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诗词绝句赏析》

    收录162392

苏舜钦《和淮上遇便风》

苏舜钦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应愁晚泊卑喧地,吹入沧溟始自由。诗题中的“和”是和诗之意;“淮”指淮水;“便风”即顺风;意谓友人有咏淮上遇顺风诗,诗人以之相唱和,表现了诗人豪迈奔放、追寻自由的襟怀,是借唱和以言己志。首句是从景象入手,“浩荡”言淮水宽阔、水泻......

刘敞《春草》

刘敞春草绵绵不可名,水边原上乱抽茎。似嫌车马繁华处,才入城门便不生。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贵在形神兼备。这又是一首咏常见题材的诗,这类诗贵在推陈出新。当我们细读此诗之后,会发现它在这两方面都很出色。春草是诗家的钟情之物,诚如白居易诗云:“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王安石《题西太一宫二首(其二)》

王安石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这两句回忆初游西太一宫的情景。三十年前初游此地,他还幼小,父亲和哥哥(王安仁)牵着他的手,从东走到西,从西走到东,多快活!而岁月流逝,三十多年过去了,父亲早已去世了,哥哥也不......

王安石《北城》

王安石青青千里乱春袍,宿雨催红出小桃。回首北城无限思,日酣川净野云高。这首诗大约也是退居金陵期间所作。诗题一作“城北”,现据景元刊本《王荆文公诗注》卷四十四改为“北城”。通首描写北城的春日景象。首句用杜甫“堤草乱春袍”之句,可见“青青”指的是青草。青草千里,与杜牧......

王安石《雪干》

王安石雪干云净见遥岑,南陌芳菲复可寻。换得千颦为一笑,春风吹柳万黄金。这首诗的题目是取诗的首两字而成,这样的命题法在王安石晚年的绝句中是较普遍的,与此首同存《临川先生文集》第二十七卷中的《南浦》、《竹里》,《随意》、《秋云》等都是如此命题的。此诗歌咏的是这样的境界:冬......

王安石《出郊》

王安石川原一片绿交加,深树冥冥不见花。风日有情无处著,初回光景到桑麻。这首七绝大约也作于晚年退居金陵时,写的是到郊外所见的春日景物,属于即兴之作。首句写远眺所见,一出城郊,放眼望去,只见川原之上,一片翠绿——水也绿,草也绿,树也绿,高下相间,重重叠叠,所以说是“绿......

王安石《金陵即事》

王安石水际柴门一半开,小桥分路入青苔。背人照影无穷柳,隔屋吹香并是梅。这首小诗写所居之处的幽美景色,反映了作者退隐期间恬静的生活和闲适的心境。金陵即南京;即事意谓眼前所见的事物,古人常用以为诗题。就全诗来看,诗人是从回到自己茅屋的角度来写的,由远及近,直到走进自家......

张舜民《村居》

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这是一首充满静趣的诗。首句以粗犷之笔,由远及近,勾勒了诗人所在的环境。纵目远眺,但见大片圩田之外,绕以河流;环顾四周,茅屋疏篱之旁,翠竹丛生。诗人以一个“田”字,点明了人处乡间,以一个“篱”字,暗示......

王昌龄《送魏二》

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这首诗作于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首句先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时值清秋,橘柚飘香,江楼相聚,一醉为欢,然而最终却要分别。虽未言离情,其中已暗逗依依惜别之意。次句写饯宴后送友人登舟......

释道潜《临平道中》

释道潜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蜒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临平,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东北。这首七绝是用诗的笔触、画的笔法,描绘出的五月江南秀丽优美的图画。首句中“风蒲”是指风中之蒲苇;“猎猎”是指风声。此句描绘出风吹蒲苇,轻盈柔曼的景象。“弄”字很得神韵,......

贺铸《清燕堂》

贺铸雀声啧啧燕飞飞,在得残红一两枝。睡思乍来还乍去,日长披卷下帘时。贺铸的诗,每每写得十分细腻,表达委婉曲折,构思巧妙。故被誉为“深婉丽密,如次组绣。”这虽是一首体制短小的七绝,也安排得颇具匠心。它在首、二句中告诉我们:啧啧的鸟雀声引起了诗人的警觉,抬头仰望,但见......

范云《别诗》

范云洛阳城东西,长作经年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此诗艺术上的特点是通过写景以抒情,使读者产生具体的印象与感受。本篇是范云为广州刺史时和何逊联句之作,范云此诗写别情。通过冬天与春天景物的不同描绘,反映节物之异与离别之久。“雪如花”是指冬天,写离别时是在冬天;“花......

曾几《三衢道中》

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这首纪行写景七绝诗,清新喜人,初夏风光映现眼前。诗写得富于变化,不是一开始就把所有的景象全部写尽,而是逐次写来,逐步深入。诗题的“三衢”即三衢山,在今浙江省衢县境内。首句中“梅子黄时”指初夏时节,......

杨万里《过宝应县新开湖》

杨万里天上云烟压水来,湖中波浪打云回。中间不是平林树,水色天容拆不开。这是杨万里途经江苏省宝应县新开湖所作的一首七绝。写水天相接的情景,历来佳作甚多,而杨万里的笔法却别具一格。从头两句看,诗人似乎写的是水天相接的景象。“天上云烟压水来,湖中波浪打云回。”有天,有水......

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八首(其二)》

杨万里沙鸥数个点山腰,一足如钩一足翘。乃是山农垦斜崦,倚锄无力政无聊。这一首写山农的耕作之苦。“沙鸥数个点山腰,一足如钩一足翘。”写沙鸥,形态逼真。但“山腰”怎会有“沙鸥”呢?仔细一看,原来不是“沙鸥”,“乃是山农垦斜崦,倚锄无力政(正)无聊。”“斜崦”,就是山坡。如......

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八首(其四)》

杨万里秧畴夹岸隔深溪,东水何缘得到西?溪面只消横一枧,水从空里过如飞。这一首写秧田和水源。“秧畴夹岸隔深溪”,写景如在目前。但作者并不是悠闲地欣赏这田园风光,而是看到“溪”那么“深”,关心“东水何缘得到西”?再一看,放心了,高兴了,于是又摄了一个镜头:“溪面只消横一枧......

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八首(其七)》

杨万里晴明风日雨乾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这一首写儿童牧牛情景。“晴明风日雨乾时,草满花堤水满溪。”山农尽管贫苦,但自然风光还是美好的。风日晴明,又刚下过雨,溪里水满,地面初乾,堤上野花盛开,草当然也很肥美。这“花堤”上,不是正好牧牛吗?于......

杨万里《小雨》

杨万里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杨万里诗歌素以活法新意著称,他的七言绝句更是清新活泼,充满生活气息。其写景小诗,往往诗语明快、造境天然而又诗意曲折。这首小诗也不例外。全诗写境,集中在小雨的“小”上。雨点细细,若有若无,迷濛之中......

吴均《山中杂诗三首(其一)》

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山中杂诗》一作《还山》。共有三首,这是第一首。此诗写山居幽美之景,与世俗隔绝。吴均《与顾章书》写隐居之乐,说:“仆去岁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写他的草宇幽居山中。......

方岳《湖上》

方岳连天芳草晚萋萋,蹀躞花边马不嘶。蜂蝶已归弦管静,犹闻人语画桥西。这是写西子湖春天傍晚的景象,以湖上游人的情状表现景物之美。先点明节令与时间:连天芳草的春天,游人归去的傍晚。谢灵运《悲哉行》云,“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迷人的萋萋芳草,使游人留连忘返。因此,紧接一......

俞桂《江上》

俞桂小雨才收日渐斜,酒旗插处两三家。江头妆点秋来景,半是芦花半蓼花。这是一首写景诗。一个秋天的中午,一场秋雨刚刚潇洒地飘过,从乌云中走出的太阳已见出西偏的势头。诗人舟行江上,凭栏浏览两岸风景,首先留给诗人印象的是那秋空中飘荡的一杆酒旗,旗杆在处则微见三两户人家。随着船......

李晏《高丽平州中和馆后草亭》

李晏藤花满地香仍在,松影拂云寒不收。山鸟似嫌游客到,一声啼破小亭幽。落地的藤花散发着清香,拂云的松树苍绿苍绿,山鸟被游人惊动,放开歌喉鸣唱。这就是诗人所描绘的一处优雅之地。这好似一幅风光照片,色彩斑斓,景物优美,诱人向往。诗人在这仅有的四句诗中,巧妙而生动地用了对......

王庭筠《河阴道中》

王庭筠梨叶成阴杏子青,榴花相映可怜生。林深不见人家住,道上唯闻打麦声。梨叶阴,杏子青,榴花红,林深不测、打麦声声,浑然是一派夏初的北国田园景色。诗人以前两句抹色,后一句绘声,有声有色;第三句写静,“林深不见人家住”,给人以深邃莫测之感,末一句写动,“道上唯闻打麦声”,......

完颜璹《溪景》

完颜璹飞飞鸥鸟自徜徉,也解新秋受用凉。日暮碧溪微雨过,满风都是藕花香。在这首绝句中,作者通过仔细观察与亲身感受,用寥寥数笔将初秋时节溪边景色,描绘的有声有色,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都调动了起来。“飞飞鸥鸟自徜徉”,徜徉,就是徘徊旋转的样子。这句诗的意境,是一幅很生动的画......

元好问《山居杂诗六首(其一)》

元好问瘦竹藤斜挂,幽花草乱生。林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山居杂诗》共六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这首五言小诗,仅仅用二十个字,四句话,每句写两样景物,通过竹、藤、花、草、树、风、苔、水等,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村幽景。竹、藤本是山中的寻常景物,但用“瘦”、“斜”......

龚璛《泊舟》

龚璛小舟寻夜泊,明月散风澜。故人相别处,双鹭立前滩。这是一首表现旅途情怀的小诗。首句“小舟寻夜泊”,展现出渺渺江流之中沉沉夜幕下一叶停泊的小舟。“寻”是副词,“即将”之意,用了这个字,就显出一种匆迫感,传达出小舟上旅人那种孤寂飘泊、急于寻找依托的微妙感受。次句“明月散风澜”则......

黄庚《江村》

黄庚极目江天一望赊,寒烟漠漠日西斜。十分春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作为一个诗人,在我为情,在物为境。我与物,情与境交相感应,就触发了诗思,发为章句。黄庚的这首《江村》,就是一篇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诗的首句“极目江天一望赊”,貌似单纯写景,实则正是抒情。面对寥......

高克恭《种笔亭题画》

高克恭积雨暗林屋,晚峰晴露巅。扁舟入萍渚,浮动一谿烟。题画诗当然要具有画意,如果能写出绘笔表达不出的画外之意,就更高一筹。这首诗是具有这种特点的。首句“积雨暗林屋”一派沉郁厚重的气势,“暗”字用得很好,结合了诗人的生活感受,画面上是难以表现的。次句“晚峰晴露巅”则笔势......

刘因《下山》

刘因翠霞腾晕紫成堆,收尽云烟酒一杯。想见浮岚在眉宇,人人知道看山回。这首诗题为“下山”,是山景已然饱览,兴尽而返。所以全诗都写一种感觉,而不重在具体的风景刻画。第一句写下山之后依依不舍地回首看山,只见一片霞光雾气,升腾弥漫,妙不可言。霞是红色的,为什么说“翠霞”呢?这......

杨载《宿浚仪公湖亭》

杨载两两三三白鸟飞,背人斜去落渔矶。雨余不遣浓云散,犹向山前拥翠微。浚仪公,无考。诗题虽然是“宿……湖亭”,写的却不是夜景,当是白天乘凉于湖亭上,对周围景色的观察,显示出一种陶醉于自然的闲适心境。前两句写眼前之景。“渔矶”,矶,本来指水边石滩或突出的大石,渔矶......

陶宏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宏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是作者辞去齐高帝为相时,齐武帝永明年间征诏的诗。陶宏景好养生术,隐居学道,谢绝仕进。这诗就是表示了不肯出山之意。白云,喻指隐者的伴侣。孔稚圭《北山移文》:“青松落阴,白云谁侣。”这里的白云,就是指隐者的伴侣。唐王......

张光启《池上》

张光启倚杖池边立,西风荷柄斜。眼明秋水外,又放一枝花。张光启生活于明末清初,入清,隐居不仕,享年八十余。从这首小诗的内容来看,写此诗时,他已是策杖而行的老人,但耳聪目明,身体尚健。在一个败荷零落的秋日,他独立荷塘边,西风过处,只见托着残叶的荷柄随之斜倒。在这一派衰飒的......

李白《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一首清新隽永、意味深长的佳作。首句写破窗而入、辉洒床前的月光,次句写诗人心中幻觉的月光,第三句写斜挂高天的一轮明月,末句写对故乡的思念,但在这思念之中,诗人又何尝没有联想到那“峨眉山月半轮秋”的情景呢?这......

朱彝尊《观猎》

朱彝尊白狼堆近雪嵯峨,风卷黄云入塞多;尽道打围春更好,夕阳飞骑兔毛河。这诗作者写初春观猎时的豪情逸兴。这时诗人在山西,常纵马游览晋北地区。诗中概括他的旅游生活感受,诗写得很有情致,诗人是满意于这生活的。白狼堆在山西应县西北。嵯峨这里是形容雪大。嵯峨写山,以之喻雪,形象......

朱彝尊《延平晚宿》

朱彝尊两两浮桥趁浦斜,居人分占白鸥沙。瓜瓤豆荚迎船卖,只欠南乡泽泻花。这是一首记游诗。延平在今福建省南平市,市区在闽江边。朱彝尊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夏,自江西经分水关入闽到崇安,然后沿建溪坐船到南平。诗写南平风物。浮桥为船上铺板,船用铁索连着。中间可以放开,以利......

查慎行《青溪口号(八首选一)》

查慎行溪女不画眉,爱听画眉鸟。夹岸一声啼,晓山青未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诗人自家乡海宁赴江西,途经青溪(今浙江淳安县),触景生情,赋口号八首。这里选录的是第三首。查慎行诗,素以白描见长。其口号小品,随口吟成,即兴之作,不事雕琢,更觉流畅。首二句,为青溪女画......

查慎行《大小米滩》

查慎行掀波成山石作底,风平石出波弥弥。秋天一碧雨新洗,大滩小滩如撒米。康熙三十七年(1698),慎行游闽,北返途中经建瓯县潭溪大小米滩,赋此绝句,记所见奇观。诗人以不同的时空角度,对河滩的自然景色作多方面的描绘,给人以立体感,印象弥深。首句写飓风狂吹下,大小米滩的......

《珠江棹歌词(其一)》

一生活计水边多,不唱樵歌唱棹歌。疍子裹头长泛宅,珠娘赤脚自凌波。珠江为流经广东南部的一条主要河水。清初,珠江三角洲一带生活着一种疍民(疍子),他们主要靠渔业和运输业谋生,一生干活多在水边,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既赖水为生,自然不唱山歌,而爱唱渔夫之歌。前两句,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语......

查慎行《桂江舟行口号(其二)》

查慎行漓江江色绿如油,百折千回到海休。多事天公三日雨,一条罗带变黄流。桂江,西江支流,北经桂林,汇入漓江。此诗首句,写漓江的静态美。漓江山青水秀,“江色绿如油”,明亮平静如镜,给人以青春、温柔、轻盈的优美感。次句。描述漓江的动态美。漓江迂回盘曲,百折千回,婉转伸延......

刘昶《断句》

刘昶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断句”是联句的对称,相当于绝句。这首诗可以说是没有规范化模式化的时期的绝句。诗写得很形象,联系到作者当时的遭遇,就会感到诗句气势逼人,使读者有一种压迫感。刘昶是宋文帝第九子,前废帝登基后,怀疑刘昶有异心。因......

杭世骏《咏木棉花》

杭世骏目极牂牁水乱流,低枝踠地入端州。最怜三月东风急,一路吹红上驿楼。诗人晚年主讲粤东书院,这首诗看来是诗人赴广东路上所作:放眼望去,牂牁(zāngkē,古郡名,这里指广东)地区江河纵横;枝条繁多、花叶茂密,以致低处的枝条屈曲向地的木棉树到处都是,一直伴随诗人来到端州......

胡天游《晓行》

胡天游梦阑莺唤穆陵西,驿吏催时雨拂衣。行客落花心事别,无端俱趁晓风飞。这是一首清晨赶路时即景抒情的诗:在穆陵(古关隘名,故址在今山东临朐东南大岘山)西边的驿站里,黄莺的唤声把诗人从梦中惊醒;驿吏催促,冒雨上路;风吹雨打,百花凋零。此情此景触发了诗人晓行奔波的感慨,产生......

刘大櫆《西山》

刘大櫆西山过雨染朝岚,千尺平冈百顷潭。啼鸟数声深树里,屏风十幅写江南。清人钱泳说:“口头语言,俱可入诗,用得合拍便成佳句。”又引苏东坡语:“能道得眼前真景,便是佳句。”(俱见《履园诗话》)这首绝句即是这样的“佳句”。全诗无一奇语僻字,却凸现了一幅北国江南的美景:夜雨过......

吴敬梓《渡江》

吴敬梓呼妇鸠声水一涯,鱼噞犹恐尚风霾。痴儿不知波涛险,笑指船如水靸鞋。古籍《埤雅》:“鸠,阴则屏其妇,晴则呼之。”所以“呼妇鸠声”即指晴天;而“鱼噞”(古读上、平两声,此处应读平声以合平仄)系鱼口露出水面吸气,常出现在天快下雨时。头联两句通过用典和一种特定的自然现象说......

姚范《山行》

姚范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这是一幅春意盎然、有声有色的彩色画面:道道飞泉从山上奔泻而下,风吹飘洒,恰似滴滴雨珠;醉人的春风使山野披上绿装,山间水田,绿水盈满,稻秧似针,勃然尖挺,破土而出;诗人陶醉其中,直至夕阳西下,鹧鸪催鸣,......

钱载《牛头山》

钱载牛头山见北村低,隐隐炊烟叫午鸡。安石榴花红玛瑙,嘉陵江水碧玻璃。这首诗是作者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奉命祭陕西、四川山岳时在四川所作。牛头山,一名华林山,在今四川三台县西南二里许。诗人登上牛头山,极目远看北村,着一“低”字,显见牛头山的高峻。时当中午,村庄人......

赵翼《论诗(其一)》

赵翼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以七绝组诗论诗,始自唐代杜甫之《戏为六绝句》,后人仿之者不少。其中,数赵翼的《论诗》流传最广。其中有好几首都是反对模古、主张创新的。上面迻录的即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首。此诗从正面议叙创新的必要性。首......

贝青乔《自编军中纪事诗二卷为《咄咄吟》,朋旧多题赠之作,赋此为答(五首选一)》

贝青乔炮云三载结边愁,大纛临风带血收。重见吴姬村店里,太平军士满垆头。此组诗共五首,一题《述怀绝句》,附于《咄咄吟》后,作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这是其中一首。“炮云三载结边愁,大纛临风带血收”,诗以苍凉慷慨之笔,写鸦片战争失败的惨痛和诗人对国事的忧愁。三载,指从1840......

金和《西施咏》

金和溪水溪花一样春,东施偏让入宫人。自家未必无颜色,错绝当年是效颦。这是一首借东施效颦的典故表达诗学思想的诗作。关于东施的故事,最早见于《庄子·天运》,说春秋越国美女西施,因患痛病,常在人面前皱着眉头,同村中有位丑女以为美,也学西施捧心皱眉,邻居见了她都远远躲开,不愿......

黄遵宪《山歌(其三)》

黄遵宪买梨莫买蜂咬梨,心中有病没人知。因为分梨转亲切,反因亲切转伤离。此歌以民歌中常用的比兴、谐音手法和流转曲折的语言,抒发了女主人公因与丈夫分离而产生的深沉的感伤。前二句以“蜂咬梨”起兴为比,表现“心中有病没人知”的痛苦与抑郁。蜂咬梨,伤在梨的内部,不易从外表看......

敬安《雪竹》

敬安风雪漫相欺,青青不改移。无人见高节,只有白云知。诗作于光绪七年(1881),是一首以竹喻人的咏物述怀诗。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竹与松柏梅莲均历来备受称赞。诗人们常常巧妙地根据它们在物性方面的某些特点而赋予人的美好品格,以寄托深意,抒写怀抱,给人以启迪和美好的感受......

谭嗣同《潼关》

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首诗作于光绪八年(1882),作者自湖南家乡往兰州经潼关时所作,时年十八岁。潼关,在陕西省潼关县北,居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古为桃林塞,东汉时设潼关。关城雄踞山腰,下临黄河。首句以云海簇拥写潼......

谭嗣同《邠州》

谭嗣同棠梨树下鸟呼风,桃李溪边白复红。一百里间春似海,孤城掩映万花中。本诗约写于光绪十五年(1889)春天之前,具体写作年代难以确定。谭嗣同自光绪四年(1878)春至光绪十五年(1889)这11年间,曾多次往返于湖南与甘肃之间,每次都经过陕西。邠州,在陕西,今为彬县。......

谭嗣同《有感一章》

谭嗣同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本诗写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春。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上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对此,谭嗣同刺激很大,感触甚多。他在《兴算学议·上欧阳鹄书》中说:“然事已糜烂至此,岂补苴所能......

李白《陌上赠美人》

李白骏马骄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车。美人一笑蹇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此诗一作《小放歌行》。俞陛云《诗镜浅说续编》云:“当紫陌春浓之际,策骏马而过,适道左有五云车过,误拂鞭丝。乃车中美人,不生薄愠,翻致微辞,谓遥看红楼一角,即妾家居处。若谓门前垂柳,何妨暂系青骢。其慧眼......

高旭《读谭壮飞先生传感赋》

高旭砍头便砍头,男儿保国休。无魂人尽死,有血须我流。谭嗣同,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戊戌死难六君子之一,死后,梁启超撰《谭嗣同传》。本诗为高旭读此传后所作。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均出走国外避祸,有人劝谭也逃亡海外,谭拒不采纳,他说:“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

高旭《黄海舟中作》

高旭久困樊笼得自由,一朝长啸散千愁。惊涛万丈如山倒,始信男儿有壮游。诗作于1904年(光绪三十年)诗人赴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留学途中。这首诗以辽阔的大海、如山倾倒的万丈惊涛、面对惊涛骇浪而仰天长啸的抒情主人公等鲜明形象,很好地传达了诗人跳出樊笼,去国离乡去探索救国救民......

柳亚子《题《张苍水集》(四首选一)》

柳亚子北望中原涕泪多,胡尘惨淡汉山河。盲风晦雨凄其夜,起读先生正气歌。本诗作于光绪三十年(1904),它不仅是诗人读《张苍水集》的感想,而且是对晚清黑暗统治的揭露和对自己斗志的激励。原诗共四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张苍水集》是明末清初抗清英雄张煌言的诗文集。张煌言(1......

柳亚子《题《夏内史集》(六首选一)》

柳亚子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本诗作于1904年。《夏内史集》是夏完淳的诗文集。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明末著名的抗清英雄,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14岁就参加抗清活动,屡败不改其志,后被俘,在南京痛骂降清汉奸,......

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六首选一)》

柳亚子旗翻光复照神州,虎踞龙蟠拥石头。但使江东王气在,共和民政自千秋。《太平天国战史》,刘成禺著1906年出版,孙中山作序。书中借太平天国事迹宣传民族革命思想。1905年书稿写成后,刘成禺请柳亚子品题,柳写下了七绝六首以赠。当时柳亚子年仅19岁。本诗是《题〈太平天国战......

柳亚子《天梅以和巢南西泠吊秋诗见示,即次其韵,并寄秋社诸子》

柳亚子热血胸中吹不凉,年年忍见柳丝长!华泾亦有邹容墓,一样秋坟吊夕阳。本诗写于1908年。上年秋瑾英勇就义之后,到本年春,徐自华为实践秋瑾“埋骨西泠”的遗言,将秋瑾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为纪念先烈,又成立“秋社”。陈去病(巢南)亦是“秋社”成员之一,这时有西泠吊秋诗,......

李白《横江词六首(其三)》

李白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从横江江头向西眺望,云飞浪涌,遮住了西望长安的视线。但是,汉水东来,却和扬子津紧密相连。扬子津,在今江苏扬州市南面,古代是长江的重要渡口之一。汉水,发源于陕西宁强县北嶓冢山,经由湖北汉阳汇入长江。唐代......

无名氏《企喻歌四首(其一)》

无名氏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企喻歌》为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曲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收入“横吹曲辞”之“梁鼓角横吹曲”,《旧唐书·音乐志》谓为“燕魏之际鲜卑歌”,共有四首,这是第一首。这首诗以雄健的辞气,明切的比喻,表现出北方男儿奋......

无名氏《企喻歌四首(其四)》

无名氏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这首诗乃是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对自己悲惨的人生命运的控诉。在那战争频繁的年代里,作为男儿,随时会被驱遣去从事战争,投向死亡。本诗的前二句,即是人民对自己注定的悲惨命运的深切感觉。“可怜虫”为后来流行人们口头的词汇,开......

无名氏《折杨柳歌五首(其二)》

无名氏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这是一首北朝民歌,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入“横吹曲辞”之“梁鼓角横吹曲”中。这首诗表达的乃是一位少女思念其情人时的一种浪漫想象。她胸怀愁闷不乐时,幻想化为情郎的马鞭,这样当郎君骑马出入时,就可穿过郎的膀臂,随着马的缓......

无名氏《折杨柳歌五首(其五)》

无名氏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这首民歌描写的是一个北方男儿自我英雄气概的表现,它是从主人公自己口吻中唱出,这是他对自己勇力作了充分肯定而显示出的不可一世之概。作为北方健儿是离不开马的,马有良劣,奔驰飞快的良马,易使健儿的勇力得以充分发挥,而良马......

裴迪《木兰柴》

裴迪苍苍落日时,鸟声乱溪水。绿溪路转深,幽兴何时已?木兰柴是辋川别业的一个景点。夕晖淡抹,山色苍茫,鸟鸣间关与溪水潺潺相杂。沿着溪边小路,水回路转,不说越走越远,而说越走越深。深,深入山中。山深则幽,越深越幽,那么幽兴何时尽呢?假如幽兴已尽,自然无需此问。假如幽兴......

裴迪《宫槐陌》

裴迪门前宫槐陌,是向欹湖道。秋来山雨多,落叶无人扫。这是门前一条通向欹湖(在辋川)的小径,宫槐夹道,枝椏交错,秋风秋雨,满地落叶,“无人扫”,诗人独徘徊。小径、宫槐、雨后、落叶,构成一派秋色,诗人属意在“无人扫”。正由于“无人扫”,才呈现了秋的萧瑟与寂寥,使小径、......

裴迪《白石滩》

裴迪跂石复临水,弄波情未极。日下川上寒,浮云淡无色。这首诗写诗人在辋川边白石滩上跂石弄波,兴味盎然。跂石,谓举踵立于石上。怎样的兴味呢?诗人说:“日下川上寒,浮云淡无色。”意思是说,就在一个天高云淡微寒弥漫的深秋黄昏。前一句从感觉上写,秋日下,寒意沁人;后一句从景......

裴迪《送崔九》

裴迪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这首小诗,是曾任唐玄宗的秘书监崔九(崔涤)到终南山去时,裴迪为他而作的送别诗。诗人希望他到山里隐居后,无论在深山密林还是近山坡边,都应该尽情享受山中的幽静,历尽丘壑之美;并以陶渊明写的桃花源中渔夫武陵人为喻,规劝崔九......

王绩《过酒家五首(其四)》

王绩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王绩是魏晋以来嗜酒著名的名诗人,阮籍、陶渊明之外,很少有人能比。阮籍以酒避祸,陶渊明以酒自遣,王绩与陶相近。阮求为步兵校尉,王求为太乐丞,都是为了有美酒可饮,同为文林佳话。陶自动放弃彭泽令,王亦从六合丞“轻舟夜遁”。......

钱起《宿洞口驿》

钱起野竹通溪冷,秋蝉入户鸣。乱来人不到,寒草上阶生。这首诗描绘安史之乱后驿站的荒凉景象。首句写驿外所见。“野竹通溪冷”,写的是驿站丛竹,却下一“野”字,荒废之意,已见于言外。竹丛茂密,一直通连到小溪之畔。“冷”字既写出绿荫之清冷,又暗示了旅客的冷落之感。二句写驿内所闻......

钱起《戏鸥》

钱起乍依菱蔓聚,尽向芦花灭。更喜好风来,数片翻晴雪。这首小诗题为《戏鸥》,全诗着力刻画了一个“戏”字。同时由于咏的是白鸥,诗中又拈出一个“白”字来作为烘托。“乍依菱蔓聚”,乍是突然,聚表明所咏非仅一只。数只白鸥忽然飞来,停聚在水中的菱蔓上,绿蔓白羽,分外鲜明,引起......

钱起《远山钟》

钱起风送出山钟,云霞度水浅。欲寻声尽处,鸟灭寥天远。这首诗描绘的是钟声。“风送出山钟,云霞度水浅”,一阵清风,送来了远山的钟声。钟声由远及近,在天地之间回荡,轻轻地穿过云霞,浅浅地掠过水面。“欲寻声尽处,鸟灭寥天远”。钟声又由近及远,慢慢消失,就像飞鸟逐渐消失在寥廓的......

钱起《衔鱼翠鸟》

钱起有意莲叶间,瞥然下高树。擘波得潜鱼,一点翠光去。这首小诗生动地描绘了翠鸟捕鱼的整个过程。四句诗分写四个动作。起句平叙。“有意莲叶间”,翠鸟悠闲地停落在高树上,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子,实际上却时时窥视着水面莲叶间的动静。“有意”二字见出翠鸟的机警。次句急转。“瞥然下高树......

钱起《春郊》

钱起水透冰渠渐有声,气融烟坞晚来明。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诗人久在城中忙碌,偷闲出郊散步,这才发现春天已经来临。“水透冰渠渐有声”,春的信息首先从冰渠传来。气温转暖,冰渠开始融化,发出嘶嘶的响声,虽然十分细微,却引起了敏感的诗人的注意。一个“透”字,写出了春......

严维《送人往金华》

严维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少年为客处,今日送君游。这首五绝,构思颇为新巧。全篇写因送人而回忆旧游,却将此意暗藏起来,下笔先写金华胜境。首二句是两个名词性词组,展现出明月碧溪、清风画楼,两幅美景,令人神往。据《一统志》,“双溪”在金华兰溪县东,“八咏楼”在金华市西,齐......

李冶《结素鱼贻友人》

李冶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这首诗涉及到唐代人的一种习俗。这就是:唐人寄书信时,常常用尺素结成双鲤鱼的形状,它源于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一诗。诗中说:“客从远方来,馈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意何如?上有加餐饭,下有长相......

柳淡《江行》

柳淡繁阴乍隐洲,落叶初飞浦。萧萧楚客帆,暮入寒江雨。柳淡大历间曾居江南,与越僧皎然等游。皎然有诗《送柳淡扶侍赴洪州》(自注:此子素少宦情,共予有西山之好)有云:“中林许师友,忽阻夙心期。自顾青緺好,来将黄鹤辞。少年轻远涉,世道得无欺。烟雨孤舟上,晨昏千里时。离魂渺天末......

司空曙《送郑佶归洛阳》

司空曙苍苍楚色水云间,一醉春风送尔还。何处乡心最堪羡,汝南初见洛阳山。建中、兴元(780—784)之间,司空曙因故贬为长林(今湖北荆门市西北)丞。这首诗大约即为此时所作。郑佶由此经汝南至洛阳,路线也和实际相符。诗的起句从楚乡景物落笔,勾绘出云天水际楚山苍苍的远阔之......

孟郊《古别离》

孟郊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古别离》本是乐府杂曲歌辞。孟郊借用这个题目,写出一位女子对于情郎的送别之语。“欲别牵郎衣”,情郎就要上路,当此临别之际,牵住他的衣服。这一动作,既见出女子的依依不舍,同时也是为了提起情郎的留心,女子便好郑重地道......

陈羽《梁城老人怨》

陈羽朝为耕作人,暮作刀枪鬼。相看父子血,共染城壕水。这首诗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是中唐以来藩镇割据所造成的残酷现实。诗篇通过梁城老人的口吻,诉说怨恨,展现出一幅血染城壕图,甚是触目惊心。首二句为一组并列对句,展示广大农民的遭遇。“朝为耕作人,暮作刀枪鬼”,由......

陈羽《送灵一上人》

陈羽十年劳远别,一笑喜相逢。又上青山去,青山千万重。这是一首送别诗,言久别今逢,才逢又别,颇能极其能事。首二句谓久别今逢。“十年劳远别”,侧重言“别”,着一“劳”字,强调十年远别所产生的悲伤情绪。“一笑喜相逢”,侧重言“逢”,即久别重逢,“喜”字与“劳”字相呼应,......

陈羽《吴城览古》

陈羽吴王旧国水烟空,香径无人兰叶红。春色似怜歌舞地,年年先发馆娃宫。吴城,今江苏省苏州市,春秋时吴国都城。吴王,即吴王夫差。相传吴越争雄,越王勾践为欲复仇,曾使美人之计,遣范蠡进西施于夫差,夫差惑之,其国遂亡,越仇得复。馆娃宫,乃夫差筑以馆西施之宫,故址在灵岩山上。吴......

陈羽《宿淮阴作》

陈羽秋灯点点淮阴市,楚客联樯宿淮水。夜深风起鱼鳖腥,韩信祠堂明月里。淮阴,即今江苏清江市,古为楚地。韩信(?—前196),汉初诸侯王。淮阴人。初属项羽,继归刘邦,被任命为大将。楚汉相争,屡立战功,并击灭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汉朝建立,受封楚王,因有人告其谋反,降......

张碧《农父》

张碧运锄耕劚侵星起,垅亩丰盈满家喜。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这首诗通过农父一家遭遇,揭露农村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矛盾现象,即禾黍丰盈而妻子儿女无有依托,颇具现实意义。首二句正面铺排描述。谓农父天未亮即下田,运锄耕劚,辛勤劳作,获得了大丰收,全家欢天喜地。劚,即......

王涯《秋夜曲》

王涯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这是一首委曲婉转的闺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孤独和因孤独而产生的忧惧心理。起句切合题目中的“秋夜”二字。“桂魄”是对月亮的美称,因传说中月宫里有桂树而得名。当一轮明月初生之时,女主人公已经感到了秋露......

东方虬《春雪》

东方虬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林里,若个是真梅。雪,以其伴随着寒冷而降临人间,曾使许多穷困失意者对它充满了怨恨。但是,雪也因其洁白晶莹的姿容,引发了许多闲逸文人的雅兴。特别是对于浮在社会之上的一些初唐诗人来说,咏雪,成了他们展示自己闲情逸致的一种好方式。这首《春......

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其五)》

刘禹锡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这首诗描绘了濯锦女郎以鸳鸯锦与晚霞相比美的动人场面,表现了女郎对自己劳动成果的珍爱、欣赏和无限喜悦的心情。诗先为女郎濯锦布置背景,渲染气氛:“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锦江两岸,鲜花盛开......

白居易《夜雨》

白居易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此诗作于贬江州司马时期。通过写夏秋之际的夜雨,衬托出诗人烦躁不安的情绪。貌似平淡,却宛转有致。古人写雨之作极多,并以写雨景见长。这首诗则未直接描写下雨,而是刻意渲染下雨前的沉闷和周围景物的变化。诗的前两句,写大雨前......

白居易《夜雪》

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是一首描写深夜大雪的小诗,作于江州司马任上。寒冬之夜,已经入眠的诗人突然被惊醒,他立刻感到凉气逼人;回眸望去,窗前一片光明。是天亮了吗?不,那冰冷的衾枕和窗外的白色分明提醒他:下雪了。你听,那不时传来的声响,不正......

白居易《闺怨词(其二)》

白居易珠箔笼寒月,纱窗背晓灯。夜来巾上泪,一半是春冰。闺怨共三首,写孤独和相思之苦。丈夫远征边戍,妻子在家中独守空房,惦念着边关的爱人,不知何时能团聚。这是第二首,与前一首相对,这首诗写妻子的不眠之夜。一弯明月透过窗前的珠帘,给人丝丝寒意;这里诗人不说月光射进窗来,而......

白居易《勤政楼西老柳》

白居易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被放逐的诗人于元和末年召还,但是,重回京城,并未能扬起他的政治生涯的风帆。官场的争斗,政局的腐败,人事的变更,终于促使他自请外任——出刺杭州。长庆二年春天,身为中书舍人的白居易在作出选择的前夕,面对长安熟悉的生活环......

白居易《村夜》

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这首诗作于元和九年,当时,诗人丁母忧住在故乡下邽。诗歌描写秋夜乡村月光下的景色。作者通过田野的空旷,秋虫的鸣叫,月色的皎洁,大地的苍茫,生动地描绘出大自然朴素的美。首句写霜后的草,草丛中不肯安歇......

白居易《浦中夜泊》

白居易暗上江堤还独立,水风霜气夜棱棱。回看深浦停舟处,芦荻花中一点灯。本诗写作时间,略后于前诗,但也是居易赴任江州司马途中所作。《浦中夜泊》这个诗题颇有意思。浦,是指一般河水入江的所在,即与长江通流的小河,夜间泊舟于此,比较安全、平稳,这是操舟人都知道的常识。......

白居易《思妇眉》

白居易春风摇荡自东来,拆尽樱桃绽尽梅。惟余思妇愁眉结,无限春风吹不开。这首小诗,通篇用比喻方法,很是奇特。“春风摇荡自东来,拆尽樱桃绽尽梅。”诗意是说春天来了,春风吹起,百花盛开,显示出春风的威力。“惟余思妇愁眉结,无限春风吹不开。”可是,思妇的愁眉,不仅春风......

贾岛《三月晦日赠刘评事》

贾岛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这首诗写送春。夏历每月最后一日称晦日,三月晦日即春天最后一日。起句“三月正当三十日”,重复敷衍题面,初看似嫌笨拙之味,细索却从板拙中见出厚重,诗人扳着手指头计算春日的刻挚之情溢于言表。次句“风光别我苦......

杜牧《有寄》

杜牧云阔烟深树,江澄水浴秋。美人何处在?明月万山头。刘熙载《艺概·诗概》说:“绝句于六义多取风、兴,故视他体尤以委曲,含蓄、自然为尚。”此诗题名“有寄”,却以绘景起兴,借取风体,咏吟入幽入微。首句,循视线转移,由上而下写来。白云飘浮,天宇辽阔,烟霭凄迷,掩映远树,......

杜牧《郑瓘协律》

杜牧广文遗韶留樗散,鸡犬图书共一船。自说江湖不归去,阻风中酒过年年。诗题为《郑瓘协律》。郑瓘,人名;协律,官名,即协律郎,掌调和律吕之事。诗是写他的。起句,用杜甫《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句:“郑公樗散鬓成丝。”郑虔曾为广文馆博士。杜甫还有《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杜牧《冬日题智门寺北楼》

杜牧满怀多少是恩酬,未见功名已白头。不为寻山试筋力,岂能寒上背云楼!题为《冬日题智门寺北楼》,诗从自己情怀写起。第一、二句,言于平昔亲友之恩,日夜思以为国家建功立业来相酬报;但功名未立,人已头白。然忠心耿耿,未能或忘。故云“满怀多少”是这种酬恩的思想。第三、四句,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