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言文 > 经典文言文翻译 >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韩愈)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韩愈)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韩愈)原文及翻译

原文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置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卢。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
  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注释
  ①伯乐:指春秋秦穆公时善于相马的孙阳.孙阳,字伯乐,用以比喻善于发现人才者.冀北:冀州的北部,冀州在今河南,河北一带.
  ②东都:指洛阳.
  ③石生:名洪,字洁川,洛阳人.
  ④温生:即温造,字简舆,曾隐居王屋山及洛阳,后官至礼部尚书.
  ⑤大夫乌公:即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重胤.
  ⑥鈇钺:古代军中杀人的一种大斧,用来象征军权.
  ⑦罗:捕鸟的网.
  ⑧幕.指帷幕,旁边的叫帷,上面的叫幕.军营没有固定的住所,所以称将帅官署叫幕府.
  ⑨尤:优秀的.
  ⑩百司之执事:婉指百官.
  ⑾二县:指东都城下的洛阳县,河南县,当时韩愈任河南县令,所以称"吾辈二县之大夫".
  ⑿缙绅:本指官员的衣饰,借指仕宦.
  ⒀南面:指君主.古代以北为尊,帝王坐北向南.
  ⒁縻(mi)系住,这里指束缚,羁留.
  ⒂后所称:指石生,温生被选走,使河南人才空虚.
  ⒃留守相公:指东都留守郑馀庆.

译文
  伯乐一经过冀北的原野,马群就空了。冀北比天下的马都多,伯乐虽然擅长相马,怎么能使那里的马群空了呢?解释的人说:“我们说的空,不是没有马了,而是没有好马了。伯乐能识马,一遇到好马就把它挑去,马群里留不下一匹好马。如果没有一匹好马,那么说没有马,也不能算是假话了。”
  东都洛阳,原本是士大夫的“冀北”。有真才实学而隐身不仕的,洛水的北岸有一位,叫石生,洛水的南岸有一位,叫温生。御史大夫乌公凭借度使的身份镇守河阳的第三个月,认为石生是个人才,就依照礼仪,把石生招入幕府。没有过几个月,又认为温生是个人才,于是通过石生作媒介,又把温生招入幕府。东都有真才实学的人尽管很多,可是怎么禁得起早晨挑选一个,把最好的带走,晚上挑选一个,把最优的带走呢?这样一来,从东都留守、河南尹起,到各部门的主管和我们两县的官吏,如果政事上遇到疑难问题,或者办案时遇到可疑点,找什么人去商量妥善解决呢?辞官回乡的士大夫们和谁一起游玩呢?青年后辈又到哪里去考究德行、请教学业呢?东来西往经过洛阳的官员们,也无法依礼到他们的住所去拜访。像这样也就可以说是:“御史大夫乌公一到洛阳,洛阳处士们的住所里就没有人了。”难道不行吗?
  皇帝处理天下大事,所托付、依靠出大力的,只有宰相和将军罢了。宰相为皇帝搜罗人才到朝廷,将军为皇帝选拔文人武士到军帐里,如果这样,要使国家内外不安宁,那是不可能的了。我被束缚在这里,不能自己引退,想依靠石、温两位的帮助度过晚年。现在,二位都被有权力的人要走了,这又怎能不使我耿耿于怀呢?
  温生初到,在军门拜见乌公时,希望把我前面所说的,代为天下人祝贺;把我后面所说的,替我表示对选尽人才这件事的抱怨。
  东都留守相公(指朱馀庆)首先写成一首四韵诗来赞美此事,我便依照他的诗意写了这篇序。

题解
  本文约作于元和五年(810年)冬季,与《送石处士序》可视为姊妹篇。温处士名造,少好读书,隐居王屋山,一度为寿州刺史张建封的参军,后隐居洛阳。河阳军节度使乌重胤上任不久,即聘石洪至幕府。过了数月,又将温造征聘而去。韩愈被乌氏的求贤若渴所感动,为好友石洪、温造怀才得遇而欣喜。他在序文中热情赞扬石、温两人的出众才能与乌氏的知人善任。对他们的合力报国寄以般切期望,同时又对两位人才的离去表示无限惋惜之情。本文既与《送石处士序》相承而作,故处处以石、温二人并提,然而文章绝无雷同重叠之感。[1]

评析
  尽管此文与《送石处士序》为姐妹篇,事件与人物均相关涉,然而在写法上却有所变化,所以有相得益彰之美。例如前文体势自然,而本文则颇有造奇的文势。文章开头的一段譬喻,说“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用来比喻“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但却不紧接着说出来,而是先论述“马群遂空”的原因来比喻乌公搜罗东都贤士的情况。作者在文中既设奇喻,又在正文中反复议论以求其合,显得煞有介事,将本是韩愈个人的一个想法写成似颠扑不破的真理。为此,论其章法,本文比《送石处士序》那篇文章要显得曲折离奇。此外,本篇的立意要比前一篇单纯一些,无非是变着法儿赞扬温、石二人。以伯乐喻乌公,是为了赞扬温、石;极说温、石一去,东都政府和士群无所依恃,也是为了赞扬温、石。看来似乎说得过分了,但作者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在强调人才的可贵,提醒朝廷要高度重视人才。

鉴赏
  本文与《马说》同是宣扬重用人才的文章。然而写法自有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匠心独运,用“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比喻“大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赞颂乌重胤慧眼识贤、善于荐拔人才;又用“私怨于尽取”反衬乌公“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的难得可贵,
  石处士和温处士隐居在洛阳一带,韩愈与他们的关系密切,都是好朋友。石处士因大义而征召,温处士也因大义应聘出仕。这篇文章就是在送温处士时写的。文章赞扬了温处士出众的才能和乌大夫善于识人、用人的德才,作者惜别了两个老朋友,心里难过。但更希望人尽其才,他们都能得到任用,表达了为朝廷得到人才而欣慰以及自己失友的惋惜心情。
  文章用比喻与反衬,从“空”字引出“怨”字,而这“怨”比正面的“颂”乌公识才更具有力量。所以,本文笔法巧妙,渲染得当。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韩愈)” 的相关文章

汉书·陈汤传11个月前 (05-14)
周书·于谨列传11个月前 (05-15)
旧唐书·杜伏威11个月前 (05-15)
史记·叔孙通传11个月前 (05-15)
季梁谏追楚师(左传)11个月前 (05-15)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11个月前 (05-15)
宋史·刘温叟传11个月前 (05-15)
游龙井记(秦观)11个月前 (05-15)
后汉书·陈蕃传11个月前 (05-15)
明史·杨慎传11个月前 (05-15)
后汉书·张堪11个月前 (05-15)
孙征君传(方苞)11个月前 (05-16)
新唐书·马周传11个月前 (05-16)
伯牙与钟子期|列子11个月前 (05-16)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11个月前 (05-16)
黄冈竹楼记(王禹偁)11个月前 (05-17)
曹马能收人心|洪迈11个月前 (05-17)
放翁家训(陆游)11个月前 (05-17)
明史·刘观传11个月前 (05-17)
宋史·李光传11个月前 (05-17)
穷鬼传(戴名世)11个月前 (05-17)
范文正公文集(苏轼)11个月前 (05-17)
旧唐书·裴耀卿传11个月前 (05-17)
余若水先生传(张岱)11个月前 (05-17)
慎人(吕氏春秋)11个月前 (05-17)
三国志·杜袭传11个月前 (05-18)
连处士,应山人也11个月前 (05-18)
西湖游记11个月前 (05-18)
邹孟轲母11个月前 (05-18)
金圣叹先生传11个月前 (05-18)
戆窝记(方孝孺)11个月前 (05-19)
隋书·卫玄传11个月前 (05-19)
宋史·吕诲传11个月前 (05-19)
游钓台记(郑日奎)11个月前 (05-19)
梁书·萧琛传11个月前 (05-19)
子思论(苏轼)11个月前 (05-19)
三国志·蒋琬传11个月前 (05-19)
吕氏春秋·务大11个月前 (05-20)
元史·张思明11个月前 (05-20)
晋书·阮籍传11个月前 (05-20)
三游洞序(白居易)11个月前 (05-20)
明史·戴珊传11个月前 (05-20)
旧唐书·奚陟传11个月前 (05-20)
明史·郭子兴传11个月前 (05-20)
宋史·危稹传11个月前 (05-20)
新唐书·韩滉传11个月前 (05-20)
明史·杨维桢传11个月前 (05-20)
欧阳修《原弊》11个月前 (05-21)
壮士缚虎(沈起凤)11个月前 (05-21)
宋史·韩琦传11个月前 (05-21)
旧唐书·岑文本传11个月前 (05-21)
宋史·孙沔传11个月前 (05-21)
汉书·李陵传11个月前 (05-21)
魏书·淳于诞传11个月前 (05-21)
明史·杨靖传11个月前 (05-21)
旧唐书·裴胄传11个月前 (05-21)
后汉书·刘隆传11个月前 (05-21)
明史·余珊传11个月前 (05-21)
宋史·王德用传11个月前 (05-21)
聊斋志异·叶生11个月前 (05-22)
宋史·郝质传11个月前 (05-22)
宋史·吴时传11个月前 (05-22)
明史·孙振基传11个月前 (05-22)
新唐书·李绛传11个月前 (05-22)
旧唐书·郑善果传11个月前 (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