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孟子

《万章下:天子不召师》

第 五 章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第 七 章......

《万章上: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第 五 章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

《万章下:孔子为圣之时者》

第 一 章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

《公孙丑下:得道多助》

 第 一 章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公孙丑上:尊贤使能》

第 五 章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

《告子上:舍生取义》

第 九 章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

《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第 九 章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尽心下:民为贵,君为轻》

第 二 章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第 三 章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第 七 章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杀人亲......

《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

第 一 章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第 二 章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第 三 章孟子曰:“求......

《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

第二十四章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第二十五章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

《梁惠王上:仁者无敌》

第 一 章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

《梁惠王下:与民同乐》

第 一 章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

《梁惠王下:独夫民贼可诛》

第 六 章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第 七 章孟子谓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

《离娄下:君视臣如土芥,臣视君如寇雠》

第 三 章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

《离娄上:爱人不亲反其仁》

第 一 章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

《离娄下: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

第二十八章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

《天时不如地利章》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①,地利不如人和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鱼我所欲也章》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①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

人性本善

        孟子的心善论称得上宏大丰富,但总给人一种飘浮的感觉。它缺少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因此,性善论的提出也便成了孟子完善其哲学的逻辑必然。      ......

“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备的道德形上学,这一点几为学界所公认。事实上,孟子的道德形上学是孔子道德形上学的继续和发展。和孔子一样,孟子的道德本体仍为天。    &nb......

接续道统

        理学各派都声称自家学说接续了道统。道统既然要由孟子那里接续,所以理学家都是尊孟的。由此可以看出宋、明儒学与汉、唐儒学之不同。汉、唐儒者往往尊尚荀学,而冷落孟学,宋、明儒者则冷落荀子,抬高孟子的地位。因而荀......

孟子的“性善论”与美学

        如果说孔子把审美看成从自然的、感性的人提升为社会的、道德的人的重要途径,从而将审美导向伦理政治,那么,孟子(约前372—前289)则进一步将道德修养本身纳入审美的范围,从而高扬了主体人格精神的审美价值,......

孟子强调文学功用及文学创作欣赏与道德的联系

        原始儒家尊师孔子,因此,孔子的文学肯定论,对战国儒家影响,是决定性的。        战国儒家,继承了孔子的文学肯定论,......

亚圣

        孟子的尊称。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代儒教传人之一,以“传道”为特点,与以“传经”为特点的荀子并称“孟荀”。东汉赵岐注《孟子》,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之大才”,始给他戴上“亚圣......

四书

        元明清三代钦定的儒教经典。具体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大学》和《中庸》原是《礼记》中的篇目,与《论语》、《孟子》合为一书,始于宋代。北宋程颢、程颐兄弟(所谓“二程”)......

春秋三传

        儒教经典。据《孟子》、《史记》说,孔子之时,世道衰微,礼崩乐坏,臣弑君,子弑父,天下大乱,于是他写成一部一万七千字的《春秋》,隐寓褒贬,来“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以此来打击“乱臣贼子”。孟子就曾......

        传统价值范畴之一。“仁”是孔门的核心范畴,孔子论人,孟子论政,程朱理学论天理,陆王心学论人心,都围绕着这个字在做文章。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说法,儒家学派的特点是:“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舍身取义

        孟子提出的伦理价值观。语出《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这段话的前面,孟子还运用了比喻的说法:“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仁政

        孟子提倡的理想政治。孔子以“仁”来表述一种人格境界,如“爱人”、“孝悌”、“克己复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都是“仁”的具体体现。这是就个人的道德境界而言。君主如能推己及人,......

王霸

        孟子归纳的两种统治方法。王与霸,都指君临天下,但以仁德服人者如尧、舜、禹、汤等称王,以武力服人者如齐桓、晋文等则称霸。孟子便用“王”与“霸”来概括两种对立的统治方法,即所谓“王道”与“霸道”,简......

劳心劳力

        孟子关于社会分工的观念。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战国时有许行为代表的农家一派,主张贤君“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就是要求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同吃同劳动。这无疑是一种非常可笑的主张。孟子当时就问:“......

恒产论

        孟子提出的安邦定国理论。所谓“恒产”,就是固定占有或恒久使用的财产,说得更准确一些,就是足以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家庭成员生存,足以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财产。孟子说:“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养......

性善论

        孟子提出的命题。这一命题经过宋代理学家程颐、张载、朱熹等人补充发挥后,成为儒教人性论的正统观念。孟子具有儒家先哲共有的“贤人作风”,对人及人类社会持有一种温柔敦厚的态度,胡适曾戏称为“妈妈政策”,这便......

一、孟子

        孟子名轲,邹人,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是孔子学说的坚定的捍卫者。在孟子生活的几十年间,不但“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①,法家吴起、商鞅,纵横家苏秦、张仪,兵家孙膑等也纷纷登上政治舞台,大显身手。这时孟子独逆......

一、时,中

        孟子曾评论过几位享有盛名的历史人物。他说:“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①并举出“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

一暴十寒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

冯道论

        卓吾曰:冯道自谓长乐老子,盖真长乐老子者也。孟子曰:社稷为重,君为轻。信斯言也,道知之矣。夫社者,所以安民也;稷者,所以养民也。民得安养而后君臣之责始塞。君不能安养斯民,而后臣独为之安养斯民,而后......

《独乐园记》 - 〔北宋〕司马光

 〔北宋〕司马光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者所及也。孔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各......

《齐人有一妻一妾章》孟子》离娄下》译文|注释|赏析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孟子正义

        《孟子》注释本。清焦循著,十四卷。初刊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        焦循,字理堂,晚号里堂老人。生于清......

孟子注

        《孟子》注释本。东汉赵岐注。十四卷。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赵岐,初名嘉,字台卿,后改名,字邠卿。生年不详,卒......

孟子说

        书院讲义。七卷,南宋张栻撰。成书于宋乾道九年(1173年)癸巳,故又称《癸巳孟子说》,又栻号南轩,故又称《南轩孟子说》。(撰者事迹参见“《南轩集》”条)    ......

孟子引得

        《孟子》的逐字或逐词索引。一册。原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初刊于一九四一年。        此书根据一九二六年上海锦章......

声类表

        《声类表》是中国古代音韵学著作。清戴震(见“孟子字义疏证”)撰。成书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版本有渭南严氏《音韵学丛书》本。     &nb......

孟子字义疏证

        《孟子字义疏证》是对《孟子》字义采用疏证方式的哲学著作。清戴震著。本书初稿为《绪言》,修订稿为《孟子私淑录》,定稿则为本名。戴氏著述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由曲阜孔继涵刻为《戴氏遗书》,收入《微波......

孟子师说

        《孟子师说》是述论明刘宗周《孟子》学说宗旨的哲学著作。明末清初黄宗羲(见“明夷待访录”)撰,因其师刘宗周“独《孟子》无成书”,“读《刘子遗书》,潜心有年,粗识先师宗旨所在,窃取其意,因成《孟子师说》7卷......

孟子

        《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经典之一。战国时孟轲及其高足弟子万章等著,或说是孟轲弟子、再传弟子的记述。《史记·孟荀列传》记为7篇,《汉书·艺文志》著录11篇,然现存7篇,另据东汉赵歧《孟子章句·题辞》说:......

庸人苦无气, 气能生志; 学者患无志, 志能生气。 志气环相生。 孟子志气之说, 真体验语。

        普通人苦于没有良好的气质,有了良好的气质就能产生高远的志向;求学的人怕的是没有高远的志向,有了高远的志向就能产生良好的气质。志向与气质互相依赖,相辅相成。孟子曾经有过这方面的论述,是真正的感......

《大学》言明明德之序,先于致知;孟子言诚身之道,在于明善。今善之未明,知之未至,而循诵习传,阴储密积,廑(勤)身以从事, 喻诸登山而陷谷, 愈入而愈深,

        四书之一的《大学》说明完善德性的次序,首先在于获得知识;孟子讲使自己忠诚的修身方法,在于明白人的本性善良,人人都有从善的可能。现在性善的道理还未搞明白,知识尚未获得,而就顺从传言,埋头记忆,......

孔子孟子之所汲汲以教人者,在其不可得而知。而其可得而知者,不详论也。

        孔子孟子教育学生最迫切的,是那些学生自己难以懂得的内容;而那些学生自己易于懂得的内容,就不详细讲授了。......

孟子曰: “幼而学之, 壮而欲行之。” 所谓行之者, 行其所学以格君心之非, 引其君于当道, 与其君论道经邦, 燮 (xie谢)理阴阳,使斯道达乎天下也。所谓学之者

        孟子说:“少年时学习知识,成年后就要去实行它。”所谓实行,就是运用所学的知识纠正君主思想上的错误,引导君主符合正道,并与他谈论用道义治理国家,调理阴阳,使道义布满天下。所谓学习,就是向老师、......

孟子所谓养气者自有一端绪,须从知言处养来,乃不差。 于知言处下工夫, 尽用熟也。

        孟子所说的涵养气质,自然存有一个头绪,必须从根据言辞来察知思想的是非方面来涵养,才不会出现差错。在根据言辞察知真意方面多下功夫,都是为了周详仔细。......

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名言: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注释:友:指交朋友的原则。挟(xie):挟制、倚仗。长(zhang):年长。贵:地位高贵。兄弟:这里指因兄弟多而势力大。德:品德,德行。句意:万章问道:“请问交......

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也。”

名言: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也。”注释:万章:孟子的高足。敢:谦词,冒昧的意思。何心:什么样的心态。恭:恭敬,谦逊有礼。句意:万章问道:“请问交际时应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孟子说:“应该谦虚有礼貌。”出处:《孟子·万章下》......

安乐之道, 惟善保养者得之。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太乙真人曰:“一者少言语养内气, 二者戒色欲养精气, 三者薄滋味养血气, 四者咽精液养脏气, 五者莫嗔怒养肝气, 六者美饮食养胃气, 七者少思虑养心气。”人由气生, 气由神住, 养气全神, 可得真道。

名言:安乐之道,惟善保养者得之。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太乙真人曰:“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精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人由气生,气由神住,养气全神,可得真道。句意:安乐的方法,只......

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

名言: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句意:孟子的文章,语言简约而意思表达得完整充分。出处:宋·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名言: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注释:反:这里有反省、自我检查的意思。句意:孟子说:“爱别人,而别人不亲爱自己,就反省自己在仁爱方面做得够不够;治理人却治不好,就反省自己在用智慧方......

民事不可缓也。

名言:民事不可缓也。注释:此语出《孟子》,原文为”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句意:老百姓的事,不可怠慢。出处:《孟子·滕文公上》......

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

        (孟子)曰:“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①则速,孔子也。……乃②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二)     &nbs......

恒产与恒心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①。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②。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③。”(《孟子·梁惠王上》七)  &......

不动心

        孟子曰:“我四十不动心①。”(《孟子·公孙丑上》二)        注释   ......

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曰:“诚者①,天②之道③也;思诚④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十二)        注释......

仁,人之安宅也

        孟子曰:“仁①,人之安宅②也;义③,人之正道④也。”(《孟子·离娄上》十)        注释&......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

        孟子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①;墨氏兼爱,是无父也②。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九)       &nbs......

父母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曰:“父母之心①,人皆有之。”(《孟子·滕文公下》三)        注释  &nb......

有恒产者有恒心

        孟子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①者有恒心①,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滕文公上》三)        注释......

大人者,言行唯义

        孟子曰:“大人①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十一)        注释 ......

君子不可以货取

        孟子曰:“焉①有君子而可以货②取乎?”(《孟子·公孙丑下》三)        注释  ......

人无有不善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①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②。”(《孟子·告子上》二)        注释......

亲之欲其贵,爱之欲其富

        孟子曰:“仁人①之于②弟③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孟子·万章上》三)     &nbs......

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孟子曰:“养①其小者②为小人,养其大者③为大人④。”(《孟子·告子上》十四)        注释......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①;庶民②去之,君子③存之。”(《孟子·离娄下》十九)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曰:“恻隐①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②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③我也,我固有......

可取可不取,取伤廉则不取

        孟子曰:“可以取①,可以无取,取伤廉②(则不取);可以与③,可以不与,与伤惠④(则不与);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⑤(则不死)。”(《孟子·离娄下》二十三)  ......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①者敬人。爱人者,人恒②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二十八)       &nbs......

求其放心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①。舍其路而弗由,放②其心而不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十一)  &......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①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②。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

义,路也

        孟子曰:“义,路①也,礼,门也②。”(《孟子·万章下》七)        注释  &......

万物皆备于我矣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①。反②身而诚,乐莫大焉③。”(《孟子·尽心上》四)        注释&n......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①,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②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十)  &nbs......

良知良能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①;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②。”(《孟子·尽心上》十五)        ......

人皆有所不忍,人皆有所不为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①,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②,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孟子·尽心下》三十一)       ......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

        孟子曰:“天下有道①,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孟子·尽心上》四十二)        注释&nbs......

鸡鸣而起,孜孜为善者

        孟子曰:“鸡鸣而起,孜孜①为善者,舜②之徒也;鸡鸣而起,孜孜为利者,跖③之徒也。”(《孟子·尽心上》二十五)      &nbs......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孟子曰:“夫①物之不齐②,物之情③也。”(《孟子·滕文公上》四)        注释 &n......

与人为善

        孟子曰:“君子莫大乎与人①为善②。”(《孟子·公孙丑上》八)        注释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①,贫贱不能移②,威武不能屈③,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二)        ......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孟子曰:“人必自侮①,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八)        注释  &nb......

居天下之广居

        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①。得志,与民由之②;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二)      &n......

进以礼,退以义

        孟子曰:“孔子进①以礼,退②以义,得与不得③曰‘有命’”。(《孟子·万章上》八)        注释......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孟子曰:“有不虞①之誉,有求全之毁②。”(《孟子·离娄上》二十一)        注释 &nb......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曰:“人有不为①也,而后可以有为②。”(《孟子·离娄下》八)        注释 &nbs......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孟子曰:“彼一时,此一时①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②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十三)       &nbs......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①于斯人②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③其身。”(《孟子·告子下》十五)       ......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孟子曰:“士①,穷②不失义,达③不离道。”(《孟子·尽心上》九)        注释 &n......

拔一毛利天下,不为也

        孟子曰:“杨子①取②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③也;墨子④兼爱⑤,摩顶放踵⑥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二十六)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曰:“生于忧患①而死于安乐②也。”(《孟子·告子下》十五)        注释  ......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

        孟子曰:“无为①其所不为,无欲②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孟子·尽心上》十七)        注释&n......

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

        孟子曰:“君子之所为,众人固①不识也。”(《孟子·告子下》六)        注释  &......

与民偕乐

        孟子曰:“古之人与民偕①乐,故能乐也。”(《孟子·梁惠王上》二)        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