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美文 > 散文赏析

《散文赏析》

    收录162392

王统照《芦沟晓月》赏析

王统照《芦沟晓月》原文  这是一篇向少年读者介绍芦沟桥的散文名篇。文章开头,作者以清代诗人咏芦沟桥的两句诗为引子,让读者对芦沟桥产生伟大与美丽的印象。作者由桥而水,以缜密的文字详细说明芦沟桥下的永定河的几个别名以及它的发源地与流向,富于知识性,给人不少启发......

茅盾《雷雨前》赏析二

茅盾《雷雨前》原文  茅盾《雷雨前》赏析一 《雷雨前》、《黄昏》、《沙滩上的脚迹》这三篇作品的“中心的思想还是一样”(茅盾语),整组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黑暗社会,坚信革命必定胜利。当时是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帝国主义实行残酷统治的黑......

许地山《落花生》赏析二

许地山《落花生》原文   许地山《落花生》赏析一  本篇虽然篇幅简短,但却蕴藏着深刻的哲理。许地山早期的散文创作,除了表现出世的宗教思想之外,也反映了他入世的平民思想和不求闻达、切实益世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他的笔名也叫“落......

西西《看画——《胡子有脸》代序》赏析

西西《看画——《胡子有脸》代序》原文  西西是香港一位实验型的作家,她的创作以其“变化瑰奇”、“思路卓异”而引人注目。这篇《看画》是西西短篇小说集《胡子有脸》的代序,充分体现了西西散文感觉化情绪化的特点。文章从“我喜欢看画”起篇,由画而文学而哲学,由整体而局部细......

宗璞《哭小弟》赏析

宗璞《哭小弟》原文 “我”的小弟冯钟越去了,摆放在面前的名片依然清晰,但物是而人非,才五十岁,正是精力充沛、大有作为的时候啊,可是他去了。作为小姊的宗璞,痛失最年幼的小弟,痛失奔波三十年的小弟,痛失全家人依靠的小弟,怎能让她不焦急悲痛,不泪下如绠?而本文正是以一个“哭”字,游走......

邓拓《可贵的山茶花》赏析

邓拓《可贵的山茶花》原文  作为著名报人,邓拓的古文功底深厚,观察人生细致,他的文章平易浅近,明白晓畅,文风清新,知识性、可读性兼备。这篇《可贵的山茶花》便较好地体现了这方面的特点。文章开篇,作者写自己久居病榻,山茶花以不畏严寒的个性和顽强坚贞的生命力慰藉心灵,......

徐蔚南《快阁的紫藤花》赏析

徐蔚南《快阁的紫藤花》原文  这篇散文,由吟味快阁——陆放翁饮酒赋诗的故居的两架紫藤花,抒写作者如丝如缕的情思。作者由夹在书页里的一朵小花引出文章。文章开头说,他从书页里翻出一朵褪色消香的紫藤花,然后用抒情笔调抒发他怀念紫藤花的深情。文章层次清晰分明,状物......

丰子恺《口中剿匪记》赏析二

丰子恺《口中剿匪记》原文   丰子恺《口中剿匪记》赏析一   俄国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概念:语言的“陌生化”(又译作“奇异化”)。他认为,诗歌史其实就是诗歌语言不断陌生化的历史。语言的陌生化的好处在......

周作人《苦雨》赏析

 周作人《苦雨》原文   刚看到这“苦雨”两字,人们也许以为作者是要讲述绵绵阴雨给人带来的苦楚或恶劣的心境。其实不然。这封信一开始就点出雨中的“佳趣”,而且全文似乎就落在这两个字上。请看,“苦雨”竟然化作了诗境,而且还不是单一的诗境:“卧在乌篷船里......

贾平凹《静虚村记》赏析

贾平凹《静虚村记》原文  乍看这篇散文写得很平实。西安近郊的一个村子。村子并不大,绿树环抱,两条巷道,鸡犬之声相闻。树是槐树。槐花开时,一片嫩白。巷中一眼井,水是甜的,生喝比熟喝好吃。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村子,被贾平凹描绘成了如画一般美丽的农家栖息之地。作者用......

张洁《拣麦穗》赏析二

  张洁《拣麦穗》原文   张洁《拣麦穗》赏析一      流年似水,在岁月的风尘中我们的幻想、我们的依托似乎都如泡沫一般不堪一击。但谁又能否定,我们心灵中所承载......

洛夫《寄鞋》赏析

洛夫《寄鞋》原文  《读鞋》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那双寄自海峡彼岸的鞋子对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呢?缝制这双鞋子的是张拓芜十二岁即分离的未婚妻——莲子表妹。张拓芜一生饱尝忧患,经历坎坷,且晚景凄凉,以残疾之身守着儿子相依为命。那双“以心裁量,以童年/以五更的梦裁量”的......

岑桑《京口漫笔》赏析

岑桑《京口漫笔》原文  《京口漫笔》是一篇借景抒情、寓意深刻的游记散文。江苏镇江的北固山、金山和焦山,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吟诗作画,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传说,铭记着国家的兴亡,人民的忧喜。本文作者以镇江一日在北固山、金山和焦山三个景点的游历起笔,配以丰......

王元化《京剧札记》赏析

  王元化《京剧札记》原文   王元化是著名学者,可是他的著作往往以读书札记的形式来表述,让人读起来感到亲切,仿佛在听他说话一般。这一篇《京剧札记》也是一篇艺术随笔,里面有知识,有理论,有见解,有建议,更有他对这一门艺术的浓厚的爱好和......

琦君《髻》赏析

琦君《髻》原文  台湾女散文家琦君被称为“以真善美的视角写童年故家的圣手”,题材在许多方面与“五四”时期的冰心相似,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但是“琦君却写出了新水平,她在一个新的散文水准线上营造了一个只属于她的艺术世界”(楼肇明语)。在《髻》中,作者如一位讲故事的......

傅雷《家书一则》赏析

傅雷《家书一则》原文  雷是一位严肃的人,他对待艺术和人生都十分严肃,既严格要求别人,更严格要求自己。他的严格并不使人厌恶,因为他是真诚的、坦白的。他以真诚坦白的心地从事他的文学翻译事业,成为沟通中外文化的杰出“使者”。同样,他也以严格的态度对待家庭和子女,尽管有过痛苦和......

吴伯箫《记一辆纺车》赏析

吴伯箫《记一辆纺车》原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1961年春节,吴伯箫把自己的思念集中于一辆小小的纺车,写下了如下动人的文字:“想起它,就像想起旅途的旅伴,战场的战友,心里充满了深深的怀念。”没有疑问,《记一辆纺车》是一首对纺车即对劳动的颂歌,一首对当年延安大生产运......

朱湘《江行的晨暮》赏析二

朱湘《江行的晨暮》原文  朱湘《江行的晨暮》赏析一  大凡以诗人的感悟与细心去切入散文世界,往往能创作出不同凡响的作品。朱湘的《江行的晨暮》正是印证了这一点。遥远的星辰,浩淼的江水,渡船,江火;刚刚浮出地平线的太阳,山岭,跃动的鸥鸟……所有的景......

周作人《结缘豆》赏析

  周作人《结缘豆》原文  《结缘豆》,犹如剥豆,一层层地剥开,方显出内核。照例地谈风俗,照例地作“文抄公”,而且一气连抄三条,从南方的《越谚》,到北方的《燕京岁时记》,以至于《常谈》的综述,自会给读者以强烈印象:“这结缘的风俗在南北都有”。然......

林徽因《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赏析

 林徽因《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原文  林徽因,一代才女,文笔清新优美,著有诗歌、散文、小说;徐志摩,文坛璀璨之星,诗文兼具唯美浪漫之风,感情之真挚、深沉,每每读来总回荡胸中。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浪漫故事,已是文坛佳话,广为流传。正是由于他们之间的特殊感情联系,当徐......

夏衍《甲子谈鼠》赏析二

夏衍《甲子谈鼠》原文    夏衍《甲子谈鼠》赏析一  夏衍属鼠,写作此文时正值他的“本命年”,这篇文章由谈鼠而生发开去,文思活泼,蕴含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文章由对鼠的原产地的考证起笔,谈鼠在漫长的岁月中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

老舍《济南的冬天》赏析

老舍《济南的冬天》原文  这是一篇极其精致的短小散文,文章不足千字,由于作者用辞遣句和构思立意的深厚功力,它既像是一首声情并茂的抒情诗、又像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读后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冬天,尤其是北中国的冬天,在一般人——特别是像我们这些生活在南中国的人想来......

丰子恺《渐》赏析二

 丰子恺《渐》原文    丰子恺《渐》赏析一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丰子恺的为人,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活在日常生活里的智者。而《渐》这篇散文,即是他个性的一个典型展示。“智者”的含义比较容易明了......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二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原文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二  1923年8月,朱自清、俞平伯同游秦淮河,后都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

陈源《菊子》赏析

 陈源《菊子》原文  记人的散文一向没有抒情、写景的散文讨俏——假如写作的对象没有奇闻逸事的话。陈源的《菊子》就是这样的一篇作品:一个长相平庸的日本女人,一份平淡得如同白开水的婚姻生活,一个始乱终弃的感情结局……一切的一切实在没有大书特书的必要,再加上作者陈源......

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赏析二

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原文   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赏析一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被人称作“名篇”,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这篇散文里几乎没有形容词和比喻句,也缺少抒情与警句,它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平实、从容。平实的语言,从容的叙述......

史铁生《合欢树》赏析

史铁生《合欢树》原文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压迫着人们的心灵,改变着人生的轨迹。爱,特别是母爱,对于史铁生来说,就是这样的一份沉甸甸的记忆卵石,它无时无刻不在,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的生活、他对人生的感悟,乃至他人生的独特航程……散文作......

许达然《回家》赏析

 许达然《回家》原文   家是什么?是茫茫无尽黑暗中一烛不灭的灯火,是寒冷凄清时的一杯热茶。家是父母殷殷的叮嘱、疼惜的呵护,是夫妻温柔的对视,是孩子天真灿烂的笑靥。远游的旅人如高空飘飞的风筝,风筝的轴端,紧紧系着的就是游子魂萦梦绕的家。热土难......

菡子《黄山小记》赏析二

菡子《黄山小记》原文  菡子《黄山小记》赏析一  这是一篇热情洋溢、充满诗意的游记,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生命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爱慕,娓娓道出“最现实而童话诞生的地方”——黄山的神韵,给人以美的享受,读来倍觉轻松愉悦。《黄......

方纪《挥手之间》赏析

 方纪《挥手之间》原文   历来对于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或鸟瞰全局,尽力勾勒事件的来龙去脉;或浓墨重彩,于危急处、关键处不惜工夫,尽力渲染……方纪的《挥手之间》面对国共重庆谈判的重大历史题材,却不落俗套,匠心独用,给了我们全新的艺术享受。这篇散......

思果《惑》赏析

思果《惑》原文  正如台湾学者李丰楙在评析《惑》时所指出,这篇散文旨在“议论人性中最为困惑的特性之一:迷惑”。这是抽象而且普遍存在的,俗夫才子皆未能免。一旦迷惑,即入大沼泽,难以脱身。多数身陷其中尚顾自把玩沼泽泥水,却未意识到往往灭顶而没,甚至悲剧竟不再让他呼吸。正是由......

徐迟《黄山记》赏析

《黄山记》原文  黄山太美了,它以云海、奇松、怪石、温泉这“四绝”驰名海内,人们爱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要想成功地为黄山写照传神,非有一副大手笔不可,任何一般、平庸之作都会有愧于它,有愧于无数热爱、向往黄山的游客和读者。徐迟是著名诗人和报告文学作家......

陈荒煤《怀念》赏析

   陈荒煤《怀念》原文  提起春天,人们的眼前往往就会浮现出一幅幅阳光明媚的图景:小草破土而出,花儿吞吐芳香,鸟儿在枝头喳喳叫春……春天无疑是生机勃勃的。但是,读陈荒煤以春天为书写对象的《怀念》,你会发现,以往对于春天的美好印象一概......

何其芳《黄昏》赏析

 何其芳《黄昏》原文  《黄昏》这篇散文很短,仅几百个字,但是何其芳早期散文的基本风格已由此展露无遗:伤感忧郁的情调,孤独寂寞的主题,还有绚丽曼妙的文采。题名是“黄昏”,题眼却是这句:“黄昏的猎人,你寻找着什么?”其实文中并没有真正的猎人存在,这里的“猎......

季羡林《黄昏》赏析

季羡林《黄昏》原文   当我们读这篇《黄昏》时,千万不要想到作者季羡林先生已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这篇文章是1934年写的,那时作者只有二十三岁。他是以一个青年人的心情来体味暮色——黄昏的。文笔用得极精巧华美,观察得十分细密,结构也十分严整,波澜起伏,跌......

李长之《孩子的礼赞——赠组缃女孩小鸠子》赏析

李长之《孩子的礼赞——赠组缃女孩小鸠子》原文  五四时代有很多赞美孩子的文学作品,有散文,也有小说,其中以冰心的“寄小读者”系列最为出名。李长之的这一篇《孩子的礼赞》同样把孩子作为赞美的对象,赞美他们的爱美的天性,纯洁的童心,甚至不惜用了大量的溢美的辞藻,如孩子们挑了作者......

林清玄《光之四书》赏析

林清玄《光之四书》原文  林清玄出生于台湾高雄农村,长年乡村生活耳濡目染,使他与大自然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在他笔下,自然万物都具有生命和感情,正如《光之四书》中的阳光,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还可以触摸。电灯、烘干机等现代发明,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却堂而皇之地取代了......

萧乾《鼓声》赏析二

萧乾《鼓声》原文   萧乾《鼓声》赏析一  人老了,总会想起许多往事,而往事总是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如果能有一根线索把它们串连起来,就能串成一篇文章。《鼓声》就是这样一篇文章。这是萧乾七十岁以后写的,文章里的有些材料后来又收进他的回......

张中行《怀疑与信仰》赏析

张中行《怀疑与信仰》原文  除了记人的文章以外,张中行还以说理文见长。他这个人其实是相当理性的,受过相当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所以他的学术著作如《顺生论》、《禅外说禅》、《文言和白话》等都条理井然,自成体系。即使是一般的说理性质的随笔,也相当严密。这篇《怀疑和信仰》......

储安平《豁蒙楼暮色》赏析

储安平《豁蒙楼暮色》原文   储安平写《豁蒙楼暮色》时才二十余岁,但心态已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人,年华似水,羁旅穷愁,他的人生感受就像“一条河流般的忧郁”,在暮春时节连绵不绝的雨季里无边无际地浸润着苍茫悲凉、无可排遣的感受。作者是那种对于排遣寂寞熟门熟路的......

吴组缃《黄昏》赏析二

吴组缃《黄昏》原文    吴组缃《黄昏》赏析一  吴组缃在《谈散文》中曾说:“其实散文何止抒情?它也叙述,也说理,也描写。古代散文名篇是如此,看《古文观止》就知道。”《黄昏》就是这样一篇有“叙述”、有“说理”,也有“描写”......

巴金《怀念萧珊》赏析

巴金《怀念萧珊》原文  巴金和夫人萧珊三十余年来风雨同舟,忧乐与共,结成了深厚的爱情。不料“文革”风暴骤起,先是巴金被打为“牛鬼”,接着萧珊又被无情地夺去了生命。长夜漫漫,万马齐喑,作者在萧珊逝世后几天里竟然面壁枯坐,“却写不出一句话”。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8......

朱湘《胡同》赏析

朱湘《胡同》原文  本文写胡同,却先从“词”写起。“词”起源于民间,是配合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唐代以后逐渐演变为文人雅士抒写性情的一种艺术载体,两宋三百年,词更成了诗人骚客文学创作的重要艺术形式。今天所能看到的标示词的音调格律的数百种“词牌”名称,可以说已被纳入雅文化的范......

郑振铎《黄昏的观前街》赏析

郑振铎《黄昏的观前街》原文  《黄昏的观前街》主要笔墨是描写景物。作者采用印象的抒写方法,并融合着浓厚的感情,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当然,在情景交融的描写中,作者又不时恰到好处地夹杂议论,即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文章开头,叙写某一大都市乡村的气息多于城市......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二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二  《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但是,在那诗情画意里,却是蕴涵着作者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荷塘就在清华园里,是作者“日日走过”的,可谓“......

傅东华《杭江之秋》赏析

傅东华《杭江之秋》原文  谢灵运式的“伐木取径”、“策杖独步”漫游山川,固然有野趣、有韵味,然而,现代人坐在火车上看风景,却也独创一格,别有风味。本文描述的正是作者乘坐在疾驶的列车上所见到的杭江铁路沿线的自然风光。计划从浙江杭州建造到江西玉山的杭江铁路,当时虽然才修......

周作人《喝茶》赏析

周作人《喝茶》原文  读《雨天的书》,有一个感慨:一些平平常常、琐琐屑屑的事,诸如野菜、鸟声、苦雨、喝茶乃至苍蝇等等,到作者笔下皆可妙笔生花、点铁成金。就以喝茶而言,这是平常人天天少不了的最平常不过的事,当然,喝茶有学问,甚至有大学问,所以也很可以写出一篇大文章来。但周......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原文  思乡之情,人皆有之。可作者偏要说故乡对于他“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这乡情似乎淡得不能再淡。读者对此如果信以为真,恐怕要上当。试想,连故乡的几种野菜,都念念不忘,不但入文,写得还那样富于情趣,其情又何其深也。浓郁的乡情偏以平淡出之,这正是作者散......

师陀《谷之夜》赏析

师陀《谷之夜》原文   师陀的《谷之夜》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神秘的世界: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保持着原始的风貌,沿着自己仿佛亘古不变的惯性前进,然而它毕竟已遭到外力的侵蚀,正在发生这种种说不清,道不明,令人困惑的改变。散文的开头是以外来者的视角来描写这个山......

陆蠡《光阴》赏析二

陆蠡《光阴》原文    陆蠡《光阴》赏析一  古往今来,描写光阴的散文、诗歌很多,如朱自清的《匆匆》描写光阴的易逝,教导人们不要把光阴虚度,向为人们所熟知。陆蠡的《光阴》,主题与《匆匆》一样,但在表现手法上又独辟蹊径,令人......

缪崇群《归牧》赏析

  缪崇群《归牧》原文   《归牧》似乎是一首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情与景的契合和谐是作者所孜孜追求的境界。如果说绘画是通过色彩与线条来表现画境,那么,这篇《归牧》则在“平实和精密的文字中,蕴藏着一种令人回味的情致”。(林非:《现......

鲁彦《故乡的杨梅》赏析

鲁彦《故乡的杨梅》原文   这是一篇怀念故乡的真挚散文。远在西北异地的作者,经过长期的蛰伏生活,正想在春光明媚的时光亲近大自然,但因病而不能如愿。于是,作者拖着有病的躯体和病着的心,不禁回忆起故乡江南的春雨、江南的山水风光,还有那撩人乡思的杨梅。作......

冰心《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赏析

冰心《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原文   冰心的散文向以文笔清丽、意蕴隽永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这篇《观舞记》,描摹舞姿,抒写观感,将优美的造型和真挚的情感熔于一炉,可以使我们进一步领略到冰心那颗广博而清醇的爱心。文章没有按照“观舞”的过程来展开......

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赏析

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赏析  用当下世界范围内最流行的词来说,这篇散文是一次父亲与自己儿女的“对话”,有着受话的具体对象,即作者的孩子们——瞻瞻、阿宝、软软。然而,这又是一次推延至未来的“对话”。由于孩子们年龄太小,不仅无法读懂文字,更谈不上理解对话的内容。当他们能做到......

朱自清《给亡妇》赏析

朱自清《给亡妇》原文  《给亡妇》是一篇悼念亡妻的抒情性散文,作品第一个字“谦”,是作者对亡妻武钟谦的爱称。作者与武钟谦于1917年结婚,1929年11月她不幸病逝于扬州家中。三年之后,作者怀着悲痛心情写了这篇文章,尽情地抒发了对亡妻的悼念之情。抒情之文最忌浮泛。在......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二

   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一   以秋为题目来写的文章,古往今来,多得是不可胜数,真可算得上车载斗量,但是能以短短二千来字把秋的意境......

夏丏尊《钢铁假山》赏析

夏丏尊《钢铁假山》赏析  夏先生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对日本的文学艺术,以至生活习俗,有深刻的理解和广泛的兴趣;但是他极其憎恶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以及残忍的“武士道”精神。抗日战争的八年,夏先生因年老体弱,困守在上海。1943年,他曾被日本宪兵司令部逮捕;审讯时他先声明:......

余秋雨《废墟》赏析

余秋雨《废墟》原文  说实在的,本篇并不是余秋雨上乘的作品,本辞典所以要选它,可能因为它的独特。这样的主题,不但对于一般的读者的欣赏力,是一种挑战,而且对于一些评论家,也是一种挑战。事实上已经有一些不识货的评论家对之发表了叽叽喳喳的外行议论。对于散文,似乎已经形成......

琦君《方寸田园》赏析

 琦君《方寸田园》原文   尽管构筑一个灵台之间的“方寸田园”能否与生活“和解”,了却现代都市人的“俗愿”,这在作者的内心还是一个疑问,一个矛盾,但她还是试图以一种淡泊、宽容的心态化解矛盾,使自己活得健康,活得快乐。文章的开篇,作者以一位文友先......

巴金《废园外》赏析

巴金《废园外》原文  《废园外》记述的是抗战时期昆明的百姓生活,也是作者于1941年在昆明期间听到、看到、感受到的一段真实“故事”。一次,昆明遭到日本飞机轰炸,一座精致的小楼被毁,一个长期居住在小楼内的美丽少女被炸死。文章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同时,也流露出对旧中国妇......

丁玲《风雨中忆萧红》赏析

 丁玲《风雨中忆萧红》赏析 《风雨中忆萧红》是一篇悼念文章,写于萧红在香港去世三个月之后。丁玲怀着痛惜之情追忆自己与萧红的一段短暂的交往。丁玲与萧红相识于抗战烽火四起的1938年春天。这是两位活跃在三十年代文坛女作家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当时丁玲率领八路军西北战......

倪贻德《佛国巡礼》赏析

倪贻德《佛国巡礼》原文   本文属游记散文,记叙的是作者1933年春天游览佛教名山——普陀的经历。本文与一般的游记的写法有所不同。它不像一般游记那样,移步换景,随空间转换而结构全篇,而是以情感变化作为线索,将游历普陀的经历一一串起。文章以对普陀风光的向往......

余光中《登楼赋》赏析二

余光中《登楼赋》原文     余光中《登楼赋》赏析一    20世纪60年代,在强劲的欧风美雨的侵蚀和熏染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开始全面登陆台湾文坛。以现代诗为发端的台湾现代主义文艺运动......

艾芜《冬夜》赏析

 艾芜《冬夜》原文   《冬夜》记述的是作者在1925年夏到1931年夏整整六年的时间里,从四川经云南出境到缅甸、新加坡再回到上海的生活经历与人生阅历。《冬夜》只有短短几分钟的一个镜头(乞丐老人的一段话),但道出一个深沉的话题,也是一个至今仍然喋喋不......

王了一《灯》赏析

王了一《灯》原文   本文以《灯》为题,用意却不全在于灯,而是为了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日常生活,以及作者自己在那一时期的特殊心态。虽说用意不全在灯,但是文章写的事却都和灯有关:先是叙述自己出生以来的用灯经历——从点菜油灯到煤油灯,再到电灯;接着描写自己见......

郑振铎《访笺杂记》赏析

郑振铎《访笺杂记》原文  1933年,北平荣宝斋以木板彩色水印印刷了鲁迅、西谛(郑振铎)合编、自费刊行的画册《北平笺谱》。这是一套诗笺图谱选集,共六册,内收人物、山水、花鸟笺332幅。本篇即具体、详细地叙写了为与鲁迅合编《北平笺谱》而在北平琉璃厂一带字画店访求笺纸图......

茅盾《风景谈》赏析二

 茅盾《风景谈》原文    茅盾《风景谈》赏析二  《风景谈》设题新颖,寄托深远,在结构的安排、画面的组接以及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等方面颇费匠心,不愧为茅盾写于抗战时期的一篇散文佳作。茅盾1938年赴迪化(今......

曹靖华《洱海一枝春——云南抒情之二》赏析二

曹靖华《洱海一枝春——云南抒情之二》原文    曹靖华《洱海一枝春——云南抒情之二》赏析一   1962年1月,我国北方还是天寒地冻,风雪交加,而南方的云南省却早已春意盎然,百花争艳。长期在北方工作的作者到云南......

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闲话》赏析二

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闲话》原文    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闲话》赏析一   徐志摩于1925年3月10日第二次出国,经苏联西伯利亚抵达德国,开始了他长达五个月的欧洲漫游,其间他曾到达莫斯科、巴黎、柏林、罗马、翡冷......

鲁迅《二丑艺术》赏析

 鲁迅《二丑艺术》原文  鲁迅的杂文,常常拈出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于人们从不关注处,洞幽发微,别寓深意,在看似无关的想像与敷衍中,达到“引而不发”的犀利的批判效果。这篇《二丑艺术》就是这方面创作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文章从浙东戏班中的丑角“二花脸”这个......

何为《第二次考试》赏析

何为《第二次考试》原文  从1956年初到1957年初,由于“双百”方针的贯彻,文学创作题材、风格等方面的限制有所减弱,当代散文出现了最初的“复兴”现象。作为散文作家的何为,正是在这个阶段,迈入了他的创作成熟期。他于1956年12月26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散文《第二次考......

何其芳《独语》赏析

 何其芳《独语》原文   《独语》可以称得上是何其芳的散文名篇。这篇收在他的著名的散文集《画梦录》里的散文,跟这本文集的名字最贴切不过,他是在画梦,也是在独语。“独语”的境界是从产生“独语”的一个情境中而来,这个情境又是作者制造出来的,他是“......

李霁《读书与生活》赏析

 李霁《读书与生活》原文   李霁野先生是一位外国文学教授、翻译家。他早年曾参加在鲁迅指导下的文学团体“未名社”。这篇文章是在抗战后期,重庆江津白沙镇的一所中学请他去演讲时的记录稿,虽然已经过了五十多年,今日读来,仍然觉得很有深意。演讲,首先要......

老舍《大明湖之春》赏析

 老舍《大明湖之春》原文   老舍曾在山东济南住过四年,他将山东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在济南期间,老舍在齐鲁大学任教,和新婚妻子胡絜清住在离趵突泉不远的一所小平房院里。就在这所小院里,老舍完成了《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赶集》(短篇......

郁达夫《钓台的春昼》赏析二

  郁达夫《钓台的春昼》原文    郁达夫《钓台的春昼》赏析一   这是郁达夫的一篇散文名作,表面上该文是记叙他于1931年暮春游览富春江上严子陵钓台的经过,实质上是借此发泄他对当时国民......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二赏析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二原文  《读书的艺术》主旨明确,按作者的说法,即谈一下“理想的”“读书方法”。乍一看,这似乎是论说文的题目,如何用感性化的散文来表现如此理性化的话题呢?然而读完全文,你就会逐渐明白此文之美妙正在于此。本文的鲜明特点,在于用谈心和说理的叙事方法,......

叶圣陶《答丏翁》赏析

叶圣陶《答丏翁》赏析  这篇《答丏翁》,写于抗日战争胜利后八个月——1946年4月28日。“丏翁”是夏丏尊先生,作者的文字至交,又是儿女亲家;之前五天,他忧病交加,已经离开了人世,任怎么呼唤,他也听不见了。看着丏翁抱着一腔悲愤长此终古,没能好好安慰他几句,作者深责自己太不......

郭沫若《杜鹃》赏析

郭沫若《杜鹃》原文  这是一篇简短优美、立意新颖的散文。立意就是观点。观点要新,因为新就是创造。新就是讲别人没有讲过的话,讲自己独到的思想,所谓“言他人所未曾言”。做学问的人都知道,创新的观点通常有两条路径:一是论题新,所谓“开辟处女地”、“填补空白”,即使你的研......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

鲁迅《灯下漫笔》原文   编者注: ①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袁世凯于1915年12月宣布改次年为“洪宪元年”,自称皇帝。后文的蔡松坡即蔡锷,辛亥革命时任云南都督。 ②中交票: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钞票。 ③Proletariat:英文,无产阶级......

张晓风《春之怀古》赏析

张晓风《春之怀古》原文  每一片绿叶,都在叙述着春天的故事。有多少片绿叶,就有多少个春天的故事。而在作者的笔下,春天的故事又是如此地不同凡响。如果说,太阳与人的光合作用,孕育出了一片又一片天地间的绿叶,那么,张晓风绿叶上的这一个春天,便是灵感与才情撞击的火花。读者不......

余光中《催魂铃》赏析

 余光中《催魂铃》原文  余光中的《催魂铃》是一篇杰出的幽默散文。台湾的幽默散文所继承的中国现代幽默散文传统主要不是那种社会批判锋芒甚强的“硬幽默”,而是以调侃性、戏谑性为特点的“软幽默”。余光中在《幽默的境界》中就说过:“幽默,可以说是一个敏锐的心灵,......

钱钟书《窗》赏析

钱钟书《窗》原文  钱钟书是举世闻名的大学者。学者写散文,总有其独特的气质。如果由一位纯粹的诗人来写“窗”这个题目,他一定会发挥其自由的想像,抒发其丰富的情感,从窗口窥视人生,衍生出许许多多离合悲欢的故事。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有许多爱情故事,都同这“窗”有关。《红楼梦》中的......

秦牧《潮汐和船》赏析

秦牧《潮汐和船》原文  秦牧是独树一帜的散文作家,他写于六十年代的不少优秀散文,屏弃了简单的演绎,流行的说教,而把渊博的知识、盎然的情趣与深邃的感受紧紧交融起来,满足了广大读者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的迫切愿望。这中间,《潮汐和船》可说是一篇代表作。1964年作者把自己的三十余......

刘白羽《长江三日》赏析

刘白羽《长江三日》原文    编者注: ①佛龙克:德国地名,卢森堡被捕后一度关押在佛龙克狱中。《长江三日》是一篇日记体的游记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在三日之内,乘坐“江津”号轮,由重庆沿长江而下的难忘的航程。三篇日记昂扬激奋,大气磅礴......

杜宣《长相忆》赏析

 杜宣的《长相忆》原文   杜宣的《长相忆》是一篇写人记事的叙事性散文。文章记叙了童年时期一段难忘的回忆,塑造了中共早期党员、革命烈士“薛老师”的光辉形象,抒发了对革命先烈的景仰和怀念之情。童年的生活经验往往是艺术家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而作者的童......

孙犁《采蒲台的苇》赏析二

 孙犁《采蒲台的苇》原文   孙犁《采蒲台的苇》赏析一  孙犁主张:“作文和作人的道理,是一样的:一、要质胜于文。质就是内容和思想。譬如木材,如本质佳,油漆固可助其光泽;如质本不佳,则油漆无助其坚,即华丽,亦粉饰耳。二、要有......

杨朔《茶花赋》赏析

 杨朔《茶花赋》原文  文章贵曲。“曲”就是圆,而“圆美”是我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杨朔坚持认为:“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并在其创作中深入实践着这一艺术目标。散文的诗境,就是圆美的境界。他的散文开合自如,善于运用古典诗词中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曲尽其......

钱钟书《吃饭》赏析

钱钟书《吃饭》原文  钱钟书的散文不多,但几乎每篇都可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钱文的字里行间有一种独到的老辣,在不动声色的语句背后每每透出幽默诙谐,而在幽默诙谐背后常常又闪烁出智慧的寒光。《吃饭》就是这样一篇随笔式的散文,作者似乎是娓娓道来,侃侃而谈,语气是调侃而随意的,但目......

丽尼《迟暮》赏析

丽尼《迟暮》原文   丽尼的散文较多采用散文诗的抒情方式,着力表现人生旅途中彷徨、迷惘、焦虑、失意等种种错综复杂的情绪。《黄昏之献》写青春梦幻消逝之后的空虚与怅惘,文字中弥漫着忧郁而美丽的黄昏气氛,那里交织着黑暗与光明,失意与企望。《鹰之歌》开始淡化了黄昏情绪......

范长江《匆离额济纳》赏析

   范长江《匆离额济纳》原文   范长江是我国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秋,他以《大公报》记者的身份,作了一次壮观的“塞上行”。《匆离额济纳》就是这次旅行后记下的一个篇章,记载着作家初行戈壁中的所见所想......

马国亮《粗壮的汉子》赏析

 马国亮《粗壮的汉子》原文  人们以往写秋天,多是写草木凋零,岁月煎逼,悲凉萧瑟之感,而这篇《粗壮的汉子》别出机杼,力图赋予一个烂熟的意象以新鲜的意义。他将四季轮回想像成一个征战的场景,从而塑造出一个英勇无畏、豪情万丈的“秋”的形象。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拟人......

陆蠡《谶》赏析

陆蠡《谶》原文  编者注: ①fortuneteller:英文,算命的人。陆蠡的《谶》观察精到细致,描写逼真传神,是一篇禁得起细细咀嚼和回味的散文诗佳作。什么是“谶”?“谶”是“迷信的人指将来要应验的预言、预兆。”(《现代汉语词典》)既然“谶”和......

梁遇春《春雨》赏析

  梁遇春《春雨》原文   《春雨》一篇有两点是能代表梁遇春小品的特征的。一是知识的密集,谈春天的雨用了许多的诗词典故,引用时随意牵来,妙手天成。二是个人情感的融入,在此篇里有时达到对自己深入解剖的程度。按照梁遇春的写作年表,此文是作为遗稿......

巴金《从鎌仓带回的照片》赏析

  巴金《从鎌仓带回的照片》原文   本文是作家追记自己在日本鎌仓访问时的一个片段,记载的是日本青年小说家有吉佐和子拜访作家时讲述的原子弹给广岛人民造成罪恶的故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在日本的广岛投下了两颗原子弹,......

台静农《春夜的幽灵》赏析

  台静农《春夜的幽灵》原文   1928年,台静农二十五岁,年轻、热烈的岁月,加之中国纷乱错综的局势。这样的年龄,这样的时代,足以使一个人激烈,狂热,甚至歇斯底里。然而台静农没有,是的,他也哀伤,也彷徨,但是更多的是他那种传统教育之下的......

沈从文《常德的船》赏析二

  沈从文《常德的船》原文   沈从文《常德的船》赏析一   《常德的船》为沈从文后期散文集《湘西》的首篇,体现了作者这一时期散文的特色。按照沈从文自己的说法,《湘西》诸篇的写作,乃是“……作为......

朱自清《春》赏析

  朱自清《春》原文   《春》是一篇写景散文佳作。春本是季节的抽象概念,但《春》的作者却能灵巧地把握住春的千差万殊的个性特征,从而生动地描绘了情意绵绵,生机勃勃的春天美景,令人无限神往。作品基本上是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细致入微而又......

朱自清《匆匆》赏析

朱自清《匆匆》原文  《匆匆》是一首文情并茂,寓意深邃的散文诗。作者以绵密细致的笔触,系情于物,尽情地抒发着内心的感受,创造了独特的意境,令人感奋,启人深思。《匆匆》作于1922年3月,正是五四运动处于低潮,作者思想十分苦闷的时期。这时他由于“看不清现在,摸不着将来......

郁达夫《超山的梅花》赏析

  郁达夫《超山的梅花》原文  郁达夫是个不仅多才而且博学的作家,在他的游记散文中,不只笔触清丽,饱含情感,叙事状物,又往往一语中的,令人掩卷难忘,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由于他的博览群书,历史知识极其丰富,因此每到一处,往往能将有关当地的人物、典故......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二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这个世界是由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组成的。先是百草园,顾名思义,是个荒凉的地方,如作品所说,“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