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写作素材 > 专题资料收录 > 物品器具 中国竹雕

物品器具 中国竹雕

  中国竹雕

  人类文明自诞生时起,人们便以各种方式将文明的果实保留下来,使我们能够领略到先辈的风采与创造,同时也使我们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文房用品尤其是“文房四宝”,作为文明的载体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很早就已有“文房”之称,笔、墨、纸、砚则被誉为“文房四宝”。在用于书法、绘画的文化艺术工具中,仅这四样宝,就已备受文人的喜爱和珍藏。这四宝是最基本的工具。竹木雕源于竹木器,从使用竹木器的史前时代开始,到竹木雕艺术独立发展并成熟的明清时代,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

  留青竹刻和竹节雕

  留青阳文雕刻,也称平雕,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把图案之外的青皮铲去,露出竹肌。这种雕刻方法不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泽莹润,经常抚玩摩掌,年代越是久远,竹肌颜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温润如玉,色泽近似琥珀,同时图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这种技法始于唐代,当时虽是留青竹雕的初期阶段,所刻纹饰还比较浑朴简单,但这种技法的出现,显示出了竹刻艺术的提高与进步。

  留青竹刻在唐代开始流行时,最初只是平面雕刻,将图文部分留下,其余部分刮掉;所刻的纹饰,也只是进行阴阳文或阴文雕刻,只有花纹的变化,而没有雕刻技法的变化。明末竹刻家张希黄在唐代留青刻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他利用竹筠、竹肌质地色泽的差异,以竹的外皮(即青皮)刻图纹,将剔除青皮后的竹肌做底,首创出阳文浅浮雕的留青技法。这一时期,许多竹刻名家都兼精书画,他们从书画艺术中汲取养分,以充实竹刻艺术,无论题材、技法,都与书画艺术紧密结合。而以竹的青皮作为图纸的雕刻绘制法,与绘画的笔墨神韵更加贴近。

  竹节雕是指先将竹节制成器物, 如臂搁、笔筒、香筒、茶叶筒等,然后 在竹制器物上做深浮雕和搂空雕等雕刻,使之成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琳琅满目,传世较多。

  竹雕蕉荫读拐图笔筒

  清

  高14厘米

  器型周正,随形雕刻两仕女于芭蕉树下相伴读书,画面层次鲜明,刻工精细。

  竹雕竹林七贤笔筒

  清 高17厘米

  此笔筒采用浮雕与留青相结合的技法,用刀如笔,重重叠叠的松针,纤细如毫,节节上升的竹子亦极具质感。

  明清竹雅鉴识

  早期的竹刻制品遗存很少,至今所见多为明清传世品,一般浑厚古朴,构图饱满,布满器身,刀工深峻,常做深浮雕或透雕,线条刚劲有力,转角出棱。品种以笔筒、香筒为主。清代前期尚有明代遗风,但表现技法更为多样,浅刻、浅浮雕、留青、圆雕等同时并行;品种扩大,除笔筒、香筒外,臂搁、竹根人物、动物与山石具备,制作精致工整,细巧秀雅,而像张希黄的留青山水楼阁、邓渭的浅刻小字行楷等,都是个人风格特征十分鲜明的作品。清代后期面目较为单一,用刀平浅,常作阴刻,流行小像写真、篆刻金石文字以及细密小字的铭文诗篇,并以再现书画笔墨为能事。器物种类多为扇骨、臂搁等,也有大件的竹根雕,刻群仙祝寿、三羊开泰等题材,雕工较粗。明清竹刻往往镑有作者名款或印章,是竖定的重要依据。正因如此,赝品仿造刻款,尤其是名家的款识,比较常见。一般来说,真款刻写自然流畅,秀中有骨,刚而不板,无矫揉造作之感,突出作者自我风格。伪款则笔画呆滞,下刀乏力,与原作者风格不符,有的虽形似却无灵气。竹刻的色泽也是鉴定的一方面。年代越久的制品色泽越深,呈暗红褐色,深棕色、灰褐色等,而以墟琅色为佳,又因经多年不断摩挚,器表莹滑光润,年代较近的制品或新器色泽较淡,呈浅黄色等。作伪者常将新器加以染色,冀求获得与旧器相同之色泽,但人为模仿浮而不沉,与自然色泽终究有别,经仔细辨别,不难看出。

  竹黄工艺

  竹黄即竹之内皮,浅黄色,色泽光润,类似象牙,又有“文竹”、“贴黄”、“翻黄”等称。它是以大型的南竹为材料,将新鲜的竹黄片,经过水煮、晾干、压平等工序,然后贴到各种形状的器物上。通常是以木做胎,所用的木料有桶木、柏木、杉木、檀香木、红木、乌木和黄杨木等。尤其是黄杨木,其色泽与竹黄近似,质地细腻,是上等的珍贵原料。

  一般先用这些木料做成各种形状的器物,然后在器物的表面贴上竹黄,有的因为装饰纹样的需要,要贴上两至三层竹黄。所刻纹饰有彩花如意、方塞、连瓣勾莲、回纹、雷纹、蝉羽纹、山水人物相花鸟等,衔接紧密,接榫斗角,毫无榫迹,被誊为 "天衣无缝",其纹饰精巧美观,宛若天然而成。

  竹黄工艺的历史并不久远,始创于湖南邵阳地区,制成的器物有匣、盒、盘、文具等。器物表面呈鹅黄色,清淡幽雅,大多为光素,很少有纹饰。清代时,浙江一带有人到湖南经商或游览,看见这种工艺制品,有的还得到亲朋的馈赠。他们觉得此种器皿既清雅又实用,于是召集了一些人去学习,同时也买回一些器物作为样品进行试做。在制作过程中,嘉定竹人将学来的贴黄技术加以改进,在器物贴黄的表层辅以精美的纹饰,使之完全艺术化。自此,竹黄工艺的声誉日渐提高。后来,嘉定的竹黄制作品种越来越多,纹饰也越来越精丽丰富,工艺技术水平远远超过了湖南邵阳地区。到清代中期时,竹黄工艺发展迅速,已不仅是湖南邵阳、浙江嘉定两地生产,浙江黄岩、四川江安和福建上杭亦开始以制作贴黄而着称了。

  竹黄山水镇纸 清

  29.5X4.5厘米 镇纸正面刻宇,背面携山水图案,雕工精湛,工艺精美。

  浅浮雕八吉祥纹竹黄盒

  此盒采用竹黄工艺,在盒盖及围浅浮雕八吉祥纹图,线条流畅,为竹黄工艺精品。

  竹黄"荷亭清暑"八方盒

  清中期 直径17厘米

  八方盒盒面刻绘荷亭清暑图,雕刻精美,意境清幽,线条流畅,设计巧妙。

  竹黄雕人物故事图眼镜盒

  清 高13·5厘米

  如意形眼镜盒盖上两面浮雕骗幅和团寿宇,寓意福寿双全。盒一面浮雕“平生三级”图案,另一面浮雕松下高士图。工艺精湛,线条硬挺,为清末制品。

  竹黄留青山水纹眼镜盒

  清 高15·8厘米

  此眼镜盒呈椭圆形,一面雕留青山水纹,另一面刻诗句。工艺精到,为清末制品。

  进贡皇宫的竹皇器

  竹黄这种民间工艺品原在浙江、湖南一带流行,并没有作为地方物产贡入皇宫内廷。后来,乾隆帝前后六次南巡,发现了这种工艺品,甚为喜爱,遂命地方上作为物产每年向皇宫进贡。乾隆帝在南方各名胜处所建的行宫内陈列摆设的此种物品,精制淡雅,深受人们喜爱。当时民间的竹黄器在造型、花纹装饰上都比较简单。而进贡到宫廷内的器物却是精美异常。其中有些造型规格和图案设计是由清宫如意馆画师提供,各地再按图案采办、督造,有些则是将贴黄匠人召至宫中进行制作。这些按规定缴纳进贡的作品,几乎都是穷工弹巧,精美绝伦,包括盒、匣、文具、盘、牙签筒等,其中仅盒一类,品种样式就五花八门,举不胜举。至于图纹装饰上更是精工细作,远非民间器物可比。据清宫中进单所载,如乾隆二十二年 (1757)二月初二日,河东河道总督张师载进贡:文竹一统尊、石榴尊等。又如乾隆三十四年 (]769)七月初一日,江宁织造舒文进贡:文竹如意盒成对、文竹芝仙盒成对、文竹万福盒成对等。这些竹黄制品大部分是委派江宁织造承办的,也有一些是地方官买来作为年节礼物献上的。但无论是承造的方物,还是敬献的礼物,在工艺上都是非常精丽典雅的。这类竹黄仿古器物作品虽不多,但品种较为齐全,件件皆是精工细作。除仿古作品外,在其他造型的作品中,那些文房用具以及陈设、文玩器皿等,也均富丽精巧,使人百看不厌。

  吴之番竹刻的独特风格

  吴之番,宇鲁珍,号东海道人,是活跃于清初康熙前半时期的着名竹木雕刻家,继朱三松之后嘉定竹刻的第一名手。他精于行草书画,也是清代初期着名的画家。吴之番擅长圆雕、浮雕等各种技法,早年曾以朱三松为师,承袭了朱氏雕刻技巧。经过反复摸索、改进,他将画入竹,铲去不用的地方,留空四周作为背景,凸起的地方,根据画中或是远山水、或是岩壁树石、或是人物景致等深浅不同的需要,铲去深浅不同的层次,以浅浮雕的形式突出主题,创造了"薄地阳文"的雕刻形式。这种浮雕法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师法三朱,以深刻做高浮雕,用深浅高矮不同的层次,产生深度感。高凸处接近圆雕,底陷处有的则采用透雕技法。经过他的改进,所雕刻的花纹层次丰富,凹凸起伏使用得当,深浅透视精细得神,即使是凸起的高度也低于朱氏的高浮雕。另一种是模拟龙门石刻中的浅浮雕技艺。这种刻法去地较浅,由于吴之番精于绘画,懂得绘画的诀窍,构图十分明朗。他喜欢用文学故事、传说和典故作为题材。在这些题材中,他将所要刻画的图文只占器皿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则全部铲去,直至露出竹的肌理,任其光素。此种刻法与明代的深刻、浮雕、花纹布满全器的章法全然不同,而是主宾、虚实分明,布局疏密有序,素地可见到朴质的竹丝,精刻细琢部分则肌润光泽,线条圆转流畅,宛若天成。其所产生的绘画效果较强,变化微妙,风格独具。

  竹根雕采药老人

  清早期 高14·7厘米

  采药老人用竹根雕成,高束发譬,长臂清瘦,面露微笑,足登草履,药锄旁置,撩衣露膝倚坐在一块玲拢剔透的山石之上,似在小息。其衣纹笑貌无不带有仙逸之感,栩栩如生。在老人手提的花篮中,满盛着寿桃、灵芝和仙草,是“灵仙祝寿”之意。此作品采用了搂雕、圆雕等多种棱法,雕工精湛,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竹雕佳作。吴之番款。

  嘉定派竹雕

  嘉定派竹雕

  自明代正德、嘉靖之后,竹刻艺术发展十分迅速,几乎每个时期都有一些杰出的艺术家涌现出来。当时,大部分竹刻高士都集中在江苏嘉定和金陵一带,一些士人便将这些精工典雅的作品,根据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划分流派,于是出现了嘉定派。

  嘉定派生产中心主要是在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县)。嘉定派最早的创始人是朱鹤,在嘉定竹刻艺术中,以朱鹤祖孙三代最为着名。朱鹤,字子鸣,号松邻,他擅长诗文书画,精雕镂艺术。有记载称,其子朱缨,号小松和其孙朱稚征,号三松,均能继承父业。朱鹤本人文学艺术造诣很深,且有创造精神。他性情孤僻,与俗寡合,但却时常与书画名家、文学家交往,因其善书画,通古篆,早年又得缪篆不传之密,所以在他的竹雕设计和制作中,经常以笔法运用于刀法之中,其所制作的笔筒、香筒、臂搁、佛像等,虽然有的朴茂质拙,有的精妙绝伦,但又大多是以“洼隆浅深”,刻五六层的镂空深刻透雕迸行制作的。朱鹤认为:如果不进行透雕和深刻就不算雕刻。因此,他将南宗画派揉合在北宗的雕刻之中,创造出深刻法,为唐代以来发展的竹刻艺术开辟了新的途径。其作品深受当时士人的器重,人们争相求购,得到他器皿的人,不呼器名,而是直接以 "朱松邻"称之。甚至到了清代中期,乾隆帝看了他刻制的竹器,也题有"高枝必应托高士,传神莫若善传神"的诗句加以赞扬。

  继竹刻大家朱鹤之后,其子朱缨、其孙朱稚征在嘉定竹刻中也颇负盛名。嘉定派竹雕到了清代康雍乾嘉时期(1662一1820),巴达到了黄金盛世。嘉定也被称为“竹刻之乡”,有名的竹刻家就达六七十人之多,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吴之番、周澈、封锡爵、封锡禄、封锡障、施天章、张希黄等,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后世影响深远。

  金陵派竹雕

  金陵派竹雕,金陵派竹雕的创始人是濮澄。濮澄,字仲谦,生于万历十年(1582),主要活动于明代万历至崇帧时期。他刻竹通常是以浅浮雕为主,时而也刻制一些高浮雕作品。不过他最喜欢的 还是用盘根错节的竹根,根据竹材的自然形状和特征,用简洁的刀法,略施雕凿,随形施刻,自然成器。

  清初学者宋荔堂在《竹罂草堂歌》中赞誉濮仲谦的记载,不仅说明仲谦是位身怀绝技、一艺多能的雕刻艺术家,而且说明了他的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刻竹风格。由于对雕刻技法的欣赏角度不同,他最喜欢的是以用刀很浅的浮雕技法为主,有人称之为“水磨器”。当时,他用这种技法刻制扇股、酒杯、笔筒、臂搁之类器物,也使用在木器和牙角上,曾妙绝一时,受到世人的喜爱。由于在制作风格上与嘉定朱氏“高、深、透”的风格不同,又因他住在金陵,随即就按竹刻风格将竹刻分成两派,即金陵派和嘉定派,濮仲谦也就是金陵派的创始人。另外还有方洁,子矩平,号治庵,浙江黄岩人。他工诗善书画,最擅长刻竹,人称“方竹”,也是金陵派竹雕名家。方洁最拿手的是在竹臂搁和竹内黄上用阳文浅浮雕法替别人刻肖像,面部用陷地浅浮雕,其余部分用阴刻。因两 种方法配合得天衣无缝,所以他的这种铁笔被人称为绝艺。

  竹雕艺术品的收藏与保养

  中国明清时期的许多竹雕作品,在当时就是供人赏玩的,或置于客厅,或摆设于书房,既当器物使用,又供亲朋好友欣赏;空闲时,则捧握于胸前,摩挲中把玩端详,作消遣之娱。

  这些古旧竹雕器件,流传到今天,当然成为一件件艺术珍品,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但是,竹雕作品的收藏,有它的特殊性,千万不能将这些作品封存起来,因为那样做,会适得其反,最好的收藏办法,还是向古人学习,以清玩代收藏,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器物表面产生污垢时,不可用肥皂、肥皂粉和清洁剂之类的化学品洗刷,而应该用柔软的绒布轻轻地擦拭,持之以恒,做到经常化,这样可以保持其表面光亮润泽。若遇陈年积垢,用绒布擦拭难以奏效,不妨汲取适量的绍兴黄酒或桐油作擦拭剂,这样既清除顽垢,又起到了保护作用。

  第二,竹雕所用的竹子是我国南方地区植物,只有在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的条件下才能生长。竹雕作品同样也需要相应的温度和湿度,倘若长期置放在干燥之处,它也会干裂变形,失去光彩。竹雕作品的最佳保存环境应该是:20℃左右的气温,空气的相对湿度约60%。

  第三,传世的明清竹雕作品,古色古香,呈现出棕黄、浅黄、暗红、棕红等色泽。收藏者宜经常置于手掌中摩挲把玩,使其更加光润。摩挲把玩,应以不损伤竹雕本身为前提,做到和缓、细致、适度。

  第四,务必防止坚硬之物摩擦或碰撞作品。因为这种摩擦或碰撞,即使极其轻微,也会损伤器物的包装,甚至在画面上留下难堪的划痕、伤疤

  第五,根雕或大型作品,摆放位置若需移动,应该一手握持其上端,一手托住其底部,轻提轻放;搬运作品,先以绵纸包住,再以棉花裹之,然后装箱。

  年代久远民间传世的竹雕,其附着物已生根,要清洗掉必须加适量的肥皂水,这样很伤老包浆,而枣红色的老包浆既是历史岁月的见证,又有很好的手感和美感,洗过的竹雕上核桃油,仍然显得干涩。但经清洗后上核桃油的笔筒,不易生虫。是否需要水洗,应视具体雕件而定。对必须要清洗的,清洗时尽可能不要损伤竹肤。

  要用带壳的生核桃炸专用保护油,不要用炒过的核桃仁炸油。带壳核桃炸出的油沉积物少,且含有一定水分,不燥,故不伤物件。

  熟核桃仁炸的油燥气大,抹上晾干后,竹雕易开裂。因老竹雕的大多数主人历代均有保养,所以,上油时只需用食指轻沾一点,以指尖肤面有油为度,将油抹在另一掌心,两手搓匀后,双手持雕件把玩,即可达到养护目的。油不可多,多了易回潮。

  此外,切忌用各种刀具修刮竹雕上的附着物,这对雕件的原貌和品相都有影响。不要涂抹任何油漆和化学色料。专业书上虽有上漆一说,其利弊应该斟酌。老雕件本身有沉积多年的保养油和把玩的汗沁,上漆后很难干,虽能确保雕件不开裂,但这样做也就不会形成竹子由自然色变产生的美感。

  有条件的收藏者,可将藏品放在玻璃罩内密封保管。如无恒温措施,为避免玻璃产生的高温导致雕件开裂,平时可丢一个纸坨在雕件内,它有调节干湿度的作用。也可以放一两把木柄鬃刷,毛向上,它可以散发雕件内的热量。木制把柄有吸潮散热的作用,连阴雨天一定要取出。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密封,一旦接触空气或风吹,就易造成开裂。采用此种方法保管,能确保恒温,并定期把玩几下。

  最好制作专用的木质内格子柜保管。专用保管柜气温在20℃至35℃,相对湿度在35%至40%时,下部放瓷器或其他物品,离地1米放竹雕件。如气温过燥过高,可在室内放钵水,或放几本书于柜内。如收藏者住楼上,夏季过于干燥时,可放半杯水在格子上,但雕件与水杯要保持一定距离,要经常检查,没必要时及时取出。也可采用放旧报纸的方法,但报纸的回潮力较强,不宜多。并且要经常把玩和检查,特别是每年降雨集中的季节要常看,发现长毛,及时用鬃刷清除。

  竹雕圆雕的技艺和特点

  竹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在我国也由来已久。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成为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竹雕发展到明清时期大盛,雕刻技艺的 精湛超越了前代,在中国工艺美术 史上独树一帜。

  竹木雕源于竹木器,从使用竹木器的史前时代开始,到竹木雕艺术独立发展并成熟的明清时代,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

  圆雕 是指完全立体的雕刻,即前后左右均完整雕出景物形象,具有三度空间,在不依附任何背景的情况下,可从四周的任何角度进行欣赏。这种以圆雕技法刻制的器皿,大多是取竹根为材,根据竹的自然形态进行构思和设计,略施雕镂,使其成为或巧妙、或古朴、或精致,供人观赏的艺术品。这种因材施艺的创举,看似简单,实极难为。不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独创性,还要有极为高超的雕刻技术,两者之间必须紧密配合。最具代表的要数封氏家族。封氏是竹刻世家,世代相传多至五六代以上。其中最有名的封锡爵、封锡禄、封锡璋三兄弟,号称鼎足。他们继承了朱氏刻竹中的圆雕技艺,以竹根为原料,摹仿现实写生,所制作的器物多以新奇胜。封锡禄和封锡璋兄弟由于技艺精绝,名声远播,被地方官推荐,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被召入宫,于养心殿服务。

  清同治松荫人物诗会纹竹笔筒

  这件笔筒采用了镂空、钻孔和减地浮雕的手法,画面一分为二,一面有松树,松下三分之二右处,雕有六位士人,他们拥在一幅展开的长卷前,指点谈论,画卷末端一人正扭头向左观望,在他的左方有两人,一前一后,前者捋着须正观看他们,后者则欲藏于前者身后。笔筒另一面,雕有一枝斜出的松枝,松下一士人正在题壁,旁边一侍人正端着砚池在观看,其右边站着一位僧人和一位长须高士,两人正在交谈,整体给人一种清幽深郁之感。

  在笔筒的底部有两行墨书“同治癸酉年,李学益置”等。我国竹雕艺术源远流长,汉代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竹器,就已经有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后经历代的积淀传承,到了明清时期,竹雕艺术以厚积薄发之势进入到了繁盛期,产生了以嘉定、金陵、宝庆为首的不同艺术风格的流派。

  竹雕艺术品的鉴识及市场前景

  纵观中国竹雕发展的历程,真正的竹雕艺术在宋代已初露头角。明清时期,竹雕艺术品达到鼎盛,出现了百花争艳的景象。明清两代,文人士大夫写竹、画竹、种竹、刻竹蔚然成风,竹雕的文化含量也迅速攀升,这时文人的参与,使竹雕与书画、雕塑艺术结合,导致竹雕艺术的空前发展。自明代正德、嘉靖之后几乎每个时期都有一些杰出的艺术家涌现出来。当时大部分竹刻高士都集中在江苏嘉定和金陵一带,于是根据其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就产生了两个竹雕流派,一派始于嘉定朱鹤,一派始于金陵濮仲谦。

  据史料记载,明代嘉定派竹雕能在方寸之间刻山水、人物、楼阁、鸟兽、浅雕并用,刀法精巧,艺术造诣深湛,为时人所识。因此,嘉定竹雕艺术流派的繁盛,一直延续到清中期,后继者有数十人之多。以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代最为着名,被誉为“嘉定三朱”,嘉定派麾下的名手大家不下二三十人,其中,秦一爵,沈兼,吴之璠,封氏三杰,周灏,施天章,顾珏,蔡时敏等尤为世人所重。嘉定竹雕到了清代康雍乾嘉时期(1662%26mdash;-1820),达到了黄金盛世,嘉定也因此被称为“竹刻之乡”。

  明代金陵派竹雕以根雕和竹板刻书画见长,与嘉定派华丽的竹雕风格相比较,显得古朴雅致。但金陵派传承不旺,仅有濮仲谦,潘西风,方洁等少数。

  此后,以清初“留青圣手”张希黄为首开创了浙派竹雕艺术,改进了唐代以来的传统“留青”竹雕技法,他的传世之作不少,皆细致工巧,精美绝伦,其中以“山水楼阁”最为典型。他的作品精细的构思和绝妙的制作工艺浑然一体。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并且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竹雕艺人,最终形成高雅淡泊,巧而不媚的浙派风格,堪与嘉定派,金陵派并驾齐驱。

  此外还出现了徽派竹雕。同时除了地区形成的流派艺术之外,还有一些雕刻家在继承前人,推陈出新方面做出了贡献,发明了有别于地区流派之外的新技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李耀,张步清,马根仙,邓孚嘉等人。

  明清竹雕鉴识

  早期的竹刻制品遗存很少,到今所见多为明清传世品,一般浑厚古朴,构图饱满,布满器身刀工深峻,常做深浮雕或透雕,线条刚劲有力,转角出棱。朱鹤认为,如果不进行透雕和深刻就不算雕刻。品种以笔筒、香筒为主。清代前期尚有明代遗风,但表现技法更为多样,浅刻、浅浮雕、留青、圆雕等同时并行;品种扩大,除笔筒、香筒外、臂搁、竹根人物,动物与山石具备,制作精致工整,细巧秀雅,而像张希黄的留青山水楼阁、邓渭的浅刻小字行楷等都是个人风格特征十分鲜明的作品。清代后期面目不暇接较为单一,用刀平浅,常作阴刻。现提供一些明清竹雕的鉴定技巧以飧读者:

  1、 看质地

  明清时期的竹雕家,所用竹材都取自于生长二至四年的竹子,竹的纹理结构细密,嫩老适中。所以雕刻成器之后,经打磨,其光润,平整,不亚于平整的木纹。早期的竹刻作品往往表现出竹的肌理,后期作品则精工细作,很少见到竹的粗糙肌理。

  2、 看款式

  明清时期的着名竹雕大师,基本上都没有在作品上留名的习惯,所以,有亲笔提款的名家传世之作很少。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刻上大师名款的竹雕器物,有四种情况:一是作者亲笔提款的真品;二是其弟子们后加款识的真品;三是弟子的作品刻上师傅的名号;四是完全造价的赝品。由于明清竹刻中镌有的作者名款或印章,是鉴定的重要依据。因此,赝品仿造刻款,尤其是名家的款识,是比较常见。一般来说,真款刻写自然流畅,秀中有骨,刚而不板,无矫揉造作之感,突出作者自我风格。伪款则笔画呆滞,下刀乏力,与原作者风格不符,有的虽形似却无灵气。

  3、 艺术共性与刀工

  明清时期,曾出现一批具有文人、工匠双重身份的特殊工艺大大师,他们的作品往往刀工流畅,且画意明确,意境深刻。从清末开始,竹刻上的书画从此丢失了耐人寻味得意境,失去了精湛的刀笔艺术。

  4、 艺术风格

  一般说,明代的竹雕表现出质拙浑朴的艺术风格,很少有小巧的小型器件。清代竹雕,康熙时期的沉实幽雅;乾隆时期的绚丽富丽。到了清后期,作品的风格趋向平浅单一。但这只是从总体上看。明清时期有很大一批作品,都是文人艺术的一种体现,文人有着自己独立的艺术特点。因此,竹雕鉴定中不能太绝对化。正确的方法是从总体上把握,具体鉴定时,则注意一般与个别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5、 竹雕色泽

  一般来说,作品的年代愈久,器表的颜色也愈深。这种色泽的产生,多是常被人们赏玩摩挲的缘故。明代作品多带有暗红的色泽,其中最受人欢迎的应是一种带有琥珀光泽的红色;清代的作品多深棕、棕黄色,越到后期色泽愈浅。然而,事实上清代的竹雕作品中,往往具有一种灰褐色泽,这就比较特殊了。伪者常将新器加以染色,冀求获得与旧器相同之色泽,但人为模仿浮而不沉,遭到自然色泽终究有别,经仔细辨别,很易看出。同时伪作之品画面,凹凸之处的色泽千篇一律,也无浓淡之分,更无过渡色。

  6、 工艺特征

  在竹雕工艺中,知道一些工艺的流行年代是很重要的。陷地深刻技法从清代开始的;竹簧器始于清初,盛于乾嘉时期,精品均为宫廷用具;留青虽始于唐朝,但唐至明代不见有,现传世作品除了明末张希黄的佳制,其余均为清以后的产品;康熙年间嘉定派曾用一种特殊的粘土制成竹雕中动物的眼睛。因此,熟悉竹刻技法有利于辨析竹雕作品的时代。

  7、 多看真品

  要平时多看,多接触博物馆或私人收藏的古代名家竹雕作品,和在平时交易的竹雕作品进行比较,才能不在交易中吃药。

  8、 互证

  明清时期不少竹雕大师,既擅长竹茎雕,又善于竹根雕。既是竹雕行家,又精于木雕、牙雕和漆雕等。艺术是相通的,无论是何种材料,都会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创造力,刀工和审美意识。因此,(我们通过竹雕大师同时期其他材料的作品然后了解他在其他雕刻领域中的艺术表现力,)我们通过竹雕大师同时期两件不同材质的作品,进行对照,了解了他的艺术表现力,就可知其作品的真伪。

  市场前景

  竹雕在工艺美术品中只是一个小门类,在拍卖会上多归为工艺品杂项之列,但应该看到的是,虽然竹雕多是小器,但一器之微,往往穷工极巧,精雕细琢,特别是明清以降,名家辈出,风格独特,故历来成为收藏者的珍爱之物。更由于中国的竹雕工艺独树一帜,特点鲜明,因之也成为国际收藏界的宠儿,由于以上的几项原因,竹雕器的市场价格近几年有不断攀升之势。

  从全国范围来看,竹雕器物虽属杂项里的一个较小的门类,但整体的成交率颇高,据雅昌网站资料显示,到2005年10月份为止,有资料可查证的拍出的竹雕类拍品共1522 件。 其中成交615件,成交金额人民币4363.481万元,成交率40%。其中在国内众多艺术品拍卖公司之中,竹雕器物拍卖独占鳌头北京翰海拍卖公司,到2005年10月份为止拍出的竹雕类拍品共389件,其中成交236件,成交金额人民币1459.605万元,成交率高达61%。其中成交价位居榜首的是2004年11月22日秋季大拍推出的清朝乾隆 竹雕松树人物笔筒,估价仅15万至25万,但最终以超出估价5倍的价格132万元成交。据内部人士透露,竹雕一项在翰海历来成交率极高,普遍超过60%以上,是杂项类拍品上成交率颇高的一项。

  其实,作这全国拍卖最火爆的北京拍卖市场,一直以来,竹雕的交易都表现不俗。目前,一只普通竹刻师雕刻,只要有点年头的竹雕作品成交价都在万元左右,一些有明清刻竹名家款的开价通常都在两三万元以上,这比2002年的交易价格高出了10倍左右。中国嘉德十余年来也上拍过数百件竹雕拍品,成绩最为突出的当属2003年秋拍%26lsquo;俪松居长物%26mdash;%26mdash;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26rsquo;专场拍卖会中推出的14件竹雕器100%成交,其中有超过半数以上的拍品创下近10年来竹雕器拍卖的历史最高,其中第1210号拍品明朱三松竹根雕老僧以264万成交。北京华辰拍卖公司在2004年的5月16日春季拍卖会上,第314号拍品清竹雕刘阮入天台图笔筒以31.9万元居全场竹雕器物成交之首。

  另外,在海外市场中,竹雕作品也表现不俗,在今年10月23日香港苏富比拍卖给中,清康熙 竹雕《西厢记》相送图笔筒仅估价就高达350至400万人民币,最终不负众望,以5469600元成交。

  综观竹雕拍卖市场,影响竹雕的投资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雕刻的工艺水准。竹雕的材质易得,价值不高,因此,看竹雕的艺术性就成为断定竹雕作品价格的一个重要环节。竹雕作品是否具有艺术感染力,刀工的好坏,造型是否有特点,是否具有文化内涵这些都是影响竹雕的价格的原因。同时在选购时通常还要把握竹雕的精美程度,使其具有收藏价值。

  第二、年份也是影响竹雕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同等质量的竹雕作品,年份足的要比年份轻的贵,这是收藏中的一个通性。

  第三、作品的真伪,收藏投资竹雕作品与共它投资艺术品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要善于识别真伪。目前竹雕真伪的判断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年份真伪,一般是复制真品后做旧。二是臆造,即没有见过真品,凭想象造假;三是仿款,即作品本身是真品,但作伪者为了使作品更值钱,在作品上添加刻竹名家的铭款,四是改刻旧款。

  第四、竹雕的品相,竹雕器多为传世品,如果保存得当,品相就会受到破坏,自然影响其价格。一般情况,质地好,有包浆,纹路自然,竹皮呈红色的作品往往价格高,且更为走俏。

  第五、作品的稀有性也决定竹雕作品的价值,竹雕作品一般流传有序,同类作品出现的越少,越会受人注目。因此,早期的作品和名家的作品往往更受人关注。

  第六、雕刻者的名气,有名人铭款的竹雕其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比普通竹雕高,应多收集名家之作。

  第七、作品的来源也是影响竹雕的一个重要因素。经社会公认的文物鉴赏家、收藏家鉴赏收藏过的精品,或者曝光率过高的作品,由于其真伪不存在问题,艺术价值、收藏保值性毋庸置疑,所以一旦现身市场,就会成为交易中的焦点,买家都会趋之若鹜地全力奋夺。2003年最典型的范例无疑是中国嘉德推出的%26lsquo;俪松居长物%26mdash;%26mdash;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26rsquo;专场拍卖会,鉴于王老在文物收藏界崇高的威望,拍卖会吸引了来自海内外众多的收藏界知名人士参与角逐,最终全场成交率100%,多件拍品创下同类艺术品最高价,如明代朱三松%26lsquo;竹根雕老僧%26rsquo;,明代%26lsquo;浮雕鱼龙海兽纹紫檀笔筒%26rsquo;等,均是来源于王老的收藏。

  第八、市场因素,竹雕作品同样是商品,也有地区性、流通性。在拍卖中还要看竹雕作品在此拍卖公司中成交率如何。因此,在交易中竹雕市场的情报是很重要的。

  另外,中国民间收藏品的价格定位,是根据比值比价、优质优价、物稀为贵和随行就市等原则来确定的。因此,收藏爱好者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增强自己的辨别能力,而且还必须了解行情。

  纵观2003年至2005年前10个月的拍卖市场,竹雕精品迭出,市场活跃,创造了一批中国拍卖市场的佳绩。结合近几年国内市场的走向,笔者认为,竹雕还有较大的市场运作空间,特别是那些出自名家之手的精品,或是经公认的收藏大家鉴赏收藏过,或是经过着录的作品,将有更大的保值、升值可能,其原因可综合为:

  一、中国近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因此,艺术品的交易还会火下去,竹雕作品也不例外。

  二、竹雕作品自古都有文人气息,因此随人们的精神生活品位不断提高,复古之风日盛,鉴赏和收藏风气也日渐浓厚,这也注定了竹雕作品的走俏。

  三、有年份的竹雕作品有限,而参与艺术品交易的人还在增加,这就促使了竹雕作品的升值。同时,近现代优秀的竹雕作品也会随之增价。

  四、虽然近年来高端拍品价格快速提升,部分拍品价格上扬空间已不大,但大量中端拍品的价位上升仍有很大空间,而竹雕正是处于中端拍品之列,虽然近三年来部分竹雕拍品创造出令人欣喜的高价,但总体而言,大量竹雕拍品的市场价格还是偏低,远未达到理想价位。

  五、政府支持民间收藏将会给竹雕市场带来空前的繁荣。

  六、众多拍卖公司的参与,加快了竹雕作品的流通,同时也加剧竹雕作品征集的难度。因此,藏家手中的藏品将会随着时间而日长千金。

  因此从上述来看,竹雕作品在一定时期内还会是一个投资热点,而且它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特别是明末至清中期竹竹雕雕。

  竹刻门类

  刻竹的方法有很多种类,一件成功的作品,往往以某一方法为主,同时施用其他方法,这样刀的韵味必然丰富,艺术的效果也就越好。刻竹是作者的情思驰骋于竹,用刀来传达自己心中的情感,全凭自己的悟性,恰当地运用各种刻竹方法。现将主要刻法分述如下:

  一、立体雕:

  1、圆雕:即立体雕。大多为五面雕刻,底面留款识,以文房器具和摆件为主,以竹根为主要材料。

  2、透雕:画面以外空白处镂空。或层次之间透空,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以香筒、笔筒为主。大多为四面体雕刻。以竹筒为主要材料。

  3、高浮雕:不作镂空的具有相当立体感的浮雕。以三面体雕刻为主,常用于笔筒,以竹筒为主要材料。

  4、浮雕:具有一定立体感的浮雕,以正面雕刻为主,主要用于笔筒。

  5、深雕:又名陷地深刻,是凹刻中最深的一种,具有相当的立体感,和浮雕、透雕等法结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凹刻的浮雕,如金属模具中的阴模。此种刻法不多见,主要用于笔筒。以雕刻蔬菜、荷花等到为主。

  二、平面雕刻:

  1、 浅浮雕:以平面雕刻为主,略作有立体感的层次,又名薄地阳文,如同印纽雕刻中的薄意雕。

  2、 留青雕:又名皮雕,是皮雕中的凸刻法,将图文留于竹皮(青)上,其余铲去为底(地)。如果图文再以浅刻法,分出层次,使具有深淡的墨色效果,为留青雕之上品。常用于笔筒、臂搁、扇骨上。以表现字画的用笔,用墨为其特色。

  3、 深刻:刻痕较深,不必借助高光即能看清刻痕的凹刻。宜于刻书法作品和勾勒法之画,有碑刻的韵味,大都用于臂搁、扇骨、笔筒及翻簧制品。为一般竹制工艺品常用之法。

  4、 浅刻:刻痕很浅,往往需要在高光下才能看清刀痕的一种刻法,为凹刻之最浅者。大都用于臂搁及扇骨,以表现画的笔墨意趣为主。

  5、 皮雕:即在留青竹上作凹刻,此种刻法很少见。以浅刻、深刻法相结合,刻字画均宜,具有很强的书画表现力。

  6、 翻簧:又名贴簧,是一种竹制品的名称。可在竹簧上作浮雕、浅刻、深刻。竹簧大多制成器具,往往是一般商品,数量较多,罕有佳构。以深刻为主要刻法,刻痕中常嵌石青、石绿等色。

  7、 细刻:又名毛雕,以刻线条为主,大多一笔以一刀刻成,刻痕带有毛刺。

  明朱三松制竹雕渔翁

  【名称】明朱三松制竹雕渔翁

  【类别】竹雕

  【年代】明代

  【文物原属】国家文物局

  【文物现状】现藏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13.5cm

  渔翁竹根制,老人面露微笑,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提小筐,足蹬草履,边躬腰前行,边举起前臂用长袖擦抹腮下的雨水。

  此件作品刀工浑厚精湛,古拙朴实,渔翁被刻画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老人双脚筋骨显露,脚趾紧抓地面,表现路之泥泞难行,而从老人向前观望的姿态与盈面的笑容又传达出老翁“一蓑风雨任平生”的达观精神。此竹雕渔翁充分展现了朱稚征精细奇巧、气韵生动的雕刻风格,堪称明代竹雕制品中的佳作。

  1962年由国家文物局拨交故宫博物院。

  清竹雕竹林七贤图笔筒

  【名称】清竹雕竹林七贤图笔筒

  【类别】竹雕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属】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17.3cm,筒径:13.3cm。

  笔筒圆体,镶红木口及底,三足。筒身以去地浮雕技法为主,雕刻竹林七贤及童子数人,上下分别布置人物数组,有的弈棋、有的出游、有的烹茶,神态各异。而镂雕竹林,排列紧密,根根通透,尤为引人注目。此器刀法深峻,层层雕镂,体现出典型的嘉定竹刻风格。

  竹雕教坊伎乐图笔筒

  笔筒的出现大致在明代的中、晚期,初时以竹雕、木雕为多,后又有以瓷制、木制。

  明代竹雕笔筒以高浮雕、透雕为特征。作者多为一些文人雅士,闲遐之时技庠而为之,故多无署名,但作品往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题材也十分广泛,常见以历史故事入画,如“竹林七贤”、“香山九老”、“听泉”、“对弈”等,反映了文人的心境与情趣。竹雕笔筒目前之市场价值颇高,因此假冒之赝品也较多。其鉴定要点主要有三:一、是看刀刻功力与图案设计,古代笔筒构图布局合理,有粗有细,特别注意细部的配置,刀功娴熟潇洒,毫不拖塌。二是看皮壳与包浆,古物皮壳自然形成,并且是同步的,即器身各部份的皮壳是一致的,现代仿做皮壳因形成时间较短,往往在一些细部露出马脚,特别是高浮雕器物的转折部份要多注意。三是看刀锋刻划的边缘部位,古器物自然使用,转折部份多有不平衡磨损甚至小损;现代仿品人工作旧,一般仿品转折部份较为尖锐锋利,高仿品转折部分经过打磨,磨损是平衡的。

  竹清雕留青柳荫洗马图笔筒

  【名称】竹清雕留青柳荫洗马图笔筒

  【类别】竹雕

  【年代】竹代

  【文物原属】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13.7cm,口径最大:9cm。

  笔筒天然卷书式,截面近乎“凹”字形,左右对称,曲线流转,于选材上煞费周章。器口沿镶嵌文竹一周,颜色和谐,过渡自然。底部保留原有竹节之横膈,略加修饰,风格朴素,非人工雕凿可得。笔筒外壁以留青法表现柳荫洗马情景。画面于弧突部分如画卷般徐徐铺展,柳树旁,溪岸上,三匹健马,或立,或卧,神态悠闲,动势准确。溪水中一人高挽裤脚,手牵缰绳,马则伸颈缓步,意态踌躇。以凹入部分为界,与浴马图相对的是一马垂首隐身于山岩之后。笔筒造型别致,为装饰图样增添了变化之妙。

  此器留青工艺极精,能于薄薄的青筠中区分出多个层次,表现物象的透视关系。某些局部的处理,如柳条、马尾、溪水等部分,都有其独到之处。特别是旋涡辅以阴刻,草木杂以浅浮雕,树干上略加染色等,多种技法的配合,为此器增色不少。

  清王易制竹雕滚马图笔筒

  清王易制竹雕滚马图笔筒

  文章来源:中华五千年

  【字体: 小 大 简 繁】【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名称】清王易制竹雕滚马图笔筒

  【类别】竹雕 、笔筒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属】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13.9cm,口径:10.1cm,底径:10cm。

  笔筒圆形,有三矮足。外壁减地浮雕一马翻滚仰卧,奋鬣昂首,前足左曲,后足蹈空。旁立一骑士,意态从容。一动一静,增强了画面的戏剧化效果。笔筒另一面阴刻行书“生桃林之野,出颇黎之谷”10字,并行书题款:“嘉定王易抚赵松雪本,作于墨香小筑之南窗,时年七十有六。”

  此滚马图题材笔筒并非孤例,清初竹刻大家吴之璠亦有滚马图笔筒传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两相比较,构图颇似,王作之技法似也源自吴氏之“薄地阳文”。而人物、骏马的神态刻划,吴作均更胜一筹。然而,此笔筒将浮雕与阳刻结合,增加了器表的变化,刀法亦工整流利,在流传至今的清代嘉定派竹刻中亦不失为优秀之作。

  明朱三松制竹雕仕女图笔筒

  【名称】明朱三松制竹雕仕女图笔筒

  【类别】竹雕 、笔筒

  【年代】明代

  【文物原属】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14.6cm,口径:7.8cm。

  笔筒竹制,棕红色,下承三矮足。筒壁上刻松、岩、兰草及仕女等图案。仕女头戴风帽,手持兰花,依石壁而立,古松穿岩而出,松枝伸展,蟠曲弯转如龙。松下有石台,台上置杯、砚等器。仕女身旁岩壁上以阴文刻隶书乾隆御制诗一首:

  不期精细期苍古,以朴因之历久存。生面略殊倚修竹,岩兰在手默无言。

  创为邻鹤有来由,善画而今画少留。刻竹依然传片羽,可思业亦贵箕裘。

  乾隆丁酉新旾月御题。

  后刻“”、“隆”印二方。丁酉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笔筒另一侧壁上又有“万历甲寅秋月三松作”款识。甲寅则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

  朱稚征雕刻的各种作品中,尤以仕女题材为多。在雕刻技法上,他多以浮雕为主,有时亦兼融毛雕、浅刻、深雕、留青、透雕等技巧。此笔筒利用多种技法将山石、苍松、花草和仕女的衣纹及神态举止刻画得恰到好处,刀法中见笔墨,树石皴法颇富画意。此件名家所制笔筒被收入宫禁,为皇帝所赏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物品器具 中国竹雕” 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