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古文 > 古文知识 > 第十节 《孙子》十三篇略说

第十节 《孙子》十三篇略说

        孙子名武,春秋末齐国人。《史记》称孙武“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今传世的《孙子》十三篇,可能就是孙武持见吴王阖闾的《兵法》。孙武是中国古代军事科学理论的建立者。在孙武前虽有《司马法》,但它属政书之类,不是军事科学理论著作,《汉书·艺文志》入之礼家,是对的。至《六韬》等,则出于后人的依托,不可信据。《尉缭子·制谈》说:“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武子也。”刘向《新序》说:“孙武以三万破楚二十万。” 二书所记,似非无据。则孙武不但是军事理论家,也是一个有实践经验的军事家。
        “春秋无义战”,孙武的军事科学理论当然是为当时各诸侯国进行兼并战争服务的。在《孙子》十三篇中,既不区别正义与非正义,更谈不上革命战争的问题。他的这部书,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在总结了前人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写出来的。他既不写战争史实,也不写武器装备,只是在理论上进行高度的概括。因此,孙武写的这部书,不但旧日称为“兵经”,直至今日,也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中外军事家所重视。
        现在就把《孙子》十三篇的内容,重点介绍如下。
        

第一、《计篇》


        《计篇》列为第一,实是十三篇的纲领。
        篇首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是开宗明义,着重指出军事的重要性。孙子认为战争关系到国定的存亡,人民的死生,不能不予以特殊注意。
        春秋时向戌提倡过“弭兵”,战国时墨翟主张过“非攻”。二人的主观愿望可能是好的,然而“弭兵”、“非攻”实际上是和平主义的异名。事实证明,弭兵不但不会消弭战争,反而会加速战争的爆发。原因是“和平主义”只会起到麻痹被侵略者的作用,而侵略者是从来不听这一套的。
        《吕氏春秋·荡兵》说:“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吕氏春秋》这种说法,无疑是正确的。
        《计篇》主要谈两个问题。一个是“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另一个是“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亦即先谈“经”,后谈“权”。“经”是经常,“权”是权变。“经”是政治上的问题,“权”是军事上的问题。“经”既适用于平时,也适用于战时,“权”则只适用于战时。比较起来,“经”是主要的、根本的。“权”在军事上当然极端重要,能起决定性作用,但同“经”相比较,不能不居第二位。孙子谈势时,用了一个“佐”字,恰恰说明这个问题。
        所谓“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就是在战争这个问题上,要先对敌我双方从五个方面进行一次力量的对比,以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
        这五个方面就是“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孙子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孙子所谓“道”,显然是政治问题。这是最根本的问题,所以摆在第一位。
        孙子说:“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这是考虑气候条件的问题。
        孙子说:“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这是考虑地理条件的问题。
        孙子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将在战争中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孙子》十三篇之作,就是以将为对象来作的。智、信、仁、勇、严是为将的五德,缺一不可。智之所以居第一位,是因为将主要是斗智,而不是斗力。孙子所说的“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这一理论,都要由将来运用。信是对战士来说的。得不到战士的信任,人心涣散,是不能取得胜利的。对战士则必须仁与严相结合。这 一点,吴起做得最好。《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这样做,可以说是仁了。但《尉缭子·武议》说:“吴起与秦战,未合。一夫不胜其勇,前获双首而还。吴起立斩之。军吏谏曰:‘此材士也,不可斩。’起曰:‘材则是也,非吾令也。’斩之。”可见吴起对士卒又极其严。至于勇,则为将者当然要具备了。
        孙子说:“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曲制、官道、主用”这几个字,不好理解。但下文说:“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可知这里所谓“法”,主要应包括四者在内。
        孙子说:“势者,因利而制权也。”权是什么?权的本义就是秤锤。秤锤必须前后移动,然后才与物重平衡,而起到称的作用。所以权是因利而制,不能固定不变毛泽东同志说的“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可以看作是对权字的最好说明。霍去病说“顾方略何如耳” ,这话很符合孙子“因利而制权”的精神。讲军事,本本主义是绝对要不得的。春秋时宋襄公的泓之败,战国时赵括的长平之败,就都是吃了本本主义大亏的著名的例子。孙子说:“兵者诡道也。”也就是说战争要因利而制权的意思。后人常说“兵不厌诈”,就是“兵者诡道也”的通俗说法。
        孙子说:“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由“能而示之不能”至“亲而离之”共十二种,都是因利而制权的办法。“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则是所要达到的目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孙子军事理论的精髓。历代军事家很多就是应用这条理论而取得军事上的胜利的。
        

第二、《作战》


        《作战》主要谈了两条经验。
        第一条说:“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这是教人要全面地看问题。用兵当然是为求利,但是必须首先完全了解害的一方面,然后才能获得完全的利。
        第二条说:“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古人常说:“兵贵神速”,正是孙子这条军事理论的具体运用。
        孙子的这两条经验,都是在他算了经济账之后而得出来的。
        

第三、《谋攻》


        《谋攻》把“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作为军事最高目标来提出,这是孙子高人一等处。
        如何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呢? 显然这不是只有单纯的军事观点所能办到的,而必须把政治问题放在首要地位。
        孙子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这正是孙子强调政治的具体说明。
        孙子说:“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这正是篇首所说的“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这个理论在战场上的具体运用。
        孙子说:“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这实际是说在军事上外行不能领导内行,如果是外行领导内行,搞瞎指挥,必败无疑。
        孙子说:“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根据这五胜,孙子得出结论,说:“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基于这一原因,所以孙子把“用间”看得异常重要。因为只有用间,才能知彼。
        

第四、《形篇》


        《形篇》的要义在于下列一些论点:“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先胜而后求战”,应该说,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不打无把握之仗”。这一军事思想产生在春秋时期,自然是很难得的。
        孙子说:“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这个“形”,就是本篇所以命名为《形篇》的意义所在。
        

第五、《势篇》


        《势篇》说:“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 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这段文字里“激水之疾”两句,是说势的威力。“战势不过奇正”几句,是说为之势的方法。“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是作为一个重要结论提出的,具有普遍意义。
        

第六、《虚实》


        本篇命名有取于“兵之形,避实而击虚”一句。作为全篇纲领的,一是“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二是“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致人”就是能调动敌人,牵着敌人的鼻子走。“不致于人”就是我始终掌握主动权。
        “形人”是我对敌人的情况了如指掌。“我无形”是说敌人对于我来说,是聋子、瞎子、精神病患者,完全不了解我的情况。
        正由于“致人而不致于人”,所以能够做到“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孙子这两段理论极精。今日小国弱兵用游击战之所以能战胜大国强兵,其道理就在于此。
        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这条理论非常重要,历代军事家无不奉为至宝。
        

第七、《军争》


        孙子说:“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孙子这几句话应是军事上应用迂回战术的经典式说明。
        孙子在提出上述理论之后,又指出“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即用迂回战术的办法,其结果有两种可能:有利的可能,也有危的可能。
        他说:“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这是用具体事实来说明“军争为危”的一面。如何争取利的一面,避免危的一面,这就在于为将的智慧和勇敢了。
        孙子说:“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又说:“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前一段文字谈用众之法,后一段文字谈在战争时怎么治气、治心、治力、治变。这些都属于战术或战役上的问题。总之,是叮咛军事家无时无地都不要忘记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敌人的弱点,以求得胜利。
        

第八、《九变》


        本篇有两段话值得特殊注意。
        第一段话是:“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第二段话是:“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第一段话大意是求其在我,有备无患。第二段话,是说要利用敌人的弱点,同时自己也要知所警惕。
        

第九、《行军》


        谈到觇敌之术,他说:“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见微知著,由现象能看到本质,不仅军事家觇敌如此,实具有普遍意义。
        谈到御众之法,他说:“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这是经验之谈,非空洞理论可比。
        

第十、《地形》


        本篇所说的地形,今天可能已不适用,但他说:“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又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谿,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又说:“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上述三段话,第一段话的大意是说,在战争中应保证将能独立自主地决定重大问题。《荀子·议兵》论为将说:“所以不受命于主有三: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孙子在这里所说的观点,应是荀子所本。
        第二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应当像爱惜婴儿、爱子那样爱惜士卒,士卒才能为所用。第二层意思是说,如果把士卒养成像骄子那样,就不能用了。总的是说,对士卒需要恩威并济。
        第三段话重在结尾两句,即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第十一、《九地》


        本篇所谓九地,今天也不一定适用。但他说: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又说:“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前一段话,从军事贵保守秘密这一点来理解,还是可取的。后一段话是“兵者诡道也”的生动说明,其目的在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第十二、《火攻》


        火攻在古代战争中是一种毁灭性的战争手段,使用时需要注意种种条件,否则会自食其果。孙子特用一个专题来论述,是有道理的。
        篇末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这一段话与卷首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相呼应。叮咛反复,语重心长。足见兵凶器,战危事,不得已而用之,也要十分审慎。喜言兵事的,从来不是真知兵者。
        

第十三、《用间》


        用间译成今语,就是做谍报工作。全篇大体上可分三段。
        第一段阐明用间的重要性。大意是说战胜在于知敌,知敌在于用间。孙子把战争的费用和用间的费用作了对比,指出不肯在用间上花钱,是“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第二段提出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等五间的名称,并逐一加以说明。
        第三段是用间正文。他说:“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 微哉! 无所不用间也。”孙子把用间提到极端重要的地位。
        通过上述介绍,不难看出,孙子不仅是一个卓越的军事理论家,并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唯物论思想。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第十节 《孙子》十三篇略说” 的相关文章

C6时间副词6个月前 (09-21)
B3常用的复式虚词6个月前 (09-21)
B1单音词和双音词6个月前 (09-21)
A1通假字6个月前 (09-21)
D10名词作状语6个月前 (09-21)
C9语气和语气助词6个月前 (09-21)
15、情态副词6个月前 (09-21)
D11形容词用如名词6个月前 (09-21)
D7名词活用如动词6个月前 (09-21)
D9名词用如意动词6个月前 (09-21)
D4动词的意动用法6个月前 (09-21)
D2动词用如名词6个月前 (09-21)
G2文言文的翻译6个月前 (09-22)
F2委婉6个月前 (09-22)
E6判断句6个月前 (09-22)
E10复句6个月前 (09-22)
H9古代的货币6个月前 (09-22)
四、哲学思想6个月前 (09-22)
H6纪日和纪年6个月前 (09-22)
三、经济思想6个月前 (09-22)
第八节 杂家6个月前 (09-22)
H7古代记时方法6个月前 (09-22)
二、孙膑6个月前 (09-22)
H8古代的节日6个月前 (09-22)
二、老子的思想6个月前 (09-22)
二、仁义,礼6个月前 (09-22)
二、荀子6个月前 (09-22)
一、孔子的哲学思想6个月前 (09-22)
一、孟子6个月前 (09-22)
第四节 《洪范》6个月前 (09-22)
藏晖室主人胡适6个月前 (09-22)
盛宣怀的愚斋收藏6个月前 (09-22)
张大千的大风堂6个月前 (09-22)
第三节 《坤乾》6个月前 (09-22)
傅增湘的双鉴楼6个月前 (09-22)
陈垣的励耘书屋6个月前 (09-22)
还我缘缘堂6个月前 (09-22)
林语堂的有不为斋6个月前 (09-22)
李叔同的晚晴山房6个月前 (09-22)
雪堂罗振玉6个月前 (09-22)
王力的龙虫并雕斋6个月前 (09-22)
张恨水的藏稗楼6个月前 (09-22)
林则徐之云左山房6个月前 (09-22)
王弼6个月前 (09-22)
颜元6个月前 (09-22)
曾国藩的求阙斋6个月前 (09-22)
郭嵩焘的养知书屋6个月前 (09-22)
龚自珍的小奢摩室6个月前 (09-22)
苏曼殊的燕子龛6个月前 (09-22)
老聃6个月前 (09-22)
嵇康6个月前 (09-22)
庄周6个月前 (09-22)
名家6个月前 (09-22)
墨家6个月前 (09-22)
程颐6个月前 (09-22)
齐善恶6个月前 (09-22)
致良知6个月前 (09-22)
五德终始6个月前 (09-22)
为我6个月前 (09-22)
格物致知6个月前 (09-22)
心学6个月前 (09-22)
6个月前 (09-22)
知行6个月前 (09-22)
司马迁6个月前 (09-22)
太极6个月前 (09-22)
刘向6个月前 (09-22)
阴阳6个月前 (09-22)
饮食男女6个月前 (09-22)
惟人万物之灵6个月前 (09-22)
班固6个月前 (09-22)
天人感应6个月前 (09-22)
南北史6个月前 (09-22)
钱大昕6个月前 (09-22)
野史6个月前 (09-22)
编年体6个月前 (09-22)
正史6个月前 (09-22)
反切法6个月前 (09-22)
四声6个月前 (09-22)
甲骨学6个月前 (09-22)
校雠学6个月前 (09-22)
辛弃疾6个月前 (09-22)
徐渭6个月前 (09-22)
杜甫6个月前 (09-22)
陆游6个月前 (09-22)
柳宗元6个月前 (09-22)
曹雪芹6个月前 (09-22)
三言二拍6个月前 (09-22)
意境6个月前 (09-22)
扬雄6个月前 (09-22)
公案小说6个月前 (09-22)
妙悟6个月前 (09-22)
别集6个月前 (09-22)
神魔小说6个月前 (09-22)
诗无达诂6个月前 (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