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古文 > 孟子 > 言必称尧舜

言必称尧舜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公上》)

【鉴赏】 “性”是孟子思想中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对于人的本性,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的说法,然而没有对其作出进一步的展开。孟子将孔子性相近的观点引申为性本善,并对本善之性做了具体的阐释。他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孟子认为,人人先天具有四心,这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最初端绪,人只要在后天不断扩充它们,就可以使处于端绪状态的仁义礼智达到完满,并向外转化为具体的仁义礼智行为。所谓“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当仁义礼智由萌芽状态扩展为完满的德行时,人就已经完成了德行修养的过程,达到了理想人格的境界,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尽心上》)。在孟子那里,尧舜不仅是理想君王的象征,还是理想人格的代表。正是因为人性本善,人有仁义的自觉,所以通过修身,就可以达到理想人格的境界。虽然孟子这一性善论本身是一种先验的观念,但他把这种性善和修身成仁的学说联系起来,还是有其合理的地方,为达到理想人格境界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比孟子略晚的另一位思想家荀子,则把孔子性相近的观点发展为性本恶,由此提出了一条不同于孟子的培养理想人格的路子,即“化性起伪”。所谓化性起伪,就是通过后天的以礼法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改造恶的本性,从而达到理想人格的境界。较之于孟子,由于对外在规范——礼的强调,荀子更注重理想人格培养的外部条件和后天因素,因此个人的主体力量就被削弱了。但因为孟子提出的由内而外的修身方式在个人身上更加具备可行性,所以得到后代读书人的青睐,性善论也就成为人性问题的主流。正如徐复观先生所说,“性善两字说出后,主观实践的结论,通过概念而可诉之于每一个人的思想,乃可以在客观上为万人万世立教”,“孟子所说的性善,实际便是心善。经过此一点醒,每一个人皆可在自己的心上当下认取善的根苗,而无须向外凭空悬拟。”(《中国人性论史》)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言必称尧舜” 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