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言文 > 经典文言文翻译 > 论贵粟疏(晁错)

论贵粟疏(晁错)

论贵粟疏(晁错)原文及翻译

〔西汉〕晁错   
【题 解】
西汉建国初期,汉高祖刘邦由于采取了罢兵归家、抑制商人、轻徭薄赋等一系列措施,使秦朝末年因连年战争而遭到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逐渐得以恢复。文帝即位后继续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农桑,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但由此也产生了因商业发展而导致谷贱伤农,大地主、大商人对农民兼并侵夺加剧,大批农民流离失所,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的社会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晁错上了这篇奏疏,全面论述了“贵粟”(重视粮食)的重要性,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这对当时发展生产和巩固国防,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本文观点精辟,分析透彻,逻辑谨严,文笔犀利,具有汪洋恣肆的气势和流畅浑厚的风格。

【原文】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1),织而衣之也(2),为开其资财之道也(3)。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4),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5),加以无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6),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7),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8),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9),中人弗胜(10),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11)。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12),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13)。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14);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15),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16),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17)。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18),履丝曳缟(19)。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20),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21),得以拜爵(22),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23)。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24),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25),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26),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27),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28),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汉书·食货志》

【译文】
  在圣明的君王统治下,百姓不挨饿受冻,这并非是因为君王能亲自种粮食给他们吃,织布匹给他们穿,而是由于他能给人民开辟财源。所以尽管唐尧、夏禹之时有过九年的水灾,商汤之时有过七年的旱灾,但那时没有因饿死而被抛弃和饿瘦的人,这是因为贮藏积蓄的东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准备。现在全国统一,土地之大,人口之多,不亚于汤、禹之时,又没有连年的水旱灾害,但积蓄却不如汤、禹之时,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在于土地还有潜力,百姓还有余力,能长谷物的土地还没全部开垦,山林湖沼的资源尚未完全开发,游手好闲之徒还没全都回乡务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论贵粟疏(晁错)” 的相关文章

明史·金濂传11个月前 (05-15)
游庐山记(敬恽)11个月前 (05-15)
齐国佐不辱命(左传)11个月前 (05-15)
吏道(邓牧)11个月前 (05-15)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11个月前 (05-15)
伯牙破琴(吕氏春秋)11个月前 (05-15)
汉董永(搜神记)11个月前 (05-15)
李觏《袁州州学记》11个月前 (05-15)
旧唐书·刘德威传11个月前 (05-15)
龙洞山记|张养浩11个月前 (05-16)
喜雨亭记|苏轼11个月前 (05-16)
旧唐书·李白传11个月前 (05-16)
高洁说|李贽11个月前 (05-16)
严祺先文集序|归庄11个月前 (05-16)
王冕者,诸暨人11个月前 (05-16)
宋史·叶清臣传11个月前 (05-16)
蒲松龄之妻|蒲松龄11个月前 (05-16)
司马错论伐蜀|战国策11个月前 (05-16)
南唐书·常梦锡传11个月前 (05-16)
刘羽冲泥古|纪昀11个月前 (05-17)
原毁(韩愈)11个月前 (05-17)
藏书室记|苏辙11个月前 (05-17)
宋书·傅弘之传11个月前 (05-17)
谕纪泽纪鸿(曾国藩)11个月前 (05-17)
新唐书·郭子仪传11个月前 (05-17)
吉州学记(欧阳修)11个月前 (05-17)
北齐书·陈元康传11个月前 (05-17)
宋史·张顺传11个月前 (05-18)
汉书·货殖传11个月前 (05-18)
匿名谤书(孙能传)11个月前 (05-18)
活水源记(刘基)11个月前 (05-18)
商陵君养“龙”11个月前 (05-18)
明史·程信传11个月前 (05-19)
明史·左光斗传11个月前 (05-19)
后汉书·来歙传11个月前 (05-19)
梁书·刘孺传11个月前 (05-20)
汉书·原涉传11个月前 (05-20)
宋史·韩世忠传11个月前 (05-20)
三国志·廖立传11个月前 (05-20)
武王问太公曰11个月前 (05-20)
明史·赵率教传11个月前 (05-20)
元史·拜住传11个月前 (05-20)
陈书·何之元传11个月前 (05-20)
旧唐书·元行冲传11个月前 (05-20)
曾巩《醒心亭记》11个月前 (05-20)
旧唐书·公权传11个月前 (05-20)
新唐书·李藩传11个月前 (05-21)
真义堂记(归有光)11个月前 (05-21)
晋书·卞望之传11个月前 (05-21)
苏轼《养生》11个月前 (05-21)
晋书·郭璞传11个月前 (05-21)
晋书·何曾传11个月前 (05-21)
宋史·韩琦传11个月前 (05-21)
宋史·扈蒙传11个月前 (05-21)
陈书·孔奂传11个月前 (05-21)
元史·虞集传11个月前 (05-21)
元史·巎巎传11个月前 (05-21)
刘大櫆《论文偶记》11个月前 (05-21)
宋史·宋琪传11个月前 (05-21)
吕氏春秋·正名11个月前 (05-22)
隋书·崔仲方传11个月前 (05-22)
管同《灵芝记》11个月前 (05-22)
新唐书·李绛传11个月前 (05-22)
明史·陈以勤传11个月前 (05-22)
晋书·景帝纪11个月前 (05-22)
明史·吴百朋传11个月前 (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