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古文 > 古文知识 > 寓政于修身

寓政于修身

        《论语·子路》篇记载孔子这段两段话:“其身正,不会则行;其身不正,虽会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荀子·君道》篇也记载这样一段:“请问为国? 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子仪也,民者景也,仪正则景正。 君者槃也,民者水也,槃圆而水圆。”
        为什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呢? 因为统治者“正身”,既按照人性的规范修炼自身,使自己的行为事符合仁义,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政治的第一要义是统治者实践人性,是统治者自治的问题,是统治者自己管理自己的问题,自身不正,怎么要求民正。在儒家看来,政治根本在于统治者自身建设,即修身,统治者自身建设搞好了,树立了道德威望,那么符合人性的社会秩序就会自然形成。因为君子之德风,庶民之德草,草随风倒。这是个治本而末的过程。你统治者自身不正,却指手划脚、三令五申让庶民如何如何,庶民不会听你的。儒家揭示的这种“仪不正则影歪”是治国的常理常道,而寓政于修身则为中国政治文化开启了绵绵不绝的精神方向。
        孔子提出的修身之道有两条:一是“克己复礼”。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所说的礼是“周礼”,包括官制和冠婚丧聘朝以及相见、饮酒等礼仪规定。周礼既包括管理社会的职责和等级规定,又包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活动方式和行为规范,集中体现了尊卑上下贵贱长幼等宗法等级秩序。孔子认为,礼是人间秩序较完美的形式,“郁郁乎它哉”!贵族及立志谋道者的修身也就是把这套礼仪制度内化为人自身的心理结构,成为人生命活动的秩序。从而实现“视、听、言、动”都出于礼,“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二是“能近取譬”。就是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孔子教育他的学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录大祭”(《论语·颜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都是让他们做日常修身的功夫。
        孟子认为修身首要的是“尽心”、“存心”(《孟子·尽心上》)。“尽心”也就是把人固有的四心: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发扬开来;“存心”也就是“立乎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孟子·告子上》)。立乎大者,也就是立“四心”,即立“仁义礼智”。孟子的修身实质是在人心上下功夫。这种修身的功夫被宋明心学家弘扬,我们将在后面加以讨论。
        孟子的修身在社会生活中最切实的形式是“事亲”和“从兄”。事亲为孝,从兄为悌。
        孝是西周歌颂与肯定的重要德性之一,是儿女对待父母的行为准则。孝的对象包括在世父母和去世的父母、先祖。因此,孝的实际表现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在世父母的奉养、尊敬、顺从;二是对已死去的父母及先祖的发丧和祭奠。孝的这两方面内容体现人们日常生活的两种关系结构,父子关系与神人关系。这两种结构,从本质上说就是父子关系,对逝世的父母和先祖的祭祀其意义仍在于保障儿女对在世父母的孝。但孝所形成的关系结构在社会生活中的表达则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如在商代,祭祀便是国家之大政;到周代,由祭祀而形成的礼的等级制度成为国家的上层建筑。悌指弟弟对兄长的尊敬与顺从,实质上是孝的引申与补充,体现着兄弟间的等级关系。
        在传统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中,只有父子、兄弟具有天然的血亲关系,所以儒家对这两种关系极为重视。 孔子把入则孝、出则悌作为亲仁之举。 孟子更把孝悌二字概括为尧舜之道,把孝悌作为实践仁义的本质表达。孝悌讲的是家族或家庭内部的关系或秩序,家或家族是人生基本的生存环境和活动场所,是封建社会基本的社会单位。儒家认为,如果社会人人“亲其亲”,“长其长”,那么就会实现天下太平,犯上作乱也少有发生了。儒家把政道的实现与人们日常的最平凡的家庭生活统一起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践行人性规范,就是在实现政道,维护政道。把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寓于平凡的家庭生活之中,寓于子对父、弟对兄的日常关系中,这是儒家政治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政治文化的起点就是世俗化。这是一种具有较强生命力的政治思维,因而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者奉为圭臬。
        儒家这种政治文化方向被其门人发挥到了极至。儒家后人把孝说成是治天下的“至德要道”,并把孝从家庭推向社会。“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孝即是人伦规范又是政治规范。作为一个君子,要把事奉双亲的孝,移于对君主的忠,把对兄长的悌,移于对长上的顺。这样国家就成了和睦的大家庭,而皇帝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儒家孝治文化是汉以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君主专制主义的思想先声。
        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政体,是以君对臣的绝对权力关系为保证的。君为臣的绝对权力来自父对子的绝对权力。父对子的绝对权力是君对臣的绝对权力的根据和基础。从本质上说,家庭就是具体而微的封建社会。家庭父子的关系结构就代表了封建君主对臣民的关系结构。这种以血亲为纽带,以人性为根据所形成的政治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之一,体现了周代宗法分封制君臣父子关系的遗风。儒家政治文化的血亲色彩为专制政治的残暴罩上了脉脉温情。
        荀子提出的修身之道是“为学”和“解蔽”。“为学”是做扩充人的知性的功夫,同时也是在“积善成德”。“为学”始于诵经,终于读礼,“学至于礼而上”(《荀子·劝学》)。
        礼在荀子思想中是百王不变之常道,是天下大治之本。荀子说:“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 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则陷;治民者表道,表不明则乱。礼者,表也;非礼,昏世也;昏也,大乱也。”(《荀子·天论》)在荀子看来,天行有常,人道也有常,这个常就是礼。从人与人关系而言,社会不能没有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关系;从人的彼此需要而言,社会不能没有农士工商的分工关系;从人的生活方式而言,社会不能没有婚丧祭朝聘师旅等活动方式。而这些关系和方式是“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荀子称社会的常道为“礼义之统”。
        荀子主性恶,认为按人性自然下去,必然会残贼淫乱生,忠信礼义文理亡焉,及必起纷争。圣人恶其乱、恶其争而制礼义以分之,使人对物欲的需求随人对礼义的追求和实现程度相待而长。人对礼义的追求和实现的程度具体体现为知愚、能不能之分,并进而体现为贵贱、尊卑、上下之别,根据知愚、能不能、贵贱、尊卑、上下,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谷禄多少厚薄与其相应。从而把人们对物欲的追求通过为学转到对礼的追求和实践。这是荀子修身也即治道的实质。

子路,姓仲,名由,春秋末鲁国人。随孔子周游列国。擅长政事。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解蔽”的蔽是指人的认知只见一偏(部分的理)而暗于全体(大理)。在荀子看来“万物为道一偏”,因而莫不为蔽。欲、恶为蔽,始、终、远、近、博、浅、古、今等等均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解蔽的功夫就是要达到“大清明”的心境。“大清明”又称“虚一而静”:虚指“不以所己藏害所将受”;壹指“不以夫一害此一”;静指“不以梦剧乱知”(见《荀子·解蔽》)。荀子的修身从学礼而清心与孟子的修身从尽心而力行,走的是两种相反的进路。
        强调政治以修身为本。寓政于修身,是儒家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寓政于修身” 的相关文章

A2古今字7个月前 (09-21)
B3常用的复式虚词7个月前 (09-21)
12.范围副词7个月前 (09-21)
B9兼词7个月前 (09-21)
B1单音词和双音词7个月前 (09-21)
C3疑问代词7个月前 (09-21)
A1通假字7个月前 (09-21)
D8名词用如使动词7个月前 (09-21)
C14数词的用法7个月前 (09-21)
D7名词活用如动词7个月前 (09-21)
D2动词用如名词7个月前 (09-21)
E3定语后置7个月前 (09-22)
D13形容词用如使动词7个月前 (09-22)
G2文言文的翻译7个月前 (09-22)
E4状语后置7个月前 (09-22)
H3亲属称谓7个月前 (09-22)
H6纪日和纪年7个月前 (09-22)
第八节 杂家7个月前 (09-22)
H7古代记时方法7个月前 (09-22)
H8古代的节日7个月前 (09-22)
五、孔子的历史观7个月前 (09-22)
导言7个月前 (09-22)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7个月前 (09-22)
三、《周易》的应用7个月前 (09-22)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7个月前 (09-22)
盛宣怀的愚斋收藏7个月前 (09-22)
张大千的大风堂7个月前 (09-22)
葵霜阁主梁鼎芬7个月前 (09-22)
二、分封制和宗法制7个月前 (09-22)
曲园先生俞樾7个月前 (09-22)
林语堂的有不为斋7个月前 (09-22)
严复的野堂7个月前 (09-22)
梁启超的饮冰室7个月前 (09-22)
潘天寿的听天阁7个月前 (09-22)
李叔同的晚晴山房7个月前 (09-22)
叶圣陶的未厌居7个月前 (09-22)
李贽7个月前 (09-22)
谭嗣同的莽苍苍斋7个月前 (09-22)
周作人的“苦”字斋7个月前 (09-22)
龚自珍的小奢摩室7个月前 (09-22)
苏曼殊的燕子龛7个月前 (09-22)
嵇康7个月前 (09-22)
戴震7个月前 (09-22)
王守仁7个月前 (09-22)
周敦颐7个月前 (09-22)
儒学7个月前 (09-22)
名家7个月前 (09-22)
性善论7个月前 (09-22)
孔子7个月前 (09-22)
齐善恶7个月前 (09-22)
7个月前 (09-22)
五行7个月前 (09-22)
知行7个月前 (09-22)
7个月前 (09-22)
形而上与形而下7个月前 (09-22)
惟人万物之灵7个月前 (09-22)
有无7个月前 (09-22)
纪事本末体7个月前 (09-22)
四史7个月前 (09-22)
二十四史7个月前 (09-22)
实录7个月前 (09-22)
类书7个月前 (09-22)
会要体7个月前 (09-22)
南北史7个月前 (09-22)
典志体7个月前 (09-22)
版本学7个月前 (09-22)
音韵学7个月前 (09-22)
编年体7个月前 (09-22)
直音法7个月前 (09-22)
别史7个月前 (09-22)
徐渭7个月前 (09-22)
杜甫7个月前 (09-22)
汤显祖7个月前 (09-22)
韩愈7个月前 (09-22)
梁启超7个月前 (09-22)
曹雪芹7个月前 (09-22)
谴责小说7个月前 (09-22)
文章7个月前 (09-22)
诗可以观7个月前 (09-22)
扬雄7个月前 (09-22)
公案小说7个月前 (09-22)
妙悟7个月前 (09-22)
曹植7个月前 (09-22)
诗缘情7个月前 (09-22)
公安派7个月前 (09-22)
常州词派7个月前 (09-22)
知人论世7个月前 (09-22)
讲史小说7个月前 (09-22)
豪放派7个月前 (09-22)
杂剧7个月前 (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