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古文 > 先秦散文 > 系辞传(节选)

系辞传(节选)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11),错综其数(12)。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13);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14)。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15),感而遂通天下之故(16)。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17)。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18);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19);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注释】 ①四:指“辞、变、象、占”四个方面。 ②以:用。尚:重视。辞:卦、爻辞。 ③动:行动。变:卦爻变化。 ④制器:制作器物。象:易象,指效法易卦,观物拟象。 ⑤卜:指龟卜;筮:蓍筮。据《系辞传上》所载,是取五十根蓍草,以四营拆数,经十八变而成卦的占筮方法。 ⑥问焉:问于蓍筮。以言:用卦爻之辞以发言。 ⑦命:问。受命:受占筮者之问。响:回声。 ⑧远近:指时间与空间的远近。远:未来、遥远;近:眼下、切近。幽:幽昧不明。深:深邃难测。 ⑨遂:顺利,指迅速、敏捷地有所感应。来物:犹“来事”,未来的事情。 ⑩至精:指《易》理精深微妙、可明察、预感事物几微变化之先。孰:何、怎么。与:及,达到。 (11)参伍以变:参,参杂、参合。伍:五,指“天数五”,一、三、五、七、九;“地数五”,二、四、六、八、十。据《系辞传》,揲蓍求卦,用天地“两五”奇偶之数相互参合为“大衍之数”以成易卦之变化。 (12)错:阴阳交错。综:阴阳往复。错综其数,指将“大衍之数”的蓍草,以阴阳(偶奇)两数左右交错,上下综合,以构成卦象。 (13)通其变:会通阴阳、偶奇之变。天地:乾坤、刚柔。文:指《易》卦乾坤六爻刚柔参杂、交变而成天地的文采。 (14)极其数:极尽“大衍之数”而成六十四卦。定:确立。天下之象,指《易》以六十四卦象确立天下万物之象。 (15)“易无思”三句:易占所用或蓍或龟,未“参伍”、“错综”以变动成象数时,皆“寂然不动”,为无思无为之物。(16)感:动,指行筮法。故:事。 (17)极深:穷极道理的深微奥秘。研几:研究事物的几微变化。 (18)唯:因为。通:开通。志:心志。(19)成:成就。务:事业。
        
        【今译】 《易经》包涵着圣人阐发的道理有“辞变象占”四个方面:用于言谈论理者重视卦爻辞,用于筹策行动者重视卦爻变化,用于制作器物者重视卦象,用于卜筮决疑者重视占筮法则。因此君子将要有所作为,有所行动,便卜问蓍筮并以卦爻之辞为言行依据。《易经》受到占筮者的卜问,就能如回响应声地作出应答,无论是远、近,还是幽昧不明、深邃难测的事,它都能迅速地预知所卜之事的吉凶。若非天下至为精深的《易》书,它如何能达到此种境界?参台天地之数以成卦变,错综阴阳之数以成卦象。会通阴阳变化,便能构成天地的文采;极尽天地之数,便能确定天下的物象。若非天下至为变化的《易》书,它如何能达到此种境界?《易》卦卜筮的龟蓍没有思虑,没有作为,静置时它寂然不动,一旦受到问筮者的触动,它就会通达天下的事物。若非天下至为神妙的《易》书,它如何能达到此种境界?《易经》,是圣人用以穷极深奥道理而研究几微征兆的学问。正因为它能穷极深奥的道理,所以能开通天下人的心志;正因为它研究几微征兆,所以能成就天下人的事业;正因为它贯通着神妙的变化,所以能不求迅疾而速成,不必力行而能达到目的。孔子说:“《易经》包涵着圣人阐发的道理有四个方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总案】 此章以“圣人之道四焉”总提,中间分三层阐发《易》蕴至精、至变、至神的三种境界,指明达到这三种境界的步骤。作者这里所讲虽是《易》占奥秘,却象《庄子》中的“庖丁解牛”一样,蕴涵着一定的合理因素。全文章法严谨,层次清晰,排比整饬,骈散相间;行文从容、稳健,反诘设问,如“其孰能与于此”往复三见;“唯深也”,“唯变也”,“唯神也”排比三叠,回环复沓,增添了文气的生动与波澜。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乾坤,其《易》之蕴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11),形而下者谓之器(12),化而裁之谓之变(13),推而行之谓之通(14),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15)。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16),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17),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18),以行其典礼(19),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20),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21);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22),默而成之(23),不言而信(24),存乎德行(25)
        
        【注释】 ①言:言语。意:思想、意蕴。 ②圣人立象:指伏牺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划奇(—)以象阳,划偶(——)以象阴,取天地物象为卦象。 ③设卦;设计出卦象。情伪:人事之真伪、善恶。 ④系辞:在卦爻之下加上文辞。 ⑤变:变化。 ⑥鼓之舞之:指鼓舞天下之民。神:指规律。 ⑦易之蕴:犹精蕴。 ⑧乾坤成列:乾坤二卦并列易卦之首。 ⑨毁:毁弃。 ⑩息:止息,指乾阳坤阴的交感变易止息不行。 (11)形:万物之形体。形而上:指超乎形体之上的抽象、无形的范畴。 (12)器:具体、实在的物质状态。 (13)化:阴阳交感化育。裁;裁制、节制。 (14)推:推移。 (15)举:犹取。错:犹“措”,施行。 (16)赜(ze责):指事理之幽深隐微。 (17)拟:比拟。形容:形状、样子。象:象征。宜:适宜、恰当。 (18)会通:会合交通。(19)典礼:典法礼仪。 (20)存乎卦:存于卦象。存:存意,即留意、省察之意。 (21)鼓天下之动:犹鼓动天下,使之奋发振作。 (22)神:阴阳变化。明:明晓。存:在。 (23)默:冥思默契,会悟于心。 (24)不言:犹忘言得意。信:深信易蕴之神明。 (25)德行:即德业,指进德修业。
        
        【今译】 孔子说:“书不能全部表达言语,言语不能全部表达思想。”那么圣人的思想,难道就不能体现了吗?孔子说:“圣人用形象的东西表达他的思想,设计出卦以表达人事的真伪善恶,在卦爻之下加上文辞以表达言语而领悟其象征意义,这样,就可以变通天下之理以尽其利,鼓舞天下万民按照规律去行事。乾坤两卦,大概是《易》的精蕴吧?乾坤并列易卦之首,《易》道生生不息的变化便立于乾坤的交感化育之中了。若乾坤并列的关系毁灭了,那就不能出现《易》道的变化;若《易》道的变化不能出现,乾坤交感化育的关系也就几乎止息不行了。因此,超乎形体之上的抽象无形范畴就叫做“道”,居于形体之下的具体物质范畴就叫做“器”。阴阳变化而有节制就叫做“变”,推移易卦变化的规律而施行于天下万事就叫做“通”,取此阴阳变通的道理而施行于天下万民就叫做“事业”。因此,所谓“象”,是因为圣人见到天下事理幽深难明,从而以比拟的方法模仿其形态画卦以分类,象征的十分恰当,所以称之为“象”。因为圣人见到天下万物变动不息,而观察阴阳交通的规律,以施行人事典法礼仪的准则,并系辞于卦爻之下以决断事物变化的吉凶,所以称之为“爻”。极尽天下幽深隐微事理者要省察卦象的喻意,鼓舞万民奋发振作者要省察系辞的精义,掌握万物交感化育与裁节规律者要省察卦爻的易变,推动万事依化裁易变的规律而施行者要省察阴阳的会合交通。辨析阴阳变化并能明晓它,在于运用易卦的人,冥思默契,会悟于心,观象得意而忘言并使人深信其理而不疑,那就在于运用易卦者的德行修养如何了。
        
        【总案】 此章旨在阐发《易》道的“立象尽意”,“设卦尽情伪”的总特征。首以“立像”、“设卦”为总纲,中间专论乾、坤为立象通变之精蕴,末以辨察“道”、“器”之变通,揭明拟形象物、观卦断辞以达于“神明”的原则。文章手法灵活,欲正先反,首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反向起势,借“然则”顿折而分五层转论立象、设卦之尽意、尽言。“圣人立象”一段,文辞排比整饬而有变化;“乾坤,其《易》之蕴邪”一句设问,转接从容;乾坤“毁”、“息”二句,运用循环论证方法,巧妙揭示乾坤化育与《易》道变化生息一体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故”而下,多用排偶,论理严密、透彻,文势酣畅而有韵致。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注释】 ①“憧憧往来”二句:《咸》卦九四爻辞。憧憧(chong音充),男女刚柔二气交感,心意往复不定的样子。《咸》卦初六、九四相应, “朋”指初六。尔:指九四。 ②致:情致、意趣。 ③信:古“伸”字。 ④尺蠖(huo音获):蛾的幼虫,体软而长,屈伸而行。 ⑤蛰:动物冬眠潜伏不动之状。 ⑥精义入神:精研阴阳屈伸易变的义理,指潜修晦养而至于入神忘我的境地。致用:致力于施用。 ⑦崇德:崇高其德。 ⑧此:指屈伸以“致用”、“崇德”。 ⑨穷神:穷尽阴阳难测之神妙。知化:领悟屈伸变化之奥秘。
        
        【今译】 《易经》(《咸》卦九四爻辞)说:“男女二气交感,心意往复不定,朋友始终顺应着你的思虑。”孔子阐发道:“天下事物何需思虑?天下事物虽多而殊途同归。思虑有干百种但终能统一。天下事物何需思虑?太阳西落月亮就会东升,月亮西落太阳就会东升,太阳月亮相互往来推移而光明得以生发;寒去暑来,暑去寒来,寒暑相互往来推移而年岁得以形成。‘往’,就是屈缩;‘来’,就是伸展。屈缩与伸展相互感应而利益就得以衍生。尺蠖屈缩首尾,是以此求得伸展;龙蛇潜伏躯体,是以此求得生存。(君子)精研义理,潜修入神,是以此求得致力于使用;利于致用,安保其身,是以此求得增崇其美德。超过上述屈伸进退,‘致用’、‘崇德’的事理之外,或许就没有什么可思可悟的了。能够穷尽阴阳难测的神妙,领悟屈伸变化的奥秘,是德业修养之隆盛的自然体现。”
        
        【总案】 本段专就《咸》卦九四爻辞阐发易蕴。文章起势高远,从天下事物自然感应提出设问,点明“同归殊途”、“一致百虑”的道理;继而以日月、寒暑往来相推而“明生”、“岁成”,论定“屈伸相感而利生”之理;最后以尺蠖、龙蛇之屈蛰以“求信”、“存身”的自然现象,联类比喻,引证君子之入神,安身以“致用”、“崇德”,揭明“穷神知化”为屈伸相感,体现易蕴的最高境界。此文从天道自然,论及人生哲理、处世之道,取喻浅近生动,言简意赅;文辞蝉联排比,“往来”、“屈伸”,层见叠出,绪绪生发,有一唱三叹之妙。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11),其旨远(12),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13)。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14)。”
        
        【注释】 ①门:门户。以门户的开合喻乾坤。 ②物:易卦以奇(—)偶(——)爻画,以象征阴阳万物。阴阳无形,而乾坤有形,故称为。物”。 ③阴阳:指乾坤。德:德性,即性质。合德:指阴阳交合渗透,对立统一。体:形体。 ④以:用,指用乾坤奇偶两种爻画,体:体现。撰:数。天数五(一、三、五、七、九),地数五(二、四、六、八、十),天地之数相互参合为“大衍之数”而成六十四卦的变易。 ⑤通:贯通,通达。神明:神妙变化。 ⑥其:指六十四卦。称名:所称之物名。杂:杂乱。 ⑦于:发语词。稽:考察。类:事类。其:大概。衰世:衰亡变乱之世。易卦中《屯》、《讼》、《剥》、《噬嗑》、《明夷》、《困》之类,名危意险,多有忧患危惧之辞,流露衰世之情意。 ⑧微显:即显微,显明几微难见的征象。阐幽:阐发幽隐不明的事理。 ⑨开:始,指以乾通坤,始开六十四卦以象万物。当:主、正、定。当名:犹“定名”,确定卦名。辨物:辨析卦爻的物象。 ⑩言:指卦爻所系的言辞。正言:确定卦爻辞。断辞:判断卦爻辞的吉凶。 (11)取类:取物象以类比。(12)旨远:旨意深远。 (13)曲而中:婉曲而切中事理。肆:直陈,有“显露”之意。隐:寓意隐微。 (14)因:依承、顺应。贰:指乾、坤变易之道。济:助成。报:报应。
        
        【今译】 孔子说:“乾、坤两卦,大概就是《易》道的门户吧?乾,是阳物的象征;坤,是阴物的象征。阴阳的德性交变参合而生成阳刚阴柔的形体,以体现天地之数衍生六十四卦的变易,通达阴阳神妙变化的德性。卦、爻所称物名,虽阴阳奇偶爻画错杂,而各有次序,不相逾越。稽考卦、爻的事类,(多有忧患危惧之辞),大概流露了衰世的意味吧?《易经》能彰昭往事察辨未来,显明几微之事情,阐发幽微的事理。(圣人作《易》)始开六十四卦以象万物,而确定卦名、辨析卦象、拟定系辞、判断吉凶,使天下事理完备无遗。卦爻所称的物名是细小的,但能取物象以类比大事;其旨意深远,辞则明文昭著;其语言婉曲而切中事理,其所述事物明显而寓意隐微。掌握并顺应乾、坤变易之道而助成百姓的行动,以此明得失、吉凶之报应。”
        
        【总案】 此章阐发乾、坤两卦在《易》道中的重要地位和卦、爻辞立象喻意,意在象外的修辞特征。其“称名也小,取类也大”,“旨远,辞文”的象喻方式,与文学艺术之比兴、象征、隐喻的手法颇有相合之处。刘勰说:“观夫兴之托喻,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文心雕龙·比兴》)可见其对文学艺术具有深远的启示。文章行文灵活多变,句式参差错落,间有骈句,散起散收,如云行水流,极尽自然伸缩之妙。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系辞传(节选)” 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