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古文 > 孟子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

【鉴赏】 先秦哲学家大多立足于人生,偏重于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因此,人生境遇问题便成了他们关注的焦点所在。人的境遇风云多变,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往往总是在“穷困”与“显达”这两种境遇中纠结徘徊。为了寻找到一种更合理更人性化的处世方式,先哲圣贤们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思索和探讨。

儒家注重独立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孟子的“穷达之道”就是“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孟子极为看重“义”,认为“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离娄下》)他把是否合乎义当作衡量世事的重要价值标准,并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命题。当人处在顺境的时候,坚守义行可能不是一件难事,尤其是在名利双收之后,有了稳定的生活环境,人们会更加注重维护自己的名声,去做一些义行善举。而当人处于逆境,尤其是在温饱和生命安全这些基本需求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是否坚守义行可能会成为一种艰难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弃明投暗,随波逐流,也许会带来生命的保障甚至高官厚禄,可是能这样做吗?孟子的回答是否定的。孟子认为,人在穷困时不能放弃自己的义行,如果放弃义行,就会丧失自己的本性,如果丧失本性,就永远谈不上仁了。那么士人在穷困时应当怎么做呢?孟子认为,“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当一个人处于不得志的境遇中时,社会价值是很难实现的,那么就要修养自身,提升个人价值。修养好心性,坚守好义行,以等待机遇的来临,所谓“孔颜乐处”指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形。而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在穷困之时还能兢兢业业,保持操守,一旦身居显位之后,反而恃宠而骄、背离正道。因此,孟子认为,当人处于显达之位时,应该“泽加于民”、“兼济天下”,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努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孟子通过对“穷困”和“显达”这两种人生境遇的分析和阐述,向我们揭示了人在不同境遇中所应当保持的操守,通过这种选择和坚守,人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才能得到更好的平衡和实现。而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做法,极大地影响了后人在“仕”与“隐”之间的选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