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孔子

哀公问第二十七

    【经文】哀公问于孔子曰①:“大礼何如?君子之言礼何其尊也?”孔子曰:“丘也小人,不足以知礼。”君曰:“否!吾子言之也。”【今注】①哀公:春秋末年鲁国国君,名蒋。【今译】哀公问孔子道:“大礼究竟是怎样的呢?君子说到礼,为什......

经解第二十六

    【经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①。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②,《乐》教也;洁静精微③,《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④,《春秋》教也。【今注】①教:教化。②易良:......

儒行第四十一

    【经文】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①;长居宋,冠章甫之冠②。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今注】①逢掖:袖子从肘到腋下特别宽大。或以为即深衣。②章甫:冠名,......

孔子闲居第二十九

    【经文】孔子闲居,子夏侍。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①’,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②,以横于天下③;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今注】......

曾子问第七

    【经文】曾子问曰:“君薨而世子生①,如之何?”孔子曰:“卿、大夫、士从摄主②,北面于西阶南。大祝裨冕③,执束帛④,升自西阶,尽等⑤,不升堂,命毋哭。祝声三,告曰:‘某之子生⑥,敢告。’升,奠币于殡东几上,哭,降。众主人......

《乡党》

(一)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二)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十三)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十四)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十五)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十六)康子馈药......

《卫灵公》

(一)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三)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四)子......

《儒行》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哀公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哀公命席。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

《季氏》

(一)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

第二十四章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第二十五章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

《微子》

(一)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二)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三)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四)齐人归女......

《经解》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

《阳货》

(一)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二)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四)子之武......

“仁义礼智根于心”

        孔子转换了“仁”这个古已有之的道德范畴,将它理解为对生命的热爱、珍惜与尊重。孟子完全继承了这一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孟子》也说“仁者爱人”(《离娄下》)。与孔子一样,孟子......

仁礼学说:生命的理论反思

        多数学者认为,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仁礼学说是孔子最重要的历史贡献。我们认为,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孔子将其仁礼之学建构成一种生命理论。    ......

“天生德”与“知天命”

        以上所谈孔子对生命的基本态度和独到见解及作为其表现形式的仁、礼思想都基本上属于形下之学,那么孔子的这些学问是否有一个形上根据呢?就是说孔子是否已经建立起形上之学呢?这在孔子研究中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

发明本心

        孔子所开创的儒学,可以说是“学做人”的学问,它大体上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培养德性,二是学习知识,此即《中庸》所谓尊德性、道问学。两者中间,以培养德性更为重要,但孔子教育学生,多是就事上指点,并未探究德性来......

“气灵论”的提出

        如果说,孔子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确定了儒者对待鬼神的敬谨而疏远的原则,那么张载提出“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则对鬼神的存在确定了诠释的方向。这是儒家在鬼神问题上两种具有历史标示意义的提法。 ......

以“气灵论”解释怪异事物

        《论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当初不讲怪、力、乱、神,是认为此四者容易惑众,妨碍其德治主张。“不语”体现了孔子的深沉智慧,因为对此四者无论持肯定或否定态度,都会在客观上起到宣传作用。理学家以阐......

人为天地之心

        众所周知,孔子思想中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是礼与仁。孔子维护、巩固周礼的目的即在于重新确立符合宗法血缘社会的统治秩序。而他之所以竭力倡导仁也在于以仁释人,把外在的强制性的礼仪规范化为人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我......

墨家:“兼以易别”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有许多相同之处,如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又如大儒荀卿宗仰孔子,但其天道自然,“虚一而静”之说显然是接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但墨家思想却似乎处处在与儒家作对。墨家思想在先秦曾发......

义利之辨

        《论语》载,孔子的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农家之事:“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

(二)儒家教育的内容

        儒家是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术流派,然而在儒家学派正式形成以前,早已有儒的存在了。儒最初是指掌握某些专门技艺以谋生计的人,故有所谓“凡有道术皆为儒”之说(颜师古注《汉书·司马相如传》)。不过,儒的最重要......

(五)雅的反面是怪异虚伪和迂腐

        《论语·雍也》载孔子告诫他的学生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就告诉我们,儒家自从它诞生的时候起,它的成员内部就有君子与小人之分。以上几节所讨论的儒雅,都是就君子儒而言的。而那些小人儒,或者不遵守......

天命与中庸

        儒家“改道不改制”的理论基础是经孔子改造了的天命论及中庸之道。        孔子继承了传统的天命范畴,赋予其客观必然性......

“正人君子”的丰富内涵

        儒家关于“正人君子”的理想人格学说,由孔子创立,孟子发挥,经历代儒家充实、发展,几乎集自原始社会以来一切优秀伦理思想之大成,因而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    &n......

鸿儒的博大胸怀

        孔子创立儒学的时候,他的视野是辽远的,胸怀是广阔的。        出身卑微、从社会底层成长起来的孔子,从小就把发奋读书......

儒学特质的形成与强化

        孔子创立的儒学,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基本上为后来的儒家学者所继承,并不断发扬光大。        重视现实......

刚健与柔弱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本,其哲学思考不离开人伦日用,强调贴近现实生活,参与社会变化,着力培养人们的一种积极有为的刚健精神。孔子的刚健精神大致有这么几种含义:其一是“为仁由己”,首先培养自己的“刚、毅、木、讷......

反神学的特质

        孔子创立的儒学,是春秋时期脱胎于巫史之学的理性思潮的结晶。这一思潮的基本特征就是立足于现实的人生社会,着眼于现实的社会改造,注重以仁政德治取得民心以巩固统治地位而不再用上帝鬼神作为主要威慑力量(虽然仍未摆......

孟子的“性善论”与美学

        如果说孔子把审美看成从自然的、感性的人提升为社会的、道德的人的重要途径,从而将审美导向伦理政治,那么,孟子(约前372—前289)则进一步将道德修养本身纳入审美的范围,从而高扬了主体人格精神的审美价值,......

孔子的仁学与美学

        孔子在中国文化、学术及思想史上的地位是无容置疑的,中国文化的许多特点都可以在孔子那里找到源头。而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他的“仁”学。     &nbs......

有治人无治法

        君子是儒家提倡的一种理想政治人格。孔子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喻于义”。君子以仁义为己任。荀子更把君子提到“天地参”的位置。认为君子是“礼义之始”,“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无君子,则天......

天子受命于天

        天人问题,在儒学创始人孔子那里是不讨论的。尽管孔子也畏天命,但孔子所讲的天命乃是某种人的意志无法克服的客观存在。孟子虽然讲天人问题,但孟子所讲的天不过是人对天的某种道德理解。天人同性同德,人的道德理念是天......

寓政于修身

        《论语·子路》篇记载孔子这段两段话:“其身正,不会则行;其身不正,虽会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荀子·君道》篇也记载这样一段:“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

“文学”一词出自孔子

        “文学”一词的出现,始自孔子。孔门四科,有文学一类,《论语·先进》曰:“文学子游、子夏。”子游即言偃,子夏即卜商。孔子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教授,各有杰出代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曰:“受业......

助名教而翼群伦

        孔子没有对美术的直接言论,曾提到“绘事后素”也是用以比喻“礼后”的:“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孔子整理的六经是现存最早的文学

        中国最早的文学,当然应该是神话及传说,但是由于中国古代神话及传说流传不广,而保存至今者又屈指可数,因此,六经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了。    &nbs......

文学创作应有功利目的

        汉代文论,始于《诗序》。《诗序》的作者或云孔子弟子子夏,或云子夏、毛公,或云后汉卫宏。但大体而言,它是经过许多人之酝酿,逐渐形成的。《诗序》概括了先秦儒家对文学的认识,成为先秦文学理论的总结和汉代及专制主......

孔子的文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纲领

        人类的发展,促使人类创造文字以进行交流,为了更好地传达思想,这就产生了文学。可以说,文学的产生,是自然的现象。而文学思想的产生,也正像文学产生一样自然。子游,姓言,名偃,春秋末人,孔子弟子。擅长文......

法国

        法国是欧洲诸国中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的国家。孔子思想自十七世纪初由传教士传入法国之后,在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甚至在法国大革命中为法国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们提供了思想资料,对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积极的作用。......

英国

        鸦片战争以后孔子思想的研究在英国有所发展,但发展的过程相当缓慢。在华多年对儒家思想颇有研究并大力向西方介绍的英国传教士理雅各,于1873年回到英国后,竭力提倡为了贸易和传教必须加强对中国特别是儒家思想的研......

儒教

        历代王朝的国家宗教。因宗奉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故称儒教或孔教。但儒教并非创自孔子,而是比儒家学派要古老得多的华夏民族的传统宗教。这一传统宗教是多神教,以天地祖宗为崇拜对象,其宗教活动以“祭祀”为主要内......

至圣先师

        孔子(前551—前479)的尊称。“圣人”是儒教的最高尊号,只有品德最高的人才能得到此项殊荣。在儒教经典中,被称为圣人的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其中只有孔子才不是帝王。孔子被尊为圣人,......

春秋三传

        儒教经典。据《孟子》、《史记》说,孔子之时,世道衰微,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天下大乱,于是他写成一部一万七千字的《春秋》,隐寓褒贬,来“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以此来打击“乱臣贼子”。孟子就曾......

        传统价值范畴之一。“仁”是孔门的核心范畴,孔子论人,孟子论政,程朱理学论天理,陆王心学论人心,都围绕着这个字在做文章。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说法,儒家学派的特点是:“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孔颜气象

        孔子及其弟子颜渊所代表的人格境界。不是指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精神,也不是指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态度,而是指孔子和颜渊超凡入圣的人生境界,如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孔门三戒

        孔子提出的修养要诀。语出《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是孔子体会的人生修养的三部曲:少年戒女色,......

忠恕

        孔子提倡的为人之道。孔子曾经告诉弟子说:“我的思想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就是‘忠恕’两个字。”“忠”与“恕”是两个概念,宋代朱熹注释:“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尽己之心,尽己之力,来成......

法后王

        即取法今王。始倡于战国儒家大师荀子。儒家自孔子始,就主张“法先王”,如孟子“言必称尧舜”,以古代圣王为标准来批评当今政治。荀子则认为:“先王至多,谁可为法?而且,先王的礼乐制度代代相传,后王之法,实际......

儒家

        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政治学派。创始人是春秋时代的孔子。儒最初泛指一切“术士”,据《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大概因为“术士”不象武士那样孔武有力,表现出一种文弱迂缓的神气,故被人统称为“......

仁政

        孟子提倡的理想政治。孔子以“仁”来表述一种人格境界,如“爱人”、“孝悌”、“克己复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都是“仁”的具体体现。这是就个人的道德境界而言。君主如能推己及人,......

文质

        传统文论的基本范畴。最早使用这个概念的是孔子,《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但这是论人,而不是论文。在孔子那里,“文”指外在的风度,“质”指内在的涵养。孔子认为,......

孔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并非纯粹的哲学流派,孔子也非纯粹的哲学家。事实上,孔子不是老庄那样喜欢神游八表的智者,并不擅长形而上的抽象思维。据《论语》记载,他喜欢谈论的大都是关于礼乐、伦理......

第二节 《夏时》

        《夏时》是夏代的重要文献,春秋末,孔子由杞国得到它。《礼运》说:“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     &nbs......

一、孔子的哲学思想

        谈孔子的哲学思想,我认为,第一应和《周易》哲学联系起来看;第二应对孔子所使用的天命和中庸这两个概念有正确的理解。       &n......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治。        《论语·为政》说:“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子曰......

四、孔子的道德观

        道德是对于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根据长期的历史经验,应当肯定一个事实,就是要想维持一个社会的安宁秩序,光有行政和法律的强制作用是不够的。还要有一种为大家所公认的,并且能......

二、仁义,礼

        我认为仁义也是孔子思想核心之一。但与“时”比较,则“时”是基本的,而“仁义”是从属的。这一点,从《易·说卦传》所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⑥的口号。他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⑦“束修”本义是一小捆干肉条,是古人见面所用的一种最薄的礼物。这就是说,无论是谁,只要肯来求教......

五、孔子的历史观

        孔子的历史观是唯心的。这是没有疑义的。尽管他在“子张问十世可知也”时说过“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①,在“颜渊问为邦”时说过“行夏之时,乘殷之辂,......

颜回答孔子“道不行”之问

        孔子移居蔡国的第三年(公元前491年),楚国听说孔子住在陈、蔡边界上,想接他到楚国来。陈、蔡两国的大夫担心孔子在楚国受到重用对自己不利,便各自派了一批役夫把孔子一行人围困在野外,断绝了他们的粮食。弟子们都......

孔子闻赵杀窦犨、舜华而止步

        鲁哀公二年,卫灵公四十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既然在卫国没能受到重用,就打算向西到晋国去见赵简子。到了黄河边,听到窦犨、舜华二人被赵简子杀死的消息,就面对滚滚的黄河流水长叹说:“黄河的水呀,你是这样地......

孔子趣解“丧家狗”之嘲

        孔子来到郑国,与弟子走散了,独自一人站在外城东门下。弟子们也四处寻找老师。有个郑国人对子贡说:“城东门站着一个人,额头像尧,后颈像皋陶,肩部像子产,但从腰部以下比禹矮了3寸,狼狈得像条丧家狗。”师生见面后......

孔夫子因材施教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办学授徒的人。他的门人弟子号称3000。其中通晓六艺的有77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孔子有两条原则,一条是启发式,另一条就是因材施教。 ......

子贡劝越王助吴伐齐

        春秋时齐国向鲁国发动了进攻。孔子的学生,卓越的外交家子贡经过精心策划和几番奔波,动员吴王夫差出兵救鲁,从而挑起吴、齐两国的战争。可吴王夫差顾忌自己昔日的仇敌——越国的趁机报复。因此,子贡来到了越国,游说越......

《左传》

《左传》儒家经典之一,亦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晋杜预把它和孔子的《春秋》合在一起,用它来解释《春秋》,称《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省称《左传》。作者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是孔子同时或稍后人,生平事迹不详。汉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

大戴礼记

        [原文](节选)        主言      ......

《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注释〕 式:通“......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 〔明〕李贽

〔明〕李贽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子路揽虎尾》 - 〔南朝》梁〕殷芸

〔南朝·梁〕殷芸孔子尝游于山,使子路取水,逢虎于水所,与共战,揽尾得之,内怀中,取水还,问孔子曰:“上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上士杀虎持虎头。”又问曰:“中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中士杀虎持虎耳。”又问:“下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下士杀虎捉虎尾。”子路出尾弃之,因恚孔子曰:“夫子知水所有虎......

孔子家语

        简称《家语》。《汉书·艺文志》著录二十七卷,为孔子门人所撰,至唐代已亡佚。今本《孔子家语》是三国魏经学家王肃托名孔安国所作的伪书。共十卷,四十四篇。    &n......

孔子改制考

        《孔子改制考》是晚清维新派托古改制,实行变法维新的理论著作之一。康有为(见“新学伪经考”)撰。是《新学伪经考》的姐妹篇。光绪十年(1892)开始编著,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上海大同译书局刊行,不久即遭......

子路杀虎

        ·殷芸·        孔子尝游于山,使子路取水,逢虎于水所,与其战,揽尾得之,内怀中。取水还,问孔子曰:“上士杀虎......

孔子占鼎

        ·殷芸·        孔子尝使子贡,久而不返,占之遇鼎。弟子皆言无足不来;颜回掩口而笑。孔子曰:“回笑,是谓赐......

知人不易

        ·吕不韦·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糂,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炊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

夫道,天下之公道也; 学,天下之公学也; 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道理,是天下公认的道理;学问,是天下共同的学问;并不是朱熹能够据为己有的,也不是孔子能够据为己有的。......

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皆入孝出悌(ti涕),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孔子有七十弟子,三千学生,他们都能入家孝敬父母,出外顺从兄长,讲起话来很有文采,做事可为人们的表率,这些都是通过教育所形成的。墨子有一百八十位门徒,都可以让他们赴汤蹈火,迎刃而上,至死不悔,这些都是通过教......

夫唯贤者学于圣人, 圣人亦相因而学也。 孔子因于文武, 文武因于成汤, 成汤因于夏后, 夏后因于尧舜。 故六籍者, 群圣相因之书也。

        不仅是贤才向圣人学习,圣人也要递相因袭前代圣人而学习的。孔子因袭周文王、周武王而学习,周文王、周武王因袭成汤而学习,成汤因袭夏禹而学习,夏禹因袭尧和舜而学习。所以说《诗》、《书》、《礼......

吾常以为孔子之道大而能博, 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 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 又各以所能授弟子, 原 (源) 远而末益分。

        我常常认为孔子的学说宏大而广博,他的弟子也不能全部观览而详尽认识;所以学习它也只能得到靠近孔子学说本意的地方,还不能完全掌握其真谛。以后孔子的弟子离散分别居住在各诸侯国,又各以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传授弟......

学者欲得正,必以颜子为准的。

        求学的人要想德行纯正,必须以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为榜样。......

孔门教人甚宽,今日理会些子,明日又理会些子,久则自贯通。

        孔子教育学生非常宽松而不急于求成,今天让学生理解领会一些,明天又让学生理解领会一些,时间久了就自然能够融会贯通。......

孔子教人,不愤不启,不悱(fei匪)不发。盖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固; 待愤恻 (ce侧)而后发,则沛然矣。学者须是深思之。

        孔子教育人,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是因为不等学生有求知、表达欲望的时候就启发,便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等到学生有求知欲望之后去启发,就能迅......

孔子言 “思无益, 不如学”, 而近儒惟昼读夜思, 笔之书册,却弃孔门所 “学而时习”之六德、 六行、 六艺不为, 是专为其无益, 而废其有益矣。

        孔子说:“一味地思考,不如学习请教。”而现在的儒生只知白天读书夜晚思考,不停地抄啊写啊,却放弃孔子学派所提倡的“学习要不断温习”的主张,不去温习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文献,实践,忠诚,信实。......

绝编能自苦, 下笔定成章。

        如果能像孔子那样,读书刻苦努力,以至于把编联竹简的牛皮条都翻断了,那么他写起文章来一定下笔如流。......

孔子孟子之所汲汲以教人者,在其不可得而知。而其可得而知者,不详论也。

        孔子孟子教育学生最迫切的,是那些学生自己难以懂得的内容;而那些学生自己易于懂得的内容,就不详细讲授了。......

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

        学习孔子十五岁树立男儿从事学问之大志,努力与孔子三千弟子同列而行。像孔子的弟子曾参与子游子夏那样,通达事理得以升至崇高的境界。......

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博我以文”。

        孔子弟子颜回差不多达到圣人的地步了,还这样说:“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

夫学贵得之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 虽其言之出于孔子, 不敢以为是也, 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求之于心而是也, 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

        学习注重通过内心获得见识,精心探求所认为是错的,即使其言论出自孔子之口,也不能就认为他对,何况那些不如孔子的人!精心探求所认为是对的,即使其言论出自平常人之口,也不能认为它错,何况是出自孔......

人多是耻于问人,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如是则孔子问于老聃、 苌弘、 郯子、 宾牟贾, 有甚不得! 聚天下众人之善者是圣人也,岂有得其一端而便

        人们大多是以请教别人为可耻,假如今天向别人请教,明天我就超过了他,有什么不可以请教的!像这样做的如孔子,他曾向道家学者老子、周敬王大夫苌弘、郯国国君郯子、以及弟子宾牟贾等人请教,有什么不......

孔夫子不赖学。

        即使是孔子那样有学问的人,也不放松学习。......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即子贡)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

虽孔子, 亦有师。 问礼于老聃(dan耽), 问乐于苌弘是也。

        即使是孔子,他也有老师。向老子请教礼义,向苌弘请教音乐,就是从师的例子。......

师道不立, 最是末世之患。春秋若无孔子,三千弟子其能自立者几人哉?

        为师之道不确立,是朝代衰落的大患。春秋时期如果没有孔子,三千弟子当中能自立的有几个人呢?......

自孔子后, 学孔子者便以师道自任, 未曾一日为人弟子, 便去终身为人之师, 以为此乃孔子家法, 不如是不成孔子也。 不知一为人师,便只有我教 人, 无人肯来教

        自从孔子之后,学习孔子的人便以师道作为自己的使命。没有做过人家一天学生,便去一辈子做人家的老师,认为这样才是孔子的家法,不这样做便不能成为孔子那样的圣人。不知道一旦作为人师,便只有自己教育人......

孔子绝粮陈、蔡,孟轲困于齐、梁,非时君主不用善也,才下知浅,不能用大才也。夫能御骥騄 (lu路)者,必王良也;能臣禹、 稷、皋陶者, 必尧、舜也。

        孔子在陈国到蔡国的途中七天没吃上饭,孟子也曾在齐梁之地遇到困窘,并非当时君主不任用贤才,而是才智低下浅陋,用不了特别突出的人才。能驾驭良马的,一定是王良那样的人;能任用禹、稷、皋陶为大臣的......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 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 “何谓五美?”子曰: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

        子张向孔子问道:“怎么样才可以治理政事呢?”孔子说:“尊崇五种美德,摈除四种恶政,这就可以治理政事了。”子张问道:“五种美德是哪些?”孔子道:“君子给人民以好处,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劳动百姓,......

子绝四, 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

        孔子没有这四种毛病,他不凭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盖所谓修身者,则修之于言、行、动而已。

        孔子所说的修养身心,就是指在说话、行为、做事上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