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象尽意
设立卦爻象,用来充分表达圣人的心意。可以引申为:形象是充分展示事物之义蕴的。语出《系辞传》,通过对筮法的解释,提出表述言、象、意三者关系的哲学命题。《系辞传》说:孔子曾说,语言、文字等沟通媒介不能充分表达运用者的意思,而这样就会导致圣人之意不可说、不可知的结论。所以孔子又说,圣人设立卦象、爻象,用以......
知行合一说
王守仁的儒学理论之一。依王守仁说,人心既然存在着不必经过学习就有的良知,所谓行,也就是把心中固有的知贯彻于事事物物。所以,知和行是一回事,不是两回事。知是行的决定者,而行是知的贯彻。王守仁认为,知和行既然是一回事,说一个字也就够了,也就包括了对方。之所以要说两个字,为的只是有人把知和行分成了两件事,......
生而知之
生来就懂得一切。原话出于《论语》:天生就懂得一切的,是上等人;通过学习才懂得的,是次一等的;碰到困难才去学习,是又次一等的;碰到困难也不学习,这是一般的民众,是最下一等的。孔子说,他自己不是天生就懂得一切的,而是通过努力学习才懂得的。《中庸》中继承孔子的思想,把求学者也分为三等,但是认为,最后达......
生死论
儒学关于生死问题的主张。生死是一种自然法则,儒者们一般认为这个法则是不可抗拒的,并且把它叫做“天命”。他们主张畏惧天命,也主张在生死问题上服从天的命令。当然,他们也主张有病要治,平素行动要谨慎,比如不到危险的地方去,避免无谓的牺牲。但是一旦死亡到来,他们一般都认为是天命,并且加以服从。儒学一般认......
理气之辨
儒学关于理气关系的讨论。自从二程体会出天理,并且把理作为自己学说的基础和最高范畴之后,理与气的关系就成为他们学说中的基本问题,也成为此后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理气关系大体相当于现代哲学的物质与精神关系问题。二程和朱熹都认为,气中存在着一个理,这个理是气运动的主宰。赖有这个理,气在运动时才呈现出秩序......
王霸之辨
儒学关于施政方针的讨论。王指王道,王道就是仁政,即依靠制度的约束和道德教育使秩序稳定的治国方针;霸指霸道,即依靠武力或者暴力维护政治统治的方针。在儒者们的心目中,周朝的开国之君周文王是行王道的典型,他实行仁义,爱护民众,民众都愿意接受他的统治,最后推翻了商朝的统治。霸道的典型是春秋时代的几位诸侯,如......
玄圣
道家塑造出的理想人物。指在野的圣人。“圣人”,指具有智慧、人格高尚的人。由于对智慧和人格的理解不同,所以对圣人的形象也有不同期望。儒家以合于仁义、博通俗务的人为圣人,而道家以体察大道、与道融为一体、不思不虑、不作不为、顺天地变化、随万物行止、好似自身不复存在的人为圣人。如老子称行事而无为、教......
治人事天莫若啬
老子关于处理世事的一条原则。其意是说,治理人世、事奉上天,最重要的莫过于节俭。在老子看来,民足国富的根本在于节俭。粟米是一粒一粒种出来的,从耕种到收割,少说也得半年时光;绸布是一线一线织出来的,从种桑养蚕到穿梭上机,少说也经数十道工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说出了衣食来之不易的道理。然而张......
什么是孔子的德政说
儒学的政治思想,其内容是主张把道德教育作为治国的基础。这种政治思想可以追溯到周朝初年。新的周朝统治者认为,上帝抛弃了商朝,是因为他丧失了德行;周朝之所以得到上帝的任命,做了天子,是由于自己有德行。不过这时所说的德行主要是君主勤恳治国,不要贪图享乐之类。孔子继承了这样的思想,把道德作为治国的基础。这样......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孔子所主张的处世原则。孔子的弟子子贡请教说,有没有这样一个原则,它是我们终生都应该遵照执行的。孔子说,有的,这就是宽恕。宽恕的意思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加给别人。与这个原则相伴随,孔子主张: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达到;不愿意别人以某种方式对待自己,自己就一定不......
天理人欲说
宋代著名儒者二程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二程认为,气中的理就是天理,天理在气聚合成人时就是人的本性。天理的内容就是仁义礼智信,因此这本性是善的,如果没有障碍,人就会完全按照仁义礼智信的原则行事。但是由于人们禀受的气清浊不同,也在不同程度上遮蔽了人的本性。气的运动方式是同类相互感应,表现于人,就是爱好美食......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顾炎武的社会主张,意思是说,民族的存亡,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当时明朝已经灭亡,随后是清朝建立。顾炎武认为,明朝灭亡,仅仅是换了一个皇帝,原来的生活方式和以儒学为思想指导的统治方式也没有改变,这叫亡国;但是清朝的统治,不仅是要换一个皇帝,而且要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甚至要改变以仁义为核心......
因时而惕
对于自己的言行和处境要时刻保持警惕。语本《文言传》,是易学中表示人类生活原则的术语之一。《文言传》解释乾卦九三爻辞说:九三爻为阳爻处于阳位,上不居五与上之天位,下不在初与二之地位,所以终日努力工作,毫不懈怠,又随时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保持警惕,虽处危险境地,却无过错。这里的关键是要把握“时”。时即时......
四象
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语出《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用蓍草成卦的过程来说,四象就是指以4根为一组数蓍草。就画卦的过程来说,四象就是指、、、四种不同的符号。汉代以后,学者们以为“易有太极”四句话是讲宇宙形成的过程,又赋予四象以春、夏、秋、冬四时的涵义。张载据此又......
唯变所适
只能与变化的情况相适应,一切皆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易传》论述《周易》变易之道的术语。《系辞传》说:《周易》这部书,不可以须臾离开,它讲的是关于事物变化的道理。就爻象来说,它在六位之中周流,可上可下,可以有应,可以无应,有时居于中位,有时不居中位,有时为阴,有时又变为阳,其变化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和同之辨
儒学关于和谐问题的主张。追求和谐,其中包括追求国家政治中君臣关系的和谐、各派政治力量的和谐,以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一般说来,是古今中外思想家共同的社会理想。中国古代在孔子以前,当时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就讨论过和谐问题。他们认为,和,是保持不同因素的相互协调,比如各种调味品调和起来做成美味佳肴;同,就像不断......
君子慎密
君子谨慎从事,注意保密。语出《系辞传》,是《易传》提出的著名生活格言。《系辞传》解释节卦初九爻辞“不出户庭,无咎”说:祸乱的产生,行事者的言语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例如做君主的不注意保密,就可能失掉大臣的拥戴;做大臣的不注意保密,就可能有杀身灭族的危险;机密之事不注意保密,就会防害成功。所以君子总是慎言......
前识者道之华
老子关于获取知识的见解。意思是说,在没有接触某个事物之前就说认识了这个事物,这是一种背离大道的虚荣。老子讲求顺随客观事物,认为这是宇宙大道的法则。用这种法则来看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只能是先接触事物,后认识事物。可是有人却与此相反,在接触某个事物之前就说认识了这个事物。老子认为,这是荒诞的。......
主敬说
程颐提出的心灵修养方法。敬,本来是对人们在祭祀神灵时的态度的要求,即恭敬,否则就是亵渎神灵。程颐要求把这个原则推广到人们的全部生活之中。他认为,要能够完全彻底地按天理的要求去做,单靠静坐去修养是不够的,还应该时刻保持恭敬态度。不仅在静坐时要恭敬,在行动时也要恭敬,而且不论大事、小事,都一律要求恭敬,......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关于人生长久价值的见解。其意是说,只有处在自己应当处的位置,才能长久;死后也不消失,才是长寿。在老子看来,宇宙之中,只有大道永恒不灭,天地万物都有生有灭,有始有终。虽然如此,但并不是说人生在世就没有长久的价值。长久价值在哪里?在于遵循大道,顺随自然,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这......
《杂卦传》
《周易》中以卦象对举揭示六十四卦卦义的传文。是今本《易传》的最后一篇,也称为《杂卦》。杂,杂糅、交杂。杂卦,是把六十四卦按照卦义,错综交杂地糅合起来。《杂卦传》的形成年代也众说纷纭,大致与《序卦》的说法相类似。《杂卦传》通篇为韵文,音节和谐,便于背诵。通行本除篇末八个卦之外,其余五十六个卦的排列......
有些诗词高下难分
有些诗词高下难分对诗词进行评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诗词进行对比,继而作出评价,往往就更难了。厉以宁指出,有一些诗词,尽管可以拿出来进行比较,但无法确定高低优劣,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或者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不一样,或者因为诗词风格差异,或者因为思想内容不同,或者由于观察视角的区别,或者由于读者期......
明清诗词
明清诗词金元时代社会的动荡和外族的入侵,本已给文人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使得他们饱受亡国之痛,生活奔波流离,精神无处安放。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恢复了汉族的统治,但他的专制和无理性,对当时的文人来说,则是另外一种灾难。因此,明初的诗人词人,除了词作本身的才情,更以他们悲惨的身......
一种治学之道
一种治学之道中国传统学术的发展,历来讲求“义理、考据、辞章”的统一;现代社会科学也将“文史哲”打通当成胜境。在今天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密和繁琐的情况下,一个人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有所作为已属不易,再去追求所谓的“文史哲”打通,就更是难于上青天了。厉以宁曾多次谦逊地表示,自己是一个经济学的教师、经济......
忧国忧民的诗人
忧国忧民的诗人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厉以宁始终关注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他一直凭借睿智的头脑、冷静的观察和渊博的学识把握着这个时代发展的脉搏。这种责任感和洞察力不仅体现在经济研究中,也贯穿于他的诗词创作中。厉以宁认为,诗词中真正的好作品,除了语言凝练、感情真挚,具有“高境界”外,......
咏史诗词
咏史诗词咏史诗词与怀古诗词有时被合在一起,称咏史怀古诗词,因为咏史就会怀古,怀古也会咏史。厉以宁在他的读书笔记中注意到这一点,他写道:“咏史诗词可能有一具体的事件或史迹,而怀古诗词可能较为笼统、抽象。所以咏史与怀古可合可分。”厉以宁自己也喜欢写一些咏史的诗词,例如,1981年他在西安路过秦始......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词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词诗词语言的朦胧性和多义性,以及诗词对于意境的追求,都不允许诗词直白地讲道理。必须承认,强迫诗词去讲道理,会破坏诗词的意境和美感。但是,诗词并不拒绝哲学,也不拒绝哲学式的解读,只是要在表达方式上下一番苦功,诗词的艺术性和哲理性便能够高度地统一起来。这正是厉以宁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诗词与作者的境遇
诗词与作者的境遇孟子说,“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对于了解作品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诗词的内容不是抽象的,它从生活中来,总是和作者的社会地位、处境和遭遇紧密相关。厉以宁以几首思念亲人或自伤自悲题材的诗词,说明即使是同一主题的诗词,因诗人的地位和遭遇不同,其诗词也具有不同的倾向和风格。如:......
诗词的启蒙作用
诗词的启蒙作用诗词不仅仅有审美的功能,还往往承载了一定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对此,古往今来有许多论述。比如孔子就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钟嵘在《诗品·序》中则以大量的实例说明了诗词的功用:“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
诗词源于生活
诗词源于生活《庄子·逍遥游》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一个人生命的厚度和宽度,可以影响其感受力和表现力。厉以宁青年时代的座右铭是这样的:“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厉以宁诗词鉴赏
厉以宁诗词鉴赏(一)南歌子·山溪飞沫银花屑,寒光白刃锋。劈开峻岭几多重,万里云天尽在碧波中。岁月无穷日,清流自向东。春来借得一帆风,四海三江何处不相通。这首词作于1950年,以湘西的山溪为题,抒情言志。词的上阕描述了山溪劈开崇山峻岭,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下阕则借山溪言志,......
以动人、感人评价诗词
以动人、感人评价诗词我们谈论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标准,那么,谈论诗词的标准是什么呢?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言有尽而意无穷”作为好诗的标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则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都将有无境界作为评价诗词的主要依据。到了现代,某些文学评论家爱用西......
一种精神力量
一种精神力量厉以宁从马克思·韦伯的著作中得出的重要结论是:经济的发展必须有精神动力。人生在世,所作所为,也应当有精神力量作为支柱。没有精神动力,就谈不到奋斗的目标和前景。厉以宁1968年被拘禁于北京昌平北太平庄时所填的《破阵子·昌平北太平庄》和1969年下放到江西南昌鲤鱼洲时所填的《临江仙·答马......
诗词的写景和怀古
诗词的写景和怀古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写景是我国诗词历史中一个重要的传统。从《国风》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到《九歌》的“沅有茞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外在的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情感往往有一种相互生发的作用。晋代文人张翰,因为秋风起......
诗词应让人读懂
诗词应让人读懂古代很多诗人都把“含蓄”视为诗词的优点。但过于“含蓄”,以至于晦涩,让人无法读懂,那也就没有诗意可言了。对此,厉以宁指出,好的诗词应当使人大体上读懂。但能不能使人大体上读懂,并不是评判诗词优劣的标准,有些作品,一看就懂,但并不是好作品,因为缺乏诗的文学特色。厉以宁继而指出,使人......
一种生活乐趣
一种生活乐趣厉以宁有时对学生说:“我常常把吟诗填词当作一种乐趣,特别是旧地重游时,或者想给亲人写点什么时,我喜欢用诗词来表述。”下面,我们举出几个例子:望江东·鲤鱼洲上连队养鸭场洲上池塘碧清水,草茂盛,鱼虾美。鸭群懒散却无计,守“纪律”?谈何易!精心照看非儿戏,早早睡,黎明起。满......
诗词和时代
诗词和时代诗词不但与诗人词人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而且与整个时代的氛围有紧密的联系。厉以宁指出,诗人词人都是具有时代性的,每一个作者都生活在一定的时代,因此他的作品必然具有时代的特色。厉以宁以边塞诗为例,说明唐宋两代诗人的作品就显著地反映出各自的时代特色。唐朝盛期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中,不但是......
诗词欣赏的层次
诗词欣赏的层次诗词为什么能打动人心?诗词的艺术构成是怎样的?当我们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熟视无睹的时候,诗词为什么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让我们驻足、停留,并引领我们思考深层次的问题?上面这些,大概是每一个喜爱诗词的人都经常想到的吧。那么,厉以宁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怎样的呢?厉以宁不但是一个才情充沛的诗人,......
唐宋诗
唐宋诗(一)王昌龄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进士及第后,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又选博学宏词科,改任汜水县尉。王昌龄曾与岑参、孟浩然、李白等人过从甚密。王昌龄的仕宦生涯坎坷不断,《旧唐书》上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后来连龙标尉这......
厉以宁诗词的主题与情怀
厉以宁诗词的主题与情怀诗词评赏和诗词创作的才能并不是必然统一的。有许多造诣深厚的诗论家、文论家,如钟嵘、严羽,他们自己并没有留下千古传诵的诗作。王国维作为近代的文艺理论大家,他的词集《人间词》,也远没有他的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流传广泛。唐宋时,有一些著名的诗家词家,他们在诗词评赏方面也没有留......
一种会话方式
一种会话方式经济学家,或任何一个学者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缺乏精神互动的机械活动,而是一种会话或交谈。今天,蔓延整个经济学界的数理方法,成了最为流行的交谈方式,这种方法背后所蕴含的对于理性和科学性的追求,无疑使得经济学朝更缜密、更严整的方向发展,但与此同时,也使得经济学和大众的思想日趋隔膜,......
五代宋词
五代宋词厉以宁指出,词的词牌种类繁多,但凡作词,都要依律进行,不同的词牌携带的又往往是不同的韵味,所以分析起来要复杂一些。此外,词一开始是专写闺阁之情的歌词,其在内容上的逐渐开拓也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以宋代词人而言,一般都推崇柳永、苏轼、辛弃疾和姜夔四家,这种看法当然正确,但不全面。厉以宁认为还应......
关于郭沫若的评价及其它
关于郭沫若的评价及其它刘茂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郭沫若与20世纪中国文化”,这是一个大话题。因为这首先牵涉到对20世纪中国文化的总体评估,然后再看郭沫若在其中的作用。这里我只想谈一点对郭沫若自身文化的评价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是......
浅析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
浅析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北方工业大学德育教研室!100041,北京石景山 摘 要:论文评述了道教在古代小说和李白诗歌中的渗透以及道经中的文学作品,从而展现出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道教中国文学......
教古诗怎样体现创新意识
教古诗怎样体现创新意识哈黛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 一、学生主动参与,做学习的主人我教《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我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查阅有关李白的资料。如生卒年月,所处时代,......
换个角度看唐诗
换个角度看唐诗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太原030012 摘 要:文章从唐诗在唐代社会生活中有多种社会功能的角度说明了唐诗之所以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而为如何发展新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角度;功能;发......
唐风宋韵的流变——文运与世运之间
唐风宋韵的流变——文运与世运之间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 摘 要:唐代诗歌的审美风格特征及其成因,宋代文人词的审美风格特征及其成因,诗词审美取向变迁的心理因素。 关键词:诗境;词境;风韵;流变......
中国文学中的水
中国文学中的水尉天骄河海大学人文学院!南京210098 收稿日期:2001-03-02 Received:2001-03-02 一个事物需从不同的角度考察才能显出多元价值。水也是这样。从实用方面看,水是生命之源,是国......
酒与对联
酒与对联黄均红宜宾电视大学!四川宜宾 644007。 作者简介:黄均红,宜宾电视大学副教授,四川宜宾 644007。; 对联,又称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对联与我国饮食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酒楼开业时,酒家为使酒店增光彩,......
“超越”的审美艺术创造——读《面对历史的苍茫》
越”的审美艺术创造——读《面对历史的苍茫》张学娅沈阳大学学报辽宁沈阳110044 摘 要:本文通过对《面对历史的苍茫》一书的艺术分析评论,揭示了历史散文创作中“超越”这一审美艺术特征 关键词:超越......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尚勤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字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修葺(qì)渲染(xuàn) 倾轧(yà)叱咤风云(zhà)......
试评王令的诗歌创作
试评王令的诗歌创作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 要:北宋诗人王令的诗歌大胆地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批判锋芒指向宋朝统治者。同时,展示诗人从立志报国、拯救民生到绝意仕途的心灵历程,表现出诗人的浩......
宋诗的平淡风格与宋代的诗味理论——中印诗学理论微观比较研究
宋诗的平淡风格与宋代的诗味理论——中印诗学理论微观比较研究武汉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0 摘 要:在宋代诗歌创作中,由于欧阳修等人的倡导,宋诗一反唐末五代丽绮靡的积习,崇尚自然平淡的风格。在宋代诗学理论中,诗味学说......
古典诗歌中“一”的隐性意义
古典诗歌中“一”的隐性意义唐雪凝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 古典诗歌中,数词的运用是很普遍的。“一”作为最基本的数词,在语言运用中的频率远远高于其他数词,但是人们注意到的往往是“一”的实指意义。其实作为实指,只是“一”在语言运用中的显性现象,它在实指的同时也具......
试述新时期小说创作的“世俗化”倾向
试述新时期小说创作的“世俗化”倾向徐张杰 一 就像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有它的起因一样,小说家的价值取向是建立在作者对所处的时代深刻理解以及对当下社会生活的丰富感受上。因而,新时期小说的审美观照在90年代初向着世俗化倾斜,它体现了适时的当代气息与社会......
中国酒与传统文化概论 (六)
中国酒与传统文化概论(六) 徐少华陕西西凤酒厂 收稿日期:2000-01-20 Received:2000-01-20 第六节醉态文艺——酒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审美酒与美神的血缘关系和与传统文化的特......
研究泰山文化的力作——评袁爱国《泰山名人文化》
研究泰山文化的力作——评袁爱国《泰山名人文化》 徐北文济南教育学院 作者简介:徐北文,济南教育学院教授山东 济南250001; 泰山在祖国千万座山岳中,既不最高大,也不最绮丽,它之特立独出,称为“五岳之尊”,则由其悠久......
盛唐山水诗三大家风格简论
盛唐山水诗三大家风格简论 刘之杰焦作师范学校!河南焦作454150 摘 要:盛唐山水诗呈现多元审美形态。作为代表,王维奉佛,李白崇道,杜甫尊儒,他们的山水诗表现形态各有千秋,艺术风格各异其趣&nb......
山水悠悠 情思绵绵——对中国古代诗词中几类山水意象的阐释
山水悠悠情思绵绵——对中国古代诗词中几类山水意象的阐释刘振中潍坊高专法律系!潍坊261041 摘 要:山水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只有正确破译这些意象的深层意蕴,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思。本文只选取有关男女相......
回环婉转 酣畅自然——读吴文英《霜花腴》
回环婉转酣畅自然——读吴文英《霜花腴》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01 摘 要:吴文英《霜花腴》词,清新明快,既有沉郁之气,又有豪壮之音,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全词大开大合,跌荡多姿,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道家游乐思想初探
道家游乐思想初探 楼嘉军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 道家学说是我国古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派别,其哲学思想的显著特征是崇尚自然、主张无为。在这一思想认识的前提下,道家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等一系列顺从自然、恬淡修身、清心守静的游乐思想和养生理论,对我国古......
《汤用彤全集》序
《汤用彤全集》序 季羡林 国学大师汤锡予(用彤)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多年了。国内外学者翘首以盼先生全集的出版,如大旱之望云霓。现在河北人民出版社慨斥巨资,出版先生全集,此真学坛之盛事,艺林之佳话。杜甫诗曰“好雨知时节”,出版者当之无愧矣。此举必能赢......
《诗酒长安》老更成
《诗酒长安》老更成陈国福 川剧作家罗祥勋不幸病逝了!为了缅怀罗老对戏曲事业的贡献,四川电视台卫星频道播放了他的代表作《诗酒长安》。这是四川省川剧院1992年参加第六届振兴川剧会演(第一轮)的实况录像。剧写公元742年,诗人李白因玉真公主举荐、被召入京三年的一段史实......
《大地之歌》唐诗疑云未尽散——二、三乐章解题众说仍纷纭
《大地之歌》唐诗疑云未尽散——二、三乐章解题众说仍纷纭孟文涛 摘 要:马勒用独唱结合交响乐写成的《大地之歌》,是由7首中国唐诗组成。其二、三乐章所据唐诗为谁何,竟难于破解,有“世纪之谜”之称。一两年来为中国报刊,尤其音乐......
唐代诗人的屈子情结
唐代诗人的屈子情结韶关大学中文系!广东韶关512005 摘 要:在唐代诗人中,存在着一个相当深挚的屈子情结:李、杜、白、韩、柳等一批诗人,尽管对屈原的看法和评价不尽相同,却都在精神境界及文学素养等方面受其沾溉。有些文人对屈子......
中国诗与酒文化扫描
中国诗与酒文化扫描齐慧源徐州教育学院!讲师邮编221006 中国诗与酒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最具民族特色的孪生子,“酒朋诗侣”,似漆如胶。审视诗与酒文化,象参观历史博物馆,又象游览奇特的乐园,风光无限,目不暇给,它们所显示的世大作用和各自的特色,与结......
唐诗中的送别
唐诗中的送别精读吕银才 唐诗中留下了许多脍灸人口的关于送别的佳作名篇。根据内容和写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通过写景(咏物)、叙事表达挽留、惜别之情的。这类诗篇的代表作首推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
唐宋诗不同风貌探因
唐宋诗不同风貌探因精读烟台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山东烟台264635 摘 要:唐宋诗歌的孰优孰劣,是自南宋以来诗学界不断争论的话题。本文改变以往对其褒贬的习惯思路,从师承对象、诗歌功能、学术氛围及诗人职位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唐宋诗不同风......
唐人绝句成就略说
唐人绝句成就略说孟凌君辽海出版社!辽宁沈阳110003 摘 要:本文从微观的分析入手,详尽地阐述了唐人绝句的总体特征和特殊成就,并着重分析了李白、王维、王昌龄在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上的突出贡献,从而使人们对唐人绝句有了深层......
关于《大地之歌》那两首唐诗的难题
关于《大地之歌》那两首唐诗的难题廖辅叔 十多年前我曾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写过一篇关于《大地之歌》的广播稿。除了李白、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原诗找了出来之外,第二和第三乐章的歌词已经说明查不到原诗。最近《大地之歌》中那两首唐诗的问题在报上公开提出来了,我为此......
新时期中国唐代文学研究的回顾
新时期中国唐代文学研究的回顾 吴在庆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20世纪后期,中国唐代文学的研究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这表现为研究机构的建立与队伍的发展、典籍资料的整理研究、唐代作家与诸文学问题的研究......
断代诗史研究走向现代化的标志——浅论苏雪林先生的《唐诗概论》
断代诗史研究走向现代化的标志——浅论苏雪林先生的《唐诗概论》陈友冰安徽社科院文学所 1934年2月,苏雪林先生的《唐诗概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的出版无论对苏先生本人还是学术界都是件大事:从她本人来说,随着《唐诗概论》以及《辽金文学史》、《李商隐无题诗事足亦考......
找好古诗教学的切入点
找好古诗教学的切入 马碧红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第一职中!四川达州635000 作者简介:马碧红,女,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第一职业中学教师; 收稿日期:1999-12-25 Received:199......
论文学史的史学品格
论文学史的史学品格 杨庆辰 摘 要:文学史的内容分为文学史实与文学评论两部分,前者具有史学性质,后者具有诗学性质,史实部分是不能随意“重写”的。文学史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求真是其根本性质。求真的前提......
隋唐五代文学与传统思想研究综述
隋唐五代文学与传统思想研究综述精读林继中漳州师范学院 摘 要:文章从文学与道教、儒学、佛教、任侠之间关系诸方面入手,对隋唐文学史现代研究成果作了综述。明确了该段文学史之前期之继承,即继承六朝思想学说之多元化;后期之变异......
品尝咏酒诗联
品尝咏酒诗联贤猛 如今人们走进宴席,席未开却先问酒,茅台,五粮液,酒鬼酒,郎酒,竹叶青。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美酒无数。但是,人们在品尝美酒时常常忘掉比美酒更为醉人、诱人的东西,那就是几千年来在饮酒醉酒中飘出的余香不绝的咏酒诗联。如果吟咏这些咏酒诗联,述......
讲授文学史的一些思考
讲授文学史的一些思考罗宗强南开大学 我们文学史所写的,只是对于文学现象的一种理解,还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我们讲文学史的时候,不要对学生说,李白是这样,杜甫是这样,这就是真理!最好是说,李白可能是这样,杜甫可能是这样,但还有不同的看法。 ......
月色诗心 相辉相映——例谈中国古代诗歌的月亮情结
月色诗心相辉相映——例谈中国古代诗歌的月亮情结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631 摘 要:中国古代诗歌描写月亮的诗句多不胜数,形成了独特的文学现象。诗人热爱月亮,望月感怀,对月亮有着独特的情感;诗人笔下的月亮充满灵性,......
古代言梦诗的抒情模式
古代言梦诗的抒情模式李善奎济宁师专!山东济宁272025 摘 要:神秘的梦感进入诗歌审美领域之后,必然地会凝结为诗歌意象以及特殊的表现手法。这些表现手法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相思梦模式、理想梦模式和南柯梦模式。这些抒情模式的运用......
钟嗣成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
《钟嗣成》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要了解元代杂剧和散曲,有几本书是必须要读的,其中就包括钟嗣成的《录鬼簿》。元代杂剧和散曲作家,绝大多数社会地位都不高,而杂剧散曲虽然在元代非常受欢迎,但地位又远远不及正统的诗文,所以,有关这些作家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却很少,给后人研究元杂剧和散曲带来很大的困难。......
郑光祖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
《郑光祖》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郑光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仅这一点,就足以让他在中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占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了。但是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剧作家,我们仍然是知之甚少。连他的生卒年我们都不知道,只是从《录鬼簿》那一点点记载中,我们知道他字德辉,是平阳襄陵人,以“儒”的身份做过杭州路史的......
贯云石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
《贯云石》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在元代的著名散曲家中,有一批少数民族作家,他们学习汉文化,而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蒙古族散曲作家阿鲁威、维吾尔族散曲作家贯云石、女真族杂剧家李直夫、蒙古族杂剧作家杨景贤等。其中,贯云石的成就最高。贯云石(1286—1324)是回纥(今维吾尔族,元朝时称色目人)人,......
胡祗遹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
《胡祗遹》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胡祗遹(1227—1295),字绍开,一作少凯,号紫山,磁州武安(今属河北)人。幼年丧父,八岁金亡入元。成年后因学问渊博,“见知于名流”。中统元年(1260),张文谦以左丞行大名等路宣抚司事,推荐他为员外郎,从此踏上仕途。至元年间,授应奉翰林文字兼太常博士。后因忤......
白贲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
《白贲》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前面在介绍冯子振的时候,已经提到过白贲了。他的那首〔鹦鹉曲〕名气极大,因为用字用韵太难,少有和者,而冯子振因一口气和了四十二首而名声大振。白贲(约1270—1330前),字无咎。他是南宋遗民白珽的长子。先世本是太原人,后迁钱塘,所以白贲也就算是钱塘人了。元代前期......
白朴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
《白朴》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在元代文人中,白朴的名气是非常大的,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但这里所说的“元曲”,指的是杂剧。白朴的杂剧《梧桐雨》《墙头马上》都是元杂剧中的精品。在元代,杂剧作家无一例外地也是散曲家,因为杂剧中的唱段,实际上就是散曲中的套数。但散曲......
王恽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
《王恽》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大德五年(1304)六月,时任通议大夫、知制诰的王恽在汲县去世,终年七十八岁。朝廷的钦差大臣在汲县看到他的故居依然是茅屋陋室,清贫如民。儿孙们过着田园生涯,耕稼自给。身居高位而如此廉洁,在官吏中是十分罕见的。钦差大为感动,便如实奏明皇上。皇上也感动了,便赐钞万贯,赠......
王和卿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
《王和卿》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战国时期的庄子有一个好朋友惠施,两人论辩了一辈子,吵了一辈子。惠施死了以后,庄子很难过,讲了一个荆人运斤的故事:“从前有一个楚国人,有一个绝活,他在助手的鼻尖上点一点石灰,然后运斤(斧头)如风,一斧下去,把那一点石灰劈得干干净净,而助手的鼻子一点都不会受伤。后来他......
沈和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
《沈和》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沈和有一个外号,叫“蛮子汉卿”。钟嗣成《录鬼簿》有沈和的小传说:“和字和甫,杭州人。能词翰,善谈谑。天性风流,兼明音律。以南北调合腔,自和甫始。如《潇湘八景》《欢喜冤家》等曲,极为工巧。后居江州,近年方卒。江西称为蛮子关汉卿者是也。”这里的“蛮子”,是指南人......
汪元亨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
《汪元亨》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汪元亨是元末的散曲家,他的生平,仅《录鬼簿续编》那少得可怜的一点点记载。他号云林,别号临川佚老。饶州人。做过浙江省掾,后来徙居常熟。写过杂剧《斑竹记》《仁宗认母》《桃源洞》,但都亡佚了。有《归田录》百篇行世,为人所重。汪元亨所处的时代,已是烽烟四起,以红巾军为......
汤式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
《汤式》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汤式是元末明初散曲家、戏剧家。字舜民,号菊庄。象山(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末年,曾补本县县吏。不得志,落魄江湖。明代初年,流寓北方,明成祖朱棣未即位时,对他宠遇甚厚,明成祖即位后,于永乐年间常得恩赏。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杂剧《瑞仙亭》《娇红记》和大部分散曲都创......
杨果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
《杨果》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杨果(1195—1269),字正卿,号西庵,祁州蒲阴(今河北安国)人。他是金朝官员入元后做到高官的少数人之一。杨果早年以教私塾为生。金正大初年考中进士,做过偃师、满城等地的县令。金亡后闲居许昌五年。1238年,杨奂至河南征课税,听说杨果的大名,于是,起用他为经历......
杜仁杰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
《杜仁杰》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杜仁杰(约1201—1283后),元代散曲家。字仲梁,号止轩,又字善夫。济南长清(今山东济南市西南)人。《录鬼簿》把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他由金入元,金朝正大中与麻革、张澄隐居内乡山中。元初,屡被征召不出。性善谑,才学宏博。平生与元好问相契,有诗文相酬。元好问曾......
曾瑞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
《曾瑞》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曾瑞(约1260—1330前),从《录鬼簿》简单的记载中,我们知道他是大兴(今属北京)人。从北方来到钱塘(今浙江杭州),因为喜欢那里人才多、景物秀美,干脆就在那里安家了。他因为“志不屈物”,也就是不愿意低三下四地与人交往,所以也就不愿意做官,甘当普通老百姓。并且给自......
徐再思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
《徐再思》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徐再思因为好吃甜食,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号叫“甜斋”。他与另一个著名散曲家贯云石齐名。贯云石号酸斋,后人把他们的作品合在一起,编为《酸甜乐府》。其中,收有徐再思散曲一百零三首。徐再思(约1280—1330后),字德可,号甜斋,嘉兴人。他的生卒年和生平事迹都不详。《......
张可久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
《张可久》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现在的元曲研究,一般认为元散曲可分为豪放和清丽两派。豪放派以马致远为首,清丽派以张可久为首。张可久(1279—约1354),字小山。又有说他名小山,字可久或字伯远的。庆元(今浙江宁波)人。贯云石为张可久的《今乐府》作序,说他“以儒家读书万卷,四十犹未遇”。他读书万......
张养浩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
《张养浩》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元代著名散曲家中,有二张,一位是张养浩,一位是张可久。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别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他是元代名臣,又是著名散曲家。二十岁以前,他在家力学,很小就有才名。二十岁时,被山东按察使焦遂荐为东平学正,开始步入仕途。几年以后,入礼部为令......
庾天锡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
《庾天锡》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语言脱洒不粗疏,翰墨清新果自如,胸怀倜傥多清楚。战文场,一大儒;上红笔,没半点尘俗。寻章摘句,腾今换古,噀玉喷珠。这一首〔凌波仙〕,是贾仲明吊庾天锡所作。庾天锡,字吉甫。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文学家。生卒年不详。《录鬼簿》把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说他曾经为中......
姚燧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
《姚燧》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姚燧(1238—1313),字端甫,号牧斋。其先为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后迁居洛阳。他三岁时就父母双亡,由伯父姚枢将其养大。从许衡学,三十八岁时为秦王府文学,此后宦途一直很顺利,由奉议大夫,累迁至提刑按察司副使、翰林学士肃政廉访使、太子少傅、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他是......
商道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
《商道》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商道(1194—1264后),字政叔(一作正叔)。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人。其先本姓殷,避宋宣祖赵弘殷讳,改姓商。他是金末元初的著名散曲家,但生平事迹不详,只知道他是元好问的好朋友,大概在晚年才入翰林国史院,所以钟嗣成《录鬼簿》称之为“学士”。他的散曲,在当时享......
商挺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
《商挺》的生平简介、资料和作品商挺,字孟卿,一作梦卿,晚年自号左山老人。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人。他的父亲是散曲家商道的哥哥,名衡,字平叔,金崇庆进士,正大末官秦蓝总帅府经历,后被元兵劫持劝降,不屈而死。商挺金末曾北上依附赵天锡,与元好问、杨奂交游。严实居东平,聘他为几个儿子的老师,后辟经历,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