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故大全 > 文化典故 > 风筝的来名

风筝的来名

        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这些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说起风筝的起源,那是古远的年代以前的事情。由于受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能流传到现在的历史痕迹并不多见。学术界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风筝起源于先秦时代。此据有《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另据为《鸿书》记载:鲁班也曾制作过木鸢,曰:“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因墨子与鲁班同是鲁国人,据此说推断风筝鼻祖“木鸢”发源于齐鲁一带。持此说的还有清代曹雪芹,在他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中这样写道:观夫史籍所载,风鸢之由来久矣,可征者实寡,非所详也;惟墨子作木鸢,三年而飞之说,或无疑焉。盖将用之负人载物,超险阻而飞达,越川泽而空递;所以辅舆马之不能,补舟楫之不逮者也。揆其初衷,殆欲利人,非以助暴;夫子非攻,故其法卒无所传。第二种说法是,韩信是风筝的发明者。依据是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卷八·纸鸢》中说: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郗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中也。盖昔传如此,理或然矣。第三种说法认为风筝的发明年代在南北朝时期,即羊车儿之说。支持此说的文章引用的不少,《资治通鉴》是这样描述的:高州刺史李迁仁、天门太守樊文皎,将援兵万余人至城一。台城与援军信命已绝。有羊车儿献策,作纸鸱系以长绳,写敕于内,放以从风,冀达众军,题云:“得鸱送援军,赏银百两。”太子自出太极殿前乘西北风纵之。贼怪之,以为厌胜,射而下之。第四种说法是:风筝由五代时期的李邺发明的。所见文著有明代陈沂在《询刍录·风筝》中这样写道: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第五种说法是由柴茂智先生和刘忠先生在其合著的《风筝的制作与放飞》一书中提出来的一种新的见解。他们认为,风筝的直系祖先不是木鸢,而是测风的鸢旗。鸢旗缘于以鸟羽测风。
        时代的进步使得风筝的作用也随着发生变化。在历史上,风筝的用途曾经有过多次的转换,其最初的功能据说是用于军事,许多历史资料中都曾提到:汉将韩信曾将风筝放飞到空中, 根据风筝的放飞线长度来计算到未央宫的距离之事。在史书中曾经记载过,文宣帝下令让囚犯乘坐风筝,从八丈高的金风台上向下飞行,能够飞出城的便可赦其死罪。结果,中有一个叫黄头的死囚乘风筝滑翔成功,安然飘到城外一个叫紫陌的地方。据此传说可以推测,唐代前的风筝可能多为尺寸比较大的风筝,可以进行载人飞行,成功与否另当别论,只能推测放飞的技术已经成熟。又记,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唐将张丕被叛军田悦的军队困在临名,情况危急,张丕“急以纸为风鸢,其上书有“三日不解,临名士且为悦食”之言,风鸢升空后“高百丈,过悦营上”,田悦命善射者射之,竟不能及,求救书终于由风筝送达援军,因而解围。到了唐代中期,进入了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风筝的功能开始从军事用途转向娱乐,同时由于纸业的发展,使得风筝的制作材料也由丝绢开始使用纸张。风筝走向民间,风筝的类型也多了起来。到了宋代,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宋徽宗便是一位风筝的热心倡导者。因有文人的参加,象形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当时,风筝已成为儿童们的普通玩具。小儿竞放风筝已成为春天郊外的一景。同时由于社会上对风筝的需求,使制作风筝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另外还出现了一种专门放风筝的职业人“赶趁人”。在当时,许多画家也乐意取放风筝的题材入画。而到了明清时期,风筝的发展达到了鼎盛。由于年代距今不是太远,有不少的文献资料有关于风筝的记载。明清时期的风筝无论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放飞技艺上都比从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明清风筝的装饰手法上也较过去丰富。风筝和各种民间工艺开始有机地结合起来。当时的年画作坊还用木版年画来印刷风筝纸,民用纸扎艺人所用的装饰手法和材料也多样化起来:有贴纸、纸塑浮雕、剪纸、描金银、加纸花等。在音响装置上也有发展,除过去的响弓外,“又以竹芦贴簧,缚鹞子之背,因风气播响,曰“鹞鞭”,在沿海一带,还有用葫芦、白果壳做成哨子,个数、大小不一地装在风筝上,发音雄浑,周围几里均能听到。明清时代,许多文学家、画家还以风筝为题材,吟诗作画,留下了不少佳作。明代画家徐渭晚年时画了许多风筝画,并题了许多风筝画诗,据后人统计有30多首。在杨家埠和杨柳青年画中也有以放风筝为题材的。当时,许多文人也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朋友,并认为这是件极风雅的一事。这其中以文学家、《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最具代表,他在其作品《南鹞北鸢考工志》对风筝进行了极为详尽的介绍,据传在这部书中介绍了43种风筝的扎制技法。近代,特别是最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的风筝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风筝作为体育运动项目和健身休闲娱乐活动开始普及,国内外的风筝比赛促进了风筝这项活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加入到这项活动家中来。大约在十二世纪,中国风筝传到了西方,从此,这项古老的活动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发展,形成各有特色的东西方风筝文化特色。可以想象,人类在开始发明风筝的时候,一定是在追求一种神奇。一种能由人类自己驾驭的飞起物,足以让人高兴至极。因为那时毕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因此,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民间艺术,自然也有它的流派。我国地域辽阔,风筝的种类、样式繁多,千姿百态,风筝的特色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许多民族也有其各自的佳说、故事。
        传说在山东潍坊杨家埠出了个叫杨青的人。他自幼死了父母,记事时,就跟着本家一位叔叔过日子。叔叔是村里一家画坊的丹青手。别看他画了冒一辈子《富贵图》,到头来,自己却光棍一条,家里穷得连个破几子底也没有。
        俗话说:“生在铁匠家能抡锤,长在木匠家会使锛。”聪明伶俐的杨青,从小就迷上了画画。在叔父的指点下,一有空就描呀画呀的,真是工夫不负有心人,不几年的工夫,他的名声就传开了。据说,他画花能引来蜂采蜜,描树能招来鸟栖林,画个俊姐墙上贴,串门的小伙子,谁见了谁得相思病。
        叔叔死后,他就成了画坊的小匠人。有一年他出门卖画,路过一座山时,忽听有人喊救命。他急忙寻声跑去,只见一只猛虎正在狠命地追赶一位老人。善良的杨青,决心上去搭救这位可怜的年迈人。可是四周除了几棵搂不过来的大树外,连根顺手的枝棒也没有。人急生智,他忽然想起了背上的画卷,灵机一动,便抽出了一张《招财进宝》,麻利地挂在一棵棘子上。当老汉跌跌撞撞跑到杨青跟前时,他一把将老汉拉到大树后,二人悄悄地躲了起来。
        随着一阵风声,老虎窜上来了。它一眼就被挂在棘子上的《招财进宝》吸住了:一口浑身油亮的黑肥猪,正身驮元宝眯眼觅食,耷拉到地的肚皮,把一片青草都压歪了……老虎见此美味,便张开血盆大嘴,一口衔住画,扬起尾巴,呼啸着向大山跑去了。
        为了答谢杨青救命之恩,老汉把他拉到自己的家里。好酒好饭招待过,就对他说:“好心的小伙子,我没有银子没有地报答你,只有个心爱的老生闺女,你如不嫌弃,就让她给你做个媳妇吧!”
        老汉的闺女叫凤贞。人长得很俊,望见她,就像望到了三月里刚开的桃花。杨青做梦也没想到能娶上个这么好的媳妇,喜得嘴也闭不上了,正在烧火的凤贞,羞得差点一头钻到锅底下去。
        正当他们准备成亲的时候,突然一场大祸从天而降。原来六十多岁的皇帝,又要选妃子。圣旨传下来,大小官就像一大群苍蝇,到处嗡嗡着找美女。一天,凤贞去挑水,没提防让县官碰见了。这下,县官像拣着了宝贝一样,立即派人画了像,连夜打发快马送进京城。
        真是像芒种后的麦子遭雹打。消息传到杨青的耳朵里,他心口像猛然扎进了一把尖刀,急得饭吃不下,觉睡不着,一天到晚紧锁着双眉。想呀,想呀,寻思出一个搭救凤贞的好办法。
        清明节快到了。别人家又吊秋千又煮蛋,可是心碎的凤贞,头也无心梳,脸也没心洗,一天到晚坐在炕沿上直流泪。她拿定了主意:一旦皇帝来抢人,就一剪子把自己……
        正当凤贞一心净往绝路上想的时候,一天夜里,杨青悄悄地来了。进门二话没说,就从背上解下个扎糊的大纸人。凤贞一见,险些气死:“到什么节骨眼啦,你还有心绪捣鼓这玩意儿!”可是,当杨青小心翼翼地把纸人竖在炕前时,哎呀,父女俩都惊呆了:这那是画的纸人呀,分明是又一个栩栩如生的凤贞站在了炕前!这时,杨青才把他想的法子讲了出来。爹听罢,眼里流出了喜泪;凤贞听完,高兴得连羞惭也忘了,一头扎进杨青怀里。
        再说皇帝看到凤贞的画像后,馋得像掉了魂一样,立即派大臣带着人马来抬人。
        清明这天,南风习习,日头暖洋洋的。当钦差大臣手捧圣旨,领着人马刚走到村头,忽然从凤贞家里传出大声呼喊声:“快来人呀!快来人呀!凤贞飞到天上去啦……”随着喊声,只见身穿红布衫绿裙子的凤贞,一手挟着花包袱,一手捂着怕被风刮乱了的黑头发,闪着桃花脸,像朵彩云向天空飞去……
        全村轰动了,大臣急坏了,官兵惊坏了。不管他们怎么喊怎么吓唬,飘飘上升的凤贞一点也不理睬。只有那对美丽的眼睛,向他们发出了嘲笑的光芒……
        官兵垂头丧气地走后,有人偷偷地向凤贞爹打听根底,但是老汉眯着眼睛,只捋胡子不言语。后来也有人悟出了其中的奥妙,但怕贪色的皇帝知道根底不肯罢休,也假装糊涂了。
        一年一年过去了,杨家埠再也没见到杨青和凤贞。有人说,他们夫妻都飞上天去了,玉皇大帝封了杨青为画仙。有时天空出现彩云,那就是杨青泼的颜色水。也有人说,他们夫妻用纸人骗了大臣后,连夜逃到南方去了。因为后来,南方有个地方也出现了扎糊得很精巧的纸鹞……
        不管怎么说,杨青的技艺在杨家埠总算留传下来了。每年清明前后,这里便家家扎糊纸人放。开始管它叫放凤贞,也许是怕勾起老人的伤心,也许怕传到皇帝的耳朵里,于是顺音改叫放风筝。
        此外,在山东省潍坊风筝中有一种双葫芦风筝,不仅形状别致,而且还有着一个动人的传说。
        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娘的孩最苦,后娘的心最毒。”但这话并不全对,在古老的潍州便有一个例外。传说潍州城外,有一个李家庄,庄上有一位人人称赞的好母亲刘氏。她结婚两年便死了丈夫,她是带前夫的儿子福儿改嫁刘姓的。前妻去世前也留下一个孩子,名叫林儿。刘氏嫁过来以后,对林儿像对自己亲生儿子一样,丝毫没有嫌恶之心。福儿和林儿好得睡则同榻,起则同行,哥哥爱护弟弟,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留给弟弟,弟弟也处处想着哥哥。
        林儿有一年种了一棵葫芦,茂盛的藤儿爬满了架,架上却只结了两个葫芦,而且是两个葫芦长在一起,林儿、福儿都视若珍宝。一次父亲从外地回来,带回一个消息说:当今的国母,皇后娘娘得到了一种怪病,整天不吃不喝,浑身红肿,总查不出所患怪病。有一奇人献药方,说能根除此病,但他的药要用并蒂葫芦做药引,否则无用。皇帝当即下诏,谁能敬献这种葫芦,将赏赐黄金万两。父亲感叹道:“世上听说有并蒂的藕,哪有并蒂的葫芦呢?”林儿和福儿兄弟俩听了,高兴得跳了起来,说:“咱家里就有这种并蒂葫芦,咱就献给皇上吧!”刘氏听后,若有所思,便悄悄地叫出福儿说:“那葫芦是林儿种的,要去献宝,得了赏金,你肯定无份。明天林儿进京献宝时,我准备酒饭为林儿饯行。桌上有两样饼,一种是印花的,一种是不印花的。那印花的有毒,你千万别吃,毒死了林儿,那万两黄金就是你的了。”福儿一听,怔怔的发愣,心想:“林哥对我比亲兄弟还亲,我怎能害他呢!”不由得心里感到悲伤不忍。第二天刘氏果然烙了两样饼,并热情的让林儿多吃,福儿却在一旁落泪,满桌子饭菜,一口也吃不下。林儿见此情景,以为福儿不舍得自己走,就笑着对福儿说:“这并蒂葫芦是咱俩起早贪黑洒着汗水种出来的,本应你我一同敬献给皇上,只是家中无人陪伴母亲,加上你年纪小,怕你旅途劳累,才没让你去。你放心,我很快就会回来,得了赏金全归你。”福儿听哥哥这样一说,心中更是难过,便下定决心,替哥哥去死,他抢过那印花的饼,大口大口地吃了,吃完后,向刘氏说:“娘,有毒的饼我吃了,哥哥是没娘的孩子,望你以后好好待诚我哥。”说完泪如雨下。谁知刘氏听完,咯咯地笑了,说:“难得你俩兄弟情深,这是我设的计,要试试你们的心,你俩不负我望,以后我死了也放心了。”兄弟俩这才恍然大悟,三人相视都笑了,从此,这兄弟俩更加孝顺刘氏,全家过得和和美美,村上人没有不夸奖的。
        后来,风筝艺人便根据这个故事扎制了并蒂双葫芦风筝,用来象征异母同胞,情同手足,愿天下的兄弟真诚相处,不争不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风筝的来名” 的相关文章

万年青10个月前 (06-03)
10个月前 (06-03)
10个月前 (06-03)
太平鼓的传说10个月前 (06-03)
傈僳族葫芦笙的来历10个月前 (06-03)
猴戏的来历10个月前 (06-03)
曲剧的来历10个月前 (06-03)
苗族板凳舞的传说10个月前 (06-03)
彝族摔跤的来历10个月前 (06-03)
侗族找歌的传说10个月前 (06-03)
三脚架10个月前 (06-03)
月饼的来历10个月前 (06-03)
忌油的来历10个月前 (06-03)
撒秧过后不吹笙10个月前 (06-03)
凿衣试才10个月前 (06-03)
祭假坟的由来10个月前 (06-03)
奥金出嫁10个月前 (06-03)
拉祜族的火把节10个月前 (06-03)
泼水节10个月前 (06-03)
七夕乞巧10个月前 (06-03)
二月二炒包谷10个月前 (06-04)
祝融 以火功伸张正义10个月前 (06-04)
穷神 送走穷神迎财神10个月前 (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