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故大全 > 文化典故

《文化典故》

    收录163404

亡人未入棺要忌饭的来历

黔东南丹寨县一些村寨的杨姓苗家,至今还保持着这样的风俗习惯:凡杨氏家族死了人,不论是大人小孩,在未装入棺材或火匣之前,一律不准吃本氏族的饭,这就叫做“忌饭”。它是怎样兴起的呢? 传说在很久以前,杨氏家族中,有一户人家,婆婆勤俭持家,媳妇馋嘴贪吃,二人时...

撒秧过后不吹笙

古时候,苗族先人和别的地方打仗,男人都去参加。冬天过去了,战争没有结束,就传来有些人战死的消息。春天来了,桃花开了,男人们没回来;桐子花打苞了,男人们也还没回来,田没人犁,谷种也没人...

栽秧

传说古人种稻谷就像种包谷那样,一窝一窝地点播。那么,后来又怎么改成先育好秧,后扯秧移栽呢?说起来还有个故事哩。 很久很久以前,丹寨有个寡妇,养着五个妹崽,生活蛮苦的。有一年,快到春播的时候,寡妇的老母亲得了重...

做九不做十

我国民间在举行祝寿活动时,往往有做“九”不做“十”、做虚(岁)不做实的习俗。本来遇到五十、六十、七十和八十、九十等整十岁寿辰时,是最值得庆贺和纪念的日子;但民间却往往将其提前到虚岁四十九、五十九、六十九、七十九岁时来举行隆重的祝寿仪式,到了整十岁...

忌油的来历

“忌油”的村寨比“忌饭”的多,“忌油”的姓氏家族比“忌饭”的更多。 传说,也是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几个姓氏还供一个祖宗。寨上有位老人,快八十岁了,儿子后辈为给老人准备后事,把最好的杉木抬出来,给老人做了一副好棺木,喜得老人拿着叶子烟杆,围着棺木转去转来...

生育之神碧霞元君的传说

碧霞元君是道教女神,又叫泰山娘娘,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生育女神,也是北方娘娘庙中常供奉的送子女神。她的全名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间信奉泰山娘娘为东岳大帝之女,认为她能使妇女多子,还能保护儿童。 泰山娘娘是在泰山玉女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过寿要挂东方朔的画像

在我国历史上,东方朔实有其人,是汉武帝时期的金马门侍中。他字曼倩,长于文辞,又善于诙谐滑稽,常常讽刺诤谏武帝的过失,因此而被称为忠臣。 在民间传说中,东方朔曾偷过西王母的仙桃。传说有一次汉武帝寿诞之日,有一只黑鸟降落在殿前,汉武帝问东方朔那是什么鸟?...

祭米魂

过去,隆卡寨有个苗家姑娘,名叫阿星,挑花绣朵,做得一手好针线。一天晚上,月光明亮,风,悠悠地吹着,凉爽极了。阿星端个草凳,坐在木楼栏杆旁边绣花。 这阵子正是稻谷扬花时节。阿星姑娘绣着花,还时不时地抬头望望月色溶溶的田坝。突然,阿星眼前一亮,看见田坝头飞...

广东生育之神金花夫人的传说

广东一带民间崇信的生育之神还有金花夫人,又名金花娘娘。祭祀金花夫人的金花庙遍及广东各地,那里每年都要举行“金花会”。 传说金花夫人名金花,少年时为女巫,终生未嫁。金花很善于调媚鬼神,后来溺死湖中,尸体数日不腐,还散发出一种异香。不久,就有一尊容貌很...

七月过卯

黄平一带的苗族,每逢农历七月,都有过“卯”的习俗。过卯这天,苗家人总要摘四吊未成熟的谷穗煮熟挂在火塘上方的坑架上,然后祈祷一番。关于过卯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 古老的年代,据说稻谷杆像大竹子一样粗,稻叶像锅铲那样宽,结出的稻谷,有鸡鸭蛋那样大。那时...

好客

在苗家山寨,一家来了贵客,全寨都来陪,酒酒肉肉、唱唱和和地闹几天。客人要走,各家各户都还要端酒端肉到寨边,又劝又灌,硬把客人弄得醉醺醺的了,才肯让客走。苗家为什么这样好客呢? 传说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位名叫告金的老人,他的独生姑娘出嫁几个月后,老人就...

“鱼叼箩圈”的由来

黑龙江里有宗特产,名叫大马哈。这种鱼,总是生在河里,长在海里,末末了,老死在江里。这是怎么回事呢?其中有一段传说。 提起大马哈鱼老家,本来住在东洋大海。它有个跟旁的鱼不同的地方,就是长得像气吹似的那么快,一年之间,就唆唆地长成十多斤重。等它一长成,可豪...

花竹帽的故事

在毛南族聚居的环江县下南乡古周、干孔两个垌场的东南面,有一座高高的石山峰,山的顶端有个大圆洞,远远望去,洞口遥见蓝天,像十五的月亮一样,毛南话叫做“干孔”。 很久以前,在这个山脚下面,有个美丽而贤惠的毛南族姑娘,名叫谭灵英。她八岁就死了父母亲,也没有...

冬至吃饺子的传说

南阳有个张仲景,是个名医。他医术高妙,不管是什么疑难病症,都能手到病除,人们称赞他是妙手回春的医圣。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那年告老还乡,正是冬天,寒风刺骨,雪花飘飘。他走到白河岸边,看到那些为生计奔忙的乡亲们,面黄肌瘦,衣不遮体,有好些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少数民族的服装

朝鲜族的衣服一般以素色、白色为主,据说为清洁、朴素的象征。男子多为白色服装,褂子的袖子很肥大,领窄以两长带结扎。外衣为黑、蓝黑、灰色坎肩。男裤亦肥大,腰间系带子,裤脚扎黑或白色布带,穿布袜子和草鞋。男子老人冬天戴礼帽和袖套。男子外出时再穿斜襟的布...

吃乌米饭

乌米饭,乌黑油亮,清香可口,由糯米浸入乌树叶内数小时烧煮而成。立夏日,江南农村人人爱吃。相传,这个风俗,源于著名军事家孙膑。 战国时,庞涓忌才妒贤,刖去孙膑的膝盖骨,使其不能行走。此后,为了骗得孙氏兵书,庞涓又伪装慈善,用好茶好饭供他食用。孙膑不知其故...

奶酪的由来

从前草原上的牧人挤牛羊奶子,就那么倒进铜锅里,烧开以后,你一碗我一碗地舀着喝了。不懂得用它们做成酸奶,更不用说奶酪和酥油了。后来,圣主成吉思汗的父亲耶速亥巴特尔死后成了神仙。有一回成吉思汗去天上探望他父亲,人家摆出酥油、酪蛋来招待他。成吉思汗从来...

“莼鲈之思”的典故

“莼鲈之思”的典故出于《晋书·张翰传》,南朝宋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也有记载。张翰是西晋的文学家,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在齐王司马冏手下做官。张翰见司马冏骄奢专横,又沉迷于酒色,很觉失望,将来必然失败,会连累到自己,又见秋风起,思念故乡的菰菜、莼羹...

中秋吃芋艿

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户户团聚赏月尝月饼。但是,在我国东南沿海还流传着中秋吃糖芋艿的习惯。 这里也有个小故事。据说:在明朝年间,倭寇侵犯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苦难深重,朝廷派抗倭英雄戚继光带兵抗击倭寇,在军事上取得了很大胜利。这时正值中秋...

春节吃什么

春节食俗,可追溯到先秦,《诗经》即有过年喝“春酒”的记载。汉代崔的《四明月令》载:“正月元旦,是谓正日……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北宋王安石著名的《元日》诗:“爆竹...

馒头的传说

馒头,又叫馒首。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呢。 早先年,相传皇宫里有一个太仆,待人善良温和。文官武将,佣人侍女们对这位太仆都有好感。 一天过晌,王子戴着佩剑,出来玩耍,正遇见木雕泥塑艺人在精心地雕刻井唇亭子的立柱。王子见到这个老艺人,就叫他趴着...

窝耳结的由来

“撒尼”是彝族的支系,主要分布在路南、弥勒、宜良等地。 撒尼妇女长于纺织、刺绣。头饰、衣裤、鞋袜等,多为自做自用,他们用的布也多是妇女亲自纺织、漂染的。撒尼人习惯用白布、青布。撒尼妇女尤其喜欢刺绣,一般都能掌握好几种针工技法,美观大方的窗帘、回纹...

腌汤菜的典故

凯里有个地方叫二龙,听名字就知道,有两条龙在这里相会。这真是个好地方。住在这里的苗家,虽然常常吃的是腌汤菜,但姑娘长得很漂亮:弯弯的眉毛,像晚上的月牙;亮亮的眼睛,像龙井水的水珠;红红的笑脸,像春天的桃花。来这里游方的小伙子,玩个十天半月也不想走。 但...

腊八粥

在我国广大农村,每逢农历腊月初八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一顿用米、麦、大豆、豆腐、肉类、蔬菜混合熬成的“腊八粥”。这是啥意思呢? 远在北宋时期,八百里伏牛山里,有老两口和一个娃过日子。老头儿是个勤快人。虽然年过六十,还是天天鸡叫起床,扫地拾粪;天明下地,...

八月十五吃月饼

为什么八月十五要吃月饼,说法不一,有几种说法是这样的。 第一种说法: 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便父母双亡,在舅家生活。他舅是富户,让他给他放牛。他饭量大,饮食不足,便宰牛充饥,把牛尾巴塞到山缝里,回家告诉他舅舅,说牛钻到山缝里去了。他舅不信,来到山上,抓住牛...

清明吃青团的由来

清明食俗是伴随着清明祭祀活动而展开的。是日家家要准备丰盛的食品前往本家祖坟上祭奠,祭祀完毕,所有上坟的人围坐在坟场附近食用各种食品。在江南水乡,尤其是江浙一带,每逢清明时节,老百姓总要做一种青团子,用它上坟祭祖、馈送亲友或留下来自己吃。在清明前几...

月饼的来历

说起八月十五吃月饼,这跟董永还有瓜葛哩! 相传,七仙女回天宫时给董永撇下一个儿子。有一年旧历八月十五,这个儿子见同村的娃子们在村头的桂花树下闹着玩,心里痒痒的也想去凑凑热闹。哪晓张三不理他,李四也不理他,还骂他说:“你是个没妈、没教养的野小子,我们不...

“熊白啖”

“熊白啖”是唐代一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它由唐宪宗时的给事中穆质亲手创制。其主料为熊脊部的肥肉与瘦的鹿肉干儿,加上调味品合烹而成。这道菜的创制,与穆宁的家法有关。 史书上说,唐代士大夫中家法最严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唐玄宗开元间的宰相韩林,另一个就...

竹筒酿酒

喝起独龙族人从竹筒里酿制出的水酒来,那味道比从土坛中酿制出的水酒还美,不仅香甜,而且会使人产生一种周身爽快的感觉。为什么独龙族人喜欢用竹筒酿酒呢?据说,很古以前,独龙江发了一次大水,把整个沿江地区的房屋、田地和人畜冲得一干二净,只剩下一个到高山上打...

吃寿面

一碗热气腾腾的寿面,金灿灿,黄腾腾,吃在朋友的肚子里,喜在寿星的眉梢上。在我国,凡遇到生日,不论是大生日还是小生日,也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更遑论是富贵还是贫贱,请亲戚朋友或者同事邻居,吃上一碗寿面,已是最常见也是最普通的祝寿礼仪。 做生日吃寿面的习俗起...

煎饼卷大葱的传说

这个故事要从黄妹子讲起。 黄妹子住在沂蒙山下、弥河岸上,父母双亡,跟着继母过活。她聪明、漂亮,特别是那一双手,真不知有多巧!方圆几百里的人都知道黄妹子。有钱有势的人,都想娶她做媳妇。可是,她已和同乡一个叫梁马的小伙子订了亲。两人青梅竹马,十分相爱。...

七星披肩的来历

“七星披肩”,是纳西族妇女喜爱的一种服饰。每逢佳节盛会,纳西族姑娘们都披着“七星披肩”,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这精致美丽的“七星披肩”是怎么来的呢?这里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现在的丽江坝子是一片汪洋的湖泊。人们聚居在湖畔,靠种地、...

新郎的衣服

朝鲜族姑娘出嫁的时候,总要自己亲手缝制许多嫁妆,有绣着松竹明月的遮衣单,有缝着“福”、“寿”的圆枕头,还有给公婆和小叔、小姑送的礼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给新郎做的一身颜色鲜艳、缝工精巧的衣服。 也许有人会问:新娘为什么要给新郎带去一件最好的衣服呢? 这...

戒指的传说

古时候,汉族姑娘出嫁,都要戴戒指,是啥原因呢? 传说有个皇帝,把一个民家女子选进了宫,当晚就传旨要她伴驾。这女子一不愿为妃,二因“身子来了”,但是不好意思明说,只得暗自流泪。幸亏有个宫女献计,给这女子左手指上戴了一只白玉环。皇帝驾到一看,忙问:“带这何...

水族姑娘戴手镯的来历

水族姑娘为什么戴上手镯?这里边有一个故事。 从前,凶恶奸滑的尼变经常变成牙出来害人。一天,有两姊妹去树林里拣菌子,走在半路碰见一个慈爱的牙,她对姊妹俩说:“阿妹崽,我是你家阿牙,来看你们乖不乖,我走不动了,快扶我一把。” 姊妹俩都没有见过阿牙,一听阿牙...

围围巾的故事

天气一冷,不管男女老少,都喜欢围个围巾,既暖和又好看。围围巾是怎样流行起来的?这里边有一段故事。 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说是有这么一个当老丈人的,有一天来到姑爷家,对姑爷说:“眼下稻子已拔过三遍草了,离割稻还有好些日子呢,咱爷儿俩出外卖工挣点钱去吧!挣...

蜡染

蜡染又称蜡防染,古称“蜡缬”。据考证,蜡染起源于我国古代,最迟在秦汉时期,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就已熟练地掌握了蜡可以防染的特点,利用蜂蜡和虫蜡作为防染的原料。在东汉时期,蜡染技术已相当成熟。到了西晋,已可染出十余种彩色的蜡染产品。唐代蜡染...

汉族的服装

汉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辉煌灿烂。纵观几千年的历史,汉族的服饰,在式样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连两种基本的形式,大襟右衽是其服装始终保留的鲜明特点。不同朝代、不同历史阶段,又各有不同的特点。在服饰的色彩上, 汉族视...

苗家花带的故事

苗家姑娘织的花带,花琅琅的,拴在腰上,好看得很。这种花带送给情人做信物,后生当宝贝;送给知心朋友作纪念,朋友心欢喜;送给尊贵的客人表心意,客人笑颜开……不过,在最初的时候,姑娘们织出的花带,怎么都不会拿去送别人,而是珍爱地把它拴在自己的腰上。这,说起来...

毛南族背带上的禾剪和针

毛南族妇女背孩子出门过山走远路,所用的背带,常常别有银禾剪、银针等银器,这不仅是一种美丽的装饰,另有它的用意。 相传,远古的时候,毛难山乡 都是藤葛盖地,山山都是古树参天。这个地方时常有虎狼出来伤害牲畜人命。有一天,一位毛南族妇女,腰间挂着常备的针筒,...

汉族口围的来历

许多上周岁的孩子,头颈里都围有一块口围,据说是从北宋末年开始兴起来的。这里有段来历: 北宋末年,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动腐败的封建王朝,浙江淳安出了个方腊,领头起义,高举“法平等”大旗,攻州打县,所向披靡,杀得官兵胆战心惊。官府和财主老爷造谣说:方腊的起...

姑娘梳小辫的由来

据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国家周围全是茫茫的大沙漠。人烟稀少,一年四季黄风四起,沙尘漫天,只有到了夏天才能看到几天晴日。居住在这儿的人们,主要是以打猎为生。粮食全靠家畜和猎物的皮毛到外地换回。 这个国家有一个很大的骆驼商队,每年到春季把皮毛运到外地,到...

白头巾的由来

在很久以前,西双版纳还是一片可怕的森林。那时,傣族居住在遥远的东北方的大平原上,在一次和异族的残酷战争中,整个民族几乎被杀害光了,只有七位公主逃了出来,钻入茂密深邃的森林。 她们长得很美丽,像绿香排一样,丰润的皮肤像金子似的闪闪发光,纤细的身材像初展...

三尾螺银簪的故事

景洪回兴、回桑地方,山青水秀,幢幢竹楼掩映在森林竹篁中,片片茶园吐翠飘香。这里原本住着布朗族人,种植早稻、棉花。有个高戛滚年过半百,老两口只有一个姑娘,名叫亿英。这姑娘生性活泼,十七岁,像拔节的嫩竹,袅袅婷婷。 南木河绕着山脚从寨子下边流过。亿英同小...

没右角的衣裳

摩梭人有“舅舅为大”的礼俗,特别尊敬舅舅,家中大小事都要与他商量。关于这,相传有这么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家人把姑娘嫁给了远方的一个汉族人家。姐姐出嫁的时候,弟弟还...

花边的故事

水族妇女,喜爱在衣服和裤子上绣上红红绿绿的花边,十分美观。为什么要绣花边,这里边有一个故事。 很早很早以前,水族人民居住的地方,山高林密,杂草丛生,经常有野兽出没,尤其是蟒蛇,时常在杂草丛林窜上窜下,咬伤很多人。 水族妇女十分聪明,犁田、抬粪、栽秧、砍...

木梳插在头上的典故

古时候,水族妇女头上不插梳,后来因为木梳救了他们,才把木梳插在头上。 有一天,几个妇女背着娃崽上山做活。半路上,忽然听到一阵嚎叫,原来有一群豺狗守在丫口上,绿莹莹的眼睛盯着她们。妇女们急了,把荷包里的木梳向豺狗甩去。木梳在空中发出一阵啸声,豺狗以为碰...

百褶裙

古老的年代,苗家妇女不兴穿裙子,穿的是粗布缝缀的裤子,裤脚很大,差不多一只裤脚装得下斗把米。那么,后来又怎么兴穿裙子了呢?裙子为什么会像伞呢?老人们说了个故事——古时候,有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森林,终年被绿叶覆盖着。在森林里,白天看不见太阳,夜晚看不见月...

发髻的来历

从前,在仫佬人住的地方,有个大山林,山林里住着一个大婆猕,它留着一条同仫佬族姑娘一样长的辫子。可是笨婆猕不会自己梳头,头发总是乱蓬蓬的,生了很多很多虱子。它每天都到山道口上等着,碰上寨子里进山做活路的姑娘,就拉着她们帮它梳头,帮它打辫子,帮它捉虱子。...

头上系白布的由来

过去,四川农村的老百姓,不兴戴帽子,头上总是盘一条白帕子。不管男女老少,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这样。这种习惯,据传说是给诸葛亮戴孝留下来的。 诸葛亮忠心治国,爱戴百姓,给百姓不少好处。因此,当他北伐中原,操劳过度,病死军中的消息传回成都后,四川百姓无不悲...

筒裙的故事

一天有一个阿昌族男子,在路边挖菜园子。他挥动结实的双臂,挖得汗流浃背。一锅烟的工夫,一块园子挖了大半。这时,有一个做官的人,骑着马,带着卫兵从路上走过。他瞟了一眼,看见这个挖土的人。骑马的人认为,阿昌人嘛,又倔又蠢,愚笨得很,就想寻开心,作弄一下。他便...

孩子要穿猫头鞋

江南水乡,特别是苏南太湖地区,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都要穿猫头鞋,据说要一连穿破七双才行。 年轻的母亲,在做鞋时,喜欢用蚕茧剪成猫的眼睛和鼻子打成底样,然后再用彩色的丝线刺绣。白线眼睛黑线眸子,黄线绣成大鼻子,嘴和胡子用红绿线,再用绸布做猫耳,形象逼真,纤巧...

佩刀的来历

从前,苗家的男人们都习惯佩带一种刀,名叫“佩刀”。这种刀还有着两种独特的由来哩! 第一种由来故事: 据说在野兽成群的年代,苗家有一位出名的铁工匠人,名叫告相道。他打出的家什人人佩服,个个恭维。可惜他五十来岁就过世了。 告相道在临终的时候,想到自己苦了...

蒙古包后面的木杆

在蒙古族牧民居住的蒙古包后面,通常都立着一根尖秃秃的木头杆子。蒙古族人对这根杆子十分敬重,平常是不允许外人随便走近它的。这是为啥呢? 据说,汉朝的苏武去匈奴出使,被匈奴王把他流放到北海边。他刚到那里,降将李陵就来向苏武劝降。苏武一听,火冒三丈,指着...

安灶风俗

民以食为天,灶是烹饪食物的专门场所,如《释名》所说:“灶,造也,创食物也。”生冷的食料要变成香浓的食品,离不开灶火的煎煮熏烤。我国很早就发明了炊事灶具,古史中“黄帝作釜甑”的传说在考古上也得到证实,乡村沿用至今的炊灶形制在汉代即已定型。“灶”作为家...

人们为啥喜爱抽黄烟

人们为啥喜爱抽黄烟,有时竟和它难解难分呢?原来这事还有一段来历呢! 传说在早先年间,雅鲁河畔的一个鄂温克屯子里住着有钱有势的白音。白音的土地和牛羊数都数不清;吃穿用的,那就更不用提啦。就有一件事不顺心:命里注定没儿子,只有一个娇生惯养、多愁善感的女...

忌锅灶的习俗故事

都匀县内外套一带的苗家,长期保持着一个古老的习俗:出嫁姑娘头次回门要忌锅灶。这里头有一个根由。 那是很久以前,罩子山下住着一户苗家,两老口只有一个独姑娘,自幼受到钟爱。这姑娘长大出嫁了,也十分想念自己的爹妈。一天,她先托人带信去,说是要和男人一起回...

绣脸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户贫苦人家,生下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姑娘,名叫乌娜。乌娜不满九个月的时候父亲便死去了,因此,母女俩相依为命,过着孤苦的生活。小乌娜很聪明,六岁就会绣花,八岁就会帮助母亲下田种地。乌娜唱的歌,天上的云彩也会停下来细听,水中的鱼儿听了也欢...

鱼鳞纹衣裳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名叫阿辛的姑娘,聪明又漂亮,跳舞也很出名。她每次去踩芦笙,大家都围着看。她踩到哪里,人们的眼睛就跟到哪里。 有一年踩芦笙,阿辛又去了。可是,这一次就没人看她踩了。原来不知从哪里来的一个姑娘,人们都争着跟她踩。看的人就更多了,围了一圈...

三脚架

在湘西一带的苗家,每栋木屋里都有一个四方形的大火塘。火塘中间安放着一具生铁铸成的三脚架。这三脚架苗话叫做“果刚”。上面是一个圆形的铁圈,下面是三根微微外敞的铁脚。平时烧水、煮饭,鼎锅就放在这三脚架上。火塘里的三脚架,苗家是不准人用脚踩的,谁要不...

满族妇女穿高底木鞋的由来

在早先,满族妇女讲究穿木底鞋,绣鞋底部当央镶块厚木底,形状像“马蹄”。所以,也叫“马蹄底”,也有叫“龙鱼底”或“四闪底”的。听老辈人讲,最早穿高底木鞋的,是一位名叫多罗甘珠的王。 多罗甘珠的父亲是部落长多罗罕,他们的阿克敦城就在虎尔哈河发源的地方。...

刺面的传说

早先的时候,在高山族青壮年中,曾有在脸上刻刺花纹的习惯。这个风俗,虽然渐渐消除了,但是,关于这奇特风俗的来源,还有几种传说呢? 有人这样说过:很早以前,泰雅尔人的祖先常被外族人挑拨离间而自相残杀,因为他们与外族人的面貌、体型、服饰几乎相同,所以常常敌我...

请燕子进家

天上飞的雀鸟,千种百样,苗家最喜欢的还是燕子。无论哪家立起新房,都要在堂屋中间的楼枕下,钉上一块小木板,请燕子衔泥来做窝,和人同屋...

老人挨满崽

有一个地方的苗族,有个规矩,几弟兄分家后,爹妈总是和最小的儿子...

虎头鞋的来历

早年,楚州金河堆下有个姓杨的,靠一条破船摆渡过日子。三十多了,还没讨老婆,人家都叫他杨大。 杨大放人过河,从来不死要钱,人家过河的身上有钱就给,没钱就拉倒,是个好心人。 有一天,刮风下雨,杨大正坐在小渡屋里搓绳,他听见有人喊过河,跑出门一望,是个讨饭的老...

畲族歌俗的来历

畲族人民非常喜爱唱山歌,不管是在阳光明媚的春天,或在枫叶红遍的秋季,在畲乡到处可以听到悠扬悦耳的歌声。特别是农历春节、二月二、三月三或畲族村寨有远方来客,男婚女嫁之夜都有通宵不眠的歌...

新疆地毯的传说

新疆地毯,以和田一带出产的最名贵,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从古代起,人们就剪下羊毛,经过弹松,纺织成毛线,织成平纹、斜纹的毛织品,当时叫褐和缂毛。以后,又发展为用彩色毛线织成各式各样的地毯、挂毯,既可作生活用品,也可作美化生活的陈列装饰品。 新疆地毯在...

洗寨

听老人说,很久很久以前,舟溪有个名叫阿曼的姑娘,才十三四岁就帮人家放牛。她很爱护她放的黄牛,黄牛也很听她的话。有一天,天气很冷,她还放牛到坡上去吃草。这天,坡上来了几个游方小伙子,他们一边吹木叶呼唤姑娘们去游方,一边烧火烤。由于玩心大,没把火管好,把...

姑娘叼着大烟袋

抽烟,这往往是老年人的事。姑娘叼个大烟袋,一般人会感到惊奇。在关东,姑娘一般指没过门的女孩,往往是十几岁,怎么她也叼上了大烟袋呢。 还是让我们讲一讲关东的生活吧。 每到春夏,关东的黑土地上一片翠绿,那就是家家种的“关东烟”的烟苗;每到深秋,关东农家小...

金凤凰

水族人民往往把那些勤劳、美丽而又忠贞的妇女称作“金凤凰”。这不仅是因为她们的头帕裹缠得别致,就像那凤凰的美丽的头;也不单是因为她们袖口、裤口上那鲜艳的花边,就像凤凰那光艳夺目的羽毛,也不是看到那围腰上的凤凰胸饰和系在腰际的那两根酷似凤凰尾羽的飘...

新娘穿草鞋

侗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广西毗邻地区,多通汉语。善歌,以侗族大歌著称。恋爱充分自由,但结婚由父母决定。婚俗极其丰富多彩,如“行歌坐月”、“不落夫家”等等,“新娘穿草鞋”是其中的一种。 在黔东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镇远县报京乡,有一...

白马藏人酒歌的传说

老人们说,四川白马人从前的酒歌是一套一套的,从天上唱到地下,从高山唱到大海,从太阳唱到月亮。可是现在的酒歌都是即兴创作的,看到哪里唱到哪里,想到哪里唱到哪里,见了花儿唱个“密米谣”,见了兰花烟唱个“烟袋歌”。为什么杂七杂八,渣渣草草的呢?还得怪毛驴儿...

为什么要砌腰门

海门、启东、如东、东台、大丰沿海一带,往往看到农家大门的外边,还有一道齐胸高的下半截门,俗称“腰门”。提起这道“腰门”,还有来历哩。 相传明朝,常有倭寇窜上海岸烧杀抢掠,害得老百姓纷纷向内地迁逃。戚继光将军得悉,即派手下的一员将领带兵前去抗倭,并组...

黎族人民为何住船形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皇帝。皇帝有一个女儿,叫做青青公主。青青公主长得又聪明又漂亮,朝廷的文武官员个个都称赞,个个都在青青公主的面前献殷勤,个个都想把青青公主娶为妻子。有的人私下给她送金器,有的人在公主面前耍武艺显耀自己。哪知道公主谁都不理睬,却私...

赛龙舟

传说古时候,西双版纳有一个勐巴拉纳西国,这里的国王是一个残忍的暴君。他有七个女儿,其中六个已分别嫁给了邻国的王子。他想把长得最漂亮的七女儿许配给宰相的儿子,以便在将来继承他的王位。可是七女儿坚决不同意,她要求国王为她举进一次盛大的赶摆来选婚。到...

“耍耍”的来历

“耍耍”是流传在湖北省恩施县境内的一种传统民间歌舞。一般由一男一女表演,且歌且舞,曲调优美动听,深受群众喜爱。“耍耍”是怎样形成的呢?说起来,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哩。 很久很久以前,恩施这个地方称作“盐阳”。当时,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在全国广征民工修筑...

灶王

灶王是火神菩萨,相传是玉皇大帝派到各家各户主掌饮食的神。在原始宗教时期,先民们在氏族驻地燃起一堆长明火,用以取暖、驱赶野兽和烤烧食物等。火对先民们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由此便产生了对火的崇拜,并幻化出许多神话故事。原始部落解体后,长明火堆亦随之分化...

门俗的故事

在关中地区流传着一句俗语:“憨憨都认得门哩!”这就说明,“门”和人们的衣食住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假如以门为题搞次问卷测验,恐怕人人都能答出一两个由门字组成的词语来:门当户对、门高户大、门庭若市、门道户说等等。 门的形成,在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史上经...

京郊的花会传说

“花会”是密云乃至京东方圆数百里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蹈组织形式,它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还带有传奇特色故事。 之一:邹子吹律定花会 密云城南十余里,潮河边有座黍谷山,岗峦起伏,山势峻美,山谷向阳背风,气候湿润温和。春打六九头,别的地方草皮才泛青,这里已经柳绿...

金华斗牛的由来

浙江金华一带民间,凡有庙会,就要举行斗牛活动,这一习俗的来历,还有个古老感人的传说。 相传,唐朝时候,浙江金华出了个姓邢的武状元,据说他被封过国公,本地人都叫他邢公。 有一年清明时节,邢公回金华老家祭祖扫坟后回京都去,路上看见哥弟俩,耕田耕了没几犁,就把...

侗族找歌的传说

广西龙胜平等、贵州肇兴一带侗族人中,流传着讨歌的神奇故事。 从前,侗家没有踩歌堂,过节时没有歌唱,也没有舞跳,日子过得像煮菜没有放盐一样淡。 后来,有人提议:凑点钱请人到天上讨些歌来唱吧!大家赞同,很快把钱凑齐了,就公推热心替众人办事的金必去讨歌。 金...

水家人的木屋

在水族地区,很多人家住的都是两层式的木楼房,看去朴素、大方又整洁。听老辈人说,水家人早先盖房子没用木料,到后来才住起木屋来的。说起这事,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故事哩! 相传在很久以前,在恒虽的月亮山旁,还有一座比月亮山高几倍的巍峨人山,名叫太阳山。 在太...

赛马的由来

古老的年月里,有一对勤俭恩爱的夫妻叫告冬和务姆,年过六十仍没有儿女,已经是白发苍苍,还相扶着上坡做活路。每当他两人想到老来无靠,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落下来。 有一回,他们去坡上做活路。忽然从山后传来“呱呱呱呱,阿爸阿妈,带我回家”的呼声。告冬和务姆...

舞彩船的来历

每当逢年过节,大街小巷、田头院坝都可以看到舞彩船的人群给人们贺节、拜年。关于舞彩船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河南洛阳城非常热闹,行商客旅十分拥挤,可惜城南那条洛河又深又急,只有小船摆渡,既危险,又不方便。有个姓蔡的状元,对这件事极为关心。常言...

山歌的来历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把全国的青壮年都抓去了,整天修啊修的,不晓得累死了多少人,这事惊动了天上的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想:照这样下去,黎民百姓不都要累死吗?便传旨叫牛郎织女下去,搭救黎民百姓。 牛郎织女接了玉旨,变成一对年轻夫妻,和百姓一起修建长城。他俩看到...

苗家“跳花场”中摔跤的由来

摔跤,是苗家“跳花...

苗族划龙船的来历

在贵州、湖南等地的苗族聚居区,流传着划龙船的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南野河口的深潭里,盘踞着一条恶龙。据说,它常常把人吞下去——又吐出来,睡觉时当枕头,玩够了,又才一口吞下。因此人们只要提起南野河口那条恶龙,就觉得毛骨悚然,胆战心惊,不敢上那儿去...

侗族斗牛的来历

贵州省锦屏一带聚居区的侗族人,每年在夏历正、二月间或秋后,村村寨寨都要举行斗牛。说起这个习俗的来历,有个有趣的传说。 传说,古时候,侗族卜老耶旺有几块田,都撒下种子,长出秧苗了,秧苗长得嫩嫩的。卜老耶旺天天都到田边去看,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哪晓得,有...

挖地歌的由来

瑶族人原来住在富饶美丽的千家垌,后来官府派兵打进去,烧杀虏掠,弄得瑶族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剩下十二户人家,飘洋过海来到广西山区。有个叫冯顺来的青年,带着年老的父亲来到无坪山开荒谋生。这是一片古老的森林,纵横数十里,土地肥沃,毒蛇猛兽特别多,人们都不...

苗族斗牛的由来

苗族人民喜爱斗牛。每逢大的节日,几乎都要举行斗牛活动。斗牛场上的斗牛,都是膘肥体壮的大水牯,这种水牯平时不耕田地,还得专人精心喂养。斗牛往往以自然村寨为单位,斗赢了是全寨的荣耀,因此喂养水牛的费用要由全寨来负担。而几次斗输的水牯,或降为耕牛使用;或...

门楼上为啥要插小红旗

洛阳附近的农村里,群众盖起新房的门楼,上边大都要插上两面小红旗。你知道房主人为啥要插这两面小红旗吗? 相传很早以前,一个小山村里有个叫刘二的庄稼人。他一家省吃俭用,十几年才积攒起盖房钱。他高高兴兴地买了砖瓦木料,准备盖三间上房。他想:庄稼人盖房子一...

满族“二人三足”赛跑的来历

在满族人的体育活动中,有一个项目叫作“二人三足”赛跑。 相传,在老罕王努尔哈赤打天下的时候,有一次,由于寡不敌众,被大明朝的兵打败了。老罕王率领残兵败将回到了本部大营。 老罕王努尔哈赤手下有两名将官,一名叫赵国山,一名叫赵国河。在战场上,哥哥赵国山被...

说因果的故事

清乾隆年间,江苏省无锡北塘接官亭弄口,紧靠运河有家茶馆,店堂里人挤着人,鸦雀无声,都在聚精会神地听台上说唱《目连救母》的故事。艺人名叫祝嘉宾,此人说表细腻,唱腔宛转,是无锡最有名的说因果报应故事的艺人。人们也称他因果艺人。 祝嘉宾手中铜片一响,因果开...

打灯笼的传说

正月里来正月正, 正月十五玩红灯。 灯照千秋人富贵, 红灯高悬五谷丰。 这是陕西省关中民间流传很久的一道歌谣。 每年到夏历正月十五这天夜里,关中地区的所有村庄都盛行打灯笼,悬红灯,放花火,鸣鞭炮,把夜晚照得通明通明,到处一片欢腾景象,热闹非凡。提起打灯...

彝族摔跤的来历

古时候因为汉族地方发生了战争,有个汉族青年因家园被毁,无法生活,只好离乡背井,逃到撒尼人住的地方谋生。有个撒尼牧童,在山上放牛,遇到了这个汉族小伙,两人见面就交谈起来。汉族小伙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告诉牧童后,牧童很同情他,就把他约回家。晚上让他和自己住...

青狮舞的来历

青狮舞在宜兴一带,流传很广,每逢喜庆之日,特别是春节,人们披上用青色麻丝编成的狮子皮,模仿狮子的动作,如搔痒、啃球、卧倒、跳跃,甚至爬上叠得很高的台子表演,很受群众喜爱。说起青狮舞的来历,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唐朝时候有一位皇帝因梦头里梦见一座大...

说春官的故事

烟峰山,顶顶尖,琳琅周围出春官。 这两句民谣是说苍溪琳琅山周围的春官多。 还是在唐代安史之乱的时候,唐室后裔唐玄尧在甘肃武都自立为王,他的爱妃宛珠患了怪病,于是,悬赏千金求医。 武都著名的老中医赵玉鳌应召入宫,半月后治好了宛珠痼疾。唐王赐他金银,封他...

哈尼族秋千的传说

云南哀牢山间五月天,骄阳染红了满山的杜鹃花,阳雀唱绿了满坝的秧苗。 一年一度的苦扎扎(每年夏历五月第一个狗日或猪日或虎日欢度的节日,主要活动有打荡秋、打磨秋。)到来了。苦扎扎里,每个哈尼村寨都架起了荡秋,搭起了磨秋,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来到秋场...

面具的来历

传说,武则天在唐高宗死后,自封为则天大圣皇帝,成为中国威名赫赫的一个女皇。然而,她的一个儿子相貌特别丑陋,头大如斗,又长又宽,酷似驴面,因此,臣民都暗地叫他“驴头太子”。 驴头太子不仅相貌丑,而且品行极不端正。他在都城里,凭着武则天的淫威和权势,带着一...

说书扇子的由来

吉林民间传说,说书人,走到哪都带一把扇子,这把扇子有点来头。 传说,一天明太祖朱元璋阅边,来到八宝桥前,见这里地处开阔,祥云环绕,不禁诗兴大发,信口吟道:“八宝桥前观八方,八方八方八八方……”太祖忽然话语打住,让随行的百十位文武大臣来对下句。一时间,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