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古文 > 淮南子 > 水浊则鱼噞,政苛则民乱

水浊则鱼噞,政苛则民乱

         〔主术训〕 夫水浊则鱼噞 ,政苛则民乱。故夫养虎豹犀象者,为之圈槛,供其嗜欲,适其饥饱,违其怒恚 ,然而不能终其天年者,形有所劫也。
        
         〔注释〕 ① 噞: 鱼因缺氧气而浮出水面呼吸喘息的样子。 ② 恚: 发怒。
        
         【鉴赏】 此语出自《主术训》。它的意思是说,水太浑浊了,鱼儿就会浮出水面呼吸喘气;政令烦琐苛刻,民众就会动乱不安。这句话也曾出现于《韩诗外传》,但文字略有不同,今本《韩诗外传》作“水浊则鱼喁,令苛则民乱。”“噞”、“喁”古音相近,意思相通。“噞”,高诱注作:“鱼短气出口于水,喘息之喻也。”“喁”,《说文解字》解释作:“喁,鱼口上见。”曾有学者据此推断此语是《淮南子》作者采《韩诗》而改之,但也有学者如马宗霍等认为,二书未必即出《韩诗》,“或古有是语两书同采之”。我们此处不必过多纠结于文字上的相同,因为二书引用此语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不尽相同的。《韩诗外传》用以论证的是儒家式的、有恩有为的“有为之治”、“礼义之治”,而《主术训》用以喻证的却是黄老道家式的、清静无事的“无为之治”。
        《主术训》主要是围绕着统治者的治国之术而发的,其主张“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即黄老道家的“无为之治”。“无为之事”、“不言之教”、“无为之治”,不是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而是要以“清静无事”的原则来治理国家。一方面,“人主”(统治者)自身要“清静寡欲”,少私寡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四十九章》),统治者不能有过多的私欲,更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百姓头上;而应该把百姓的意志作为自己的意志,根据百姓的需要和心意来施政。就像鱼儿与水的关系一样,本来鱼儿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会对水有一定的需求和适应度,如果我们罔顾这一事实,人为地改变鱼儿的生存环境,则鱼儿会因水过于浑浊而无法悠然自得,相忘于江湖;同样的,统治者也不能因为自己过多的私欲而以频繁、苛杂的政令过多地干扰百姓的正常生活,这样不但不利于改善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社会的安定,而且会加剧社会的动荡与不稳定。因此,统治者应该做到“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不劳”。另一方面,除了统治者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清静寡欲”外,更应该在治国方略和具体国策上奉行“清静无事”的原则,要与民休息,与民无事。《老子·六十章》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不能政令繁杂,不可多事扰民,而应该像煎小鱼那样,不能经常翻动。烹小鱼最忌不停地翻动,翻得越多越快,则鱼会碎得越快越厉害。就像一个相对宽松、相对自然的生存环境更适合鱼儿的生长一样,统治者应该适时适宜颁布政令,而不能政令频出,干扰老百姓正常的生活生产活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