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古文 > 荀子

《荀子》

    收录162392

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

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解蔽》)【鉴赏】人从一生下来就有认识能力,我们的眼睛能看到五色,耳朵能听到五音,嘴巴能品尝五味,我们的五官可以接收外界各种信息并且把这些信息储藏并记忆在自己的心中,然而我们的心仍要保持“虚”的状态,......

心有征知

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簿其类然后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征知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正名》)【鉴赏】心,这片方寸之地,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当成“神之舍”。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中,心可以认识事物,可以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是人的思维......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天论》)【鉴赏】在浩瀚的天空中,众星相随旋转,太阳和月亮轮流将光辉洒向大地,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着出现。阴阳是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荀子的时代,阴阳可以指天地、寒暑、晦明、动静等具有对立属......

《荀子》概说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晚于孟子百年左右。荀子五十岁时,始游学齐国稷下。齐襄王时,荀卿三为祭酒,后遭齐人谗言,遂去齐适楚,楚相春申君任之为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兰陵镇)令。春申君被害后,荀卿废居兰陵,晚年“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性恶》)【鉴赏】荀子说,擅长谈论古代事情的人必定会用今天的事情作为验证。对于荀子思想的研究,一直有着“法先王”和“法后王”之争。其实,不论是“法先王”还是“法后王”,荀子的......

人心譬如槃水,正错而勿动

人心譬如槃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解蔽》)【鉴赏】荀子将人心比作装满水的盘子,盘中的水只有在平静清澈的状态下才能照见物体。北宋哲学家邵雍在《观物吟》诗中说道:“天下之平,莫若止水。”又说“人心当如止水则定,定则静,静则明”(邵雍《观物外篇......

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性恶》)【鉴赏】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其实,人的本性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同上),并无所谓善恶,但若一味顺其性发展则必然会走向恶,而人之所以会表现出善良的一面,都是因为后天学习礼义......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天论》)【鉴赏】天有其时,这里的天是指自然意义上的“天”——自然界。天上的日月星辰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地球围绕太阳一周为一年,一年中又分成春夏秋冬四时;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月,一月分为三旬;地球自转一周......

万物为道一偏

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天论》)【鉴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正酝酿着一场大变革,思想空前解放。此时私学兴起,打破了当时“学在官府”的限制,不再是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有资格接受教育,各阶层的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出现了大量“士”。而当时......

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大略》) 【鉴赏】义利之辩是中国自古以来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

强本而节用,养备而动时,修道而不贰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天论》)【鉴赏】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先秦时期,人们认为天和人一样,是有意识的,并主宰着人类的命运。到了荀子这里,天不再是人格神,只是......

君子唯其当之为贵

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不苟》)【鉴赏】《诗·小雅·鱼丽》云:“物其有矣,唯其时矣。”君子所崇尚的行为、言语、名望,都须与自身所处时代潮流相适应,并且与自己的志向操守相契合,如若不然,则不取也。荀子认为,殷商时申徒狄恨道不行而负石投河,可称坚贞......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修身》)【鉴赏】“礼”之一字,在先秦儒家典籍中多有涉及。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孟子则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其义或为“礼法”,或为“礼节”,或作“秩......

君子絜其辩而同焉者合,善其言而类焉者应

君子絜其辩而同焉者合矣,善其言而类焉者应矣。故马鸣而马应之,非知也,其势然也。故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弹其冠,人之情也。其谁能以己之潐潐,受人之掝掝者哉!(《不苟》)【鉴赏】《易·乾卦·文言》:“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

义之所在,是士君子之勇

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恈恈然唯利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恈恈然唯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

爱民者强

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议兵》)【鉴赏】这句话出自《荀子·议兵》。荀子和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讨论用兵之道,临武君认为天时、地利或是权谋变诈才是用兵要道,荀子反驳说这都不如用仁心使人民归附自己,君臣一心,军民同力,“故仁人之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延则若莫邪之长刃,婴之者断,兑则若......

由礼则雅

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修身》)【鉴赏】这句名言的大意是说,人的修身,必须时时刻刻以“礼”为准则,如果不由“礼”,不是目中无人、狂妄自大,就是孤陋寡闻、庸俗不堪。《说文》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段注曰:“履,足所依也。引申之......

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儒效》)【鉴赏】知行关系,一直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问题。从先秦开始,哲学家对于知与行......

可杀而不可使为奸

可贵可贱也,可富可贫也,可杀而不可使为奸也。(《仲尼》)【鉴赏】君主制,实在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得不面对的一种尴尬。人总是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的。社会群体必须要有结构秩序。时代越靠前,社会对这种结构秩序的需求就越迫切。这样,总领其事的权威君主的出现就成为必然。具体到中国,小农经济......

《荀子·哀公》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欲论吾国之士①,与之治国,敢问何如取之邪?”孔子对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为非者②,不亦鲜乎!”哀公曰:“然则夫章甫、屦、绅而搢笏者③,此贤乎?”孔子对曰:“不必然。夫端衣、玄裳、而乘路者④,志不在于食荤;斩衰、菅屦、杖而啜粥者⑤,志......

志意修则骄富贵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修身》)【鉴赏】王侯公卿多为人所敬畏,富与贵多为人所欲求,凡此爵禄财富,皆为身外之物,君子多淡然处之。荀子说,意志修立就可傲视富贵;以道义为己任,自身气势厚重,则可以轻视王侯公卿;内心不断自省,外物就都微不足道了。孔子云:“不......

《荀子·法行》

公输不能加于绳①,圣人莫能加于礼。礼者,众人法而不知,圣人法而知之。[注释]①公输:即公输般,春秋时期鲁国著名的木匠,又名鲁班。绳:墨线。“绳”字下疑脱一“墨”字。曾子曰:“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①,无身不善而怨人,无刑已至而呼天。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不亦远乎②!身不善而怨人......

《荀子·尧问》

尧问于舜曰:“我欲致天下,为之奈何?”对曰:“执一无失,行微无怠,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执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诚盛于内,贲于外①,形于四海。天下其在一隅邪②!夫有何足致也?” [注释[①贲:通“奋”,发抒;显露。②隅:角落。 魏武侯谋事而当......

多闻曰博,多见曰闲

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修身》)【鉴赏】古代社会的信息传递能力极其低下,掌握知识的途径除了向贤师求教学习,阅读典籍效法古人之外,最根本的就是依靠自身的社会经历,多听多看,乃至多思多想,通过自己的阅历与识见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论语·为政》载:“子张学干禄。子曰......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荣辱》)【鉴赏】大分,最大分界。常体,通常的体现。这是讲荣辱与义利的关系以及由此而来的处世之道。荀子并不如汉儒一样否定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非十二子》)【鉴赏】这是荀子的“耻”论。应该说,儒家是很看重“耻”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恭......

人最为天下贵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

学不可以已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鉴赏】这段话是《劝学》的开篇,它常常作为《荀子》的著名段落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不知天高地厚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鉴赏】在《庄子·秋水》中有一个“望洋兴叹”的寓言:黄河之神河伯见百川融汇于自身,泾流庞大,两岸之间,无法互相分辨景物,于是欣欣然以为天下美景都在自己这里,顺流而东,到了北海,一望天际,不......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乱则国危,治则国安。今君人者急逐乐而缓治国,岂不过甚矣哉!譬之是由好声色而恬无耳目也,岂不哀哉!(《王霸》)【鉴赏】这里是说治国与享乐的关系。荀子认为,君主应该先治国,后享乐,而不应先享乐,后治国。先治国,为国家的一切事业打好物质基础,享乐亦自然......

权利不能倾

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劝学》)【鉴赏】这几句行文近似《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所谓不淫、不移、不屈的“大丈夫之道”,实际也与荀子所说的“君子之德操”相去不远。但凡学习者有......

《荀子·君子》

天子无妻①,告人无匹也②。四海之内无客礼,告无适也③。足能行,待相者然后进④;口能言,待官人然后诏⑤。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言而信,不虑而知,不动而功,告至备也。天子也者,执至重,形至佚,心至愈⑥,志无所诎,形无所劳,尊无上矣。《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⑦此之......

《荀子·解蔽》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①,两疑则惑矣②。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乱国之君,乱家之人③,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妒缪于道而人诱其所迨也④。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是以与治虽走而是己不辍也⑤,......

《荀子·强国》

刑范正①,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剖刑而莫邪已。然而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剥脱之,砥厉之,则劙盘盂、刎牛马忽然耳②。彼国者,亦强国之剖刑已。然而不教诲,不调一,则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教诲之,调一之,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③。彼国者亦有砥厉,礼义节奏是也。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

《荀子·性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①,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②,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③,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

《荀子·致士》

衡听①、显幽、重明、退奸、进良之术:朋党比周之誉,君子不听;残贼加累之谮②,君子不用;隐忌雍蔽之人,君子不近;货财禽犊之请,君子不许。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愬③,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闻听而明誉之,定其当而当,然后士其刑赏而还与之④,如是则奸言、奸说、奸事、奸谋、奸誉、奸愬......

《荀子·议兵》

临武君与孙卿子议兵于赵孝成王前①。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孙卿子曰:“不然。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

《荀子·正名》

后王之成名:刑名从商,爵名从周,文名从《礼》①。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②,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散名之在人者: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③。虑积焉、能习焉而后......

《荀子·正论》

世俗之为说者曰:“主道利周①。”是不然。主者,民之唱也②;上者,下之仪也。彼将听唱而应,视仪而动。唱默则民无应也,仪隐则下无动也。不应不动,则上下无以相有也③。若是,则与无上同也,不祥莫大焉。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则下治辨矣④,上端诚则下愿悫矣,上公正则下易直矣。治辨则易一,愿悫则易使......

《荀子·天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①,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②,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③。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④,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

《荀子·礼论》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刍豢稻粱,五味调香①,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②,所以养鼻也;雕琢、刻......

《荀子·臣道》

人臣之论①:有态臣者,有篡臣者,有功臣者,有圣臣者。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②,是篡臣者也。内足使以一民,外足使以距难③,民亲之,士信之,上忠乎君,下爱百姓而不......

《荀子·宥坐》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①。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②。”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

《荀子·子道》

入孝出弟①,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②,则儒道毕矣。虽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③;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④,孝子不从命......

《荀子·成相》

请成相①,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②。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③![注释]①成:奏。相,古代一种打击乐器。②堕:毁弃。③瞽:盲人。相:扶持盲人走路的人。伥伥(chāng倡):无所适从的样子。请布基①,慎圣人②,愚而自专事不治。主忌苟胜,群臣莫谏必逢灾。[注释]①布:陈述。......

《荀子·乐论》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①,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②,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

《荀子·王霸》

国者,天下之制利用也①;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齐愍、宋献是也②。故人主,天下之利势也,然而不能自安也,安之者必将道也。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三者,明主之......

《荀子·君道》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故......

《荀子·大略》

大略①。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注释]①大略:大概,概要。天子外屏①,诸侯内屏,礼也。外屏,不欲见外也;内屏,不欲见内也。[注释]①屏:屏障。诸侯召其臣,臣不俟驾,颠倒衣裳而走,礼也。《诗》曰......

《荀子·富国》

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①,数也。人伦并处,同求而异道,同欲而异知,生也②。皆有可也,知愚同;所可异也,知愚分。势同而知异,行私而无祸,纵欲而不穷,则民心奋而不可说也。如是,则知者未得治也,知者未得治则功名未成也,功名未成则群众未县也,群众未县则君臣未立也。无君以制臣,无上以制下,......

《荀子·赋》

爰有大物①,非丝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为天下明。生者以寿,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军以强。粹而王,驳而伯②,无一焉而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与?简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③?性不得则若禽兽,性得之则甚雅似者与?匹夫隆之则为圣人,诸侯隆之则一......

《荀子·修身》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①;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②。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③;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④。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

《荀子·荣辱》

憍泄者①,人之殃也。恭俭者,偋五兵也②。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③,深于矛戟。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无所履者④,凡在言也。巨涂则让⑤,小涂则殆,虽欲不谨,若云不使。[注释]①憍(jiāo骄):同“骄”。泄:同“媟”(xiè泄),傲慢......

《荀子·儒效》

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①,恶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②,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称贪焉;杀管叔,虚殷国③,而天下不称戾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教诲开导成王,使谕于道,而能掩迹于文、武④。周公归周,反籍于成王,而天......

《荀子·非十二子》

假今之世,饰邪说,交奸言,以枭乱天下①,矞宇嵬琐②,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注释]①枭:通“挠”,扰。②矞(jué决):同“谲”,诡诈。宇:通“”(xū须),虚夸。嵬:通“傀”(guī归),怪诞。琐:卑微。纵情性,安恣睢①,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

《荀子·王制》

请问为政?曰: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①,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分未定也则有昭缪②。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③,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故奸言、奸说、奸事、奸能、遁逃反侧之民,职而教之,须而待之,勉之以庆赏,惩......

《荀子·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②,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

《荀子·仲尼》

仲尼之门人①,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②,是何也?曰:然。彼诚可羞称也。齐桓③,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④;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汏⑤,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则诈邾⑥,袭莒⑦,并国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其险污淫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注释]①人:......

《荀子·不苟》

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故怀负石而赴河,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①;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山渊平,天地比②,齐、秦袭③,入乎耳,出乎口④,钩有须⑤,卵有毛⑥,是说之难持者也,而惠施、邓析能之⑦;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盗跖吟口⑧,名声若日月......

《荀子·非相》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古者有姑布子卿①,今之世,梁有唐举②,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