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古文 > 礼记 > 祭义第二十四

祭义第二十四

    
【经文】
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 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 。霜露既降 ,君子履之,必有凄怆 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 , 如将见之。乐以迎来,哀以送往。故禘有乐而尝无乐。
【今注】
①禘、尝:古代天子、诸侯在春季和秋季分别举行的宗庙祭祀。参见《王 制》篇。②据郑玄注云:“礼说在秋,此无秋字,盖脱尔。” ③怵惕:心中有 所震动的样子。
【今译】
祭祀不可太频繁,太频繁就倦烦,倦烦就失去了敬意;但祭祀 又不可太疏阔,太疏阔就怠慢,怠慢了就要遗忘。所以君子按照天 道运行的规律,春天举行禘祭,秋天举行尝祭。秋天霜露覆盖大 地,君子踏上这霜露,心中产生凄怆的感情。这倒并非因为天气的 寒冷,而是想起了死去的亲人。春天雨露滋润大地,君子踏上这雨 露,必然会有所震动,疑惑将会见到死去的亲人。人们以喜悦的心 情迎接春天到来,以哀伤的心情送别秋天归去,所以禘祭奏乐而尝 祭不奏乐。

【经文】
致齐于内,散齐于外 。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 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齐三日,乃见其所为齐者。祭之日,入室, 僾然必有见乎其位 ;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 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声不绝 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致爱则存,致悫则著 。著存不忘乎 心,夫安得不敬乎?
【今注】
①齐:读为“斋”,斋戒。致齐:指祭祀前三日开始,昼夜居于室内,严格斋 戒。散齐:指祭祀前十日开始,连续七天的初步斋戒。②僾然:恍惚可见的 样子。其位:《说苑》作“其容”。下“闻其容声”的“容”衍文。今依《说苑》翻 译。③悫:诚实。著:指死者的形象清晰地出现。
【今译】
祭祀之前必须进行斋戒。致斋三天必须昼夜居于室内,散斋 的七天则可以出外。在致斋的日子里要时时思念死者生前的起 居、谈笑、思想、爱好、口味等等情形。致斋三天之后,眼前就好像 真的见到所要祭祀的祖先了。到了祭祀的那一天,进入室内,隐隐 约约似乎看见祖先容貌;转身出门,心中一惊,似乎真的听见了祖 先说话声;出门再听,似乎还可听见祖先的喟然叹息声。所以先王 是那样的孝敬,以至于祖先的容颜时刻在眼前,祖先的声音时刻不 离耳,祖先的思想爱好时刻记在心上。对祖先的爱戴达到极点,所 以祖先总是活在心上;虔诚之心达到极点,所以祖先的形象赫然出 现在眼前。祖先的存在和形象时时不离心头,怎能不恭敬呢?

【经文】
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 ,思终身弗辱也。君子有终身之 丧,忌日之谓也 。忌日不用 ,非不祥也;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 敢尽其私也。唯圣人为能飨帝,孝子为能飨亲。飨者,向也;向之 然后能飨焉。是故孝子临尸而不怍 。君牵牲,夫人奠盎。君献 尸,夫人荐豆。卿大夫相君,命妇相夫人 ,齐齐乎其敬也,愉愉乎 其忠也,勿勿诸其欲其飨之也。
【今注】
①享:这里指进献祭品供祖先。②忌日:指每年亲人去世的纪念日。 ③不用:不用来做其他事。④怍:面色不和悦。⑤以上六句,详《礼器》 篇注释。⑥齐齐乎:整齐的样子。愉愉乎:和悦的样子。勿勿诸:勤勉的样 子。
【今译】
君子在父母生前尽心奉养,父母死后则诚心祭享。终身都想 着不可辱没父母。君子终身要为父母服丧,这就是指每年父母的 忌日。忌日里不做其他事情,并非这个日子本身是个不吉祥的日 子,而是说在这个日子里,对父母的思念到了极点,不敢再为自己 做私事了。只有圣人才能使上帝来飨用他的祭祀,也只有孝子才 能使父母来飨用他的祭祀。因为“飨”就有“向”的意思,只有诚心 向往,鬼神才会来飨。所以孝子在尸前站立,不会有不和悦的颜 色。诸侯祭祀时,国君亲自牵牲,夫人献上盎齐之酒。杀牲后,国 君亲自以血毛献尸,夫人也献上盛放在豆中的祭品。大夫们协助 国君,有封号的妇人们协助夫人,整齐而又恭敬,和悦而又诚心,非 常勤勉地忙碌着,希望鬼神来飨用。

【经文】
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忌日必哀,称 讳如见亲 。祀之忠也,如见亲之所爱,如欲色然,其文王与! 《诗》云:“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文王之诗也。祭之明日 ,明发 不寐,飨而致之,又从而思之。祭之日,乐与哀半,飨之必乐,已至 必哀。
【今注】
①讳:指父母的名讳。②引《诗》见《小雅·小宛》。明发:从夜里到天 亮。二人:这里借指双亲。③祭之明日:指正祭的第二天还将举行绎祭。
【今译】
文王祭祀时,事奉死者就好像事奉活人,思念死者好像不想活 了。每到忌日,一定十分哀伤,提到父母的名讳,就好像看见了父 母。文王祭祀时心中是多么忠诚啊,就好像见到父母生前所喜爱 的东西一样,又好像世俗之人喜好美色一般,也只有文王才能这样 吧! 《诗经》上说:“天明尚未眠,心中想双亲。”这就是写文王的诗 啊! 正祭的第二天,直到天亮还没有入睡。进献祭品请双亲来飨 用,又因此更加思念双亲。祭祀的日子里,又是喜悦又是哀伤。迎 接双亲来飨时,心中十分喜悦;双亲既来之后,想到马上又要离去, 心中就又十分哀伤。

【经文】
仲尼尝 ,奉荐而进,其亲也悫,其行也趋趋以数 。已祭,子 赣问曰 :“子之言祭,济济漆漆然 ,今子之祭,无济济漆漆,何 也?”子曰:“济济者,容也,远也 ;漆漆者,容也,自反也 。容以 远,若容以自反也,夫何神明之及交?夫何济济漆漆之有乎?反馈 乐成 ,荐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君子致其济济漆漆,夫何 慌惚之有乎 ?夫言岂一端而已,夫各有所当也。”
【今注】
①尝:秋祭于祖庙。②趋趋:读如“促促”,指步伐短促。数:读如“速”, 迅疾。③子赣:即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④济济:仪表整齐的样 子。漆漆:神情矜持的样子。⑤远:疏远。⑥自反:注意自我形象。⑦ 反馈:指荐血毛之后,尸出来到堂上,主人再荐熟食于室中,然后尸再返回室 中受馈。⑧慌惚:指与神明交接时的精神状态。
【今译】
孔子在尝祭时,亲自捧着祭品献尸,老实忠厚的样子,走得很 快,步子急促。祭祀之后,子贡问道:“您曾说祭祀时君子应该仪态 从容、神情矜持,而您今天祭祀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呢?”孔子说: “仪态从容,是一种疏远的表现;神情矜持,是自我专注的表现。疏 远而又注重自我,怎么与神明交接呢? 在这时怎么还能仪态从容、 神情矜持呢? 而当国君祭祀,我们作为宾客去参加时,反馈之礼完 毕,奏起了音乐,荐上了牲体,按照礼乐的次序,大夫百官济济一 堂,这时君子便可以仪态从容,神情矜持,这时怎么能像与神明交 接时那样恍恍惚惚呢?说话岂能一概而论?应当针对各不相同的 情况呀。”

【经文】
孝子将祭,虑事不可以不豫 ;比时具物,不可以不备 ;虚中 以治之 。宫室既修,墙屋既设,百物既备,夫妇齐戒沐浴,奉承而 进之。洞洞乎,属属乎 ,如弗胜,如将失之,其孝敬之心至也与! 荐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奉承而进之。于是谕其志意 ,以 其恍惚以与神明交。庶或飨之! 庶或飨之! 孝子之志也。孝子之 祭也,尽其悫而悫焉,尽其信而信焉,尽其敬而敬焉,尽其礼而不过 失焉。进退必敬,如亲听命,则或使之也。
【今注】
①豫:预先准备。②比时:指到祭祀之时。③虚中:心中不存杂念。 ④洞洞乎:诚恳的样子。属属乎:专心的样子。⑤谕其志意:通过祝词向 鬼神表达意思。
【今译】
孝子将要祭祀,考虑事情不可不预先准备。到了祭祀时,一切 器物不可不准备齐全,而且要心无杂念地去做这些准备。宫室修 理一新,墙屋整饰停当,各种物品都准备好。然后主人夫妇就穿上 礼服斋戒沐浴。捧着供品献尸,神情是那样虔诚恭敬,小心谨慎, 好像承受不了手中供品的重量,好像担心会从手中失落,其孝敬之 心真是达到极点了吧! 荐上牲体,奏起了音乐,百官宾客也按照礼 节来协助。这时便通过祝词表达主人的心意,恍惚中仿佛真在和 神灵交接,希望神灵来飨用! 希望神灵来飨用! 这便是孝子的心 意。孝子的祭祀,能尽心于诚笃,因而行动也无不诚笃;尽心于相 信,因而鬼神如在眼前;尽心于恭敬,因而举止也无不恭敬;尽心于 礼仪,因而礼节没有过失。一进一退,都一定恭恭敬敬,好像真的 在父母跟前,听命于父母的使唤。

【经文】
孝子之祭可知也:其立之也,敬以诎 ;其进之也,敬以愉;其 荐之也;敬以欲。退而立,如将受命。已撤而退 ,敬齐之色不绝 于面 。孝子之祭也:立而不诎,固也 。进而不愉,疏也。荐而不 欲,不爱也。退立而不如受命,敖也。已撤而退,无敬齐之色,而忘 本也 。如是而祭,失之矣。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 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子如执玉,如奉盈,洞洞属 属然如弗胜,如将失之。严威俨恪,非所以事亲也,成人之道也
【今注】
①诎(qū):弯曲。这里指身体向前微曲。②撤:将馔食撤下。③敬 齐之色:恭敬庄重的神色。④固:鄙陋。⑤“而”字衍,当删去。⑥严威 俨恪:威严肃穆,一本正经的样子。
【今译】
从孝子的祭祀,可以知道他的心情。他站立时,恭敬地弯曲着 腰;走上前时,恭敬地面带喜悦;献上祭品时,恭敬地满怀希望。退 下来站定后,好像还将上前听候吩咐。直到撤掉祭品退下来时,恭 敬庄重的神色仍未从脸上消失。相反,如果祭祀的时候,孝子站在 那儿不弯腰,那就显得太鄙陋了;上前时脸上不愉快,那就和鬼神 疏远了;献上供品时并不怀着鬼神来飨的希望,那就说明对祖先不 是真心爱戴;退下来后并不像还要听候吩咐的样子,那就是傲慢的 表现;撤掉祭品退下来,便失去了恭敬的神气,那就是忘记了祖先。 像这样的祭祀,便失去了意义。孝子对父母有深深的爱戴,必然表 现出和悦之色;有和悦之气,必然有愉快的神色;有愉快的神色,必 然有温顺的容止。孝子祭祀时好像手上捧着一块玉,又好像是捧 着一碗水,虔诚而又专心,仿佛自己力不胜任,生怕从手中落下。 相反,那种威严肃穆、一本正经的样子,不是孝子用来事奉父母的 态度,那只是大人对小辈的态度。

【经文】
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此 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贵有德,何为也?为其近于道也。贵 贵,为其近于君也。贵老,为其近于亲也。敬长,为其近于兄也。 慈幼,为其近于子也。是故至孝近乎王 ,至弟近乎霸 。至孝近 乎王,虽天子必有父;至弟近乎霸,虽诸侯必有兄。先王之教,因而 弗改 ,所以领天下国家也。
【今注】
①王:王道,指像尧、舜、禹那样以道德感化人心,取得天下。②霸:霸 道,指像春秋五霸那样依靠武力使天下顺从。③因:遵循,沿袭。
【今译】
先王用来治理天下的原则有五条:重视有德的人,重视有地位 的人,尊重年老的人,敬重长辈,爱护幼辈。这五条就是先王用来 定天下的。重视有德的人,是为了什么呢? 因为有德的人接近天 道。重视有地位的人,是因为他近似于君王。尊重老年人是因为 他近似于父母。敬重长辈,是因为他近似于兄长。爱护幼辈,是因 为他近似于子女。因此,孝的极点,也就接近于王道;悌的极点,也 就接近于霸道。孝的极点接近王道,是因为即使是称王的天子也 一定孝其父母;悌的极点接近霸道,是因为即使是称霸的诸侯也一 定敬其兄弟。先王的礼教,就是遵循上述原则而不加改变,所以能 够领导天下国家。

【经文】
子曰:“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以 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长,而民贵用命 。孝以事亲,顺以听 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 。”
【今注】
①用命:服从尊者、长者的命令。②错:通“措”,置。
【今译】
孔子说:“建立仁爱之心,应从孝顺父母开始,用以教导人民慈 爱和睦。建立恭敬之心,应从尊敬兄长开始,用以教导人民顺从命 令。教导人民慈爱和睦,人民就会以事奉双亲为美德;教导人民尊 敬兄长,人民都会以顺从命令为光荣。以“孝”心来事奉双亲,以 “顺”的态度来听从命令,这个方法放到天下任何地方,都不会行不 通的。

【经文】
郊之祭也,丧者不敢哭,凶服者不敢入国门,敬之至也 。祭 之日,君牵牲,穆答君 ,卿大夫序从。既入庙门,丽于碑 ,卿大夫 袒 ,而毛牛尚耳 ,鸾刀以刲 ,取膟䒿 ,乃退。爓祭、祭腥而 退 。敬之至也。
【今注】
①郊天属于吉礼,所以丧者、服丧服者应回避。②穆:这里指子辈。父 辈为“昭”时则子辈为“穆”。答:对。答君:在君的对面协助。③丽:系的意 思。④袒:指袒开衣襟、准备宰牛。⑤毛牛尚耳:取血毛告尸时,毛以牛 耳部的为上等。 ⑥鸾刀:已见《礼器》篇注释。刲(kuī):割。 ⑦膟䒿(lǜ liáo):血和肠子间的脂肪。⑧爓(xún):在开水中煮过的肉。
【今译】
举行郊祀祭天时,有丧事的人也不敢哭,穿丧服的人连国门也 不敢进。这是对天帝极其恭敬啊! 祭祀的日子,国君亲自牵牲,他 的儿子辈在对面协助他。卿大夫依次跟随。进了庙门,便把牲系 在石碑上。卿大夫袒开左臂,动手杀牲。先取下告尸用的牛毛,以 耳部的毛为最好。用鸾刀割牛,取出血和肠子间的脂肪。然后卿 大夫就退下去,再等到生肉和熟肉相继献上去之后,国君才退下 去,真是极其恭敬啊!

【经文】
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 ,配以月。夏后氏祭其闇 ,殷人祭其 阳 。周人祭日,以朝及闇。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 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日出于东,月生 于西 ,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
【今注】
①日为天上众神之首,所以祭天以日为主。②闇:指黄昏。③阳:指 中午日在天中时。④月生于西:指每月的新月先在西天出现。
【今译】
郊天之祭,是为了报答天上的众神,但以日神为主,以月神配 祭。夏代人在黄昏祭日,商代人在中午祭日。周代人祭日,则从早 晨到黄昏。祭日是在坛上,祭月是在坑中,以此区别幽暗和光明, 划定上与下。祭日面向东,祭月面向西,以此来区分内与外,端正 各自的位置。旭日从东方升起,新月在西天出现,日月一阴一阳, 昼夜长短不断变化,终而又始,循环反复,使得天下和谐。

【经文】
天下之礼,致反始也 ,致鬼神也,致和用也 ,致义也,致让 也。致反始,以厚其本也;致鬼神,以尊上也;致物用,以立民纪也; 致义,则上下不悖逆矣;致让,以去争也。合此五者,以治天下之礼 也,虽有奇邪而不治者,则微矣
【今注】
①致:同“至”,到达。②和用:依下文当作“物用”,指物质资源的利用。 ③奇邪:奇异、邪恶。
【今译】
天下的礼有五项作用:追怀初始,沟通鬼神,开发物资,树立道 义,提倡谦让。追怀初始,不忘本,用以增厚根基;沟通鬼神,使人 懂得要尊重在上者;开发资源,建立人民的生活保障;树立道义,使 上下的人不致于背叛作乱;提倡辞让,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争夺。如 能结合这五个方面的作用来运用天下的礼,那么即使还有奇异邪 恶不听从治理的人,也一定只是极少数了。

【经文】
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 也;魄也者,鬼之盛也 。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众生必死,死必归 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 ,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 ,焄 蒿凄怆 ,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 神,以为黔首则 ,百众以畏,万民以服。
【今注】
①宰我:孔子弟子,姓宰,名予,字子我。②魄:形体。③毙:通“弊”, 腐烂败坏。下阴:地下。④昭明:光芒。⑤焄(xūn):气味。蒿(hāo):气 味蒸腾的样子。凄怆:指鬼神给人一种精神悚然的感受。⑥黔首:指老百 姓。则:法则。
【今译】
宰我说:“我听到鬼神这个名称,但不知它指的是什么。”孔子 说:“气,便是由神的充盛而产生的;魄,便是由鬼的充盛而产生的。 把鬼与神合起来祭祀,这是达到礼教的目的。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都是要死的。死后其体魄必然归土,这就叫做鬼。骨肉在地下烂 掉变成田野里的土,而它的气却升腾而上,焕发出光芒,蒸发出气 味,使人悚然有所触动。这就是众生物的精灵,神的显示。圣人根 据万物的精灵制定了极其尊严的称呼,明确命名为鬼神,用来作为 老百姓的法则。于是众人因此而敬畏,万民因此而顺服。

【经文】
“圣人以是为未足也,筑为宫室,设为宗祧 ,以别亲疏远迩, 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众之服自此,故听且速也。二端 既立,报以二礼 。建设朝事 ,燔燎膻芗 ,见以萧光 ,以报气 也,此教众反始也。 荐黍稷 ,羞肝、肺、首、心 ,见间以侠 ,加 以郁鬯,以报魄也。教民相爱,上下用情,礼之至也。
【今注】
①祧(tiāo):远祖的庙。宗祧:这里泛指宗庙。②二端:指上文的“气” 与“魄”,尊称则为“神”与“鬼”。二礼:指下文“朝事”和“荐黍稷”两种祭礼。 ③朝事:朝践之礼,在祭祀之日的早晨进行的献血腥之祭。④膻:牲畜的 气味。 芗:谷物的气味。 ⑤见:通“ ”,是夹杂的意思。 萧光:燃烧萧蒿发 出的烟火之光。⑥荐黍稷:朝事后举行的馈食之礼。⑦羞:进献。⑧ 见间:二字当合为“ ”字,也是夹杂的意思。 侠:双。 (wǔ):盛酒的瓦器。
【今译】
“圣人认为这样做还不够,于是又筑起宫室,设立宗祧,以区别 鬼神的亲疏远近,教导人民怀古寻根,纪念祖先,不要忘记自己是 从哪里来的。民众由此而服从教化,并且很快地听从命令。鬼神 二者的地位已经确立,就用两种礼仪来报答鬼神。一是行朝践之 礼,烧烤肉类和谷物,让它们的香气和萧蒿燃烧的烟火一齐上升, 这是用来报答‘气’,也就是‘神’的,可以教导民众追怀初始。二是 献上黍稷,以及牲的肝、肺、头、心,夹以两 郁鬯之酒,这是用来报 答‘魄’,也就是‘鬼’的,可以教导民众相亲相爱。这样对上对下都 尽了情,礼也就十分完善了。

【经文】
“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 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是故昔者天子为藉千亩 ,冕而朱 纮 ,躬秉耒。诸侯为藉百亩,冕而青纮,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 社稷先古,以为醴酪齐盛 ,于是乎取之,敬之至也。
【今注】
①藉:即藉田,名义上由天子诸侯亲自耕种,实际抽调农民助耕,所以称 藉田。藉,助的意思。藉田的收获,供祭祀所用。②纮:冠冕上的系带。 ③齐盛:即粢盛,盛放在器皿中用作祭品的黍稷。
【今译】
“君子追古寻根,不忘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所以要向鬼神表达 自己的敬意和感情,竭力工作,来报答亲人,不敢不尽心尽力。所 以从前天子也有一千亩藉田,戴起系有红帽带的冠冕,亲自拿起农 具去耕种。诸侯也有一百亩藉田,戴起系有绿帽带的冠冕,亲自拿 起农具去耕种。所收的谷物用来事奉天地山川、社稷之神和列祖 列宗。祭祀所用的醴酪齐盛,就是从他们的藉田里收获而来的。 这是多么恭敬啊!

【经文】
“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养兽之官,及岁时,齐戒沐浴而躬朝之, 牺牷祭牲 ,必于是取之,敬之至也。君招牛,纳而视之,择其毛而 卜之,吉,然后养之。君皮弁素积 ,朔月月半,君巡牲 。所以致 力,孝之至也。
【今注】
①牺牷祭牲:牲是祭祀用的牛羊豕的总称。牺是毛色纯一的牲,牷是身 体完整的牲。②皮弁:用白鹿皮做成的帽子。素积:白绸的裳。积:摺子。 裳都有摺子,故称积。皮弁素积:是视朝之服。③朔月:每月的朔日。
【今译】
“古代天子诸侯都设有养兽的官,每年到一定的时候,天子诸 侯斋戒沐浴,然后亲自去察看所养的牲口。祭祀所用的牲畜就是 从这里取来的。这真是十分恭敬啊! 君主事先派人把牛牵来,由 他亲自察看,选择毛色,进行占卜,得到吉利之兆,然后加以特别饲 养。君主还穿上朝服,于每月初一、十五去巡视这些牲畜,表示他 是很尽力的。这是多么孝敬啊!

【经文】
“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公桑蚕室,近川而为之。筑宫仞有三 尺 ,棘墙而外闭之 ,及大昕之朝 ,君皮弁素积,卜三宫之夫人、 世妇之吉者 ,使入蚕于蚕室,奉种浴于川 ,桑于公桑,风戾以食 之
【今注】
①仞:七尺为一仞。②棘墙:布有荆棘的墙。③大昕之朝:三月初一 的早晨。④世妇:即命妇。⑤种:指蚕种。⑥风戾:让风把桑叶上的露 水吹干。
【今译】
“古代天子诸侯都有公家的桑园和养蚕的宫室,临近河边建 造。筑起的宫室有一丈高,外面布满荆棘的围墙。每年到了三月 初一的早晨,君主穿上朝服,通过占卜,在三宫夫人和命妇中挑选 有吉兆的人到蚕室去养蚕。她们捧着蚕种到河里去漂洗,到公家 桑园去采桑,让风吹干桑叶上的露水,然后用来喂蚕。

【经文】
“岁既单矣 ,世妇卒蚕,奉茧以示于君。遂献茧于夫人。夫 人曰:‘此所以为君服与!’遂副袆而受之 ,因少牢以礼之。古之 献茧者,其率用此与! 及良日,夫人缫三盆手 ,遂布于三宫夫人 世妇之吉者,使缫。遂朱绿之,玄黄之,以为黼黻文章。服既成,君 服以祀先王先公,敬之至也。”
【今注】
①岁既单矣:单,通“殚”,尽。岁,《释名》:“越也。”越四时谓之岁,越一季 亦谓之岁。此指春已尽,蚕事结束。②副袆(huī):夫人的首饰和礼服。 ③缫:抽茧缫丝。缫三盆手:将手浸入泡茧的盆中三次,每次抽出一根丝头。 比亦形式而已,与帝之亲耕同。
【今译】
“等到春季已尽,命妇们蚕事结束,奉上新结的蚕茧让君主过 目,随后把蚕茧献给君主的夫人,夫人就说:‘这是用来给君王做衣 服的吧?’于是穿着礼服把蚕茧收下,并用一羊一豕来招待献茧的 命妇。古代献茧的礼节,大概都是这样。以后再选定吉祥的日子 开始缫丝。先由夫人三次把手伸入泡着蚕茧的盆里。抽出丝头, 然后把蚕茧分发给有吉兆的贵族妇人去缫丝。此后还要用红、绿、 黑、黄等颜色,染上黼黻花纹。制成礼服后,君王便穿着这样的礼 服祭祀先王先公。这真是恭敬到极点了啊!”

【经文】
君子曰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 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 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 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 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 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 而不与争也。望其容貌,而众不生慢易焉。
【今注】
①从此处到“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一段,已见于《乐记》篇,文字略 同。参见《乐记》篇注释。
【今译】
君子说:礼乐是人们不可片刻离开的。推广乐来治理内心,平 和正直慈爱诚实的心情就自然产生了。有了这样的心情就会快 乐,快乐就能平安,平安就能长久,长久就能上通于天,上通于天就 能与神交会。天不必说话,就能使人相信;神不须发怒,就使人敬 畏。这就是运用乐来治理内心。运用礼来修治自己的容貌仪表, 就会使人庄重恭敬。庄重恭敬就会有威严。心中如有片刻不平和 不快乐,卑鄙奸诈的心思就会侵入。外貌有片刻不庄重不恭敬,轻 率怠慢的念头就会出现。所以乐是发动于内心,礼是作用于外表。 乐极其平和,礼极其恭顺。内心平和,外表恭顺,那么民众看到他 这样的脸色,也就不会跟他争执了;看到他的容貌,众人也就不会 产生轻率怠慢的作风了。

【经文】
故德辉动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乎外,而众莫不承顺。故 曰:致礼乐之道,而天下塞焉,举而错之无难矣。乐也者,动于内者 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礼减而进,以进 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礼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 故礼有报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 反,其义一也。
【今译】
所以道德的光辉发动于内,民众就没有人会不听他的命令;礼 的准则表现在外表,民众就没有人会不顺从他的领导。所以说:运 用礼乐教化,使之充满天下,治理国家就不难了。乐,是发动于内 心的;礼,是作用于外表的。礼的意义在于减损,乐的意义在于充 盈,因为礼教人克制、减损,做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要加以鼓励,以 努力去做为美。而乐使人抒发、充盈,做起来比较容易,所以要有 所控制,以有所控制为美。礼是减损的,如果不鼓励,就会渐渐消 亡。乐是充盈的,如果不控制就会走向放纵。所以礼应该有鼓励, 乐应该有控制。礼有了鼓励人们就乐于实行,乐有了控制人的情 感才会安稳。对礼的鼓励,对乐的控制,道理是相通的。

【经文】
曾子曰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公明仪 问于曾子曰 :“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 是何言 与! 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 ,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 能为孝乎?”
【今注】
①曾子:孔子弟子,姓曾,名参,字子舆。②公明仪:曾子的弟子。③ 先意承志:指父母的意志还没有表示出来,孝子就预先知道,并按照父母的意 志去做。
【今译】
曾子说:“孝可分为三等:上等是尊敬父母,次等是不使父母羞 辱,下等是只能赡养父母。”公明仪问曾子道:“你可以算是行孝道 了吧?”曾子说:“哪儿的话! 哪儿的话! 君子的孝,应该能在父母 的意志没有表示之前就预先知道,并且按照父母的意志去做。同 时又能晓喻父母,使他们的意志合于正道。我只不过做到赡养父 母罢了,怎能算是孝呢?”

【经文】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 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 ;朋友不 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 。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 亨孰膻芗,尝而荐之 ,非孝也,养也。
【今注】
①莅:临。莅官:做官。②战陈:即战阵,指在战场上作战。③亨孰 膻芗:亨,同烹。指煮熟牲肉和黍稷。尝:尝祭。
【今译】
曾子说:“身体是父母的遗物,用父母的遗物来行动,敢不慎重 吗? 日常起居不庄重,不是孝;为君主做事不忠诚,不是孝;做官不 慎重,不是孝;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不是孝;打仗不勇敢,不是孝。 这五个方面不能做到,也就等于给父母带来了祸殃,能不慎重吗? 如果只是在祭祀的日子里,煮一点牲肉黍稷奉献一下,那也不能算 作‘孝’,只能叫做‘养’。

【经文】
“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然曰 :‘幸哉! 有子如此。’所 谓孝也已。众之本教曰孝 ,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 能也,安为难 ;安可能也,卒为难 。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 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 ,义者宜此 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
【今注】
①愿:仰慕。②众之本教:用来教化众人的根本道理。③安:指安然 行之,不勉强。④卒:指终身孝敬父母。⑤履:实践。
【今译】
“君子所说的孝子是全国人都称赞羡慕他,好像在说:‘有这样 的儿子多幸运啊!’像这样才算是孝。教化民众的根本是孝,而行 动则是从养开始。养是容易的,有敬意则不容易了;有敬意能做 到,不带勉强则不容易;能做到不带勉强,终身孝敬则不容易。父 母去世之后,依然十分小心自身的行为,不使父母蒙上恶名,这样 可以算是终身孝敬了。仁,就是要以孝为本;礼,就是要实践孝; 义,就是行动要合乎孝;信,就是要用行动证实孝;强,就是要勉力 做到孝。欢乐是由于顺着孝道而产生的,刑罚是由于违反孝道而 招致的。”

【经文】
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 ,施诸后 世而无朝夕 。推而放诸东海而准 ,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 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 无思不服 。’此之谓也。”
【今注】
①塞:充满。溥:通“敷”,散布。②无朝夕:没有时间限制,永恒。③ 准:平正、正确。④引《诗》见《大雅·文王有声》。思:语助词。
【今译】
曾子说:“孝道精神树立起来,可以充满天地;散布开来,可以 流行四海,传播到后代必将永远存在。推广到东海是正确的,推广 到西海是正确的,推广到南海是正确的,推广到北海也是正确的。 《诗经》上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无不遵从。’就是说的这个情 况。”

【经文】
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 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 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 不匮矣。父母爱之,嘉而弗忘 ;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 谏而不逆;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 。此之谓礼终。”
【今注】
①嘉:当是“喜”之误。 仁者之粟:谓仁者自己种的粟,如天子诸侯籍 田中的收获。
【今译】
曾子说:“树木要在适当的时节去砍伐,禽兽也要在适当的时 节去捕杀。夫子说过:‘砍一棵树,杀一头兽,如果不适时,便是不 孝。’孝有三等:小孝出力气,中孝建功业,大孝无所欠缺。能思念 父母的慈爱,因而忘掉自己的劳苦,就可以算是出力气了;能尊尚 仁德,安然地按照正道行事,就可以建立功业,为父母争光了;如果 德泽普施于天下,使天下万物丰盛,以此来祭祀父母,那便是无所 欠缺了。父母喜爱他,他便很高兴地记在心上;父母厌恶他,他于 是戒惧谨慎,但却没有一点怨恨。父母有过错,他婉言规劝却不违 逆。父母死后,他一定以自己劳动的收获来祭祀。这样,孝的礼节 才算终结。”

【经文】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 ,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弟子曰: “夫子之足瘳矣 ,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
【今注】
①乐正子春:曾子弟子,姓乐正,名子春。②瘳(chōu):病愈。
【今译】
乐正子春一次从堂上下来扭伤了足,于是他一连几个月不出 门,脸上带着忧虑的神色。他的弟子说:“您的足已经好了,您一连 数月不出门,现在脸上还有忧虑的神色,这是为什么呢?”

【经文】
乐正子春曰:“善如尔之问也! 善如尔之问也! 吾闻诸曾子, 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 。’父母全而生 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 子顷步而不敢忘孝也 。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忧色也。壹举 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 故道而不径 ,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壹出言而不 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 亲,可谓孝矣。”
【今注】
①无人为大:没有比人更大。②顷步:跬步,迈出一只脚为“跬”,再迈 一只脚合为“步”。③径:走捷径。
【今译】
乐正子春说:“你问得很好! 你问得很好! 我曾听曾子说过, 而曾子又是听孔子说的:‘天所生、地所养的一切生物,没有比人更 伟大的。’父母把我们完整地生下来,我们也要使自己完整地还给 他,这样才算是孝。不损伤自己的肉体,不辱没自己的人格,这样 才算是完整的。所以君子哪怕是走半步路,也不敢忘记孝。而我 一时竟忘了孝道,以致于伤了足,所以我很忧虑。君子每抬一次足 都不敢忘记父母,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每抬一次足都不 敢忘记父母,所以总是走大路而从不抄捷径,总是乘舟而从不游 水,不敢用父母给我的身体去冒险。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 所以从来不口吐恶言,自然也就不会招惹别人的辱骂。我自身不 受侮辱,也不会给父母带来羞耻,这样可以算是孝了。”

【经文】
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 ,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 齿,周人贵亲而尚齿。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遗年 者 ,年之贵乎天下久矣,次乎事亲也。
【今注】
①尚齿:尊重年长的人。齿:年龄。②年:即上文所谓“齿”。
【今译】
从前虞舜的时代,重视道德,同时尊重年长的人。夏代则重视 官爵,同时也尊重年长的人。殷代重视财富,同时也尊重年长的 人。周代重视亲属关系,同时也尊重年长的人。虞、夏、殷、周四 代,是天下王道全盛的时代,这四代都没有忽视对年长者的尊重。 可见天下对年长者的尊重是由来已久。这仅次于孝敬父母。

【经文】
是故朝廷同爵则尚齿,七十杖于朝,君问则席;八十不俟朝,君 问则就之,而弟达乎朝廷矣。行肩而不并,不错则随 。见老者, 则车徒辟 ;斑白者,不以其任行乎道路,而弟达乎道路矣。居乡 以齿,而老穷不遗,强不犯弱,众不暴寡,而弟达乎州巷矣。古之 道,五十不为甸徒 ,颁禽隆诸长者,而弟达乎獀狩矣 。军旅什 伍 ,同爵则尚齿,而弟达乎军旅矣。孝弟发诸朝廷,行乎道路,至 乎州巷,放乎獀狩,修乎军旅,众以义死之,而弗敢犯也。
【今注】
①错:指同辈人一起行走时,应按长幼次序斜错雁行。随:指不同辈分的 人一起行走时,晚辈应跟随在长辈身后。②车徒:乘车者和徒步者。辟:通 避。③甸徒:打猎的差役。④獀:同“蒐”,春猎。狩:冬猎。⑤什伍:指 军队中士卒的编制,五人为伍。二伍为什。
【今译】
所以在朝廷上,官爵相同的人则以年长者为上,七十岁可以拄 着手杖上朝,君王如有问,就要给他设坐席。八十岁的人上朝,行 了朝见礼之后不必等朝事结束就可以先回去。君王如有所问,则 亲自到他府上去。这就是悌道行于朝廷。在道路上行走,不同年 龄的人不能并肩而行,不是斜错雁行,就是跟随在后。见到老年 人,不论车辆行人都要让路;头发斑白的人,不可以让他背负重物 在路上走。这就是悌道行于道路。居住在同一乡中,也应以年长 的人为尊,即使是贫穷的老人也不可遗弃。不可以强凌弱,以众欺 寡。这样悌道就行于乡间了。古代有规定,五十岁以上的人在田 猎时就不充当徒役了。而分配猎获的禽兽,则长者多分。这样悌 道就行于田猎之中了。军队的编制,官阶相同的人以年长者居上, 这样悌道又行于军队中了。孝悌之道从朝廷开始,实行到道路上, 传播到乡党间,田猎的时候也照样实行,军队里也遵守,大家都愿 死守孝悌之道,而不敢违背。

【经文】
祀乎明堂 ,所以教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学 ,所以 教诸侯之弟也。祀先贤于西学 ,所以教诸侯之德也。耕藉 ,所 以教诸侯之养也。朝觐,所以教诸侯之臣也。五者,天下之大教 也。
【今注】
①明堂:周文王的庙。②三老五更:古代天子以父兄之礼供养德高望 重的老人。三老为三人,五更为五人,象征三辰五星。一说老人更知三德(正 直、刚、柔)。五事(貌、言、视、听、思),故名。③西学:即瞽宗,周大学四部 之一,在西,故称西学。④藉:藉田。
【今译】
在明堂举行大祭,用以教导诸侯实行孝道;在太学里宴请“三 老五更”,用以教导诸侯实行悌道;在西学里祭祀前代贤人,用以教 导诸侯树立贤德;天子亲自耕种藉田,用以教导诸侯供奉祖先;安 排朝觐之礼,用以教导诸侯臣服于天子。这五个方面,是天下最重 要的教育。

【经文】
食三老五更于大学 ,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 而㧾干,所以教诸侯之弟也。 是故乡里有齿而老穷不遗,强不犯 弱,众不暴寡。此由大学来者也。天子设四学 ,当入学而太子 齿
【今注】
①从“食三老五更于大学”至“所以教诸侯之弟也”,亦见于《乐记》。注释 详《乐记》。②四学:周代太学分虞庠、瞽宗、东序、成均四个部分,故称四 学。③太子齿:指太子和同学们按年龄排定次序,不因太子身份而有所特 殊。
【今译】
在太学供养三老五更,天子袒开衣襟亲自割牲,捧着酱给老人 进食,又捧上酒爵请他们漱口,还戴上冠冕,手执盾牌,为他们起 舞。这就是教导诸侯要尊敬长者的悌道。于是乡邻里都按年龄排 列上下,老人中的贫穷者也不会被遗漏。强不凌弱,众不欺寡。这 种风尚就是从天子的太学里传下来的。天子设置了四处学校,到 了年龄入学,即使是太子也和同学们一起按长幼排列位置。

【经文】
天子巡狩,诸侯待于竟 。天子先见百年者。八十、九十者东 行,西行者弗敢过 ;西行,东行者弗敢过。欲言政者,君就之可 也。壹命齿于乡里,再命齿于族,三命不齿,族有七十者弗敢先 。 七十者不有大故不入朝,若有大故而入,君必与之揖让,而后及爵 者。
【今注】
①竟:通“境”。②东行、西行:指走在大路的左右两边。不敢过:不敢 一走而过,不去拜谒。③这几句亦见于《周礼·地官·党正》。天子之下士一 命,中士再命,上士三命。
【今译】
天子巡狩,诸侯要在边境上迎候。天子到了一国,要先会见百 岁老人。八十九十的老人行走在大路的一侧,即使在大路另一侧 的行人,也不敢超越而行。老人如果要发表政见,君主应亲自登门 就教。乡间饮酒时排列座次,有一命官爵的人,仍然要和乡里人一 道按年龄排次序。二命的人,在自己的族人中还须按年龄排次序。 三命的人,不必按年龄排次序了,但遇到自己族中七十岁以上的人 还是不敢越前的。七十以上的人没有大事是不用上朝的;如有大 事上朝,君主应该先跟他拜揖谦让一番,然后才顾及爵位高的人。

【经文】
天子有善,让德于天。诸侯有善,归诸天子。卿大夫有善,荐 于诸侯 ;士庶人有善,本诸父母,存诸长老 。禄爵庆赏,成诸宗 庙 ,所以示顺也。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 南面 ,天子卷冕北面 ,虽有明知之心,必进断其志焉,示不敢专, 以尊天也。善则称人,过则称己,教不伐 ,以尊贤也。
【今注】
①荐:进。②存:当作“荐”。③成诸宗庙:在宗庙完成其礼仪。④ 易:指掌卜筮之官。南面:面朝南,本是天子之位。⑤北面:面朝北,本是臣 子之位。卷:通“衮”。⑥不伐:不夸耀。
【今译】
天子有善行,应该把功德归之于天;诸侯有善行,要归功于天 子;卿大夫有善行,要进献于诸侯;士、庶人有善行,要归功于父母 的养育和长辈的教诲。颁发爵禄,施行奖赏,都是在宗庙里举行, 表示归功于祖先,对祖先表达敬顺之意。从前圣人依照阴阳、天地 的情况制定了“易”。掌卜筮的人抱着用来占卜的龟南面而立,天 子却穿着冕服北面而立,恭听神的意旨。即使天子有聪明智慧,也 要请神来作出决断,表示自己不敢自专,而是尊重天意。有善绩, 则归功于他人;有过错,则归咎于自己。教导民众不要骄傲自夸, 而要尊重贤人。

【经文】
孝子将祭祀,必有齐庄之心以虑事 ,以具服物,以修宫室,以 治百事。及祭之日,颜色必温,行必恐,如惧不及爱然 。其奠之 也,容貌必温,身必诎,如语焉而未之然。宿者皆出 ,其立卑静以 正,如将弗见然。及祭之后,陶陶遂遂,如将复入然 。是故悫善 不违身 ,耳目不违心,思虑不违亲。结诸心,形诸色,而术省之 , 孝子之志也。
【今注】
①齐庄:谨慎而庄重。②慎不及爱:担心不能见到所爱的人。③宿 者:指应邀前来助祭的宾客。④陶(yáo)陶:神情恍惚的样子。遂遂:随行 的样子。⑤不违:不离。⑥术省:追忆、反省。
【今译】
孝子将要祭祀时,必定怀着谨慎而庄重的心情来考虑事情,准 备祭服和祭品,修整宫室,处理各项事务。到祭祀的日子,脸色必 须很温和,但走路却很紧张,好像担心见不到亲人的样子。祭奠的 时候,面容一定要温和,身体要前屈,口中好像要说话而没有说出 的样子。助祭的宾客都已出去时,孝子还沉默地躬身站在那儿,好 像没有看见别人出去。祭祀结束后,孝子神情恍惚地跟着出来,又 好像随时还要再进去的样子。孝子的忠厚善良时时表现在身上, 耳目的功能完全受心情的支配,心中的思虑总不能离开亲人。这 种感情郁结在心中,流露于外表,回忆和深思着,这就是孝子的心 情啊!

【经文】
建国之神位 ,右社稷而左宗庙
【今注】
①神位:指鬼神之庙的位置。②周人贵亲,又以左为上,所以宗庙在 左。
【今译】
设立国家的神位,社神稷神的庙在右边,列祖列宗的庙在左 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祭义第二十四” 的相关文章

檀弓上第三6个月前 (09-25)
曲礼下第二6个月前 (09-25)
文王世子第八6个月前 (09-25)
礼运第九6个月前 (09-25)
郊特牲第十一6个月前 (09-25)
学记第十八6个月前 (09-25)
表记第三十二6个月前 (09-25)
儒行第四十一6个月前 (09-25)
经解第二十六6个月前 (09-25)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6个月前 (09-25)
乡饮酒义第四十五6个月前 (09-25)
间传第三十七6个月前 (09-25)
大学第四十二6个月前 (09-25)
冠义第四十三6个月前 (09-25)
燕义第四十七6个月前 (09-25)
射义第四十六6个月前 (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