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文学批评讲义》

    收录163457

七、工拙

“工”与“巧”同义。 “工巧”分二方面:一、字句;二、意义。 “工巧”有时是优点,有时是缺点。太重字句则意思方面不注意了。 “拙”是钝,缺,坏。“拙”亦分二:一是字句,一是意义。 但“拙”也是优点,如“古拙”,就是朴实;也是缺点,劣也(“拙劣”)...

六、难易

王充、葛洪都说古书难,因为文字关系。“贵难贱易”是时人之意见,但他们不主张如此。 沈约说,文章有“三易”:“易识字,易见事,易诵读。”主“易”。 从前文字与语言接近,即汉赋中文字亦与当时方言近。 “以难为贵”,扬雄如此。自汉辞赋发展以来,就以...

五、显晦

这里偏重于暗示方面。 “显”,明白;“晦”,含蓄。 讨论“显晦”之问题,一向都有。《左传》:“鲁人以为敏。”就说到此点。 又,杜预《左传·序》说《春秋》五例:“微而显(微,实即含蓄,晦)——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志而晦——约言示制,推以知例。婉而...

四、繁简

最早,书写不易,故记载大抵不主繁。 孔子:“辞多则史,少则不达。”他不主多。向来以为话多了是空,啰嗦,故最早偏于简一方面。 《文赋》:“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于冗长。”虽然,陆机他自己还是不免啰嗦。他自辩说:“榛楛勿剪,蒙茸集翠。”这因为当时...

三、庄谐

“奇正”是说意思、词句方面,而“庄谐”则指态度上。 “庄谐”,特别是“庄”,是指做人态度。《论语》:“临之以庄则敬。”“庄”,严也,言统治者要“庄”。 《庄子》:“以为天下不可与庄语。”“庄”,正也。不说庄言而说荒唐(远大)之言,无端涯之词。...

二、奇正

这本是兵法里的字眼。“正”,“堂堂之阵”;“奇”,“出奇袭胜”,有“非常”、“意外”之意,诈也,异也。诡谲,亦“奇”。 “奇”亦可说到人的技能方面,所谓“奇技淫巧”。奇,与众不同者。 《论语》言“晋文公谲而不正”,说到人的性格。 “奇”有变化...

一、刚柔

“刚柔”最早有二义:1.《易·系辞》:“刚柔相推。”“阳”是“刚”;“阴”是“柔”。这是以“刚”“柔”表示宇宙之进行,乃哲学名词,但这并非“刚”“柔”之本义。2.《诗·蒸民》:“人亦有言:刚则吐之,柔则茹之。”坚强(硬)之物则吐之,柔软的则吞之。...

丁 辞情

“辞情”是说文章本身的表现关系。...

二、气

中国文学批评本从人物品评而来,故常以品评人体之辞语应用到文学批评上。 “气”常与“神”连在一起用,说“神气”。“神”是就其态度、表情方面而言,“气”则就其动作、语言而言。“气出口为言”,“气”就是呼息。 后来,有孟子之所谓“养气”,言人之修...

一、风神

“神”,《说文》:“引出万物者也。”《易·系辞》:“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上面这些话就是说,“神”的含义是变化,引申。 文学批评上,“神”之意念,乃从庄子之观念而来。《庄子》里关于“神”之意念,可分两方面说:1.“以神遇,不以目视”(《养生主...

丙 神气

“体用”说的是人生、社会与文学;“文质”说的是时代与文学;而这则是说个人与文学。...

四、华素

〔 * 朱先生审阅课堂听讲笔记时批示,前面“一,雕率”项下之“4,艳”、“5.野”二则,“当属华素目内”、“当入华素目内”。〕 《论语》:“绘事后素”,先有底子始有华,先素后华。孔子说,一切的礼(文明)都是在人的本质之后的。“绘事”比“素”好。这是...

三、新古

《文赋》:“或袭故而弥新”,就是说,虽用旧的,但有新的变化。由此可知,自晋以来,就重字句之新。 六朝有“新变”一语,可见重新。所以《文心雕龙》说:“宋初讹而新。”《文心》讲“通变”,以为不能只是大家互相学,只学当时。他渐有复古趋势。这种情形...

二、浑划

“有物浑成,先天地生。”(《老子》)这“浑成”之物就是“道”,为宇宙之根本,也就是自然。 《庄子》里讲“混沌”,是就整个而言。 “刻画”,本来是说以刀刻画。它与“浑成”是相对的。“刻画”就要分出界线来,而“浑成”则是“整个”的。“混沌”也是“...

一、雕率

率,就是自然随便,无意为文,率意。雕,就是雕琢。 1.自然 这名词是从道家来的。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自己成功之谓也。道家以为天非人格化之主宰。自然就是原来如此的。 晋时,老庄思想风行。嵇康在生活方面主自然。他说自...

乙 文质

“文质”一词,见于《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就是底子,“文”是文采。如文太少,则似无文化;文太多,则近似史官说话,不切实际。统治者应兼二者而有之。 六朝文学批评就说到文、质之关系。...

八、深浅

《文赋》:“在有无而黾勉,当浅深而不让。”《诗·谷风》把“深浅”二字用来说生活情形:“就其浅矣,咏之游之;就其深矣,方之舟之。或有或无,黾勉求之。”陆机就说,无论深浅有无,都要布置得当。 “白公曰:然则不可与微言乎?孔子曰:知言之谓者为可耳。...

七、大小

这也是关于作者其人、文章的内容及文章的作用的。 《论语》:“贤者识(志)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这里,“大”与“...

六、虚实

“虚”,空也。“虚”是无中生有,故又说“虚伪”。 《庄子·天下》篇:“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又,“以天下为沉溺不可与庄语,以巵言为曼衍,以重言(别人的话)为真(好),以寓言为广”。庄子以不是现实生活的话来说其哲学,这并不是伪,而是另...

五、厚薄

诗教“温柔敦厚”。“厚”,亦说人这方面,《论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也。”班固说歌谣“观风俗,知厚...

四、雅俗

“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大儒者”(《荀子·儒效》篇)。 雅,口头批评上多应用及之。 又,“雅文辩慧之君子”(《荀子·富国》篇)。 关于“雅”的意思,据余冠英先生说,有八:“雅”本“夏”,夏民族包括范围广,故有“大”之意。荀子所说的“雅”,就有范...

三、劝惩

诗有颂、讽两种作用。劝惩与颂讽都是在下的人对在上的人说,希望他改善。 春秋家之“褒贬”,诗家之“美刺”,亦与劝惩有关。所劝者,以“礼义”、“名分”(如君臣关系,上下关系)为标准。这二者是维持统治者地位和社会秩序的。及后,则变成以“道德”(人事...

二、诚伪

我们始见于《乐记》:“著诚去伪。” 孔子多说到“信”。《论语·颜渊》篇:“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信”重要。信,是人言。古代人言重要,而人言最重信。 《易传》说:“修辞立其诚。”修辞,一方面要对神负责,一方面对人。故曰:“有不祀,则...

一、顺逆

《说文》:“顺,理也。”从页,恐怕是说人脸上的理(页,人头)。说及“顺”的,先秦书很多。后来多用来说女子要有顺德。其实不一定说女子。阮元《研经堂集》有《释顺》一文。顺,不单是说顺从,而是说合理。又,古代是有顺天、顺神之意的,因为当时宗教势力...

甲 体用

我们所说的品目,乃是把历来用来表明文学价值之德性词,分类加以说明。 体用,是说及德性词中涉及文学之性质及其作用的。...

第四章 品目

...

歌谣

史书中有民谣童谣,但只当做政治之反映,而不当做文学来看待。 严格说,《诗经》亦歌谣,但人都视之为“经”。 《乐府诗集》亦歌谣收集而成的集子。但那是当做音乐来收集的,并非当做文字。 古代诗选中有收入古歌谣者,那是当做古时之诗而收入。收集当代歌谣...

词曲

东坡集子不收自己的词。北宋人不看重词。南宋人开始较重词。但目录学家都不收词曲。 明焦竑把词曲放在诗文评之后。诗文评在集部中已放在末尾处,表示地位低,而词曲尤后,地位更低。 清《千顷堂书目》(黄虞稷)“制举词曲”,把词曲放在制举(八股)之下,地位...

诗文评

现在称为文学批评的,大致与以前所谓诗文评相当。现我国文评仍未发达;但受外国影响,已承认文学批评是文学一部门,同小说等相当。 《隋书·经籍志》把诗文评放在总集类后面,可见仍未有这意念,认为它能成立为独立的一类。凡成为独立的类的,一定是这一部门...

3.余类

以下五类是平常认为没有什么地位的,讲文体的都不看重它。但今天看来,也许有点不同。...

律例

契约亦属之。要简单、严密,因是对权利、义务之规定。亦是代替说话的,不过要更严密,更经济。所谓“博士买驴,书券三纸,不见驴字”就不对了。这是要应用的。 文告、尺牍等多依语言之变而变,如“须至……者”一语,最近就不见了。...

书牍

书牍、文告皆有一定程式。所谓“等因”、“奉此”的话,就是重格式。书牍大概使用近于口语的文字。桐城派不入尺牍语,因尺牍有程式,同时又与口语太近,而与艺术的“文”不近。书牍、文告都是用来代替说话的。...

文告

《尚书》是用当时语言来“告”,而后来用文字“告”,就有了“文告”。汉诏书属之;而汉诏书是给读书人看的,故文一点,多骈偶,后来之诏书亦用骈,亦给读书人看。给普通人看的则为“文告”,虽然亦押韵,但那是为了易记。...

2.文件

这就是所谓狭义的“笔”,六朝的“笔”。...

笔记

隋已有笔记,唐较多,而宋盛。笔记是广义应用方面的文字。 北宋沈括有《梦溪笔谈》,南宋洪迈有《容斋随笔》:是为有宋最有名之笔记,皆作于二人晚年时。他们以笔代口来谈,故文体近于谈话,不重文章技巧,接近语录。随笔是不用系统化的,随便谈就是了。 宋...

语录

宋人讲学,乃有此种体裁。先秦诸子讲学之记录是后人编的,而宋人却是当时编成。 据胡适考,语录始于唐中叶禅宗创始人六祖之《坛经》。这是最早的语录。禅宗认为,以前的经太繁;自六朝来,人重经典章句。他认为要“直指本心,不立文字”,不讲究文字,而只是...

注疏

先秦称解释的文字为“解故”,如韩非《解老》。以文体论,与子书相仿,后日所谓“论辩体”。韩非《喻老》,是所谓“故”。这与后日叙事文相仿。 公羊、穀梁释《春秋》,则又不同,却是逐字解释的。这种逐字逐句的解释,就开了后日注疏的形式。这种细碎的解释...

1.著述

向来认为著述在文的范围以外。《文...

四、别体

以前所谓笔,只指公文。这里说到“别体”,是指骈散以外的。别体也是应用的,但向来不算为“文”,亦不算做“笔”,故称之为“别体”。...

不分骈散文

这一派于清末有之。清末经曾国藩修正的桐城派古文,或称湘乡派,势力大。又有为阮元主骈文一派之反动者,即不分骈散文一派。 清末谭献(同治以后的批评家,多评词、骈文)《复堂日记》八:“吾辈文字,不分骈散,不能就当世古文家范围,亦未必有意决此藩篱也。...

散文

“散文”一名,见于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骈文”一名,则大概始于清时。 自韩愈以来,就有“文统”之规模。清,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且看他们关于“文统”的思想: 桐城派“文统”有“八家”、“六艺”之说。 “八家”之来源:自南宋以来,就有人学韩、...

2.骈散之争

这里特别说清朝。 宋散文虽发达,但国家文告多用散文化之骈文,骈散并行。元代以后,骈文用者渐少。至清,散文地位更高,于是有了骈散文之争。...

1.古文

是韩愈定的“古文”之名称。韩《与冯宿论文书》:“……但不知直似古人,亦何得于今人也?……时时下笔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乃示人,则人以为好矣。小惭则以为小好,大惭则以为大好。不知古文直何用于今世也……”(《文心》已不满时人之文,主复古,见《...

三、骈散

唐以后即有此分别。清时,对此多所讨论。...

2.风人与本色

刘克庄《何谦诗序》:“以性情礼义为本,以鸟兽草木为料:风人之诗也。以书为本,以事为料:文人之诗也。”(性情与环境配合,自然起感应,就是风人之诗。) 又于《刘润诗集序》说:“诗必诗人评之。”“诗非本色人不能评。”刘克庄认为,名节人、学问人、文章...

1.记问与议论

北宋《冷斋夜话》记沈括与吕惠卿等论诗。沈括说:“退之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组织严密,声调自然,强)富赡(材料多),然终不是诗。”吕惠卿反对这种意见,认为韩诗最好。这故事表示宋人喜欢韩诗之散文化。自中唐后,人重现实,语言中重口语。重现实则浪漫...

二、诗文各有体

...

一、诗笔与诗文

六朝时“诗笔”一语表示诗势力大,但时人仍重“文笔”一词。及唐,诗更盛,人们都把“诗”、“笔”对称。杜甫:“贾笔论孤愤,严诗读几篇。”唐时,有韵文章以诗为领导,所以这样说。 杜牧(晚唐):“杜诗韩笔愁来读。” 殷璠(中唐)《河岳英灵集·序》:“诗...

丁 诗文

宋以后至今,有诗文之分。 诗文之分与文学之分不一样。...

4.文学

这时文学之意义无古代之“文学”的意义,而与“文义”意思相同。读书只是为了作文。 宋时科举分:玄、儒、文、史四科。文重要,指诗赋等。这表示,宋时已把文独立,不过以为文学乃技艺,是耳目之玩,价值比实用之学问低。...

3.文章

包括文与笔,诗与笔。...

2.文藻

藻,指比喻、典故。...

1.文义

南朝史书多“文义之士”的称谓,大概是指作诗的人。“义”,理也。在这里,“文义”与“文学”意思差不多,不过“文义”较重“文”,而“文学”较重“学”。“义”,事义也。...

五、总称

六朝有之。...

3.文记

《后汉书·文苑·葛龚传》:“和帝时,以善文记知名。”“记”是记录,指应用的。《后汉书》说,葛龚作品有文、赋、碑、 、书记十二篇。“记”是笔的别称,文则指诗、赋等。...

2.文史

《魏书·繁钦传》:“钦诗云:经纬(说大道理的)曰文,著述(指记录)曰史(二者皆应用文字),斟酌九流,错综幽宗。” 潘岳《西征赋》:“长卿、渊(王褒,字子渊)、云(扬雄,字子云)之文,子长,政(刘向,字子政,有《别录》)、骏(刘歆,字子骏,有《七略》)之史...

1.辞笔

《南史·孔珪传》:“与江淹对掌辞笔。”“辞”,有韵者;“笔”,无韵者。不过这里说的辞、笔皆指应用者而言。...

四、别称

...

三、声色

这是从内容和技术上分。 《文...

二、有韵无韵

《文心雕龙·总术》篇:“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这里,笔是兼指广义、狭义的应用文了。刘勰在文、笔对举时,文指有韵者。但“文心雕龙”一语里,文是兼包笔的。 又有所谓诗、笔。《梁书·刘潜传》:“刘孝绰有三笔六诗。”这表...

一、称谓之始

萧何是“刀笔吏”。刀笔,以刀削木竹,而以笔书于其上也。故“刀笔”之“笔”,乃“公文”之谓也。这是汉初之时。 《汉书·楼护传》引《长安号》(长安人之口号):“谷子云笔札。”笔,亦公文,乃应用文。 这时之所谓“文”,是兼指应用与装饰者而言的。王充...

丙 文笔

...

四、文集

文集之起源,应该在三国时。魏文帝《与吴质书》:“撰其遗文,都为一集。”不过,文集之名虽始见于 此时,而“文集”一词乃泛称,而非如后日之为专称。因为晋陈寿编诸葛亮文章不称为“诸葛亮集”而称为“诸葛亮故事”。故事,历史上之材料也。恐怕自晋以后始...

三、文人

文人在社会上的价值不在“德”、“功”与实用的“业”,而只在于装饰。这种人凭此而生存得很好,而且能传诸后世。文人自辞人而来。汉朝有了文人,至少是后汉时就有了。《后汉书》立了《文苑传》,因后汉已有一班人依文为活,故立《文苑传》以传之。前汉仍无...

二、好尚

文字与实用分离,为的是装饰,那就是诉诸感情了。这就有好尚问题。 章学诚《诗教》:“文辞不能不生其好尚。后人无前人之不得已(指无实际应用),而惟以好尚逐于文辞焉。”于是,文辞独立发展。因此,就有了文人。...

一、文体

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说:后来之文体,皆是从战国发展出来的。因最早的记录是经,作用无非在应用方面。战国说辞,记录下来,就成了后来文体之渊源。从纵横家之说辞,至屈原之辞赋,都重装饰,重诉诸人的感情。至此,“著作(指实用之记录)衰,而辞章之学...

乙 文变

文章有其独立价值,也就是一种“变”。...

二、文章与文辞

“文章”本是表示图案的意思。及汉,词赋发展,觉得词赋也有装饰的意味(先秦只是实用),故“文章”一词,用以称词赋一类的东西。 《汉书·公孙弘传·赞》:“文章则司马迁、相如。”由此可见,史记一类实用性的文字,与装饰性的词赋一类,都称“文章”。“文...

一、文与文学

“文”,本来是装饰的意思。《说文》:“文,错画也。”古代陶器上画有条纹,用以装饰。 后来,文字亦是一方面为记录,一方面为装饰。就是没有装饰的意思罢,也因为是笔画交错,故称之为“文”。后来就把用文字记录的东西称“文”。 《论语》:“子有四教:...

甲 文学

...

第三章 文笔

这章说及文分多少体,来源如何,及文学意念之变迁发展等。...

四、时世

正变当然亦与时势有关。 《抱朴子·钧势》篇:“时移世改,理自然也。”这理,于《文心·时世》篇说得尤为详细,以为文学随时世而改变。西晋以来,大家都一致承认这点。明袁中道《宋元诗序》:“气运所限,不能强同。”“气”,就是指时代之习俗,“运”就是...

三、分期

明初把唐诗分为三期或四期,后来对宋诗亦分。中国文学史上只是对诗有明确的分期。本来,《宋书·谢灵运传》及《新唐书》都有讲及文“变”的,却无明显的分期。 分期之说,始于南宋末年严羽《沧浪诗话》。他分为: 盛唐 大历以还 晚唐 他论诗,是自汉魏始;而...

二、正变

郑玄《诗谱序》:“诗之正经,变风变雅。”是按时代来分正变的。以为古时为正经,后则为变。这是指诗所表现的时代生活而说的,并非批评诗的好坏。 后来人则用以讲文。文体自六朝而“变”。唐复古,又“正”。但这点唐人并不觉得。用“正”“变”之意念来评到...

一、稽古

评作品总是多以古之同类作品来比较批评的。这样做,其毛病在于使日后作品有一限制。《论衡·自序》:“充书既成,或稽合于古,不类前人。”“安得名佬好称工巧。”他说,子女不一定似父母,但不一定就比父母坏。三王五帝功业不同。假如完全要以肖古为事,不...

戊 古今

...

三、格调二义

“格调”二字,本来亦用以评人。 晚唐方干诗:“直缘多情用心劳,心路玲珑格调高。”(《赠美人》)这里,是说其人多艺、能干、有派头。 秦韬玉《贫女》诗:“谁念风流高格调,若怜时势俭梳妆。” 以上所引诗句中,“格调”指做人的标准、态度。 又有所谓“风...

二、别称

“格”有别称,如“体”就是。殷璠说,诗有雅、野、鄙、俗体。“体”即“格”也,较重其“意境”之意义;当然,与“法式”、“标准”之义亦有关。 《文心·定势》篇:“因情立体(体类),即体成势。”“势”,亦“格”也。这里,较多“法式”意义,当然也有“...

3.意境

皎然《诗式》说“体”(钟嵘《诗品》则说“品”,“品”即“格”):“辨体十有九字:高——风韵切畅(自然也)曰高;逸——体格闲放曰逸……”这里,“格”即“意境”之意。 《文镜秘府论》(日释空海)五:“凡作诗之体(“体”指“法式”,“格”的第一个意义),...

2.标准

唐释皎然《诗议》说,诗有五格:不用事第一(自然,不用典),作用事第二(用典而自费一番苦心),直用事第三,有事无事第四(用典而人弄不清楚其意),有事无事,情格(指意境)俱下第五。——这里,可知“格”就是标准。当然,也包含“法式”之义。也含有“意境”...

1.法式

从以上所引,可知“格”的第一个意义为:法式。 说到文学方面,白居易诗:“每被老元偷格律。”这是说元稹有时模仿他的诗。原注:白曾抄录许多诗送给元稹,自此元格乃变。——格律同义,方法也。如二人俱重详细描写,这就是“格”。此外,“格”又有“意思”...

一、格三义

今说“风格”(style)。我国自来便有“格 ”、“调”之说。 《礼记·缁衣》篇:“言有物而行有格也。”说话有范围,行为有规矩。格,范围、规矩也。 唐人始用“格”来评文,而以“格”评人始于晋。 《新唐书·刑法志》有所谓“律”、“令”、“格”、“式”。...

丁 格调

与模仿有关。...

三、选集

选集往往分体。如《文...

二、体类

《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人性总有同处,生活亦有同处,而且语言文字都同。) 汉人认为,自有文字始,就分为记言、记事二体。《礼记·玉藻》篇:“左史记言,右史记动。”由此可见,汉人从文字之作用上把文分为二类,也就是从实用来分的。所谓...

一、才性

讨论体裁者,始于魏文帝《典论·论文》。他说:“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一个人的才性是天生的,对于写作,是有特擅一体的现象的。所长、所短都由于才性。如七子,就各有所长。如徐幹,“时有齐气”,朱先生说,“...

丙 体裁

...

3.桐城派

现在来谈谈桐城派: 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桐城姚鼐古文,学其先辈方苞,师刘大櫆,又师姚范(方苞为桐城派中较重要者)。方苞、刘大櫆、姚范皆一时人望。姚鼐更专心为古文,故“历城周书昌为之语曰: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用语见于姚鼐《刘海峰先生八十...

2.江西派

南宋初年又有江西诗派。江西诗派的主要人物为吕居仁。吕有《江西宗派图》。他们实际上是结社。南宋以来,文人多结社作诗文。但亦有政治意味。这也是反映在朝风气。此派人共同模仿黄鲁直(山谷,江西人)。《江西宗派图》吕居仁《序》(见《苕溪渔隐诗话》前集四...

1.西昆体

宋初有《西昆(崑)酬唱集》,其中的诗成为“西昆体”。这儿所谓“体”,不仅是广义的派,而且是自觉的派,其中主要的人为杨亿,他有势力,居高位。这派共同处在学李商隐。李于晚唐时诗文本已成为领导,多人学他,特别是在文这一方面。不过那时是不自觉的。到...

二、派别

派别与模拟有关系。 从文学史上看,大致说来,凡是所谓什么体,如建安体、元嘉体、永明体等(见《沧浪诗话》),广义观之,也是派别。大抵在同一时代中各人作风有相同处,不自觉地相同。但我们现在说的是自觉的派。 所谓自觉的派,就是有一批人在文学上结成一...

4.品第

《诗品》不以时代定诗作之体裁、作风。及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就说到时世方面,以时代来分体了。他分出:建安体,齐梁体,元祐体(苏东坡等人之诗)。 此外,又以人分,有所谓陶体、谢体。 更有以选本分,有所谓“玉台体”、“西昆体”等。 我们在这里特别提出...

3.时世

...

2.作者

《诗品》中论及二百一十二人,其中讨论及其渊源的有三十七人: 其实,阮籍影响大。据朱先生意见,阮籍不出于《小雅》,而出于《楚辞》。不过,《诗品》说,《楚辞》影响大,很对。《诗品》说阮籍出于《小雅》,因《小雅》怨,而阮亦怨。《楚辞》以下,李陵是...

1.经典

...

一、渊源

从作者作品来源来说。 讲“渊源”,自六朝《诗品》说起。《诗品》对作者之作品,一方面是品评,一方面是推源,推究作品的根源。...

乙 源流

...

3.独造

独造与融铸实不能分开。 韩愈说,“惟陈言之务去”,他是一方面继承秦汉文体,一方面有独造精神的。 曾国藩《复许振祎书》说,从周秦诸子以至后来之名家,都是各有各的章法原则的,“力去陈言,戛戛独造”。用这些手段,才达到“声调铿锵,包蕴不...

2.融铸

变形是就字句方面说,“融铸”是就整篇文章而言。 清人说及此意,特别着重散文方面。姚鼐《与伯昂从侄孙尺牍》里说:“模拟一家已得似后,再易一家。如是数番之后,自能融铸古人,自成一体。”这是对初学的说法,亦即表示前人学文之法。他又说,初学必得求像...

1.变形

黄山谷有所谓“脱胎换骨”法,这就是变形。把古人的话稍加改变而成新的,要改变到某种程度,使大家承认它有新的东西出来。 “花间失路鸟先知”是唐人句,它表示一个人很闲散,跟着鸟在花丛中走。东坡《题画》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是模仿,但却是写鸭之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