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古文 > 人文名篇 > 从新哲学所见的人生观

从新哲学所见的人生观

艾思奇

一 人生观的主观性

提到人生观的问题不能不使我们想起十年前科学与人生观的大论战。论战的导火线是被称为玄学派的张君劢先生的一篇演讲。他在那里宣言了人生观与科学的势不两立。其最大的根据,就因为“人生观之中心点是‘我’”。

以“我”为根据,于是张先生推论到人生观是“主观”的,“起于直观的”,“综合的”,“自由意志的”。这,据张先生说:是恰恰与科学相反,因为科学是“客观的,为论理方法所支配的”,“从分析下手的”,“为因果律所支配的”,科学的这一连串的特点都和人生观完全背驰,故人生观不能与科学两立。

……

主观性的要素是玄学鬼的作祟的中心,也就是人生观领域内决定科学的生死存亡的中心,因此就是整个人生观问题的中心。或是让玄学鬼支配着人生观,或者让科学来打退玄学鬼,其先决问题就要能驾驭这有着自由外貌的主观性。而在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的当时,那些为科学守护的战士们,除了一个人的例外,全都可以说是只知道用自然科学作唯一的法宝,而不很相信社会科学。……

新哲学一方面反对观念论,一方面和机械主义作战,要在这两条战线的夹攻中,打出一条血路来。这就是说:不能把人类生活中的意志现象和自然的机械运动同样看待,同时,也不让玄学鬼有作祟的机会……新哲学对于人生观的主观性和自由意志性这根本的中心问题,不能不先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新哲学必须指出,主观没有绝对的能动性,而意志不是绝对地自由,能动性和自由的活动最后仍被包摄在一定的客观规律和科学法则中,这问题解决了,才可以对社会科学说“这也是科学可以支配的,让我们再更具体地研究一下罢!”

我们看新哲学怎样解决这根本的中心问题。

二 主观与客观

主观乃对客观世界而言。在观念论者看来,主观对于客观有绝对的能动性,主观能自由地改变客观,创造客观。“不是存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存在”,这是典型的观念论的公式。……实际上,主观生活只是人类生活的一面,而人类生活又只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不是主观创造客观,而是客观产生主观。这是一切唯物论所共通的理解,也是新哲学的最起码的观点。

……由机械论者看来,在整个客观世界的体系上,主观与客观是根本没有差别的。两者只有全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也只有全体与部分的差别。……

机械论者的这种理解,是不能圆满地说明人类生活事实的,主观的能动性只是被抹煞了,但人类生活的现实的事实仍现身在他们的论理里,使他们不知不觉地打了自己的嘴巴。法国唯物论者,主张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反过来又高唱理性改造环境。胡适之极口称赞吴稚晖先生的漆黑一团的宇宙观,忽然又认为历史的变化“似乎应包括一切心的原因”,理性的改造和心的原因,不是又抬高了主观的能动性了吗?这是机械主义的自己矛盾,自己败北。然也不仅仅是机械主义者的自己矛盾和败北,也证明主观的能动性不是可以抹煞了事,而应该加以正当的把握。

关于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和差别,费尔巴哈的见解也不能不提一提。因为费尔巴哈的见解并没有真正超越了机械的唯物论,而竟有人把它看得和新哲学一样的高。

……

但这主观的能动性,在新哲学里,并不会被抬高到创造主的地位。人究竟是一定的历史社会构成的担当者,客观的社会法则存在于他的主观之先而成为主观活动的规定者。主观的活动最后仍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范围以内的活动。因此,它的活动是有限的,它的能动性是相对的。……

三 意志自由与因果性

在观念论已经说过,主观是被形而上学地夸大了,成为绝对能动的主体。主观的能动性既是绝对的,则意志的自由也是绝对的,无拘束,无滞碍,因果性不能加以制约,客观条件不能给以规定,这是观念论者的意志,也就是我们在人生观论战中所见的张君劢先生的意志。但新哲学已经看见主观的能动性只是相对的,客观的历史条件规定着它的活动,……但旧的机械唯物论虽然反对观念论形而上学夸大了的绝对自由,回过头来又把机械的因果性投进形而上学的幻境中,也使它绝对化整个的世界成了机械的世界,必然的世界,虽然唯物论与神学势不两立,还不至于成为宿命论,但绝对化了的必然性,却很难有意志立足的余地。哲学史上第一个特别把必然性提高了的人,是斯宾诺莎。……他的一句名言:“自由就是必然性的认识”。

……法国唯物论者的见解虽然与他有点不同,但那是由于他们的不彻底,既认为人类完全是环境的产物,又对人类理性给以改造社会的自由。这一点,是反而替观念论主张了。……

然而新哲学告诉我们,自由的意志并不仅在认识和顺应必然的行为上就能成立。意志的主观虽然被客观的必然条件所规定,但并不完全是消极地被决定了的东西,它的活动对于客观发生着相对的能动作用,故意志也不只是必然性的消极的一面,也是在“有对象性活动”中显示着自己的。意志的自由也就是改变对象和克服对象的自由。……

认识和顺应必然,最大的能事只是现状的继续和本性的保持。斯宾诺莎的唯物论不是辩证法的,他看不见必然的矛盾,因此流入这种顺应主义。辩证唯物论的“有对象性的活动”则在于改变周围,同时改变自己的本性,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基础就在物质生产方面的“有对象性活动”。

四 目的性

但这决不是说,在改变对象的活动中,人类全不需要认识。认识是必要的,认识能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的活动的目的。

目的是意志活动的中心,随时随地指示着活动的方向。改变对象即为着要使一定的目的实现。这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类生活所以不同于自然现象的特征。自然现象虽然有运动,但不会替自己规定一定的目的。……

但目的也自然不是从天外飞来,那规定着主观的意志活动的同一客观条件,也规定了人的目的。“人类的目的是因着客观世界而产生,并以它为前提”(依里奇《哲学笔记》第一册)。因此也常是在一定的限定的条件之下成立的。……

……常识的认识都是浮浅的,片面的,不完全的,而太局限的目的,正是根源于不完全的认识。对具体的完全的(虽然不是绝对完全)认识必须求之于社会科学,唯有真正的社会科学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打破那眼前的,局限的,硬化的,俗物主义的目的,而找到更能把握着客观世界之运动的正确的活动目的。

人生观是人类对于生活的见解和认识,一个人的人生观也就包括着他的目的在内。社会科学能以客观的物质条件说明主观的能动性,因此,也能说明人生观,说明各种各样的人生观是发生于怎样的物质基础,说明它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并能找到什么是更完全的目的。在这一切的意味上,科学的法则是能够说明人生观,支配人生观,改正人生观而且应该让它来改正的!

原载1935年2月10日上海《新中华》第3卷第3期

〔注释〕 ①张君劢(1887—1969):江苏宝山(今属上海)人,原名嘉森,号立斋。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翰林院庶吉士。辛亥革命后,组织民主党。曾任上海《时事新报》总编辑、国际政务评议会书记长。1923年鼓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引起学术界一场玄学与科学的论战。 ②斯宾诺莎(1632—1677):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对之后17世纪的科学运动的意义在于其决定论的解释,为此后的科学一体化提供了蓝图。他对后来的哲学家,例如谢林、费尔巴哈、马克思等人都有过影响。 ③依里奇:指伊里奇·列宁。

〔鉴赏〕 本文题目中所说的“新哲学”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来谈对人生观问题的一些看法。从十多年前发生的那场“科学与玄学”之争,也叫“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说起。1923年2月,张君劢在清华大学作了题为《人生观》的讲演,4月,丁文江在《努力周报》上发表《玄学与科学》一文,向张君劢展开进攻。此后,渐渐演变成一场影响深远的“科学与玄学”的大论战。

一方认为,人生观是主观的意志自由的产物,就是“甲一说,乙一说,漫无是非真伪之标准”,“科学无论如何发达,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另一方则打着保卫科学的旗号,试图用自然科学方式来处理人生观问题,认为外部物质世界不过是人的感觉的复合和在人的头脑中的“思构”,科学研究的对象并不是客观事物的固有规律,而是概念、推理等心理内容,这其实是一种主观唯心论。双方既不能正确解释什么是人生观,又不了解主观与客观、意志自由与因果性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不仅无法划清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区别,更不了解因人类活动需要的目的性产生的客观基础,与马克思主义对人生观问题的看法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本文首先说明人生观的对象是人类自身的生活,是人类对于自身生活的认识、评价、理想和要求,其中必然充满了活动主体的思想、情感、意志、欲望、选择能力和目的性等主观性因素。但这不等于说,人生观是不受自然界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制约的,人类生活和自然现象的运动是没有区别的。换句话说,人生观的表现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却是客观的,是对物质世界和人类自身活动关系的一种反映。

接着进一步分析说,主观与客观是相对而言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存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这是一切唯物论所共通的理解,也是新哲学的最起码的观点。”所以,“不是主观创造客观,而是客观产生主观”。玄学派把人生观看成是纯主观的东西,错误地抬高了主观性与自由意志而贬低了科学的价值;至于机械论者,无论是18世纪的法国唯物论者、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这位旧唯物主义大师,还是在十年前的那场争论中的科学派等人,共同的缺陷都是认为外部物质世界和主观精神的“我”是不能分开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只是消极地被机械的法则决定着,这样一来便抹煞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新哲学承认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但决不会把它抬高到创造主的地位,同时也反对机械唯物论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倾向。对意志自由和因果性客观规律关系的正确理解,是有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个必要前提。

在第三部分中,文章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批驳了斯宾诺莎关于意志自由与因果性关系的见解。斯宾诺莎是17世纪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承认宇宙中只有一个实体,这就是自然或物质世界,自然规律是客观的,提出“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的著名思想,反对神学目的论,但又使实体变成形而上学的脱离了人的自然,主张人只能消极地顺应和服从自然,同样抹煞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二是进一步阐明新哲学在这方面的看法。人的意志自由或主观能动性固然要受到因果性、必然性等客观规律的制约,但不完全是消极被动的东西。意志自由或主观能动性,不仅是认识和顺应必然性,而且是人类在认识和顺应客观规律基础上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这才能显现真正的自由。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谈到,人类在改变对象活动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对目的性的认识问题。自然现象中的事物,是没有主观能动性和意志自由的,因为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是没有任何目的的,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有一定的目的,受着目的性的支配。目的并不是随意产生或从天外飞来的,那规定着主观的意志活动的同一客观条件,也规定了人的行为的目的和指向。“唯有真正的社会科学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打破那眼前的,局限的,硬化的,俗物主义的目的,而找到更能把握着客观世界之运动的正确的活动目的。”

整篇论文分成四个部分进行阐述,各自列出了小标题,脉络、层次十分清晰。从对人生观含义的界定开始,分析了其中必然涉及的主观与客观、意志自由与因果规律,以及目的性的产生和人的活动受到目的性支配的种种辩证关系,在批驳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错误观点的同时,全面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观问题的理解。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从新哲学所见的人生观” 的相关文章

重民下7个月前 (09-25)
中国人的精神(节选)7个月前 (09-26)
耕者要有其田7个月前 (09-26)
吾人最后之觉悟7个月前 (09-26)
革命军·绪论7个月前 (09-26)
以美育代宗教说7个月前 (09-26)
现代的女权运动7个月前 (09-26)
人生观(节选)7个月前 (09-26)
多余的话·告别7个月前 (09-26)
理想的大学7个月前 (09-26)
青年哟,人类的春天7个月前 (09-26)
浮士德精神(节选)7个月前 (09-26)
生命7个月前 (09-26)
学术与政治(节选)7个月前 (09-26)
辜鸿铭7个月前 (09-26)
民主政治与民主教育7个月前 (09-26)
最后一次的讲演7个月前 (09-26)
陈天华7个月前 (09-26)
谭嗣同7个月前 (09-26)
秋瑾7个月前 (09-26)
吴虞7个月前 (09-26)
杜亚泉7个月前 (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