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言文 > 诗词名句注释翻译鉴赏 > 古人已矣,垂名青史,谓当如此矣。

古人已矣,垂名青史,谓当如此矣。

古人已矣,垂名青史,谓当如此矣。

“古人已矣,垂名青史,谓当如此矣。”诗句出处:《莺啼序》;是宋朝诗人刘辰翁的作品。

闷如愁红著雨,卷地吹不起。便故人渺渺,相逢前事,欲语还已。凝望久、荒城落日,五湖四海烟浪里。问而今何处,寄声旧时邻里。闲说那回,海上苏李。雪深夜如被。想携手、汉天不语,叫□不应疑水。待河梁、一尊落月,生非死别君如酹。望故人阁上,依稀长剑方履。 古人已矣,垂名青史,谓当如此矣。又谁料浮沈,自得鱼计。赏心乐事,良辰美景,撞钟舞女,朱门大第。雕鞍骏马番装笠,笑虚名何与身前事。区区相望,饿死西山,悬目东门,人生何乐为此。古人已矣,天下英雄,使君与操耳。听喔喔、鸡鸣早起,屡舞徘徊,痛饮高楼,狂歌过市。苍苍万古,羲农周孔,文章事业星辰上,到而今、枯见银河底。笑他黄纸除君,红旗报我,为君助喜。

【注释】:

古:

①往昔;历时久远。与“今”相对。《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易:换。宫室:房舍。)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②指古代的事物;旧;原来。《古诗十九首》之十六:“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③久远;古老。赵与时《宾退录》卷三:“客土二字,其来甚古。”④古体诗的简称。或称古风、古诗。与近体诗相对,不受平仄、对仗等格律的限制,形式比较自由。《诗薮·古体上》:“歌至五、七言古,全不入乐矣。”

已:

①停止。《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②完毕。《战国策·齐策二》:“言未已,齐让又至。”(让:责备。)③罢免。《论语·公冶长》:“(子文)三已之,无愠(yùn)色。”(愠:怨恨。)④疾止;病除。柳宗元《捕蛇者说》:“可以已大风。”(大风:麻风病。)⑤副词。1. 已经。《史记·蒙恬列传》:“扶苏已死。”2.随后;旋即。《史记·项羽本纪》:“废以为侯,已又杀之。”3. 太;过分。《诗经·小雅·巧言》:“昊(hào)天已威。”(昊天:天。)⑥通“以”。介词。和方位词“来”、“上”、“下”、“东”、“西”等结合,表示对时间、范围的限制。《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自丞相雍已下皆谏。”⑦语气词。用法同“矣”。用于句末,表示确定语气。《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斯恶已:就显出丑恶了。)

矣:

语气词。①表示既成事实,即事物的已然。相当于“了”。《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险阻艰难,备尝之矣。”②表示肯定的推测,即事物的必然。相当于“了”、“啦”。《史记·淮阴侯列传》:“愿君留意臣之计! 否,必为二子所禽矣。”(禽:通“擒”。捉拿。)③表示感叹。《吕氏春秋·疑似》:“孽矣!无此事也。”《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④表示命令或请求。相当于“吧”、“啊”。《商君书·更法》:“君无疑矣。”⑤表示疑问。相当于“呢”、“啦”。《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g)矣?”(王:行王道。)⑥表示语气的停顿,引起下文。《诗经·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思:句末语气词。)⑦代词。与“之”相当。《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

垂:

①边疆。《荀子· 臣道》:“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②边。王粲《咏史》诗:“妻子当立泣,兄弟哭路垂。”③垂挂。《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④流下;滴下。李煜《破阵子》:“垂泪对宫娥。”⑤赐予。《盐铁论·本议》:“陛下垂大惠。”⑥流传。《荀子·王霸》:“名垂乎后世。”⑦副词。1.表时间。将近;快要。杜甫《垂老别》:“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2. 敬词。犹“俯”、“惠”。曹植《朔风诗》:“君不垂眷,岂云其诚?”(眷:顾念。岂云句:还有什么诚意可言?)

名:

①名字;名称。《孟子·尽心下》:“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讳:避讳。)②取名;命名。《战国策·魏策三》:“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③名号;名分。《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④名声;声誉。卓尔堪《明遗民诗序》:“死事者名垂青史,固无论已。”(死事:效忠国事而死。垂:留传。固:本来。无论:不用说。)⑤著称;闻名。《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间:可以相提并论。)⑥古代名家的简称。名家以正名辨义为主,战国百家之一。⑦说出;陈述。林嗣环《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出一处也。”⑧占有。《论衡·骨相》:“不名一钱。”⑨大的;重要的。《庄子·天下》:“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⑩文字。《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

青:

①深绿色。刘禹锡《陋室铭》:“草色入簾青。”②蓝色。《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③黑色。《尚书·禹贡》:“厥土青黎。”④青色的东西。《汉书·成帝纪》:“青绿,民所常服。”⑤青州,古州名。先秦为九州之一。在今山东境内。

青史:

史书或历史。因古代在竹简上记事,故称。杜甫《赠郑十八贲》:“古人日以远,~~字不泯。”

史:

①史官。 掌管书籍和负责记载史事的官。《左传·宣公二年》:“董狐,古之良史也。”②历史;史书。《庄子·天下》:“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③古代图书分类法中的第二部,又称乙部,专门收集各种体裁的史书。④虚浮;文辞繁多。《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⑤《史记》的简称。高适《遇卢明府有赠》:“胸怀豁清夜,《史》《汉》如流泉。”(《汉》:指《汉书》。流泉:形容文字如泉水涌出。)

谓:

①评论。《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②告诉;对……说。《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公使谓之曰。”③说。《战国策·秦策二》:“此乃公孙衍之所谓也。”④叫做;称为。《孙子兵法·虚实》:“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⑤认为;以为。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窃谓在位之人才不足。”⑥通“为”。因为。《汉书·王嘉传》:“丞相岂儿女子邪?何谓咀药而死?”⑦围困。《论语·子罕》:“子谓于匡。”

当:

(一)①面对;面向。王充《论衡·变动》:“盛夏之时,当风而立。”②正在某处。《墨子·兼爱下》:“然当今之时。”③相当于;抵得上。《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张仪)乃曰:‘以一(张)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到。)④抵挡;抵抗。《战国策·齐策一》:“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⑤遮挡;挡住。《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⑥担当;承受。《宋史·萧注传》:“敢当天下大事。”⑦担任;充当。《晋书·熊远传》:“今当官者以理事为俗吏,奉法为苛刻。”⑧主管;掌管。《左传·襄公二年》:“于是子罕当国。”⑨判决定罪。《史记·蒙恬列传》:“当高罪死。”⑩适应;符合。《汉书·盖宽饶传》:“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挫:屈辱。)(11)应该;应当。《后汉书·马援传》:“穷当益坚,老当益壮。”(12)介词。引进时间或处所。相当于“就在”。《史记·项羽本纪》:“当是时,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是:此。) (二)dàng ①恰当;得当。《礼记· 乐记》:“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②当做。《战国策·齐策四》:“安步以当车。”③器物的底部或顶端。《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有千金之玉卮(zhī),通而无当,可以盛水乎?”(卮:酒杯。)

如:

①顺从;依照。《左传·僖公十五年》:“唯所如之,无不如志。”李朝威《柳毅传》:“毅如其言,遂至其宫。”②往;到……去。《汉书·燕王传》:“田生如长安,不见(刘)泽。”③似;像;如同。《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④及;赶得上。《论语·公冶长》:“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⑤奈。“如……何”,相当于“奈……何”,把……怎么样。《孟子·滕文公下》:“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薛居州:人名,宋臣。)《列子·汤问》:“其如土石何?”⑥介词。相当于“于”。引进比较对象。《吕氏春秋·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渴。”⑦连词。1. 相当于“如果”,表示假设。《诗经·秦风·黄鸟》:“如可赎兮,人百其身。”2. 相当于“和”。表示并列。《仪礼·乡饮酒礼》:“公如大夫入。”(大夫:官名。)3. 相当于“而”。表示转折。至于;却。《论语·先进》:“如其礼乐,以俟君子。”4.相当于“或者”。表示选择。《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安:怎。方六七十:指纵横六七十里。邦:诸侯封国。)⑧助词。形容词后缀,相当于“然”,表示“……的样子”。《论语·乡党》:“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不如]也作“弗如”。比不上。岑参《石犀》:“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伯禹:大禹。)

此:

①代词。这;这个。《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礼记·礼运》:“此之谓大同。”②这样;这般。庾信《哀江南赋》:“天何为而此醉。”③副词。乃;则。《后汉书·黄琼传》:“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

矣:

语气词。①表示既成事实,即事物的已然。相当于“了”。《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险阻艰难,备尝之矣。”②表示肯定的推测,即事物的必然。相当于“了”、“啦”。《史记·淮阴侯列传》:“愿君留意臣之计! 否,必为二子所禽矣。”(禽:通“擒”。捉拿。)③表示感叹。《吕氏春秋·疑似》:“孽矣!无此事也。”《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④表示命令或请求。相当于“吧”、“啊”。《商君书·更法》:“君无疑矣。”⑤表示疑问。相当于“呢”、“啦”。《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g)矣?”(王:行王道。)⑥表示语气的停顿,引起下文。《诗经·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思:句末语气词。)⑦代词。与“之”相当。《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古译文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给朋友:

“古人已矣,垂名青史,谓当如此矣。” 的相关文章

桂水横烟不可涉。1年前 (2022-11-10)
又偷滴。1年前 (2022-11-10)
化作相思一片愁。1年前 (2022-11-10)
海棠风、蓦地寒峭。1年前 (2022-11-10)
卷却湘裙薄薄纱。1年前 (2022-11-10)
轮轴自挠,牵制不停。1年前 (2022-11-10)
梅花知不知。1年前 (2022-11-10)
尘缘误。1年前 (2022-11-10)
欢极。1年前 (2022-11-10)
休说。1年前 (2022-11-10)
宇宙正清幽。1年前 (2022-11-10)
清彻。1年前 (2022-11-10)
行云去无迹。1年前 (2022-11-10)
去程浩渺空阔。1年前 (2022-11-10)