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工拙
“工”与“巧”同义。“工巧”分二方面:一、字句;二、意义。“工巧”有时是优点,有时是缺点。太重字句则意思方面不注意了。“拙”是钝,缺,坏。“拙”亦分二:一是字句,一是意义。但“拙”也是优点,如“古拙”,就是朴实;也是缺点,劣也(“拙劣”)。所谓好丑......
六、难易
王充、葛洪都说古书难,因为文字关系。“贵难贱易”是时人之意见,但他们不主张如此。沈约说,文章有“三易”:“易识字,易见事,易诵读。”主“易”。从前文字与语言接近,即汉赋中文字亦与当时方言近。“以难为贵”,扬雄如此。自汉辞赋发展以来,就以“难”为贵。但很多人不以为然。......
五、显晦
这里偏重于暗示方面。“显”,明白;“晦”,含蓄。讨论“显晦”之问题,一向都有。《左传》:“鲁人以为敏。”就说到此点。又,杜预《左传·序》说《春秋》五例:“微而显(微,实即含蓄,晦)——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志而晦——约言示制,推以知例。婉而成章——曲从义训,以示大顺。(......
四、繁简
最早,书写不易,故记载大抵不主繁。孔子:“辞多则史,少则不达。”他不主多。向来以为话多了是空,啰嗦,故最早偏于简一方面。《文赋》:“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于冗长。”虽然,陆机他自己还是不免啰嗦。他自辩说:“榛楛勿剪,蒙茸集翠。”这因为当时骈文发展,骈文不免于繁。但理论上仍重简。......
三、庄谐
“奇正”是说意思、词句方面,而“庄谐”则指态度上。“庄谐”,特别是“庄”,是指做人态度。《论语》:“临之以庄则敬。”“庄”,严也,言统治者要“庄”。《庄子》:“以为天下不可与庄语。”“庄”,正也。不说庄言而说荒唐(远大)之言,无端涯之词。这里,“庄”是与“虚”相对的。......
二、奇正
这本是兵法里的字眼。“正”,“堂堂之阵”;“奇”,“出奇袭胜”,有“非常”、“意外”之意,诈也,异也。诡谲,亦“奇”。“奇”亦可说到人的技能方面,所谓“奇技淫巧”。奇,与众不同者。《论语》言“晋文公谲而不正”,说到人的性格。“奇”有变化之意义。六朝以前,文字不讲奇。只......
一、刚柔
“刚柔”最早有二义:1.《易·系辞》:“刚柔相推。”“阳”是“刚”;“阴”是“柔”。这是以“刚”“柔”表示宇宙之进行,乃哲学名词,但这并非“刚”“柔”之本义。2.《诗·蒸民》:“人亦有言:刚则吐之,柔则茹之。”坚强(硬)之物则吐之,柔软的则吞之。这就是“欺软怕硬”俗语之由来。刚柔表物性。再进到战国......
二、气
中国文学批评本从人物品评而来,故常以品评人体之辞语应用到文学批评上。“气”常与“神”连在一起用,说“神气”。“神”是就其态度、表情方面而言,“气”则就其动作、语言而言。“气出口为言”,“气”就是呼息。后来,有孟子之所谓“养气”,言人之修养。但这与后来论文有关。孟子说:“吾善养吾......
一、风神
“神”,《说文》:“引出万物者也。”《易·系辞》:“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上面这些话就是说,“神”的含义是变化,引申。文学批评上,“神”之意念,乃从庄子之观念而来。《庄子》里关于“神”之意念,可分两方面说:1.“以神遇,不以目视”(《养生主》);2.“用志不分(用心专一),乃凝于神(与形......
四、华素
〔*朱先生审阅课堂听讲笔记时批示,前面“一,雕率”项下之“4,艳”、“5.野”二则,“当属华素目内”、“当入华素目内”。〕《论语》:“绘事后素”,先有底子始有华,先素后华。孔子说,一切的礼(文明)都是在人的本质之后的。“绘事”比“素”好。这是孔子论社会发展的话。但老子则以为不然......
三、新古
《文赋》:“或袭故而弥新”,就是说,虽用旧的,但有新的变化。由此可知,自晋以来,就重字句之新。六朝有“新变”一语,可见重新。所以《文心雕龙》说:“宋初讹而新。”《文心》讲“通变”,以为不能只是大家互相学,只学当时。他渐有复古趋势。这种情形,到了西魏苏绰就更甚,他要复古,诏诰用《大诰》体。......
二、浑划
“有物浑成,先天地生。”(《老子》)这“浑成”之物就是“道”,为宇宙之根本,也就是自然。《庄子》里讲“混沌”,是就整个而言。“刻画”,本来是说以刀刻画。它与“浑成”是相对的。“刻画”就要分出界线来,而“浑成”则是“整个”的。“混沌”也是“整个”的。把“刻画”的意念应用......
一、雕率
率,就是自然随便,无意为文,率意。雕,就是雕琢。1.自然这名词是从道家来的。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自己成功之谓也。道家以为天非人格化之主宰。自然就是原来如此的。晋时,老庄思想风行。嵇康在生活方面主自然。他说自己“性复多虱”,任其自然,不遵......
乙 文质
“文质”一词,见于《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就是底子,“文”是文采。如文太少,则似无文化;文太多,则近似史官说话,不切实际。统治者应兼二者而有之。六朝文学批评就说到文、质之关系。......
八、深浅
《文赋》:“在有无而黾勉,当浅深而不让。”《诗·谷风》把“深浅”二字用来说生活情形:“就其浅矣,咏之游之;就其深矣,方之舟之。或有或无,黾勉求之。”陆机就说,无论深浅有无,都要布置得当。“白公曰:然则不可与微言乎?孔子曰:知言之谓者为可耳。”(《吕览·精喻》篇)这话大概不是孔子的,而是辩......
七、大小
这也是关于作者其人、文章的内容及文章的作用的。《论语》:“贤者识(志)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这里,“大”与“小”是指对社会、人生关系的多少而言,关系政、教两方面。孟子说:“小有才,不闻大道”,批评盘成括。小有才,小聪明也。后来常应用以批评人。又有所谓“大方”,就是......
六、虚实
“虚”,空也。“虚”是无中生有,故又说“虚伪”。《庄子·天下》篇:“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又,“以天下为沉溺不可与庄语,以巵言为曼衍,以重言(别人的话)为真(好),以寓言为广”。庄子以不是现实生活的话来说其哲学,这并不是伪,而是另外一种态度,使人有兴趣,以神话来说,使人得一道......
五、厚薄
诗教“温柔敦厚”。“厚”,亦说人这方面,《论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也。”班固说歌谣“观风俗,知厚薄”,厚,就是亲近。自汉以后,便以“厚”说到诗文。皇帝诏书“训辞深厚”,《诗》“温柔敦厚”,亦此意。厚重,本是描写地形(山)的。后以之表示文辞。厚重,礼之积也。又,“厚”,有求诸......
四、雅俗
“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大儒者”(《荀子·儒效》篇)。雅,口头批评上多应用及之。又,“雅文辩慧之君子”(《荀子·富国》篇)。关于“雅”的意思,据余冠英先生说,有八:“雅”本“夏”,夏民族包括范围广,故有“大”之意。荀子所说的“雅”,就有范围、见解大之意。《诗》“大雅......
三、劝惩
诗有颂、讽两种作用。劝惩与颂讽都是在下的人对在上的人说,希望他改善。春秋家之“褒贬”,诗家之“美刺”,亦与劝惩有关。所劝者,以“礼义”、“名分”(如君臣关系,上下关系)为标准。这二者是维持统治者地位和社会秩序的。及后,则变成以“道德”(人事,涉及个人在社会之地位)、因果为标准,固然仍重“......
二、诚伪
我们始见于《乐记》:“著诚去伪。”孔子多说到“信”。《论语·颜渊》篇:“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信”重要。信,是人言。古代人言重要,而人言最重信。《易传》说:“修辞立其诚。”修辞,一方面要对神负责,一方面对人。故曰:“有不祀,则修言。”(《国语·周语》上)修辞要“立诚”......
一、顺逆
《说文》:“顺,理也。”从页,恐怕是说人脸上的理(页,人头)。说及“顺”的,先秦书很多。后来多用来说女子要有顺德。其实不一定说女子。阮元《研经堂集》有《释顺》一文。顺,不单是说顺从,而是说合理。又,古代是有顺天、顺神之意的,因为当时宗教势力很大。顺,包括人类行为与言语两方面。《左传》:“其辞顺,犯......
歌谣
史书中有民谣童谣,但只当做政治之反映,而不当做文学来看待。严格说,《诗经》亦歌谣,但人都视之为“经”。《乐府诗集》亦歌谣收集而成的集子。但那是当做音乐来收集的,并非当做文字。古代诗选中有收入古歌谣者,那是当做古时之诗而收入。收集当代歌谣者,自清李调元《粤风》始,其后,......
词曲
东坡集子不收自己的词。北宋人不看重词。南宋人开始较重词。但目录学家都不收词曲。明焦竑把词曲放在诗文评之后。诗文评在集部中已放在末尾处,表示地位低,而词曲尤后,地位更低。清《千顷堂书目》(黄虞稷)“制举词曲”,把词曲放在制举(八股)之下,地位亦低。而且,就是在词曲类中,......
诗文评
现在称为文学批评的,大致与以前所谓诗文评相当。现我国文评仍未发达;但受外国影响,已承认文学批评是文学一部门,同小说等相当。《隋书·经籍志》把诗文评放在总集类后面,可见仍未有这意念,认为它能成立为独立的一类。凡成为独立的类的,一定是这一部门的学问发展到相当程度,著作相当多才成。由此可见,六......
律例
契约亦属之。要简单、严密,因是对权利、义务之规定。亦是代替说话的,不过要更严密,更经济。所谓“博士买驴,书券三纸,不见驴字”就不对了。这是要应用的。文告、尺牍等多依语言之变而变,如“须至……者”一语,最近就不见了。......
书牍
书牍、文告皆有一定程式。所谓“等因”、“奉此”的话,就是重格式。书牍大概使用近于口语的文字。桐城派不入尺牍语,因尺牍有程式,同时又与口语太近,而与艺术的“文”不近。书牍、文告都是用来代替说话的。......
文告
《尚书》是用当时语言来“告”,而后来用文字“告”,就有了“文告”。汉诏书属之;而汉诏书是给读书人看的,故文一点,多骈偶,后来之诏书亦用骈,亦给读书人看。给普通人看的则为“文告”,虽然亦押韵,但那是为了易记。......
笔记
隋已有笔记,唐较多,而宋盛。笔记是广义应用方面的文字。北宋沈括有《梦溪笔谈》,南宋洪迈有《容斋随笔》:是为有宋最有名之笔记,皆作于二人晚年时。他们以笔代口来谈,故文体近于谈话,不重文章技巧,接近语录。随笔是不用系统化的,随便谈就是了。宋人史学发达,他们在笔记里对人生生活全体都谈......
语录
宋人讲学,乃有此种体裁。先秦诸子讲学之记录是后人编的,而宋人却是当时编成。据胡适考,语录始于唐中叶禅宗创始人六祖之《坛经》。这是最早的语录。禅宗认为,以前的经太繁;自六朝来,人重经典章句。他认为要“直指本心,不立文字”,不讲究文字,而只是质朴地、自然地把话语记下来。语录就是从禅宗对文字的......
注疏
先秦称解释的文字为“解故”,如韩非《解老》。以文体论,与子书相仿,后日所谓“论辩体”。韩非《喻老》,是所谓“故”。这与后日叙事文相仿。 公羊、穀梁释《春秋》,则又不同,却是逐字解释的。这种逐字逐句的解释,就开了后日注疏的形式。这种细碎的解释是战国末年的新文体,乃后日注疏之开端......
不分骈散文
这一派于清末有之。清末经曾国藩修正的桐城派古文,或称湘乡派,势力大。又有为阮元主骈文一派之反动者,即不分骈散文一派。清末谭献(同治以后的批评家,多评词、骈文)《复堂日记》八:“吾辈文字,不分骈散,不能就当世古文家范围,亦未必有意决此藩篱也。不谓三十年几成风气。”章太炎亦此风气之下者。清末......
散文
“散文”一名,见于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骈文”一名,则大概始于清时。自韩愈以来,就有“文统”之规模。清,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且看他们关于“文统”的思想:桐城派“文统”有“八家”、“六艺”之说。“八家”之来源:自南宋以来,就有人学韩、柳、欧(阳修)、曾(巩)、苏(三......
1.古文
是韩愈定的“古文”之名称。韩《与冯宿论文书》:“……但不知直似古人,亦何得于今人也?……时时下笔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乃示人,则人以为好矣。小惭则以为小好,大惭则以为大好。不知古文直何用于今世也……”(《文心》已不满时人之文,主复古,见《宗经》篇。到唐,社会享乐阶层崩坏,故重实用。俗下文就是骈俪......
2.风人与本色
刘克庄《何谦诗序》:“以性情礼义为本,以鸟兽草木为料:风人之诗也。以书为本,以事为料:文人之诗也。”(性情与环境配合,自然起感应,就是风人之诗。)又于《刘润诗集序》说:“诗必诗人评之。”“诗非本色人不能评。”刘克庄认为,名节人、学问人、文章人(指公文人)、功名人皆不能评诗。他们不懂诗,没......
1.记问与议论
北宋《冷斋夜话》记沈括与吕惠卿等论诗。沈括说:“退之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组织严密,声调自然,强)富赡(材料多),然终不是诗。”吕惠卿反对这种意见,认为韩诗最好。这故事表示宋人喜欢韩诗之散文化。自中唐后,人重现实,语言中重口语。重现实则浪漫情调不要了。诗、文两体之分别何在?南......
一、诗笔与诗文
六朝时“诗笔”一语表示诗势力大,但时人仍重“文笔”一词。及唐,诗更盛,人们都把“诗”、“笔”对称。杜甫:“贾笔论孤愤,严诗读几篇。”唐时,有韵文章以诗为领导,所以这样说。杜牧(晚唐):“杜诗韩笔愁来读。”殷璠(中唐)《河岳英灵集·序》:“诗笔双美者鲜。”这表示,诗发达了,范围大......
4.文学
这时文学之意义无古代之“文学”的意义,而与“文义”意思相同。读书只是为了作文。宋时科举分:玄、儒、文、史四科。文重要,指诗赋等。这表示,宋时已把文独立,不过以为文学乃技艺,是耳目之玩,价值比实用之学问低。......
2.文史
《魏书·繁钦传》:“钦诗云:经纬(说大道理的)曰文,著述(指记录)曰史(二者皆应用文字),斟酌九流,错综幽宗。”潘岳《西征赋》:“长卿、渊(王褒,字子渊)、云(扬雄,字子云)之文,子长,政(刘向,字子政,有《别录》)、骏(刘歆,字子骏,有《七略》)之史。”“史”是广义的应用文(......
三、声色
这是从内容和技术上分。《文选》说“沉思翰藻”者为文,这是重色,重具体感觉。梁元帝《金楼子·立言》篇分为儒(懂圣人经典道理的)、文(辞赋家)、学(今之人只记经典而不明道理的)、笔(只会做公事的),这是一般人的分法。而他自己,则有另外的说法:“吟咏风谣(文重感情)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二、有韵无韵
《文心雕龙·总术》篇:“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这里,笔是兼指广义、狭义的应用文了。刘勰在文、笔对举时,文指有韵者。但“文心雕龙”一语里,文是兼包笔的。又有所谓诗、笔。《梁书·刘潜传》:“刘孝绰有三笔六诗。”这表示辞赋不大重要了,而诗重要,其势力凌驾于赋之上,故......
一、称谓之始
萧何是“刀笔吏”。刀笔,以刀削木竹,而以笔书于其上也。故“刀笔”之“笔”,乃“公文”之谓也。这是汉初之时。《汉书·楼护传》引《长安号》(长安人之口号):“谷子云笔札。”笔,亦公文,乃应用文。这时之所谓“文”,是兼指应用与装饰者而言的。王充《论衡·趋奇》篇说“文笔不足”,就是说人......
四、文集
文集之起源,应该在三国时。魏文帝《与吴质书》:“撰其遗文,都为一集。”不过,文集之名虽始见于此时,而“文集”一词乃泛称,而非如后日之为专称。因为晋陈寿编诸葛亮文章不称为“诸葛亮集”而称为“诸葛亮故事”。故事,历史上之材料也。恐怕自晋以后始有文集。挚虞《文章流别集》,是“集”之始。这是总......
三、文人
文人在社会上的价值不在“德”、“功”与实用的“业”,而只在于装饰。这种人凭此而生存得很好,而且能传诸后世。文人自辞人而来。汉朝有了文人,至少是后汉时就有了。《后汉书》立了《文苑传》,因后汉已有一班人依文为活,故立《文苑传》以传之。前汉仍无专以文为业者,而后汉则有之。他们固然也做官,但主要是靠文为生......
二、好尚
文字与实用分离,为的是装饰,那就是诉诸感情了。这就有好尚问题。章学诚《诗教》:“文辞不能不生其好尚。后人无前人之不得已(指无实际应用),而惟以好尚逐于文辞焉。”于是,文辞独立发展。因此,就有了文人。......
一、文体
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说:后来之文体,皆是从战国发展出来的。因最早的记录是经,作用无非在应用方面。战国说辞,记录下来,就成了后来文体之渊源。从纵横家之说辞,至屈原之辞赋,都重装饰,重诉诸人的感情。至此,“著作(指实用之记录)衰,而辞章之学兴”。我们不同意他说“衰”,只是“变”而已。他又说,战国时......
二、文章与文辞
“文章”本是表示图案的意思。及汉,词赋发展,觉得词赋也有装饰的意味(先秦只是实用),故“文章”一词,用以称词赋一类的东西。《汉书·公孙弘传·赞》:“文章则司马迁、相如。”由此可见,史记一类实用性的文字,与装饰性的词赋一类,都称“文章”。“文”字本表示记录,而“章”则图案。这里,可见“文章......
一、文与文学
“文”,本来是装饰的意思。《说文》:“文,错画也。”古代陶器上画有条纹,用以装饰。后来,文字亦是一方面为记录,一方面为装饰。就是没有装饰的意思罢,也因为是笔画交错,故称之为“文”。后来就把用文字记录的东西称“文”。《论语》:“子有四教:文、行、忠、信。”“文”者,古之遗文也。......
四、时世
正变当然亦与时势有关。《抱朴子·钧势》篇:“时移世改,理自然也。”这理,于《文心·时世》篇说得尤为详细,以为文学随时世而改变。西晋以来,大家都一致承认这点。明袁中道《宋元诗序》:“气运所限,不能强同。”“气”,就是指时代之习俗,“运”就是变迁。这理念大概是基于“穷则变”的意念的。......
三、分期
明初把唐诗分为三期或四期,后来对宋诗亦分。中国文学史上只是对诗有明确的分期。本来,《宋书·谢灵运传》及《新唐书》都有讲及文“变”的,却无明显的分期。分期之说,始于南宋末年严羽《沧浪诗话》。他分为:盛唐大历以还晚唐他论诗,是自汉魏始;而后人则只注意到......
二、正变
郑玄《诗谱序》:“诗之正经,变风变雅。”是按时代来分正变的。以为古时为正经,后则为变。这是指诗所表现的时代生活而说的,并非批评诗的好坏。后来人则用以讲文。文体自六朝而“变”。唐复古,又“正”。但这点唐人并不觉得。用“正”“变”之意念来评到唐为止的文学的,自宋人始。苏东坡《书黄子......
一、稽古
评作品总是多以古之同类作品来比较批评的。这样做,其毛病在于使日后作品有一限制。《论衡·自序》:“充书既成,或稽合于古,不类前人。”“安得名佬好称工巧。”他说,子女不一定似父母,但不一定就比父母坏。三王五帝功业不同。假如完全要以肖古为事,不论其他,则不对了。但同古人做比较,则不见得完全错。......
三、格调二义
“格调”二字,本来亦用以评人。晚唐方干诗:“直缘多情用心劳,心路玲珑格调高。”(《赠美人》)这里,是说其人多艺、能干、有派头。秦韬玉《贫女》诗:“谁念风流高格调,若怜时势俭梳妆。”以上所引诗句中,“格调”指做人的标准、态度。又有所谓“风调”。“调”本音乐名词......
二、别称
“格”有别称,如“体”就是。殷璠说,诗有雅、野、鄙、俗体。“体”即“格”也,较重其“意境”之意义;当然,与“法式”、“标准”之义亦有关。《文心·定势》篇:“因情立体(体类),即体成势。”“势”,亦“格”也。这里,较多“法式”意义,当然也有“意境”、“标准”之义。“式”、“律”亦......
3.意境
皎然《诗式》说“体”(钟嵘《诗品》则说“品”,“品”即“格”):“辨体十有九字:高——风韵切畅(自然也)曰高;逸——体格闲放曰逸……”这里,“格”即“意境”之意。《文镜秘府论》(日释空海)五:“凡作诗之体(“体”指“法式”,“格”的第一个意义),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
2.标准
唐释皎然《诗议》说,诗有五格:不用事第一(自然,不用典),作用事第二(用典而自费一番苦心),直用事第三,有事无事第四(用典而人弄不清楚其意),有事无事,情格(指意境)俱下第五。——这里,可知“格”就是标准。当然,也包含“法式”之义。也含有“意境”、“意思”之意。杨敬之《赠项斯诗》:“几度......
1.法式
从以上所引,可知“格”的第一个意义为:法式。说到文学方面,白居易诗:“每被老元偷格律。”这是说元稹有时模仿他的诗。原注:白曾抄录许多诗送给元稹,自此元格乃变。——格律同义,方法也。如二人俱重详细描写,这就是“格”。此外,“格”又有“意思”的含义。元、白诗《长庆后集·自序》把诗分......
一、格三义
今说“风格”(style)。我国自来便有“格”、“调”之说。《礼记·缁衣》篇:“言有物而行有格也。”说话有范围,行为有规矩。格,范围、规矩也。唐人始用“格”来评文,而以“格”评人始于晋。《新唐书·刑法志》有所谓“律”、“令”、“格”、“式”。“格”者,百官有司所常行......
三、选集
选集往往分体。如《文选》,分三十七体;《古文辞类纂》,分十三类。选集在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上都很重要。其作用在:①便模拟——举模范作品为例。②考源流——可见一种文体自古至今如何发展。这,一方面是出于学术上的历史兴趣,但亦为学者说法。③见得失——选者往往是读书多且有创作经验者,亦与学者方便。(......
二、体类
《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人性总有同处,生活亦有同处,而且语言文字都同。)汉人认为,自有文字始,就分为记言、记事二体。《礼记·玉藻》篇:“左史记言,右史记动。”由此可见,汉人从文字之作用上把文分为二类,也就是从实用来分的。所谓记事、记言是比较而言的,纯粹记言或纯粹记事都不可......
一、才性
讨论体裁者,始于魏文帝《典论·论文》。他说:“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一个人的才性是天生的,对于写作,是有特擅一体的现象的。所长、所短都由于才性。如七子,就各有所长。如徐幹,“时有齐气”,朱先生说,“齐气”就是软。虽同是长于词赋,但各人又有不同处。如只就其一点......
3.桐城派
现在来谈谈桐城派: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桐城姚鼐古文,学其先辈方苞,师刘大櫆,又师姚范(方苞为桐城派中较重要者)。方苞、刘大櫆、姚范皆一时人望。姚鼐更专心为古文,故“历城周书昌为之语曰: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用语见于姚鼐《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刘海峰即刘大櫆。姚自引此语,可见他自负......
2.江西派
南宋初年又有江西诗派。江西诗派的主要人物为吕居仁。吕有《江西宗派图》。他们实际上是结社。南宋以来,文人多结社作诗文。但亦有政治意味。这也是反映在朝风气。此派人共同模仿黄鲁直(山谷,江西人)。《江西宗派图》吕居仁《序》(见《苕溪渔隐诗话》前集四十八)说:唐有李杜,后来人皆不及之。韩愈、孟郊、张籍、柳......
1.西昆体
宋初有《西昆(崑)酬唱集》,其中的诗成为“西昆体”。这儿所谓“体”,不仅是广义的派,而且是自觉的派,其中主要的人为杨亿,他有势力,居高位。这派共同处在学李商隐。李于晚唐时诗文本已成为领导,多人学他,特别是在文这一方面。不过那时是不自觉的。到宋,就有更多的人学他,成为“西昆体”。义山诗多艳情诗,写男......
二、派别
派别与模拟有关系。从文学史上看,大致说来,凡是所谓什么体,如建安体、元嘉体、永明体等(见《沧浪诗话》),广义观之,也是派别。大抵在同一时代中各人作风有相同处,不自觉地相同。但我们现在说的是自觉的派。所谓自觉的派,就是有一批人在文学上结成一个团体,自觉地、有意地成一派别,而且自居......
4.品第
《诗品》不以时代定诗作之体裁、作风。及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就说到时世方面,以时代来分体了。他分出:建安体,齐梁体,元祐体(苏东坡等人之诗)。此外,又以人分,有所谓陶体、谢体。更有以选本分,有所谓“玉台体”、“西昆体”等。我们在这里特别提出以时代分来讨论。严羽《与吴景先......
2.作者
《诗品》中论及二百一十二人,其中讨论及其渊源的有三十七人:其实,阮籍影响大。据朱先生意见,阮籍不出于《小雅》,而出于《楚辞》。不过,《诗品》说,《楚辞》影响大,很对。《诗品》说阮籍出于《小雅》,因《小雅》怨,而阮亦怨。《楚辞》以下,李陵是乐府,乐府影响大,也对。这......
3.独造
独造与融铸实不能分开。韩愈说,“惟陈言之务去”,他是一方面继承秦汉文体,一方面有独造精神的。曾国藩《复许振祎书》说,从周秦诸子以至后来之名家,都是各有各的章法原则的,“力去陈言,戛戛独造”。用这些手段,才达到“声调铿锵,包蕴不尽”之目的。这个目的就是桐城派的标准,自明归有光以来......
2.融铸
变形是就字句方面说,“融铸”是就整篇文章而言。清人说及此意,特别着重散文方面。姚鼐《与伯昂从侄孙尺牍》里说:“模拟一家已得似后,再易一家。如是数番之后,自能融铸古人,自成一体。”这是对初学的说法,亦即表示前人学文之法。他又说,初学必得求像,似了之后再求不似。要变化,恐气量不够,正如写字得......
1.变形
黄山谷有所谓“脱胎换骨”法,这就是变形。把古人的话稍加改变而成新的,要改变到某种程度,使大家承认它有新的东西出来。“花间失路鸟先知”是唐人句,它表示一个人很闲散,跟着鸟在花丛中走。东坡《题画》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是模仿,但却是写鸭之活泼情状了。这里就有了创造。至于改变前人的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