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故大全 > 文化典故 > [第七章] 道家创始人介绍

[第七章] 道家创始人介绍

        


        


        老子,根据《史记》的记载,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 邑太清)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 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 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降生


        公元前576年夏六月,宋国国君共公去世,右师华元执掌国政。以左师鱼石为首的桓 氏宗族久有谋政之心,无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见共公去世,欲乘机起事。由于谋 事不密,走漏风声,被以华元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国。此后,即任向戎为左师、老佐 为司马、乐裔为司寇; 立新君,这就是宋平公。
        鱼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余人逃往楚国,客居楚国三年。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国 起兵伐宋,攻克宋国的彭城(今江苏徐州),封鱼石、鱼府守城,并留下三百乘战车协 助镇守。
        宋平王为此召朝臣议事,问道: “敌强我弱,楚兵侵占彭城,是我心腹! 如坐视不 理,后患无穷! 谁愿为我拔此要塞? ”话音刚落,班中走出一人道: “愚臣愿往! ”平 王一看,只见此人身高丈二,浓眉大眼,阔腮宽肩,威武雄健,原来是司马老佐。华元 表示忧虑,对平王说: “鱼石狡诈,鱼府凶残,彭城盘踞着楚国战车三百、守卒三千, 力量很强。司马虽艺高胆大、刚健勇猛,恐难必胜。” 老佐据理说道: “鱼石,蛀书之 虫也; 鱼府,缚鸡之犬也。有何惧哉! 老佐愿携家小以围彭城,城不克臣不归! ” 平王 允诺。遣老佐为上将军,率二万人马去收复彭城。
        话说宋国围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军士气大振,不 到半月,彭城守军便危在旦夕。一日,鱼石、鱼府在城上督战,见宋军人多如蚁,个个 奋勇,架梯登城,人人争先; 又见一员大将银盔银甲、金戈白马,驰骋于疆场之上, 调兵遣将。一楚将问道: “这位宋将是谁? ” 鱼石答道: “是新任司马、围兵主将老 佐。”楚将纷纷议论说: “攻城主将,不在军后观敌了阵,却突于军前左驰右骋,怎 能不鼓舞士气! 如此看来,彭城太危险了! ”但鱼石是个有心计的人,他又对部下说: “事将成而败,事将败而成,历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军必败? 老佐英勇雄武,身先 士卒,这是他成功之本; 刚愎自用,目中无人,这又是他失败之根。又怎知他的军队必 胜? ”楚将问: “左师好像成竹在胸,有什么好计策? ” 鱼石回答说: “两军相对,帅 在前还是在后,要见机行事。现在宋兵攻城,主将突出在前,冒着箭矢而驰骋,这是兵 家的大忌呀! 我有一条小计,如果照计行事,宋军成败,还很难说。”
        原来鱼石是让部下放暗箭,射杀老佐,老佐正在军前督战,忽然飞来一箭,人胸五 寸。不幸坠马身亡。宋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散逃窜。
        


        

老子故里图


        老佐眷属正处宋营军帐中,有侍女、十数家将、数十侍卫。忽闻老佐阵亡,又见溃 军如潮涌来,众家将急忙驾车,保老夫人奔逃。且战且逃,至傍晚,追兵虽已不见, 但老夫人身旁仅剩下两名侍女、一位驾车家将了。家将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 行,慌不择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时分,来到一个偏僻村庄,向村民问去宋 都之路,均摇头说不知。家将只知应向西行,岂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绕小道,行程七 日,仍不见宋都,却来到了陈国相邑 (今河南鹿邑东)。正行之时,老夫人突觉腹中疼 痛。原来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为践君前诺言,以必胜之心携眷出征。此时兵败, 老夫人又有丧夫之悲,亡命他国,心中焦虑,身体疲劳,以至腹中胎动,疼痛难忍。侍 女惊慌无措,家将忙停车于路旁,奔至村中寻一老妇前来。不过几刻时光,只听篷车之 内响起 “哇哇”哭声,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体弱 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 “聃” ; 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公元前571年),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 “小老虎” 之意。因江淮间人们把“猫” 唤作 “狸儿” ,音同 “李耳” 。久而久之,老聃小名 “狸 儿”便成为大名 “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接生老妇见母子可怜,让一行五口住进自己家中。老丈以开药店为生,陈姓,人称 陈老爹,所以都称老妇为陈妈妈。陈妈妈膝下无儿无女,为人厚道热情,让出三间西厢 房,留老夫人一家居住。老夫人在危难之际,遇此善良之人,心中感激不尽; 虽说战乱 中颠沛流离,毕竟出于大户人家,随身携带细软尚够度日。加之家将常帮陈老爹营生, 二位侍女料理家务,老幼五口,日子过得也还滋润。从此,宋国战将老佐的妻儿便在陈 国住了下来。
        

聪颖少年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 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 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 “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老聃问道: “天为何 物? ” 先生道: “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 老聃又问: “清清者又是何物? ” 先生 道; “清清者,太空是也。” “太空之上,又是何物? ” 先生道: “太空之上,清之清 者也。” “之上又是何物? ” “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 老聃又问。“清 者穷尽处为何物? ”先生道: “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 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 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 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 “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 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 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 有人 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问道: “日月星辰,何人 推而行之? 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 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 别之? ”先生道: “皆神所为也。” 老聃问道。“神何以可为也? ”先生道: “神有变 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 老聃问: “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 ”先 生道: “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 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 “君者,代天理世者也; 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 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 老聃问道: “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 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 ” 先生道: “神遣君代天理世。 君生则如将在外也; 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 老聃问道: “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 ”先生道: “先圣未传,古籍未 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 问家将,家将不能言。 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 “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 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 老聃问道: “天下失 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 “民争,乃失小和也; 失小和则得小祸, 然而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失大和也; 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 治? ”老聃问: “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 “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 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 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遍 访相邑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入周求学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道: “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学 授?”
        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 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 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 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
        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老夫人闻 听此言,心中犯难: 一乃聃儿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难返,去周都岂不如登九天?二乃老 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独行?正犹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为难处,忙 说: “以实相告,老夫师兄为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 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 亲生子女。
        博士闻老夫言,知聃儿好学善思,聪慧超常,久愿一见。近日有家仆数人路经此 地,特致书老夫,意欲带聃儿去周。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务望珍惜! ” 老夫人听后, 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荐,使聃儿有缘入周,登龙门有路; 悲母子分别,何日能见? 思至此,好似聃儿已在千里之外,不觉心酸难抑,潸然泪下。老聃扑入母亲怀中,泣言 道: “母亲勿须伤心,聃儿决不负老师厚望,待我业成功就,定然早日来接母亲! ”说 罢,母子二人相抱而泣。
        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转而为喜,拜谢先生举荐之恩。三天后,全家与商老先生送老 聃至五里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马随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遥望聃儿身影远去, 方才郁郁入车,闷闷返回。”
        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 《书》 《易》 《历》 《礼》 《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 牛充栋,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 如雄鹰展翅蓝天,天 高任鸟飞。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 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教授孔丘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 ,以示尊敬, 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 “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 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 ” 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 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 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 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 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 “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 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 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 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 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 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 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丘 顿首道: “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 伫立岸边,不觉叹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 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 闻孔丘此语,老子道: “人生天地之间,乃 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 人生,亦自然之物; 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 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 性不乱; 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 利欲 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 “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 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 “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 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 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 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 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 犹如人击鼓寻 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 “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 ” 孔丘曰: “水有何德? ”老子说: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 德也; 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 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 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 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 “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 塞也: 众人处上,水独处下; 众人处易,水独处险; 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 所恶,夫谁与之争乎? 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 “汝可教也! 汝可切记: 与世 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 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 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 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 损而不竭,施不 求报,善为仁也; 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 洗涤群秽,平准高 下,善治物也; 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 不舍昼夜,盈科 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 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 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 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丘道: ”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 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 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 “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 ” 孔子道: “见之! ” 弟子 问。“老子何样?”孔子道: “鸟,我知它能飞; 鱼,吾知它能游; 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 云而上九天也! 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 如蛇之 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
        

高论生死


        话说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数次归家省亲,欲劝母亲随之去周; 其母在陈国相邑住 久,人熟地熟,不愿远迁。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已过三十余年。一日,老聃忽 得家讯,言家母病危,于是报请天子,归家省视。待回到家时,母已辞世。面对茫茫 大地上一堆黄土,思想九泉之下母亲之灵,回忆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老聃悲痛欲 绝,寝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发自己愚钝; 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 负,愁苦消解,顿觉腹饥体倦。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家将、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来,问其缘故。老聃答道: “人生于世,有情有智。 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 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情者,智之附也; 智 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 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母亲生 聃,恩重如山。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情难断,人之常情也。难断而不以智统, 则乱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 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
        家将问道: “智何以统情? ”
        “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 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 母子之情也; 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 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 母 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于 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 难断而不制,则 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则愚矣! 聃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众人闻之,心 皆豁然旷达。
        

函谷著书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 ,老聃守丧期满返周。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 , 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率兵攻下刘公之邑。周敬王受迫。当时晋国强盛,出兵救援周 敬王。王子朝势孤,与旧僚携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老聃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旧 职。于是离宫归隐,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秦国。
        离开周王朝洛邑不远,但见四野一片荒凉。断垣颓壁,井栏摧折,阡陌错断,田园 荒芜,枯草瑟瑟。田野里不见耕种之马,大道上却战马奔驰不息,有的马还拖着大肚子 艰难地尾追其后。目睹此景,老聃心如刀绞,内心想道: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 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适可而止,恬淡为上。胜而不必自美,自美者乃乐杀人也。夫 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兵之所处,荆棘生 焉; 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则戎马生于郊。戎马生 于郊,则国乱家破矣。”
        话说函谷关守关官员关尹,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一日夜晚, 独立楼观之上凝视星空,忽见东方紫云聚集,其长三万里,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
        而来,自语道: “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 西行经此地。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 元气。” 关尹早闻老聃大名,心想莫非是老 子将来? 于是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 香,以迎圣人。
        七月十二日午后,夕阳西斜,光华东 射。关尹正欲下关查看,忽见关下稀落行 人中有一老者,倒骑青牛而来。老者白发如 雪,其眉垂鬓,其耳垂肩,其须垂膝,红颜 素袍,简朴洁净。关尹仰天而叹道: “我生 有幸。得见圣人! ” 三步并作两步,奔上前 去,跪于青牛前拜道: “关尹叩见圣人”
        老子见叩拜之人方脸、厚唇、浓眉、端 鼻,威严而不冷酷,柔慈而无媚态,早知非 一般常人,故意试探道: “关令大人叩拜贫 贱老翁,非常之礼也! 老夫不敢承当,不知 有何见教? ” 关尹道: “老丈,圣人也! 务 求留宿关舍以指修行之途。”老子道: “老夫有何神圣之处,受你如此厚爱?惭愧惭 愧,羞杀老夫矣?”关尹道: “关尹不才;好观天文略知变化。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 西行,见紫气浩荡,滚滚如龙,其长三万里。知来者至圣至尊,非通常之圣也;见紫气 之首白云缭绕,知圣人白发,是老翁之状;见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相牵,知圣人乘青牛而 来也。”
        


        

老子《道德经》书函


        老子听罢,哈哈大笑: “过奖、过奖! 老夫亦早闻你大名,特来拜会。”关尹闻言 大喜,叩头不迭。之后,关尹引老子至官舍,请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礼,恳求 道: “先生乃当今大圣人也! 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窃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为己任 也。今汝将隐居而不仁,求教者必难寻矣! 何不将汝之圣智著为书?关尹虽浅陋,愿代 先生传于后世,流芳千古,造福万代。”
        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 言。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 经》。《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 下篇《德经》,言处世 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关尹得之,如获至宝,终日默诵,如饥似渴。
        

点化阳子居


        一日,老聃骑牛行至梁(今河南开封)之郊外,正闭目养神,忽闻有人大呼“先 生” 。老聃闻声,睁开双目,发现是弟子阳子居。
        阳子居,魏国人,入周太学,闻老子渊博,曾私拜老子为师。没想到在梁会与老子 相遇,阳子居慌忙从高头大马上翻身而下,掀起锦绿长袍,跪拜于老聃所乘青牛前。老 聃下来,扶起阳子居,与之相并同行。
        


        

老子故里图


        老聃问道: “弟子近来忙于何 事? ”
        阳子居施礼道: “来此访先祖居, 购置房产,修饰梁栋,招聘仆役,整治 家规。”
        老聃道: “有卧身之地、饮食之处 则足矣,何需如此张扬? ”
        阳子居道: “先生修身,坐需寂 静,行需松弛,饮需素清,卧需安宁, 非有深宅独户,何以能如此? 置深宅独 户,不招仆役,不备用具,何以能撑 之?招聘仆役,置备用具,不立家规, 何以能治之? ”
        老聃笑道: “大道自然,何须强自 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 无欲而自宁。修身何需深宅? 腹饥而 食,体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寝。居家何需众役?顺自然而无为,则神安体健; 背 自然而营营,则神乱而体损。”
        阳子居知己浅陋,惭愧道: “弟子鄙俗,多谢先生指教。”
        老聃问。“安居何处? ”
        阳于居道: “沛(今江苏沛县)。”
        老聃说: “正好相伴同行。” 阳子居很高兴。欣然与老师结伴向东而行。行至难 水,二人乘船而渡。老聃牵牛而先登,阳子居引马而后上。老聃慈容笑貌。与同渡乘客 谈笑融融; 阳子居昂首挺胸,客人见之施之以座,船主见之奉茶献巾。难水过,二人 骑牲继续前行。老聃叹道: “刚才观你神态,昂首挺胸,傲视旁人,唯己独尊,狂妄自 大,不可教也。” 阳子居面带愧色,恳言道: “弟子习惯成自然,一定改之! ”老聃道 “君子与人处,若冰释于水,与人共事,如童仆谦下; 洁白无瑕而似含垢藏污,德性丰 厚而似鄙俗平常” 。阳子居听后,一改原来高傲,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骄亦不媚。 老子赞曰: “小子稍有进! 人者,生于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间,自然之物也。贵己贱 物则背自然,贵人贱己则违本性,等物齐观,物我一体,顺势而行,借势而止,言行不 自然,则合于道矣! ”
        

论养生经


        话说老聃隐居宋国沛地,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岂知其名,无足自行,慕其名者接 踵而至,求问修道之方,学术之旨,处世之要,于是其弟子遍天下。
        有个弟子名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住在北部畏垒山上。住三年,畏垒之地民风大 变: 男耕而有粟可食,女织而有衣可穿,各尽其能,童叟无欺,百姓和睦,世间太平。 众人欲推庚桑楚为君主。庚桑楚闻之,心中不悦,意欲迁居。弟子不解,庚桑楚道: “巨兽张口可以吞车,其势可谓强矣,然独步山林之外,则难免网罗之祸; 巨鱼,张口 可以吞舟,其力可谓大矣,然跃于海滩之上,则众蚁可以食之。故鸟不厌天高,兽不厌 林密,鱼不厌海深,兔不厌洞多。天高,鸟可以飞矣; 林密,兽可以隐矣; 海深,鱼可 以藏矣; 洞多,兔可以逃矣。皆为保其身而全其生也。保身全生之人,宜敛形而藏影 也,故不厌卑贱平庸、”
        庚桑楚弟子中有一人,名南荣,年过三十,今日闻庚桑楚养生高论,欲求养生之 道。庚桑楚道: “古人曰: 土蜂不能孵青虫,越鸡不能孵鸿鹄,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 也。桑楚之才有限,不足以化汝,汝何不南去宋国沛地求教老聃先生? ”南荣闻言,辞 别庚桑楚,顶风冒雪,行七日七夜而至老聃居舍。
        南荣拜见老聃,道: “弟子南荣,资质愚钝难化,特行七日七夜,来此求教圣 人。”老聃道: “汝求何道? ” “养生之道。”老聃曰: “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静 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 然; 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 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 得道之人,内 外两忘也。内者,心也; 外者,物也。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 内外两忘 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由除至忘,则内外一体,皆归于自然,于是达于大道矣! 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学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则心中自静; 心中清静,则 大道可修矣?蹦先?闻言,苦心求道之意顿消。如释重负,身心已变得清凉爽快、舒展旷 达、平静淡泊。于是拜谢老聃道: “先生一席话,胜我十年修。如今荣不请教大道,但 愿受养生之经。”
        老聃道: “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 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阳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此乃养生之经 也。”南荣问道。“此乃完美之境界乎? ”老聃道: “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于自然 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 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 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南荣 问道: “如此即至境乎? ” 老聃道。“未也。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槁木; 心居于 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如此,则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 伤,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
        

再授孔丘


        话说孔丘与老聃相别,转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岁,仍未学得大道。闻老聃回 归宋国沛地隐居,特携弟子拜访老子。
        老子见孔丘来访,让于正房之中,问道: 一别十数载,闻说你已成北方大贤才。此 次光临,有何指教?”孔丘拜道: “弟子不才,虽精思勤习,然空游十数载,未人大 道之门。故特来求教。”老子曰: “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 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 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 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 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 孔丘问: “观其同,有何乐 哉? ” 老子道: “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 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 而不乐哉? ”
        孔丘闻之,观己形体似无用物,察已荣名类同粪土。想己来世之前,有何形体?有 何荣名?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肤?有何贵贱? 于是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释 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在。” 老子接着说: “道深沉矣似海,高 大矣似山,遍布环宇矣而无处不在,周流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 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 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败、资 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 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 而行,四时得之而序,万物得之而形。”孔丘闻之,如腾云 中,如潜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体,天我合为一体,己皆 万物,万物皆己,心旷而神怡,不禁赞叹道: “阔矣! 广 矣! 无边无际! 吾在世五十一载,只知仁义礼仪。岂知 环宇如此空旷广大矣! 好生畅快, 再讲! 再讲??老子见 孔丘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道: “圣人处世,遇事而 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 者,有德之人也; 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 孔丘 闻之,若云飘动,随风而行; 若水流转,就势而迁。喜 道: “悠哉! 闲哉! 乘舟而漂于海,乘车而行于陆矣。进 则同进,止则同止,何须以己之力而代舟车哉? 君子性非 异也, 善假于物也! 妙哉! 妙哉! 再讲! 再讲??老子又 道: “由宇宙本始观之,万物皆气化而成、气化而灭 也。人之生也,气之聚也; 人之死也,气之散也。人 生于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矣。万物之生, 蓬蓬勃勃,未有不由无而至于有者; 众类繁衍,变化万千,未始不由有而归于无者也。 物之生,由无化而为有也; 物之死,由有又化而为无也。有,气聚而可见; 无,气散而 不可见。有亦是气。无亦是气,有无皆是气,故生死一气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见 生则喜,见死则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犹如解形体之束缚,脱性情之裹挟,由暂宿 之世界归于原本之境地。人远离原本,如游子远走他乡; 人死乃回归原本,如游子回归 故乡,故生不以为喜,死不以为悲。得道之人,视生死为一条,生为安乐,死为安息; 视是非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 视贵贱为一体,贱亦不贱,贵亦不贵; 视荣辱为 等齐,荣亦不荣,辱亦不辱。何故哉? 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是非、贵贱、荣 辱,皆人为之价值观,亦瞬时变动之状态也。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也。知此大道也, 则顺其变动而不萦于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
        


        

至圣先师孔子像


        孔丘闻之,觉已为鹊,飞于枝头; 觉己为鱼,游于江湖: 觉己为蜂,采蜜花丛; 觉 已为人,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说: “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 造化为何物矣!造我为鹊则顺鹊性而化,造我为鱼则顺鱼性而化,造我为蜂则顺蜂性而 化,造我为人则顺人性而化。鹊、鱼、蜂、人不同,然顺自然本性变化却相同;顺本性 而变化,即顺道而行也;立身于不同之中,游神于大同之境,则合于大道也。我日日求 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罢,起身辞别。
        

圣人辞世


        老聃长寿,一百六十余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 哭其母。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 老聃好友秦佚来吊唁,至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待其 欲转身回去时,邻人拦住问道: “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 “当然。”邻人 道: “既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礼,可乎? ”秦 佚道; “有何不可?”邻人闻言,由怒转,大声责 问道: “其理何在? ”秦佚笑道: “吾友老聃有 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昔日老聃之 生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 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 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 喜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 当悲而悲也,放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己之 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 己之情也。如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而背 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为老聃好 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者 也。吾既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邻人闻之,似有所悟,又问: “汝既不悲,何 以哭号三声?”秦佚笑道: “吾哭号三声,非因悲 也,是与老聃辞别也。一号,言其生而应时,合自 然之理也。二号,言其死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 三号,言其在世传自然无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 老聃举足而应时,动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众邻闻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 推其为主葬之人。合土之时,秦佚颂悼文道: “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 古流芳。”
        


        

孔子入周向老子问礼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返回列表

上一篇:闹元宵

下一篇:吃“年”

“[第七章] 道家创始人介绍” 的相关文章

笏、戟、爵、鼎11个月前 (06-03)
中国结11个月前 (06-03)
11个月前 (06-03)
11个月前 (06-03)
哈萨克族的东布拉11个月前 (06-03)
麒麟11个月前 (06-03)
彝族月琴的传说11个月前 (06-03)
苗族吹木叶的由来11个月前 (06-03)
赫哲族的口弦琴11个月前 (06-03)
苗家造芦笙11个月前 (06-03)
祭蝉11个月前 (06-03)
安宅门神11个月前 (06-03)
对台书的传说11个月前 (06-03)
说春官的故事11个月前 (06-03)
说因果的故事11个月前 (06-03)
鱼鳞纹衣裳11个月前 (06-03)
白头巾的由来11个月前 (06-03)
姑娘梳小辫的由来11个月前 (06-03)
汉族口围的来历11个月前 (06-03)
煎饼卷大葱的传说11个月前 (06-03)
窝耳结的由来11个月前 (06-03)
奶娃妇女不上桌11个月前 (06-03)
翻箱底亮嫁妆11个月前 (06-03)
土家族的哭嫁歌11个月前 (06-03)
洗和气脸11个月前 (06-03)
三媒六证的来历11个月前 (06-03)
大理三月街的传说11个月前 (06-03)
爬山节11个月前 (06-03)
舟溪芦笙节的传说11个月前 (06-03)
白洁夫人与火把节11个月前 (06-03)
中秋节11个月前 (06-03)
窑王的传说11个月前 (06-03)
七夕乞巧11个月前 (06-03)
梨园神 娱乐大众人生11个月前 (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