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古文 > 史记 > 老子: 无为清静

老子: 无为清静

        

(节自 《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 ,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 “鸟,吾知其能飞; 鱼,吾知其能游; 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 游者可以为纶; 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邪 。”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 : “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 ,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 “始秦与周合而离,离五百岁而复合,合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 “儋即老子。” 或曰: “非也。” 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 。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邛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氏,姓李,名叫耳,字伯阳,谥号叫聃,他是周朝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周游到周朝,向老子请教关于礼制的问题。老子说: “你所说的那个人,他的人体和骨头都已腐朽了,只有他所说的话还在我的耳际。况且,做君子的,如果恰逢其时,则可驾车入朝辅佐圣明君王; 如不逢时,君王不贤明的,则只好自行其累。我听说,善于做买卖的人,他是将钱货隐藏着,让人觉得他好像没有钱财货物的样子; 做为君子,他满身盛德,但他的外表长相好像一个愚笨之人。你要去掉你的骄气和各种欲望,仪表姣好和满腔宏大的志气,都是对于你的身子没有益处的。我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些了。” 孔子离开老子之后,对他的学生们说: “鸟,我知道它会飞翔; 鱼,我知道它会游水; 野兽,我知道它会奔跑。会奔跑的,可用绳网来捉住它; 会游水的,可用丝线来钓着它; 会飞翔的可用箭来射击它。至于龙,我就不能知道它是如何乘着风云飞上天的。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犹如龙啊!”
        老子修炼道德,他的学术观点就是: 以隐身无名为目的。他在周朝留居很久,看到周朝的王道衰落,便离周而去。走到一个关口,守关的令尹名叫喜,对老子说: “你要去隐居了,那就勉强给我写些书吧!” 于是,老子便为他著了一部书,分为上下篇,其内容是讲道德的 (《道德经》),共写了五千多字,而后出走,没人知道他最终去哪里了。有人说: “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了书十五篇,那书是讲道家之学术的,与孔子是同一时期。” 照这种说法,那老子岂不是有一百六十多岁。又有人说: “老子活了二百多岁,因为他修道所以修养得这样长寿。” 自从孔子死了之后,又过了一百二十九年,而那位史记官周太史名叫儋的人来见秦献公,说道: “从前秦国和周朝是合在一起的,后来才与周分离。分离了五百年后又合在一起,合在一起七十年后,那成霸业的人出现了。” 有人说: “儋就是老子。” 又有人说: “不是的。” 然而,世上的人却无法知道他究竟是不是。
        总之,老子是个隐居的君子,他的儿子名叫宗,宗做了魏国的将军,魏国把段干那地方封给了他。宗的儿子叫注,注的儿子叫宫,宫的玄孙叫假。假做了汉朝孝文帝的官。假的儿子叫解,他做了胶西王邛的太傅,因此就居住在齐国。世上学老子的学说的人,往往贬低儒学; 那儒学也贬低老子。道德观念不同的人,不能在一起共同谋划,难道就是这么讲吗? 李耳的宗旨就是: 管理者要无所作为,让下边的人自我感化; 社会安宁清静,百姓自然归于正道。

        
        【鉴赏】 老子,春秋时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老聃,即李耳,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道德经》);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但支持前说者为多。《老子》一书用 “道” 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的观点,认为 “道”是“常自然” 的,所以他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可解释为客观的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着 “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的永恒绝对的本体意义。老子的思想包含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比如,他提出 “反者道之动” 的命题,意识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对立及其转化,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认为一切事物的生成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 ( “有无相生”),而“无” 又是更基本的。在物质生活上,强调 “知足”和 “寡欲”,甚至幻想人类社会回复到 “小国寡民” 的原始社会中去。在待人接物的处世态度上,他主张 “柔弱胜刚强”,“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 他的这些思想,缺乏斗争、进取的精神,有着循环论的消极影响。本文记述的就是他的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文章在简介老子的基本情况后,就写老子对孔子问 “礼” 的回答,认为一切要顺其自然。“得其时,则驾; 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即任何事都不要违背自然规律及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强求而为之。这与孔子倡导的积极 “入世” 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孔子对老子所谈的 “无为”、“出世” 的主张,感到有如龙之乘风云上天一样,不可捉摸。
        接着,文章写老子著《道德经》 的情况。他离开周后,至关,被关令尹喜邀请他著书。于是他著书上下篇,五千余言,均言道德之意,即以隐身无名为宗旨。书成后,即隐身而去,不知所终。附带说明有人认为老子即老莱子或太史儋的观点。
        文章最后除交代老子的子孙外,着重指出老子学说与儒学相互贬斥,原因在于老子主张“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文章行文简洁,以叙述和说明的方法,精要地介绍了老子及其学说的精髓,以及其后代的情况,但简而不疏,能让人对老子及其思想学说有个基本的了解与把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老子: 无为清静” 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