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美文 > 学生现代诗文散文 >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原文阅读|理解|赏析|读后感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原文阅读|理解|赏析|读后感

《萧 红·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原文阅读|主旨理解|赏析|读后感

萧 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鲁迅先生生的病,刚好了一点,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大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过了一会又接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浑浊得很,所以把红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的宽……”

那天鲁迅先生很有兴致,把我一双短统靴子也略略批评一下,说我的短靴是军人穿的,因为靴子的前后都有一条线织的拉手,这拉手据鲁迅先生说是放在裤子下边的……

我说:“周先生,为什么那靴子我穿了多久了而不告诉我,怎么现在才想起来呢?现在我不是不穿了吗?我穿的这不是另外的鞋吗?”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

那天下午要赴一个筵会去,我要许先生给我找一点布条或绸条束一束头发。许先生拿了来米色的绿色的还有桃红色的。经我和许先生共同选定的是米色的。为着取美,把那桃红色的,许先生举起来放在我的头发上,并且许先生很开心地说着:

“好看吧! 多漂亮!”

我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顽皮地在等着鲁迅先生往这边看我们。

鲁迅先生这一看,脸是严肃的,他的眼皮往下一放向着我们这边看着:

“不要那样装饰她……”

许先生有点窘了。

我也安静下来。

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许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周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他们,这种眼光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到一个旷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我开始问:“周先生怎么也晓得女人穿衣裳的这些事情呢?”

“看过书的,关于美学的。”

“什么时候看的……”

“大概是在日本读书的时候……”

“买的书吗?”

“不一定是买的,也许是从什么地方抓到就看的……”

“看了有趣味吗?”

“随便看看……”

“周先生看这书做什么?”

“……”没有回答,好像很难回答。

许先生在旁说:“周先生什么书都看的。”

在鲁迅先生家里作客人,刚开始是从法租界来到虹口,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一个钟头的工夫,所以那时候来的次数比较少。记得有一次谈到半夜了,一过十二点电车就没有的,但那天不知讲了些什么,讲到一个段落就看看旁边小长桌上的圆钟,十一点半了,十一点四十五分了,电车没有了。

“反正已十二点,电车也没有,那么再坐一会。”许先生如此劝着。

鲁迅先生好像听了所讲的什么引起了幻想,安顿地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濛濛的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以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

……

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校对着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我一走进卧室去,从那圆转椅上鲁迅先生转过来了,向着我,还微微站起了一点。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 怎么会好久不见?就是上午我来的那次周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来呀……怎么都忘记了吗?

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鲁迅先生家里生客人很少,几乎没有,尤其是住在他家里的人更没有。一个礼拜六的晚上,在二楼上鲁迅先生的卧室里摆好了晚饭,围着桌子坐满了人。每逢礼拜六晚上都是这样的,周建人先生带着全家来拜访的。在桌子边坐着一个很瘦的很高的穿着中国小背心的人,鲁迅先生介绍说:“这是一位同乡,是商人。”

初看似乎对的,穿着中国裤子,头发剃的很短。当吃饭时,他还让别人酒,也给我倒一蛊,态度很活泼,不大像个商人;等吃完了饭,又谈到《伪自由书》及《二心集》。这个商人,开明得很,在中国不常见。没有见过的,就总不大放心。

下一次是在楼下客厅后的方桌上吃晚饭,那天很晴,一阵阵的刮着热风,虽然黄昏了,客厅后还不昏黑。鲁迅先生是新剪的头发,还能记得桌上有一盘黄花鱼,大概是顺着鲁迅先生的口味,是用油煎的。鲁迅先生前面摆着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饭的饭碗。那位商人先生也能喝酒,酒瓶手就站在他的旁边。他说蒙古人什么样,苗人什么样,从西藏经过时,那西藏女人见了男人追她,她就如何如何。

这商人可真怪,怎么专门走地方,而不做买卖? 并且鲁迅先生的书他也全读过,一开口这个,一开口那个。并且海婴叫他×先生,我一听那×字就明白他是谁了。×先生常常回来得很迟,从鲁迅先生家里出来,在弄堂里遇到了几次。

有一天晚上×先生从三楼下来,手里提着小箱子,身上穿着长袍子,站在鲁迅先生的面前,他说他要搬了。他告了辞,许先生送他下楼去了。这时候周先生在地板上绕了两个圈子,问我说:

“你看他到底是商人吗?”

“是的。”我说。

鲁迅先生很有意思的在地板上走几步,而后向我说:“他是贩卖私货的商人,是贩卖精神上的……”

×先生走过二万五千里回来的。

鲁迅先生家里,从楼上到楼下,没有一个沙发。鲁迅先生工作时坐的椅子是硬的,休息时的藤椅是硬的,到楼下陪客人时坐的椅子又是硬的。

鲁迅先生的写字台面向着窗子,上海弄堂房子的窗子差不多满一面墙那么大,鲁迅先生把它关起来,因为鲁迅先生工作起来有一个习惯,怕吹风,风一吹,纸就动,时时防备着纸跑,文章就写不好。所以屋子里热得和蒸笼似的,请鲁迅先生到楼下去,他又不肯,鲁迅先生的习惯是不换地方。有时太阳照进来,许先生劝他把书桌移开一点都不肯。只有满身流汗。

鲁迅先生的习惯与别人不同,写文章用的材料和来信都压在桌子上,把桌子都压得满满的,几乎只有写字的地方可以伸开手,其余桌子的一半被书或纸张占有着。

左手边的桌角上有一个带绿灯罩的台灯,那灯泡是横着装的,在上海那是极普通的台灯。

鲁迅先生的文章,多半是在这台灯下写的。因为鲁迅先生的工作时间,多半是下半夜一两点起,天将明了休息。

一九三六年三月里鲁迅先生病了,靠在二楼的躺椅上,心脏跳动得比平日厉害,脸色略微灰了一点。

海婴在玩着一大堆黄色的小药瓶,用一个纸盒子盛着,端起来楼上楼下地跑。向着阳光照是金色的,平放着是咖啡色的,他招集了小朋友来,他向他们展览,向他们夸耀,这种玩艺只有他有而别人不能有。他说:

“这是爸爸打药针的药瓶,你们有吗?”

别人不能有,于是他拍着手骄傲地呼叫起来。

许先生一边招呼着他,不叫他喊,一边下楼来了。

……

海婴每晚临睡时必向爸爸妈妈说“明朝会!”

有一天他站在上三楼去的楼梯口上喊着:

“爸爸,明朝会!”

鲁迅先生那时正病的沉重,喉咙里边似乎有痰,那回答的声音很小,海婴没有听到,于是他又喊:

“爸爸,明朝会!”他等一等,听不到回答的声音,他就大声地连串地喊起来:

“爸爸,明朝会,爸爸,明朝会,………爸爸,明朝会……”

他的保姆在前边往楼上拖他,说是爸爸睡下了,不要喊了。可是他怎么能够听呢,仍旧喊。

这时鲁迅先生说“明朝会”,还没有说出来喉咙里边就像有东西在那里堵塞着,声音无论如何放不大。到后来,鲁迅先生挣扎着把头抬起来才很大声地说出:

“明朝会,明朝会。”

说完了就咳嗽起来。

许先生被惊动得从楼下跑来了,不住地训斥着海婴。

海婴一边笑着一边上楼去了,嘴里唠叨着:

“爸爸是个聋人哪!”

鲁迅先生没有听到海婴的话,还在那里咳嗽着。

1936年10月17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17日,一夜未眠。

18日,终日喘着。

19日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


1939年,10月。



〔注〕即冯雪峰。

鲁迅逝世于1936年10月19日,至今已经七十年了。

近十余年来,出现了许多关于鲁迅的回忆录和印象记,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展现了鲁迅的言行举止和神采风貌,同时也由此触及了二十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跃动脉搏和风雨历程。

在众多的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其中杰出的篇章之一,它不仅具有可贵的史料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长久地感动着后人。

萧红是黑龙江省呼兰县人,“九·一八”事变以后,长期在关内辗转流浪,她在文学创作中得到过鲁迅无微不至的帮助。鲁迅当时生活在白色恐怖统治下的上海,在危急时刻曾几次离家避难,但他的家对萧红这位青年女作家却是从来不上锁不设防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家就是萧红的家。

对于萧红来说,再也没有比鲁迅的家更为温暖的了,同样,在大量有关鲁迅的回忆录中,再也没有比萧红这篇文章更能深入鲁迅的家庭生活,从近距离来观察鲁迅的了。

鲁迅是“人”不是“神”,是伟人也是凡人。本文写到了鲁迅的衣食住行和他的喜怒哀乐,既令人敬佩,又感到可亲,并无什么不可思议之处。文中还写了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和儿子海婴,也同样有血有肉,可亲可信。

《回忆鲁迅先生》在写作上有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生动的细节描写。文章一上来写鲁迅大笑和走路的样子,就极为生动有趣。文中如此生动的细节,可说俯拾即是。

二、别致的结构安排。作者侧重写鲁迅的生活琐事,对于鲁迅的创作经历和重大事件涉及不多,所以本文在结构上并未遵照严格的时间线索,而是把相关的事项和细节集合起来,组成一连串闪光的片断。这样安排,可谓量体裁衣,恰到好处。

三、把感情蕴含于朴实无华的叙述之中。萧红本是感情细腻、擅长抒情的女作家,但这篇回忆录却显得极其克制,一切让事实说话,作者不作过多的抒发。试看文中写海婴笑爸爸是聋子那一段,海婴的幼稚天真,鲁迅的苦恼无奈,许广平的训斥、不安,被刻画得细致入微,作者对此虽未作一言半语的评析,但辛酸之情已尽在不言中了。

回忆录是当今广为流行的一种散文样式,它的生命在于真实。遗憾的是在有些回忆录中,有意无意地拔高和夸张、掩饰和辩护等现象还时常可见,对此,著名文艺评论家孙绍振曾深刻指出:“特别是对于一些在历史上有些声名的人,许多回忆录作者都在不知不觉之间造神。”(《孙绍振如是说》)在这方面,萧红这篇回忆录至今仍能给人深刻的启迪。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原文阅读|理解|赏析|读后感” 的相关文章

(郭沫若)《银杏》2年前 (2022-10-26)
(庐隐)《异国秋思》2年前 (2022-10-26)
(鲁迅)《雪》2年前 (2022-10-26)
(梁实秋)《雅舍》2年前 (2022-10-26)
(老舍)《小麻雀》2年前 (2022-10-26)
(峻青)《雄关赋》2年前 (2022-10-26)
(孙犁)《锁门》2年前 (2022-10-26)
(周汝昌)《谈哭》2年前 (2022-10-26)
(周汝昌)《谈笑》2年前 (2022-10-26)
(冰心)《往事(二)》2年前 (2022-10-26)
(赵丽宏)《诗魂》2年前 (2022-10-26)
(贾平凹)《秦腔》2年前 (2022-10-26)
(俞平伯)《清河坊》2年前 (2022-10-26)
(周作人)《鸟声》2年前 (2022-10-26)
(琦君)《母亲的书》2年前 (2022-10-26)
(梁实秋)《谦让》2年前 (2022-10-26)
(吴冠中)《静巷》2年前 (2022-10-26)
(许地山)《落花生》2年前 (2022-10-26)
(郑振铎)《猫》2年前 (2022-10-26)
(徐迟)《江南(一)》2年前 (2022-10-26)
(丁芒)《江南烟雨》2年前 (2022-10-26)
(张洁)《拣麦穗》2年前 (2022-10-26)
(夏衍)《甲子谈鼠》2年前 (2022-10-26)
(鲁藜)《红的雪花》2年前 (2022-10-26)
(张承志)《汉家寨》2年前 (2022-10-26)
(鲁迅)《风筝》2年前 (2022-10-26)
(茅盾)《风景谈》2年前 (2022-10-26)
(余光中)《登楼赋》2年前 (2022-10-26)
(杨朔)《茶花赋》2年前 (2022-10-26)
(吴组缃)《柴》2年前 (2022-10-26)
(郭沫若)《晨安》2年前 (2022-10-26)
(王蒙)《春之声》2年前 (2022-10-26)
(茹志鹃)《百合花》2年前 (2022-10-26)
(周作人)《乌篷船》2年前 (2022-10-26)
(朱自清)《冬天》2年前 (2022-10-26)
(张中行)《刘佛谛》2年前 (2022-10-26)
(叶 紫)《古渡头》2年前 (2022-10-26)
(钱钟书)《吃饭》2年前 (2022-10-26)
(史铁生)《合欢树》2年前 (2022-10-26)
(刘以鬯)《吵架》2年前 (2022-10-26)
(铁凝)《哦,香雪》2年前 (2022-10-26)
(周作人)《喝茶》2年前 (2022-10-26)
(陆 蠡)《囚绿记》2年前 (2022-10-26)
(北 岛)《回答》2年前 (2022-10-26)
(陆文夫)《围墙》2年前 (2022-10-26)
(秦 牧)《土地》2年前 (2022-10-26)
(臧克家)《壮士心》2年前 (2022-10-26)
(巴金)《家(节选)》2年前 (2022-10-26)
(张爱玲)《封锁》2年前 (2022-10-26)
(臧克家)《炉火》2年前 (2022-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