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名句 > 古籍名句 > 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鱼

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鱼

夫民有余即让,不足则争。让则礼义生,争则暴乱起。扣门求水,莫弗与者,所饶足也;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鱼,所有余也。故物丰则欲省,求澹则争止。

————(《齐俗训》)

鉴 赏

此语出自《齐俗训》。它的意思是说,在山林中柴薪难以出售,在湖区鱼虾也不易售出,因为这种地方有的是这类东西。在这里,《淮南子》作者借此阐述了“民有余即让”、“让则礼义生”的观点。

《淮南子》说:“夫民有余即让,不足则争。让则礼义生,争则暴乱起。……故物丰则欲省,求澹则争止。”这就是说,人们都丰衣足食就会互相谦让,而人民衣食不足就会互相争抢。互相谦让则礼义就会产生,而互相争抢则暴乱就会兴起。因此,如果人们的物质丰富了,人们的贪欲就会减省;而需求得到满足了,争夺的事情就会止息下来。乍看下来,这里似乎呈现出这样的思维逻辑: 有余→让→礼义;不足→争→暴乱。但是,《淮南子》在这里所表达的,并不是将“有余”作为“让”的行为发生的直接原因,也不是说“让”的行为会直接导致“礼义”的产生;而是认为如果人们都衣食丰足了,那么人们就无须为了衣食等问题起争执,甚至争抢。不争执或争抢,则人们就有可能会互相谦让起来。换句话说,“有余”能够为“让”的发生提供更为有利的可能性条件或前提,“有余”这一场景或情境的存在让“让”的行为发生显得更为可能、更加现实。就像在山林地区,柴薪并非稀缺资源,人们对柴薪的欲求值也会因为其非稀缺性(“有余”)而自然变得很小。这样的话,人们由于这种极小的欲求值而可能产生“让”的行为的概率则将远大于可能产生“争”的概率。同样的,“让”的行为也更有利于“礼义”的产生,“不足”更容易导致“争”的发生,“争”则更为可能导致“暴乱”。《淮南子》作者看到这种“有余”、“不足”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力,进而主张应该通过控制物质的丰富与否、需求的满足与否来调节人们的欲望、社会的治乱,从而更好地达到国泰民安的效果。

此外,“夫民有余即让”、“让则礼义生”的观点是与黄老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相一致的。黄老道家不赞成儒家式或法家式的积极有为的社会教化或政治管制,而主张通过“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方式让民众在相对宽松、相对自由的社会氛围下“自然而然”地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稳定的社会结构。而这种创造“有余”的方式则无疑是黄老道家“无为而治”政治理念的最佳选择。《管子》中有段名言,即“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说的也正是这个意思。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鱼” 的相关文章

居贤德,善俗。11个月前 (06-04)
见贤思齐。11个月前 (06-05)
再,斯可矣!11个月前 (06-05)
游于艺。11个月前 (06-05)
仁者,其言也讱。11个月前 (06-05)
仁者不忧11个月前 (06-05)
君子不忧不惧。11个月前 (06-05)
政者正也。11个月前 (06-05)
执事敬。11个月前 (06-05)
君子以文会友。11个月前 (06-05)
不怨天,不尤人。11个月前 (06-05)
道不同,不相为谋。11个月前 (06-05)
割鸡焉用牛刀?11个月前 (06-05)
恶居下流而讪上者。11个月前 (06-05)
君子恶居下流。11个月前 (06-05)
仁者无敌。11个月前 (06-05)
养心莫善于寡欲。11个月前 (06-06)
生财有大道。11个月前 (06-06)
君子笃恭而天下平。11个月前 (06-06)
载戢干戈,弓矢。11个月前 (06-07)
明试以功。11个月前 (06-07)
思日孜孜。11个月前 (06-07)
兢兢业业。11个月前 (06-07)
德惟一,动罔不吉。11个月前 (06-07)
无侮老成人。11个月前 (06-07)
犬马非其土性不畜。11个月前 (06-07)
履校灭趾,(无咎。)11个月前 (06-08)
君子以赦过宥罪。11个月前 (06-08)
退藏于密。11个月前 (06-08)
爱子教之以义方。11个月前 (06-08)
蔓草犹不可除。11个月前 (06-08)
诸侯敌王所忾。11个月前 (06-08)
兄弟致美。11个月前 (06-08)
惩恶而劝善。11个月前 (06-08)
同罪异罚,非刑也。11个月前 (06-08)
有基无坏。11个月前 (06-08)
车甚泽,人必瘁。11个月前 (06-08)
凶人不终命也。11个月前 (06-08)
临丧不笑。11个月前 (06-08)
教学相长也。11个月前 (06-09)
蛾子时术之。11个月前 (06-09)
审乐以知政。11个月前 (06-09)
大信不约11个月前 (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