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说本事诗
古人作诗填词,往往有特定的写作背景,涉及具体的人事关系,知与不知,对于理解欣赏,关系很大。此亦“知人”之重要一端。唐人孟棨有感于此:“抒怀佳作,讽刺雅言,虽著于群书,盈厨溢阁,其间能事兴咏,尤能钟情,不有......
三、云鬟玉臂也堪师
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诗),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鲁......
二、风格即其人
闻一多先生论唐诗颇有妙语,如说:“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孟浩然》)诗如其人,虽然在孟浩然表现尤为突出,却也是一种普遍的规律。因为文学......
三、古今言殊
最初的文字是刻在甲骨上的,不那么方便,务求简净,这使古代言、文一开始就走上分离的道儿。诗歌脱离口头创作阶段,即有了“写诗”这么回事的时候,诗歌语言也日趋书面化。然而,由于传神写照的需要,或诗人一时兴之所至......
二、因病致妍
闻一多曾经将格律体诗歌创作比作戴着脚镣跳舞。古典诗词基本是格律化的。即使在近体诗诞生之前,诗歌亦以齐言为主,普遍用韵;近体诗产生之后,骈偶和声律(平仄)的讲求尤为严格。而前人的诗词创作,与其说是不自由的,......
一、无一字无来处
鲁迅先生说:“文艺本应该并非只有少数的优秀者才能鉴赏,而是只有少数的先天的低能者所不能鉴赏的东西。……但读者也应该有相当的程度。首先是识字,其次是有普通的大体的知识,而思想与情感,也须达到相当的水平线。否......
二、说赏析
在孔子时代,诗的作用原是很大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它不仅有审美兴发之作用,还有很强的传授......
三、读者何必不然
传统的美学与文艺学于文学的创造只看到作家和作品,而往往忽视读者的积极作用,这是片面的。作品的价值和地位恰恰是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品实际有待于读者能动地接受,而这个过程是积极的、主动......
二、功夫在诗外
写作需要相当的生活功力,乃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作诗也不例外。有一种说法,谓创作小说须有相当的人生阅历,而作诗则“不必多阅世”(如王国维《人间词话》),其实似是而非。阅世作为一种创作积累,对诗人和小说家一般莫......
四、曲不曲
曲(散曲与剧曲)与词同样和音乐有不解之缘。然而,它们从表现手法、意境到审美趣味的差别,比诗词之别还要大。乃至我们可以将传统诗词作为一个整体来和曲作比较。曲论家着意指出、津津乐道的“蒜酪味”、“蛤蜊味”,就......
三、词别是一家
在宋室南渡前后擅场词坛不让须眉的女词人李清照,在她著名的《词论》一文中,一口气指点批评了十数前辈作家,说欧阳修、苏轼“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王安石、曾巩“文章似西汉......
二、楚雨含情皆有托
我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即《诗经》与《楚辞》,已奠定了重视比兴象征手法的传统。“比”为诗经常用手法之一,而“香草美人以喻君子”在《离骚》为习见,因而比兴说诗,也就随之产生了。运用比兴寄托的好处至少有两点:诗......
三、以史证诗
诗歌不同于纪实,故严格地说,“以史证诗”作为方法来说常常是行不通的,如清人往往征引史实说明阮籍《咏怀》诗的内容,以求确切,有时不免牵强。但是,我国古代毕竟有很多诗歌,的确是缘事而发,在表现上却言在此而意在......
二、年代·地理·制度·风俗
一位历史学家在谈到学习方法时提到学习历史须掌握四把钥匙:年代、地理、职官、制度。也许更准确的提法应是:年代、地理、制度与风俗,因为职官本身仍是一种制度,而民俗又不能包含在任何一项之中。 &n......
一、文变染乎世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风,此二事相互关联,互为表里。用刘勰的话说,便是“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对此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在阅读中便能把具体的作品放到时代思潮、一代诗风中加以考......
四、以杜解杜
“意逆”一章曾提到由于诗的多义现象的存在使得赏析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即读者对诗意容有发挥。但这种发挥须是建筑在深具会心的基础之上的,决不同于郢书燕说式的曲解和误会。“诗无达诂”与“诗有达诂”是一对二律背......
三、燕瘦环肥谁敢嗔
文学史上同一个时期的诗歌园地,往往是姹紫妍红,争奇斗艳,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果我们不能同时欣赏各种风格、流派诗歌的佳妙,也就不能正确地欣赏其中一种风格、流派诗歌的佳妙;如果我们不能辨认各流派作家的艺术......
二、各领风骚五百年
一篇优秀作品,在文学史上总能占据一席地位。准确评价作品的历史地位,离不开纵向联系和横向比较。纵向联系和横向比较,犹如寻找平面坐标图上的两个坐标,通过它们可以确定点的位置。赏析到这步境地,也就进入了较高的层......
一、观千剑而后识器
“观千剑而后识器,观千曲而后晓声。”(《文心雕龙·知音》)会喝好茶,先要有坐茶馆的功夫,要有长期品茶练习出来的特别感觉。喝惯白开水的人,对龙井芽茶,珠兰窨片的好处,恐怕是敬谢不敏的。而丰富的赏析经验才可以......
三、美声之道
音乐美的讲究,对于古典诗词,从来不是可有可无的。近体诗的诞生,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大转变。它标志着汉语诗歌对视觉、听觉的形式美的追求,进入了更积极、自觉的阶段。近体诗是骈偶学和调声术的产物,它讲究对仗的艺......
一、新诗改罢自长吟
在各种艺术中,文学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就是其形象不能直接感知,它在本质上是诉诸于想象的。语言文字于文学形象仅具符号意义,这些符号要在想象中还原为形象,则必须经过视、听感官的中介(看书或读书)。从而文学欣赏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