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典故大全 > 历史名人 > 王亶望(王亶望案)

王亶望(王亶望案)

人物简介

清朝中期政治人物。山西临汾人。江苏巡抚王师之子。初为举人,捐资得知县。历官甘肃宁夏知府、甘肃布政使、浙江巡抚。以实仓储为名开捐例,虚报旱灾,贩粟分银,数额达数百万以上。最终落得被斩首的下场。

王亶望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举人,后来拿钱买了个知县。几年之后步步升迁,官至浙江布政使,并暂代浙江巡抚一职。王亶望向上爬的秘诀就是用钱开路,行贿送礼,巴结上司。他被调任甘肃后,搞起了“捐监冒赈”的勾当。所谓“捐监”,就是为解决粮食歉收问题,官府允许一些人通过捐粮换取监生资格。王亶望把粮食折成银两,进行“监生”资格拍卖。他向朝廷谎报旱情,编造说把“监粮”用来赈灾了。实际上,他把捐纳的银两全部私分,从总督到州县官员人人有份。从此,甘肃省有一多半大小官员,参与了“捐监冒赈”的-侵吞活动。

当然王亶望分得最多。下面官员为了获得更多的好处,拼命给王亶望送银子、送礼物,盖房子。这一切,乾隆都被蒙在鼓里,还升王亶望为浙江巡抚。直到有人反映地方官员在浙江海塘工程中弄虚作假,中饱私囊,才引起乾隆的怀疑。不久,乾隆又从来自甘肃的奏报中得知当地并无旱灾。乾隆马上派官员去浙江对王亶望进行严审,王亶望只好招认。乾隆抄了王亶望的家,没收财产折合白银300万两。此案终结时,共判死刑57人,发配56人,还有不少人受到牵连。王亶望最终也落到了被斩首的下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王亶望(王亶望案)” 的相关文章

李宗义(李宗义简介)1年前 (2023-03-02)
符路(符路少将)1年前 (2023-03-02)
王大宾(林豆豆)1年前 (2023-03-02)
游碧竹(游碧竹简历)1年前 (2023-03-02)
徐约之1年前 (2023-03-02)
李培福(李培福景泰)1年前 (2023-03-02)
袁克有1年前 (2023-03-02)
杨兰田(杨兰田简历)1年前 (2023-03-02)
李坦(李坦阔)1年前 (2023-03-02)
李恩铭(李恩铭梁河)1年前 (2023-03-02)
蒋维平(蒋卫平简介)1年前 (2023-03-02)
翟重光1年前 (2023-03-02)
饶子健(饶子健将军)1年前 (2023-03-02)
王定一(王定友)1年前 (2023-03-02)
冷欣(冷欣简介)1年前 (2023-03-02)
周朝武(周朝武则天)1年前 (2023-03-02)
谷德振(谷德振讲座)1年前 (2023-03-02)
欧阳洛(欧阳洛洛)1年前 (2023-03-02)
伍银德1年前 (2023-03-02)
陈宗兴(陈宗兴简介)1年前 (2023-03-02)
李聚奎(李聚奎故居)1年前 (2023-03-02)
罗一秀(罗一舟)1年前 (2023-03-02)
傅秋涛1年前 (2023-03-02)
尚静波1年前 (2023-03-02)
陈聪谟1年前 (2023-03-02)
程应铨(程应铨简介)1年前 (2023-03-02)
郭化若(郭沫若)1年前 (2023-03-02)
斯大林(斯大林格勒)1年前 (2023-03-02)
胡道静1年前 (2023-03-02)
朱晞(朱晞颜)1年前 (2023-03-02)
高岗(高岗事件)1年前 (2023-03-02)
萧克1年前 (2023-03-02)
林立果(林立果张宁)1年前 (2023-03-02)
周韶华(周韶华简介)1年前 (2023-03-02)
杨倬(杨倬云)1年前 (2023-03-02)
陈诚(陈诚诚简介)1年前 (2023-03-02)
王宏坤(王宏昆)1年前 (2023-03-02)
任思忠1年前 (2023-03-02)
陈再道(陈在道)1年前 (2023-03-02)
曹聚仁(曹聚仁简介)1年前 (2023-03-02)
粟裕1年前 (2023-03-02)
俞明震(俞明震简介)1年前 (2023-03-02)
朱葆三(朱葆三后裔)1年前 (2023-03-02)
谷正芳(谷正芳桥)1年前 (2023-03-02)
刑仁甫(邢仁甫简介)1年前 (2023-03-02)
朱训(朱训志)1年前 (2023-03-02)
韩宗银1年前 (2023-03-02)
吴荣政(吴荣政协)1年前 (2023-03-02)
耿飚(耿飚之问)1年前 (2023-03-02)
周黛西(周黛西将军)1年前 (2023-03-02)
符致逢1年前 (2023-03-02)
胡山源1年前 (2023-03-02)
彭士量1年前 (2023-03-02)
李思孝(李思孝父亲)1年前 (2023-03-02)
段苏权(段苏权百度)1年前 (2023-03-02)
汤用彤(汤用彤简介)1年前 (2023-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