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非乐、非命、节用、节葬
墨子从“国家人民之大利”的立场提出了节用的原则,至于非乐、非命和节葬的主张,实质上是“节用”原则的应用,是防止贵族浪费的具体措施。墨子认为最大的浪费是战争,因此主张“非攻”,宣传“兼爱”。但是当时的王公大人、贵族们给人们增加的痛苦,绝不止侵略战争这一项。战争虽然常常发生,但毕竟有停歇的日子,而贵族......
一 墨学产生的时代条件
春秋后期,生产有所发展,根据地下出土的器物,证明春秋时代已在广泛使用铁制的生产工具。有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对于荒地的开垦和水利灌溉事业的兴修,也造成了有利条件。因此,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于坚固而锐利的铁制工具的应用,手工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加之交换关系的进步,手工业逐渐由分工而......
1 后期墨家和《墨经》
现在保存下来的有关墨子及墨家活动的文献资料很少,而对后期墨家更难勾画出一个鲜明的轮廓。我们仅知道,墨子死后,墨家发生了分化,有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家各自自称为真墨(即得墨子学说真传),互称对方为“别(即非正宗的)墨”(见《庄子·天下》篇)。墨家是个有共同政治主张、组织严密的学术团......
利中取大,害中取小
《大取》 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其所取者,人之所执也。遇盗人,而断指以免身,利也。其遇盗人,害也。 【鉴赏】 墨家从实践中概括权衡利害的原则,利中取大,害中取小,尽力争取向有利于己的选项转化的实践辩证哲学原则,有原创的理论意义......
3 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
后期墨家发展了古代的逻辑思想,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逻辑理论。战国时期,随着思想上理论上论争的发展,各家各派都注意如何运用逻辑思维规律以击败自己的论敌,逻辑学成为当时论战的必不可少的思想武器。当时思想上理论上的论争统称为“辩”。《墨经》对于“辩”的解释是:“辩,争彼也,辩......
二 墨翟与《墨子》一书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派众多,其中社会影响最大、门徒众多的学派有儒墨两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生卒年代、讲学及从政活动都有详细记载,山东曲阜,泗水之滨尚有孔子墓,讲学地点杏坛仍有遗迹可寻。有关墨子的记载极其简略,其遗迹早已随荒烟蔓草湮没。《史记》没有为墨子立传,仅仅在《孟子荀卿列传》中附记了......
4 功利主义的社会政治伦理
后期墨家认为古今的社会情况是不同的,因此古今的政治制度与伦理观念也应该是不同的,如果以古代的看法来看今天,就是贤明的尧也没有办法治理好的。“自固在之今,则尧不能治也”(《经说下》)。而尧在当时之所以是个好的统治者,那就是因为他能用当时的原则去治理当时的社会,“尧善治,自今在诸古也”(《经说下》)。......
四 非攻和兼爱
春秋无义战。当时贵族之间不断地进行残酷的掠夺战争。墨子接近劳动者,同情小生产者、小私有者,对他们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痛苦有深刻的认识,因而他反对侵略战争的思想感情也非常强烈。他坚决地、无情地揭发了当时侵略战争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墨子》书中写道:以攻伐无罪之国,入其边境,刈〔yi义〕其禾稼......
八 三表
墨子的学说中,他的认识论是比较光辉的一部分,具有唯物主义的观点。他所提出的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和检查认识可靠性的标准就是有名的“三表”或“三法”。“表”和“法”都是标志、标准的意思。“三表”就是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三个标准。在《非命上》中说: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
2 后期墨家的认识论和自然观
后期墨家没有提出系统的自然观,但是关于时间、空间和运动的问题,墨家提出了精辟的见解。《经上》说:“久,弥异时也。”《经说上》解释道:“久,古今旦莫(暮)。”古代、现代、晨、暮,都是不同的、特定的时间(“异时”),时间范畴的“久”,遍括一切特定的时间。《经上》又说:“宇,弥异所也。”《经说上》解释道......
三 止楚攻宋的故事
墨子是一位十分注重实行的卓越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他的智慧、坚定和见义勇为的行动获得了历代人民的尊敬。鲁迅先生根据《墨子》书中《公输》一篇写成著名小说《非攻》。为了使墨子的光辉形象再现于读者面前,不妨把这个故事重新介绍一下:公输般替楚国制造了攻城的器械——云梯,打算用来进攻宋国。墨子听到这个......
十 墨学的历史地位
墨子是公元前5世纪末中国具有独创精神的伟大思想家。他对劳动者有着深切的关怀,对那些不顾人民死活、穷奢极欲的王公大人的腐朽享乐生活提出了严正的抗议。他对于破坏生产、残杀百姓、掠夺民财的兼并战争深恶痛绝,并提出了兼爱、非攻的主张。他一生为改善小生产者和劳动者的物质生活、提高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而斗争。他......
七 天志、明鬼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任何一个哲学家,即使是古代的伟大的哲学家,也不可能正确地、科学地认识他自己的哲学的作用和价值。韩非子在《显学》篇中说:孔墨之后,……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后世之学乎?其实即使孔、墨复生,还是无法认识自己的历史地位,因为他们毕竟是200......
六 尚贤、尚同
墨子在《鲁问》篇中说:“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意思是说国家政治昏暗纷乱之际,就向国君宣传“尚贤”、“尚同”的重要意义。《尚贤》、《尚同》篇是墨子争取改善小私有者社会地位的纲领。墨子在《尚贤》中提出任用、选择贤士的一系列纲领性意见。春秋末期,世袭贵族宗法制度的基础已经开始动摇,当时各诸......
染苍则苍,染黄则黄
《所染》 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
凡兴利,除害也
《大取》 凡兴利,除害也,其类在漏壅。【鉴赏】 “凡兴利,除害也”的名言,体现利害互相依赖、互相转化的辩证哲理,是积极有为的实践哲学原则。这句话整体意思是,凡兴办对人民有利的事,都包含革除对人民有害的因素。类似的例子是,兴修水利,包含革除水害。“壅”,指堵挡洪水的堤坝。清儒曹耀......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墨子》 佚文:“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鉴赏】 《墨子》“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的名言,显示出中华民族绝妙的辩证哲理。辞义隽永,韵味无穷。“甘瓜”和“苦蒂”,相互依赖、渗透、联结和转化,是《墨经》所谓“同异交得”(对立统一)的一例。甘苦是对立概念。“蒂”是瓜果和枝茎相连接......
同异交得
《经上》第89条 同异交得仿有无。《经说上》第89条 同异交得: 于富家良知,有无也。比度,多少也。蛇蚓旋圆,去就也。鸟折用桐,坚柔也。剑犹甲,死生也。处室子母,长少也。两色交胜,白黑也。中央,旁也。论行、行行、学实,是非也。鸡宿,成未也。兄弟,俱适也。身处志往,存亡也。霍,为姓故也。价宜,......
俭节则昌,淫逸则亡
《辞过》 凡此五者,圣人之所俭节也,小人之所淫逸也。俭节则昌,淫逸则亡。此五者,不可不节。夫妇节而天地和,风雨节而五谷孰,衣服节而肌肤和。【鉴赏】 墨子“俭节则昌,淫逸则亡”的名言,是从无数盛衰兴亡的事实中总结出来的历史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警戒启示作用。原文“五者”,指衣食住行和......
非人必有易
《兼爱下》 子墨子曰: 非人者必有以易之。若非人而无以易之,譬之犹以水救水,以火救火也,其说将必无可焉。是故子墨子曰: 兼以易别。然即兼之可以易别之故,何也?曰: 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哉?为彼者犹为已也。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为彼犹为已也。为人......
天下从事,不可无法仪
《法仪》 子墨子曰: 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悬,平以水。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以从事,犹逾已。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
心无备虑,不可应猝
《七患》 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应猝。是若庆忌无去卫之心,不能轻出。夫桀无待汤之备,故放。纣无待武之备,故杀。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而皆灭亡于百里之君者,何也?有富贵而不为备也。故备者国之重也: 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
两而无偏
《经上》第85条欲正权利,且恶正权害。《经说上》 权者两而勿偏。【鉴赏】 墨家“两而勿偏”的名言,体现辩证法哲学和辩证逻辑的基本原则。这里“权”,是权衡思考。“两”,是两面,全面,整体。“偏”,是一面,片面,部分。《经上》、《经说上》第85条原文的意思是,正当的欲望,可用......
兴利除害
《尚同中》 将以为万民兴利除害,富贵贫寡,安危治乱也。【鉴赏】 “兴利除害”的名言,是墨子尽力实现的学派宗旨,是古今仁人志士的生活目的论和人生价值观。“兴利除害”,是“兴利”和“除害”一体两面的对立统一。“兴利除害”的四字成语,在《墨子》中出现两次。《尚同中》说:“将以为万民兴利......
太盛难守
《亲士》 今有五锥,此其铦,铦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错,错者必先靡。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鉴赏】 “太盛难守”,是中华辩证智慧的至理名言。这里,......
一目视,不若二目视
《尚同下》 古者有语焉,曰,一目之视也,不若二目之视也。一耳之听也,不若二耳之听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之强也。【鉴赏】 墨子引用古语说“一目视,不若二目视”,是中华民族固有传统认知学说的至理名言,是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朴素历史唯物论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萌芽,中华传统文化民......
江河水非一源
《亲士》 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夫恶有同方不取,而取同己者乎?盖非兼王之道也。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万物。是故溪陕者速涸,逝浅者速竭,峣埆者其地不育。【鉴赏】 “江河水非一源”的名言,是......
是久与是不久同说
《经下》第183条 是是之是与是不是之是同,说在不殊。《经说下》 是不是,则是且是焉。今是久于是,而不于是,故是不久。是不久,则是而亦久焉。今是不久于是,而久于是,故是久与是不久同说也。【鉴赏】 墨家“是久与是不久同说”的名言,是说对任一事物的存在而言,说“是久”跟说“是不久”,......
驾而不脱,张而不弛
《三辩》 程繁问于子墨子曰:“夫子曰,圣王不为乐。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瓴缶之乐。今夫子曰,圣王不为乐,此譬之犹马驾而不脱,弓张而不弛,无乃有血气者之所不能至邪?”【鉴赏】 “驾而不脱,张而不弛”,是时人程繁批评墨子宣扬......
民生为甚欲
《尚贤中》 今王公大人,欲王天下,正诸侯,夫无德义,将何以哉?其说将必挟震威强,今王公大人,将焉取挟震威强哉?倾者民之死也!民生为甚欲,死为甚憎。所欲不得,而所憎屡至。自古及今,未尝有以此(指民所欲之生不得,而所憎之死屡至)王天下,正诸侯者也。今王公大人欲王天下,正诸侯,将欲使意得乎天下,名成乎后......
挈泰山越河济
《兼爱中》今天下之士君子曰: 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不可行之物也,譬若挈泰山越河济也。子墨子言: 是非其譬也。夫挈泰山而越河济,可谓毕强有力矣,自古及今,未有能行之者也。况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古者圣王行之。【鉴赏】 “挈泰山越河济”,是墨子善譬的好例,广为流传。这里“挈”是举起......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尚贤上》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
不能而不害
《经下》第106条不能而不害,说在容。《经说下》 举重不举针,非力之任也。为握者之奇偶,非智之任也。若耳目。【鉴赏】 墨家“不能而不害”的名言,揭示人才学的一个普遍规律,即任何一个人的才能,都是“能”和“不能”的对立统一。这里“容”是面容,指面部器官。“举重不举针”,是指......
明小不明大
《尚贤下》 而今天下之士君子,居处言语皆尚贤,逮至其临众发政而治民,莫知尚贤而使能,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于小而不明于大也。何以知其然乎?今王公大人,有一牛羊之财不能杀,必索良宰。有一衣裳之财不能制,必索良工。当王公大人之于此也,虽有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实知其不能也,不使之也。是何故......
《墨子·非攻》
[上]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①。至攘人犬豕鸡豚者②,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滋甚③,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④,其不仁滋甚,罪益厚。至杀不辜......
《墨子·城守》
[备城门] 禽滑厘问于子墨子曰①:“由圣人之言,凤鸟之不出,诸侯叛殷周之国,甲兵方起于天下,大攻小,强执弱,吾欲守小国,为之奈何?”子墨子曰:“何攻之守?”禽滑厘对曰:“今之世常所以攻者,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蚁附、轒辒、轩车②,敢问守此十二者奈何?”子墨子曰:“我城池修,守......
《墨子·经下、经说下》
〔经101〕 止①,类以行之②,说在同③。〔经说〕 止。彼以此其然也④,说是其然也⑤。我以此其不然也⑥,疑是其然也⑦。〔注释〕 ① 止:《墨经》中一种重要的反驳方式。参见《经上》第98—99条注释。② 类以行之:依据类别来进行。 ③ 说在同:论证的理由在于,我所要反驳的,与对方......
《墨子·非命》
[上] 子墨子言曰: 古者王公大人为政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故何也?子墨子言曰: 执有命者以杂于民间者众。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寿则寿,命夭则夭,......
《墨子·非儒》
[下] 儒者曰:“亲亲有杀①,尊贤有等②。”言亲疏尊卑之异也。其礼曰:“丧父母三年③,妻后子三年④,伯父叔父弟兄庶子期⑤,戚族人五月⑥。”若以亲疏为岁月之数,则亲者多而疏者少矣,是妻、后子与父同也。若以尊卑为岁月数,则是尊其妻子与父母同,而亲伯父宗兄而卑子也⑦,逆孰大焉⑧?其亲死,列尸弗敛,登屋窥......
《墨子·节葬》
[下] 子墨子言曰: 仁者之为天下度也①,譬之无以异乎孝子之为亲度也。今孝子之为亲度也,将奈何哉?曰:“亲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乱则从事乎治之。”当其于此也,亦有力不足、财不赡②、智不智③然后已矣,无敢舍余力,隐谋遗利④,而不为亲为之者矣。若三务者,孝子之为亲度也,既若此矣。虽仁者......
《墨子·鲁问》
1. 鲁君谓子墨子曰:“吾恐齐之攻我也,可救乎?”子墨子曰:“可。昔者,三代之圣王禹汤文武,百里之诸侯也,说忠行义,取天下;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仇怨行暴,失天下。吾愿主君之上者尊天事鬼,下者爱利百姓,厚为皮币①,卑辞令,亟遍礼四邻诸侯②,驱国而以事齐,患可救也。非此,顾无可为者。”2. 齐将......
《墨子·公输》
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成①,将以攻宋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③,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④,见公输般。公输般曰:“夫子何命焉为⑤?”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公输般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⑥。”公输般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墨子·非乐》
[上] 子墨子言曰: 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文章之色以为......
《墨子·小取》
夫辩者②,将以明是非之分③,审治乱之纪④,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⑤,决嫌疑⑥: 焉摹略万物之然⑦,论求群言之比⑧。以名举实⑨,以辞抒意⑩,以说出故⑪。以类取⑫,以类予⑬。有诸己不非诸人⑭,无诸己不求诸人⑮。或也者不尽也⑯。假者今不然也⑰。效者为之法也⑱。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⑲。故中效......
《墨子·尚同》
[上] 子墨子言曰: 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
《墨子·尚贤》
[上] 子墨子言曰: 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 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
《墨子·贵义》
1. 子墨子曰: 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 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 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 万事莫贵于义也。2. 子墨子自鲁即齐①,过故人②,谓子墨子曰:“今......
《墨子·耕柱》
1. 子墨子怒耕柱子①,耕柱子曰:“我毋愈于人乎②?”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③。”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2. 治徒娱、县子硕问于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 能筑者......
《墨子·三辩》
程繁问于子墨子曰:“夫子曰,圣王不为乐。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瓴缶之乐①。今夫子曰‘圣王不为乐’,此譬之犹马驾而不脱,弓张而不弛,无乃有血气者之所不能至邪?”子墨子曰:“昔者尧舜有茅茨者②,且以为礼,且以为乐;汤放桀于大水,环......
《墨子·公孟》
1. 公孟子谓子墨子曰:“君子拱己以待①,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子墨子曰:“是言有三物焉②,子乃今知其一耳也③,又未知其所谓也。若大人行淫暴于国家,进而谏,则谓之不逊,因左右而献谏,则谓之言议,此君子之所疑惑也。若大人为政,将因于国家之难,譬若机之将发也然④,君子之......
《墨子·节用》
[上]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①;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御寒,夏以御暑。凡为衣裳之道,冬加温,夏加清者,则止不加者去之。其为宫室......
《墨子·大取》
1. 概念种类(逻辑学)以形貌命者①,必知是之某也,焉知某也。诸以形貌命者,若山丘室庙者,皆是也。不可以形貌命者②,虽不知是之某也,知某可也。苟是石也白,败是石也③,尽与白同。是石也虽大,不与大同。是有使谓焉也④。〔注释〕 ① 《大取》在明正统十年(1445)刊《道藏》本《墨子》......
《墨子·经上、经说上》
〔经1〕 故②,所得而后成也。〔经说〕 故③。小故④:有之不必然⑤,无之必不然⑥。体也⑦,若尺有端⑧。大故⑨:有之必然⑩,无之必不然。若见之成见也。 〔注释〕 ① 《经上》共一百条,用精炼和浓缩的文字,列举古代哲学、逻辑学和科学的范畴与简单命题,《经说上》解释《经上》。......
《墨子·兼爱》
[上]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墨子·修身》
君子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务无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①。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之言②,无......
《墨子·七患》
子墨子曰: 国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沟池不可守,而治宫室,一患也。边国至境①,四邻莫救,二患也。先尽民力无用之功,赏赐无能之人,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于待客,三患也。仕者持禄②,游者爱交③,君修法讨臣④,臣慑而不敢拂⑤,四患也。君自以为圣智而不问事,自以为安强而无守备,四邻谋之不知戒,五患也。所信者......
《墨子·所染》
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①,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②。舜染于许由、伯阳③,禹染于皋陶、伯益④,汤染于伊尹、仲虺⑤,武王染于太公、周公⑥。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⑦,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
《墨子·亲士》
入国而不存其士②,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③,则缓其君矣④。非贤无急⑤,非士无与虑国⑥。缓贤忘士⑦,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⑧,桓公去国而霸诸侯⑨,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⑩,而尚慑中国之贤君⑪。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⑫,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⑬。太上无败⑭,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
《墨子·辞过》
子墨子曰: 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①,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避润湿,边足以御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仅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以其常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以其常征,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病。民所苦者非......
《墨子·法仪》
子墨子曰: 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①。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悬②,平以水。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仿依以从事③,犹逾己④。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⑤。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