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古文 > 庄子

《庄子》

    收录162392

《庄子·庚桑楚》解说和语译

(解题)本篇以首句“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之“庚桑楚”为篇名。“庚桑楚”人名,不用首句的首二或三字,而取其中的人名,是为取篇名的又一例。主旨在论道是无为,要做到形似槁木,心若死灰,以至无识无知。胸正、静、虚,以达无为之境。原文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一),偏得老聃之道(二......

《庄子·让王》解说和语译

(解题)本篇不是循例以首句的首两字做篇名,而是就第一节所记事实为题的。所记为尧、舜之让天下,因以为名。主旨在指说有道的人之逃天下而不肯受,指出为国的烦扰,贪图利禄勋爵者自取其患,因此而伤害性命是不值得的。原文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又让于子州支父(一),子州支父曰:“......

《庄子·山木》解说和语译

(解题)本篇的篇题不是取自首句的首二字,因不能取以为篇题。所取根据首章记述之事,也便是一篇的代表。主旨在于主张与时俱化,无所求索,纯任自然而免于累。然各章所论,并不齐一,则在于着眼点有所不同。原文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

《庄子·寓言》解说和语译

(解题)本篇以首句“寓言十九”之首二字为篇名。“寓言”之外,更提出“重言”与“卮言”。是说《庄子》之书,由此三言组成。可为本书的序言。但这只是首节,其他各节另有所论。主旨除首节叙说本书的内容外,还否定利义、是非、对错的存在,因而任事物之自在,不必施为。原文寓言十九(......

《庄子·渔父》解说和语译

(解题)本篇也是依故事的情节而立篇名的。“父”音府(fǔ),对田野老人的通称。主旨在于讲求法天贵真,不当其位而问其事乃是自寻苦恼。原文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一),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二),被发揄袂(三),行原以上,......

《庄子·列御寇》解说和语译

(解题)本篇以首句“列御寇之齐”的前三字为题。为本节故事的一个主要人物。本篇即以此节为主干。主旨在主张“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以必不必”,不“以不必必之”。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原文列御寇之齐,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一)?”曰:......

《庄子·则阳》解说和语译

(解题)本篇取首句“则阳游于楚”的首二字为篇名。则阳为人名,文中又作彭阳。所记故事的内涵,只谈圣人的一端,未足代表全篇。主旨在论述圣人的品德自然顺适,不失本性。所谓认知,无知才是知。道则非言非默。原文则阳游于楚,夷节言之于王,王未之见。夷节归。彭阳见王果曰:“夫子何不......

《庄子·徐无鬼》解说和语译

(解题)本篇以首句“徐无鬼因女商见魏武侯”之首三字为篇名,正好是一人名。徐无鬼说魏武侯的故事是本篇的主干,用以为名亦足代表本篇。主旨在论治国之道当去其私欲,不事有为。有如牧马,去其害马者。于国有不闻,于家有不见。利天下适足以害天下,固当以无为处之,养性命之情。原文徐......

《庄子·说剑》解说和语译

(解题)本篇就故事的情节而为篇名。文风及思想均与《庄子》不协,酷似纵横家言。可能因故事中的主人公庄子自称为周,误以为庄派之作而入《庄子》书中。篇中提及“刑德”,此论是黄帝的主张,本篇或系黄帝派之作。篇幅较长,分两段校译。主旨在宣扬霸王为业。原文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

《庄子·盗跖》解说和语译

(解题)本篇非如其他篇以首句的二三字为题,而是就主节故事的主人公为名。故事是虚构的。主旨在以无识无知,与鸟兽同居为至德之世,以求悦其志意,养其寿命。反对有为制作。对于名利,以为“名利之实,不顺于理,不监于道”。原文孔子与柳下季为友(一),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盗跖从卒......

《庄子·天下》解说和语译

(解题)本篇以首句“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之首二字为篇名。论者有的说这是《庄子》的一篇后序,但不像,因为它不是该书的总论。有的说这是一部哲学简史,倒还近是,因为其所论列兼及儒、墨、道、名等各家,展示了当时思想界的概貌。似乎没有专论法家,可能在成篇的时候,法家还没有形成独立学派。主旨在记述......

《庄子·知北游》解说和语译

(解题)本篇以首句“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的首三字为题。“知(智)”是人名。虽标为“北游”,实际不是游记,还是论议道理的文章。主旨在于论“道”。论其所在,无所不在。论其本质,不可闻,不可见,不可言。知道者实则不知。体道不仅及于无,而应及于无无。原文知北游于玄水之上(一)......

《庄子·达生》解说和语译

(解题)本篇以首句“达生之情者”的首二字为题。但达生并非其全部内容,此外还讲到达命。主旨在于讲求养生之道,以弃事遗生来达成之。做到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其所以亏于形精者去之。神全无物。原文达生之情者(一),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一),不务知之所无奈何(二)。养形必先......

《庄子·田子方》解说和语译

(解题)本篇以首句“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的前三字为题。因是人名,不可分。打破以首句首二字为题的惯例。主旨在于要做到缘天葆真,不以外物累,不为物役。视爵禄、势位,以至国家,皆如秕糠。生死存亡,同为一途,不在意中。原文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数称谿工。文侯曰:“谿工子之师......

《庄子·外物》解说和语译

(解题)本篇以首句“外物不可必”的首二字为题。全篇由几个故事组成,各有主题,不相连属,但都是事物的各种情况。主旨在言外界事物多样纷杂、类多变化,有的竟至口是心非,真伪莫辨。自当以无为处之,无用方是有用。原文外物不可必,故龙逢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一)。人主......

《庄子·胠箧》解说和语译

(解题)本篇以“胠箧”为名,但不是篇文的首二字。只以首二字“将为”非实字,不能取以为名,故取其下两字。虽非首字,亦当以首字相看。“胠”旁开也,即撬取。“箧”箱匣。主旨在以一切圣知,都是为大盗积,为大盗守。圣人之道,正好为大盗所利用。因而主张绝圣弃知,恬淡无为。原文将......

《庄子·齐物论》解说和语译

(解题)关于本题,有两种解法:一解为齐物之论;二解为齐一物论。其着眼点,前者在于齐物,以为是齐一物类之论;后者在于物论,以为是把物类之论齐一。从其主旨看,其论物虽多种,然而无成无毁,复通为一。何分彼是,何论是非,何及生死,都是相对的。显然是齐物之论,故以前义为是。主旨在论原始本无,由无到有......

《庄子·养生主》解说和语译

(解题)“养生”保养生命。“主”读如字。有的采取根本之意,有的以为是主要,意为要素。实则所谓“主要”当如文题的“论”“说”,可名为大纲或概要。主旨在论保养生命的方法。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一),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二......

《庄子·缮性》解说和语译

(解题)本篇以首句“缮性于俗学”之首二字为题。缮性即为其内容。主旨在于反对丧己于物,失性于俗。主张有知而不用,莫之为而常自然。原文缮性于俗俗学(一),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二),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三),谓之以知养恬。知与......

《庄子·天地》解说和语译

(解题)本篇以篇首“天地”二字标题,内容却不是讲天地,而是论治天下之道。且“地”为讹字,说见篇中“解说”。主旨在于贯彻无为的主张,进而提出“忘己”的观念。综观全篇思想驳杂,并不纯粹,似有羼入之文。原文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一);人卒虽众,其主君也(二)。......

《庄子·德充符》解说和语译

(解题)“充”,满足之意。“德充”,使品性得到满足,得以保全。“符”,信也。信为证。题意是“全德证论”。篇中数处提到“全德之人”。主旨在强调原生品性的保全,无关乎容貌、形体的畸异缺残。保全品性便是摒除外界事物的纷扰而任惰性的自然。做到“才全而德不形”。原文鲁有兀者王骀......

《庄子·人间世》解说和语译

(解题)“人间”即人群,俗谓人们。“世”世界。合而言之,便是“人们的世界”。主旨在论人怎样来处世,讲的是人生哲学。以“心斋”为标的,做到虚而无物。求得无用之用,以无用实现得尽天年之大用。原文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

《庄子·秋水》解说和语译

(解题)本篇以篇首句的首二字为题,主要在记述河伯与海若的对话,讲述大道之理。篇幅较长,为了阅读方便,分段处理。主旨在从时间、空间的局限说开去,引出相对主义的理论,贯彻其返真离俗的主张。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一),两涘渚崖之间(二),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

《庄子·天运》解说和语译

(解题)本篇以“天运”为名,乃取首句“天其运乎”第一、三字,亦当视为首二字。但内容并非讲自然的运行,只是以之为引,讲述治国之道。主旨在论治天下不能用仁义,要保民之朴,安其性命之情。原文“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一)?孰居无事推而行......

《庄子·列御寇》

列御寇之齐①,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②。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③?”曰:“吾惊焉④。”曰:“恶乎惊?”曰:“吾尝食于十浆⑤,而五浆先馈⑥。”伯昏瞀人曰:“若是,则汝何为惊已⑦?”曰:“夫内诚不解,形谍成光⑧,以外镇人心⑨,使人轻乎贵老,而赍其所患⑩。夫浆人特为食羹之货⑪,多馀之赢⑫,其为利也薄,其为......

《庄子·骈拇》解说和语译

(解题)《庄子》外篇多是取篇首的两字或三字以为篇题,不一定都能赅括篇意。这是春秋、战国时代作品的一般做法。本篇即是取篇首的两字为题的。主旨在以骈拇、枝指以喻仁义之于情性,主张任其“性命之情”。原文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一);附赘县疣出乎形哉(二),而侈于性;多方......

《庄子·天下》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①,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②。古之所谓道术者③,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④?明何由出⑤?”“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⑥。”不离于宗⑦,谓之天人;不离于精⑧,谓之神人;不离于真⑨,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⑩,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

《庄子·天道》解说和语译

(解题)本篇以篇首的“天道”二字为标题,但内容却不是讲天道,而是以天道为引,讲说治道。篇的内容驳杂,诸多黄老之言。主旨在于探究治道,以为天地万物,各遂其性,无须烦扰。道在无为。原文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一);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二)。......

《庄子·马蹄》解说和语译

(解题)本篇以“马蹄”为名,但所讨论的并非马蹄,这只是篇首的两个字,句为“马,蹄可以践霜雪”,“马,蹄”实为二词。这是古著名篇的习惯。主旨在论事物一任自然,不能以人的造作伤其本然之性。原文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一),此马之真性也(二),虽有......

《庄子·至乐》解说和语译

(解题)本篇命题取首句“天下有至乐无有哉”中的二字,虽非句首的二字,亦当视为相同。本题的特点在于本篇内容正讨论这一问题。主旨在于论定世俗之乐非是乐,得来至苦。忧乐各自不同,无为方是乐,各适其适而已。原文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一)今奚为奚据(二)?奚避......

《庄子·刻意》解说和语译

(解题)本篇取篇首句“刻意尚行”的首两字以为名,并不代表本篇的内容,只是当时取篇名的一种习惯。主旨在于讲求养生之道,概括起来主张恬淡无为,守神不亏。原文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一)。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

《庄子·大宗师》解说和语译

(解题)“大宗”最高之宗,即天下事物的本然,就是“道”。“师”得道的人。题意“得道的大师”。主旨在论“道”。“道”是虚无,是无为。体现这个“道”的是真人。真人外生死,绝是非,齐万物,忘己而一任自然。原文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一);知......

《庄子·逍遥游》解说和语译

(解题)“逍遥”自由自在。“游”游于世的略语,也就是生活。题意是,逍遥的人生。主旨在论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受外界的干扰,无所凭借,不求有用,实现无为的境界。原文北冥有鱼(一),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

《庄子·应帝王》解说和语译

(解题)“应”答也。“帝王”帝王事业的略语。题意为答复有关帝王事业之问。主旨在论帝王治理天下的方法。其意是不事营作,虚静无为,一任自然。原文齧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齧缺因跃而大喜(一),行以告蒲衣子。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

《庄子·在宥》解说和语译

(解题)本篇以“在宥”为名,所取虽是篇首的第二三字,亦当看作是篇首的两字。这个篇名是与篇旨相符的,它就在讲“在宥天下”。主旨如其所自解,“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在”保性,“宥”保德。“性”为万物原始之本性,“德”为物种实际生活之品性,都是自然的存在......

《庄子·达生》

达生之情者①,不务生之所无以为②;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③。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馀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④,其去不能止⑤。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⑥!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

《庄子·盗跖》

孔子与柳下季为友①,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②。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③,穴室枢户④,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⑤,万民苦之。孔子谓柳下季曰:“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⑥;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父不能诏其子,兄不能教其弟,则无贵父子兄......

《庄子·至乐》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①?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②?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③;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④;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⑤,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⑥!夫富......

《庄子·缮性》

缮性于俗学①,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②,以求致其明③,谓之蔽蒙之民④。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⑤。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⑥。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⑦,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⑧,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礼乐徧行⑨,则......

《庄子·寓言》

寓言十九①,重言十七②,卮言日出③,和以天倪④。寓言十九,藉外论之⑤。亲父不为其子媒⑥。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⑦,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⑧,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⑨,异于己为非之。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⑩,是为耆艾⑪。年先矣,而无经纬本末以期年耆者⑫,是非先也。人而无以先人,无人道也。......

《庄子·田子方》

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①,数称谿工②。文侯曰:“谿工,子之师邪?”子方曰:“非也,无择之里人也③。称道数当④,故无择称之。”文侯曰:“然则子无师邪?”子方曰:“有。”曰:“子之师谁邪?”子方曰:“东郭顺子⑤。”文侯曰:“然则夫子何故未尝称之⑥?”子方曰:“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⑦,清而容物⑧......

《庄子·让王》

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又让于子州支父①,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②。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③,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舜让天下于子州支伯④,子州支伯曰:“予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故天下大器也⑤,而......

《庄子·渔父》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①,休坐乎杏坛之上②。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③,被发揄袂④,行原以上⑤,距陆而止⑥,左手据膝⑦,右手持颐以听⑧。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客问其族⑨。子路对曰:“族孔氏。”客曰......

《庄子·天道》

天道运而无所积①,故万物成②;帝道运而无所积③,故天下归④;圣道运而无所积⑤,故海内服⑥。明于天⑦,通于圣⑧,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⑨,昧然无不静者矣。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⑩,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⑪,平中准⑫,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

《庄子·山木》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①。”夫子出于山②,舍于故人之家③。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④。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庄子·刻意》

刻意尚行①,离世异俗,高论怨诽②,为亢而已矣③。此山谷之士④,非世之人⑤,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⑥。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⑦。此平世之士⑧,教诲之人⑨,游居学者之所好也⑩。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⑪。就薮泽⑫,处闲旷⑬,钓鱼闲处......

《庄子·天运》

“天其运乎①?地其处乎②?日月其争于所乎③?孰主张是④?孰维纲是⑤?孰居无事推而行是⑥?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⑦?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⑧?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⑨?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⑩,孰嘘吸是⑪?孰居无事而披拂是⑫?敢问何故?”巫咸祒曰⑬:“来!吾语女⑭......

《庄子·知北游》

知北游于元水之上①,登隐弅之丘②,而适遭无为谓焉③。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④?何从何道则得道⑤?”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⑥,登狐阕之上⑦,而睹狂屈焉⑧。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⑨。狂屈曰:“唉⑩!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

《庄子·则阳》

则阳游于楚①,夷节言之于王②,王未之见,夷节归。彭阳见王果曰③:“夫子何不谭我于王④?”王果曰:“我不若公阅休⑤。”彭阳曰:“公阅休奚为者邪?”曰:“冬则擉鳖于江⑥,夏则休乎山樊⑦。有过而问者,曰:‘此予宅也⑧。’夫夷节已不能,而况我乎!吾又不若夷节。夫夷节之为人也,无德而有知⑨,不自许,以之神其......

《庄子·庚桑楚》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①,偏得老聃之道②,以北居畏垒之山③。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④,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⑤;拥肿之与居⑥,鞅掌之为使⑦。居三年,畏垒大壤⑧。畏垒之民相与言曰:“庚桑子之始来,吾洒然异之⑨。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馀。庶几其圣人乎!子胡不相与尸而祝之⑩,社而稷之乎?”庚桑子闻之,南......

《庄子·说剑》

昔赵文王喜剑①,剑士夹门而客三千馀人②,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馀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③,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④,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⑤。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太子曰:“闻夫......

《庄子·外物》

外物不可必①,故龙逢诛②,比干戮③,箕子狂④,恶来死⑤,桀、纣亡⑥。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宏死于蜀⑦,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⑧,故孝己忧而曾参悲⑨。木与木相摩则然⑩,金与火相守则流⑪。阴阳错行,则天地大絯⑫,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⑬,乃焚大槐......

《庄子·徐无鬼》

徐无鬼因女商见魏武侯①,武侯劳之曰②:“先生病矣③,苦于山林之劳④,故乃肯见于寡人⑤。”徐无鬼曰:“我则劳于君,君有何劳于我!君将盈耆欲⑥,长好恶⑦,则性命之情病矣⑧;君将黜耆欲⑨,掔好恶⑩,则耳目病矣。我将劳君,君有何劳于我!”武侯超然不对⑪。少焉,徐无鬼曰:“尝语君吾相狗也⑫。下之质⑬,执饱而......

《庄子·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①,两涘渚崖之间②,不辩牛马③。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④,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⑤,望洋向若而叹曰⑥:“野语有之⑦,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⑧,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⑨,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

《庄子·天地》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①;万物虽多,其治一也②;人卒虽众,其主君也③。君原于德而成于天④,故曰:玄古之君天下⑤,无为也,天德而已矣⑥。以道观言⑦,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观分⑧,而君臣之义明;以道观能⑨,而天下之官治⑩;以道泛观⑪,而万物之应备。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

《庄子·骈拇》

骈拇枝指出乎性哉①,而侈于德②;附赘县疣出乎形哉③,而侈于性;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④,列于五藏哉⑤,而非道德之正也⑥。是故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树无用之指也;多方于骈枝于五藏之情者,淫僻于仁义之行⑦,而多方于聪明之用也。是故骈于明者⑧,乱五色,淫文章⑨,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⑩?而离朱......

《庄子·逍遥游》

北冥有鱼①,其名为鲲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南冥者,天池也⑦。《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⑪,去以六月息者也⑫。”野马也⑬,......

《庄子·马蹄》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①,翘足而陆②,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③,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④,刻之⑤,雒之⑥,连之以羁馽⑦,编之以皁栈⑧,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⑨,而后有鞭筴之威⑩,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

《庄子·在宥》

闻在宥天下①,不闻治天下也②。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③;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④。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⑤?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⑥,是不愉也。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人大喜邪毗于阳⑦,......

《庄子·大宗师》

知天之所为①,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②,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③。虽然,有患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⑤,其所待者特未定也⑥。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⑦?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⑧。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⑨,不......

《庄子·人间世》

颜回见仲尼①,请行②。曰:“奚之③?”曰:“将之卫④。”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⑤,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⑥,民其无如矣⑦!回尝闻之夫子曰⑧:‘治国去之⑨,乱国就之⑩,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⑪,庶几其国有瘳乎⑫!”仲尼曰:“譆,若殆往而刑......

《庄子·德充符》

鲁有兀者王骀①,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②。常季问于仲尼曰③:“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④。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⑤?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⑥。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⑦,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常季曰:“彼兀者也,......

《庄子·养生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①。以有涯随无涯②,殆已③!已而为知者④,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⑤,可以保身⑥,可以全生⑦,可以养亲⑧,可以尽年⑨。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⑩,手之所触,肩之所倚⑪,足之所履⑫,膝之所踦⑬,砉然向然⑭,奏刀騞然⑮,莫不中音⑯,合于《桑林》之舞⑰,乃中《经首......

《庄子·齐物论》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①,仰天而嘘②,荅焉似丧其耦③。颜成子游立侍乎前④,曰:“何居乎⑤?形固可使如槁木⑥,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⑦!今者吾丧我⑧,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⑨,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⑩!”子游曰:“敢问其方⑪。”子綦曰:“夫大......

《庄子·胠箧》

将为胠箧①、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②,则必摄缄滕③,固扃鐍④,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⑤,唯恐缄滕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⑥,不乃为大盗积者也⑦?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⑧,邻邑相望,鸡......

《庄子·应帝王》

齧缺问于王倪①,四问而四不知。齧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②。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③?有虞氏不及泰氏④。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⑤,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⑥。泰氏其卧徐徐⑦,其觉于于⑧;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⑨,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肩吾见狂接舆⑩,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