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言文 > 诗词名句注释翻译鉴赏 > 曳绶司徒府,所从信国桢。

曳绶司徒府,所从信国桢。

“曳绶司徒府,所从信国桢。”诗句出处:《送李策秀才还湖南,因寄幕中亲故兼》;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深春风日净,昼长幽鸟鸣。仆夫前致词,门有白面生。
摄衣相问讯,解带坐南荣。端志见眉睫,苦言发精诚。
因出怀中文,调孤词亦清。悄如促柱弦,掩抑多不平。
乃言本蜀士,世降岷山灵。前人秉艺文,高视来上京。
曳绶司徒府,所从信国桢。析薪委宝林,善响继家声。
何处翳附郭,几人思郈成。云天望乔木,风水悲流萍。
前与计吏西,始列贡士名。森然就笔札,从试春官卿。
帝城岐路多,万足伺晨星。茫茫风尘中,工拙同有营。
寒女劳夜织,山苗荣寸茎。侯门方击钟,衣褐谁将迎。
弱羽果摧颓,壮心郁怦怦。谅无蟠木容,聊复蓬累行。
昨日讯灵龟,繇言利艰贞。当求舍拔中,必在审己明。
誓将息薄游,焦思穷笔精。莳兰在幽渚,安得扬芬馨。
曰余摧落者,散质负华缨。一聆苦辛词,再动伊郁情。
身弃言不动,爱才心尚惊。恨无羊角风,使尔化北溟。
论罢情益亲,涉旬忘归程。日携邑中客,闲眺江上城。
昼憩命金罍,宵谈转璿衡。薰风香麈尾,月露濡桃笙。
忽被戒羸骖,薄言事南征。火云蔚千里,旅思浩已盈。
湘江含碧虚,衡岭浮翠晶。岂伊山水异,适与人事并。
油幕侣昆丘,粲然叠瑶琼。庾楼见清月,孔坐多绿醽。
复有衡山守,本自云龙庭。抗志在灵府,发越侔咸英。
一挥出荥阳,惠彼嗤嗤氓。隼旟辞灞水,居者皆涕零。
惟昔与伊人,交欢经宿龄。一从云雨散,滋我鄙吝萌。
北渚不堪愁,南音谁复听。离忧若去水,浩漾无时停。
尝闻祝融峰,上有神禹铭。古石琅玕姿,秘文螭虎形。
圣功奠远服,神物拥休祯。贤人在其下,仿佛疑蓬瀛。
君行历郡斋,大袂拂双旌。饰容遇朗鉴,肝鬲可以呈。
昔日马相如,临邛坐尽倾。勉君刷羽翰,蚤取凌青冥。

【注释】:

曳:

①牵引;拉或拖。《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兵而走。”(甲:盔甲。兵:兵器。走:跑。)李商隐《韩碑》:“长绳百尺曳碑倒。”②困顿。《后汉书·冯衍传》:“贫而不衰,贱而不恨,年虽疲曳,犹庶几名贤之风。”③逾越。王褒《洞箫赋》:“状若捷武,超腾逾曳,迅漂巧兮。”

绶:

丝带,古代用来拴系玉饰、印玺,因身分与等级不同而颜色有别。《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要:腰。)

司:

(一)①主管;职掌。《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器:器物。名:名号。假:借。)《吕氏春秋·孟春》:“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②官吏。唐太宗《幸武功庆善宫》:“无为任百司。”(无为:指无为而治。任:任用。)③官署名。唐、宋以后,尚书省所属六部下设司。《旧唐书·职官志三》:“尚书省领二十四司。六尚书,各分领四司。”④某些独立官署及外官。⑤考察;观察。《山海经· 大荒西经》:“司日月之长短。”《周礼·地官·媒氏》:“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无夫家者:指鳏寡。) (二)sì ①窥伺;侦察。后作“伺”。《汉书·齐悼惠王传》:“以为物而司之,得勃。”(物:怪物。勃:人名。)②继承。后作“嗣”。《尚书·高宗肜日》:“王司敬民。”

徒:

①步行。袁宏道《满井游记》:“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周易·贲》:“舍车而徒。”②步兵。《书·武成》:“前徒倒戈。”(前:前面。)③服劳役的犯人。《管子·轻重乙》:“今发徒隶而作之。”④服徭役的百姓。《新唐书·阎立德传》:“领徒四万治京城。”⑤弟子;门徒。《孟子·离娄下》:“予未得为孔子徒也。”⑥同伙;同一类人。韩愈《师说》:“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⑦泛指某一类人(多指坏人)。白居易《紫藤》:“先柔后为害,有似谀佞徒。”⑧罪刑之一。即徒刑(使服劳役)。《新唐书·刑法志》:“用刑有五……三曰徒。”⑨空;一无所有。《尔雅 · 释训》:“暴虎,徒搏也。”⑩副词。1.徒然;白白地。《清稗类钞·冯婉贞》:“徒糜弹药,无益吾事。”陆机《文赋》:“言徒靡而弗华。”(靡:美。华:光彩。)2. 只;仅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府:

①古代国家贮藏财物及收藏文书的地方。《国语·周语下》:“且绝民用而实王府,犹塞川原而为潢(huáng)污也。”(实:充实。潢污:积水处。)《汉书·郊祀志上》:“史书而藏之府。”②称聚集之处。《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诗书,义之府也。”③官员处理公务的地方。《汉书·元后传》:“君其召诸侯,令待府舍。”④达官贵人的住宅或尊称别人的住宅。庾信《哀江南赋》:“诛茅宋玉之宅,穿径临江之府。”⑤旧时行政区划名。唐、宋时大州及京都所在地称府;后来为县以上的行政区域。方苞《狱中杂记》:“谪戍者移顺天府羁候。”⑥通“腑”。脏腑。《后汉书·马融传》:“先王所以平和府藏,颐养精神,致之无疆。”

所:

①处所;位置;地方。《墨子·号令》:“夜以火指鼓所。”《诗经·豳风·九罭》:“鸿飞遵渚(zhǔ),公归无所。”(遵:沿着。渚:水中的沙洲。)②元、明时驻军的一种建制。《明史·兵志二》:“度(duó)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度:估量。)③不定数词,附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史记·李将军列传》:“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陈:同“阵”。)④量词。计算房舍及其他处所。《宋书 ·沈庆之传》:“居清明门外,有宅四所,室宇甚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⑤助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1. 动词后不再出现表事物的词。《荀子·荣辱》:“此小人之所务而君子所不为也。”2. 动词后用“者”或“的”表示事物。《战国策·齐策四》:“视吾家所寡有者。”3. 动词后仍出现表事物的词。《史记·项羽本纪》:“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⑥助词。放在动词前表示被动,多与“为”配合使用。《汉书·黄霸传》:“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乌:乌鸦。)[所以]1.表示原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 表示使用的东西。《墨子·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距:同“拒”。)3. 表示方法或凭借。《荀子·议兵》:“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从:

(一)[从容]1.逍遥自在。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2.镇静安详。黄溍《日损斋笔记·文献黄公神道碑》:“俯仰从容,不大声色。” (二)cóng ①相随;跟随。《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史记·李斯列传》:“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②追逐;追赶。《孙子兵法· 军争》:“佯北勿从。”③听从;依从。《左传· 庄公十年》:“小惠未遍,民弗从也。”《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④听任;任凭。杜甫《屏迹》:“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⑤做;参与。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及使之从政,则茫然不知其方……”⑥指跟随的人。《后汉书·单超传》:“其仆从皆乘牛车……”⑦副的。与“正”相对。古代官吏的品级有正、从之分。《唐六典》:“司封郎中员外郎掌邦之封爵,凡有九等。一曰王,正一品,食邑一万户;二曰郡王,从一品,食邑五千户。”⑧次要的;附属的。《老残游记》第四回:“居然也拿住了两个为从的强盗伙计。”⑨旧指堂房,即同宗而非嫡亲的亲属。《三国志· 蜀书·许靖传》:“(靖)少(shào)与从弟劭俱知名。”⑩介词。自;由。1.表示起点。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自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 表示对象,相当于“向”。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三) sǒng [从容(yǒng)]同“怂恿”。鼓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日夜从容(衡山)王密谋反事。”(反:反叛。)(四) zòng ①古代南北方向称“从”,东西方向称“衡(横)”。《诗经·齐风·南山》:“衡从其亩。”(亩:田垄。)②特指“合纵”。战国时南北六国土地相连,联合反对西面的秦国,称“合从”,省称“从”。李斯《谏逐客书》:“遂散六国之从。”③放纵。晁错《贤良文学对策》:“其行罚也,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

信:

①诚实;真实。《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②副词。实在;的确。杜甫《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③信用。《左传·桓公十二年》:“战焉,宋无信也。君子曰:‘苟信无继,盟无益也。’”(苟:如果。继:继续。盟:结盟。)④相信。王充《论衡·问孔》:“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⑤信奉。《论语· 子张》:“信道不笃。”(笃:坚定。)⑥音讯;消息。杜甫《喜达行在所》诗:“西忆岐阳信。”⑦信函。元稹《书乐天纸》诗:“半封京信半题诗。”⑧古指传递信件的人。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君》:“书成无信将。”(书:书信。将:送。)⑨信符;凭证。《后汉书·乌桓鲜卑传》:“大人有所召呼,则刻木为信,虽无文字,而部众不敢违犯。”(大人:酋长。)⑩随意;随便。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11)同“芯(xìn)”。(12)古通“伸(shēn)”。伸展。扬雄《解嘲》:“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

国:

①国家。《周礼·春官·诅祝》:“作盟诅之载辞,以叙国之信用。”(诅祝:官名。盟诅:大事为盟,小事为诅。国:指天子之国。)②周代的诸侯国及汉以后侯王的封地。《史记·高祖本纪》:“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晋书·陶侃传》:“侃季年怀止足之分,不与朝权,未亡一年,欲逊位归国。”(止足:知止知足。未亡:死前。逊位:辞官。)③国都;京城。《左传 · 隐公元年》:“大都不过参(sān)国之一,小九之一。”(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九之一:九分之一。)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④地区;乡土。罗邺《雁二首》之一:“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liǎo)花开水国愁。”(蓼:草名,此指水蓼。)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⑤国人。《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桢:

①一种质地坚硬的树。《山海经·东山经》:“太山,上多金玉、桢木。”②古代筑土墙时树立在两端的木柱。《尚书·费(bì)誓》:“峙(zhì)乃桢干。”(峙:竖立。乃:你的。干:筑墙板两边的木桩。)[桢干]比喻能胜重任的人才。《三国志·吴书·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辅:大臣。)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曳绶司徒府,所从信国桢。” 的相关文章

化作相思一片愁。2年前 (2022-11-10)
海棠风、蓦地寒峭。2年前 (2022-11-10)
才百馀年又梦华。2年前 (2022-11-10)
卷却湘裙薄薄纱。2年前 (2022-11-10)
梅花知不知。2年前 (2022-11-10)
欢极。2年前 (2022-11-10)
休说。2年前 (2022-11-10)
宇宙正清幽。2年前 (2022-11-10)
孤馆昏还晓。2年前 (2022-11-10)
清彻。2年前 (2022-11-10)
幽涧泉,鸣深林。2年前 (2022-11-10)
行云去无迹。2年前 (202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