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古文 > 孟子

《孟子》

    收录162392

身不行道

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尽心下》)【鉴赏】孟子这是说的“道”,主要是指儒家的一套伦理道德规范,包含仁、义、礼、智、诚以及孝悌、忠信等范畴。在孟子看来,推行道的前提是自己身体力行,否则,道在妻子身上都行不通;使唤别人也要合于道,否则,就连使唤自己的妻子都不可能。......

养心莫善于寡欲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鉴赏】孟子这里主要讲修养心性的方法。他认为,修养心性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减少物质欲望。一个人如果物欲不多,那么善性即使有所丧失,也不会多;反之,如果物欲很多,那么善性即使有所保存,也是极少的了。......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告子下》)【鉴赏】这是一段耳熟能详的话,孟子......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鉴赏】孟子认为,人不经过学习就能做到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能知道的,是良知。这里的“良能”和“良知”其实指的就是人的天赋。不过,孟子注重的这个“天赋”跟我们日常所说的“天赋”不同,我们日常所说的“天赋”内容广泛,涉及社会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鉴赏】先秦哲学家大多立足于人生,偏重于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因此,人生境遇问题便成了他们关注的焦点所在。人的境遇风云多变,古代的文人士......

人不可以无耻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尽心上》)【鉴赏】孟子的意思是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就真是不知羞耻了。”他认为人最大的羞耻莫过于不知羞耻的羞耻。此外,他还说,“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出仕为官,“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万章下》)名声超过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鉴赏】“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精华。它源起于先秦,对历朝历代的政治、军事乃至思想文化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先秦,孟子是大力倡导民本思想的第一人。民贵君轻思想是孟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非常重视人民的力量,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

人皆可以为尧舜

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鉴赏】《孟子》书中,把尧、舜合在一起说的地方约有四十余处,“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公上》),可以说,在孟子眼里,尧舜已成为最完美的道德典范,成为内圣之道的最高代表,并已符号化为一种理想人格的象征。既然尧舜代表着完美的理想人格,那为何又说人人都......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鉴赏】这段话孟子主要讲了心、性、天以及安身立命的问题。孟子的意思是说:“充分发挥善良的本心,就可以懂得人的本性了。懂得了人的本性,也就懂得天命了。”孟子把发挥本心看成是知人性......

爱人者,人恒爱之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下》)【鉴赏】孟子认为:君子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其居心。君子居心于仁,居心于礼。仁人爱别人,有礼的人恭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经常爱他;恭敬别人的人,别人经常恭敬他......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离娄上》)【鉴赏】“天下国家”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社会和政治概念。在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都是由天下、国、家、个人共同组成。天下即古人理解的整个地域,它为天子所专有;国是指诸侯之国,为诸侯治理之地;家是指以血缘关系建......

《孟子》之人性善恶之辩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

言必称尧舜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公上》)【鉴赏】“性”是孟子思想中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对于人的本性,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的说法,然而没有对其作出进一步的展开。孟子将孔子性相近的观点引申为性本善,并对本善之性做了具体的阐释。他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离娄上》)【鉴赏】孟子从历史上反面君王的典型桀纣说起,分析了其失天下的根本原因:不得民心。又从正面剖析了得天下、得民心的正确做法:得天下......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离娄上》)【鉴赏】孟子的意思是说:“政治清明之时,道德低的人为道德高的人所役使,小贤能的人为大贤能的人所役使;政治黑暗之时,力量小的被力量大的所役使,弱的被强的所役使。这两种情况都是由天决定的......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告子上》)【鉴赏】孟子用杯水车薪的比喻说明:仁要胜过不仁是有条件的。孟子虽然对仁义、仁政的作用保有坚定信心,反复向君王们宣称“仁者无敌”(《梁惠王上》)的观......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离娄下》)【鉴赏】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统治时代,不断上演着朝代更迭、江山易主的剧目,一代代的君与一朝朝的臣演绎着复杂的君臣关系。提到这一关系,首先让人想到的自然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离娄下》)【鉴赏】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给予我们真知,而行则是对真知的实践和历练,知行要做到合一。周公为一代圣贤,为后世所推崇敬仰,他辅佐成王治国,治国之时,想要兼学夏、商、周三朝君王,来实践禹、汤......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离娄上》)【鉴赏】离娄,传说中视力特别强的人;公输子,即鲁班,古代杰出的土木工匠。“规”、“矩”在古代是木匠术语,“规”指的是圆规,用来画圆;“矩”指的是用来打制方形必备的直角尺。没有这两样东西,就算是离娄和公输子,也没办法准确地画出方与圆。......

《孟子》之专心致志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告子上》)【鉴赏】弈秋教二人下棋的技艺,两者虽接受同等的教诲,效果却不尽相同。一人在学习时专心致志,一人则想着天鹅将至,准备用弓箭去射。“专心致志”......

《孟子》之君子三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尽心上》)【鉴赏】孟子认为君子有恒定的三种乐趣: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种乐趣;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人,这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的......

舍生而取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鉴赏】舍得,有舍才有得,有得必有舍。人生中时时刻刻需要我们做出舍与得的选择,如何舍与如何得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也是一个人价值观的直接体现。中国人善权衡......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鉴赏】齐宣王在自己的离宫里问孟子,贤德的人是否也有赏园游猎的乐趣,孟子便用以上两句回答,意在告诫齐宣王:贤德的人即便有赏园游猎的乐趣,但如果不能与民同乐,那他也不会去寻求这种乐趣。君......

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公孙丑上》)【鉴赏】舜是孔子和孟子都非常崇敬的一位古代圣人,他的一大优点便在于他乐于学习他人的善处,即句中所说的“与人为善”。此处的“与人为善”与今......

一箪食,一豆羹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告子上》)【鉴赏】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尽心上》)孟子承认口腹之欲、耳目之享是人的本性之一。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舒适安逸,不希望自己每......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鉴赏】孟子离开齐国,有人见孟子脸色不悦,便问他所为何故,孟子以此句作答,这也是孟子当时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天未欲平治天下也”,是孟子年过半百却壮志未酬的感慨。孟子周游列国,想通过游说国君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社会......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离娄下》)【鉴赏】“孝”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国家,有国才有家,有家乃成国,家庭是社会......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滕文公下》)【鉴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己不正直,也就不能够要求别人正直。这是孟子教育弟子陈代的话。陈代希望孟子不要拘泥于小节,他认为即使是违背礼义去拜见诸侯,如果能因此得到重用,从而实现仁政,统一天下,也是可以做的。陈代的这种看法,正反映了当时士人们的实际情况......

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梁惠王上》)【鉴赏】义利之辩,孔子早有见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可见,义是孔子心中理想君......

《孟子》之知错速改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滕文公下》)【鉴赏】战国时期,各大小诸侯国或为扩张疆土、或为自保,相......

《孟子·万章上》

9·1万章问曰①:“舜往于田②,号泣于旻天③,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④。”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⑤。然则舜怨乎?”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⑥:‘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

《孟子》之仁义礼智与四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

《孟子》之德行与富贵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

《孟子》之大丈夫精神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孟子·尽心上》

13·1孟子曰:“尽其心者①,知其性也②。知其性,则知天矣③。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④。夭寿不贰⑤,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注释〕①心:本心,指人生来具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善心。②性:本性,指与上述四种善心相对应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开端。③天:天道。④事天:遵循天道......

《孟子》之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

《孟子·离娄上》

7·1孟子曰:“离娄之明①、公输子之巧②,不以规矩③,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④,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⑤,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⑥,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⑦:‘不愆不忘⑧,率由旧章⑨。’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

《孟子·告子上》

11·1告子曰:“性,犹杞柳也①;义,犹桮棬也②。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③?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注释〕①杞(qǐ)柳:也叫红皮柳,落叶灌木......

《孟子·告子下》

12·1任人有问屋庐子曰①:“礼与食孰重?”曰:“礼重。”“色与礼孰重?”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②,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孟子》之权变之道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离娄上》)......

《孟子·尽心下》

14·1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问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14·2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孟子》之王道理想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

《孟子·梁惠王上》

1·1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③。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④?’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⑤?’上下交征利⑥,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⑦;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

《孟子》之君臣关系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鉴赏】齐宣王是齐威王的儿子,一心想着实现齐桓公、晋文公一样的霸业。因此当孟子来到齐国时,......

《孟子·离娄下》

8·1孟子曰:“舜生于诸冯①,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②,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③,先圣后圣,其揆一也④。”〔注释〕①诸冯:传说中的地方,无法确指。负夏、鸣条,亦同。②毕郢:据记载,当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孟子》之与民同乐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

《孟子·万章下》

10·1孟子曰:“伯夷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②,横民之所止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④,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⑤。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⑥,懦夫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

《孟子》之仁者无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

《孟子》之养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生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

《孟子·滕文公上》

5·1滕文公为世子①,将之楚②,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③。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瞷谓齐景公曰④:‘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⑤:‘文王,我师也⑥,周公岂欺我哉?’今......

《孟子·公孙丑上》

3·1公孙丑问曰①:“夫子当路于齐②,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③?”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④:‘吾子与子路孰贤⑤?’曾西蹴然曰⑥:‘吾先子之所畏也⑦。’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⑧,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⑨?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

《孟子·公孙丑下》

4·1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①,环而攻之而不胜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③,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④,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⑤,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孟子·滕文公下》

6·1陈代曰①:“不见诸侯,宜若小然②;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③。’宜若可为也。”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④,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⑤。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

《孟子·梁惠王下》

2·1庄暴见孟子①,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②,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③?”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