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故大全 > 文化典故 > [第七章] 西北地区著名道教建筑

[第七章] 西北地区著名道教建筑

        


        


        

陕西西安八仙宫


        八仙宫又名 “八仙庵” ,位于西安市东关长乐坊北侧,是唐兴庆宫遗址的一部分, 是西安市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道教官观。据说这里是吕洞宾遇到汉钟离修行得道的地 方,历来是道教圣地。1983年,八仙宫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八仙宫始建于宋。相传,当时人们在这里听到地下有隆隆雷声,为了镇压雷声,修 建了雷祖殿。金元时期,道教全真教在原基础上扩建,称八仙庵。明代时,八仙庵香火 旺盛,成为著名的道教宫观。清康熙初年,著名道士任天然重修殿宇,并扩建东跨院, 将八仙庵辟为全真道十方丛林。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河南郑州道人董清奇募资重 修殿堂,增建西跨院。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部分建筑毁于战火,清道光年间 (1821~1850年)再次重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八国联军入京,慈禧太后、 光绪皇帝西逃西安,敕封八仙庵为 “西安东关清门万寿八仙宫” 。自此八仙庵被称为八 仙宫。
        八仙宫规模较大,占地8200余平方米,宫前竖有 “长安酒肆”石碑,旁刻 “吕纯阳 先生遇汉钟离先生成道处” 。八仙宫由山门至后殿共分三进,钟、鼓二楼分列左右,并 有东西两跨院。中轴线上有牌坊、山门、灵宫殿、八仙殿、斗姥殿,东跨院分别有吕祖 殿、药王殿及太白殿;西跨院有丘祖殿和宫内住持住房等。牌坊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饰以彩绘。
        山门后为灵宫殿,殿门上悬有国民党元老邵力子题写的 “其道大光” 匾额一块。殿 内正中供奉护法神王灵官像,两侧为青龙、白虎像。
        灵宫殿后为八仙殿。八仙殿为八仙宫的主殿,殿门上悬有光绪皇帝御书 “宝篆仙 传” 四字匾额。殿内正中供奉东华帝君,两侧为八仙像,即张果老、汉钟离、铁拐李、 吕洞宾、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
        


        

八仙宫灵官殿


        八仙殿后为斗姥殿,殿内供奉斗姥像,两侧为十二星宿像。
        八仙宫内文物荟萃。丘祖殿有慈禧御书 “玉清至道”匾额,药王殿外有唐太宗李世 民题写的《孙思邈赞》碑,山门后的碑廊中,有岳飞书的诸葛亮《出师表》碑,于右任 书写的文天祥《正气歌》碑等,均非常珍贵。
        八仙宫为陕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陕西省道教协会和西安市道教协会所 在地。
        

陕西省周至楼观


        楼观台位于陕西省周至县东南15公里处秦岭北麓的终南山上,距西安市约70公里, 有 “天下第一福地” 、“洞天之冠”等美誉,是我国著名的道教胜地,为全真道龙门派 道观,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十方丛林。现 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 院公布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
        


        

陕西省楼观台


        楼观台为老子讲授《道德经》之地,故被 视为道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据《终南山说经 台历代真仙碑记》载,楼观台起始于周康王, 初名草楼观,增建于秦汉,扩建于唐代。唐代 的楼观规模宏大,以宗圣宫为中心,主要建筑 有文始殿、三清殿、幺门殿、紫云衍庆楼、景 阳楼、真宫堂、斋心堂等,共殿堂楼阁50余 处。明清时逐步衰落。清朝时屡遭战火。清 末,楼观台的中心由宗圣宫移到说经台,楼观 逐步改称观台。
        楼观台现存建筑有说经台、山门、炼丹 炉、吕祖洞、灵宫殿、藏经阁、宗圣宫、显灵 山、栖真亭、衣钵塔、仰天池、老子系牛柏、 石刻青牛等,散布在方圆五公里的群山之间。
        


        

楼观台说经台


        说经台是楼观台的中心,建于海拔560米 的峰顶,主要殿堂有老君殿、斗姥殿、救苦殿、灵宫殿,配殿有四圣殿和太白殿。老 君殿又称老子祠,八卦藻井,殿内供奉老子坐像。两侧为明清历代碑碣。殿前有一口铁 钟,铸于明天顺四年(1460年);有铁香炉一个,铸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说经台 碑亭内有四通元代古碑,其中高文举的梅花篆字碑十分珍贵。四圣殿供奉庄子、列字、 文子和庚桑子。太白殿供奉太白金星。救苦殿供奉太乙救苦天尊、文殊和普贤真人等。
        说经台前建有六角亭,亭旁有一八卦形水池,池内有一石雕龙头口中吐水,池水四 季不绝,池旁立一石碑,上书 “上善池” 三个大字。
        说经台南面炼丹峰上有炼丹炉,相传为当年老子炼丹之处。炼丹炉长3.6米,宽2.7 米。说经台东方的一座山峰上,有仰天池,池中碧波荡漾,池西北方有栖真亭,内有老 子石像一尊,为老子修身养性之处。说经台北2公里处为宗圣宫遗址,遗址上有九棵千 年古柏,东侧有 “老子系牛柏” ,柏下有元刻石牛。遗址上还有元代石碑七通,有《大 元重建宗圣宫记》、《系牛碑》、《重修文始殿碑》等,均十分珍贵。
        楼观内碑刻石碣达90余通,其中有唐代欧阳询的《大唐宗圣观记碑》 、苏灵芝的 《唐老君显见碑》 、元代的《道德经碑》等。另有不少题记,如宋代米芾的,“第一 山” 、吴琚的“天下第一福地” ,苏轼游楼观台的题字刻石等。这些石碑和题记有很高 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陕西华阴华山玉泉院


        


        

华山


        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城南,为五岳之西岳,以奇险著称,有“奇险天下第一山” 之美誉。因 “远而望之若花状” ( 《水经注》 ) ,故名华山。华山西临少华山,又称 太华山,由朝阳峰(东峰) 、落雁峰 (南 峰) 、莲花峰(西峰) 、云台峰(北峰) 、 玉女峰(中峰)五峰组成,最高峰为南峰, 海拔1997米。华山历来为道教名山,属道 教全真派,被道教尊为第四洞天,又称 “总 仙洞天” 。明朝时,华山道教达鼎盛时期, 道教官观遍布全山。山上宫观多依山就势修 建,规模较小。清代以后,华山道教日趋衰 落。华山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重修,现存主要 宫观有山上的东道院、西道院,群仙观、王母宫、镇岳宫、玉女祠、翠云宫和山下的玉 泉院、纯阳观、仙姑观、朝元洞等。其中,玉泉观、东道院和镇岳宫保存相对较好,被 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
        玉泉院位于华山北麓谷口,为登临华山的门户。玉泉院是一座著名的全真道观, 198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
        


        

华山山门


        玉泉院的前身是希夷祠,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3年),是道士贾得升为 纪念师傅、北宋著名道士陈抟所建。陈抟号“希夷先生” ,曾在此隐居修炼并羽化。清 代多次扩建,因院内有一股清泉,改称玉泉院。玉泉院后毁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洪灾,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重建。清末再次毁于山洪,后 再次重建。
        玉泉院坐南向北,全院共有殿 堂50余间,山门面宽三间,悬有郭 沫若手书的 “玉泉院” 三字横匾。 山门之后有二道山门,21世纪初 建。二道山门两侧有清愁亭和无忧 亭。二道山门前有石舫蔼于水中。
        


        

华山石刻


        二道山门内横向可分为东、 中、西三部分。希夷祠位于玉泉院 中部,为院内主体建筑,四合院式 结构,有前后两座大殿,前殿供奉 全真道祖师郝大通,后殿为陈抟老祖殿,殿 内供奉陈抟坐像一尊。
        玉泉院西部建有回廊、石舫、无忧亭、 含清殿、希夷洞、山荪亭等。山荪亭相传为 陈抟所建,亭旁的无忧树亦为陈抟手植。希 夷洞内有宋石刻陈抟卧像,形态逼真。
        玉泉院东部有华佗墓、回廊和十二洞 等。七十二窗长廊是根据我国古代《礼记· 月令》七十二物候现象而精心设计,七十二 窗各不相同。全真七子殿内供奉着全真派的 七位高道。
        玉泉院内碑碣、匾额众多。希夷祠内悬有慈禧所书 “道崇清妙” 和光绪所书 “古松 万年” 匾额,有历代名人歌颂华山诗碑、华山全图碑和宋代书法家米芾的 “第一山” 碑。玉泉院还有不少石碑,琳琅满目,如冯玉祥题刻的 “水利救民” 、“破除迷信” , 遒劲有力。陈抟弟子贾得升撰写的建醮碑等,均为珍贵文物。
        


        

华山玉泉院


        

陕西华阴华山群仙观


        群仙观又名 “温神洞” 、“白云庵” ,位于华山百尺峡上二仙桥东北。从山路下仰 望,群仙观宛如建造在半空之中,周围绿树掩映,隐现其中。古人有诗赞道: “白岩旁 嵌屋,凌空架楼阁,云起庙微 露,俨然图画中。”
        群仙观原为道姑修性之地, 最早供奉地母神,后又供奉吕 洞宾、慈航道人。清道光年间 (1821~1850年)后,道士张 高禄募化扩大,增建前后两重楼 阁。民国《续华阴县志》: “道 士张高禄募化扩大为观” ,始为 今名。
        群仙观旧有清康熙帝题 “抱 真” 匾额和诗 “阴符宝字逾 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今古上 仙无限数,尽在此处达真诠” 。
        


        

华山群仙观


        

陕西华阴华山西岳庙


        西岳庙又名华岳庙,位于华阴市华山峪口东北约7.5公里处,是祭祀华山神的神庙, 是我国历代封建帝王祭祀华山神的专用场所,同时又是皇帝的行宫,为华山最古老的宫 观,有 “天下第一庙”之称。1988年,西岳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
        西岳庙初建于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 年) ,原称集灵宫,建于华山以东的黄埔 峪口。东汉桓帝时将集灵宫迁于今西岳庙 址,并更名为西岳庙。唐玄宗将华山封为 “金天王” ,因此,唐、宋、金、元时又 称为金天王庙。明清以后复名西岳庙。西 岳庙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8年)毁于地 震,嘉靖四十一年(1563年)重修。西岳 庙现存建筑为明清时仿北京皇宫修建,故 有 “小故宫”之称。
        西岳庙坐北向南,布局严谨,中轴对称,建筑规制极高,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 为五岳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庙宇,故有五岳第一庙之称。由南向北,中轴线上依次建有琉 璃照壁、灏灵门、五凤楼、棂星门,金城门、灏灵殿、万寿阁等。
        


        

华山西岳庙


        山门前有一座琉璃影壁,单檐歇山式,四周石栏杆围绕,东西两侧各有一南北向木 牌楼和一根铁旗杆。
        灏灵门位于西岳庙的南端,是西岳庙的山门,单檐歇山顶,有三个门洞,门上有 “敕修西岳庙”青石匾额一块,两侧有石狮和下马石各一对,下马石刻有 “官员人等在 此下马” 字样。进了灏灵门,院内西南侧有唐 “华山铭” 残碑,又称“天下第一碑” 。 碑上残存 “驾如阳孕” 四字为唐玄宗御书,碑座由两块巨石组成,座下有阶梯状三层基 石,基石外围又有石条围绕。
        五凤楼又称午门,砖石结构,为明代遗构。五凤楼下边是五个连券门洞,门洞正中 有七间高大楼阁,单檐歇山琉璃瓦顶,东西两端有侧楼。
        棂星门为明清砖木牌楼,八柱七楼式,主体三间为高大的木结构,琉璃瓦单檐歇山 顶,斗栱上雕刻有龙头,活灵活现,称为 “九龙口” 。
        “天威咫尺” 石碑楼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是庙里最大、保存最完 好的石牌。牌楼由石梁、石柱、 石枋等组成,四柱五楼三开间结 构。正中有 “尊严峻极” 、“天 威咫尺” 石匾各一块。牌楼上雕 有 “二龙戏珠” 、“狮子滚绣 球” 、“双凤朝阳” 、“鹤戏 图” ,“鲤鱼跳龙门” 等多种图 案,整座牌楼玲珑精致。
        石牌楼北侧是金城门,琉璃 瓦单檐歇山顶,木结构,为清代 早期建筑。金城门面宽五间,进 深两间。门前有石狮一对,还有 石碑数通。门后有明代金水桥。
        


        

西岳庙灏灵殿


        金水桥向北是灏灵殿,为西岳庙的主体建 筑,面宽七间,进深五间,琉璃瓦单檐歇山顶, 共有六十八大柱、九大梁、十三大檩,殿内有慈 禧太后御书 “仙掌凌云” 、同治御书 “瑞凝仙 掌” 、光绪御书 “金天昭瑞” 三块匾额。整座大 殿坐落于宽大的 “凸”字型月台上。大殿正面有 “二龙戏珠”御路,御路两旁有 “华山全图” 和 “西岳庙全图”石碑。大殿两侧,有两对相对称 的歇山顶重檐御碑楼和攒尖顶八角亭,其后有御 书房。西侧御碑楼内有清乾隆四十二年《重修西 岳庙碑》。
        御书房位于御花园内,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木 结构,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建于清乾隆四十二 年(1773年),内置乾隆御书,“岳莲灵澍”横 卧碑。
        


        

华山西岳庙石刻


        西岳庙的最北端是万寿阁。万寿阁复建于20世纪末,三层楼阁式结构,建于十字高 台之上,十字北端还建有游岳坊。
        除以上主要建筑外,庙内还有历代众多碑刻、楹联、匾额及名人字画等,均十分 珍贵。其中,著名的碑刻有北周元和二年(567年) 《西岳华山神庙之碑》、唐开元 十二年(724年) 《唐玄宗御制华山铭残字陴》 、宋建隆二年(961年) 《西岳金天王庙 碑》、明洪武三年(1370年) 《昭示五岳河渎碑》、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太华 全图碑》 、清同治九年(1870年)清朝大臣左宗棠所书《敕修西岳庙碑》等。
        

陕西韩城城隍庙


        韩城城隍庙位于韩城旧城东街内。2001年,城隍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城隍庙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明万历五年(1577年)扩建,后经历多次扩 建和重建。
        城隍庙坐北向南,占地15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76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山门、政 教坊、威明门、广荐殿、德馨殿、灵佑殿等。
        山门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木牌坊,东侧木牌坊曰“监察幽明” ,西侧木牌坊云 “保 安黎庶” 。
        山门临街,面宽三间,左右各有掖门,均为一间。
        进山门为前院,北面有二门 “威明门” 。前院中间有 “政教坊” ,上额题 “幽赞 化育” 。
        威明门北为广荐殿,广荐殿面宽五间,单檐悬山顶。在广荐殿和威明门之间的庭院 中,东西两侧分别建戏台。东台台口向西,西台台口向东,共用观戏场,二者相 “对” 而存在。每年农历八月二十,是城隍庙庙会日,当地民众必请两戏班于此对台演出。两 戏台同时演出,声音的干扰自然严重,如此戏 场布局使听戏条件非常糟糕。可民众似乎更注 重的是场面的热闹。为了渲染气氛,也就不再 苛求听闻条件了。现存西戏台,东戏台已毁。 西戏台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历 代均有重修,现保持有明代建筑特征,部分构 造已改为清代法式。屋顶为十字重檐歇山顶, 山花向前。中间隔扇上部花心书有 “歌舞台” 三字。
        广荐殿北为前殿“德馨殿” ,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前殿北为正殿“灵佑殿” , 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正殿北为寝殿“含光殿” ,面宽三间,单檐悬山顶。
        城隍庙现存建筑多保留明代建筑的特征以及一些典型的地方做法,构架均采用彻上 明造,梁架仍保留叉手,前后檐多用“大额” ,歇山顶收山较大,形制古朴。
        


        

韩城城隍庙戏台


        

陕西三原城隍庙


        城隍庙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城东渠街,是现在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代整体建筑群之 一。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清咸丰二年(1852年)曾修葺。
        城隍庙占地面积11024平方米,建筑面积4466平方米,由五进院落组成,中轴对 称,布局严谨,气势宏伟,构思精巧,后人称之为 “殚土木之功,穷造型之巧” 。庙内 主要建有牌坊、棂星门、戏楼、城隍殿、钟鼓楼、后院、寝殿等。
        庙前有 “鲤鱼跳龙门” 浮雕大照壁,东西八字墙上有 “苍龙训子” 和 “鱼龙变化” 的砖雕。
        山门前有一座木牌坊,高大雄伟,上书 “成灵昭应祠” ,歇山式,上面雕有 “龙戏 珠” 、“凤还巢” 、“狮子滚绣球”等图案。
        牌坊北面是城隍庙山门,无梁檩,由十根明柱支撑,在悬柱和八组斗拱方位上雕有 太极图和八卦符号,故又称“八卦悬顶无梁门” 。
        山门内东西两侧为牌廊,其中有岳飞书写的石刻《前后出师表》。向北依次有石牌 坊一座,上书“明灵保障” ; 木牌坊一座,上书“陟降在兹” 。
        


        

三原城隍庙戏台


        石牌坊北面是二道山门,二道山门上有戏 台。戏台为前后串联式,前部为单檐歇山顶, 后部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筒瓦覆盖。据庙内东 廊墙所嵌《城隍庙创建乐楼碑记》所载,戏台 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后几经修 葺。戏台下为中门,和山门相对,从戏台下走 过即为观戏场。戏台台面呈 “凸” 字形,前檐 为通柱四根,上托柱头枋、平板枋和栏额枋。 平板枋上置如意斗栱两朵,三踩双昂斗拱三 朵。四角双层角梁斜出,远挑角檐。前部脊上龙形兽吻。两边是琉璃山花。中立 “明月 楼”避雷器。前檐枋上饰有 “海水潮阳” 、“夔花对舞” 等彩绘图案。中间屏风区分前 后台,中间上书 “伶人献技” 四字。下置中门,与山门相对。上部柱础为鼓镜形,下部 柱础为蔓草纹八角形。顶部为斗四藻井。台口面对正殿。前檐柱上书楹联一副,曰: “假貌写真情莫闲看镜花水月; 新声传旧事须认作暮鼓晨钟。” 旧时每年农历八月十二 日为其庙会,一般均会约戏班献艺酬神。庙院为观戏场,正殿石柱上设有雅座,为达富 贵人看戏之处。
        穿过戏台为中院,两边建有钟鼓二楼,东鼓西钟,三重檐十字歇山顶。东西两厢建 有十八间廊房,内有唐代出土文物和历代瓷器展。中院内建有第四道牌坊,是全庙最大 的一座,木结构,上书 “明灵奠佑” 。
        城隍殿由拜殿和献殿组成,建于高台之上,四周石栏杆围砌,东有石碑,西有铸铁 香炉。献殿内供奉城隍神和四大天王像,拜殿内有壁画20余幅。
        庙内最后是寝宫,装饰华丽,雕墙镂花,琉璃覆顶。
        三原城隍庙内设有三原博物馆,馆内收藏有近3000件珍贵文物和100多通碑刻,均 十分珍贵。
        


        

三原城隍庙戏台


        

甘肃平凉崆峒山太和宫


        崆峒山位于平凉市城西30公里处,有东、西、南、北、中五台,大小山峰数十个, 雄秀险峻,有 “神州西来第一山”之称。中台是崆峒山的中心,海拔1894米。主峰为马 鬃山,又称绝顶,海拔2025米。崆峒山道教历史悠久,相传广成子曾在此修炼得道, 老子也曾在此修炼传道,因此,又被誉为 “天下道教第一山” ,也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 一。崆峒山于秦汉已有庙观,唐代达鼎盛时期,山上有佛、道教八台九宫十二院,佛寺 宫观42处,房屋650余间。崆峒山自然景观雄秀险峻,人文景观丰富悠久。明代赵时春 谓之“有北国山势之雄,又并南国山色之秀” 。清谭嗣同游平凉时,曾写了《崆峒》诗 一首: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松拿 霄汉来尼斗,石负苔衣挟兽奔。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可见其险峻壮 观。山上大部分道教建筑毁于清代,现存的仅有太和宫等几处。
        太和宫又称 “皇城” ,位于主峰马鬃山山顶。东面依山势有378级 “上天梯” 石台 阶。太和宫由牌楼、灵官殿、祖师殿、灵霄殿等建筑组成,气势恢宏。殿内有精美的塑 像以及大量彩色壁画。
        


        

平凉崆峒山太和宫


        


        

平凉崆峒山


         宁夏中卫县中卫高庙
        中卫高庙位于中卫县城北,是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现为宁夏回族自治 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夏中卫高庙大殿


        高庙创建于明正统年间 (1436~1449年) 。清康熙 四十八年 (1709年) 发生地 震,高庙部分建筑塌毁,进行 重修。1942年,因香火不慎引 起火灾,南天门以上的全部建 筑被毁。次年动工重建,历时4 年竣工,遵循旧制。
        全庙分为前后两部分,前 部为保安寺,为佛教建筑; 后 部为高庙,为道教建筑。
        保安寺面南有山门,山门 之上有魁星楼。山门往北穿过木牌坊,迎面为天王殿。殿内中间塑弥勒佛,东西两侧有 四大天王塑像。穿过天王殿,登24级台阶,可到南天门。
        南天门前的砖雕牌楼上有副楹联: “儒释道之度我度他皆从这里;天地人之自造 自化尽在此间。”南天门后建有一座二层三重檐的中楼。中楼后为五岳庙,三层三重 檐歇山顶,是高庙的最高大建筑。五岳庙下层为五岳殿,中层为玉皇殿,上层为三清 殿。在中楼和五岳庙的两侧均建配殿,面宽各九间,四周还有文楼、武楼、钟楼、鼓 楼四座楼阁。
        


        

宁夏中卫高庙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第七章] 西北地区著名道教建筑” 的相关文章

卍字纹11个月前 (06-03)
灵芝11个月前 (06-03)
11个月前 (06-03)
马骨胡的故事11个月前 (06-03)
牛皮鼓的传说11个月前 (06-03)
傣族象脚鼓的传说11个月前 (06-03)
彝族葫芦笙的故事11个月前 (06-03)
傈僳族葫芦笙的来历11个月前 (06-03)
箫的来历11个月前 (06-03)
熟猪头供土地菩萨11个月前 (06-03)
皮影戏的来历11个月前 (06-03)
说书扇子的由来11个月前 (06-03)
侗族斗牛的来历11个月前 (06-03)
畲族歌俗的来历11个月前 (06-03)
没右角的衣裳11个月前 (06-03)
做九不做十11个月前 (06-03)
农夫打兔子的典故11个月前 (06-03)
茫耶寻谷种11个月前 (06-03)
新郎从妻居11个月前 (06-03)
为何娶亲不吹喇叭11个月前 (06-03)
卓玛姐11个月前 (06-03)
沐浴节11个月前 (06-03)
泼水节11个月前 (06-03)
桑略卓散节11个月前 (06-03)
中秋节11个月前 (06-03)
哈尼族的正月年11个月前 (06-03)
二月二炒包谷11个月前 (06-04)
陶神 完美百姓生活11个月前 (06-04)
机神 以智慧创造机杼11个月前 (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