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古文 > 史记 > 《史记·伯夷列传第一》 - 或曰:

《史记·伯夷列传第一》 - 或曰: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 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段意】 由伯夷、叔齐事迹所引发的议论。首先作者将夷、齐的遭遇上升到历史的高度,总结出操行不轨终身逸乐,正道直行而遇祸灾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而对“天道不亲常与善人”的传统观念提出质疑。其次引孔子之言说明尽管社会不公,天道虚惑,然而道德操行自有标准和定论。最后就伯夷、叔齐得夫子而名益彰,岩穴之士类名堙灭而不称说明砥行立名之不易,深寄个人之感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