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名言》

    收录163319

为者常成, 行者常至。

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得以成功,努力去实行的人常常达到目标。...

好大而不为大,不大矣;好高而不为高,不高矣。

喜好大而不去实施, 永远不能达到大的程度、 境界; 喜好高而不去实施, 永远不能达到高的程度、 境界。...

夫术数直见一端, 不能尽其实; 虽审一事, 曲辩问之, 辄不能尽知。 何则? 不目见口问不能尽知也。

靠方法、 道理和逻辑判断来推算, 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不能够全部了解它的真实情况;即便是详细地了解一事,从各方面去考察、 追问, 还是不能全部了解。 什么原因呢? 没有亲眼看到和结合亲口询问, 是不能全部弄清楚的。...

根深而枝叶茂, 行久而名誉远。

就像根扎得深才能枝叶茂盛一样, 做好事的时间长了, 其美名才会传播很远。...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接触实境,内心有所激发, 才能写出传神的诗句;闭门造车,靠自我想象, 写出的诗句总缺乏真情实感。...

事以简为止, 言以简为当。

文章的内容以简练为止境, 文章的语言以简练为确当。...

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犹此类也。蓬生麻间,不扶自直; 白沙入缁(zi姿),不练自黑。彼蓬之性不直,纱之质不黑,麻扶缁染,使之直黑。夫人之性犹蓬纱

人的德性,善良可以变成邪恶,邪恶可以变成善良,犹如这样的道理: 蓬草生长在麻中间,不用支扶自然会长直; 白纱放到黑色的染料中,不用染的工序自然变黑。蓬草的特性易倒伏,白纱的质地并非黑色,经过麻的托扶,黑色的浸染,使它们长直变黑。人的德性如同蓬草白纱一样...

文章虽不要蹈袭古人一言一句,然古人自有夺胎换骨等法,所谓灵丹一粒, 点铁成金。

写文章虽然不能因袭古人的字句, 但是从古人那里可以学得推陈出新等方法,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用灵丹一粒, 就可使铁变成金子。...

凡作文须养得一块雄厚之气, 下笔拈来自成一篇好议论。

大凡写作, 必须先培养自己深厚广泛的文学素养和高尚的气质, 如此才能运笔自如, 写出好文章来。...

学者好为高论, 犹贫人谈金: 辨其体色, 权其轻重, 商其贵贱, 其言未必非也, 然终不如富人之有金, 未尝自言金之美也。

学者喜欢高谈阔论, 犹如贫穷的人喜欢谈论金子; 怎样辨别金子的成色, 怎样称量金子的重量, 怎样商量金子的价格。他们说的不一定都错, 然而终究不如富人的金子多, 虽然富人未曾大谈金子的美好。...

善咏物者,妙在即景生情。

善于描绘景物的, 其所以高妙之处在于能够触景生情, 写出真情实感来。...

后生学文, 先能展开滂沛, 后欲收敛简古甚易, 若一下便学简古,后欲展开作大篇难矣。

青年人学习作文章,先学习将文章展开描叙,使之详尽华盛;以后想收缩, 使之文笔简略古奥就容易了。 如果一开始就学习简略古奥的笔法, 以后再想扩展铺叙作大篇幅就难了。...

《鹤林》云: “绘雪者不能绘其清, 绘月者不能绘其明, 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泉者不能绘其声,绘人者不能绘其情。”夫丹青图画, 元依形似; 而文字模拟, 足传

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有的人描绘冰雪不能表现出清寒, 描绘月亮不能表现出明洁, 描绘花卉不能表现出它的芳香,描绘流泉不能表现出它的声响,描绘人不能表现出他的情感。”绘画艺术原靠的是画面形体与实际相象; 而文字描写, 却能充分传达出人物的精神...

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安之者。

懂得道理的人, 不如去实行的人; 去实行的人, 又不如习惯于此的人。...

汝果欲学诗, 工夫在诗外。

你果真想要学习写诗, 功夫应下在诗外的生活实践中。...

言者,心之声也;欲代此一人立言,宜先代此一人立心。

语言, 是人的心声; 写作中要代替一个人讲话, 就要先代替此人确定好他的思想意识。...

文章之妙, 语快令人舞, 语悲令人泣, 语幽令人冷, 语怜令人惜,语险令人危,语慎令人密,语怒令人按剑,语激令人投笔,语高令人入云, 语低令人下石。

美妙的文章, 有着很强的感染力。文章描述痛快之处能使人起舞, 描述悲哀之处能使人哭泣,描述幽深之处能使人冷静, 描述哀怜之处能使人痛惜,描述惊险之处能使人紧张, 描述谨严之处能使人缜密,描述愤怒之处能使人抚剑而起,描述激昂之处能使人掷笔从戎, 描述高尚...

大抵作文,办料识格在于平日。及作文之日,得题, 即放胆。立定主意,便布置间架, 以平日所见,一笔扫就,却旋改, 可也。如此, 则笔力不馁。

大致说来, 写文章准备素材、 认识作文的标准和格式在于平时。 到了写作时, 拿到题目, 就尽管放开去写。 先要确定主题意旨, 考虑好结构层次, 以平日积累的材料, 付诸笔端, 一气呵成,然后再回过头来修改就可以了。像这样做,写作能力就不会减退。...

气要坚, 神莫耗。若不行, 空老耄(mao冒)。

志气要坚定, 精神莫消耗。 如果不实行, 空自度年华。...

作文者以善避为能,又以善犯为能。

写文章以善于避免因袭旧法为好,又以善于触犯旧法、 勇于创新为好。...

天下之祸,莫大于不足为,材力不足者次之。

天下的祸患, 没有比认为不值得去做再大的了; 一个人的才学、 能力不足是次要的。...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代有所成就的人学习知识都是竭尽全力的, 少壮时的努力到年老才能获得成功。 从书上学得的知识终究是肤浅的, 要想彻底了解事物就必须亲身实践。...

学者欲其进, 须钦其事; 钦其事则有立, 有立则有成。 未有不钦而能立,不立则安可望有成?

学者要想求得进步, 必须敬爱自己所做的事业, 敬爱自己所做的事业才会树立志向, 树立了志向才会有所成就。 没有不敬爱自己的事业却能树立雄心壮志的, 不能树立雄心壮志; 怎么能有希望取得成就?...

学者有所闻, 而不著乎心, 不见(现)乎行, 则其所闻固自他人之言耳, 于已何与焉?

学者对于所听到的,而不能够记在心里,不能表现在行动上,那么所听到的仍然是他人的言语, 对于自己有什么相干呢?...

既学而先有以功业为意者, 于学便相害; 既有意必穿凿, 创意作起事也。德未成而先以事业为事,是代大匠斲(zhuo琢)希不伤手也。

学习还没打好基础,就先想着去建功立业,对学习便有危害;因为既然一心一意只想着有所建树,必然要穿凿附会,随意从事。优良的道德品行还未形成就先想着建功立业, 这是代替手艺高超的木匠去砍削木头, 很少有不砍伤手的。...

道虽近, 不行不至; 事虽小, 不为不成; 每自多者, 出人不远矣。

路途虽然很近, 但不行走就不会到达; 事情虽然很小, 但不去做就不会成功; 一个人常常自以为有才能, 超过别人就不会很多。...

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清·李渔《闲情偶寄·大收》)

著述的开头, 应当以奇文妙句来吸引人, 使人们一读到它就被吸引...

能改则瑕可为瑜,瓦砾可为珠玉。

反复修改的文章, 就像使瑕玉变成了美玉, 瓦片变成了珍珠宝玉。...

学者须要实见得理明,应事方得力,徒守死敬,而见理明,则用处不通, 便差却。

学者必须确实把道理看得明白, 应付事情才得力自如; 只是死守书本, 不通达灵活, 即使看明白了道理, 使用的地方却不知变通, 那就太差了。...

功名之士, 决不能为泉石淡泊之音; 轻浮之子, 必不能为敦庞大雅之响。

追求功名的人, 决不能写出泉清石洁般的自然淡泊之作; 举止轻浮的人, 决不能写出敦厚雄壮、 高雅纯正的作品。...

为学最要务实, 知一理则行一理, 知一事则行一事, 自然理与事相安, 无虚泛不切之患。

治学最需要努力实践。懂得了一个道理就按这个道理行事,懂得了一件事如何做就照这样去做, 如此, 自然理与事相符没有冲突, 也就没有空泛不实的忧虑。...

文章大道以为公, 今昔何能强使同?只写性情流纸上, 莫将唐宋滞胸中!

写作文章要遵循文章内在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怎么能强迫古今写作一个样呢? 重要的是追求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不要用唐宋人的文章框框来束缚自己的思想。...

夕阳芳草寻常物, 解用多为绝妙词。

夕阳芳草之类平常的事物, 只要善于运用, 也可以撷取来写成非常好的词章。...

读古人书, 如能随处印证, 正如聚古今来许多良师益友, 日夕切劘(mo摩), 那得无益?

读古人的书籍, 如果能把学到的知识随时随处加以验证, 这就正如聚集了古往今来许多的良师益友, 一天到晚地在一起切磋琢磨, 怎么能没有收益?...

独有一言, 愿献于君者, 曰 “行”。

只有一言, 愿献给诸君, 叫做实践。...

见鄙无佳文。

见识浅陋庸俗的人写不出好的文章来。...

夫惟真实敏事之人, 岂但言不敢出, 食不知饱, 居不知安而已, 自然奔走四方,求有道以就正。

只有真诚勤奋干事业的人, 才能专心致志, 把心思和精力全部放在学业上。 他们不只是做到话语不随便讲出, 甚至吃东西不去管它是不是吃饱, 睡觉不去管它是不是舒适; 而且遇到疑难就奔走四方, 向有才学有道德的人请求教正。...

文贵工不贵速。

写文章崇尚精心推敲, 不崇尚急促草率写就。...

夫学、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从读书、 请教、 思考、 辨析直到实践都是为了学习, 没有读书而不落实到实践, 能够真正学好的。...

效楚辞者,必不如楚辞;效《七发》者必不如《七发》。盖其意中先有一人在前,既恐失之,而其笔力复不能自遂。

仿效楚辞的人, 写出来的作品一定不如楚辞; 仿效汉赋《七发》的人, 写出来的作品一定不如《七发》。这是因为他心目中先有一个被仿效者, 仿效时深怕失去所仿效者的风格; 因而他写作就不能随心所欲, 充分显示自己的特色。...

知之真切笃实处, 即是行; 行之明觉精察处, 即是知。知行工夫, 本不可离。

知道真切实在的地方, 即是与行动经历分不开的; 行动经历时能看问题敏锐透彻的地方, 即是与掌握的知识分不开的。知与行的功夫, 本来就是不可分离的。...

惟心得而实践者,乃知其言之有味。

只有心里体会到而又付诸实践的,才懂得书中所说的有意味。...

写竹者必有成竹在胸,谓意在笔先,然后着墨也。

画竹子的人胸中一定先有整个竹子的形态。 这是说先确立意旨, 然后再下笔。...

面异斯为人, 心异斯为文。

面貌各异才形成具体的人,构思不同才产生风格独特的文章。...

说得一尺, 行不得一寸, 此学者之通病, 然亦可见力行之为难也。

说走一尺远,行动却不到一寸,这是学者一般都有的毛...

文到高处, 只是朴淡意多。

文章达到高妙的境界, 只是质朴清淡, 寓意深广。...

君子于天下,谈不如见,億(臆)不如历。

君子认为了解天下的事物, 空自谈论不如实际接触, 主观臆测不如亲身经历。...

简为文章尽境。

简练为文章的最高境界。...

作文贵直, 而作诗贵曲。

写文章崇尚直率, 写诗崇尚曲折。...

知所不豫, 行且通焉。

所知道的还不明白的, 亲自实践一下就懂得了。...

不敢有邪心, 渐近于诚。

不敢存有邪念, 就会逐渐地向诚实靠近了。...

俭虽美德,然太俭则悭(qian千)。 自度所处之地,如应享用十分者, 只享用七八分, 留不尽之意以养福可也。 悭吝太甚, 自是田舍翁举动, 鄙而愚矣。

俭朴虽然是美好的品德, 但是过分的俭朴就是吝啬了。 自己考虑所生活的处境, 如果应当有十分的享受, 只享受其中的七八分, 留有余地的意义是用它来保养后福, 这就可以了。 过分的吝啬, 自然是心胸狭隘的人的做法, 是非常庸俗和愚蠢的。...

作诗必须先学诗,但善学者得鱼忘筌(quan全),不善学者刻舟求剑。

作诗必须先学习写诗的技法, 但是会学的人注重吸取其内容精华, 而抛弃其外在形式; 不会学的人只知机械模仿, 而不知灵活变化。...

学问与人事相表里,舍却人事,有何学问?

学问知识同待人处事的知识互为表里, 相辅相成; 舍弃待人处事的知识, 有什么学问?...

诗如天生花卉, 春兰秋菊,各有一时之秀,不容人为轩轾。

如同自然生长的花卉, 春天的兰花和秋天的菊花, 它们都各自有着美好的时光; 诗歌也因时代的不同, 而各极一时之胜。 不允许人以自己的审美眼光加以贬抑或褒扬。...

处难处之事, 可以长识; 调难调之人, 可以炼性。 学在其中矣。

处理难以处理的事情,可以增长见识;调和难以调和的人,可以磨炼性情。 学习就在这当中了。...

察事物所以然之理,察之精而尽其变,此在事变未起之先,见几而决, 故行焉而无不利。

观察事物为什么会这样的道理, 观察得精细还要全部了解它的变化。 这样就会在事变未发生之前, 认识到将要发生的事变而作出决断, 因而行动起来无不有利于自己。...

终日抄药方, 而不能瘳(chou抽)一疾; 终日写路程, 而不能行一步, 徒知无益也。

一天到晚抄写药方, 却不能治愈一个病人, 一天到晚抄写行走的路线,却不去行走一步,只是白白地懂得些知识而毫无用处。...

叶多花蔽,词多语费,割之为佳,非忍不济。

就像枝叶繁多就会遮蔽花朵一样,用词过多就会浪费笔墨,冗长拖沓。因此要坚决删削,忍痛割爱,不如此就不能使文章精妙。...

丈夫贵独立, 各自精神强。

大丈夫要创立独自的风格, 写出各自强盛的精神。...

行可兼知, 而知不可兼行。

实践可以兼带掌握理论知识, 而理论知识不能代替实践。...

学问从致知得者较浅, 从力行得者较深, 所谓躬行心得也。

做学问, 从研究事理而获得的知识比较肤浅, 从努力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比较深厚;这就是所说的亲身实践,得之于心的道理。...

察士不比周而进, 不为苟而求, 言无阴阳, 行无内外, 顺则进, 否则退, 不与上行邪, 是以进不失廉,退不失行也。

考察人才不可举荐朋党, 不可随随便便地去挑选, 说话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做起事情应该表里如一。合乎礼仪就进用,不合礼义则摈退, 不可和上司一起去干坏事。 因此举荐的是出于廉正, 摈退的也是出于正义。...

不与物交,则心具此理而名不能言,事不能成。

不与外界事物相接触, 那么内心虽然懂得这方面的道理, 却讲不出个名目来, 事情也不能做成。...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诗便不俗。

别人都容易说明白的,我就不多啰嗦;别人难以说清楚的,我就用通俗的话把它说清楚。 这样解诗便不落俗套。...

文章当自出机杼(zhu柱),成一家风骨,不可寄人篱下。

写文章应当独创新意, 自成风格,不可刻意模仿, 因袭他人。...

糟去酒精,肉去洎(ji记)馈。

就像去掉酒糟,酒才会精良,弃除肉渣,肉才会鲜美一样,文章只有经过删削修改, 才会佳妙。...

英雄不失路, 何以成功名?

英雄如果不经受挫折打击, 那么靠什么来成就他的功名?...

粟未为米,米未成饭,气腥未熟,食之伤人。夫人之不学,犹谷未成粟,米未为饭也。知心乱少,犹食腥谷,气伤人也。学士简练于学,成熟于师,身之有益,犹谷成饭,

粟没有加工为米,生米没有做成饭,做饭时没有熟透、还有生气味,人吃了便会有伤身体。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就像谷子未成熟,生米没有做成饭一样。知识和思想混乱贫乏,就像吃了半生不熟的饭而伤了身体一样。学者应当在学习上多加磨练,在老师的指教下不断成熟,这样对...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假如得到培养,没有什么东西不会健康成长;假如失掉培养,则没有什么东西不会消亡。...

舍舟航而济乎渎(du读)者,末矣;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

舍弃舟船却要渡过大河,是不会实现的; 舍弃 《五经》 却要掌握道义事理,同样是不会实现的。...

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 安可能也,卒为难。

对于百姓根本的教育是孝,他们行孝就是奉养父母。奉养父母能够做到,尊敬父母却不易做到; 尊敬父母能够做到,使父母安乐无忧却不易做到; 使父母安乐无忧能够做到,自始至终都孝顺却不易做到。...

王法不废学校之官,不除狱理之吏,欲令凡众见礼义之教。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使丹朱之志亦将可勉。

帝王的法令不废弃负责教育的官吏,不免除管理司法的官吏,这是要让大众接受礼义的教育。如果一个人在犯错误之前能得到学校的劝勉,犯了错误之后法令又能预防其再犯,那么即使像尧的儿子——丹朱这样有恶劣品行的人,在通过勉励教育后,也是可以有所改变的。...

凡牧民者,使士无邪行,女无淫事。士无邪行,教也; 女无淫事,训也; 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数也。

凡是统治者,应使男子不走邪道,女子不事淫乱。男子不走邪道,靠的是教育; 女子不事淫乱,靠的是训诲。教育训诲形成一种风气,刑罚就会减少,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

学习,是用来修养德性的。审视、倾听、言论、举止、思考,都归属于人的德性。只要学习,那么这些都很端正;如果不学,就会变得邪散。...

干越夷貊(mo末)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干国、越国和东方、北方外族的婴儿,刚出生时的哭叫声和一般人是一样的,等到长大以后在风俗和习惯上则变得不同了,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

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

当国家富强时就要教育人们节俭,当国家贫穷时就要教育人们懂得礼仪。...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仁是人心的本质,义是人所必由之路。放弃了这条正路而不走,丧失了人的善心而不知找回,是多么可悲呀! 一个人,有鸡和狗走失了,尚知道去寻找,有善良之心丧失了,却不知道去寻找。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回来罢了。...

使人之性有善有恶,彼地有高有下,勉致其教令之善,则将善者同之矣。善以化渥,酿其教令,变更为善,善则且更宜反过于往善,犹下地增加钁(jue决)、锸 (cha叉),

假使人的秉性有善恶之分,就像土地有高低之别,那么努力以善良来教化他,他就会变得和性善的人相同了。由于善教会使人发生很大变化,因而以教化来培育他,使之变得更善,他的善良将会超过原来性善的人。就像在低洼的土地用钁 、锸来培土,它就会比高地还要高。...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

学生每年入学,每隔一年要进行一次考查。第一年考查学生点断经书句读的能力和是否明确自己的学习志向。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恭敬学业,是否与同学和睦相处。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学识广博、尊敬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研究学问的本领和识辨选择朋友的能力。如果能达...

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培养人才最重要的地方,没有能比得上国学的了; 到国学读书是培养贤士必经的途径,是教育感化的本源。...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 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wu mei悟妹)焉,久而愈足。

学习就像是登山,越登就会越高; 又像是睡眠,时间越长睡得越充足。...

教以慈睦,而民贵有亲。

用慈爱和睦来教育百姓,他们就会崇尚亲密友爱。...

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覆二十日,而后为雏; 茧得缲(sao缫)以涫(guan惯)汤,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

普通人的秉性,就像抽茧和孵卵一样。卵须孵化二十天才能孵出幼鸟; 茧须在沸水中缫丝,才能成为生丝; 秉性须得渐渐加以教诲,才能变得善良。...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

上古之王教育人们,没有比孝更荣耀的了,没有比忠更显赫的了 。...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ang详),术有序,国有学。

古代的教育制度是,每二十五家的闾设立塾,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每二千五百家的术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教训习俗者众,则民化变而不自知也。

受到教育的人多了,遵守习俗的人多了,那么老百姓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变化。...

夫道,天下之公道也; 学,天下之公学也; 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道理,是天下公认的道理; 学问,是天下共同的学问; 并不是朱熹能够据为己有的,也不是孔子能够据为己有的。...

所谓教者,非徒诵读之谓也,大要使之识道理,顾廉耻,不作非法,不犯非礼。

所谓教育,并不是仅仅读读文章而已,主要目的是让他们认识道理,懂得廉耻,不去做违法的事情,不去作无礼的举动。...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受教育,人的品性就会迁流堕落。教育的方法,贵在专心致志。...

孔门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圣教,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训之功而渐渍(zi自)之力也。

孔子门下有七十二个得意弟子,都有能力担任卿相之官,这是因为他们蒙受圣人的教诲,文学才能不断提高,智慧和才能超过平常人的十倍。由此可见教育的功用和潜移默化的力量...

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 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

长久安定的老百姓容易骄傲贪图舒服,骄傲贪图舒服就难于教育; 经过乱世之害的百姓多有愁苦,有愁苦则易于教化。...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无,以就懿德。

你在求学时,应当每天都学到新知,以养成良好的品德。...

教之道,必先治学校。

教育的基本规律是一定要先兴办学校。...

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才德兼备的人去从事教育的事业,那么人们都能够归复到善良的方面去,而不用再去谈论他们的邪恶了。...

学者所以防固辞,礼者所以文鄙行也。故学以辅德,礼以文质。

学习可以用来防止鄙陋的话语,识礼可以用来修正粗俗的行为。所以学习可以帮助人修养道德,礼义可以帮助人端正品性。...

教化之本,自学校始;学校之兴,自乡遂始。

教育的主体是从学校开始的;学校的兴办,从乡里就开始了。...

教不明,则士民无所信,……士民无所信,则其志不知所定。

教育目的不明确,那么百姓就会无所信仰; ……百姓们无所信仰,那么他们的志向也就不能确定。...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达到无下大治的基础在于人才,成就天下之才的方法在于教育,从事教育工作的在于教师; 弘扬教育并使之让百姓接受的在于地方官府,而培养教育人材的基地则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