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古文 > 四书五经名篇鉴赏 > 《宣公三年:楚王问鼎》

《宣公三年:楚王问鼎》

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伤,改卜牛。牛死,乃不郊,犹三望。葬匡王。楚子伐陆浑之戎。夏,楚人侵郑。秋,赤狄侵齐。宋师围曹。冬,十月,丙戌,郑伯兰卒。葬郑穆公。

三年,春,不郊而望,皆非礼也。望,郊之属也,不郊亦无望可也。晋侯伐郑,及郔。郑及晋平,士会入盟。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人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夏,楚人侵郑,郑即晋故也。

宋文公即位三年,杀母弟须及昭公子,武氏之谋也,使戴、桓之族攻武氏于司马子伯之馆,尽逐武、穆之族。武、穆之族以曹师伐宋。秋,宋师围曹,报武氏之乱也。

冬,郑穆公卒。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己兰,曰:“余为伯儵,余而祖也,以是为而子。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既而文公见之,与之兰而御之,辞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将不信,敢徵兰乎?”公曰:“诺。”生穆公,名之曰兰。文公报郑子之妃曰陈妫,生子华、子臧。子臧得罪而出,诱子华而杀之南里,使盗杀子臧于陈、宋之间。又娶于江,生公子士。朝于楚,楚人酖之,及叶而死。又娶于苏,生子瑕,子俞弥,俞弥早卒。洩驾恶瑕,文公亦恶之,故不立也。公逐群公子,公子兰奔晋,从晋文公伐郑。石癸曰:“吾闻姬、姞耦〔51〕,其子孙必蕃〔52〕。姞,吉人也,后稷之元妃〔53〕也。今公子兰姞甥也,天或启〔54〕之,必将为君,其后必蕃。先纳之可以亢宠〔55〕。”与孔将鉏、侯宣多纳之〔56〕,盟于大宫〔57〕而立之,以与晋平。穆公有疾,曰:“兰死,吾其死乎!吾所以生也。”刈兰而卒。

〔注释〕  三年:鲁宣公三年,即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 郊牛:为祈谷而举行的郊祭所用之牛。  卜牛:郊祭所用之牛,需先选择确定而后占卜,吉则饲养待用。  三望:祭东海、泰山、淮水。  楚子:楚庄王熊旅(又作侣),前614—前591年在位,为一代霸主。陆浑之戎:允姓戎之别部,原在秦、晋二国之西北,后为二国所诱,迁至伊川,改称陆浑戎。  赤狄:一作赤翟。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狄人内乱,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众狄等部。赤狄因穿赤色衣服得名,分布在今山西长治县北及晋冀豫交界处。  郑伯兰:郑穆公姬兰,前628—前606年在位。  郔(yán):即延津、廪延,郑地,在今河南滑县。  士会:春秋晋国大夫。  (luò):河流名,今洛水。  观兵:陈兵。周疆:周王室所治之境。  定王:前607—前586年在位。王孙满:周大夫。  鼎:九鼎,三代王权的象征。  在德不在鼎:号令天下,在君王有德,不在鼎之大小轻重。  远方图物:图画远方种种物象。  金:铜。九牧:九州的长官。  铸鼎象物:铸鼎时在鼎壁依所图之物铸其形象。  百物:铸于鼎上之众物。备:完备。  不若:不顺,指害人之物,即下面的山川之怪螭魅与木石之怪罔两。  协:和。休:祐。  桀:夏朝的末代天子,是个荒淫暴君。  祀:年。六百: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公布的《夏商周年表》,商代自公元前1600—前1046年。  休:美。明:光明。  重:重不可迁。  轻:轻而可迁。  祚:赐福。  厎(zhǐ)止:至止,稳固不迁。  郏鄏(jiá rǔ):即郏,周代王城,在今河南洛阳市。  卜世三十:两周共有三十六王。 卜年七百: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公布之《夏商周年表》,周代自公元前1046—前256年,前后共791年。  郑即晋故:是年春,郑与晋议和,依附于晋。  武氏:宋国公室中的武公余子之后的领袖。  戴、桓之族:宋国公室中的戴公余子之后与桓公余子之后。  武、穆之族:宋国公室中的武公余子与穆公余子之后。  燕姞:南燕国之女。南燕为黄帝之后伯儵所建燕国,姞姓,都城在今河南延津东北。因其地在召公奭所封之燕南,后世称为南燕,以作区别。  而:尔。  兰有国香:在花草中,兰花之香甲于一国。  服:佩带。媚:喜爱。  御:帝王国君与妃妾做爱。  将:若。  徵兰:以所赠之兰为怀孕月数的证物。  报:下辈男子与上辈旁系亲属之妻妾发生性关系。郑子:郑文公叔父子仪。  南里:郑地,在今河南新郑。  陈、宋之间: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宋国在今河南东部和鲁、苏、皖间地。陈宋之间可能在今豫皖两省的涡河及其支流惠济河流域。  江:国名,在今河南罗山西北淮河边。  酖:以毒鸟鸩之羽毛所制的毒酒。其浓度高者,饮之立死。  叶:楚地,在今河南叶县南三十里。  苏:即温,国名,在今河南温县。  洩驾:郑大夫,活动在郑文公、郑穆公时。  晋文公:即重耳,前637—前628年在位,其父献公逐群公子,他出亡在外数十年,历经狄、齐、楚、秦等国。得秦穆公之助,归国即位,励精图治,为春秋五霸之一。 〔51〕 姬、姞耦:姬姞两姓相耦,宜为婚配。 〔52〕 蕃:滋生。 〔53〕 后稷:名弃,善于种植谷类,舜任为农官,周族始祖。元妃:正妻。 〔54〕 启:启示。 〔55〕 亢宠:保护宠幸者使不衰微。 〔56〕 与孔将鉏、侯宣多纳之:石癸与孔、侯二人代表郑文公接纳公子兰归国。石、孔、侯三人都是郑国大夫。 〔57〕 大宫:郑国祖庙。

〔鉴赏〕 晋楚城濮之战后,楚转而向东发展,意欲北上称霸中原。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今河南嵩县北)之戎,进至洛水边,在周都洛阳城郊举行阅兵演习,旨在炫耀武力。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庄王竟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流露出取周而代之的野心。在楚庄王咄咄逼人的气势面前,王孙满不卑不亢地讲述了九鼎的来历及其象征意义,强调得天下在德不在鼎,周朝王权秉承天命,不是什么人可以窥窃的,从而打消了他的非分之想,楚军只好偃旗息鼓而去。

青铜器鼎最初是烹制食物的器皿,后来逐渐由表示尊严和地位的庙堂礼器演变成为贵族权力和等级的标志。九鼎相传是大禹之子启铸造的,他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成九鼎,每鼎所刻图形反映该州的山川名胜,因此九鼎代表九州,也是天下一统的华夏王权的象征。此后它们作为宝器由商、周两朝所继承,标志着天下最高权力的更替。因此,楚庄王和王孙满关于九鼎一问一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涉及到治理天下的王权的合法性问题。

春秋时代周更加衰弱,成了一个小朝廷,直接管辖的范围只相当一个小的诸侯国,各大国独立性大大增强,相互争霸,周天子的权威严重削弱,经常受到挑战。但是凭借周数百年的统治和天命说,周王朝廷仍然被视为中国的正统,周天子仍然被公认为天下之共主。管仲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就因为假天子以令诸侯,后来的三家分晋及田氏代姜氏为齐君都因周天子之批准而获得了合法性。但是楚国统治者不受中原正统观念束缚,从周平王三十一年(前740年)起自封为王,在爵位上高于公、侯、伯、子、男而与周王并列。在楚庄王看来,统治天下的权力是由武力来决定的,谁的军事力量最强大,谁就可以做天子。王孙满的回答则代表了中国的传统观念,他的看法包含了不少宝贵的思想。

首先,王孙满排除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他与楚王谈论的是统治世界(“天下”),而不是统治一国或一个民族的问题。天下有众多的民族和国家,究竟谁能成为最高统治者?根据王孙满的看法,这不应当按照国家观念或民族观念来决定。在春秋时代,楚国被中原人民视为“蛮夷”之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王孙满一点也没有受到民族偏见的影响,丝毫没有类似西方世界“上帝的选民”的思想,不以哪一民族或文化为中心来论述治理天下的问题,表现了中国古代哲人以天下为一家的思想倾向。

第二,王孙满提出得天下的关键在德不在鼎,这就是说统治天下的合法性完全取决于道德。夏桀昏庸无道,就失去了天下,九鼎被商夺去;后来纣王无德,为非作歹,天下和九鼎都落入周朝手中。可见,整个历史过程证明,德是造成政权更替的惟一的决定性因素。以德作为获得天下最高权力的惟一依据是一个十分可贵的思想,虽然这同人民授权论是不同的理念,但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特有的价值导向,也包含了与人民授权论相通的内容。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是个涵义十分丰富的词语,它既是指个人生活中的伦理道德,也包含各种政治道德,更重要的是它意为“卓越的精神”,是国家各项活动的精神价值取向,其中最根本的理念就是造福百姓。如夏王的德政造九鼎就是为百姓着想的,鼎上铸了各种风物,是为了让百姓进入川泽山林不会遇到凶险。

第三,王孙满指出,鼎本身没有什么神秘性和神圣性。这里所说的鼎实际上是指那些代表权力的各种宝器和名号,王孙满指出它们的真正价值是同德相联系。夏王造九鼎原来也只是供百姓识别鬼神妖怪形状的,由于它们对人民有好处,使上下一心,夏才得到上天的恩赐。所以王孙满强调,鼎很小,如果在有德的统治者那里,也会很重,任何人是夺不去的;相反,如果在昏庸暴虐的统治者手中,即使它们再大,也是轻的,别人很容易夺去。这是以外交辞令婉转地、但又极其明白而有力地向楚王指出觊觎宝器是徒劳的,不靠德只靠武力是达不到称霸中原的目的的。

第四,王孙满指出了天命与德行、民心的统一,其中又以德为核心。他是主张君权神授的天命论的。但是,在他看来,天命只是赋予那些有德和得到百姓拥护的人。如果统治者无道虐民,就会失去天命,没有超越德行和民心的天命。他认为,决定统治天下的合法性实际上只有两条,即德和民心,德表现于人心所向,天命只是赋予政权以神圣性。

最后,王孙满指出天给予一家王朝的命不是永恒的,他说:上天保佑有德行的君主,但也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度的。按照他的说法,周朝可以传世三十代,历经七百年。当然,他也面对现实,承认周朝之德已经开始衰微,但指出还没有到终结之时,这样就打消了楚王要夺取周天子之位的狂妄念头。

王孙满的这些思想后来成为儒家的正统观念,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宣公三年:楚王问鼎》” 的相关文章

《经解》7个月前 (09-25)
《诚者天之道》7个月前 (09-25)
《立政》7个月前 (09-25)
《表记》7个月前 (09-25)
《豫卦》7个月前 (09-25)
《泰卦》7个月前 (09-25)
《檀弓下》7个月前 (09-25)
《梓材》7个月前 (09-25)
《渐卦》7个月前 (09-25)
《杂卦》7个月前 (09-25)
《曲礼上》7个月前 (09-25)
《春官宗伯下》7个月前 (09-25)
《康诰》7个月前 (09-25)
《屯卦》7个月前 (09-25)
《尧曰》7个月前 (09-25)
《子路》7个月前 (09-25)
《学而》7个月前 (09-25)
《否卦》7个月前 (09-25)
《为政》7个月前 (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