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美文 > 散文赏析 > 傅东华《杭江之秋》赏析

傅东华《杭江之秋》赏析

傅东华《杭江之秋》原文

   谢灵运式的“伐木取径”、“策杖独步”漫游山川,固然有野趣、有韵味,然而,现代人坐在火车上看风景,却也独创一格,别有风味。本文描述的正是作者乘坐在疾驶的列车上所见到的杭江铁路沿线的自然风光。

计划从浙江杭州建造到江西玉山的杭江铁路,当时虽然才修筑到浙江兰溪,却因“养在深闺人未识”,第一次向世人展露出她的迷人的风姿而声名鹊起,赢得了文坛的一片赞美声。作者也于通车后第二年秋天慕名而来,乘兴游览,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游记。

在火车上看风景,作者与自然景观之间构成了一种新的关系:首先,风景是静的,火车是动的。火车上看风景,视野开阔,视角多变,移步换形,瞬息万变,数小时内,便能饱览数百里景观,这绝不是“策杖独步”所能达到的境界。其次,飞驰的列车使得窗外各自独立、各具特色、不断变化的景观,联接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这种动静结合所构成的联绵风景画,恰似一部以自然美做题材的“活动影片”或小说和戏剧。它提供了一般游记作者所不曾提供的观感和审美体验。其三,一般游记总要描山绘水,写景抒情。作者也写山、水、平畴。但是此文作者凭借他的博学多才和深厚的文学底蕴,使他始终以艺术家的眼光,欣赏和描摹眼前掠过的景物。在制作这部以自然美为题材的“活动影片”或小说和戏剧的过程中,他既是摄影师,更是小说家、戏剧家和画家。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杭江路沿线多山,而作者也特别钟情于山。因此,本文几乎花了二分之一的篇幅描写这里的山峦风光,而且角度多变,手法不同。到了尖山站,“我们进了山的行列,山做我们前面的仪仗了。那是重叠的山,‘自然’号里加料特制的山。……那一块山都和它的同伴们或者并肩,或者交臂,或者搂抱,或者叠股。有的从她伙伴们的肩膊缝里露出半个罩着面幕的容颜,有的从她姐妹行的云鬓边透出一弯轻扫淡妆的眉黛。浓妆的居于前列,随着你行程的弯曲献媚呈妍;淡妆的躲在后面,目送你忍心奔驰而前,有若依依不舍的态度”。这里,奔驰的火车把静态的山变为动态的山,通过作者的心灵感应,群山化为俏丽的少女,幻化为姿态各异,形神兼备、具有生命力的形象。

“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在细雨蒙蒙中,在光影的作用下,山体倏忽交替着“暧昧和分明”,变幻莫测,给人以神秘感和朦胧美,作者称之为“神秘剧”。及至过了诸暨牌头站之后,镜头忽然转向了瘦骨嶙峋的峭壁,怒挺的铁色岩,似刀戢横撑的骇人的峰尖,沉重压顶的悬崖……刹那间,冷峻取代了柔美,刚劲替换了媚妍。兀突的山势,以其奇,以其险,以其狰狞,引人“进入幽人绝域”。

作者情满于山,意蕴于山,此时此地,他的生命与山峦交融,他的情感随群山律动,因而才有以上这些对于山景的动人的描绘。

作者又是一位对于色彩特别敏感、极富鉴赏力的画家。且看他为我们描绘的大自然的彩色图画:车“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构成“中古浪漫剧”的是浓艳的色彩和由它们涂抹而成的浪漫情调。疾驶的列车把平畴上的黄色的缓稻,红色的荞麦,绿色的菜蔬织成千变万化、色彩斑斓的“波斯毯、荷兰毯、纬成绸、云霞缎……一切人类所能想像的花样”。这里,平畴被描画成犹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荷兰画图,或《天方夜谭》里的苏丹的宫殿。浓艳华美,像梦幻中的童话世界。

作者不但善于描写多种色彩的交织,而且,单一的色彩也被他描绘得灿烂炫目,令人心醉。当列车驶近苏溪,这部有情节、有布局、有开场、有高潮的活动的影片,终于推向了顶点:“我们那个弯一转过来,眼前便见烧野火般的一阵红……满山满坞的红,满坑满谷的红……一切都被一袭红锦制成的无缝天衣罩着了。”更令人惊奇的是,这幅变化无穷的红锦,“你觉得它变,却又不知它怎样变。……你的意识里面始终不会抓住那些山、水、溪滩的部位,就只觉红,红,红,无间断的红,不成形的红,使得你离迷惝恍,连自己立脚的地点也要发生疑惑。”红、红、红,烧野火般的红,变幻莫测的红,画出了浓浓的秋意!未见过杭江路秋景的人固然写不出这样的美景;即使到此游历过的人,也未必能写出这样神奇的色彩来。“杭江之秋”的题意在这里获得了充分的表现。

作者的情感随着列车的行进而起伏激荡,由欣喜、惊诧,到振奋、折服,心旷神怡,令未曾目睹这一带秋景的读者心驰神往,如临其境,如见其貌;也使游览过该处的人的审美情趣获得了理性的升华。作者把欣赏自然风光,比作是读一部小说,可谓解味之言。游记并不是对山、水、草、木、地貌的冷漠的记述,而是作者对自然美的新发现和解读。只有发现美,才能欣赏美,才能“读”出他人所没有领略到的境界。

杭江路还未最后建成,浙江兰溪到江西玉山这一带自然风光尚未为人所知。所以作者篇末留言:“我们这部小说现在尚未完成,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杭江之秋》最后留给读者无穷的遐思和热切的期盼。人们期盼着铁路工人用汗水开创出新的更加壮丽的美的境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傅东华《杭江之秋》赏析” 的相关文章

李君维《吃苦瓜》赏析2年前 (2022-10-25)
蓝翎《残梦补记》赏析2年前 (2022-10-25)
冰心《等待》赏析2年前 (2022-10-25)
鲁迅《过客》赏析2年前 (2022-10-25)
周作人《乌篷船》赏析2年前 (2022-10-25)
胡适《我的母亲》赏析2年前 (2022-10-25)
郭沫若《银杏》赏析2年前 (2022-10-25)
许地山《落花生》赏析2年前 (2022-10-25)
陆蠡《光阴》赏析2年前 (2022-10-25)
张抗抗《橄榄》赏析2年前 (2022-10-25)
吴组缃《黄昏》赏析2年前 (2022-10-25)
艾芜《江底之夜》赏析2年前 (2022-10-25)
茅盾《叩门》赏析2年前 (2022-10-25)
范若丁《神胎》赏析2年前 (2022-10-25)
柯灵《桐庐行》赏析2年前 (2022-10-25)
冰心《往事(二)》赏析2年前 (2022-10-25)
方令孺《信》赏析2年前 (2022-10-25)
老舍《想北平》赏析2年前 (2022-10-25)
丁宁《心中的画》赏析2年前 (2022-10-25)
廖静仁《纤痕》赏析2年前 (2022-10-25)
杨季康《阴》赏析2年前 (2022-10-25)
杨朔《印度情思》赏析2年前 (2022-10-25)
黄苗子《遗嘱》赏析2年前 (2022-10-25)
贾平凹《月迹》赏析2年前 (2022-10-25)
巴金《再忆萧珊》赏析2年前 (2022-10-25)
张爱玲《爱》赏析2年前 (2022-10-25)
茅盾《白杨礼赞》赏析2年前 (2022-10-25)
朱自清《背影》赏析二2年前 (2022-10-25)
黄裳《白门秋柳》赏析2年前 (2022-10-25)
梁遇春《春雨》赏析2年前 (2022-10-25)
陆蠡《谶》赏析2年前 (2022-10-25)
钱钟书《吃饭》赏析2年前 (2022-10-25)
秦牧《潮汐和船》赏析2年前 (2022-10-25)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2年前 (2022-10-25)
叶圣陶《答丏翁》赏析2年前 (2022-10-25)
何其芳《独语》赏析2年前 (2022-10-25)
鲁迅《二丑艺术》赏析2年前 (2022-10-25)
茅盾《风景谈》赏析二2年前 (2022-10-25)
余秋雨《废墟》赏析2年前 (2022-10-25)
师陀《谷之夜》赏析2年前 (202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