居的思想家李贽。他反对 “以孔子的是非为是...

桐城派

清代影响最大的古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等都是安徽桐城人,故名。明代中期以后,“文以载道” 的古文传统受到猛烈冲击,如李贽提倡 “童心”,“公安三袁”主张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等,都是对这一传统的挑战。清代考据之学的兴起,博学成为一种...

才子佳人小说

明末清初的小说流派。爱情是古今中外文学永恒的主题,但恋爱的男女却有所不同。在古代中国人心中,“才子佳人”是最佳配合,直到现代还有 “郎才女貌” 的说法,如同西方的 “英雄美人” 或 “白雪公主” 和 “白马王子”。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可以说是 “才子佳人...

诗无达诂

传统阐释学的一种观念。语出西汉董仲舒 《春秋繁露·精华》: “ 《诗》 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 无达辞。”稍后的刘向 《说苑·奉使》 也有类似的表述: “ 《诗》无通诂,《易》无通占,《春秋》无通义。” 《诗》就是儒家经典《诗经》,所谓 “达诂” 或...

神魔小说

明代小说流派。明代中期以后,通俗小说有两大主潮,一是讲世情的,一是讲神魔之争的。鲁迅在 《中国小说史略》 中将后者名为 “神魔小说”。最早的神魔小说是吴承恩的 《西游记》,此书风行一时,刺激了不少作家从事这类题材的写作,相继出现了一大批神魔小说,如《...

台阁体

        明代前期的诗文流派。其代表作家是“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先后官至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历仕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同时又是当时的文章领袖。当时正值明朝的“太平盛世”,反映到这些“太......

庾信

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家。字子山,祖籍南阳新野 (今属河南)。庾姓本是中原世家,西晋亡国后,南迁江左,与王、谢、桓并称东晋的“四大家族”。东晋亡国后,庾姓依旧是士族。庾信的父亲庾肩吾诗书俱佳,与另一位诗人徐摛同为梁太子萧纲的文学侍从,当时号为“高斋学士”...

阮籍

魏晋之际的著名诗人。字嗣宗,因曾任步兵校卫,故人称 “阮步兵”。陈留尉氏 (今属河南) 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其父阮瑀为 “建安七子” 之一。阮籍所处的时代,正值司马集团向曹魏集团摊牌,形势非常险恶。阮籍在政治上倾向曹魏集团,对司马集团不满,但又感到世事已...

诗缘情

传统诗学的基本观念。西晋陆机 《文赋》在谈到诗与赋的区别时说: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这就是 “诗缘情” 的最早出处。这里将 “缘情” 与 “体物” 对举,以说明诗与赋的区别: 诗重在抒情,赋重在状物。有趣的是,后来,“诗缘情”却与 “诗言志” 唱...

别集

个人诗文的汇编,与“总集” 相对。文人自编别集,始于南朝。汉魏人的别集,如 《扬子云集》、《蔡中郎集》、《孔北海集》、《诸葛亮集》 等,都是后人编集的。汉武帝派人去征求司马相如的遗文,魏文帝诏令天下上孔融的文章,都说明他们当时并未将自己的作品编集成...

曹植

三国时代的代表诗人。字子建,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同母弟。曹植少年英才,笔下有神,曹操读到他的诗赋时,不相信是他写的,竟然问: “这是你请人代笔的吧?”当即面试,结果令曹操大惊,曾想将他定为王位继承人。曹植虽是才子,但并非帝王之器,他潇洒任性,不修边幅,饮...

风骨

传统文论的基本范畴。“风骨”最早用于品评人物,指人的神气风度,如魏晋间人说某人“风骨奇特”、“风骨清举”、“风骨鲠正” 等。南朝文人开始将其引进文学批评,指文章的风力骨劲。刘勰 《文心雕龙》 专设 《风骨》一篇,来论述 “风骨” 的意义。据刘勰的说法...

文质

传统文论的基本范畴。最早使用这个概念的是孔子,《论语·雍也》: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但这是论人,而不是论文。在孔子那里,“文” 指外在的风度,“质”指内在的涵养。孔子认为,只有外在的风度与内在的涵养和谐统一,文质相称,才是最...

陶渊明

中国最著名的隐逸诗人。或云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西南) 人。陶渊明出身世家名门,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但陶渊明生性潇洒,又深受道家人生观的影响,以逍遥自在为乐。但因为亲老家贫,...

妙悟

南宋严羽提出的诗论。严羽字丹丘,一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邵武 (今属福建) 人。生活在南宋后期,当时江西诗派影响特盛,一变唐诗的 “气象”与 “兴趣”,“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严羽不满意这种诗风,认为 “诗而至...

宋词三百首

宋词选集。编选者朱孝臧 (1857-1931),一名祖谋,又名彊村,清光绪九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曾出任广东学政。清廷逊位后,以遗老自居。朱孝臧既是学者,又是词人,是晚清四大词家之一,甚至被视为唐宋至近代词家的 “殿军”。他精通词律,讲究审音,有 “律博士” 的美誉...

公案小说

明清小说流派。“公案” 原指衙门的案牍,后来也称官府所判之案为 “公案”。凡是案件,都具有一定的传奇性或故事性,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道的话题,古今皆然。公案小说却不知起于何时,至少在宋代,勾栏瓦肆的说书艺人 “说话”,就有 “说公案” 一种。这些公案...

诗言志

传统诗学的基本观念。语出 《尚书·尧典》: “诗言志,歌永言。” 上古时代,诗乐一体,类似现代的歌曲,“诗”就是歌词,歌词表达意义,这就是“诗言志” 的本义。《史记·五帝本纪》就作: “诗言意。” 上古时代的乐歌后来被汇编为 《诗经》,孔子曾以它作为教材,...

扬雄

汉赋的代表作家,与司马相如并称 “扬马”。字子云,蜀郡成都 (今属四川) 人。扬雄少时好学,博览群书,但不为章句之学。口吃,不善言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汉书》 本传说他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颇有贤者风度。他读屈原的 《离骚》,未尝不垂涕,但又认为...

文气

传统文论的基本范畴。“气” 原指构成宇宙万物本体的“自然之气”,也指人的 “精神”,类似今天北京人所谓的 “精气神”。“气” 有清浊,而清浊之“气” 自然要体现在文章之中,这就是所谓 “文气”。最早使用这个概念的是魏文帝曹丕,他在 《典论·论文》 中称:...

诗可以观

儒家关于文学功能的一种观念。语出 《论语·阳货》: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里的 “诗” 原指 《诗经》,意思是说可以通过 《诗经》 来 “观风俗之盛衰”,以 “考见得失”。从广义上说,就是将文学当作社会生活的镜子,从中了解政...

意境

传统诗学的基本范畴。“意” 指诗人之心,“境” 指自然之景,“意” 与 “境” 的关系,就是 “意境” 这一范畴的具体内涵。但“意” 与 “境” 本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意” 来自先秦哲学,指人的内在思想或主观情志,即“心”; “境”则来自汉译佛经,指心所攀缘的...

文章

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文学” 一词古已有之,据 《论语·先进》 记载,孔门分四科: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但这里的 “文学” 并非今天作为艺术一门的文学,而是指文献之学,即“博学于文” 的意思。直到两汉,“文学” 仍然指 “学术”,如经学、史学等,朝廷征...

谴责小说

晚清小说流派。1903年,李宝嘉开始在上海 《世界繁华报》上发表连载小说 《官场现形记》,这部小说以嬉笑怒骂的文笔,漫画式地描绘官场的种种丑态,立刻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当时,官场腐败成风,话柄颇多,李宝嘉将平日耳闻目睹的官场故事连缀成篇,从未入流的佐杂一...

总集

多人诗文的汇集,即众家作品选集。如 《诗经》 与《楚辞》就是古代的诗歌总集。但按照传统说法,《诗经》不列在集部,而列在经部; 《楚辞》因其体裁独特,自 《隋书·经籍志》 以来,历代目录书都在集部中将其单列,名 “楚辞类”,与 “总集”、“别集”、“诗文评...

文以载道

传统文学的基本观念之一。北宋理学家周敦颐《通书·文辞》: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题注: “此言文以载道,人乃有文而不以道,是犹虚车而不济于用者。” 从字面上说,“文以载道” 不过就是说文章要表达某种思想,“文” 是形式,“道”...

三言二拍

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集。明冯梦龙所编 《喻世明言》(又名 《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与明凌濛初所撰《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每种各收白话短篇小说四十篇。明代中后期,读者的审美趣味发生了很大变化,通俗文学成为畅销书。出身江...

曹雪芹

古代最杰出的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他的别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被编入满洲正白旗,成了旗人。高祖曹振彦随清兵入关,因立有军功,成为专为宫廷服务的内务府官员,曹家便开始发达起来。曾祖母孙氏曾当过康熙皇帝的保姆,祖父曹寅曾...

欧阳修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故欧阳修又自称庐陵人。欧阳修幼年丧父,由寡母亲自课读。家贫,至以荻画地练习书法。二十三岁即中进士,三十岁前已以文章名冠天下。宋初文坛沿五代余风,流行骈偶雕琢之...

司马相如

汉赋的代表作家。字长卿,原名犬子,因仰慕战国蔺相如为人,更名相如。蜀郡成都 (今属四川) 人。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汉景帝时曾为武骑常侍,任务是随从皇帝田猎。后免官去梁,与枚乘、邹阳、庄忌等文人同游于梁孝王门下。梁孝王爱好文学,在其封国内筑有一座 “梁园...

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 (今山西永济) 人,故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出身士大夫家庭,其曾伯祖是唐高祖朝的宰相,其父是太常博士,官至侍御史。柳宗元本人二十一岁中进士,二十六岁通过博学宏词考试,被任命为校书郎 (皇家图书馆馆员),后升任监...

梁启超

近代政坛和文坛的风云人物。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梁启超少年得志,十一岁考中秀才,十六岁考中举人,主持广州乡试的考官当即把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了这位来自广东新会乡下的少年才子。十八岁时慕名入康有为的万木草堂,听康氏的 “非常异义可怪之论”,耳目...

苏轼

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 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苏”,同列 “唐宋八大家” 中。苏轼二十一岁考取进士,主考官是欧阳修。欧阳修读到苏轼的答卷,惊喜异常,本来想定为第一,但疑心这是他门人曾巩的答卷 (当时采用的密封卷),为...

蒲松龄

清代小说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出生在山东淄川 (今淄博市)的一个 “书香世家”。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算是望族。蒲松龄早年就有文名,但在科场上却一再受挫,直到七十岁后才以老秀才的身份援例取得“贡生” 的荣誉头衔。他既然没在官场上沉浮,...

陆游

南宋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 (今浙江绍兴)人。出身官僚世家。祖父陆佃是北宋名臣,官至尚书右丞 (部长级)。父亲陆宰也官至转运副使。陆游却没有这么幸运,他诞生的第二年,金兵就攻陷汴京,北宋亡国。他随父亲逃到江南,回到山阴老家。陆游从小受到良好的...

韩愈

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字退之,邓州南阳 (今属河南) 人。因其祖籍在昌黎 (今属河北),故世称 “韩昌黎”。韩愈幼孤,由堂兄韩会抚养,后堂兄病故,随堂嫂长大。韩愈醒事颇早,自以孤子,刻苦学习,尽通六经百家学。他早年曾从独孤及、梁肃之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

白居易

唐代大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曾祖父时迁居下邽 (今陕西渭南),遂为下邽人。白居易儿童时代即开始学作诗,九岁通晓声律。据 《旧唐书》本传,他十五六岁到长安,带着自己的作品去谒见诗人顾况。顾况恃才傲物,等闲人从不放在眼里,他得知求见...

汤显祖

明代戏曲作家。字义仍,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出身书香门第,十四岁考上秀才,二十一岁中举,文名渐隆,但以后在科场上屡受挫折。据 《明史·汤显祖传》,他是因拒绝权相张居正的延揽而落选,直到十多年后,张居正死,汤显祖才榜上有名。这时,他已经三十四...

杜甫

唐代大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后来曾居住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号 “少陵野老”,后世便称他为“杜少陵”。出身于官僚世家,其十三世祖即西晋名将杜预。杜预曾为镇南大将军,以平吴功,封侯。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

关汉卿

元代杂剧作家。名列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之首,并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名为 “世界文化名人”。在现代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中,关汉卿是元代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但在元代,于瓦舍勾栏搬演的杂剧属 “下里巴人”,作为 “杂剧班头” 的关汉...

文字学

即传统小学。以汉字的形、音、义及其历史演变为研究对象,这是广义的文字学。狭义的文字学则以汉字的字形为研究对象,又称“字学”。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现存最早的汉字是仰韶时期的陶文,可识读的最古的汉字是三千年前殷商的甲骨文...

徐渭

明代文坛的怪杰。字文长,一字文青,号天池山人、青藤道人等。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出身于一个破落官僚家庭,少负才名,却屡试不第,连个举人也考不上。三十七岁时,应浙江总督胡宗宪之邀,居幕下为书记 (秘书),并参与机要。胡宗宪因抗倭有功,加少保衔,因与权相严嵩...

辛弃疾

南宋词坛巨匠。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 (在今山东济南) 人。辛弃疾出生前十三年,北宋已经亡国,他幼年丧父,其祖父因家计所累,未能脱身南下,曾在金人手下供职,任亳州谯县的县令。辛弃疾本人在十四至十七岁间也曾赴燕京应考,据后来辛弃疾回忆说,他这是奉祖父之...

王安石

见“经济学·人物”【王安石】条。...

白话

古代书面语言的一种。白话是口语的书面记录,浅近通俗,与日常口语接近,故又称“语体”。如果说古代以文言作为一个人身份和修养的标志,用白话写作被人瞧不起,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满口 “之乎者也”,咬文嚼字,同样被人耻笑。清代李汝珍所著小说 《镜花缘》 第二十三...

李商隐

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 (今河南沁阳),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今属河南)。据 《新唐书》本传,李商隐是唐初名将英国公李世勣(本姓徐,李乃赐姓) 的裔孙,但他却没有沾上祖先的任何光。大约在十八岁时,他为参加进士考试而进行 “温卷...

金石学

研究金石古器物的学科。金是指古代的钟鼎彝器、钱币等,石是指古代的石鼓碑刻等,不言而喻,这些古器物是古代社会偶然留下来的 “见证”,因此自隋唐以来,就有不少学者对这些古器物上铭刻的文字图像加以考释。但金石学作为一门独立成家的学问,却始于北宋。当时,被...

校雠学

校勘文字、订正错讹的学科。又称 “校勘学”。古书在流传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文字错误、脱衍、错版缺页以及诸如此类的情况,校勘文字、订正错讹,以求得到古书的原貌或正本,便成为历代许多学者终生致力于斯的一门学问。早在先秦时代,孔子等人就有了校理古书的实践...

别史

史书分类名目之一。“别史” 之名,创自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以与 “正史”相别,指官定 “正史” 之外有体例、有系统、有组织的史籍。一般说来,“别史” 与 “正史” 的区分很明确,就在于是否经过官方命定,如 《旧唐书》、《旧五代史》,在清朝皇帝钦定...

经籍纂诂

古代训诂的汇编。清代阮元编撰。阮元 (1764-1849) 字伯元,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历官学政、巡抚、总督、大学士。当时,正值“汉学”盛行,人们视汉魏古注为权威,于是,阮元在任浙江学政 (教育厅长)期间,由他本人亲定凡例,请学者臧镛堂任总编,组织数十名秀才集体...

考据学

以实证为特点的学术研究。考据的基本精神是实证,即实事求是,言之有据。考据作为一种治学方法,古已有之,如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皇家藏书时所作的校雠、分类、著录等工作,其采用的方法就属于考据性质; 但是,考据而成为学,却始于明末清初,当时一批学者如顾炎武...

直音法

古代汉语的一种注音方法。即用同音字来给汉字注音,如陆德明 《经典释文·毛诗音义》: “乐音洛”、“大音太”、“忉音刀”等。直音法的优点是简单,缺点是有些字没有同音字,或同音字是冷僻字,就无法注音,即使注了,也难以识读。还有一种“读若” 法,“读若” 也...

等韵学

宋代以后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的专门之学。唐代以前,我国没有拼音字母,反切的方法不易掌握,自从守温创立了字母,宋代的音韵学家想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是非常理想的方法,那就是采用这些字母作为声类的代表即声母,再依韵书的韵目作为韵类的代表即韵母,将声...

杂史

史书分类名目之一。“杂史” 之名,最早见于 《隋书·经籍志》。顾名思义,“杂史” 就是杂七杂八之史,凡是纪传、编年、典志之外的异体杂记,如先秦两汉史籍 《国语》、《战国策》、《世本》、《逸周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山海经》、《列女传》、...

甲骨学

研究甲骨文的学科。甲是龟甲,骨是兽骨,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这是商王求神占卜的文字记录,数千年来都被埋在地下,不见天日。十九世纪末,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民在耕地时偶然发现这些刻有奇怪符号的甲骨,药材商收购去在北京药店出售,称为 “龙骨”。据...

四声

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即平、 上、 去、 人。 上、 去、 入总称仄声,故四声又称“平仄”。古四声是汉语客观存在的语音现象,但直到南朝,才被学者发现,并有意识地运用在诗歌和骈文中,即所谓 “平仄相拗”,造成低昂互节、抑扬顿挫的音响效果。其发声特点,古人有口...

反切法

古代汉语的一种注音方法。“反切” 是东汉末年才出现的新式注音法,当时,梵文佛经传人中国,梵文是拼音文字,有的学者从梵文和汉字的对比中,悟出拼音的原理,并根据这一原理来分析汉字的读音,分析出汉字的声和韵,又用两个汉字来表示声和韵,然后将其声和韵拼合成一...

正史

史书分类名目之一。据《四库全书总目》 的说法,最早将“正史” 作为史籍类名的,是《隋书·经籍志》。《隋书》是唐代官修的史书,代表官方的意见,也就是说,所谓 “正史” 就是被官方认定的 “正宗” 或 “正统”。“正史” 的数目,历代不同,宋代有 “十七史”,...

编年体

历代“别史”所采用的体裁之一。编年,就是按照年月日顺序来记载历史事件。相传为孔子编写的 《春秋》,就是鲁国的编年史; 西晋时在河南汲郡古墓中发现的先秦史籍 《竹书纪年》,也是采用的编年体,可见这是最古老的史书体裁之一。汉魏以后,许多重要的 “别史”...

六书

古人分析汉字归纳出的造字法和用字法。“六书” 一词最早见于 《周礼·地官》,据载,国子 (贵族子弟) 八岁入小学,学习 “六艺” 即礼、乐、射、御、书、数,书就是 “六书”。《汉书·艺文志》 始列 “六书” 名目: 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东汉许...

史部

古代史籍的分类和著录。中国有悠久的史官文化传统,相传黄帝时已设左右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史官所记的言和事,即 “史记”,也被称为 “史”。但是,关于 “史” 的概念,古今却有所不同。在汉代以前,“史”未独立成部,而是 “六艺” 的附庸,如班固《汉书·艺文...

音韵学

传统的语音学,以各个时期汉语的语音及其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主要分为古音(先秦)、今音 (隋唐以后) 和等韵学 (拼音原理) 三大研究领域。其所谓语音,不是指汉语口语的语音,而是指书面汉语即汉字的读音,即声、韵、调系统。汉字最初是口口相传的,即由老师教学生,...

野史

古代私家所撰杂史的别称。“野史” 是一种习称,并非目录学上的标准分类,所以在古代目录书的 “史部” 中找不到“野史” 一类。通常所说的 “野史”,是相对官方钦定的 “正史”而言,泛指文人私家撰述的有关历史掌故的文字,即 “杂史” 中的笔记、史传、杂录等...

字母

汉语声母的代表字。相传,唐末僧人守温参考梵文字母,提出三十个汉字代表声类,宋人又增加六个字,共得三十六,当时即称为 “三十六字母”,简称“字母”,意为 “一切文字之母”。三十六字母本来是用来表示中古汉语声母的,后来,古音韵学也采用这些字母来表示上古声...

韵部

汉语韵母的分部。汉魏以后,随着 “反切” 的发明,学者能将一个个汉字的音节分析为 “声”和 “韵”,而将这些 “反切”类集成书,就成为韵书。据《隋书·经籍志》,最早的韵书是三国魏李登的《声类》,南北朝时期,“音韵锋出”,但都已失传。编纂韵书,原来是为了写...

训诂学

传统的语义学。“训诂”就是解释古书字义。也作“诂训”、“训故”、“故训”。“训”和 “诂”原来是有区别的,《尔雅》 中有 “释诂” 和 “释训” 两篇,据邢昺解释: “诂者,古也,通古今之言,使人知也; 训,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也就是说,“诂” 是以今...

版本学

研究书籍版本的学科。所谓版本,包括印本和写本,指图书在流传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本子。“版本” 一词,正式出现于宋初,开始专指由雕版印刷而成的图书,后来范围逐渐扩大,泛指雕版印刷以前的简策、帛和纸的写本,以及雕版印刷以后的拓本、石印本、影印本、活字本等...

崔述

清史学家。字武承,号东壁,直隶大名(今属河北) 人。二十二岁考中举人后,曾在广东、福建当过知县。崔述生当乾嘉时代,考据之学盛行,从方法论的角度说,考据学的特点就是 “无征不信”。这就培育出一些学者的 “疑古” 精神。此前,阎若璩作 《古文尚书疏证》,运用...

丛书

各种单独著作的汇刻或汇集。编刻丛书始于南宋后期,现在发现的最早的丛书是南宋宁宗嘉泰元年 (1201)、俞经编刻的《儒学警悟》,收入宋人著作六种。“丛书” 之名,最早出现在明代,如程荣编刻的 《汉魏丛书》。编刻丛书在清代达到高峰,不用说官修 《四库全书》 成...

钱大昕

清考据家。字晓徵,又字辛楣,号竹汀居士。江苏嘉定 (今属上海)人。二十三岁中进士,累充山东、湖南、浙江、河南等省乡试的主考官,官至广东学政。但钱大昕传世的名声却来自其学术上的建树,他是乾嘉时代第一流的学者,当时所有的学问,如经学、史学、文学、天文、地...

典志体

以典章制度为中心的史籍编纂体裁。司马迁 《史记》有 “八书”,即 《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 等,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汉武帝以前历代典章制度的概况。班固作 《汉书》,改 “书” 为志,有 “十志”...

方志

记载地方情况的史志,又称 “地方志”。其内容包括一地的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田赋、物产、人物、风俗、灾异等,是深入了解各地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我国方志源远流长,如 《尚书·禹贡》 记载方域、山川、土质、物产、贡赋,《山海经》 记载山川...

南北史

贯串南北八朝的纪传体通史。唐李延寿撰。《南北史》 是两部书,即 《南史》 和《北史》,分别记载南朝的宋、齐、梁、陈和北朝的魏、齐、周、隋共八个王朝的历史。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分治的时期,前后约有二百三十多年。这一段历史线索复杂,史籍也多,被后代列...

会要体

典志史书的体裁之一。“会要” 就是汇聚朝廷典章制度之要,与 《通典》等通史式的典志专书不同,“会要”是断代的典章制度专史,或者说是典志体的断代史。会要体创始于唐德宗年间的苏冕编纂的《会要》,《旧唐书·苏冕传》: “冕缵国朝政事,撰《会要》 四十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