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术数直见一端, 不能尽其实; 虽审一事, 曲辩问之, 辄不能尽知。 何则? 不目见口问不能尽知也。
靠方法、道理和逻辑判断来推算,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不能够全部了解它的真实情况;即便是详细地了解一事,从各方面去考察、追问,还是不能全部了解。什么原因呢?没有亲眼看到和结合亲口询问,是......
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犹此类也。蓬生麻间,不扶自直; 白沙入缁(zi姿),不练自黑。彼蓬之性不直,纱之质不黑,麻扶缁染,使之直黑。夫人之性犹蓬纱
人的德性,善良可以变成邪恶,邪恶可以变成善良,犹如这样的道理:蓬草生长在麻中间,不用支扶自然会长直;白纱放到黑色的染料中,不用染的工序自然变黑。蓬草的特性易倒伏,白纱的质地并非黑色,经过麻的托扶,黑色......
文章虽不要蹈袭古人一言一句,然古人自有夺胎换骨等法,所谓灵丹一粒, 点铁成金。
写文章虽然不能因袭古人的字句,但是从古人那里可以学得推陈出新等方法,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用灵丹一粒,就可使铁变成金子。......
学者好为高论, 犹贫人谈金: 辨其体色, 权其轻重, 商其贵贱, 其言未必非也, 然终不如富人之有金, 未尝自言金之美也。
学者喜欢高谈阔论,犹如贫穷的人喜欢谈论金子;怎样辨别金子的成色,怎样称量金子的重量,怎样商量金子的价格。他们说的不一定都错,然而终究不如富人的金子多,虽然富人未曾大谈金子的美好。......
后生学文, 先能展开滂沛, 后欲收敛简古甚易, 若一下便学简古,后欲展开作大篇难矣。
青年人学习作文章,先学习将文章展开描叙,使之详尽华盛;以后想收缩,使之文笔简略古奥就容易了。如果一开始就学习简略古奥的笔法,以后再想扩展铺叙作大篇幅就难了。......
《鹤林》云: “绘雪者不能绘其清, 绘月者不能绘其明, 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泉者不能绘其声,绘人者不能绘其情。”夫丹青图画, 元依形似; 而文字模拟, 足传
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有的人描绘冰雪不能表现出清寒,描绘月亮不能表现出明洁,描绘花卉不能表现出它的芳香,描绘流泉不能表现出它的声响,描绘人不能表现出他的情感。”绘画艺术原靠的是画面形体与实际......
文章之妙, 语快令人舞, 语悲令人泣, 语幽令人冷, 语怜令人惜,语险令人危,语慎令人密,语怒令人按剑,语激令人投笔,语高令人入云, 语低令人下石。
美妙的文章,有着很强的感染力。文章描述痛快之处能使人起舞,描述悲哀之处能使人哭泣,描述幽深之处能使人冷静,描述哀怜之处能使人痛惜,描述惊险之处能使人紧张,描述谨严之处能使人缜密,描述愤怒之处能使人......
大抵作文,办料识格在于平日。及作文之日,得题, 即放胆。立定主意,便布置间架, 以平日所见,一笔扫就,却旋改, 可也。如此, 则笔力不馁。
大致说来,写文章准备素材、认识作文的标准和格式在于平时。到了写作时,拿到题目,就尽管放开去写。先要确定主题意旨,考虑好结构层次,以平日积累的材料,付诸笔端,一气呵成,然后再回过头来修改......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代有所成就的人学习知识都是竭尽全力的,少壮时的努力到年老才能获得成功。从书上学得的知识终究是肤浅的,要想彻底了解事物就必须亲身实践。......
学者欲其进, 须钦其事; 钦其事则有立, 有立则有成。 未有不钦而能立,不立则安可望有成?
学者要想求得进步,必须敬爱自己所做的事业,敬爱自己所做的事业才会树立志向,树立了志向才会有所成就。没有不敬爱自己的事业却能树立雄心壮志的,不能树立雄心壮志;怎么能有希望取得成就?......
学者有所闻, 而不著乎心, 不见(现)乎行, 则其所闻固自他人之言耳, 于已何与焉?
学者对于所听到的,而不能够记在心里,不能表现在行动上,那么所听到的仍然是他人的言语,对于自己有什么相干呢?......
既学而先有以功业为意者, 于学便相害; 既有意必穿凿, 创意作起事也。德未成而先以事业为事,是代大匠斲(zhuo琢)希不伤手也。
学习还没打好基础,就先想着去建功立业,对学习便有危害;因为既然一心一意只想着有所建树,必然要穿凿附会,随意从事。优良的道德品行还未形成就先想着建功立业,这是代替手艺高超的木匠去砍削木头,很少有不砍伤手......
学者须要实见得理明,应事方得力,徒守死敬,而见理明,则用处不通, 便差却。
学者必须确实把道理看得明白,应付事情才得力自如;只是死守书本,不通达灵活,即使看明白了道理,使用的地方却不知变通,那就太差了。......
为学最要务实, 知一理则行一理, 知一事则行一事, 自然理与事相安, 无虚泛不切之患。
治学最需要努力实践。懂得了一个道理就按这个道理行事,懂得了一件事如何做就照这样去做,如此,自然理与事相符没有冲突,也就没有空泛不实的忧虑。......
文章大道以为公, 今昔何能强使同?只写性情流纸上, 莫将唐宋滞胸中!
写作文章要遵循文章内在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怎么能强迫古今写作一个样呢?重要的是追求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不要用唐宋人的文章框框来束缚自己的思想。......
读古人书, 如能随处印证, 正如聚古今来许多良师益友, 日夕切劘(mo摩), 那得无益?
读古人的书籍,如果能把学到的知识随时随处加以验证,这就正如聚集了古往今来许多的良师益友,一天到晚地在一起切磋琢磨,怎么能没有收益?......
夫惟真实敏事之人, 岂但言不敢出, 食不知饱, 居不知安而已, 自然奔走四方,求有道以就正。
只有真诚勤奋干事业的人,才能专心致志,把心思和精力全部放在学业上。他们不只是做到话语不随便讲出,甚至吃东西不去管它是不是吃饱,睡觉不去管它是不是舒适;而且遇到疑难就奔走四方,向有才学有道德的......
效楚辞者,必不如楚辞;效《七发》者必不如《七发》。盖其意中先有一人在前,既恐失之,而其笔力复不能自遂。
仿效楚辞的人,写出来的作品一定不如楚辞;仿效汉赋《七发》的人,写出来的作品一定不如《七发》。这是因为他心目中先有一个被仿效者,仿效时深怕失去所仿效者的风格;因而他写作就不能随心所欲,充分显示自......
知之真切笃实处, 即是行; 行之明觉精察处, 即是知。知行工夫, 本不可离。
知道真切实在的地方,即是与行动经历分不开的;行动经历时能看问题敏锐透彻的地方,即是与掌握的知识分不开的。知与行的功夫,本来就是不可分离的。......
俭虽美德,然太俭则悭(qian千)。 自度所处之地,如应享用十分者, 只享用七八分, 留不尽之意以养福可也。 悭吝太甚, 自是田舍翁举动, 鄙而愚矣。
俭朴虽然是美好的品德,但是过分的俭朴就是吝啬了。自己考虑所生活的处境,如果应当有十分的享受,只享受其中的七八分,留有余地的意义是用它来保养后福,这就可以了。过分的吝啬,自然是心胸狭隘的人的......
诗如天生花卉, 春兰秋菊,各有一时之秀,不容人为轩轾。
如同自然生长的花卉,春天的兰花和秋天的菊花,它们都各自有着美好的时光;诗歌也因时代的不同,而各极一时之胜。不允许人以自己的审美眼光加以贬抑或褒扬。......
察事物所以然之理,察之精而尽其变,此在事变未起之先,见几而决, 故行焉而无不利。
观察事物为什么会这样的道理,观察得精细还要全部了解它的变化。这样就会在事变未发生之前,认识到将要发生的事变而作出决断,因而行动起来无不有利于自己。......
终日抄药方, 而不能瘳(chou抽)一疾; 终日写路程, 而不能行一步, 徒知无益也。
一天到晚抄写药方,却不能治愈一个病人,一天到晚抄写行走的路线,却不去行走一步,只是白白地懂得些知识而毫无用处。......
察士不比周而进, 不为苟而求, 言无阴阳, 行无内外, 顺则进, 否则退, 不与上行邪, 是以进不失廉,退不失行也。
考察人才不可举荐朋党,不可随随便便地去挑选,说话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做起事情应该表里如一。合乎礼仪就进用,不合礼义则摈退,不可和上司一起去干坏事。因此举荐的是出于廉正,摈退的也是出于正义。......
粟未为米,米未成饭,气腥未熟,食之伤人。夫人之不学,犹谷未成粟,米未为饭也。知心乱少,犹食腥谷,气伤人也。学士简练于学,成熟于师,身之有益,犹谷成饭,
粟没有加工为米,生米没有做成饭,做饭时没有熟透、还有生气味,人吃了便会有伤身体。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就像谷子未成熟,生米没有做成饭一样。知识和思想混乱贫乏,就像吃了半生不熟的饭而伤了身体一样。学者应当在学习......
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 安可能也,卒为难。
对于百姓根本的教育是孝,他们行孝就是奉养父母。奉养父母能够做到,尊敬父母却不易做到;尊敬父母能够做到,使父母安乐无忧却不易做到;使父母安乐无忧能够做到,自始至终都孝顺却不易做到。......
王法不废学校之官,不除狱理之吏,欲令凡众见礼义之教。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使丹朱之志亦将可勉。
帝王的法令不废弃负责教育的官吏,不免除管理司法的官吏,这是要让大众接受礼义的教育。如果一个人在犯错误之前能得到学校的劝勉,犯了错误之后法令又能预防其再犯,那么即使像尧的儿子——丹朱这样有恶劣品行的人,在通......
凡牧民者,使士无邪行,女无淫事。士无邪行,教也; 女无淫事,训也; 教训成俗,而刑罚省,数也。
凡是统治者,应使男子不走邪道,女子不事淫乱。男子不走邪道,靠的是教育;女子不事淫乱,靠的是训诲。教育训诲形成一种风气,刑罚就会减少,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
学习,是用来修养德性的。审视、倾听、言论、举止、思考,都归属于人的德性。只要学习,那么这些都很端正;如果不学,就会变得邪散。......
干越夷貊(mo末)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干国、越国和东方、北方外族的婴儿,刚出生时的哭叫声和一般人是一样的,等到长大以后在风俗和习惯上则变得不同了,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仁是人心的本质,义是人所必由之路。放弃了这条正路而不走,丧失了人的善心而不知找回,是多么可悲呀!一个人,有鸡和狗走失了,尚知道去寻找,有善良之心丧失了,却不知道去寻找。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的善良......
使人之性有善有恶,彼地有高有下,勉致其教令之善,则将善者同之矣。善以化渥,酿其教令,变更为善,善则且更宜反过于往善,犹下地增加钁(jue决)、锸 (cha叉),
假使人的秉性有善恶之分,就像土地有高低之别,那么努力以善良来教化他,他就会变得和性善的人相同了。由于善教会使人发生很大变化,因而以教化来培育他,使之变得更善,他的善良将会超过原来性善的人。就像在低洼的土地......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
学生每年入学,每隔一年要进行一次考查。第一年考查学生点断经书句读的能力和是否明确自己的学习志向。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恭敬学业,是否与同学和睦相处。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学识广博、尊敬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研究学问......
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覆二十日,而后为雏; 茧得缲(sao缫)以涫(guan惯)汤,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
普通人的秉性,就像抽茧和孵卵一样。卵须孵化二十天才能孵出幼鸟;茧须在沸水中缫丝,才能成为生丝;秉性须得渐渐加以教诲,才能变得善良。......
孔门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圣教,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训之功而渐渍(zi自)之力也。
孔子门下有七十二个得意弟子,都有能力担任卿相之官,这是因为他们蒙受圣人的教诲,文学才能不断提高,智慧和才能超过平常人的十倍。由此可见教育的功用和潜移默化的力量啊。......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达到无下大治的基础在于人才,成就天下之才的方法在于教育,从事教育工作的在于教师;弘扬教育并使之让百姓接受的在于地方官府,而培养教育人材的基地则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