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古籍名句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注释】

选自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赏析】

儒家推崇中和之美,并把它视作中国古代审美的最高标准。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礼记·中庸》对此做了深切而清楚的表述: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意思是:人的思想感情,虽然十分强烈,但只能适度发展,不能直白地宣泄无遗,即喜怒哀乐之情无须一定要形于色,而只能让它们在内心酝酿激荡,这种状况谓之“中”;如果喜怒哀乐之情作为诗歌表现出来,则要有节制,必须合于礼仪,这种状况谓之“和”。

儒家认为,中和之美,要求人们在表现自己的情志时,感情抒发要合乎节度,有一定规范,达到一种中和的境界。如孔子评《诗经》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即是说,诗歌创作中,思可以,但必须做到“无邪”,即不能过火,越过一定限度。

孔子在《论语·八佾》里评论《关雎》时,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汉代经学家孔安国解释说:“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论语集解》)也就是说,《关雎》感情雅正,平和适中,道德规范上做到了“约之以礼”或“礼以成之”,体现出了一种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创造的辩证法和审美理想。以后,荀子、刘勰、皎然等历代文论家在评论诗歌时,均将中和之美作为审美的一个重要标准。如《荀子·劝学》:“诗者,中声之所止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堕其实。”唐代钟嵘《诗品序》:“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唐代皎然《诗式》:“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善,至丽则自然,至苦而无迹,至近而意远,至放而不迂。”等等,都从中和之美出发对诗歌提出要求,把握了诗美的某些本质特征,对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的相关文章

无友不如己者11个月前 (06-04)
敏于事而慎于言。11个月前 (06-05)
德不孤,必有邻。11个月前 (06-05)
久而敬之。11个月前 (06-05)
老者安之。11个月前 (06-05)
再,斯可矣!11个月前 (06-05)
先难而后获。11个月前 (06-05)
仁者静。11个月前 (06-05)
信而好古。11个月前 (06-05)
克己复礼为仁。11个月前 (06-05)
仁者不忧11个月前 (06-05)
非礼勿视。11个月前 (06-05)
以友辅仁。11个月前 (06-05)
君子和而不同。11个月前 (06-05)
不逆诈,不亿不信。11个月前 (06-05)
有教无类。11个月前 (06-05)
恶讦以为直者。11个月前 (06-05)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11个月前 (06-05)
仁者无敌。11个月前 (06-05)
无恒产,斯无恒心。11个月前 (06-05)
君子必慎其独也。11个月前 (06-06)
在明明德。11个月前 (06-06)
率性之谓道。11个月前 (06-06)
修道之谓教。11个月前 (06-06)
政则在简而能。11个月前 (06-06)
谏于未形者上也。11个月前 (06-06)
兢兢业业。11个月前 (06-07)
天惟丧殷,若穑夫。11个月前 (06-07)
祀兹酒。11个月前 (06-07)
两造具备。11个月前 (06-07)
君子以经纶。11个月前 (06-08)
城复于隍,勿用师。11个月前 (06-08)
君子以作事谋始。11个月前 (06-08)
豮豕之牙,吉。11个月前 (06-08)
明夷,利艰贞。11个月前 (06-08)
见几而作。11个月前 (06-08)
诬善之人,其辞游。11个月前 (06-08)
渝盟无享国。11个月前 (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