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古文 > 论语 > 《论语》主题思想之自强不息

《论语》主题思想之自强不息

[四·十四]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六·十二]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七·三十]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九·十三]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九·十九]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十四·二十四]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十四·三十]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十四·三十三]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十五·十五]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十五·十六]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十五·十九]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十五·二十]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十五·二十一]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十五·三十七]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十六·十]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十七·一]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十七·五]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十七·七]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 ‘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十七·二十二]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十七·二十六]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十九·四]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鉴赏〕 儒家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与西方的自由精神一样,能够焕发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个体能够独立自主,自尊自信,自强奋斗,坚韧力行,而且还能促使个体进行自我完善,避免陷入个人主义。《论语》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倡导、张扬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整本《论语》自始至终贯穿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它所记录的孔子的全部言语就是教人奋发图强,完善自身,实现仁道。它所描绘的孔子的整个形象和一生事迹就是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为弘扬传统文化,实现理想政治,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奋斗不已,一息尚存,决不懈怠。孔子的精神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

虽然孔子提倡谦让、虚心的美德,但是他始终认为一个人必须要有进取心,在有生之年一定要有所作为,绝不能无所用心,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一味享乐。他自己就是一个很有雄心的人,抱负极大,建功立业的意愿十分强烈,他说: 君子就怕辞世以后还没有人称颂他(《卫灵公》)。孔子的自我实现的意识不仅是强烈的,而且是自觉的,他已经能够从哲学上以一般的命题把它清楚地表达出来。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又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些命题构成了他的自强不息精神的思想基础。

“为己”是他推崇的做法,“为人”则是他反对的学习目的。与其现代意义正好相反,孔子说的“为己”不是表示为了自己个人的私利,“为人”也不是表示利他主义。根据孔子的一贯思想,“为己”是指为了充实自己,成就自己,即《中庸》所说的“成己”。成就什么样的自己?孔子有明确的说法,就是要成为仁人,即有道德、关爱他人、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人。他要求人们“依于仁 ”(《述而》),并且反问道:“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里仁》)“为己”首先要求自我完善,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其意义不限于此,还要求自我发展,这是许多人所忽略的意义。实际上孔子所说的仁是指理想人格,他在《论语》中把人的一切卓越的品性,包括智识才能、意志品质都同仁相联系。因此要成为仁人,就是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这样,以孔子的“成己”观念作为学习以至于人生的根本目的,不仅能够使个体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而且还能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人生方向,使人的进取心不至于蜕变为利欲熏心、好胜逞强、野心勃勃、得陇望蜀。

孔子说的“为人”,当是指为了求得他人赏识,也就是为了向他人炫耀。为了他人的赏识,是虚荣心的表现,必然会产生浮躁的学风,不能脚踏实地地追求真理。如果求知做学问是为了得到他人欣赏,就会迎合他人的眼光和标准,最终完全丧失自我。

如何才能“成己”?孔子曾经列举过一些重要的方法,譬如学习古代经典,效法圣人的模范行为,向一切有道德、有知识的人学习,等等。但是,在孔子看来最重要、最关键性的事情是“求诸己”。在孔子的思想中,“求诸己”具有许多含义,它们主要有:

第一,要形成并不断增强成己的自觉性、主动性。能否成就一个真正的人首先决定于你自己是否有完善自己的愿望,是否有急迫而持久的内在要求,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如果自己没有这种强烈的要求,无论别人怎样着急、规劝、帮助也是没有用的。只要真正有完善自身、发展自我的觉悟和决心,那么无论怎样高远的目标,最终总是能够达到的。

第二,成就自己全靠自己努力,而不能依靠他人。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因为成己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事情,要遇到无数外在的和内在的巨大障碍,甚至可能会面对凶恶的歹徒或敌人,如若自己不努力奋斗,怎能战胜自我、清除障碍、战胜敌手?意志薄弱,好逸恶劳,事事仰仗他人,逢迎他人,这种人不是一生一事无成,就必定会被世间种种诱惑误了终身,所以孔子说“小人求诸人”。因此孔子教人踏踏实实地努力,不断地前进,而不要借口没有能力而停滞不前,或半途而废,从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孔子鼓励人们说,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做,积以时日,就见成效,他以堆土成山和平整土地为例说,如果已经用了不少力气,只差一筐土就成山了,假使就此停下来,这是我自己要停止的。平整土地的时候,虽然才倒下一筐土,向前进了一步,这是我自己努力前进的(《子罕》)。因此自己努力奋斗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情。

第三,不希冀于外界的厚爱,不埋怨自己得不到他人的重视和任用,始终致力于充实自身和自我的完善,这是孔子经常给人的忠告。他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这就要求克服浮躁习气和虚荣心,不断地自励自勉,任劳任怨,埋头苦干。

第四,反躬自省,这是说在事业遇到挫折、失败,或者是与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不是归罪于外部条件,指责别人的不是,而是检查自身在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存在什么问题,并作出相应的改进。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就是要求人们对己严,对人宽,只有这样,一个人的人格才会越来越高大,其事业才能不断地发展。

第五,求诸己就是得之于己,这是说一个人无论对什么问题都要经过自己的思索,要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发扬自我和个体的独特性的价值。所以孔子提出“疑思问”,认为“学而不思则罔”(《为政》),主张“切问而近思”(《子张》)。他曾经批评他最喜欢的学生颜渊,因为他对老师所说从不发表不同的意见。因此,他与学生讨论学术问题的时候,总是鼓励他们讲出自己的观点。

儒家的理想人格表面看来是“温、良、恭、俭、让”(《学而》),但是儒者决不主张逆来顺受,他们是外柔而内刚,仁的观念使他们具有强大的精神生命力,在儒家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历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化巨人和志士豪杰的非凡功业或英雄壮举就是孔子竭力提倡的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的生动体现。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论语》主题思想之自强不息” 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