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春秋
陶渊明《移居·其二》
陶渊明《移居·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2,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3,力耕不吾欺。【注释】1.晋义熙四年戊申(408)六月,陶潜旧宅遭火灾。火灾过后一年,搬到南里的南村。这两首诗是搬......
范蠡西施浣纱情
相传在春秋末年,吴越两国争斗,越王勾践败于会稽,于是便施美人计,命大夫范蠡四处访寻美女,进献吴王夫差。范蠡在苧萝山下偶逢浣纱美女西施,二人一见心倾,两相爱悦。但为了国家利益,不得不忍痛割爱。十年后,越王生......
《尽心下:民为贵,君为轻》
第 二 章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第 三 章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第 七 章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杀人亲......
骈文《春思赋并序》
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2〕。旅寓巴蜀,浮游岁序〔3〕。殷忧明时,坎圣代〔4〕。九陇县令河东柳太易,英达君子也,仆从游焉〔5〕。高谈胸怀,颇泄愤懑。于时春也,风光依然〔6〕,古人云:“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7〕,不其悲乎!仆不才,耿介之士也〔8〕。窃禀宇宙独用之心,受天地不平之气,虽弱植一......
骈文《秋兴赋并序》
晋十有四年〔1〕,余春秋三十有二〔2〕。始见二毛〔3〕,以太尉掾兼虎贲中郎将〔4〕,寓直于散骑之省〔5〕。高阁连云,阳景罕曜〔6〕,珥蝉冕而袭纨绮之士〔7〕,此焉游处。仆野人也〔8〕,偃息不过茅屋茂林之下〔8〕,谈话不过农夫田父之客〔10〕。摄官承乏〔11〕,猥厕朝列〔12〕,夙兴晏寝〔13〕,匪......
生命人格与乐感精神
春秋时期,大国诸侯为了争霸称雄,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在这些战争中,不但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更重要的是生灵涂炭,人的生命安全遭到严重威胁,正所谓“争野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其惨状是令人不寒......
以天下为己任
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上的人们已分化成了士、农、工、商四大阶层。《谷梁传》成公元年条云:“上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担者和传播者。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士这一......
(二)儒家教育的内容
儒家是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术流派,然而在儒家学派正式形成以前,早已有儒的存在了。儒最初是指掌握某些专门技艺以谋生计的人,故有所谓“凡有道术皆为儒”之说(颜师古注《汉书·司马相如传》)。不过,儒的最重要......
反神学的特质
孔子创立的儒学,是春秋时期脱胎于巫史之学的理性思潮的结晶。这一思潮的基本特征就是立足于现实的人生社会,着眼于现实的社会改造,注重以仁政德治取得民心以巩固统治地位而不再用上帝鬼神作为主要威慑力量(虽然仍未摆......
太上老君
被神化了的老子。老子原来是春秋末期陈国人(陈后来被楚国吞并,因此也有人称老子为楚国人),曾经做过东周皇家图书馆馆长。因见周朝气数已衰,天下将大乱,于是辞官归隐,归隐前留下了五千言,即千古妙文《道德经》......
十三经
儒教的十三部经典。儒教最初有《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这是华夏民族的文化元典。经过秦火,《乐》失传,所以汉武帝只立了五经博士。五经之外,先秦儒家还作有释经的著作,称为“传......
五经
儒教最早的五部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儒教原有“六经”,除上述五经外,还有《乐》,据说亡于秦火,汉武帝时就只立有五经博士,五经之称即始于此。也有人认为,儒教本无《乐经》......
春秋三传
儒教经典。据《孟子》、《史记》说,孔子之时,世道衰微,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天下大乱,于是他写成一部一万七千字的《春秋》,隐寓褒贬,来“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以此来打击“乱臣贼子”。孟子就曾......
相见礼
王臣以及士庶人等之间相见的礼仪,在“五礼”中属宾礼。在春秋以前,“礼不下庶人”,在国家礼制中,只有士以上的贵族才规定有相见之礼。《仪礼》中有《士相见礼》一篇,记载的就是先秦士大夫相见的礼仪,如见......
诸子
先秦至汉初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诸子是春秋以后才产生的私学,当时王室衰微,诸侯力政,学者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便形成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是一个夸张的说法,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唐朝
中国最辉煌的朝代。唐原为春秋时古国名,为西周所封同姓诸侯之一,在今山西翼城西。李渊的祖父李虎在西魏官至太尉,因佐周代魏有功,被封为八柱国,死后被追封唐国公,食邑就在唐国故地。其孙李渊七岁时即袭封唐国公,......
董狐
春秋时晋国史官。据《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无道,赵盾屡谏,灵公不但不听,反而要杀害他,他被迫出奔,他的族人赵穿杀灵公。赵盾尚未出国境,闻讯而返。太史董狐这样记载此事:“赵盾弑其君。”赵盾说:“呜呼......
鲁庄公诫子杀荦除后患
春秋,鲁庄公宠幸大夫党氏长女孟任,立为夫人,生下一子名斑。三十二年(公元前662年),公子斑已长大成人,喜爱大夫梁氏之女。他曾以学习祭天礼仪为由前往梁氏家拜访,并想趁机能看到梁女。 &nbs......
陶朱公知长幼二子之异
春秋时,范蠡于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辅佐越王灭吴雪耻。不久,便离开越国,携家北上,隐姓埋名,移居陶邑(在今山东定陶西北)。这里,地处经济、交通的中心,是著名的商业城邑。范蠡经营贸易,薄利而适......
文种赂太宰嚭而存越国
春秋,越王勾践继位三年(公元前494年),不听范蠡劝阻,抢先发兵进攻吴国。越军遭到吴军的有力反击,节节溃败。越国君臣将士只剩下5000人,退守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嵊县、诸暨、东阳之间)上。吴王领兵追到......
叔向预料子比不能立为楚王
春秋时,楚灵王作恶多端,众叛亲离。国人厌恨而反叛,故迎请公子子比从晋国返楚,同公子子皙、公子弃疾共定废立国王的大事。公子3人都是灵王的弟弟,子比稍长,弃疾最幼。 &n......
范蠡离越免后患
春秋时,范蠡在越国20余年,辛劳、勤奋,艰苦卓绝,一心辅助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终于使勾践报仇雪恨,洗刷了会稽被围的耻辱。接着,他又为越王谋划,北渡江、淮,使越王称霸诸侯,而范蠡......
烛之武说秦退兵
春秋,晋文公七年、秦穆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晋、秦两军围攻郑国,包围了郑国都城。为的是惩罚郑文公过去对晋公子重耳流亡过境时的无礼和背叛晋国而出兵助楚。晋文公扬言:“定要得到郑君,当面羞辱他,方能甘休......
晋文公释嫌免祸
春秋,晋文公元年(公元前636年),怀公子圉的旧臣吕省、却芮二人,历来不肯亲附公子重耳,如今重耳已立为晋君,担心被他杀害。故二人暗中策划,要率领徒众焚毁文公的寝宫,烧死文公。 &......
赵衰为重耳解野人之嘲
春秋,晋献公听信骊姬谗言,致使公子重耳被迫离国流亡,投靠列国诸侯,历时已有10余年。晋惠公七年,即卫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44年),重耳一行人来到卫国,无奈卫文公不肯以礼相待,接济他们生活。于是,只得离去,......
先轸说晋文公执曹而救宋
春秋,晋文公五年、楚成王三十九年(公元前632年),晋国发兵攻曹、伐卫,为惩罚曹、卫二君昔日对待重耳的无礼和怠慢。楚国则出兵包围宋国,宋向晋求援。晋文公为此忧虑,犹豫不定:如救宋而击楚,则辜负当年楚成王的......
骊姬设计害申生
春秋时,骊姬一向受到晋献公的宠爱,尤其生下奚齐之后,献公便有了更立奚齐为太子的念头。到十九年(公元前658年),献公见爱子奚齐渐长,便悄悄对骊姬说了自己的打算,要废去太子申生,而更立奚齐。骊姬心中暗喜,嘴......
齐姜醉重耳使归国
春秋,晋献公听信骊姬谗言,致使公子重耳离国流亡。齐桓公四十二年(公元前644年),重耳一行人来到齐国。桓公盛情接待,并将同宗侄女齐姜嫁给重耳为妻,还配备大车20辆、良马80匹,供他使用。 &......
韩厥谋立赵氏孤儿
春秋,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为排斥异己,独揽朝政,要诛灭赵氏家族。他串通众将,说当年赵穿弑君,赵盾是同族兄长,难逃罪责。不可留下弑君乱臣的后代子孙,定要杀尽他全家。上卿韩厥阻止说:“......
赵毋恤上常山而知宝符
相传春秋时,赵简子赵鞅有一日在路上遇见一位异人。他说是天帝派他来向赵鞅解释梦境中的异象的。大意是说,赵氏有一子能成大业,北伐翟地而灭二国,为赵国拓宽疆界,奠定基业等等。赵鞅便将天帝的符命一一记载下来,珍藏......
赵简子思诤臣而收众心
春秋,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春,赵简子出于私欲和意气,擅杀邯郸大夫。于是,晋国掀起轩然大波,赵氏同中行、范氏、智伯等家族的矛盾激化,且诉诸武力。事情虽因韩、魏等大夫说情,得到晋君宽免,赵简子仍为晋......
程婴、杵臼救赵氏孤儿
春秋,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司寇屠岸贾为独揽朝政,借口当年赵穿弑君,而赵盾身为族兄,罪责难逃,并株连他的子孙,定要诛灭赵氏全家。上卿韩厥阻止,他执意不听。于是,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兄弟4人及......
叔詹说郑文公杀重耳绝后患
春秋,郑文公三十六年(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经过郑国。郑文公不愿礼待他,公子叔詹谏劝文公,说:“重耳是位贤良的公子,他的随从又全是堪当大任的栋梁之才。晋国、郑国同姓姬氏,都是周天子的后裔。......
越石父请绝知己
春秋时,晋国中牟(在今河南鹤壁西)人越石父是个很有德行的人。因生活所迫,卖身为奴。一天,齐相晏婴出使晋国,在回国途中看见一个身着破皮裘衣,背着一束干草的人,正在路边休息。晏子慧眼相看,认定他是个君子。派人......
晏御之妻激夫上进
春秋时,齐相晏婴一天外出,他的马车夫的妻子从家中的门缝里偷偷地看自己的丈夫。只见他给晏婴驾着车马,坐在车盖下,甩着马鞭,一路哼着小调,意气扬扬,甚为得意。晚上,马车夫下班回家,他的妻子突然向他提出离婚要求......
庞涓妒能膑孙子
春秋时,齐人孙子(本名不传于后世)和魏人庞涓早年在鬼谷子处同学兵法。可庞涓觉得自己的学识、才干都比不上孙子。后来庞涓先逢官运,在魏国做了魏惠王(公元前370—前335年在位)的将军。这时,庞涓想起了自己昔......
子贡说吴王攻齐成霸业
春秋齐国大夫田常准备发动一场对鲁国的战争,以此来削弱政敌的势力。为了保存鲁国,使鲁国的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子贡来到了吴国,试图劝说吴王夫差,让他出兵援救鲁国,继而挑起齐、吴两国之争。 &nbs......
孔夫子知人善任
春秋时齐国大夫田常想在齐国制造动乱,篡位谋权。但他又忌惮当时齐国握有实权的四个大夫家族,即高氏、国氏、鲍氏和晏氏,怕他们从中阻挠。所以他想调动齐国的军队去进攻鲁国,用战争来削弱对手的势力。 ......
子贡劝越王助吴伐齐
春秋时齐国向鲁国发动了进攻。孔子的学生,卓越的外交家子贡经过精心策划和几番奔波,动员吴王夫差出兵救鲁,从而挑起吴、齐两国的战争。可吴王夫差顾忌自己昔日的仇敌——越国的趁机报复。因此,子贡来到了越国,游说越......
子贡说晋君严阵待吴兵
春秋时,为了保存自己的祖国——鲁国,使它免遭齐国的进攻。卓越的外交活动家,孔夫子的学生子贡接连游说了齐国的大夫田常、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使各国势力彼此牵制,相互敌对。为了最后完成他的构想,子贡又来到了晋国......
子贡劝田常攻强致胜
春秋时齐国大夫田常,为了削弱阻碍他在国内篡位谋权的政敌的势力,发动了一场对鲁国的战争。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了使自己的祖国免遭战乱之苦,身受夫子的重托,独自来到齐国,游说田常。 &nb......
赵襄子铜匙杀代王
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想吞并代国(在今河北蔚县东北)。他先把姐姐嫁给代王做妻子,以麻痹代王的防范心理。后在军事要地勾注山(今山西代县西北)约会代王,准备在那里对代王下毒手。 &......
《老子》
《老子》书名。又名《道德经》。春秋李耳著。汉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
《孙子》
《孙子》书名。即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吴孙子》,春秋末期吴国将领孙武所著。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载:“《吴孙子兵法》八十......
《国语》
《国语》书名。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作。二十一卷。以记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周鲁等国贵族的言论为主,可与《左传》相参证,故有《春秋外传》之称。它是一部分国叙述的记言史书,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其中以晋语为最详。汉司马迁首倡《国语》为左丘明作之说,其《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昔西......
《晋吕相绝秦》
《晋吕相绝秦》此文选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旧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作。题目为后人所加。秦晋两国,都是春秋时期争霸的大国,既是近邻,又有姻戚关系,交往频繁。但有时从各自的政治利益出发,或时而友好,或时而兵戎相见。鲁成公十一年(前580年),秦晋盟于令狐,秦桓公归而叛盟,并挑唆白狄和楚国......
《卫懿公好鹤》
《卫懿公好鹤》此文选自《左传·闵公二年》。旧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题目为后人所加。此文记述鲁闵公二年(前660年)卫国被狄人所灭和复国的经过。汉司马迁《史记·卫康叔世家》载:“(卫)惠公卒,子懿公赤立。懿公即位,好鹤,淫乐奢侈。九年,翟伐卫,卫懿公欲发兵,兵或畔。大臣言曰:‘君好......
《谋攻》
《谋攻》散文篇名。选自《孙子兵法》。春秋孙武作。“谋攻”,就是用谋略战胜敌人。今人邓泽宗等《武经七书注译》说:“本篇主要论述作战的目的,在于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也就是说要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最大限度的保存自己。所谓‘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此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题目为后人所加。题一作《齐鲁长勺之战》。清林云铭《古文析义》说:“细玩通篇当分三段。以‘远谋’二字作眼,总是一团慎战之意。惟知慎战,故于未战之先,必考君德;方战之时,必养士气;既胜之后,必察敌情。步步详审持重处,皆成......
《军争》
《军争》散文篇名。选自《孙子兵法》。春秋孙武作。“军争”,即“两军两对而争利”之意。今人郭化若说:“《军争篇》讲的是在战略进攻的意图之下,怎样争取有利的条件和掌握主动以求得战役的胜利。军争的意思就是说,两军相争要争取先机之利,先就是先发制人。”(《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本二)今人吴如嵩《孙子......
鱼腹藏剑,专诸杀吴王
春秋时,吴王僚统治十分残暴。吴公子光很想推翻僚的统治,自己来当国君。吴国大夫伍子胥是光的好朋友,他足智多谋,很有胆略。于是公子光请教伍子胥帮他设计谋略。伍子胥经过周密的考虑,帮他设计了借刀杀人之计,向公子......
郑伯克段于鄢
春秋时,郑武公娶申侯女武姜为妻,生下庄公及共叔段两个儿子。因武姜生庄公时难产,使她受了不少痛苦,便取名寤生,也因此一直不喜欢他,而偏爱小儿子共叔段。郑武公死,长子寤生继位,就是郑庄公。武姜对此非常不满,总......
孙武练兵,军令如山
春秋时,有位最著名的军事家,名叫孙武。伍子胥久闻孙武大名,便把他推荐给了吴王阖庐。孙武将自己写的十三篇兵书献给吴王,阖庐看后赞不绝口,并问孙武是否可以给他试验一下。孙武满口答应,并说无论男女全都可以。吴王......
《《老子》第三十三章》
春秋·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2。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3。不失其所者久4,死而不亡者寿5。1《老子》共七十八章,道家主要经典,相传春秋时期思想家老聃(dan)著。2自胜:自己战胜自己,可理解为今所谓“超越自我”。3强行:做事坚持到底。4不失其所:不失掉自己的......
《柳下惠诔》
春秋·柳下惠妻夫子之不伐兮2,夫子之不竭兮3,夫子之信诚,而与人无害兮。屈柔从俗4,不强察兮。蒙耻救民5,德弥大兮6。虽遇三黜,终不蔽兮7。恺悌君子8,永能厉兮9。嗟乎惜哉,乃下世兮10。庶几遐年11,今遂逝兮。呜呼哀哉,魂神泄兮12。夫子之谥13,宜为惠兮。1本文是柳下惠妻为......
《言志》
春秋·《论语》2颜渊、季路侍3。子曰4:“盍各言尔志5?”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6,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7。”颜渊曰:“愿无伐善8,无施劳9。”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10,朋友信之11,少者怀之12。”1本文是《论语》中《公冶长》篇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
《语录五则》
春秋·《论语》1五则·之一2子曰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4,小车无軏5,其何以行之哉?”1《论语》:书名,先秦时期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儒家主要经典。2这是《论语》“为政篇”中的一章。3子:即孔子。4輗(ni):大车车辕前横木上的木销。......
晏子春秋
又名《晏子》。八卷。关于此书的性质、作者和成书年代,存有许多种不同见解。《汉书·艺文志》将它著录在儒家;唐代柳宗元之后,许多人视之为墨家类著作;也有人断之为小说家类;《四库总目提要》将它列在史部传记类;还......
十国春秋
《十国春秋》是一部专记五代时期十国史事的纪传体史籍。清吴任臣编著。约康熙八年(1669)成书,流传不广。乾隆五十三年(1788),周昂据初版重刻此书,同时改正了若干错字。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由徐敏霞......
十六国春秋
《十六国春秋》是一部记载晋代北方“五胡”十六国史事的纪传体史书。旧题北魏崔鸿撰。原书约在北宋时散佚,现有明代屠乔孙等人的辑本、何镗《汉魏丛书》中的节钞本以及清代汤球的辑本三种不同的《十六国春秋》传世。......
穀梁传
《穀梁传》是解正《春秋》“经义”的传文著作。又名《春秋穀梁传》。《春秋》三传之一。旧题战国鲁人穀梁赤撰。实为孔丘学生子夏的弟子穀梁赤口述,并杂有他人口述本而传及孙卿,孙卿传鲁人申公,申公传博士江翁。后复由......
春秋
《春秋》是春秋鲁国国史著作,也是现存最早的编年史。相传是孔丘依据鲁国史官记录加以删编整理而成。约成书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一说以为是鲁国官修历史。《汉书·艺文志》载本书有两种本子,一为《春秋》古经1......
国语
《国语》是春秋时期的历史著作,也是中国最早的国别史。又名《春秋外传》、《左氏外传》。汉司马迁曾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一般因以认为本书的作者是左丘明。但本书实成书于战国时代。魏襄王时(前31......
公羊传
《公羊传》是训释《春秋》经义的传文著作。又名《公羊春秋》或《春秋公羊传》。《春秋》三传之一。旧题战国齐人公羊高撰。实为公羊高口述,代代相传300年。传本亦杂有他人述本,至汉景帝时才由公羊高的玄孙寿与胡母子......
孙子兵法
《孙子》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代兵家经典著作。春秋时孙武撰。又名《孙子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子兵书》、《孙武子兵法》、《孙武兵书》,或径称《兵法》、《兵书》等。《汉书·艺文志》有......
春秋繁露
《春秋繁露》是汉代儒学的重要著作。它是董仲舒的部分论文,由后人编辑成书的。宋人程大昌、朱熹、陈振孙等认为它是伪书。其理由是:辞义浅薄;以《繁露》篇名作全书名;《太平寰宇记》、《通典》引《繁露》之文,今......
禽经
《禽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鸟类文献。旧题春秋时师旷著,晋张华注。但《七略》、《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崇文总目》皆不见载。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始列其目,称晋张华注。《文献通考》沿袭其说,......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伯乐(bólè):春秋秦国人,擅长相马。常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泛指杰出人才很难遇到赏识他的人。唐·韩愈《杂说四》:“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例】被用之才只是被动地守候,抱着“是金子总要发光”的思想,等待淘金者的出现。然而“千里......
自古常叹知音难。
名言:自古常叹知音难。注释:知音:知己。春秋时伯牙善弹琴,而钟子期善听琴,能辨其高山流水之音,伯牙以为知音。钟死,伯牙再不弹琴了。句意:自古人们常慨叹,世上要找知己难。出处:宋·欧阳修《奉答原甫见过宠示之作》......
立秋之后,稍宜和平将摄, 但春秋之际, 故疾发动之时, 切须安养, 量其自性将养, 秋间不宜吐, 并发汗, 令人消烁, 以致脏腑不安, 惟宜针灸,下痢, 进汤散以助阳气。
名言:立秋之后,稍宜和平将摄,但春秋之际,故疾发动之时,切须安养,量其自性将养,秋间不宜吐,并发汗,令人消烁,以致脏腑不安,惟宜针灸,下痢,进汤散以助阳气。句意:立秋之后,应该稍微平和地加以调养。春秋之际、是旧病发作之时,必须安养,考虑自己的体性保养。秋季不应......
《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异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名言:《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异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注释:节:制约。以:连词,表“用来”。和:乐器。句意:《礼》是用来制约人的。《乐》是用来指配乐器的。《书》是用来阐明事理的。《诗》是用来表达心意的,《易》是用来解释宇宙万物变化的,......
说天者莫辩乎《易》,说事者莫辩乎《书》,说体者莫辩乎《礼》,说志者莫辩乎《诗》,说理者莫辩乎《春秋》。
名言:说天者莫辩乎《易》,说事者莫辩乎《书》,说体者莫辩乎《礼》,说志者莫辩乎《诗》,说理者莫辩乎《春秋》。注释:辩:巧辩,引申为透彻。句意:讨论天体宇宙,没有什么书比《易》更透彻了,谈论史事,没有什么书能比得上《尚书》了,解说礼俗体制,没有什么书能比《礼》更全面了......
《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其长。
名言:《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其长。注释:知:通“智”。句意:《诗经》《尚书》是阐发志向的,《礼》《乐》是使行为完善的,而《易经》《春秋》在于启迪人的智慧。六艺都重要,但各有其长。出处: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